1、胸椎骨增大
椎骨在幼年时期有33块,即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成年以后,骶椎和尾椎分别融合为1块骶骨和1块尾骨,故有椎骨26块。腰椎位于身体的中段,上连颈、胸椎,下连骶椎。腰椎共有5块,腰椎的椎体较颈椎和胸椎大而厚,主要由松质骨组成,外层的密质骨较薄。椎体呈横肾形,上下面平坦,周缘有环形的骺环,环中骨面粗糙,为骺软骨板的附着处;前面较后面略凹陷。椎弓根粗大,椎骨上切迹较浅,椎骨下切迹宽而深,椎弓板较胸椎宽短而厚。椎孔呈三角形、椭圆形、近三叶草形或三叶草形。棘突为长方形的扁骨板,水平伸向后,上下缘略肥厚,后缘钝圆呈梨形,有时下角分叉。关节突呈矢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凹陷,向后内方。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凸隆,向前外方。
腰椎的血液供应来自哪里?
2、医学问题
1、骨质缘何会增生?
骨质增生症是一组好发于中老年人的疑难杂症,如颈椎病、腰椎病、增生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尤其是肥胖的女性居多,5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增生发生率为98%,主要表现为负重的关节(如颈椎、腰椎、膝关节、跟骨)疼痛、僵硬、酸胀,屈伸不利。关节疼痛可因风寒、久立、远行、爬楼、上坡而诱发或加剧,休息后能缓解,但易复发。增生的骨刺压迫血管神经,可导致头晕、头痛、下肢剧痛、行走困难、甚至瘫痪。骨质增生症已成为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的疑难杂症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的化学成分也在发生变化,其滑动性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下降,软骨面出现软化或破裂,软骨变薄或部分脱落,软骨面边缘出现增生,慢慢地骨化形成骨刺,压迫周围的组织器官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现代医学对骨质增生症的治疗仍局限于手术治疗为主,由于手术费用高,疗效又难以保证,患者多年老体弱多病,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一般人不愿接受,而以激素、消炎痛为主的保守治疗只能一时缓解疼痛而已,停药即发。
祖国传统医药独辟蹊径治疗骨质增生症,效果显著。中医认为骨质增生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减退,尤其是肾精亏虚,肝血不足,骨失所养而发生退行性变。在骨质增生的发生过程中,不仅骨胳本身在变化,其周围软组织亦同时进行代偿性改变,这种改变不断调整因骨质增生而带来的不平衡状态,使被刺激的神经血管、脊髓有可能争取到一定时间代偿修复,并改善其功能。
骨质增生的速度是缓慢的,而软组织的恢复能力是很快的,中医学就是通过补肾滋肝、舒筋活血、消炎止痛来进一步缩短代偿过程,这样即使骨质增生仍在发展的情况下,亦可能获得临床症状的治愈。而关节腔有积液的患者不可使用热敷,因热敷会加重滑膜的炎症。现代医学早已证实,关节腔内温度上升可引起滑膜胶元酶致关节软骨分解,使症状加重。
减少关节活动量,可有效地减少复发,患者应避免强力劳动,临床治愈后应坚持服用六味地黄丸等滋肝补肾药物,常收到满意效果。
2、骨质增生与体育锻炼
骨质增生,医学上称为骨质退行性病变,俗称长"骨刺"。中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发生老化,最常见的疾病是腰椎长骨刺,医学上称为肥大性脊椎炎或腰椎骨关节病,于是中老年人常出现程度不同的慢性腰痛。此外有的患者还伴有一侧或双侧臀部大小腿后外侧明显的麻木,走一段路,疼痛明显加重,休息后症状好转。还有中老年人的颈背与颈臂疼痛,有时疼痛沿上肢一侧向手指放射。或小指发麻如触电感,当头转动到某一部位时,疼痛会明显的加重,而离开此位置时,疼痛会明显缓解,有时病人诉说有"长期落枕感",这也是由颈椎的骨质增生所致的。
中年以后,骨质逐渐退化,首先是软骨软化,加上骨长期承担重力和活动,椎骨的边缘呈现出乳头状突起以及发生椎骨变扁平、椎间盘失去水分而萎缩等变化。椎骨边缘的乳头性突起即为"骨刺"。这些骨刺若刺激椎间孔内的脊神经根就产生上述骨质增生的临床症状。一般来讲,人在30岁以后开始就有骨质增生这种变化,当超过50岁,这种变化就已很明显。但也有很多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这大多数人是与经常运动和体育锻炼有关。
运动系统的活动对人体的其它各系统如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活动都有促进作用。因此,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和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不运动的人,肌肉血液供血不足,往往造成肌肉营养缺乏而萎缩,力量减退,肌内的弹性下降,而且容易发生损伤。经常运动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能使骨变得粗壮,而瘫痪和长期卧床的病人,骨质变得蔬松,肌肉无力而萎缩。
运动和体育锻炼对关节肌肉有明显的好处:1、经常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功能,能使机体各部获得充足的营养。2、经常运动使各关节保持较大的活动范围,关节软骨受力而均匀,不致于软化。相反不坚持运动的人,关节软骨受力局限而加重破坏,易造成关节炎。3、经常坚持运动,使肌肉、韧带强而有力,可以稳固关节,加强骨的坚固性。4、经常运动,可以使关节内不断分泌滑液,滑液对关节有营养作用,可以推迟其老化。
此外,经常运动,不仅有利于改善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功能,而且对精神有良好作用,还可以控制体重。
3、骨质增生都需治疗吗?
骨质增生就是指正常骨、关节的边缘多长了些骨头,俗称骨刺,多见于45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好发于负重的、活动度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颈椎和腰椎,下肢的髂关节和膝关节等。
产生骨质增生的原因,一般认为:在脊柱是因为椎间盘变性成遭受慢性劳损,造成椎体间的不稳定,椎间的韧带反复牵拉,使其在椎骨的附着部出血、形成血肿并逐渐机化钙化而形成骨刺;在四肢关节则是由于反复的慢性损伤、关节退行变化,关节边缘韧带附着部的牵拉、出血,逐渐机化骨化而成为骨刺。
骨质增生的形成存在着对人体有利的一面,即能增加脊柱和关节的稳定性,限制了某些方向的活动,使局部的应力得到平衡,有利于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这要看骨刺生长的部位而定,如果骨质增生压迫了脊髓和神经或者造成管道的狭窄,即可产生一系列症状,如疼痛、麻木、跛行,以致严重的还可以引起瘫痪。
如何正确对待骨质增生,什么情况下要进行治理,这是许多中老年人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有些人在照X光片后发现有骨质增生后,心理负担很重,心情十分紧张,这实在是没有必要的。首先,骨质增生是一个骨关节生理退行性变化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中老年都会出现,犹如人老了眼睛会"老花"一样,不能一概认为是一种疾患;其次,就大多数人而言,有骨质增生不等于有病,没有症状就不需要进行治疗;第三,骨质增生产压迫症状轻的可以进行适当休息、理疗、封闭及服药来缓解。有些药物,如骨刺消痛液、骨刺片、醋疗等,些并不能消除骨刺,而是通过舒筋活络,行气止痛、驱风祛湿的药理作用而消除症状的。只有骨质增生产生压迫症状重的极少数病人,才需要通过医生的认真诊断,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来进行治疗。
4、"骨刺"能否被"消化"
在门诊或病房,经常有病人拿着X光片询问医生,有无能消去"骨刺"的良药秘方。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骨刺"。坚硬的骨骼,是充满生命的力的骨组织,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一边不停地老化,一边不停地生长,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进入老年期,这种代谢平衡发生变化,老化的速度大于生长的速度。因此,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骼的硬度和强度下降。显而易见,这对支撑、负重和活动等功能不利。为此,机体便自动进行代偿,以数量的增多来弥补质量的下降,在靠近关节处有少量骨质增生。同时,由于长期磨损,光滑的关节软骨逐渐退化,发生龟裂,甚至剥落。软骨受到破坏后,其骨质也会自动进行增生以图修复。因此,一些负重关节如颈椎、腰椎、髋关节、膝关节附近的骨质增生比较明显。
增生的骨赘通常在骨骼的两端四周同时存在,但投影在平面的X光片,可能表现为基底宽、尖端细的粗刺形状。为了描述方便,即称为"骨刺"。许多专家指出,这个名称还不够妥当,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容易引起病人的误解,似乎骨端有象钢钉、竹刺之类的东西,引起了疼痛的症状。
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在老年人是普遍现象。但在少数人身上,还存在疼痛症状,有的引起活动受限,甚至关节积液、肿胀。颈、腰椎的骨质增长和韧带退变增厚,可能造成神经受压,是颈椎病、腰椎退变性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原因。但经长期观察,骨质增生和各种症状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
既然少数骨质增生的确能引起症状,就需要治疗。于是,各种药片、针剂和治疗仪器便应运而生。但是,目前尚未发现它们能够将增生的骨质(即X光片上表现出来的"骨刺")消掉。原因很简单,经化验测定,增生的骨质和人体原有的骨骼结构相似,成份相同。如果真能将增生的骨赘"消"去或"化"掉,那么,人体所有骨骼岂不是同时也"消化"掉了。
不过,在这里有必要指出,那些药物和治疗仪器虽不能将增生的骨赘消去,却并非毫无作用。这是由于其中活血化瘀、行痹通络、抗炎镇痛等药物抑制了骨质增生,同时伴有的骨关节炎病理过程。有的药物还能延缓、遏制骨质增生的发展。对于那些骨质增生很厉害,造成神经受压、关节活动不良等严重症状的,可以施行手术治疗。
5、足跟痛就是长骨刺了吗?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一些足跟痛的病人,由于没有明显外伤,特别是中老年人,自认为是骨质增生,长了骨刺很是担心。
那么,足跟痛是不是长了骨刺呢?在从足部一侧拍摄的X线片上,足后侧跟骨下面的骨面基本上是圆钝光滑的,如出现有突向前侧的尖骨影,称为跟骨骨刺。跟骨骨刺的形成是由于附着于跟骨下面的腱膜与肌肉长期收缩刺激,引起局部骨质增生。有骨刺的人不一定足跟痛,足跟痛的人也不一定有骨刺,疼痛的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也不成正比。跟骨骨刺仅仅是X线上所见,因为对有跟骨骨刺的足跟痛,切除骨刺后只有少数人足跟痛消失,大部分人仍遗留足跟痛,另外,有时手术后,骨刺重新生长,甚至原状复发。所以,绝大数跟骨骨刺并无疼痛,极少数骨刺可以引起疼痛,这可能由于骨刺生长的方向斜向前下方,长时间行走、站立时,足跟挤压骨刺,刺激周围组织形成滑囊,滑囊发炎可致疼痛。
足跟痛又称跟骨痛或跟痛症,是由多种慢性疾病所致,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者,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常见的病因有: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压症等,跟骨骨刺不是足跟痛的常见原因。因此,只有找出足跟痛的原因,对因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6、老年人为何易长骨刺
隔别邻居王大伯今年68岁,身体挺结实的,走起路来像小旋风一样,可最近却常感到足后跟疼痛。前天,他在儿子的陪同下到医院作了X线拍片检查,结果发现患有跟骨刺。那么,什么叫骨刺?人老了为何易长骨刺呢?
骨刺在医学上称为骨质增生,多发生在腰椎、颈椎、膝关节、跟骨等活动及磨损较多的部位。骨刺发生后多数人可无任何症状,但若压迫了周围的组织,如神经、脊髓、肌腱、肌肉时,常出现局部酸痛、关节活动受限、肢体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有些患者则表现为头痛、头昏、脖子发硬、视物不清、大小便异常等。这种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有人统计,45—60岁的人发生率为74%,80岁以上者发生率为90%,由此可见,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人老了为何易长骨刺呢?这是因为人体在活动时往往会过分牵拉附着在椎体骨边缘上的韧带和小关节突上的关节囊,由于经常不断地牵拉,反复刺激那里的骨膜,就会引起椎体边缘及小关节骨质增生。这种增生是椎骨在韧带、关节囊附着的地方形成的一突起,在X线片上显示其外形尖锐,有点像"刺"。而且这种骨刺的形状又有点像凸起的嘴唇,比原来的椎体肥大,所以也叫唇样增生或脊椎肥大。当骨刺长在颈椎压迫了邻近的神经,脊髓或椎动脉等组织,引起颈项、上肢以至全身的种种症状,我们就称之为颈椎病。长在跟骨上的骨刺,为跟骨刺。
长了骨刺怎么办呢?对于骨刺的治疗,一般认为除极少数骨刺压迫神经、血管或重要脏器需要手术切除外,绝大多数病人都应采取非手术治疗。首先要避免和减轻病变部位的过度劳累。可经常进行缓性而柔和的肌肉伸屈锻炼,以增强肌肉的弹性使酸痛麻木等不适感觉减轻或消失。其次,在症状发作时要适当休息,同时进行热疗、推拿、按摩或局部疼点封闭等治疗,以减轻疼痛。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可舒筋活血,消肿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用于治疗骨刺有一定疗效。第三,在整个康复治疗措施中,药物治疗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手段。常用的药物有骨刺片、硫酸软骨素A、复方软骨素片、复方丹参片、维生素E等。对疼痛症状明显者,可给予止痛镇静药,如芬必得、安定等。有麻木症状者,可选择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ATP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辅助治疗。
7、腰椎骨质增生是病吗?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X线检查方法的普通应用,发现腰椎骨质增生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多,尤其是有的老年同志,本来就经常出现腰痛,被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便认为是患了"不治之症",为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甚至担心治不好会引起瘫痪,还有的四处求医问药,希望能找到根治消除腰椎骨质增生的办法。
我们知道,脊柱在整个运动系统中占十分重要的位置。人体的任何活动和姿势的完成,都与脊柱有关,而腰椎在整个脊柱中活动度最大,伸屈和侧弯都较自如,腰椎的负重能力也较大,活动和负重产生的应力长期反复作用于腰椎,则可出现腰椎骨的代偿机能的自然反应——腰椎骨质增生(骨刺)。其解剖组织学变化是腰椎椎体骨关节边缘关节面及骨突出处部位骨小梁数量增多,骨密度增高,并无任何病理改变。实质增大了关节的负重面,腰椎间骨关节稳定性得以加强,可起到减轻或避免腰椎遭受新的损伤的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大多数腰椎骨质增生与病人临床症状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腰痛轻重与增生程度不成正比。有的人增生明显却毫无腰痛,而另一些人骨质增生不多,但腰痛症状却很突出,许多"腰椎骨质增生"病人经治疗后腰痛消失,但复查X线仍可见到骨刺依然存在。只有极少数病人因骨质增生位置特殊,造成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压迫或造成椎管狭窄并引起临床上相应的症状,在此特定条件下腰椎骨质增生才属于病理性的,一般需手术治疗。
实际上,中老年人腰痛原因较为复杂,且因人而异,尤其是那些被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又较长时间治疗无效的病人,更是应该到医院去,通过医生用现代先进的理化检查,找到腰痛真正原因,才能"根治"腰痛。假如把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都轻意归属于腰椎骨质增生,并以此定论,就会使自己长时间遭受病痛的拆磨,除多付出经济代价外,有时还会失去早期发现其它疾病或失去有效治疗的良好的机会。
8、骨刺能否通过不断活动磨小磨没?
当一个人患了骨质增生发生了"骨刺"时,总有些人告诉他,你多活动骨刺就磨没了!甚至患者说,某大医院一位骨科医生也告诫他:"骨刺别怕,你只要每天不断活动骨刺就没了!"这种提法显然是错误的,正是这种荒谬的认识,延误和加剧了许多患者的病情。
为什么说这种观点不正确呢?因为骨关节某部位如果受力超出骨、软骨所能承受的适应强度,则引起骨质增生而形成骨刺。其实骨质增生是人体对超过骨关节承受能力的力并使之均匀分布,降低受力强度的一种反应方式,骨关节受力超出可适应强度越大,骨质增生就越快越严重。所以根据"骨刺"的形成这一机理可知,想通过增加活动强度磨去"骨刺"的想法,必将事与愿违,只能增加已经超过骨关节所能承受作用的强度,势必促进其增大发展,而不会磨去"骨刺",尤其在下肢关节更是如此。一般来说,当骨关节承受力已超过适应强度形成"骨刺"时,倘若设法使其受力强度降至适应强度之下的话,却可起到使"骨刺"发生疏松、增生停止,症状减轻的作用。
那么,骨质增生的患者就不能活动了吗?事实也并非如此。骨质增生患者除了进行相应的治疗,为了防止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和关节的强硬,也需要进行不使关节增加负重和受力的轻柔活动。这种活动纯属在不增加骨关节负重和作用力下,来锻炼肌肉和保持增进关节运动功能。因此,这种运动是一种特殊方式下的轻柔肌肉收缩性关节运动。
9、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
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是中老人的骨与关节衰老的一种表现,但骨质增生决非由骨质疏松所致。而是由于人体的骨与关节特别是负重大、活动多的膝和脊柱等部位,经过常年累月的磨损,关节软骨失去了正常的光滑性而变得粗糙,同时关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肌腱也因劳损而出血。机体对这种慢性磨损要进行修复,其修复的方式就是增生即骨刺。
骨质疏松的本质是指骨量减少而言。它是由于遗传、激素和营养等因素相互影响下的复杂结果。钙和维生素D缺乏、甲状腺功能亢进、不适当地服用糖皮质激素(即强的松等)、吸烟、酗酒以及长期卧床等都可引起骨质疏松。所以说,骨质疏松不是一种单一疾病,而是由几种不同原因造成的。比如性激素是人体骨的合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女性在绝经以后,由于女性激素分泌减少了或停止,则严重地影响了骨的合成。实际人类骨量的减少或丢失,从30—40岁就开始了,中老年人丢失的更快。
尽管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不可避免的一种骨质老化现象。但绝非发生于所有中老年人,而是与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经历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关。比如经常参加体力劳动、户外活动多或以新鲜素食为主的中老年人发生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就少。而经常吸烟、酗酒或长期卧床不起或较少参加户外活动者发生率就高。
体内的骨是一种有生命的活体组织,随着生命的存在,始终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而钙和磷又是骨的主要成份。一般情况下以骨盐的形式集中于骨骼和牙齿中,从而维持了骨和牙齿中的硬度。钙和磷的极小一部分存在于血液和肌肉等软组织中,其含量保持一个适当的比值,从而维持了骨的健康。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由于其各脏器也和骨关节一样发生老化,尤其是胃酸、胃蛋白酶和唾液腺分泌减少以及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使其对钙的摄取、消化和吸收受到严重的影响,这时骨骼中的钙就会释放出来,以保持钙的正平衡状态。因此可以这样讲,骨质疏松的实质是指骨内钙的游离和减少。所以适量补钙对防治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是有益的,补钙不能治疗骨质增生。
在日常膳食中,富含钙的食品有:乳类,虾皮、海带、豆制品以及绿色疏菜等。但在选用疏菜时要采取适当措施除去妨碍钙吸收利用的草酸等因素。例如菠菜,可先用开水焯后,使部分草酸先溶于水再炒。
对于老年人,许多学者认为每日应摄入钙1000毫无,绝经后的妇女每日应摄入1200—1400毫克钙,才能满足身体对钙的需要。若膳食中的钙仍不能满足需要时,可考虑补充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钙剂有乳酸钙、碳酸钙、葡萄糖酸钙以及活性钙等,每日量为500毫克至1500毫克。
尽管引起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的原因较多,但结果却是一样的。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肾精足,则骨骼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分滋养而紧固有力",所以对中老年人要以"补肾",以治本才能达到健骨的目的。常用的中草药有女贞子、枸杞、山药、补骨脂、黄芪、茯苓等。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虎潜丸、壮腰健肾丸等,常服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10、骨质增生都需治疗吗?
骨质增生就是指正常骨、关节的边缘多长了些骨头,俗称骨刺,多见于45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好发于负重的、活动度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颈椎和腰椎,下肢的髂关节和膝关节等。
产生骨质增生的原因,一般认为:在脊柱是因为椎间盘变性或遭受慢性劳损,造成椎体间的不稳定,椎间的韧带反复牵拉,使其在椎骨的附着部出血、形成血肿并逐渐机化、钙化而形成骨刺;在四肢关节则是由于反复的慢性损伤、关节退行变化,关节边缘韧带附着部的牵拉、出血,逐渐机化、骨化而成为骨刺。
骨质增生的形成存在着对人体有利的一面,即能增加脊柱和关节的稳定性,限制了某些方向的活动,使局部的应力得到平衡,有利于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这要看骨刺生长的部位而定,如果骨质增生压迫了脊髓和神经或者造成管道的狭窄,即可产生一系列症状,如疼痛、麻木、跛行,以致严重的还可以引起瘫痪。
如何正确对待骨质增生,什么情况下要进行治理,这是许多中老年人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有些人在照X光片后发现有骨质增生后,心理负担很重,心情十分紧张,这实在是没有必要的。首先,骨质增生是一个骨关节生理退行性变化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中老年都会出现,犹如人老了眼睛会"老花"一样,不能一概认为是一种疾患;其次,就大多数人而言,有骨质增生不等于有病,没有症状就不需要进行治疗;第三,骨质增生产生压迫症状轻的可以进行适当休息、理疗、封闭及服药来缓解。有些药物,如骨刺消痛液、骨刺片、醋疗等,并不能消除骨刺,而是通过舒筋活络,行气止痛、驱风祛湿的药理作用而消除症状的。只有骨质增生产生压迫症状重的极少数病人,才需要通过医生的认真诊断,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来进行治疗。
11、慢性腰腿痛与腰椎骨质增生
憗拫人到中年容易患慢性腰腿痛,接受X线检查后往往都发现有腰椎骨质增生,于是乎"腰椎骨质增生"成了人们统称腰痛的一种病名,其实从医学的角度讲,这是欠准确的。
"骨质增生"并不是一种病的名称,而是很多种退变性疾病中的一种病理变化,它的病理学意义是表示人体骨组织开始退变、老化。这种病理变化有时会造成压迫症状,但更多的是并不直接引起症状(如单纯的椎体前缘唇样增生),有的病人甚至是从健康体检中发现的,实际上中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程度不的一腰椎骨质增生,这主要是由于椎间盘、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增生退变和神经受压所致。当然,骨质增生也是我们诊断疾病的重要观察指标,如小关节突的骨质增生会发生腰椎骨关节病,腰椎后缘的骨质增生会发生椎管狭窄等等。
那么,引起慢性腰腿痛症状的疾病有哪些呢?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变性、破裂突出后压迫神经根,引起患侧的腰痛且向同侧下肢放射至小腿,轻则下肢活动受限,重则会引起大小便失禁等症状。CT及磁共振检查可明确突出部位和程度,该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发病后必须接受严格、规范的保守治疗,若效果不佳则应行手术摘除。
椎管狭窄症 本病好发于四十至五十岁的男性。因脊柱退行性改变,如椎间盘膨出、椎板及黄韧带增生变厚、硬膜外脂肪变性等使椎管前后径及侧陷窝变窄,压迫马尾及神经根产生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腰腿痛,尤其在行走时加剧,略蹲或稍坐后缓解(即间歇性跛行)。初发及症状较轻时可以行卧床、牵引、按摩、理疗及药物等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而症状严重者宜行手术治疗。
椎弓根崩解与脊柱滑脱 由于脊柱在发育过程中的缺陷,使椎弓根峡部形成先天性骨不连。因椎体与椎板失去骨性联系,相邻椎体仅靠软组织维持解剖结构,故可出现脊柱滑脱,即椎体骨之间发生移位,此时可压迫神经,周围软组织亦容易发生劳损,此症多见于第五腰椎,左右斜位的X光片可确诊。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腰腿痛,劳累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当滑脱严重,产生神经根和马尾受压时,应行手术减压植骨或行内固定术。
此外,引起慢性腰腿痛较常见的疾病还有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水平骶骨等。总之,有慢性腰腿痛的患者应该到医院接受检查及治疗,同时学习一点健康卫生知识,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以利于疾病的自我保健、预防及治疗。
3、脊索的有关知识
脊索
某些动物所特有的原始骨骼称为脊索。它位于这类动物身体的中轴、消化管的背侧,有支撑动物身体的功能。文昌鱼、柱头虫等具有脊索,故称为脊索动物。动物由脊索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时,脊索被脊柱所替代。
脊索动物(Chordata) 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个类群,也是种类相当丰富的一个门(phylum) 。它包括从低等的如现代海洋中的文昌鱼、海鞘等,到较高等的如鱼、蛙、龟、鸟、牛、猿猴、人类等。脊索动物的一个重要共同点就是脊索(chorda dorsalis)。一切脊索动物至少在胚胎时期都具有脊索。那么脊索和脊椎是一个东西吗?在进化的历程上脊索为什么出现,出现的意义是什么,脊索是怎么进化的,高等脊索动物成体的脊索又到那里去了?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
1 脊索概念
脊索动物在其一生或个体发育的一定阶段出现于身体背侧正中、神经管 正下方呈前后走行的棒状支持器官称脊索。脊索不是脊椎,脊椎是脊索出现后才慢慢产生的,脊椎是骨质的,脊索不是骨质的。
脊索是一条由多泡状角质细胞所组成的坚韧、半透明、有弹性的圆柱形不分节结构,其表面覆盖着数层薄薄的结缔组织 的脊索鞘(elastica)。脊索是胚胎时期的原肠 壁背面加厚外突形成,是内胚层结构。之后显著伸长和集中,将陷入胚内的外胚层作为衬底,成为身体中心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诱导物质,预定的脊索原基 内陷后也明显地伸长。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圆口类 的脊索也不退化而终生存在。脊椎动物的脊索在胚胎期及幼体期具有中轴支持器官的作用,但是其后被周围结缔组织形成的软骨或硬骨的脊柱所代替,只在脊柱内残存一些脊索的痕迹。
2 脊索的产生
2.1脊索发生
现在脊索动物的来源有两种假说:环节来源说和棘皮来源说。由于棘皮来源说有更多的证据 ,本文按照棘皮来源说(echinoderm theory)论述。
脊索动物有一些性状与棘皮动物相同,如后口 、三胚层、两侧对称 和分节现象 等,说明脊索动物是由棘皮动物进化而来。按照综合进化论 可以推测某些棘皮动物胚胎期变异 后体内产生脊索雏形,这种脊索雏形使棘皮动物幼体 可以更方便的运动 ,从而扩大了摄食范围和增强了逃避敌害的能力,也使得有脊索雏形个体可以到达更远的地方,降低种内竞争 ,形成了形成新物种的条件 。在自然选择下体内有脊索雏形的棘皮动物形成了新的物种。虽然由于原始脊索动物没有化石残留,但通过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证据,半索动物的幼体——柱头幼虫(Torn aria)可能可以作为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的过渡型。因为柱头幼虫咽喉正中的背侧生长的囊状体从发生学和功用上均类似于脊索,生物学家也称其为脊索原基。
自然选择令在运动和支撑身体上有更多优势的脊索使越来越完善 。于是进化出尾索动物(Subphylum Urochordata)。尾索动物仍保留有半索动物的一些特征:幼体尾部有较为成型的脊索,但在成体内脊索又消失。但是幼体脊索已经开始成型。如现存的海鞘(Ascidiacea)、尾海鞘(Appendiculariae)等生物。
由于脊索不仅能令动物幼体更具生存竞争力,对于成体,脊索也有新的用途 ,所以变异的那些脊索消失较晚的个体渐渐淘汰了脊索消失早的个体,这些脊索消失较晚的个体又进化出了新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结构,这就是头索动物(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从比较胚胎学证据 也得出尾索动物进化又产生了头索动物。头索动物的脊索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显,故称无头类(Acrania),如文昌鱼。至此,完整的脊索完全产生了。
2.2脊索功能
脊索的出现构成了支撑躯体的主梁,这个主梁使体重有了更好的受力者,体内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所有的这些虽然和节肢动物坚硬的几丁质 外鞘作用类似,但是由于脊索在体内,同时比几丁质外鞘有更好的的韧性,因而使脊索动物身体更灵活,体形有可能向“大型化” 发展 。这样,在环境的变化下,脊索动物获得了新的适应性。
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 ,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
脊索在发生学和胚胎学上还有诱导周围细胞分化作用 ,促进了胚胎期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脊椎 和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的神经 的产生和完善。这一点也是脊索为什么仍然存在于高等脊索动物的胚胎内的一个原由。
3.脊索进化和消退
虽然脊索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但它究竟不太坚硬,所能承受的应力是有限的。因此当动物大型化到一定程度时,脊索就不够用了。之后中胚层靠近脊索的间叶细胞 起初集聚变为生骨节(sclerotoma) 。现在在圆口动物如七鳃鳗、盲鳗的脊索附近找到的髓弧片 就是进化到这一时期的生骨节产生的脊椎雏形。
随后生骨节产生的髓弧片开始愈合,直至完全包裹脊索,渐渐出现椎体(centrum) 等结构,同时向动物体背侧延伸,出现包裹神经管的趋势。脊索被椎体压迫,逐渐变细小。但是此时的“脊椎骨”细胞只是失去了原生质 的分支,同时细胞间有大量间质 ,即此时是软骨脊椎。另外每个脊椎骨环是独立的。由于是软骨,此段缺少现存或化石证据,但是在胚胎学的重演律 上可以证明,脊椎是先一段一段产生再愈合的。
随后软骨开始硬化 ,每段脊椎(vertebrae)也开始愈合,神经管被脊椎包裹,脊索被分开,形成脊索小球,像一串念珠,夹于脊椎中。鲨鱼体内的脊椎就是这样,头部还残留有软骨和没封闭完全的骨,脊椎简单愈合。
之后脊索有不同的去向:
1) 脊索小球刚好镶入两侧的脊椎中央,形成双凹形(amphicoelous)脊椎。如硬骨鱼类
2) 脊索小球与后面的脊椎愈合,形成前凹形(procoelous)脊椎。如爬行类和多数无尾类 。
3) 脊索小球与前面的脊椎愈合,形成后凹形(opisthocoelous)脊椎。如某些两栖类。
4) 脊索小球与两面都粘连,形成椎间盘(discus intervertebralis),脊椎则形成双平形(amphiplatyan)。新形成的椎间盘不是脊索,而是由生骨节发生的结构,椎间盘中间很小的髓核才是退化的脊索。如哺乳类。
现在脊椎已经替代了脊索成为了新的身体支持物,脊椎在灵活性和坚固性两方面都比脊索要好。从此脊索在高等动物体内消退,变为痕迹器官。
结束语 脊索是泡状细胞组成的棒状组织,在进化历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最初脊索在低等脊椎动物如无颌类中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为脊索动物提高了生存竞争力。而在其以后的高等脊椎动物中,则被脊椎代替,最后在路生脊椎动物中脊索仅出现在胚胎期。本文重新浏览了脊索从出现到消失的历程,可以发现脊索在脊索动物进化路上的重要性。同时也从侧面论述了脊索动物的来源和进化过程中脊索的诱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