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柱 > 海胆有脊柱

海胆有脊柱

发布时间:2020-10-30 19:45:47

1、无脊椎动物研究的意义

海胆是一种棘皮动物,大都栖息在海藻繁茂的沿岸浅海岩礁底或石缝中,以海藻为食,种类较多。海胆,棘皮动物门,分2个亚纲,22个目。化石种类约5000种。现存种类850多种,隶属于225个属。中国已知约150种。海胆是生物科学史上最早被用于胚胎学研究的实验模式生物。1891年,Hans Driesh在显微镜下把完成第一次卵裂的海胆胚胎一分为二,结果发现分开后的两个细胞,各自形成了一个完整幼虫。从而证明了胚胎具有调整发育的能力,为现代胚胎学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划时代的里程碑。

浑身都是宝

海胆的营养与药用价值很高,其可食部分是体腔内的生殖腺,统称海胆卵,又称海胆黄或海胆膏。海胆卵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含蛋白质41克,脂肪32.7克,还含有钙、磷、铁、各种维生素、多种氨基酸。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滋阴补肾、养颜护肤的作用。用海胆卵可加工成新鲜海胆、酒精海胆、盐渍海胆、海胆罐头及海胆酱等。主要经济食用品种有紫海胆、马粪海胆和刺冠海胆等。

海洋中刺客

海胆,别名刺锅子、海刺猬,体形呈圆球状,就像一个个带刺的紫色仙人球,因而得了个雅号——“海中刺客”。渔民常把它称为“海底树球”、“龙宫刺猬”。海胆壳上布满了许多能动的棘。1个海胆壳由约3000块小板愈合而成。

海胆是海洋里一种古老的生物,与海星、海参是近亲。据科学考证,它在地球上已有上亿年的生存史。由于沧海桑田的缘故,在我国的西藏高原4千米处,发现过海胆的化石。它们在世界各大海洋中都生活过,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活动最为频繁。由于它们喜欢盐度高的海域,所以靠近江河入海处和盐度低的海水中很少分布,或者根本没有分布。

海胆的棘有长有短,有尖有钝,种类不同,棘的结构也不一样。海南岛珊瑚礁中盛产一种石笔海胆,状如盛开的花,俗称烟嘴海胆,因其棘甚粗牡,可做烟嘴用。有的种类棘甚长,可达20多厘米。

生殖传染病

海胆是雌雄异体,雌体可终年怀卵,一年排卵数次。3岁的海胆达到性成熟期。在繁殖上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旦有一只海胆把精子或卵子排到水里,就会像广播一样把信息传给附近的每一个海胆,刺激这一区域所有性成熟的海胆都排精或排卵。这种怪现象被形容为“生殖传染病”。

--------------------------------------------------------------------------------

海星

海星有着奇特的身体,身体如盘,有5只长触角如五角星。海星分布很广,全世界的海洋中都有海星,它们生活在潮间带和近岸的平静海域。大多栖息在海岸下层或水较深的岸边。

海星种类繁多:我国就有50多种,有如五角星似的罗氏海盘车,凸起如帽的面包海星,腕短而色蓝的海燕,腕细如爪的鸡爪海星和状如荷叶的荷叶海星等。 海星体色鲜艳,多呈鲜红、深蓝、玫瑰色、橙色,有的会在在粉红色的底色上点缀着紫色的虫纹状花纹和镶边,还有的在蓝色中带有红边。海星可以随环境变化改变体色,形成保护色。

海星的大小:个体差异也挺大,已知最小的海星是海燕海星,这种海星最大的直径0.89 厘米。最大的海星生活在澳大利亚大堡礁,以珊瑚为食,触角伸开有几米长。

海星的捕食:当海星用腕和管足把食物抓牢后,不是送到嘴里“吃”,而是把胃从嘴里翻出来,包住食物进行消化,待食物消化后,再把胃缩回体内。

看东西:海星不是用眼看物体,海星浑身都是“监视器”。海星的皮肤上有许多微小晶体,每一个晶体都能发挥眼睛的功能,获得周围的信息。每个晶体都是一个完美的透镜,尺寸远远小于现在人类利用现有高科技制造出来的透镜。海星的棘皮具有高度感光性,能通过身体周围光的强度变化决定采取何种隐蔽防范措施,另外还能通过改变自身颜色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

分身术:海星分身术也是其一大特色,把海星撕成几块抛入海中,每一碎块会很快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从而长成几个完整的新海星来。就是海星这种惊人的再生本领,使得断臂缺肢对它来说是件无所谓的小事。

2、下列动物属于脊椎动物是()A.蝗虫B.海胆C.蚂蟥D.蟾

A、虾属于节肢动物,不属于脊椎动物.
B、海胆属于棘皮动物门下的一个纲,体内无脊椎,不属于脊椎动物.
C、蚂蟥属于节肢动物,不属于脊椎动物.
D、蟾蜍属于两栖类,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故选:D

3、海洋生物的无脊椎动物

由于海星的活动不能像鲨鱼那般灵活、迅猛,故而,它的主要捕食对象是一些行动较迟缓的海洋动物,如贝类、海胆、螃蟹和海葵等。它捕食时常采取缓慢迂徊的策略,慢慢接近猎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猎物并将整个身体包住它,将胃袋从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让猎获物在其体外溶解并被其吸收。
海星是海洋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捕食起着保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如在美国西海岸有一种文棘海星时常捕食密密麻麻地依附于礁石上的海虹(谈菜)。这样便可以防止海虹的过量繁殖,避免海虹侵犯其他生物的领地,以达到保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在全世界有大约2000种海星分布于从海间带到海底的广阔领域。其中以从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亚的东北部太平洋水域分布的种类最多。
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常常展开生与死的较量。为了逃脱海星的捕食,被捕食动物几乎都能做出逃避反应。有一种大海参,每当海星触碰到它时,它便会猛烈地在水中翻滚,趁还未被海星牢牢抓住之前逃之夭夭。扇贝躲避海星的 技巧也较独特,当海星靠近它时扇贝便会一张一合地迅速游走。有种小海葵每当海星接近它时,它便从攀附的礁石上脱离,随波逐流,漂流到安全之地。这些动物的逃避能力是从长期进化中产生的。避免了被大自然所淘汰的命运。
海星的食物是贝类。当海星想吃贻贝时,会先用有力的吸盘将贝壳打开,然后将胃由嘴里伸出来,吃掉贻贝的身体。所以,海星的经济价值并不大,只能晒干制粉作农肥。由于它捕食贝类,故而对贝类养殖业十分有害。
海星是生活在大海中的一种棘皮动物,它们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全世界大概有1500种海星,大部分的海星,是通过体外受精繁殖的,不需要交配。雄性海星的每个腕上都有一对睾丸,它们将大量精子排到水中,雌性也同样通过长在腕两侧的卵巢排出成千上万的卵子。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相遇,完成受精,形成新的生命。从受精的卵子中生出幼体,也就是小海星。
有研究者发现,一些海星具有季节性配对的习性,即雄性海星趴在雌性海星之上,五只腕相互交错。这种行为被认为与生殖有关,但其真正的功能则尚未被确认。
另外,海星还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再生。海星的腕、体盘受损或自切后,都能够自然再生。海星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个新的海星。因此,某些种类的海星通过这种超强的再生方式演变出了无性繁殖的能力,它们就更不需要交配了。不过大多数海星通常不会进行无性繁殖。 海胆是棘皮动物家族中的另一成员,它长着一个圆圆的石灰质硬壳,全身武装着硬刺。对居住在海底的“居民”来说,它是难以侵犯的,没有哪个莽撞的家伙敢去碰它。在我国南方,大都在春末夏初开始捕捞海胆;北方的大连紫海胆则是在夏秋两季采集。这时的海胆里面包着一腔橙黄色的卵,卵在硬壳里排列得像个五角星。海胆的卵是一种特殊风味的佳肴,光棘球海胆、紫海胆的卵块是名贵的海珍品。在我国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如龙口、蓬莱、威海、长岛等地用海胆卵制成的“海胆酱”行销中外。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海胆都可以吃,有不少种类是有毒的。这些海胆看上去要比无毒的海胆漂亮得多。例如,生长在南海珊瑚礁间的环刺海胆,它的粗刺上有黑白条纹,细刺为黄色。幼小的环刺海胆的刺上有白色、绿色的彩带,闪闪发光,在细刺的尖端生长着一个倒钩,它一旦刺进皮肤,毒汁就会注入人体,细刺也就断在皮肉中,使皮肤局部红肿疼痛,有的甚至出现心跳加快、全身痉挛等中毒症状。 在海藻繁茂的海底,生活着一种像黄瓜一样的动物,它们披着褐色或苍绿色的外衣,身上长着许多突出的肉刺,这就是海中的“人参”----海参。海参是棘皮动物中名贵的海珍品。在中国海有20多种食用海参,有些价格昂贵,如刺参、梅花参、乌皱辐肛参等。
在我国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海,在海水稳静的海湾3米-15米深的岩礁或细泥沙的海底,生活着一种身体背部布满大大小小的圆锥状肉刺的海参,名叫刺参。刺参是海参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它很怕热,每当夏季来临、海
水温度升高时,它便爬到深水里,伏在礁石附近,不吃也不动,开始了“夏眠”,一直睡到仲秋季节才开始活动,这一觉足足要睡3 个多月!待到秋高气爽、水温渐凉时,刺参便爬到浅水中,边爬边用树枝状的触手抓起海底含有丰富有机物质的泥沙,吞噬下去。夹在泥沙中的有机物质被消化吸收,消化不了的泥沙被排出体外。正是海参的粪便给那些潜水捕捉海参的人提供了线索。
海参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还是营养滋补品,对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抑制肿瘤、延年益寿都具有良好的功效。

与海胆有脊柱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