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柱 > 脊柱牵拉试验

脊柱牵拉试验

发布时间:2020-10-28 20:49:40

1、强直性脊柱炎应做哪些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的话主要是关节的活动情况。实验室检查的话包括血沉。血风湿、人类白细胞抗原b27等等

2、脊柱有几个弯曲

脊柱
亦称脊梁骨,由形态特殊的椎骨和椎间盘连结而成,位于背部正中,上连颅骨,中部与肋骨相连,下端和髋骨组成骨盆。自上而下有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由5块骶椎合成)和1块尾脊骨(由4块尾椎合成)。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在正常情况下,脊柱有4个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鹘椎后凸。长期姿势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结核、类湿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异常弯曲,如驼背。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脊柱分颈、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长,能活动,好似支架,悬挂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较固定。身体的重量和所受的震荡即由此传达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是一相当柔软又能活动的结构。随着身体的运动载荷,脊柱的形状可有相当大的改变。脊柱的活动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相关脊椎骨关节突间的和谐。
脊柱的长度,3/4是由椎体构成,1/4由椎间盘构成。

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由于骶骨系由5块,尾骨由4块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块组成。(如图:脊柱侧面||脊柱后面)
这样众多的脊椎骨,由于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相连系,能维持相当稳定,又因彼此之间有椎骨间关节相连,具有相当程度的活动,每个椎骨的活动范围虽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动,范围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体堆积而成,其前与胸腹内脏邻近,非但保护脏器本身,同时尚保护至脏器的神经、血管,其间仅隔有一层较薄的疏松组织。椎体破坏时,在颈部,脓液可聚集于咽后,或沿颈部下降至锁骨下窝,亦可沿臂丛至腋窝;在胸部可沿肋间神经至胸壁,亦可波及纵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至腹股沟下方,亦可绕过股骨小转子至臀部。
脊柱的后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彼此借韧带互相联系,其浅面仅覆盖肌肉,比较接近体表,易于扪触。脊柱后部的病变易穿破皮肤。
在脊柱前后两面之间为椎管,内藏脊髓,其周围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变而侵入椎管时,即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甚至仅小量出血及肉芽组织即可引起截瘫。

3、脊椎病自我治疗体操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
(5)除外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2.脊髓型颈椎病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
(3)除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3.椎动脉型颈椎病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6)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颈椎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5.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6.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
提托头颈
病人站立,头微微后仰,双手交叉托于头后方 (相当于颅骨的枕骨粗隆部),向上提托头颈,一张一弛,往返 30一50次,可同时配合胸背部后仰,以活动脊柱的上部及胸廓、肩背等部位,达到放松诸关节的作用。
与颈争力
病人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自然直立。反复做抬头看天,低头看地活动。练习时,胸部应保持不动,抬头时应尽量上抬,以能看到头顶上方的物体为宜;低头时,下颌尽量内收。动作幅度由小及大,由慢到快,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往后观望
病人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眼平视,头颈部反复向左及右旋转。活动范围自小而大,但不要强求过大地增加幅度,次数也不要太多,一般20—30次即可。对已经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者不宜做此锻炼,否则,可引起跌倒。
颈椎病患者可以自行点按、揉推、活动患部,会收到一定疗效。
方法是:1.头向前、后、左、右各倾十次,然后慢慢摇头,左转十次,右转十次;
2.左、右臂各摇动二十次;
3.两臂平伸,双手五指作屈伸运动五十次。每天可自行施术一次。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4、脊椎型颈椎病症状谢谢

颈椎病是压迫神经和血管进而造成头晕、头痛以及上肢麻木的症状,建议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选择相关的治疗方法,如果是症状不是特别严重影响活动,建议先保守按摩治疗。

5、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因成年人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失去原有的弹性,不能承担原来承受的压力,在过度劳损、体位剧变、猛力动作和暴力撞击下,椎间盘向外突出,刺激和压迫脊神经根、脊髓,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群。腰椎间盘突出会导致腰部胀痛、坐骨神经放射痛、下肢麻木、胀痛、感觉退变,或疼痛过敏、肌肉萎缩、患腿变细、行走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还可导致大小便功能障碍、下肢瘫痪、长期卧床不起,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工作和劳动能力丧失。一般具有下列临床症状:

6、颈椎病都需要检查什么

在医院会接受哪些检查?
4.1 颈椎的试验检查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即物理检查,不需借助仪器,它包括:
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
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向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
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
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外呈伸展状,以增加对颈神经根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

4.2 颈椎病的X线检查
X线平片旧称X光片,是最基本的骨科影像学检查手段,价格便宜,简单易行,能够清楚地显示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其缺点是难以显现软组织的病变,因此,对于颈椎病人脊髓神经根的变化无法显现。
怀疑有颈椎病的病人应拍摄颈椎正、侧位片,有时需要加拍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有时还需包括左右斜位片,如怀疑有寰枢椎病变者还要加拍张口时的正位相。以下是各种拍摄角度所能表现的病变内容:
正位:
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颈椎横突有无过长,有无颈肋。钩锥关节及椎间隙有无增宽或变窄。
侧位:
曲度的改变:颈椎发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弯曲。
异常活动度:在颈椎过伸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中,可以见到椎间盘的弹性有改变。
骨赘: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均可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
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可以因为髓核突出,椎间盘含水量减少发生纤维变性而变薄,表现在X线片上为椎间隙变窄。
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变性以后,椎体间的稳定性低下,椎体往往发生半脱位,或者称之为滑椎。
项韧带钙化:项韧带钙化是颈椎病的典型病变之一。
斜位
摄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来观察椎间孔的大小以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
4.3 造影检查
造影是一种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X线拍片和透视只能分辨密度相差较大的组织器官,如骨、心、肺等,而对于人体大量密度相差较小的器官和组织,便显得无能为力。于是人们想到了造影检查,即先用高于或低于人体软组织密度的造影剂灌注需要检查部位,然后进行X线检查。由于已灌注造影剂的组织器官与周围部位密度差异变大,在X线下形成鲜明对比,便可以发现形态或功能是否异常。
目前在脊柱外科领域中常用的造影方法是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等。
4.4 颈椎病的CT检查
CT是从X线机发展而来的,它显著地改善了X线检查的分辨能力,其分辨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大大高于一般X线机,从而开阔了X线检查的适应范围,大幅度地提高了x线诊断的准确率。
CT适用于检查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如椎管内肿瘤;适用于检查脊柱外伤后有无脊柱的骨折、骨折的程度,有无椎管完整性的破坏,并推测脊柱骨折后脊柱的稳定性;适用于检查脊柱的韧带钙化、骨化、脊柱的增生、退变等表现;还适用于检查椎骨的肿瘤、结核、炎症等病变,检查脊柱的先天性异常等。
随着核磁共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CT检查在脊柱外科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小,特别是在颈椎病的诊断方面已不是常规的检查手段,其诊断价值远远低于“X线平片+核磁共振”的组合,但是由于CT对骨刺、韧带钙化、椎管狭窄等骨性病变显示要比核磁共振清楚得多,因此在“X线平片+核磁共振”对上述情况仍然难以明确的情况下,申请CT检查,可以更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5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不仅能分辨人体中脂肪、肌肉、肌腱、血管、神经及骨骼等组织,还能分辨脑脊髓的灰质和白质、肾皮质和肾髓质以及肾周围脂肪等。因此,核磁共振应用的范围很广。 目前,在临床上已用于脑、脊髓、心脏、肌肉、肺、肝、肾、胰、盆腔、骨、骨髓、血管和肿瘤等器官和组织病变的诊断,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使脊柱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有了新的发展。对于颅脑、脊髓等疾病来说,核磁共振是当今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与X线平片及CT相比,它能够准确地揭示出脊柱脊髓的解剖结构及各种病理改变,其密度分辨力强,不仅能区分脊髓与脑脊液,并且能直接显示出脊髓内的病变。在显示脊髓先天异常、脊髓缺血变性、脊髓空洞症以及手术后椎管内的瘢痕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在颈椎病的诊断方面,核磁共振成像在显示椎间盘脱出、退行性病变等非常清晰,椎间盘脱出压迫神经根也可显示得一清二楚。核磁共振确能清晰地显示每一个椎间盘病变的类型,有无椎间盘突出以及突出的程度;能显示有无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否对脊髓及神经根造成压迫、压迫的程度;可以显示脊髓的形态,脊髓有无受压变形、脊髓内部结构有无变化,包括脊髓有无缺血、水肿,有无脊髓肿瘤及脊髓空洞形成等;还可以显示颈椎手术后脊髓神经根减压的情况,手术后是否有瘢痕、血肿等新的压迫因素存在的情况。核磁共振为颈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对于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来说,核磁共振是手术前病情的估计、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方案和步骤的拟定、手术中困难的预先判断、预后的判断估计以及手术后脊髓神经根减压情况观察等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在颈椎核磁共振检查时,使用特殊的成像技术,还可以清楚地显示双侧椎动脉的走行、形态、有无受压、扭曲、痉挛以及阻塞等情况,称为核磁共振动脉显影术(MRA)。其成像清晰,目前已基本代替选择性椎动脉造影技术。而且因为检查时无需向病人体内注入造影剂,没有椎动脉造影术可能给病人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如刺激而使椎动脉痉挛从而加重病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造影剂过敏、过敏性休克、感染、血管损伤等。核磁共振椎动脉显影术对病人无损害,是属于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因此,核磁共振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骨科医生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而且由于它是无创性的检查,更显现出其优越性。
但是核磁共振对骨的细微结构的显示远远不如X线平片及CT清晰,所以,对于颈椎骨质增生、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钙化的形态显示方面远远逊色于X线平片及CT。而且因核磁共振价格昂贵,尚未成为常规检查项目,特别是在广大基层地区目前还未普及。
一般说来,在骨科特别是脊柱外科领域的影像学检查中,由于核磁共振在显示骨组织方面不如X线平片清楚,所以,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之前应当先拍X线平片,应当综合分析核磁共振和X线平片的图像,以互相对照、印证和补充,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性。

4.6 肌电图检查
肌肉运动时可以产生生物电活动,将此生物电用针状电极和表面电极作为引导,通过一定仪器的放大、显示、监听、摄影等步骤,从而显示出一定的波形,称之为肌电图。
当神经、肌肉发生病变时,肌肉的生物电位活动、神经传导过程、神经和肌肉对电刺激的反应都可以发生变化。结合临床分析,肌电图不但能够精确地区分神经肌肉疾病的病损部位和损伤程度,同时对肌肉的无力、瘫痪、萎缩、异常收缩及感觉障碍、疼痛等症状,也可以提供客观的资料,以判明病变的程度,估计预后,判断恢复的情况。其主要缺点是不能提供病因的诊断,如果出现检查结果异常则意义较大,而检查结果正常则意义较小。
在临床上,肌电图是鉴别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脊髓性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与颈椎病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有时甚至是运动神经元疾病与颈椎病相鉴别惟一的辅助检查手段。
在进行肌电图检查时,需要将针状电极插入病人体内的肌肉中,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

7、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梨状肌综合症怎么区分,臀部幼时注射我小坑

腰椎盘突出症:压痛点一般在L4-5,L5—S1间隙,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用力按压或叩击痛处时引起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拇趾背伸或趾屈力减弱,可有屈颈试验、挺腹试验及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X 线显示椎间隙狭窄或/和脊柱侧弯,、CT、磁共振显示髓核突出。梨状肌综合症是由间接外力如闪、挫、扭、下蹲、跨越等使梨状肌受到牵拉而造成撕裂,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痉挛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产生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综合症。而腰椎盘突出症是由腰椎间盘的退变与损伤导致髓核自纤维环破裂口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血管或脊髓引起的腰痛及坐骨神经放射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病变。
临床表现:两者都有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疼痛或麻木,但梨状肌综合症大部分有外伤史或受凉史,臀部深压痛且有紧缩感,活动受限,患侧下肢不能伸直,髋关节外旋活动受限。而腰椎盘突出症:除腰痛和下肢放射痛外,还有腰部运动障碍,腰椎侧弯。
查体及辅助检查:梨状肌综合症沿梨状肌投影区有明显压痛,在梨状肌处可触及条索样改变或弥漫性肿胀的肌束隆起。患侧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在60度以前疼痛明显,当超过60度时疼痛反而减轻,梨状肌试验(+)。

8、坐骨神经牵拉试验

?

与脊柱牵拉试验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