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柱 > 脊柱前屈特点

脊柱前屈特点

发布时间:2020-10-15 19:26:01

1、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有哪些?

椎间盘突出的病发不论年龄,所以现在很多老年人也会患上腰椎间盘突出。而且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不是很明显,那么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都有哪些呢?下面来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二: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三: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四: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左: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如向健侧的弯则疼痛加剧。右: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外前方,脊柱向健侧弯,如向患侧的弯则疼痛加剧。

2、引起脊柱前屈运动机能障碍的临床常见病有哪些?求救

①腰椎间盘突出症②强直性脊柱炎③脊柱骨折④脊柱肿瘤⑤脊柱结核⑥腰肌劳损⑦急性腰扭伤

3、简述脊柱的整体观的形态,运动形式

答:整个脊柱前面观从颈部到腰部椎体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再从腰部到骶骨逐渐缩小,这种变化和承受重力的变化有关;后面观有棘突纵列成一条直线,颈椎棘突短,末端分叉,胸椎棘突长,斜向后下方,成叠瓦状紧密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棘突间隙较宽;脊柱侧面观有四个生理弯曲,凸向前的有颈部和腰部,凸向后的是胸椎和骶椎形成最早的是胚胎时的胸曲和腰曲,颈曲是在婴儿抬头时形成,腰曲是在婴儿坐立和站立时形成的。颈椎的四个生理弯曲增大了脊柱的弹性,在走和跳跃时可减轻对脑和脏器的冲击和震荡,维持身体的平衡。脊柱也参与胸廓和骨盆的构成,其容纳和保护体内器官,脊柱又是躯干的中轴,有支持体重和传递重力的作用。脊柱是躯干运动的枢纽,椎体于椎体之间的运动幅度有限,但整体连接起来就使脊柱整体运动幅度增大。脊柱可做前屈,后伸,侧转,旋转和换转运动。运动幅度最大的不为是在劲段和腰段,故损伤也是多见于这两个地方。

4、瑜伽增延脊柱伸展式和前屈式一样吗

一样的,名字不一样而已

5、椎间盘的生物学特点有哪些?

当人体站立时,一个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比它上面的体重要大得多。Hachemson(1960 年)查出人在坐位时,一个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比躯干重3 倍。人在跳跃时,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比人静止时大两倍,即为体重的6 倍。脊柱屈伸、侧弯时,椎间盘一部分受到牵拉张力,另一部分受到挤压。当躯干在骨盆上扭转时,椎间盘还会受到剪力,所以脊柱屈曲加旋转时,可使腰椎间盘同时受到张力、压力和剪力的作用。

(1)正常椎间盘受到上面的压力一般不会破裂,压力加大常常引起软骨板和椎体破裂或骨折。椎间盘的纤维环与椎板成30 度角,每层纤维环之间成120 度角,所以椎间盘承受较大压力而不破裂。

(2)脊柱屈曲加旋转时受力是损伤椎间盘的主要原因。正常椎间盘扭转16 度才会发生损伤。

(3)实验证明,要有260N/mm 的平面剪力才能使椎间盘破裂,而临床上极少见到如此大的剪力。

(4)椎间盘内是半流体胶状物,在密封下受力,只有变形而不变容量。正常椎间盘蠕动到最后变形,时间长则黏度弹性增高,吸收震荡力也较强。反之,退行性椎间盘的黏度弹性变化,也就失去吸收震荡的能力,也会失去把压力平均分布至椎板及纤维环的能力。

(5)人在跳跃时,震荡力从脚传到脑,基本上被椎体和椎间盘所吸收。体重轻的年轻人,滞后力大,即吸收震荡力强;体重大的和年龄大的人,其椎间盘滞后力就小。震荡力反复作用于同一个椎间盘,其滞后力就会变小,也就容易发生椎间盘破裂。因此有些特殊职业或工种的人,如汽车司机、骑摩托车者,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较高。

(6)椎间盘的疲劳容纳度很小,有学者试验脊椎前屈位的轴心压力反复1000 次,可引起椎间盘破裂。完全破裂者都是其后方,一部分为椎间盘向双侧后外方突出,纤维环由内向外破裂,也有少部分向正后方破裂突出。这就可说明临床上见到的双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

(7)椎间盘的压力测量:用腰椎穿刺针刺入第三、四腰椎之间,当手持20kg 重物站立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约三倍于此人的体重;当重物减到1/2 时(即10kg),而腰向前屈曲,其椎间盘所受压力增加到19 倍于体重。反过来说,若人仰卧,椎间盘所受的压力比站立位时减少50% ~ 80%,因此,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者严格卧床休息,有利于疾病康复。

6、屈,伸,侧屈,回旋脊柱的肌主要有哪些

使脊柱(躯干和颈部)前屈的肌主要有:胸锁乳突肌、斜角肌、颈长肌、头长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腰方肌、腰大肌等。

使脊柱后伸的肌主要有:斜方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头夹肌、颈夹肌、骶棘肌、横突棘肌、背短肌等。

使脊柱侧屈的肌有:肩胛提肌、腰方肌、肋间肌、横突间肌等。

与脊柱旋转有关的肌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斜角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夹肌、髂肋肌、脊柱固有的回旋肌、髂腰肌等。


(6)脊柱前屈特点扩展资料: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分为白、红肌纤维,白肌依靠快速化学反应迅速收缩或者拉伸,红肌则依靠持续供氧运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中,牵引骨产生运动。

人体骨骼肌共有600余块,分布广,约占体重的40%,每块骨骼肌不论大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经支配。因此,每块骨骼肌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器官。

头肌可分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两部分。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肌。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髋(kuan)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均比上肢肌粗壮,这与支持体重、维持直立及行走有关。上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颈肌。

与脊柱前屈特点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