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椎动物演化序列(古生物地层学)
可能有点太具体了,其实只看每段开头就可以了
无颌类:无颌类是最早、最原始的脊椎动物。它们没有上下颌,口如吸盘。由于它们大都生活在水中,具有鱼形的身体,所以常被译为“某某鳗”或“某某鱼”,其实它们是比通常意义的鱼类更原始的脊椎动物。现生无颌类仅有盲鳗和七鳃鳗两大类约50种,但在早古生代的海洋中,它们的数量和种类繁多,是真正的海中霸主。
甲胄鱼类是最早分化的古鱼形动物。它们全身披有“甲胄”(这里所说的“甲胄”,并非古代将士戴在头上的头盔和披在身上的金属护身衣,而是一种含钙质成分的骨质甲片),还没有演化出上下颌,没有骨质的中轴骨骼或脊柱,通常靠滤食海洋中的小型生物或微生物为生,有时候可以吮食大型动物的尸体,主动捕食能力非常差。
原始早期鱼类——盾皮鱼类及棘鱼类
a.盾皮鱼类,是一种戴盔披甲的鱼类,一支古老的有颌脊椎动物。盾皮鱼类是古生代最为繁盛也是种类最多的鱼类,其头部和身体的胸部均包在骨质呈箱状的硬甲里,象古代士兵使用的盾牌,由此而得名。其笨重的甲胄虽然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但也付出了灵活性降低的代价,使这种鱼类在生命史中虽成为了泥盆纪古海洋的主宰,但终究是昙花一现,在3.5亿年前,随着泥盆纪的结束,与它们的祖先甲胄鱼类一起全部退出生命演化的舞台。
b.棘鱼类:另一类古老的鱼类,长得象黄花鱼,个体不大,体长不超过30厘米。它的鳍非常特殊,与任何鱼类的鳍都不同,所有鳍叶的前方都有一根强壮的鳍刺,其上还有像雕刻出来的纵向花纹。沿身体的腹侧,在胸鳍和腹鳍之间,还有几对附加的小鳍,同样由鳍刺支持。“棘鱼”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棘鱼类始终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在4亿年前曾达到演化的顶峰,之后逐渐衰落,到2.7亿年前的古生代末期全部灭绝。
高等鱼类——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
a.软骨鱼类(即鲨类和鳐类)在演化历史过程中身体始终是软骨性的。除了覆盖身体的细小鱼鳞,所有骨骼都是由软骨组成,从不骨化。所以我们发现的软骨鱼类化石也很少,大多为牙齿和鳞片。
b.硬骨鱼类(包括肉鳍鱼类和辐鳍鱼类)是水中生活的动物中非常成功的一类动物,它生活在地球上所有水域中。
最为丰富多彩的鱼类——辐鳍鱼类
i)软骨硬鳞类是最早发展出来的硬骨鱼类。这种鱼身体都覆盖着厚厚的珐琅质菱形鳞片,但体内的骨骼仍为软骨。它们在古生代的晚期至中生代的早期时占有一定的优势。现存的硬鳞鱼类极为稀少了,目前生活在中国长江的中华鲟就是硬磷鱼类中的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ii)全骨鱼类: 在中生代的早期和中期软骨硬鳞类被全骨鱼类代替了,化石代表如中华弓鳍鱼。
iii)真骨鱼类: 到中生代的晚期,由于真骨鱼类种类繁多,生态环境多样。全骨鱼类又被发展中的真骨鱼类代替了。
肉鳍鱼类
大约4.1~3.8亿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是在水中漫游的肉鳍鱼类,因其鳍的形态为肉质的柄状而得名。这种鱼成对的鳍只有有两对,肉质,鳍内的骨骼与高等的脊椎动物的四肢骨骼相似,以后这两对鳍将演化为四足动物的四肢。肉鳍鱼类包括总鳍鱼和肺鱼。肉鳍鱼类在泥盆纪时最为繁盛,以后逐渐衰落,现生的只有3种肺鱼和1种极为罕见的总鳍鱼类——拉蒂迈鱼(又称矛尾鱼)。
古两栖类
“两栖”的含义:两栖动物英文名称“amphibian”,就是“有两种生活的动物”。大多数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像鱼一样有尾巴,并用鳃呼吸,而它们的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尾部消失。这个发育的过程叫“变态”,是这类动物的一个重要特点。
两栖动物的兴衰:两栖动物在登陆初期是当时陆地上最进步的动物。在距今大约3.5~2.9亿年两栖动物开始发展和繁盛,之后,到了大约2亿3千万年左右,随着爬行动物的兴起,两栖动物逐渐衰落下去,只有少种类数残存到现在。目前两栖动物大约有4千多种,在5万种现生脊椎动物中,属于种类最少的类群之一。
两栖动物虽然完成了由水上陆的第一次飞跃,但是,它们还不能完全脱离水,还必须在水中产卵并度过幼年时期。因此,还不能说真正征服了陆地,它们是从鱼到爬行动物发展过程中的纽带。
最早的两栖动物是由肉鳍鱼类中的某些种类演化而来的,鱼石螈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两栖动物。它们的一系列特点都与总鳍鱼类相似,如:四肢骨骼和头骨的组成、牙齿的构造等;它们还有鳃盖骨的残余和“鱼尾”的鳍条等,尽管这些都代表着某些鱼类的特征,但它确实是一种真正的四足动物,具有肩带、腰带、肢骨相当坚固,前后足都是5个趾头,能在陆地上活动等进步特征。
我国已知最早的蛙类——“三燕丽蟾”:生存在距今约1亿2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与大大小小的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
古爬行动物
三亿多年前,两栖类中的有志者,一类迷齿两栖动物,为了更好地征服广袤的大陆,终于产下了“羊膜卵”。它们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为爬行动物。这是生命演化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到了中生代,爬行动物终于统治了世界:天空翱翔着翼展达16米的翼龙,海中隐藏着重达150吨的蛇颈龙,陆地上则游荡着成群结队大小悬殊的各类恐龙。然而白垩纪末它们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尽管如此,今天的地球上仍然存在一个千奇百怪且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大家族。
羊膜卵的出现:爬行动物形成的标志是羊膜卵的出现。羊膜卵的出现也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继“脊椎出现”、“颌的出现”、“从水到陆”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羊膜是蛋中的一层薄膜,它包裹着胚胎,里面有液体(又叫羊水),像温室一样保护着小胚胎,使它不怕干燥,能在陆地上孵化出小动物。羊膜卵的出现,使爬行动物的发育过程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从而确立了脊椎动物完全陆生的可能性。
爬行动物的演化:最初的爬行动物出现在古生代的石炭纪,是从某种迷齿两栖类进化形成的。中生代的三叠纪开始繁盛起来,并曾主宰地球达一亿五六千万年之久,而且还占领了海、陆、空,因而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但是,到了白垩纪爬行动物开始衰退;6500万年前,恐龙、翼龙全部灭绝,其它的爬行动物也大为衰亡。到了新生代时只有少数种类残存了下来。到了今天,地球上生活的爬行动物只有龟鳖类、鳄类、有鳞类(包括蜥蜴和蛇)和新西兰的喙头类了。
爬行动物的分类:根据头骨的结构可分为三大类:无孔类(如龟鳖类)、双孔类(如已经灭绝的恐龙、翼龙、蛇颈龙、以及有现生代表的鳄类、有鳞类、喙头类等)和下孔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就是从下孔类爬行动物进化出来的。
恐龙
中生代的陆地是恐龙称霸的大地。很多人脑海中的恐龙,都是身披鳞片、巨大无比的动物,其实我们已知道最小的恐龙——小盗龙只有40厘米长。而最近在中国辽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恐龙化石进而表明,并非所有的恐龙都像人们原来想象的那样,浑身长着鳞片,有一副冷酷的外表,有一些恐龙,甚至包括霸王龙在内的许多恐龙,像美丽的鸟类一样,是长有羽毛的,有一副温柔的形象。
似哺乳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祖先
似哺乳爬行动物,顾名思义,它们是长得像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都属于下孔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就是从似哺乳爬行动物中的一支——兽孔类演化而来的。
分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分为盘龙类和兽孔类两大类。
盘龙类是基干的早期类群,从石炭纪一直延续到早二叠世。盘龙类中的楔齿龙类是早二叠世陆地上的肉食统治者,从这类中产生了兽孔类。盘龙中有的种类有着长长的背棘,如同船帆似的,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帆”是用以调节体温的,能够迅速吸收或放出热量。盘龙化石大多发现于北美洲和欧洲,我国至今还没有发现此类化石。
兽孔类:主要包括恐头兽类、二齿兽类及兽齿类。
恐头兽类有肉食和植食两大类群,只生存于二叠纪,没有留下后代。
二齿兽类是二叠纪、三叠纪最为繁盛的类群,以植食为主。典型的二齿兽仅在上颌有两个“犬齿”。二齿兽类包括二齿兽、水龙兽、肯氏兽等。
兽齿类是肉食类群,包括兽头类、丽齿兽类和犬齿兽类,以犬齿兽类最为兴旺。哺乳类在三叠纪后期就从犬齿兽类中产生。如何识别爬行动物化石及哺乳动物化石:
爬行动物的牙齿都是一个样,或全是尖锐的,或全是扁平的。而哺乳动物的牙齿出现形态分化,比如我们人类,有铲型的门齿,尖锐的犬齿和丘型的前臼齿和臼齿。
哺乳动物的下颌由一块骨头——齿骨组成,而爬行动物的下颌残存着关节骨和隅骨等。
哺乳动物的四肢直立在身体下面(典型的如马),而爬行动物的向两侧伸展(像鳄鱼)
爬行动物的肋骨在身体中部的脊柱上从头到尾分布;而哺乳动物,比如我们人类,腰部前后没有肋骨,哺乳动物有了“腰”,也就是脊柱上分化出了腰椎,而爬行动物没有。
古鸟类
鸟类是脊椎动物向空中发展并取得最大成功的一支。在1亿3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是鸟类首次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辽宁发现的古鸟类化石是这一时期世界上数量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种类最多的代表。这一时期,鸟类个体较小,但飞行能力及树栖能力都比始祖鸟大大提高。不过,新生代距今六千五百万年至今是鸟类取得真正大发展的时期。鸟类的生存空间也由单一的空中发展变为“陆海空”的全面占领。
古哺乳动物
新生代是哺乳动物的时代,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界的成功者。由于有了发达的大脑,它们的家族统治了地球达6000万年之久。而今,依然主宰世界的是这个家族中智慧最高的人类。
脊椎动物演化史中的第7次重大变革——可以胎生、哺乳的哺乳动物的出现
遥远的中生代,在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主宰的地球上,生活着一类特别的脊椎动物,它们有着不同于其他所有动物的生理习性,它们脑子相对较大,身披毛发,产下的是胎儿,而不是卵,幼崽出生后由母兽哺乳。正是这些我们称为哺乳动物的吃奶的“小精灵”,逃过导致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灭绝的白垩纪末期的大劫难,迅速辐射进化,成为现代陆地生态系统的统治者。
比较可靠的化石记录显示,最早的哺乳动物出现在大约1亿5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而它们的直系祖先(最早的哺乳型动物)在大约2亿2千万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了。
“小精灵”化石:世界上发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十分稀少,自1812年发现第一块化石发现以来的近两个世纪,发表的完整骨骼标本不超过十具。值得欣慰的是,近十年来,我国科学家在辽宁早白垩世地层中已找到数具保存极为完好的哺乳动物骨架,已研究发表的有张和兽、热河兽、中华俊兽、强壮爬兽、巨爬兽等,为早期哺乳动物的进化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
古老哺乳动物
阶齿兽:生活在距今5千5百万年前的古新世,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古老哺乳动物,生活于多水草的地区以昆虫类、嫩果、叶为主要食物的古老有蹄类动物。(图5-2-1阶齿兽)
中兽: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化石,中兽是吃肉的,相当于现在的狮子、老虎。
六角兽:是一种恐角类。恐角类是第三纪早期的一类大型哺乳动物,最早的化石发现于亚洲和北美的晚古新世,它们在始新世相当繁盛,在渐新世一开始距今约3千万年前就灭绝了。此件标本因其头上有三对骨质突起,所以俗称“六角兽”,虽然模样可怕,但却是吃植物的。
啮齿类与兔形类——鼠和兔
啮齿类:在脊椎动物进化上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支。它们在种类上和个体数目上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多的;在现在,啮齿类动物的种数超过了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种数的总和,我们熟悉的松鼠、田鼠、跳鼠、各种家鼠、豪猪、河狸等等,均属于啮齿类。
啮齿类在进化上获得成功的原因:首先,这些哺乳动物中的大多数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保持着小的躯体,这使它们能去开辟大动物所不适应的许多环境,从而建立大的种群。其次大多数的啮齿类适应能力非常强,它们居住在地上、地下、树林中、岩石下、沼泽内和草地里,它们分布的范围从赤道地区一直到两极。最大的鼠类和最小的鼠类:
早在一百多万年前,在乌拉圭生存着一种原水豚鼠,头大如公牛,身如野猪。它的近亲,现生的南美的水豚鼠也有1.3米长,重50公斤(图5-9-1,发现在南美300万年前的原水豚复原图)。可同样是也是鼠类,最小的可以在麦穗上筑巢,体重仅20克(图5-9-2,巢鼠)。
老鼠为什么总在啃木箱?:啮齿类长了一对大门牙,像一对大而尖锐的凿子,而且终生生长,为了不撑破嘴巴,它们就要啮咬各种东西来磨牙,这是老鼠们最可恶的地方,其实这也是它们生存的需要。鼠类在吃东西时,是用门牙把食物咬断后,送到后面用臼齿咀嚼,这时门牙是张开的,这一特点是鼠类所特有的。为了咀嚼方便,鼠的犬齿没了,颊齿数目也大大减少。
兔类:老鼠与兔子在生物演化的系谱上是近亲,两者都归入同一大类——啮形超目。兔和鼠都长有一对无根的大门牙,但兔类在大门牙后面还有一对小门牙。兔子的化石最早发现于5千5百万年前的古新世,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
奇蹄动物
奇蹄类:是有蹄动物中的一个类群,现生的代表除了马以外,还有犀牛和貘,而已灭绝的奇蹄类还包括雷兽和爪兽。奇蹄类的特点是它们的趾头数目常常是奇数的,而且脚的中轴通过中趾。所有奇蹄类前、后脚的大拇指和后脚的小趾都已消失,大多数奇蹄类前脚的小趾也不存在,所以奇蹄类的脚上常常只有三个趾头起作用,而在进步的马中只剩下一个趾头。奇蹄类在第三纪中期达到繁盛的顶峰,而在现代已让位于偶蹄类。
犀牛(披毛犀/沙拉木伦巨犀)
犀牛是一种大型有蹄类哺乳动物,在第三纪时曾是一个种类繁多的大家族,目前正在走向灭绝,现存的犀牛只有五种,而且仅仅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局部地区。最早的犀牛出现于始新世(大约5千万年前),它们的身体较灵活,善于奔跑,与现代犀牛有很大的区别。在新生代晚期,大部分陆地上犀牛非常繁盛,演化出许多分支,互相平行地演化着。
雷兽是大型奇蹄类动物。最早出现于始新世早期(大约五千万年前),那时它们还是些小马驹大小的动物,到了大约三千万年前,雷兽发展到了顶峰,成为笨重而巨大的动物,而当它们一旦成为巨兽后,离灭绝也就不远了。它们很可能是由于气候、环境以及食物的变化以及自身体质等原因灭绝。
爪兽十分特别,它们是奇蹄类中唯一脚上有大的爪而不是有蹄的动物,因此,科学家们称它们为爪兽。它的其他特征,包括牙齿都是奇蹄动物的特征,与雷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到了更新世早期以后(距今大约70万年前),它们便开始灭绝,它们的灭绝可能与更新世地球上出现的冰期有关。
貘 最早的貘类出现在距今约5千多万年前,貘的进化比较简单,主要是身体有某种程度的增大。近年来貘类化石的不断发现表明,我国在新生代貘类动物分布很广,且种类繁盛,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更新世末期,貘类在我国境内消失。现生的貘类仅分布于东南亚(马来貘)和南美洲(美州貘),长着一个延长的,十分灵活的鼻子,有点像小号的象鼻。
越跑越快的马
马是奇蹄动物中发展最成功的一种动物,马化石一直被作为生物进化最典型的例子,因为马在5千多万年的地质历史中保留了丰富的化石记录,这个记录一直延续到人们熟知的现生真马。
最早的马:是在距今5千多万年前始新世早期出现的始祖马。始祖马没有现代马那种魁梧的身躯,也没有奔驰千里的英姿,而是一种其貌不扬,微不足道的小动物,其大小和现代的狐狸差不多。头骨很小,脖子也不长,背部隆起没有马鬃,四肢细长,前脚有四个趾,后脚有五个趾,如果不是科学家把世界各地发现的马化石综合对比和研究,又有谁会相信始祖马这样的小动物还会是现代马的祖先呢?
三趾马:不是现代马的直系祖先,它们仍保留着保守的三趾的脚,它们的大小和现代的驴差不多;它们除了少数生活在湖泊地区外,大多数都成群地在草原上奔驰。三趾马在更新世时全部灭绝。在中国,三趾马是从晚中新世到早更新世最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之一。
真马:每条腿上只有一个蹄。真马在约4百万年前由上新马进化而来,其体型已经与现代的高头大马一样。真马在更新世初期扩散到其他大陆,在第四纪时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我国发现的云南马、三门马等属于真马。
偶蹄类
5000多万年前,一个以植物为食的大型哺乳动物家族——踝节类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蹄子和“角”。后来从它们演化出现代生态系统中最繁盛的食草类群——偶蹄类。它们的蹄子更完善,角更复杂多样,为今天动物世界的多样性贡献着绚丽和斑斓。
偶蹄类是目前为止进化得最为成功的有蹄类动物,现在大多数有蹄动物都是偶蹄类,如牛、羊、鹿、骆驼等。偶蹄类的得名依据主要就是因为前后脚的趾数都是偶数——2个或4个,身体重量放在第三趾和第四趾上。
偶蹄类的兴起:偶蹄类可能起源于一种早已灭绝的古老有蹄类——踝节类,最早的偶蹄类发现于始新世早期的地层中(距今大约5多千万年前)。那时是奇蹄动物的天下,数量和种类比偶蹄动物多的多。但是现在,偶蹄动物比奇蹄动物要多得多了。这主要归功于它们所拥有的一系列进步性状,而其中最重要的应该归功于消化系统的进步。大多数偶蹄类都是反刍动物,反刍偶蹄类具有复杂的消化系统,具有分室的胃及相关的“反刍”习性,使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匆忙吞下大量的食物,然后躲到安全的地方细嚼慢咽。这也使得它们能够比奇蹄类更有效地进食并躲避食肉猛兽的袭击。奇蹄动物没有反刍功能,它们的特长就是提高奔跑速度,所以它们的其他趾退化了,中趾加长发达了,马也越跑越快了。
长鼻类
从4千多万年前猪一般大小的始祖象,到今天仍然生活在地球陆地上的最大动物大象,长鼻类家族经历了体型越来越大,鼻子和大牙也越来越长的发展过程。
始祖象:所有的象类都归于长鼻目,始祖象是长鼻目的祖先,出现在晚始新世,比始祖马稍晚。它们身体粗笨,大小如猪,趾端有扁平的蹄。既没有长鼻子,也没有长长的象牙,只是上唇稍大些、上下颌的第二对门齿也稍大些——这是长鼻类后来发展出来的长长的象鼻子和长长的大象牙的雏形。
象类的演化有几个趋势:体型加大,牙齿从丘型齿变为脊型齿,且齿冠加高。我国是个象化石丰富的国家,有嵌齿象、互稜齿象、铲齿象、剑齿象、猛犸象、古菱齿象等。
始祖象沿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支是恐象,一支是短颌乳齿象,第三支经过长颌乳齿象、剑齿象等阶段,最后进化到现代象。
猛犸象:真象类中一种神奇的种类。更新世后期,猛犸象曾经遍布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寒带和寒温带地区。当距今3万年前,我们人类的祖先也散布到这些地区的时候,这些貌似不可一世实则憨笨无防的植食性动物就成了人类的重要猎物之一。它们身上披有厚厚的长毛,不怕寒冷,在寒冷地带生活。猛犸象化石在我国东北、俄罗斯西伯利亚、美国均有重要的发现,它最后的代表在距今3千多年前灭绝。
食肉类
食肉类动物的发展历史很长,至少从六千多万年前至现代都有它们的代表。现在的狮子、老虎、熊、狗都是食肉类。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具有裂齿。裂齿是一种特殊形状的牙齿,一般由臼齿变化而成,形如刀刃状,齿尖裂成几片,因而得名。每侧的上下牙床各有一颗裂齿,这样上下结合起来就像一把锋利的剪刀,专门用于切割、咬断猎物的肌肉和骨头。食肉类还具有身材灵活、犬齿发达、趾端都有锋利的爪子等有利于捕食的特征。
始熊猫:是大熊猫的祖先类型。大熊猫的祖先在800万年前就出现在中国了,距今大约2百万年至1万年前的更新世期间,它的足迹不仅遍布我国华南、甚至到达秦岭以北(在北京周口店可能也有大熊猫的遗迹),还出现在邻近我国的南亚地区。从远古的食肉类祖先演变成今天专以竹子为食的物种,是大熊猫演化过程中最特别和最难弄清楚的问题。大熊猫从什么时候开始食竹、和为什么要改食竹子呢?这迄今依然是个谜!
剑齿虎:在地质历史上,虎豹等食肉类动物曾经有过一群叫做“剑齿虎”的姐妹。剑齿虎是当时陆地上的霸王,体型比虎和豹都大,它们的大犬齿极长,呈弯曲的匕首状,刃缘还有许多小锯齿。在攻击猎取对象时,剑齿虎把嘴巴张得很大,并利用强壮的颈部力量以及肩部和身体的重量投入一击,以使两把锋利的“宝剑”插入猎物的体内。剑齿虎敢袭击比它们自身还大的动物,连犀牛和象这样的庞然大物见之也望而生畏。虽然剑齿虎可称得上是“王中之王”,但由于自身过于特化,当更新世结束时,终因赖以生存的大型动物的灭绝而走向灭亡。11.海中巨兽与夜空幽灵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海洋和天空不仅仅是鱼类与鸟类的天堂,中生代的爬行动物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哺乳动物也打造了自己家族中的“海军”和“空军”。
到了新生代,当哺乳动物爆发式的辐射进化发生的时候,又有一些哺乳动物类群重新适应了海洋生活,回到海洋里重新占据了那些曾经由海洋爬行动物占据的生态位。它们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海狮、海象、海豹、海牛以及各种鲸鱼。同样,也有一些哺乳动物开始了飞行生活的适应,它们就是给许多人“夜空幽灵”般可怕印象的翼手目动物——各种各样的蝙蝠。
鲸:地球上最成功的海洋哺乳动物要属鲸类。它们的身体和四肢骨骼演变得简直就像鱼一样了,难怪被人们俗称为“鲸鱼”。当然,它们决不是鱼类,它们是温血的、胎生哺乳并有很高智力的高等的脊椎动物。
蝙蝠:与鸟类相比,蝙蝠类的飞行能力可能并不出众,但是它们的绝活儿是超声波回声定位能力的发展,这使得它们能够在绝大多数鸟类都已经安眠的夜间无障碍般地飞来飞去并且准确无误地捕食各种昆虫。
2、脊椎是什么意思
意思指脊椎动物体内构成脊柱的椎骨。
脊椎 jǐ zhuī
脊椎一般指脊柱。
人类脊柱由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尾骨共9块)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
功能:
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
支持和保护功能
人体直立时,重心在上部通过齿突,至骨盆则位于第2骶椎前左方约7cm处,相当于髋关节额状轴平面的后方,膝、踝关节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头颅,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上肢借助肱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保持身体平衡。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使脊柱如同一个弹簧,能增加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姿势的稳定性,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在剧烈运动或跳跃时,可防止颅骨、大脑受损伤,脊柱与肋、胸骨和髋骨分别组成胸廓和骨盆,对保护胸腔和盆腔脏器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脊柱具有很大的运动功能。
运动功能
脊柱除支持和保护功能外,有灵活的运动功能。虽然在相邻两椎骨间运动范围很小,但多数椎骨间的运动累计在一起,就可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其运动方式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项。脊柱各段的运动度不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制约因素有关。骶部完全不动,胸部运动很少,颈部和腰部则比较灵活。人在立正姿势时,通过身体所引的垂直重力线经过颈椎体的后方,在第7颈椎和第1胸椎处通过椎体,经胸椎之前下降,再于胸腰结合部越过椎体,经腰椎后方并穿过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经骶骨前方、骶髂关节而传至下肢。脊柱的弯曲,特别是颈曲与腰曲,随重力的变化而改变其曲度。
脊柱背侧主要为肌肉,脊柱周围的肌肉可以发动和承受作用于躯干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于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浅层和深层:浅层包括背阔肌、下后锯肌,深层包括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间接作用于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侧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
3、脊椎骨是指哪里?
人体后部正中从头颅以下至臀部尾骨止,可触及到脊椎的棘突。
4、脊椎柱 脊椎骨 脊椎的概念
脊椎动物(Vertebrata )
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动物的总称。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形态结构彼此悬殊,生活方式千差万别。除具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外,其他特征还有:①出现明显的头部,中枢神经系统成管状,前端扩大为脑,其后方分化出脊髓。②大多数种类的脊索只见于发育早期(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例外),以后即为由单个的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③原生水生动物用鳃呼吸,次生水生动物和陆栖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鳃裂,成体则用肺呼吸。④除圆口纲外,都具备上、下颌。⑤循环系统较完善,出现能收缩的心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生理机能。⑥用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简单的肾管,提高排泄机能,由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量废物能更有效地排出体外。⑦除圆口纲外,水生动物具偶鳍,陆生动物具成对的附肢。该亚门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各纲的特征虽然有显著差别,但组成躯体的器官系统及其功能基本一致。
脊椎动物 盾皮类是戴盔披甲的鱼类,它们是甲胄和化石无合类不同,是由覆盖头部的头甲和包裹躯干的躯甲两个单元组成,展出的东生清鳞鱼就是很好的例子,盾皮类是一支古老的有合脊椎动物,和其它鱼类及高等脊椎动物一样,最前面的鳃弓发展成摄取食物的合,合上装备了牙齿。合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中的一次重大革命,无合类只能被动地过滤水中的细小有机体,而有合类可用合主动摄取食物。盾皮类是一个种类繁纷的家族,在泥盆纪为其全盛时期,但随着泥盆纪的结束而趋于消亡。展出的云南鱼、武定鱼、般溪鱼,是部份不同种类的盾皮类的头甲。
鱼类中获得最大成功的要属硬骨鱼和软骨鱼类,二者在泥盆纪时虽在种类和数量上还远不能与无颌类的盾皮类匹比,在随后的时间里它们欲日益繁盛,现生的鱼类都属于这两类。
硬骨鱼类的一支,称为肉鳍类,包括终鳍类的肺鱼,因为它们的鳍具有发达的肉质柄,柄 内的骨骼和高等脊椎动物的四肢骨相似,所以科学家们相信它们中的一支是四足脊椎动物的祖先,在泥盆纪晚期发展出两栖类。因此早期终鳍鱼类特别受到古生物学家的青睐。发现于中国云南早泥盆世的著名的扬氏先驱鱼乃是当前所知最早的终鳍类代表。肉鳍类在中晚泥盆世甚是繁盛,以后逐渐衰落,现在残存的仅有南美洲肺鱼、澳洲肺鱼和极为罕见的终鳍类拉蒂曼鱼。
另一支硬骨鱼类在古生代时身体都覆盖厚重的菱形鳞片,因为鳞片表面敷以发亮的名为硬质的物质,所以它们被称为硬鳞鱼类。像吐鲁番鳕、长兴鱼、重庆鱼、中华弓鳍鱼都是这类的代表。至中生代后期,硬鳞鱼类日趋衰落,现在还生存的硬鳞鱼极为稀少,生活在中国长江的中华鲟堪你硬鳞鱼类中的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下,到中生代后期硬鳞鱼逐渐被它们的后裔真骨鱼取代。真骨鱼类的鳞片由于硬质退化只保留骨质基屑,因此薄而富有韧性,既不失去鳞片保护作用,又拥脱了硬鳞的沉重负担,增加了灵活性。所以从中生代后期至今,真骨鱼类的进化中不断完善自己,长盛不衰,由海洋到江湖河流无处不在,成为世界上最宠大的脊椎动物。展现中的狼鳍鱼和昆都伦鱼都是原始的真骨鱼类代表。
软骨鱼类除了覆盖身体的细小盾鳞,所有骨胳都是由软骨组成,从不骨化。现海洋中的各种鲨鱼和银鲛,就是这类鱼的代表。软骨鱼类从泥盆纪出现至今,在数量上一直没有大起大落,只有少数种类在古生代后期至中生代早期曾入侵到淡水中。软骨鱼类局限于海洋。软骨鱼类所以能够一直延续下来,是得益于它们是个内受精和富含蛋黄的卵,这是繁衍后代的有力保证。因为软骨鱼类骨骼为软骨性,在化石中不易保存,所以常见的化石是牙齿和鳞片。展出的中华旋齿鲨,乃是其齿旋的一部份,这类牙齿旋的一部份,这类牙齿在西藏珠峰也有发现。
脊椎动物起源可能分五步
王百战 高立勋
2003年2月28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舒德干等研究者与英、日等国学者合作完成的重要成果《云南虫类的一个新种及其对后口动物演化的重要意义》。该成果的发布,标志着脊椎动物实证起源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重要进展。
高阶元生物类别的起源历来是进化生命科学的核心命题。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谱系总根底起源,涉及到脊椎动物两大类群间的演化关系,因而不仅是学术界长期探索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大众普遍关注的一个科学热点。现代动物学从各个不同层次进行探索,近年来取得了较为广泛认同的脊椎动物起源分“四步走”的假说。该假说认为,在动物演化大树的两大基本分支谱系中,位于后口动物谱系顶端的脊椎动物与原口动物谱系没有直接联系,它根植于后口动物脊椎系的演化轮廓是:从现在最低等的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为始点,先后经由仅在尾部具有脊索的尾索动物和脊索纵贯全身的头索动物,最后通过脊椎和头部构造的出现,诞生出该谱系的终端产物脊椎动物。然而学术界的共识是,这一基于现代动物学信息间接推测出来的假说到底是否可靠,还必须得到真实历史资料的检验、修正和补充。
要在古生物学上进行有效的脊椎动物起源研究,应该以现代动物学信息为重要线索,在尽可能靠近脊椎动物起源的“源头”时段探寻时做好两件工作:首先是力求发现最古老、最原始的脊椎动物,接着便是以这些脊椎动物始祖为起点,向前逐步追溯它们在无脊椎后口动物中的完善的祖先序列。我国保存了五亿三千万年前的众多精美后口动物软躯体构造化石的澄江化石库,恰好靠近这样的“源头”。为中国学者揭开这一谜团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1999年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发现被英国《自然》杂志评论为“逮住第一鱼”,为难题的破解投进了一缕曙光。2003年初,舒德干等人再度在《自然》杂志著文,他们通过对数百枚海口鱼标本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它们一方面已经开始演化出原始脊椎骨和眼睛等重要头部感官,另一方面却仍保留着无头类的原始性器官,从而证实了它们不仅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而且还属于地球上一类最原始的脊椎动物。早期后口动物的系列性发现,不仅与现代动物学关于脊椎动物起源分“四步走”假说相一致,更重要的是添加了比这“四步走”更为原始的“第一步”,从而首次提出了脊椎动物起源至少分“五步走”的新假说。这些始见于澄江化石库地层最底部的“第一步”动物群古虫类和云南虫类,是一些创生出咽腔型鳃系统的原始分节后口动物,极可能代表着学术界期盼已久的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分节的共同祖先与由于躯体特化而丧失分节性的后口动物(包括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十分有趣的是,尽管它们由于咽鳃的出现而引发了动物体在取食、呼吸等新陈代谢方式的重大革新而成为真正的后口动物,但其躯体却仍保留着其祖先的分节性特征。舒德干解释说:“实际上,既出现创新特征又继承祖先某些原始性状的镶嵌演化是生物界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
在这分“五步走”的演化系列中,“第一步”的动物类群十分奇特:对1400多枚海口虫标本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们不仅缺少脊索构造,而且在皮肤、肌肉、呼吸、循环、神经等器官系统上与脊索动物存在着根本区别;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其由6对外鳃组成的呼吸系统,这与较为高等的后口动物的内鳃迥然有别。海口虫与同处“第一步”的古虫动物门在躯体构型上却相当一致:两者皆明显分节,而且躯体也都呈独特的“双重二分型”,即身体沿纵轴分为前体和后体两大部分,而前体又被一个能自由扩张的“中带”构造分为背、腹两个单元。所不同的是,海口虫兼具背神经索和腹神经索,这显示出它比古虫动物门稍略进步些,从而更靠近“第二步”中的半索动物。
舒德干指出,尽管我们提出了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说,但这仍只给出了一个演化轮廓,在其相邻演化步骤之间仍缺乏中间环节的证据。
分类
动物界: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 多孔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线形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爬行纲
喙头目(楔齿蜥)、龟鳖目(龟)、有鳞目(蜥蜴)和鳄
鱼纲
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鳃裂5对,鳃间隔宽大,板状,如各种鲨、鳐。
全头亚纲(Holocephali):头大而侧扁,鳃裂4对,上颌骨与脑颅愈合,故称全头类,如我国产的黑线银鲛(Chimaeraphantasma)。
二、硬骨鱼系(Osteichthyes)骨骼一般为硬骨,体被骨鳞,少数种类为硬鳞或无鳞。口位于头部前端,有骨质鳃盖,肠内常无螺旋瓣,多数有鳔。一般体外受精,卵生。海淡水均产,常分三个亚纲:
肺鱼亚纲(Dipnoi)具有内鼻孔,除用鳃呼吸外,还能以鳔代替肺呼吸。现存的种类全世界仅三属,如分布南美洲、非洲和澳洲的肺鱼。
总鳍亚纲(Crossopterygii):偶鳍为带鳞的肉叶,内部骨骼的排列与陆生脊椎动物肢骨的排列极为近似,是动物界“活化石”之一,如矛尾鱼(Latimeriachalumnae)。
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占现代鱼类的90%以上,骨骼系统几乎全由硬骨组成,鳍条呈辐射状,无内鼻孔,体被圆鳞或栉鳞。现将我国重要经济鱼类及名贵珍稀鱼类所属的目,简介如下:
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吻长,口在吻的腹面,体表棵露或覆有5行纵列的硬鳞(硬甲),骨骼大多为软骨,因而又称软骨硬鳞鱼。本目都是名贵珍稀鱼类,因当前数量稀少,已列为保护对象。例如,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水域,近年来四川省试验拴养和人工催产获得成功,为驯化定居,扩大养殖对象作了良好的准备。此外,还有分布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白鲟(Psephurusgladius)以及黑龙江流域的史氏鲟(A.schrenski)等。
鲱形目(Cluupeiformes):头骨骨化不完全,尚保留软骨,背鳍无硬棘,鳍条柔软分节,所以也称软鳍类;因所有的椎骨构造都相同,故又称等椎类,鳔管发达,体被圆鳞,如鲥鱼(Hilsareeuesii)、鲱鱼(Clupeapallasi)、鲚(Coiliomystus)、大银鱼(Prootosalanxhyalocranius)、大麻哈鱼(Oncorhynchusketa)等,均为名贵鱼类。
鳗鲡目(Aaguilliformes):体呈棍棒形,体前部圆而后部侧扁,一般无腹鳍,背、臀、尾三鳍完全相连。鳞小或无,如鳗鲡(Anguillajaponica)。鳗鲡为降河洄游性鱼类,在淡水中生长,入海产卵,是一种食用价值较高的经济鱼类,在我国和日本成为养殖对象。
鲤形目(Cypriniformes):为鱼纲中第二大目,具有韦伯氏器(为内耳与鳔连系的一种器官),有鳔管,体被圆鳞或裸露,如青鱼(Mglopharyngodonpiceus)草鱼(鲩)(Cten-opharyngodonidellus)、鲢(Hypophthalmic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等四大家鱼,此外还有鲤鱼(Cyprinuscarpio)、鲫鱼、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等都是淡水养殖中常见的鱼类。
鲈形目(Percifofmes):为鱼纲中最大的一个目,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通常有两个背鳍,多数被栉鳞,无鳔管。我国海产食用鱼类多属本目,如大黄(花)鱼(Pseudosciaenacrocea)、小黄(花)鱼(P.polyctis)、带鱼(Trichiurushaumela),连同软体动物中的乌贼合称“四大海产”。其他还有鲈鱼(Lateolabraxjaponicus)、鳜鱼(Sinipercachuatsi)(淡水产)。鲐鱼(Pneumatophorusjaponicus)、银鲳(Stromateoidesargenters)以及引入的尼罗罗非鱼(Tilapianilotica)等。
此外,常见的经济鱼类还有:鳢形目(Ophiocephaliformes)的乌鳢(Ophiocephalusargus)、合鳃目(Symbranchiformes)的黄鳝(Monopterusalbus)、鲽形目(Pleuroecti-formes)的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的虫纹东方鲀(Fnguvermicularis)等。
两栖纲
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或称裸蛇目(Gymnophiona),为原始的,同时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特化的构造是和它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及带骨。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于粘液腺。眼睛退化,隐于皮下,实际上是盲目的,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一能收缩的触角,可以收缩进一特殊的凹陷内,很敏感,有助于钻穴活动。听觉器官中没有鼓膜,听神经退化。嗅觉发达。体内受精,雄性的泄殖腔能向外突出,起着交配器的作用,能将精液输入雌体内。脊椎骨的数目很多,蚓螈多达250块。
无足类除具有上述的特化性特征外,还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如蚓螈(Caecilia)有退化的骨质鳞陷在真皮之内,外表并不显露,这代表着古代坚头类体表鳞甲的遗迹。现代的有尾类和无尾类体表光滑无鳞,只有无足类尚保存着这种种承前的原始性特征。此外,椎骨为双凹型,无胸骨,心房间隔发育不完全,头骨膜原骨非常发达和坚头类有相似之处,这些特征皆反映出其原始性。
本目多数种类终生栖于水中,也有些种类变态后离水而栖于湿地。体长形,多数具四肢,少数种类仅具前肢。尾很发达,且终生存在。有些种类身体两侧具明显的侧线。皮肤裸露无鳞片,富于皮肤腺。水栖的种类眼睛小,无活动的眼睑。脊椎骨的数目很多,有些种类脊椎骨多达100块。椎体为双凹型或后凹型,躯椎具不发达的肋骨。有些种类尚没有荐椎的分化。腰带连接脊柱的部位尚不固定,如泥螈(Necturus)的腰带有些连在第18椎骨上,有些连在第19或第20椎骨上,甚至一侧连第18,另一侧连第19椎骨上。这说明后肢支持身体的能力较弱。肩带与腰带大部分仍为软骨,肩带完全缺少膜原骨,锁骨也不存在。有尾类中有些种类,如洞螈(Proteus)、三指螈(Amphiuma)等,不具胸骨;有些种类虽具胸骨,但仅是一块简单的软骨板(如蝾螈),或仅是在肩带区肌隔上一些零散的软骨化中心。前肢的桡骨与尺骨,后肢的胫骨与腓骨分离,都不象青蛙那样愈合成桡尺骨与胫腓骨。
多数有尾类幼时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也有些种类终生具鳃,肺很不发达或无肺,而皮肤呼吸和口咽腔呼吸却占有重要地位。循环系统比较原始,无肺的低级有尾类,心房尚未分隔,多数有尾类的心房间隔不完整,在间隔上有些穿孔,使左右心房相通。心室中无海绵状的肌肉网柱,动脉圆锥中也无螺旋瓣。不少有尾类和无尾类的蝌蚪一样,保存着4对动脉弓,相当于胚胎期的第III、IV、V、VI对动脉弓。在静脉系统中,既有后腔静脉,又终生保留着后主静脉,显示了比无尾类更为原始的性质。
无尾目是现存两栖类中结构最高级、种类最多且分布最广的一类。体形宽短。具发达的四肢,后肢特别强大,适于跳跃。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富于粘液腺,有些种类具有发达的毒腺。具可活动的下眼睑及瞬膜。鼓膜明显,鼓室发达。椎体前凹型、后凹型或参差型。一般不具肋骨。头骨的额骨和顶骨愈合成额顶骨。肩带分为弧胸型和固胸型两种类型。具锁骨和胸骨。桡骨与尺骨愈合成桡尺骨,胫骨与腓骨愈合成胫腓骨。成体以肺呼吸,绝无外鳃或鳃裂。成体一般营水陆两栖生活,但生殖时必须回到水中。雄性大多具声囊,不具交配器,通常为体外受精。幼体称蝌蚪。蝌蚪从外形到内部结构都和鱼近似,仍以鳃呼吸,以鳍游泳。蝌蚪经变态后转变为陆生类型的成体。
无尾两栖类的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肩带类型、椎体类型以及外部形态特征,包括声囊、舌、牙齿、指趾末端、皮肤光滑或粗糙、皮肤褶以及身体颜色等。
本目在全世界有16科167属2600余种,我国有7科23属172种,约占世界种类的6%。
编辑本段概念
脊椎动物依次 顺序为:鱼类——两牺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两牺类:
有尾无四肢,幼体用腮呼吸,生活在水中。它们成体生活在陆地或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在水中时,可以用皮肤呼吸。卵生动物,体温不恒定。
常见动物:蛙,蝾螈,大鲵(娃娃鱼)等
爬行类:
皮肤表面有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卵生动物,陆地生活,体温不恒定。
常见动物:陆龟,变色龙,鳄鱼等
鸟类:
体形特点: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体温恒定,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卵生动物
有喙无齿,身体表面有羽毛,用肺呼吸,大都能够飞翔。
常见动物:鸭子,家鸽,鹅,鹦鹉等
哺乳动物:
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用肺呼吸。
蝙蝠 是 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飞翔的动物。
哺乳动物是所有的动物中最高级的动物。
最早的哺乳动物大约出现在2亿年前,目前它们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
5、脊柱是指人体哪里?有图片看下吗?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脊柱分颈、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长,能活动,好似支架,悬挂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较固定。身体的重量和所受的震荡即由此传达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是一相当柔软又能活动的结构。随着身体的运动载荷,脊柱的形状可有相当大的改变。脊柱的活动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相关脊椎骨关节突间的和谐。
脊柱的长度,3/4是由椎体构成,1/4由椎间盘构成。
6、脊柱的组成及结构特点是什么?
脊柱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脊柱结构的正常解剖,一般见于教科书,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脊柱的结构。有的患者检查过后,很是茫然,如腰椎L3-L4椎间盘突出,总是问个不停,不知道病因,更有甚者不知道腰椎在哪儿?
人在出生后一年,胸腰两侧椎弓完全融合,颈椎是在第2年融合,骶椎较晚,约在7~10岁融合。正常人有24个椎骨,即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新生儿的脊柱是由胸腔后凸和骶骨后凸形成的向前弯曲,出生3个月就会形成永久性弯曲,18个月学走路时,出现前凸弯曲,使身体在腰部以上直立。这样就出现了4个矢状面弯曲,这几个弯曲部位,也是经常发病的部位,尤其是腰骶交界处的慢性劳损,常为腰背痛的发病基础。
椎体主要为松质骨构成,骨皮质薄。椎管锥孔之间的一条椎管,用以保护其中的脊髓。腰3的横突最长,是腰背肌肉的着力点,棘突是由左右椎板汇合而成的。各椎骨之间靠椎间关节及许多韧带连结,椎间盘是连接各椎体的主要结构,是由位于中央的髓核和周围包绕着的纤维环构成。脊柱的血液供应,是穿椎弓供应椎弓根,横突和棘突。脊柱的神经供应是脊柱的返支(窦椎神经)的作用,刺激窦椎神经可引起背痛和坐骨神经痛。腰骶关节与骶髂关节是脊柱连接骨盆和下肢,并将躯干所承受的力传递到下肢的交接点,作用在于稳定和有效的传达动力。
腰背痛可分为原发痛和继发痛,牵涉痛或感应性痛,以及神经性痛三种。具体病种可分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椎弓崩裂、胸腰椎骨折、椎管狭窄症、胸腰椎结核症、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及椎管内肿瘤、脊柱侧弯、骨质疏松症、退变滑脱、化脓性脊柱炎、腰骶畸形、小关节紊乱、颈肩痛和风湿劳损所致的腰背痛。
临床检查,颈椎用C代替,胸椎用T代替,腰椎用L代替,骶椎用S代替。如C4-C5退行性病变,指的就是第四颈椎和第五颈椎,L5-S1椎间盘突出,指的就是第5腰椎和骶椎第1节的椎间盘突出,以此类推。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帮助,对脊柱的结构能有所了解。
7、脊椎和无脊椎动物分类标准
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