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椎小关节紊乱怎么办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多见于中青年,初次起病者一般年龄较轻,常因外伤、劳累或受凉等因素诱发,起病较急,治愈后容易复发,常可反复发作。局部表现为颈部疼痛,颈项强直,活动明显受限,严重病例可出现斜颈样外观。此外,因颈椎病变局部的植物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以后可发生一系列反射性症状,病人可感有头昏、视物模糊、复视、眼震、呐吃、面部麻木等表现,即头—颈综合征。检查可发现病变颈椎棘突向一侧隆起或呈现明显偏歪,椎旁常有明确压痛点,此外风池穴或肩胛内缘也可有压痛。症状较重者尚可查出有颈项强直、肌肉紧张、活动明显受限、斜颈畸形等体征。X线检查一般无颈椎退行性改变,正位片可显示颈椎侧弯畸形,病变棘突偏歪;侧位片可发现患椎有旋转表现,即可出现病变颈椎椎间小关节双影改变(双凸现象)、椎根切迹呈现双影改变(双凹现象)及椎体后缘双影(双边现象),而其上下颈椎却显影正常;斜位片则可显示椎间关节间隙有相对增宽或狭窄现象。考虑为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患者,经治疗棘突偏歪得到纠正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即可确立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诊断。
2、爱德华氏综合症
你好!人类细胞的染色体有23对(46条),其中常染色体22对,性染色体1对,它们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爱德华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三体征,其病因就是患儿的第18对染色体上多了1条染色体,故又称为18三体综合征。患儿常表现为多发性严重畸形,大多在分娩时或产后即死亡。
孕期筛查是预防爱德华氏综合征患儿出生的重要途径。你的筛查结果为1:224,表明胎儿患爱德华氏综合征的可能性非常大,属于高危孕妇。医生建议羊水穿刺检查,是为了明确诊断,胎儿正常继续妊娠,如果确诊,应及时终止妊娠。这样,可以避免怀胎十月结果生个畸型宝宝。高危孕妇不一定都生畸形宝宝,是否做羊水检查,主意自己拿。
早期确诊,除了羊水检查,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B超检查阳性率相对较低,等胎儿基本发育成熟再做诊断,对孕妇的伤害会更大。
回答问题补充:
遗传性疾病,简单讲就是父母染色体异常,导致胎儿发育不正常。遗传病史,指家族中有人患遗传性疾病。
3、什么是腰椎小关节紊乱症?
腰椎小关节是指关节突关节,关节囊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关节囊内的滑膜中也有丰富的有髓神经纤维和毛细血管。腰椎小关节接近矢状位,有利于腰椎前屈、后伸运动,当超过运动范围不能复位时,就会嵌压滑膜和关节囊,引起腰痛、腰椎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称腰椎小关节紊乱症。一、病因1. 小关节错位:常见于椎间盘退变、椎间隙缩窄,上下关节突不能正常对合。关节囊、韧带松弛导致小关节在正常活动时出现间隙。2. 小关节滑膜嵌顿:腰椎用力不当突然出现剧烈腰痛、腰椎活动明显受限。原因是关节囊皱襞、滑膜嵌顿于关节间隙,压迫神经末梢。3. 小关节骨性关节炎:慢性劳损导致小关节骨质增生、肥大、内聚。二、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常有慢性腰腿痛病史,无明显外伤史。正常活动时突然出现腰部剧烈疼痛,部位不明确,腰部活动明显受限,夜间翻身困难。查体:骶棘肌痉挛、腰椎小关节处深压痛,下肢无神经体征,直腿抬高试验(-)。三、辅助检查1. X片:可见小关节不对称、关节间隙增大、重叠、退变增生等。可有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等继发改变。2. CT:可见关节突增生、关节间隙增宽、对合不良、关节突关节退变、软骨下硬化、关节内碎骨、积液、积气等改变。四、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典型体征,诊断不困难。1. 椎间盘源性痛:椎间盘退变也可引起小关节紊乱,所以与椎间盘源性痛鉴别较困难。单纯小关节紊乱复位后疼痛消失快、不易复发。椎间盘源性痛多持续、难以彻底缓解。2. 腰肌劳损:慢性腰痛,无急性外伤史。酸胀痛、休息后减轻,反复发作。肌肉起止点附近较固定压痛点。3. 棘上棘间韧带炎:慢性腰痛,局限于腰后正中区。压痛点位于棘突和棘间,不放射。4.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骶棘肌痉挛、第三腰椎横突尖压痛。局封疗效好。5. 急性腰扭伤:有明确的外伤史,肌肉附着点压痛明显,局封后疼痛消失。五、治疗原则1. 卧床休息,口服镇痛药和解痉剂。2. 斜扳手法复位:安全、快速、有效解除剧烈腰痛和肌肉痉挛的方法。不需要麻醉,通过放松腰背肌、快速旋转复位使嵌顿的滑膜解除压迫。3. 针灸、按摩、理疗: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的作用,但不能治愈。4. 局部封闭:短期内止痛效果良好。5. 腰背肌功能锻炼:增强腰椎稳定性,防止复发。6. 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者,可行腰椎关节囊和滑膜切除术
4、儿童的脊椎存在什么问题?
小宝宝因为不会说话也不会表达,所有的情绪都是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有时候家长早照顾小宝宝的过程中,有一些动作会对小宝宝的脊椎造成一些影响,这样时候小宝宝会表现出哭闹的样子,家长一定要及时的发现引起小宝宝哭闹的原因,如果小宝宝的脊椎受到了伤害对小宝宝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
宝宝脊椎受伤,多会出现过度哭泣现象,同时可能伴随拒奶,呕吐等不适症状,需要注意观察,如果孩子有类似症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治疗。
婴幼儿时期是脊柱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人体脊柱的三个生理弯曲都在婴幼儿时期形成。
第一个生理弯曲发生在宝宝三个月左右。
新生儿宝宝的脊柱很柔软,几乎没有弯曲,处于完全直的状态。当宝宝到了三个月左右时,开始出现抬头、扭头等动作,从而强化了背部的肌肉,脊柱也开始形成第一个弯曲——颈椎前凸。
第二个生理弯曲发生在宝宝六个月左右。
绝大多数宝宝在六个月左右,就可以不需要支撑,自然的坐着。于是在这时,宝宝的脊柱就会形成第二个弯曲——胸椎后凸。
第三个生理弯曲发生在宝宝一岁左右。
宝宝到了一岁,就开始学习走路,脊柱就开始形成第三个弯曲——腰椎前凸。
会伤害宝宝的脊柱的动作:
1、过早的竖抱宝宝
过早的竖抱宝宝,会增加宝宝脊柱的压力。新生儿的脊柱非常柔软,若是长期承受过重的压力,就会导致脊柱出现不正常的弯曲,最终导致脊柱发育畸形。
2、一直抱着宝宝
有的家长为了减少宝宝哭闹,或是让宝宝睡的更好,就会一直把宝宝抱在怀里。时间长了,就会让宝宝产生依赖心理,非要家长抱着才能睡。这种习惯不仅影响宝宝呼吸换气,也会使脊柱长期处于弯曲的状态,因此就会增加宝宝驼背的可能。
3、过早的让宝宝坐立
宝宝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规律,家长应该让宝宝自然的发展。因为坐姿对脊柱的要求较高,宝宝在6个月以前,脊柱都尚未发育成熟,不能很好的承受身体的重量。若是过早的让宝宝学习坐立,会影响脊柱的发育,甚至会导致宝宝脊柱弯曲变形。
5、什么是Horner综合征
Horner综合征又叫颈交感神经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临床表现为:
1、瞳孔缩小:是霍纳(Horner)综合征的主要体征,由于病侧瞳孔开大肌瘫痪,致使两侧瞳孔不等大,在黑暗处或较明亮处更显著,这是因为瞳孔括约肌不瘫痪,所以于明亮处两侧瞳孔都缩小而不易辨认。
2、睑裂变小:是霍纳(Horner)综合征中仅次于瞳孔缩小的重要症候。睑裂变小,早期明显。由睑板肌麻痹,上睑轻度下垂引起。此时下睑也可伴有轻度上升。通过与对侧睑裂作比较,可以得知上睑下垂。也可通过观察角膜上缘被遮盖的程度而确定。判定下睑是否上升,可嘱患者向上凝视,此时在霍纳(Horner)综合征侧下方巩膜带较窄。
3、眼球后陷:常认为是霍纳(Horner)综合征三大症之一,可能与眶肌瘫痪有关,但如前所述,人的眶肌正趋退化,作用微弱,所以眼球后陷是睑裂缩小所引起的假象,并非真正后陷,这在测量眼球的位置时可得到证实。
4、同侧面部皮肤血管扩张(面部潮红)和无汗:分布到面部皮肤血管和汗腺的交感神经纤维与支配瞳孔开大肌的纤维的径路基本相似,均经颈交感干和颈上神经节,但有人认为它们在脑干和脊髓内的径路以及最后至末梢的径路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可出现分离性症状,即瞳孔缩小,但无面部潮红和无汗。
5、除眼部体征外,患者常伴有颈椎病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头痛、头晕、颈部疼痛、心慌、心律不齐等。
(5)小脊柱综合症扩展资料:
Horner综合征的病因
1、最常见导致Horner综合征的病因是颈动脉夹层,可以是自发性的,也可以是由于颈部局部创伤所致。脊柱按摩是颈内动脉(ICA)夹层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其所致的卒中也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目前已有多例因脊柱按摩导致ICA夹层所致Horner综合征的报道。本例患者并不考虑ICA夹层;因为患者同时出现显著的放射性臂丛神经痛,且颈部的CT血管造影排除了夹层可能。
2、不伴有面部无汗是节后性病灶或T1神经根节前性交感神经病灶的一个征象,由于促泌汗神经纤维在颈动脉分叉水平就与颈动脉丛分开,并且其存在于T2-T3节段水平的脊髓中。因此,需要注意因T1神经根水平病灶导致的罕见部分Horner综合征的情况。
3、Horner综合征与同侧上肢疼痛、无力等症状同时出现则符合肺上沟瘤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提示肺尖处的恶性肿瘤可能同时累及交感神经干以及臂丛下干。
然而通过肺部的X线检查排除了肺部病灶。接下来进行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前臂内侧皮神经SAP正常,与节前神经根性病灶相一致,MRI也证实了这一点。如果是肺上沟瘤累及臂丛神经下干的话,SAP应该减弱或消失。
瞳孔药物试验可用于证实是否出现Horner综合征,并有助于眼交感神经通路上病灶的定位。可卡因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果用于虹膜开大肌失去交感神经支配的患者中,将不会诱导瞳孔放大反应,证实确实存在Horner综合征。
4、另一方面,局部注射羟基苯乙胺,可通过促进突触前神经末梢肾上腺素释放导致瞳孔放大反应。只有当节后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完整时,该反应才会出现,因此可以用于鉴别中枢性、节前性以及节后性病灶。
5、中枢性Horner综合征是由于脑干部位卒中所致,比如Wallenberg综合征。其通常很少与外周性病因相混淆,由于其常合并一些其他表现可提示为脑干损伤,包括眼震、分离性的感觉障碍以及同侧小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