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是一名学生 由于脊柱侧弯我开始练习 气功 治病效果不错 我才开始练希望您能指点一下怎么练
修炼《罗汉神功》可以放外气给家人治病 。
此功可在网上查到。
2、国家承认的气功名单有哪些?
1、八段锦
健身气功·八段锦既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也是适应时代的新发展。
首先,对继承传统的主要表现:一是对导引练形、保健脏腑健身养生思想的继承。二是对传统八段锦歌诀的继承。三是对八段锦八个固定图势的继承。
其次,对适应时代发展的表现:
一是功法技术更加合理。不仅增加了起式、收式和每式间的衔接动作,而且调整了功法歌诀顺序,将“背后七颠百病消”移至最后一势,并规范了每势练习次数,使整套功法的结构、衔接等更加合理,功法时长、锻炼负荷等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身心特点和人体生理学规律。
在注重肢体锻炼的前提下,又丰富了意、气、形的操作内容,突出了起于桩、行于桩、止于桩的功法要求,加强了脊柱及肢体远端关节的锻炼,既强化了健身气功的项目特点,也提升了学练的效果。
二是功法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既提炼形成了功理要旨、健身效果、学练方法、练功阶段、教学练功须知等系列功法理论,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健康生活方式有了延展认知;既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视角进行了总结提升,也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手段进行了诠释。
2、马王堆导引术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动作主要取自于《导引图》,从中选取了17 个动作。起势动作选取了导引图中的一个行气图式,为开始练功做好准备;收势动作通过三环抱气,起到引气归元、静养心神的作用。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编创以整体观为指导,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秘阴阳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功理符合健身气功的传统理论;动作设计围绕肢体进行开合提落、旋转屈伸、抻筋拔骨,符合体育运动的规律;
整套功法柔和缓慢,动作舒展大方、富于变化,并多旋转屈伸的练习,可以为习练者营造出惬意的练功意境;在习练功法时要求呼吸自然顺畅,以形导气,意引气行(以意引气);动作演练要求松紧交替,舒缓圆活,形意相随,身心合一。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许多动作都是通过四肢、躯干的旋转屈伸达到牵拉刺激脏腑的作用,这种旋转屈伸不仅作用于内脏,而且对身体各关节也有益处。
3、太极养生杖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取意“太极”阴阳和合、天人合一、内外相谐等传统文化理念,借鉴《导引图》中持杖图像和“以丈(杖)通阴阳”表现功法特征,继承了传统持杖功法的精要,一套以器械导引肢体运动并配合呼吸、意念调节为主要手段的功法。
整套功法动作柔和缓慢,舒展连绵,动静相间,意境优美,意气相随,好学易练。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的运动理念,以杖为导,引气运行,养神为先,以形相随。凡动静、开合、屈伸、进退,皆为杖动气起,杖到气至。在杖的上下、左右、前后诸方位的导引中,平心静气,意在气先,精神内守,形与神俱。
持杖练功,杖不仅引导着肢体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更大幅度地抻拉筋骨,而且还起到了按摩穴位、经络、脏腑的作用。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在运动过程中强调以腰为轴进行拧、转、屈、伸等全方位运动,并通过腰部动作带动脊柱进行运动。这套功法既可成套练习,又可单式或多势组合练习,动作柔和缓慢,舒展连绵,动静相间,意境优美,意气相随,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
长期练习对提高人体柔韧性、平衡能力等有良好效果、特别可以明显改善心血管系统机能。
4、导引养生功十二法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汲取了调摄精神的摄生原理,精选了50余套导引养生功功法中的12式动作创编而成的。它是一套既强调调整呼吸,又主张摒除杂念,还注重调整形体的经络导引术。其动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理深意远,而且俏丽清新、简练易学。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每一法均是和谐对称的,具体表现为有左就有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高就有低,且每一个动作,均成大小不等的圆形,包括手法、步法和身法等,可谓节节贯穿,上下相随,周而复始,无端往复,既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又若行云流水,相连无间。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强调“逢动必旋”,要求“动”从旋中始,“作”自绕中停。还特别重视“工于梢节”。所谓梢节,是指肢体远端的腕、踝、指、趾。习练功法时,要求动息相随,动缓息长。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简练易学,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习练对心肺功能有积极影响,身体形态、柔韧性、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均有改善明显,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能力有所加强。
5、大舞
健身气功•大舞以史料记载为依据,应用升、降、开、合的肢体动作,配合呼吸、意念,调理脏腑,疏通气血,培补元气,进而达到养生康复的目的。
健身气功•大舞的主要特点就是通利关节,以舞宣导,即通过髋、膝、踝、趾、肩、肘、腕、掌、指等关节的屈伸、环转等运动,来梳理、柔畅关节筋脉,调和、疏通肢体经络和气血。同时,通过抻、拉、旋转、震、揉等方法舞动躯干,达到疏导、通利躯干关节筋脉及相应经络和气血的目的。
功法注重以神引领舞姿,以愉悦滋润舞姿,以和谐的舞姿调和内心。舞姿的变化引导着全身运动,带动各关节、肌肉活动,起到调练形体的作用。因此,以神领舞、以舞调心也是健身气功•大舞的主要特点之一。
健身气功•大舞中身韵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意气相随中阴阳的开合变化。呼吸吐纳则是指在自然中鼓荡气息,即在舞动中,胸廓和腹部随着舞的抻、拉、旋转等变化,自然地扩张、收缩与起伏,呼吸也随之自然吐纳,在自然中鼓荡气息,达到揉按脏腑的作用。
习练者在习练功法时,要做到精神放松,呼吸自然,刚柔相济,柔和圆润,神韵相随应律而动。长期习练能提高上肢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及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对愤怒性、抑郁性等负性心境有改善效果,提升幸福感。
6、六字诀
六字诀,又称六字气诀,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健身方法。六字诀历史久远,流传广泛。现存最早的六字诀文献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
健身气功·六字诀保持传统六字诀功法的特色,在注重吐气发声的同时,配合科学合理的动作引导,起到内修、外练的作用。
本功法在呼吸吐纳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形成分别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的“嘘、呵、呼、、吹、嘻”六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进而达到调整脏腑气机平衡的作用。
在“嘘、呵、呼、 、吹、嘻”六字发声吐气基础上,配合了科学合理的动作导引,内调脏腑,外练筋骨,共同达到内壮脏腑、外健筋骨的养生康复作用。同时,强调“以形导气”,“意随气行”。整套功法中既没有复杂的意念观想,也没有高难度、大幅度、超负荷的动作。
对于“健身气功·六字诀”,根据习练对象的不同,要求并不一样。总的要求是,“吐气不出声”。具体来说,对于初学者,可以吐气出声,主要是为便于口型校正,防止憋气;功法熟练后,则应逐渐转为吐气轻声,乃至匀细柔长的无声状态。
习练功法时,要始终保持全身放松、心情舒畅、思想安静。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对于动作幅度的大小、运动量的大小、呼吸的长短、练功次数的多少都要注意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练功结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保健功法,如搓手、擦面、全身拍打及散步等,以便从练功状态充分恢复到正常状态来。
健身气功·六字诀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字诀又具有独立性,亦可单独练习,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锻炼者对生理和心理状态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7、五禽戏
“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在对传统五禽戏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编创的,便于广大群众习练。因此,动作力求简捷,左右对称,平衡发展,既可全套连贯习练,也可侧重多练某戏,还可只练某戏,运动量较为适中,属有氧训练,各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每势动作的运动幅度和强度,安全可靠。
本功法动作体现了身体躯干的全方位运动,包括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缩放等各种不同的姿势,对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进行了有效的锻炼。
本功法特别注意手指、脚趾等关节的运动,以达到加强远端血液微循环的目的。同时,还注意对平时活动较少或为人们所忽视的肌肉群的锻炼。
健身气功·五禽戏动作相对简单,容易学会,但要练得纯熟,动作细化、精化,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习练。因此,初学者必须先掌握动作的姿势变化和运行路线,搞清来龙去脉,初步做到“摇筋骨,动肢节”即可。
随后,在习练中要注意动作的细节,可采取上、下肢分解练习,再过渡到以腰为轴的完整动作习练,最后进行逐动、逐戏和完整功法的习练,使动作符合规范,并达到熟练的程度。
此时,就要注意动作和呼吸、意识、神韵的结合,充分理解动作的内涵和意境,真正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
特别要提醒的是,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需要根据自身体质状况来进行。动作的速度、步姿的高低、幅度的大小、锻炼的时间、习练的遍数、运动量的大小都应很好把握。其原则是练功后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肌肉略感酸胀,但不感到太疲劳,不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8、易筋经
“健身气功·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突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屈伸、扭转和牵拉,以及脊柱的旋转屈伸。
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并以形导气,意随形走;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
动作舒展,伸筋拔骨;柔和匀称,协调美观;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是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功法特点。习练中要求习练者精神放松,形意合一;呼吸自然,贯穿始终;刚柔相济,虚实相兼;循序渐进,个别动作配合发音。
健身气功·易筋经以其架式、意守部位、调息次数等变化,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习练对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
提高平衡能力、柔韧性和肌肉力量均有良好的影响,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程度,同时对骨关节病、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如尿频尿急、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等也有显著康复效应。
9、十二段锦
十二段锦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年)已有记载,是一套坐势练功的健身方法。
十二段锦属古代导引术,由十二段动作组成。用“锦”字来命名,表示作为一套完整的坐式导引功法,犹如一幅精美华贵、连绵不断的画卷。据考证,十二段锦之名称最早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徐文弼编辑的《寿世传真》一书,其功法内容则来自于“钟离八段锦法”。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继承了原功法动静结合、身心兼练的精髓,把按摩、导引、入静、存想等传统的气功方法融为一体,加强了颈部、肩部、腰部、腿部运动,注重全身性锻炼,具有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之功效。
它不拘泥于古人之见,融传统性与时代性于一体,是对传统十二段锦的再次升华,是一套集修身养性、娱乐观赏于一体的健身功法。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以其意形相随、动息相合,动静相间、形神共养,强调伸展、注重按摩,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习练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老年人动脉硬化风险、提高心肺功能、降低脂肪含量等,特别是对老年人的心脏机能、心脏神经的整体功能状态有积极作用。
3、练习什么气功能使脊椎骨灵活解脱僵硬
有两大主要功能:
1、可以迅速扩展音域,提高声音规格,加强歌唱用声能力。
2、可以治愈各种嗓音疾病。
咽音的发音方法:
稳定喉器并抬高喉器上方的舌骨后部,抬高会厌及使会厌后倾与喉口咽壁形成倒漏斗开的发音管。——没有图示可能很难理解,现在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当我们念“丽、绿、鸟、亮”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们就不自觉地形成了“会厌后倾与喉口咽壁形成倒漏斗开的发音管”的发声动作,仔细体会一下,找找感觉。。
当然练“咽音”不可能是一拓而就的,我们必需从基本练习开始,——大家得有心理准备,这里的基本练习也跟练吉它的基本功一样的枯燥无味,而且得长时间练才有效果。
4、精怎么化神化气<用气功方法>
评: 洋洋万言,不过胎息二字;聚精会神,不过色空二字;千般功法,只为练形得意,得意忘形,直入先天大道.理论不是实践,如此复杂,实在是未得真传啊!持中守一,一呼一吸,练虚合道,自然而然,道本自通,至简至易,何需自找苦吃.----乾坤觉者
一位高人隐士传授的炼精化气秘法,透彻之极!
先是阐述该法的特点和意义:
一、该法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丹道功
传统气功一般不是打命门内窍,而是打会阴。如道家正宗丹道功从下丹田练起,打开阴跷库,然后走任督二脉循环。而且小周天那个督脉走的不是外面,而是走的脊柱里面,这样就把先天气的信息量直接通过督脉上升到头部。头里面藏神,生殖系统阴跷库这儿藏阴精。精气是物质性的先天混元气,全息性比较强,意识里面神的全息性比较强,神和精气结合到一起,能强化人的全息性。所以一般道家丹道功要打开阴跷库这个内窍。但是那样打有很多困难,道家练丹派那样练成功的也很少。为什么呢?如果练己筑基的功夫不纯,意识的稳定性不够,精气一充足就可以化成后天浊精,这样全息的气就凝固成有形物质而散掉了。说后天的精是浊精,但过去练功为什么又那么看重精?因为精是无形的先天混元气众多的信息变成的有形物质,精丢了,先天混元气也就流失了。(说到了点子上,透彻得很。
传统丹道功讲了很多功法,但不直接讲功决。明朝之后出的《伍柳仙宗》已经写得很详细,而民国初年的赵避尘写的《性命法决明指》则更系统、更详细,但是成功者非常少。赵避尘说要度八百弟子,可他的弟子们哪个修成了?采小药结小丹。采大药结大丹,然后出阳神,然后再怎么怎么……他都讲得很清楚啊。还不要说他的弟子们,他自己也没修成嘛!东北有个赵大法师,不知道是不是他哥哥,看来已经修到一定程度,但还没修到最后一步。什么道理呢?并不是懂得了方法就解决了问题,关键在于意识修炼,也叫练己筑基。过去讲,未练还丹先练己。练己筑基不纯,得了丹决也解决不了问题。说句不客气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往高层次练。这句话不是说哪个人不能练,是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意志非常坚定,不为各种影响和刺激所动。若做不到这一点,知道了方法也没用。所以过去老师经常出各种难题为难徒弟,一年二年甚至十年八年不教口诀,磨徒弟的性子。磨性子就是练己筑基,练意志力。没有意志力,练功就不能坚持到底。有的人下定了决心,可一碰上事马上就变了样。所以练意志得从事上练,心不动,我定下了要干什么,我必须干。(定是过来人才说得出这话
赵避尘的《性命法诀明指》写得很清楚,但他的弟子们并没有练成。因为下丹田的气习惯于往下走,它一充足,就会自发地生精;一变成精,就可以通过生殖器官往外跑。智能功一开始不练下丹田,直接练中、上二田,也是为了解决这个弊病。人体混元气有躯体混元气,脏真混元气,意元体混元气。以前我们通过意识加工来形成全息的混元气,直接用外面的混元气来充养身体的混元气,这样有它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打开命门窍。古人没谈到过命门内窍。过去练周天功的的经脉周天,大周天通了之后,要打开玄牝之门,这似乎是命门内窍,但又不是它。命门这个位置被古人称为混元神室,生殖器官在胎儿期就处于那个位置,所以命门内窍同样有先天混元气的气场。这个内窍被打开后,肠胃里面食物的混元气会受到命门内窍先天混元气更好的混化,而且被直接送到脊柱、神经里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内容。先打开先天的根本窍,把内在的精气充起来,里边有了本钱,再吸收外边的气就容易。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吸取外界混元气的基础,等我们打开命门内窍后,将来还要进一步打开外窍。(无内景孰能言此)
修真证道该法的特点和意义:(在下不是故意卖关子,因为不了解其意义,方法就会打折扣,因为心理上重视不够,真意就难动,也就浪费了这位异人的苦心.)
二、真正地解决了"气贴于脊"的问题
《心会歌》讲有三主三宾,腰脊是第一主宰,喉头是第二主宰,心地是第三主宰;丹田是第一宾辅,掌指是第二宾辅,足掌是第三宾辅。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讲的是练功的步骤。第一步要以腰为主宰,用丹田来辅佐腰。用丹田来辅佐腰即气贴于脊--把丹田气收到腰部,宾和主结合到一起。《心会歌》说第一主宰是腰脊,可是我们在练功时,首先是神做主宰。其实这两个并不矛盾。《周身大用论》讲:"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三要喉头不要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无不到。"第一要点是精神要静,精神安静后去统帅身体。这是以神做主宰。这两个歌诀讲清了练功的前后次序关系。从整体来讲,应该是神做主宰,精神既要静,又要集中。神怎么主宰形体?意念一动,形体就动。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一开始意念做不了主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意念一想手动,手就动了,但是没有体会到身体里面是怎么运动的,那就不是有意识的自觉的动。要做到有意识的自觉的动,那就需要练。怎么练呢?一开始做不到用神主宰身体。那就用腰做主宰。歌决中讲腰是第一主宰,丹田是第一宾辅,这个第一主宰不是第一重要,而是讲从练功步骤上首先要练腰做主宰。腰主宰形体得通过气,这就需要把气和腰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气沉丹田。练静功要气沉丹田,练动功也得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后再和腰脊结合起来。"腰脊是第一主宰,丹田是第一宾辅"就是这个意思。气向丹田集中需要意守丹田或气沉丹田,但气怎么和腰结合起来?怎么气贴于脊?怎么敛气入骨?有人说一含胸即可做到。哪有这么简单!尽管古人把腰和丹田问题作为一个诀窍指出来了,象太极拳歌诀里面就讲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明确讲怎么解决它。(先讲武道,从武道通仙道,实际是比较保险的一条路)
修真证道
关于怎样把腰和丹田气结合起来的问题,清朝雍正和乾隆时代的苌乃周写的《苌氏武技书》阐述得比较细致,该书在武术界也比较受人推崇。《苌氏武技书•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聚精会神是日常普通用语,但在气功和武术中却是关键名词。"聚精会神"是气力的渊源,聚精会神之后才会有气力)中有这么一段话:"神者,气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矣。盖人之生也,藉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成精,以成此形体。既生以后,赖后天水谷之津液以化精,积气以化神。积气化精,结于丹鼎,会于丹庭,灵明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故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借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夫乃知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之谓也。无精神,则无气力矣。武备如此,惟务聚精会神,以壮气力。但不知精神何以聚,神何以会,是殚毕生之心力,而漫无适从也。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气之法,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上下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而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即南林处女所谓内实精神之说也。但须练之于平日,早成根蒂,方能用之当前,无不坚实。不然,如炮中无硝磺,弩弓无弦箭,满腔空洞,无物可发,欲求勇猛疾快,如海倾山倒,势不可遏,必不能也。此练形练气之最紧者,谨之秘之,切勿妄泄,以遭天谴。
下面作一简单解释。神是气的灵明部分,用先天的神来化气是人们生来就有的生命活动。气足后将化成精。后天的练功是要"聚津成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先用津液化成精,然后把精化成气。最后再把气化成神。精神合到一起,才能有气力。气力就是精神能够作用到物上来。只有聚精会神,气力才能壮。精怎么聚,神怎么会,都有方法,不知道方法不行。方法是:采用腹式呼吸,吸气,肛门收缩,阴茎往里边收,把天空之气往下聚,上下相合集中到中宫。聚精会神这个方法是练气练形最紧要者,要谨慎地保存它,千千万万不要泄露出去,否则老天就会惩罚你。
苌乃周讲的撮谷道、收玉茎即前阴、后阴往上缩提。其实关键在于会阴。古人研究不了那么细,一般写书都是讲前阴、后阴往上提,只有极个别的书提到"提月罡(即会阴)”。所以怎样把气聚起来和腰相结合,苌乃周也没有讲清楚。尽管民间气功提过"把前田气并到后田气",但没有讲怎么并。(武术气功有五丹田之说,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前丹田、后丹田。肚脐里面叫中丹田,心口下面、肚脐上面叫上丹田,肚脐下面到关元部分属下丹田,靠肚脐这儿叫前丹田,靠命门那儿叫后丹田。"把前田气并到后田气"不是指"把先天气变成后天气",而是指把前丹田的气并到后丹田。)
直腿坐放松法对此讲得很清楚。直腿坐放松法的要领就是吸气时前阴、后阴、会阴上提,隔肌下降,都往命门那儿归,同时肚脐也往命门那儿收,这样既有上下之气汇聚于中宫,又有把丹田气和腰脊结合起来,把前田气变成后田气。再加上发音法后,显得更加完善。它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已经全面解决了古人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古人讲的那些东西还不够全面、深刻,却被视为至宝而"谨之秘之,切勿妄泄"。而直腿坐放松法不仅全面继承了古人的东西,而且变得更加完善和系统。所以同志们一定要从内心里面重视它。一般人没有更多地接触过气功和武术,所以不知道它的重要性,不知道它在什么意义上是个宝贝。而有些练过功的人则千方百计地找这些东西,因为他们知道它的重要和珍贵。(如果看到这,真得很想得到这个方法,这时再有方法可能就会重视些了吧.)
此法名直腿坐放松法:
第一步松腰法是要把气收到命门,炼精化气。第二步功是气从命门出来,练膜络的开合。第三步功是气返回内脏,练脏真混元气。"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十年而神且灵。"直腿坐放松法分为十步功,如果每三个月升一级,三年应该可以练成小乘功夫。
直腿坐放松法第一步功:炼精化气
直腿坐放松法的明劲练习是借用形意拳的明劲练法,通过肌肉的用力收缩来把周身的气一步一步地缩回丹田(命门)。
一、下肢明劲练习
(一)预备功(这些方法大家都见过,但有些是秘密的内容哦,在细小处、关键处。)练直腿坐放松法之前要先准备一下。准备有二层意思:一是精神准备,二是形体准备。
1.鹤首龙头。两腿伸直,大腿、膝盖和坐具贴实,两膝、两脚都要并拢,脚尖微微翘起。尽量把身体坐正。两手捂在膝盖上。松肩空腋,肩自然放松下沉。摆好坐姿后,集中精神做三个鹤首龙头,使头部气充盈,而且使精神集中起来。此即《周身大用论》讲的"一要心性与意静"。
2.鸣天鼓。两手上起,掌心捂着耳朵,手指捂在脑后相当于枕骨结节的地方,然后用二指、中指、四指来敲打。先用二指(食指)敲,再用四指敲,最后用中指敲。这么敲1分钟左右,最后三个指头一块敲三下,然后一撒手,耳朵"嗵"一响。把耳朵捂上后,声音的空气传导受到阻碍,而以骨传导为主,声音就比较响,象打雷似的,这叫鸣天鼓。鸣天鼓是聪脑健脑的。这么敲一敲,脑子里面很清亮,也比较舒服,精神也容易集中。
3.通脑开智。两手重叠放在头顶,顺时针转三圈,逆时针转三圈,往下压三下,再往上提三下。
4.聪耳。手下来,把耳廓压扁了,食指压在中指上,然后中指弹起来,食指落下来,弹二十四下。这么一放一弹,耳朵就"嘭、嘭"响。古人管这个也叫鸣天鼓。(《十二段锦》:"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然后,食指沿耳轮脚转入耳内,转动时多摸摸耳朵下面和大脑皮层对应的部位。这么转到掌心朝前,大拇指和食指成鸭嘴劲,食指沿耳道的弯曲尽量往里进,直到动不了了,就往里面振,然后用力一拔,"嘭"地一响,这样既聪慧耳朵,又通脑子。这也做三次。之后,把耳廓往上提,再顺耳朵边往外揪。最后再揪揪耳垂。
5.运动眼睛。两手掐肾水诀,小指对着鼻子,集中精神看着小指,发现手指变成了一个圆锥,细看锥尖上面似乎还有一条线。两手往外分,眼睛注意手指头,分到看不着了,赶紧停住。然后两手再很慢很匀地合回来,还没碰上,视觉就开始交叉。两手相合后再看那个圆锥,看清楚圆锥了,两手再往外分,用眼角余光往两侧看,越往边上越好。当练得精神集中了,眼珠这么一动,会带着身体里面的气一开一合。所以不是光看手指头,还要慢慢体会体内的气机变化。这么做三次,然后两手掌心向内,小指相对,和眼睛离得很近。头保持不动,眼睛随着手的上升往上看,能看多高就看多高,等看不着了,停一会儿,手再下落至与眼睛相平。往上走往下落,这么做三次,然后手再往下来。手下落至眼睛刚好看不着了,停一会儿,再上升至与眼睛相平。这么往下落往上走,做三次,然后手与眼睛等高平着外拉,一般手离开眼睛一尺多,顶多臂伸直了,慢慢再拉回来。反三次。这是通过眼睛的运动来调整气的运动。一开始感觉不到内气的变化,不要理它,只要有这个意念,慢慢就会感受到。收功时也还有对眼睛的要求,前后加到一起,相当于视力保健。
6.鼻部揉按。手往下落,小指收起来,食指按着迎香穴正反转各揉十圈。鼻子有毛病的同学可以多揉几圈。然后手往下转到鼻孔,食指按着鼻中隔(别把鼻孔堵上),正反转各揉十圈。手下落,结成合印手或定印放在肚脐。
7.运动口腔。依次叩门齿、左侧臼齿和右侧臼齿各五十次,最后再叩门齿五十次。共叩齿二百次。如果牙齿有毛病,就多叩。叩齿时要精神集中,用意念支配上、下颌骨同时动。叩齿一方面能集中精神,另外一方面能强肾(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过去把叩齿看得很重,说叩门齿是汇集百神,叩左侧臼齿是去不祥,叩右侧臼齿是战邪恶。还有金钟玉罄之说。叩齿之后是搅舌。舌头从上门齿中间开始,沿左、下、右、上的方向(女同学先沿右、下、左、上的方向。因男女气血有一点差异,所以转动方向不一样,其实方向转反了也没关系)转三圈,然后反转三圈。
5、简易的气功练法
首先练法,(没有基础的)讲的是吸气,这是最简单的:
鼻吸口出,气沉丹田,每次的吸气的时候,要注意吸长气,轻呼出,让气往下腹沉,也就是打通穴位,这是有讲究的,每天早晨要早起,先练吸呼气半个小时,要记住,要坚持此法对身体有百益无一害,你放心练就好了,练满三个月,你会有初感觉,你要感觉每次气往下沉的时候气在那里,如果还有嗓子眼就说明不行,气还没有往下打通,等你气在腹部的时候,其本上,你就打通一数个穴位,所谓的大周天是从头顶的穴位打通至你阴部的穴位,小周天就是(背后)从头顶的穴位打通至阴部的穴位,如果全部打通大周天, 小周天, 你的气功就进入了一个高阶段,建议你练大雁功,这样对你的很大的帮助,初学也可以。
其它参考:
天或晚上练站桩(马步高位桩:双手环抱胸前或腹前,两脚平行,腿微弯曲,身体放松,自然站立30-60分钟,初步阶段可以边站边看电视,以免除枯站之苦,同时又可无意中减少杂念),晚上睡觉前在床上适当盘腿静坐一下。虽然只是很简单的练法,但却让我得益不少,身体内部机能正逐步改观。从我个人的体会看,资质不是很好的初学者很有通过站桩打基础的必要。当然也有例外。关于气功具体怎么练法,实在不好讲,因为具体的练法太多了,还是要看你适合练什么和喜欢什么练法。网上有很多气功网站,用百度搜索一下(比如输入“气功”一词),再按搜索结果去找吧。我在这里可以给你介绍一个叫“野百合社区”的论坛,主要就是谈气功,人气不错,内容也比较好,对初学者很有帮助,你不妨妨进去看看,下面是地址:http://www.16571.com/bbs/index.asp
二、如何收功:练气功者应如何收功
(2002-03-26 11:01:28)
练功家说:“练功不收功,不如不练功”。可见收功是练工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初练者更不容忽视。作为一套完整的功法,不论是动功,静功,还是动静结合功,都应有预备式和收功式。
练习者收功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须收通经络。练功时由于病情,体质功法掌握程度不同,经脉和气血的收通并非每次都很理想。故收功时做按摩,拍打动作,不仅有利于收通经络,还可消除因站桩,盘坐带来的两脚酸痛。
2)应引导元气归元。气功是锻练元气的过程,练气时在意识支配下,气在体内运行和外界交流,练气后若放任元气散乱运行,则不仅起不到培育真气的目的,有时还会出现气流上冲胁部胀痛的异常反应,故收功时做几遍开合呼吸,引导元气下聚丹田。
3)应顺动静逐渐转化。因练功时是由静转动,由动转静的缓慢适应过程,若一下子马上走上两个极端,则与人体生理规律不相适应。收静功时先轻轻活动肢体,再慢慢收步。收动功时应先使心情平静下来,凝神静养一会再起身活动。动静结合功虽较完整,但也不能省略。
============================================
这样练气功:
1.抱丹田
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之处(湖泊河水边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时,十指分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做下一动作。
2.转丹田
立正站立,开左脚向左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中心,自左向右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再从右向左转36圈,再吸一口气咽下。是为转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用腰部带动,自左向右作圆形晃动。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中心。先随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圆周晃动,当身体晃动时,先向左半周吸气,吸气时舌顶上腭。当身体转向右边时呼气,呼气时舌抵下腭。但晃动时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丝呆板之意,共约36下。这样的平行转圆可以使代脉得到锻炼。
4.揉丹田
如前两脚立正站立,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对称放在丹田两旁。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古作划圆运动,也是吸气舌顶上胯(搭鹊桥),呼气舌抵下腭。约36下。
5.击丹田
如前两脚站成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脚向左前方半步,两臂鸟展翅一样向后用力展开,为白鹤亮翅,舌顶上腭吸气。然后左脚后收,与右足井齐,两掌变拳一齐向丹田两边猛击,舌抵下胯呼气。计36下。
6.折丹田
轻步站开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护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护去。然后两掌交叉一齐向前扑去,扑时叩首,为“以首叩碑”呼气;起时吸气。这样腹部会得到压迫的锻炼,丹田也会充实起来。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随意坐下,右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左腿压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气,气贯丹田,如此36下。再换成左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右腿压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气,气贯丹田,也36下。
8.喷丹田
两脚立正,并脚而立,两手掌从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两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气。然后一齐向前猛然推去,为“婴儿击食”,推出时喊“喝”,呼气,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领左手,高举在头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处,两脚尖掂起,向空中吸气。然后两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样,用力一齐向下拽,两肘打坠劲,坠到两手落到胸前,呼气。这样子起吸气,下坠呼气,计36下。通过强行呼吸,丹田气足,内气鼓荡,能达到内壮的目的,只有内壮才能力源丰富,劲力浑圆,用之不尽。
四、丹田功的效应
练功练到一定的程度,会觉得丹田部位有一股热气感,或者形成一个“气”上感,这就是内气聚集、储蕴的表现。通过进一步的锻炼,这个“丹田”之气就会循经络系统运行全身,你会感到一条热气流下伸至会阴穴,往后向上升经督脉经络的尾阎、夹脊、玉枕、百会等穴,再向前往下,循任脉经络经“膻中穴”回到“丹田穴”,出现任督经气循环的感觉。再进一步锻炼,可出现内气沿周身十二条经络及奇经八脉路线循环感觉。练功到此,人就会感到周身经络气血通畅,精力充沛。功到高级的上乘功夫时,能做到不用眼睛而能视,不用耳朵而能听,那怕是芥未小物能知,微弱之声而能听。这样,你还愁动战不能胜吗?
心意拳内功功法问题
1.问:为什么心意拳内功首重丹田功?
答:丹田功就是培植先天真阳之气的功法。人在母体中时是靠肚脐从母体中吸取营养而维持生命。离开母体以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先天灵性渐渐抿灭,先天的真精元阳之气也会逐渐减少,一直到风烛残年时,人就如耗尽油的灯一样灭(死)了。所以,加强丹田功的锻炼,正是像疏通淤塞的河道一样,疏通经脉,特别是练通周天后前任督气通以后,真阳气通,劲蓄力足,不但百病消除,延缓衰老,还能练成上乘武功。
2。问:为什么叫丹田功?
答:心意拳内功不光叫丹田功,也可叫周天功,或者叫得真法。有的又把此功叫十六把气功、坐功、卧功、站功、内功四经、贯根八法等。但我们这一派则专练此丹田功,以培植先天元气,扶持真阳;当炼到气满全身,全身鼓荡,上下丹田气充时,则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时,即可达心意拳的上乘境界。拳谱上说:“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得其真,丹田养成千日宝,万两黄金不与人”,说明丹田功在心意拳的重要。因丹田是人的元气之所在,所以叫丹田功。
3.问;炼丹田功先从哪里入手?
答:首先认清三大奇经。按中华医学学说人身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为什么要认识三大经,哪三大经呢
(1)督脉。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尾闻骨端,长强穴后的会图部,上循脊柱至脑后凹陷中的风府穴,进入脑内,再上巅顶,沿额下行至鼻拄。在人身的背后。督含有总督的意思,“督乃阳脉之海”。“督脉督一身之阳”。一身之阳脉皆会于督脉。
(2)任脉。任脉也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中校之下的会阴部,上出毛际的深部,沿腹内上过关元穴到咽喉;再上至颏下,走面部深入眼内。在人的前面。任有担任的意思,“任脉为阴脉之海”,“任脉任一身之阴”。全身阴经皆会于任脉。此两脉在人的一前一后,一阴一阳。此两脉通则形
成一周天通。
(3)带脉。带脉也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胁下,环绕身躯腰腹部一周。像人的束带一样把人束住。认识这三大脉以后,能打通任督脉,即小周天通。我们练心意拳丹田功即先从我介绍的功法(参看(武魂)199;年第一期)从一往后逐一演练。因为虽然此功不出偏,但为能适应东西南北中的五种人的环境、气候、人体等不同,所以还是按我介绍的步骤练。
4.问:每次练习一式还是九式一次练完
答:按我多年锻炼的经验,每次首先练抱丹田,其次再练晃丹田,时间,次数不限。练多练少均可,但每次不能少于36下,否则不出功。有的时间宽余也可一次九式全部做完,有的时间少,可只做其中一二式。这要视自己时间自己掌握。
5.问:抱丹田每次站多久?怎样收式?
答:抱丹田一法主要是人与天(大自然)进行有益的交流活动。人每天迫于生计匆匆忙忙,思想紧张,肢体疲乏,这就是平常所说会产生一种乏力、僵力。而人要活命又不能不做,所以,在紧张之余去到河边、湖沿,或山林树丛中去放松一下思想,舒展一下肢体筋骨,吸进—些新鲜空气,做“吐故纳新”,这就是抱丹田功。每次抱丹田的时间是以思想达到放松,似想非想,一切皆空,也就是心情舒畅,不再紧张,不再焦虑即好。此动作不要收式。经过思想净化,肢体放松,此动作就是一无复始的开始,再练其它几式,即可练功出效。
6.问:转丹田要求自左向右,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答:男女有别。男性是以丹田为中心,自左向下,然后再向上,再往左转,是顺时针方向转。转36下。女性相反(因为心意弟子女性很少),应自左向右往下再往左上,是逆时针方向,但只转32下。
7.问:晃丹田怎样转法
答:其实只要掌握了男左女右的原则,我想练心意拳的朋友都可想通。功法中已介绍“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中心,以腰部带动自左向前再向右晃动。这种晃动应是以意领气,以气引导带动身体晃,腰部带有螺旋力的意境。这种晃动主要是锻炼入的带脉。
8。问:操舟田怎么揉?轻重怎样掌握?
答:两手虎口张开形成一个自然圆,两掌对称地放·在丹田两旁,此时丹田穴正好在两虎口的圆中;两掌要贴身,但不能按死,而是轻轻地贴身。做圆形转动时动作也要轻柔,自左向右,路线也是自左向下再向右,是顺时针方向,但两掌虎口圆不能转到丹田穴的外面去。
9.问:击丹田的轻重怎样掌握?
答:心意拳内功功法从第五式开始一般是内功有了一定的功力后才练的。两臂往后如鸟展翅,要尽力后展,两手心往上,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尽量往后翻。两掌回落时要攥拳击丹田时一船是功力小时用力轻一些,功深时可用力大一些。这要视每人的体质和内功功力而掌握。
10.问:折丹田应多少次,是否也要36次
答:此式在心意拳中既是内功也是技击动作之一。所以,折丹田时应多练。多练多出功,不能只局限36下。此式如用在技击上,前扑时两掌心均向前,每掌五指乍开向前,左掌从右掌上穿前,右掌经右肘下持回,左手掌一直扑到左膝前处。右式也同前,唯动作相反。
11.问:搓丹田要注意哪些?
答:搓丹田不管凳坐式还是盘坐式,均两手相合,但凳坐式两手向前搓时像搓绳一样,但此势是手胫相摩也,其功仍在丹田部。盘坐式也同;
12。问:喷丹田应怎样做
答:喷丹田也是技击动作之一。两手在胸前交叉时吸气,一齐向前猛然推出时呼气。向前推击时两掌分开均五指乍开,掌心向前,两大拇指相距约半尺到八寸。此式因为也是击人动作,所以,两掌出掌要看对方的身型而定。
13.问:提舟田左右手高举,两足尖掂起怎样呼吸?
答:此势不管左右手哪手举起,足尖掂起,都要有恨天无柄,恨地无环之劲意。即手往上高举时,就像地上有个环被我握住,能把地拎起来一样;手往下就像天有个柄被我抓住打坠劲能把天拽下来一样。手高举时吸气,打坠落时呼气。‘这个动作,一般练心意拳的人要多练,多练多出功。就像李元霸以锤击天,练的是抖绝力,锤从天上掉下来,又要接住,就要有顺势坠落劲。
14.九式做完是否要收式?怎样收式?
答:关于内功功法的几个动作,如果光做前四个动作,则不要收式,做完以后即可结束而从事其它工作。唯从第五式击丹田开始,练完后要:“决断”或者“虎扑”并发一声噫这就是雷声。人就像一台机器一样,每天锻炼,运气就是要把身体修炼好,不然一旦元气耗尽,就像一台坏了的机器一样无用了。所以,锻炼身体就是一种无形的储蓄,是储蓄人的机能、生命;保持人的体能,处长人的寿命,以达到天人合一、延年益寿这样一个目的。
浑圆功源于意拳气功,意拳气功源于意拳。
意拳宗师王乡斋先生,少年时从师于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得其真传。后以形意拳为基础,博采众长,创立意拳。
王安平先生一九五八年拜王老的入室高足王斌魁先生门下习意拳。通过潜心修炼,深得意拳之精髓,并在技击和养生治病方面有独到之处。王安平先生对拳学悉心钻研,参悟,通过科学的锻炼方法,能使人集气功,武功,特异功能于一身。所以王安平先生从一九七二年起都发意拳气功命名在全国传功授徒。
浑圆桩是意拳气功的根基,是修大道的根本,大道包罗万象,与自然,社会,人生等万物圆通。王安平先生由一九九六年用“浑圆”二字将意拳气功改名为浑圆功。
中华浑圆功的特点:简单易行;不出偏差;上功特快;自然呼吸;锻炼整体;多种功能;治病范围广范,医疗效果显著。
浑圆功修习者是多炼多受益,少炼少受益。其修习效果就与习练者的练习时间长短有关,不象其它骗人功法说的,你没有效果是因为你心不诚或悟性不够。
=======================================
书籍
好不容易给你找到几本,看看适合不?
中医气功健身点津
http://book.jqcq.com/proct/853174.html
中国医学气功与实用外气疗法
http://book.jqcq.com/proct/313069.html
本书讲述中国传统医学气功,作者继承祖传中医气功秘旨,结合 世代临床气功医疗和练功教学、科研实践经验。 ...
少林金刚硬气功
http://book.jqcq.com/proct/108579.html
本书部分目录为:硬功的概念;硬功的特点;硬功的气血运行;练功总则;内功总论;内功筑基等。 ...
健身气功培训教程(试用)
http://book.jqcq.com/proct/108546.html
本书部分目录为:气功概述;气功;气功的分类;气功的流派与共性;健身气功概说等。 ...
气功 太极拳(全套50册,总价240元)
http://book.jqcq.com/proct/101184.html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是先民留给今人的一份极其丰富、弥足珍贵的宝藏,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今天,如何使这一东方文化瑰宝为当今世界所用,使其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大业服务 ...
不好意思,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