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柱 > 脊柱对应脏腑

脊柱对应脏腑

发布时间:2020-10-03 11:44:39

1、脊柱两边是什么穴位/经络?按到那里特别痛

脊柱两边的两条经络叫 膀胱经 关于痛 是要从脊柱的 颈椎 胸椎 腰椎看的 比如说 你腰椎部位一按就痛了 那里的肾枢 表明你肾脏有问题 至于出痧 也许是上火 也许是风寒湿毒 不一定的

2、一天24小时,每2个小时对应的是哪几个脏器?

1、子时(夜里11点-次日凌晨1点):胆。

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子时是阴阳交汇之时,万籁俱静,这个时候最好是睡觉,而且要尽量的舒服。

2、丑时(凌晨1点-3点):肝

在这个时候阳气生发起来,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你一定要有所收敛,有所控制,就是说升中要有降。所以要想养好肝血,此时要睡好。

3、寅时(凌晨3点-5点):肺

此时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需要深度睡眠。

4、卯时(早晨5点-7点):大肠

应该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这个时候地户开,也就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

5、辰时(早晨7点-9点):胃

吃早饭,就是要补充营养。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

6、巳时(上午9点-11点):脾

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

7、午时(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

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睡子午觉最为重要,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以不变应万变。

8、未时(下午13点-15点):小肠

小肠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然后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午饭要吃好,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

9、申时(下午15点到17点):膀胱

膀胱经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如果这个时候特别犯困,就是阳虚的毛病。

10、酉时(傍晚17点-19点):肾

肾主藏精,精是人体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所以到一定年龄阶段都讲究补肾。

11、戌时(晚上19点到21点):心包

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此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喜乐出焉,人应在这时放松娱乐,古人在这时都是聊天休闲。

12、亥时(晚上21点到23点):三焦

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在亥时就要休息了。

(2)脊柱对应脏腑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文化里,非常重视子时,一阳初生,一天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

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取决于胆的生发。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到晚上八九点钟时,就会容易犯困,可到夜里11时,恰恰就清醒了。这是因为阳气在这个时候开始生发起来了。

在中医文化里,“脏器”是这么写的——藏器。任何一个藏器都涉及到形、气、神三个层面,所谓“形”就是它的物质基础,不要以为把胆囊切了,胆经就生发不起来了。

中医所说的“藏”,是内藏的意思。有内藏,就有外象,用中医的观点来理解,一根手指上就会有五藏。手上是有皮毛的,在中医理论里,肺主皮毛。所以皮毛的问题都跟肺气有关。

皮毛里边裹着肉,肉跟中医藏器中的脾有关,脾主肌肉。肉里有血,心主血脉。肉里有骨头,骨头为肾所主。

身体要想活动都是由筋来连缀的。中医认为筋跟肝有关,跟肝气有关。肝气实,则手能握,屈伸灵活;肝气虚,则手指瘘软或僵硬。

在子时,胆经就是从人的外眼角一直沿着人头两侧,顺着人体侧面下来,再沿着身体侧面往下走,一直走到脚的小趾、四趾。

3、脊柱与脏腑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从中医经络上说:脊柱和五脏六腑,脊柱称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也是支撑着整个身体,脊柱旁挂着人体的五脏六腑,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脊柱旁开0.5寸是内膀胱经,旁开1寸是外膀胱经。从颈椎下来(颈椎有7椎,第一椎在内,不容易摸到,第7椎就和大椎连接,下来就是所说的3肺5心,就是胸椎第3椎是肺第5椎的心。再是肝胆、脾胃、大肠、小肠、左肾、右肾、膀胱了)。中医经络还讲中医五行,木、火、水、金、土。分别对应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脊柱息息相关。

4、人的五脏六腑图片

人的五脏六腑图片如下:

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4)脊柱对应脏腑扩展资料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关的。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于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行形式。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属络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相为表里。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藏精,主蛰,又称为封藏之本。

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五脏六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五脏

5、脚上六条连接五脏六腑的经络在哪

脚上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分别是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

1、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从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状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2、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

3、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

4、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5、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6、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5)脊柱对应脏腑扩展资料

中国是足部疗法起源最早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关于足部按摩的记载。据考证,当年足疗与针灸在我国为“同根生”之疗法。

古代黄帝内经“足心篇”之“观趾法”(一种诊疗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观》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种疾病);汉代神医华佗著于《华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学问),司马迁《史记》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宋代文豪苏东坡先生对养生颇有研究,对坚持摩擦足底涌泉穴对身体的益处就大加赞赏,称“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对足部按摩有益于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医疗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传人日本、朝鲜。元朝以后又传人欧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经》……明朝时期,足部按摩得到进一步发展。后因封建礼教、女子裹脚等轻视足部健康的“政策”、民风,大大影响了该疗法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到了清末年间,这一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更是遭到了外国列强的残酷掠夺,一度在国内“销声匿迹”,几乎失传。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为苗窍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耳为神机之根,脚为精气之根。”可见鼻、耳、乳仅是精气的凝聚点,而脚才是精气总的集合点。观之临床,头脑清灵,步履轻健均为健康的特征;而头重脚轻,脚肿履艰,为病体之躯。因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健身方法,都极为重视足部的锻炼。

从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经络学说的角度,更能说明双脚与全身的密切关系。经络学说认为:双足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各脏腑之间密切相连,构成了足与全身的统一性。人体十二正经中,有六条经脉即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分布到足部。足部为足三阴经之始,足三阳经之终。这六条经脉又与手之三阳经、三阴经相连属,循行全身。奇经八脉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也都起于足部,冲脉有分支到足部,从而加强了足部与全身组织、器官的联系。因此,脏腑功能的变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来。

足疗,是一种非药物疗法,通过对足部反射区的刺激,调整人体生理机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与脊柱对应脏腑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