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柱 > 三伏脊柱炙

三伏脊柱炙

发布时间:2020-09-22 21:58:13

1、三伏灸有哪些作用?

1、局部的刺激作用。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2、经络的调节作用。温热性能的药物对局部的刺激,有类似灸法的效应,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
3、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药理效应。
4、利用“三伏天”这全年较热的时段,人体阳气较盛的时候,刺激人体穴位,并通过药物的作用,起一个良性的,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力的,扶正祛邪的作用。(另外,在冬季还有三九灸,同样是利用全年较冷的时段,灸治疾病)。

2、三伏炙的概念

三伏天指的是夏至过后第三、四个庚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具体到今年来说,是从7月19日开始进入初伏,7月29日是中伏,末伏是8月8日,这几十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三伏灸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要选在这个时间来做灸法呢?它的原理就是我们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发作。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另外,天气热,人体毛孔大开,药性容易渗透进去,三伏灸借助天时, 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防止冬季复发。

3、三伏灸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解暑, 祛湿,祛寒,降火,延年益寿等。因为艾灸补充的的是元阳之气。到了夏季,许多人怕热,这是因为体内寒、湿气重的缘故。

中医讲:“虚火、邪火之根是寒湿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发炎症的根本原因,比如妇科炎症、咽喉炎、鼻炎等。

无论天气多么炎热,身心却是舒畅无比。这就是元气阳气充足,夏不怕热,不喜欢吹冷风、空调、吃冷饮之类。

元气充足的表现就是正能量很强的人,是真正意义的健康特征,是身心健康宁静所表现出的感染力、影响力的强大能量场和安全感的人。

这种感觉是其他任何治疗、调理、保健、 补品等无法体会到的。所以常用“神奇”比喻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4、三伏灸,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功效

三伏灸是百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度止哮喘复发的记载。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做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好问发的疾病答,以预防和减少病症在冬季发作。三伏灸是广受好评的传统中医疗法,但并不能包治百病,它主要适用于两类疾病:一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版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权。

还须注意的是,贴药10个小时内不宜冲凉洗浴;若皮肤长有疱疖或破损,或患有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等疾病,都不宜用三伏灸贴敷治疗。

5、三伏灸是什么?

三伏灸是中医学里具有特色的伏天疗法,属于天灸百疗法中的一种,因为治疗的时间是每年的三伏度天,所以称为三伏灸。“天灸”是问中医传统灸法中的一种,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这种方法是选用一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答,贴敷在人体的穴专位上,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潮红充血,甚至起泡,来达到属治疗疾病的目的。

6、中医三伏灸有什么用?有效果吗?

三伏灸,祖国医学的瑰宝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

百科连接:http://ke.baidu.com/link?url=9p-_Ic-_Frl8c2

7、三伏灸治什么病

<一>、三伏灸简介: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促进皮肤排除汗液,清除细菌、病毒的代谢产物,扶正固本、截治病根,驱除夙根,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是一种副作用少、安全、简便易行、老幼皆宜的治疗方法。,
<二>、三伏灸适应症:以下各种中医辩证属虚寒冬天怕冷性的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各种慢性咳嗽、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免疫力低下等。
(2)消化系统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
(3)运动系统疾病,如各种痛证(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关节冬天怕冷),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4)生殖系统疾病,如痛经等。
<三>、三伏灸禁忌症:
1.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
2.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
3.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者。
4.中医辨证属于热性的疾病。
<四>、三伏灸误区:
误区一:能治百病,三伏灸”对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特别疗效,并非能治百病。做“三伏灸”之前,一定要提前找医生诊断,看是否适合做。孕妇、心脏病患者、阴虚火旺体质者、皮肤严重过敏的人都不适合“三伏灸”的治疗。
误区二:灸得越久越好。太久皮肤容易起泡、溃烂。
<五>、三伏灸注意事项:
1、中药敷贴后3—6小时,有的人会有刺痒的感觉,这是药物渗透入表皮后的一种自然反应;还有人会出现红、肿、热、痛,大约只有1%—5%左右的人可能会起疱。皮肤起疱、反应强烈的病人疗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起疱后一定不要搔破,少量小的水疱可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抽液,外涂5%碘伏液,宜暴露,避免覆盖患处。
2、贴药10个小时内不宜冲凉;
3、三伏灸当天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牛肉、烧鹅、鸡鸭、花生、芋头、豆腐等。
<六>、三伏灸时间:
1、传统农历上「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天),而且是阳气最旺的三天,加上这时候人体阳气旺盛,药物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达到扶正祛邪的效果较佳。
2、三伏灸疗法三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3、2010年三伏灸时间:

初 伏----2010年7月19-7月28日
中 伏----2010年7月29日--8月7日
中伏加强----2010年8月8日--8月17日
末 伏----2010年8月18日--8月28日
末伏加强----2010年8月28日

8、三伏炙的适应症

三伏灸适应症:
很多疾病都能用三伏灸的方法治疗,除了上面提到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外,还包括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阳虚寒凝范围的疾病。所谓的阳虚寒凝,主要是指有怕冷、鼻涕或痰液白而清稀、受寒后症状会明显加重等表现。
三伏灸主要是在人体穴位上贴敷药物,因为很多药物都有刺激性,所以贴敷的穴位一般都是选择在背部。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用的药物和穴位也不尽相同,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要“辨证”选穴、选药。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病的三伏灸法。
1、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穴位: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育俞穴;
中伏取双侧定喘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膻中穴、双侧百劳穴、命门穴、双侧肾俞穴。
药物:白芥子、生甘遂、延胡各一份,细辛半份,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饼状,备用。
具体操作:把做好的药饼放在上述穴位上,用30×30mm橡皮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病情轻重而定,15周岁以下和病情较轻的贴4~6小时,其他的贴6~8小时。从初伏的第1天开始贴,然后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药1次。
2、哮喘:
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表现。最典型的症状是呼气的时候很难受,发作性的时候有哮鸣音出现。严重的需要坐起来才能正常呼吸,经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哮喘容易在夜间及凌晨发作,秋冬寒冷的季节常常会病情加重。
穴位:取大椎穴、双侧肺俞穴。
药物: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疗前1天用姜汁及凡士林调成膏状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约2.5×3cm、厚约0.3cm的鲜生姜片,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调好的膏药贴到穴位上,一般贴4~24小时以后撕掉即可。
3、过敏性鼻炎:
症状: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见的四大症状。通常是突然和剧烈的打喷嚏;鼻痒,鼻涕多,但是经常是清鼻涕;鼻子不通气,还常伴眼睛发红、发痒以及流泪,甚至头晕、头痛等症状。
穴位:初伏取双侧百劳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肓俞;
中伏取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双侧大杼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肾腧穴。
药物:甘遂、麻黄、细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鲜的姜汁调匀,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膏药饼,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贴药,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每次贴药保留4h左右。
4、预防感冒:
症状:平常体质虚弱,气候稍微变化或到寒冷季节极易感冒的人。
穴位: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肺俞穴、双侧定喘穴、双侧膏肓俞穴。
药物: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干研成粉末,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 cm,厚约0.5 cm大小的药饼,正中放少许麝香,备用。
具体操作: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 cm×2 cm大小的姜片,放在大椎、风门穴上,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做好的药饼放在穴位上,用风湿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 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从初伏的第一天开始贴,中伏、末伏各贴药1次。
以上这几种疾病是三伏灸中最常见的,其实,凡事属于阳虚或者寒凝的疾病,都可以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来治疗。

9、有些说是“三伏灸”,有些说是“三伏炙”,到底哪个说法正确?

应是三伏灸。
三伏灸,祖国医学的瑰宝,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临床发现,不少咳喘患者除了进行规范的内科治疗,在三伏天到医院贴了“三伏贴”以后,冬天哮喘发作的次数减少了,症状减轻了,病情较轻的患者甚至有的就没发作。儿科医师也从临床发现,很多免疫力低下、冬天容易感冒俗称“易感儿”的孩子们,自从贴了“三伏贴”以后,冬天感冒的次数少了,症状轻了,病程短了,吃点药就容易控制。除哮喘之外,“三伏贴”对咽炎引起的咳嗽以及过敏性鼻炎也有很好的疗效,同时三伏灸药饼贴敷治疗肩周炎、网球肘等寒湿痹证有显著疗效,且不受时间限制。
如对您有所帮助,请采纳好!

与三伏脊柱炙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