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脊椎炎
强直性脊椎炎
【概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它的病因不明,主要侵犯脊柱,尤以骶髂关节病变最为常见。它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为关节的纤维化和骨性强直。
强直性脊柱炎以往称为类风湿性脊柱炎,目前该名称已废用了达20年之久,理由是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强直性脊柱炎亦绝对不是一种特殊部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因缺乏类风湿因子而又曾被命名为"血清阴性脊柱骨关节病",现在看来亦不确切,因为并不存在有"血清阳性脊柱骨关节病",同样属于此类病的很多,包括Reiter病、牛皮癣关节炎、肠源性关节炎、儿童期慢性关节炎等。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从公元前2、3千年的古埃及人骨骼标本中曾发现从第4颈椎至尾椎的所有椎体全部融合连接成一块骨骼。在古希腊与阿拉伯文著作中,都曾发现有类似的记载。在19世纪末时Strumpell和Marie对本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有了详细的放射学检查的记录。至70年代初,Brewerton等发现本病具有强力的HLA-B27抗原。
在发病率方面,白种人的发病率为0.05%,多见于男性,男女的比例大致为10∶1。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女性病例,无论在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都进展较慢。由于症状不够严重,诊断往往迟延,造成女性病例稀少的现象。女性病例往往为轻型或亚型,估计男女之间的比例约为7:3。
根据正常人HLA-B27普查的结果,B27阳性的人有20~25%的X线表示出骶髂关节和脊柱炎表现。假使将这种亚临床型和轻型的都统计在内,本病的发病率可高达1.5%。但也有报告HLA-B27阳性的人中,有5%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产生发生率高低不一致的原因是对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不一,使发生率有显著差别。必须指出,不是凡发现有骶髂关节炎且伴有症状者都可以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
【病因】
强直性脊柱炎至今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性易感因素有关。HLA-B27影响本病发病机理的方式至今不清楚,但必须看到B-27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非所有具有B-27抗原的病人都会使疾病发展,B27的存在还不足以使每个人都发病。看来B27本身并不重要,主要是它与其他基因间的不平衡联系,改变了免疫反应,使机体易于发病,很可能B27抗原作为病毒或其它外来因素的受体,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起作用;也可能B27抗原与外来因素有些相似,使这些因素起着异常免疫反应而致病。外来因素种类很多,长期以来怀疑感染是主要的因素,但未能被证实。目前发现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如肺炎杆菌对本病的发病可能起着作用。
至于致病因子是B27本身,还是与B27有着密切关系的基因,目前还不了解,B27基因可以影响疾病严重程度,但不能肯定它可以影响疾病的发展。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绝大多数的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于青年期,起病往往隐匿;40岁以上发病者少见。女性病变发展缓慢,往往诊断延迟。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有厌食、低热、乏力,体重下降和轻度贫血等全身性症状。
(二)局部表现
1.下腰痛和脊柱僵硬 是最为常见的表现。下腰痛发生缓慢,钝痛状,讲不清痛在什么地方,有时牵涉至臀部。也可以疼痛很严重,集中在骶髂关节附近,放射至髂嵴、股骨大转子与股后部,一开始疼痛或为双侧,或为单侧,但几个月后都变为双侧性,并出现下腰部僵硬。晨僵是极常见的症状,可以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之久。长期不活动使僵硬更为明显,病人往往诉说由于僵硬与疼痛,起床十分困难,只能向侧方翻身,滚下床沿才能起立。
有些病人疼痛较轻,只有晨僵与腰部肌肉韧带压痛点,往往被诊断为"风湿痛"、"纤维织炎",甚至被认为有"神经官能症"。向腿部有放射痛的还长期被诊断为"腰腿痛"和"坐骨神经痛"。
早期时体征不多,可有轻度腰椎活动受限,但只在过伸或侧屈时才能察觉。骶髂关节处可有压痛,但一般不严重,随着病变进展,骶髂关节处于强直,此时该部位可以完全无痛,而脊柱强硬成为主要体征之一。病员能保持双膝伸直位时将指尖触及地板并不能据此而认为腰部并无活动障碍,因为良好的髋关节完全可以起代偿作用。检查脊柱有无强直应该从脊柱的过伸、侧屈与旋转等方面全面检查。下列方法(Schober试验)有所帮助:病员直立位时在第5腰椎棘突上作一记号,再在脊柱中线距该记号10cm处作第二个记号。嘱病员最大限度前屈脊柱而膝关节保持完全伸直位,在正常情况下,两点之间距离可增加5cm以上,即可达15cm以上。增加不足4cm,可视为腰椎活动减少。
病变继续发展便会出现胸椎后凸与颈椎发病。此时诊断比较容易。病员靠壁站立,他的枕部无法触及墙壁,严重时可有重度驼背畸形,病员双目无法平视,他只能靠屈曲髋与膝才能得以代偿。至于颈部表现,一般发病较迟;也有只限于发展至胸段便不再向上延伸的。少数病员早期即发生颈部症状,并迅速强直于屈颈位。
2.胸廓扩张度减弱 随着病变向胸段脊柱发展,肋脊关节受累,此时出现胸痛,并有放射性肋间神经痛。只有少数病人自己发觉吸气时胸廓不能充分扩张。因肋脊关节强直,在检查时可发现吸气时胸廓不能活动而只能靠膈肌呼吸。在正常情况下,最大限度吸气与呼气,于第四肋间处的活动度可达5cm以上。不足5cm者应视为胸廓扩张度减弱。早期很少有肺功能削弱的。至后期时,由于重度脊柱后凸与丧失胸廓扩张能力,使肺通气功能明显减退。
3.周围大关节炎症35%的强直性脊柱炎可有周围关节炎,以髋关节最为常见。通常为双侧性,起病慢,很快出现屈曲挛缩和强直,为保持直立位,往往膝部有代偿性屈曲。肩关节为第二个好发部位。偶有膝关节病变。其它关节少有发病。
4.关节外骨骼压痛点 主要发生在胸肋交界处、棘突、髂嵴、股骨大转子、胫骨结节、坐骨结节和足跟,有时这些症状也可以早期出现。
5.骨骼外病变 主要为眼部病变,可有急性葡萄膜炎,发生率可高达25%。心血管疾患有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扩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包炎等。肺部病变主要为肺上叶进行性纤维化。神经系统病变常为继发性,有自发性寰枕关节半脱位和马尾神经受压表现。后者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与会阴部鞍区状麻木。
【实验检查】
活动期75%病例血沉增快,但也有正常的,往往出现血清C-正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值轻度或中度增高,往往提示病变较广泛,或有骨骼腐蚀,并不足以说明病变处于活动期。血清IgA和IgM可有轻度或中度增高。
90%以上的病员具有HLA-B27基因。正常人也可有HLA-B27,并与地区与种族有关。欧美白种人6~8%可具有HLA-B27,而海地印地安人50%具有B27。没有中国人的资料,但知日本人与非洲黑人却很少具有B27。测定HLA-B27可以帮助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但却不能作为常规试验。该试验不能确定本病的诊断,仅提示有本病的可能性;有许多类似疾病也可以具有HLA-B27。
部分本病患者并不存有HLA-B27,这类病例往往缺乏家族史与较少发作急性葡萄膜炎,但却具有B7或BW16。
2、脊柱外科护士年终总结
强调服务与技能的重要性。
没有范文。
以下供参考,
主要写一下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绩,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总结就是让上级知道你有什么贡献,体现你的工作价值所在。
所以应该写好几点:
1、你对岗位和工作上的认识2、具体你做了什么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动脑子去解决的。就算没什么,也要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如何通过努力解决了
4、以后工作中你还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实哪些知识
5、上级喜欢主动工作的人。你分内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即事前准备工作以下供你参考: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评价、总分析,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
3.经验和教训。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基本不夸大,缺点基本不缩小。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语句通顺,容易理解。
3.要详略适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3、脊柱相关病的疾病概述
《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特别是华佗夹脊理论的创立,就明确指出五脏六腑的病变为通过经络传输于脊柱两侧的腧穴上,并在这些特异穴位上进行针刺、指压、按揉,就能对五脏六腑进行诊断和治疗。经络学说中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循行于脊背两侧部位。历代医学家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足太阳膀胱经中五脏六腑均有腧穴走行于背部,《真气运行论》,记载有庄周说:“缘督以为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延年”……。这里所说的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而阴阳互根,相为表里,阳生阴才能长。故全身十二经脉,都是缘督脉而发源的,所以说督脉是十二经的根本。因而背部的督脉线可作为治疗疾病的中枢治疗线。
《难经正义》曰:“五脏之俞皆在背,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第五椎下,肝俞在第九椎下,脾俞在第十一椎下,肾俞在十四椎下,又有膈俞者,在七椎下,皆夹脊两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总属足太阳经也。”又注曰:“胃俞在十二椎间,大肠俞在十六椎间,小肠俞在十八椎之间,胆俞在十椎之间,膀胱俞在十九椎之间,三焦俞在十三椎之间。又有心包俞在四椎之间,亦俱夹脊两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总属足太阳经也。”因此祖国医学中许多治疗内脏疾病的疗法都常规的在背部进行。其实这就是最早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西方医学关于脊柱相关疾病的学说,是在一百多年前(1885年),美国医生D.D.Palmder首先提出了“脊柱与疾病相关理论”。1983年美国Porker手治法研究会在广州学术交流时,曾报道说脊柱错位后引起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或脊髓损害出现相应的内脏症状。Rurhjackson在《颈椎综合征》一书中亦有颈椎病引起颈部、眼、耳、喉、胸部及心脏等器官症状的报道。1895年,美国有一个名叫Harvey的民间医生,他沿用一种源自2500年前希伯克拉底时代的自然疗法,为一位因外伤引起听力丧失17年的打更人检查,发现患者第四颈椎棘突向后移位。他认为若将后突棘突复位可能会对患者有所帮助,经打更人同意后便采用手法复位,将后突棘突推回原位,打更先生的听力奇迹般的恢复了。至此便拉开了一个新专业的序幕,即脊椎矫正学。随着脊柱矫正医师在临床上的不断观察及治疗,发现许多似乎与脊柱无关的内脏疾病通过脊柱矫正也得到了改善或治愈,脊柱相关疾病学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前苏联谢尔巴克及其学派对节段反射理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颈交感神经区域电疗有调节大脑及器官营养的功能。据有关资料证明,目前世界医学界在通过治疗脊椎而达到治疗内脏器官的病症已达七十余种,可见脊柱相关性疾病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脊柱病因学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国内最早进行临床治疗及研究脊柱相关疾病的学术带头人,是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的魏征教授和龙层花教授,他们总结编著的《脊柱病因治疗学》一书,60年代,他们研究脊椎遭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自主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并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其核心内容为脊柱及骶髂关节出现损伤或退变,从而出现脊柱功能紊乱(脊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滑膜嵌顿)、韧带钙化、骨质增生,刺激和压迫了神经根、椎动脉、椎静脉、脊髓、自主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龙层花对脊柱的微细解剖及生物力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创立了著名的龙氏整脊手法,为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作出了重要贡献。
宣蛰人教授自50年代初,从事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诊疗研究,在6000多例椎管内外的软组织松解手术中,发现椎管内外软组织损伤,单纯的机械性神经压迫,不会引起疼痛,只会根据压迫程度不同出现麻木征象。提出了脊柱软组织损害所产生的疼痛,主要因素是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刺激,创立了无菌炎性学说。并应用“以针代刀”的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治疗脊柱周围的软组织损伤疾病,取得了确切疗效。为脊柱病变、软组织损伤病变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50年前,罗有明教授在继承中医骨伤科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对整脊手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创立了著名的罗氏整脊正骨手法。同时,罗金殿主任,对罗氏手法经过五十余年的努力,在继承发展传统中医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对罗氏正骨绝技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尤其对高难度的颈、胸、腰骨折的整脊复位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山东威海颈椎病研究所潘之清教授从70年代初,对颈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颈椎病与血压异常、心律失常、缺血性脑病、视力障碍、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等有密切关系,对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冯天有教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提出了局部软组织发生解剖位置的微细变化是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总结出了著名的现代冯氏整脊手法。
韦贵康教授在《软组织损伤与脊柱相关疾病》一书中,提出了脊柱相关性疾病是指由于脊柱软组织损伤出现局部症状外,还伴有脑神经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的复杂的临床症状。其病理改变是由于有脊柱力学平衡失调或其周围软组织炎症改变,引起其他系统出现病症。提出“脊柱与症状相关联”的观点。
董福慧教授《脊柱相关疾病》,总结出了脊柱相关疾病是由于脊柱力学不平衡而致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刺激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涉及临床各科,引起相关的临床症候群,治疗时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配合整脊手法,整复错位的小关节,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从根本上治疗该类疾病。
王燮荣教授对脊柱相关疾病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一套颈椎成角定点复位法、胸椎反向推按复位法、腰椎反向推按法纠正脊柱错位。
田纪均教授应用田氏手法对脊柱周围的小关节错位,即“骨错缝”“筋出槽”进行田氏手法调整复位,恢复动态失衡小关节的原有位置。
张吉林教授根据其提出的椎间病理论,在中医正骨推拿和传统牵引的基础上,模拟中医推拿正骨手法中关键的整脊手法,设计出了治疗脊柱椎间病的三维正脊仪,可瞬间完成人工推拿正骨所不能达到的复合动作。
王遵来主任在继承罗氏手法基础上,根据脊椎病变特点,创立了脊诊诊法及“三小一高”整脊手法(即小角度、小力度、小手法、高疗效)。
作者经过二十余年临床应用水针刀微创针法,配合呼吸动静整脊手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同时对脊柱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提出了自己初步认识与见解。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工作强度的不断增加,脊柱相关疾病逐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从开始的中青年发病,逐渐发展为15岁以上的青少年发病。由于青少年学习压力增加,负荷加重,长期俯案学习,使头颈部后群肌肉长期性静态拉力损伤,引起静力性肌损伤,引发青少年出现脊柱相关性疾病。如颈源性头痛、视力障碍、健忘等相关症状。因而发现青少年发病率占20~25%,20岁以上占30%以上,30岁以上占35%,40岁以上占45~50%,而50岁以上占60~75%,70岁以上占85%。
因而脊柱相关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百病之首。近期,国内外许多从事人体脊柱与健康研究的专家学者指出:人体衰老与疾病的根源,主要源于脊柱本身的病变与衰老,因而呼吁人类要重视脊柱、保护脊柱,延缓其退变,防其衰老,这样才能预防和控制脊柱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
脊柱相关性疾病多是由于以下原因引起。
一、椎管内外无菌炎症的病理机制:
脊椎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椎管内外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无菌炎性反应,炎性致痛物质一方面刺激神经根鞘及神经根周围的痛觉纤维,引起颈肩腰腿痛等临床症候群。另一方面,导致无菌炎性软组织粘连、结节构成的炎性粘连物,累及椎周的脊神经、交感神经节,出现临床脊柱相关性疾病症候群。这些所累及的症状,上至头颅部,下至足趾,同时可累及深至内脏、浅至皮肤的相关症状,涉及临床各科,如:内科病症、神经外科病症、心脑血管病症、五官科病症、口腔科病症、妇科病症、儿科病症、男性科病症。
二、脊柱立体三角动静态失衡原理:
脊柱作为人体骨骼框架的中心力轴,是由多节动态椎骨与其间的椎间盘、椎间关节及椎周的肌腱、韧带稳定结构紧密连结,构成的人体三维动态的中心平衡力轴。脊柱的稳定是靠周围的肌腱韧带构成的无数立体三角区来维系其全方位、多角度的稳定整体。构成脊柱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和脊柱与内脏功能之间在机构上的联系、在功能上的协调、在病理上的影响。脊柱及其联系的各个组织器官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脊柱和各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上是互相联系,在病理上则是互相影响的。
脊柱是人体负重和运动的骨骼框架的重心力轴,其稳定是靠连接脊柱的软组织由韧带、关节囊、筋膜、椎间盘及肌肉构成无数的软组织立体三角区来维护起平衡。由于姿势不良或者在某一特定姿势下做重体力劳作而不适当的调节、剧烈运动前没有做适当的预备动作、反复长期的轻度扭挫伤及头颈、腰部受撞击等因素均可造成椎周软组织的损伤,从而出现软组织的松弛、变硬(纤维化、钙化、粘连、瘢痕形成、挛缩)或炎性改变,导致了维持脊柱软组织立体三角的失衡,刺激压迫了脊神经后内外支、自主神经、交感神经节、椎动脉甚至脊髓,从而引起多种脊柱相关性疾病及临床疑难病症。
4、张成顺的概述
姓名:张成顺
专家级别:教授,主任医师
所属部门:微创骨科
专家特长:四肢关节及脊柱疾病的窥镜微创治疗
现任:北京麦瑞骨科医院首席专家
5、脊柱骨折脱位的疾病概述
根据损伤的程度和部位,可分为:1、椎体单纯压缩骨折;2、椎体粉碎压缩骨折;3、椎骨骨折并脱位;4、附件骨折包括关节突,椎板,椎弓根,横突、棘突骨折,可有椎间小关节脱位。
6、脊椎动物:分类及其特点
从我的普生课件上copy下来的:
脊椎动物亚门
重要特征
? 脊柱(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代替了脊索。脊椎保护脊髓,在前端发展为保护脑的头颅。
? 神经管分化为脊髓和复杂的脑:前端分化为脑和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后端分化成脊髓。
? 出现了明显的头部 (有头类)。
?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在胚胎期有咽鳃裂,成体以肺呼吸。
? 具有收缩功能强大的心脏。 具有搏动能力的心脏;血液中开始出现红血球;血液循环加快,效能提高。
? 构造复杂的肾脏。脊椎动物的肾脏有三种类型:前肾、中肾、后肾。
圆口纲
? 极大多数种类出现了上下颌和成对的附肢。
主要特征:
? 无上、下颌,具吸附性不能启闭的口漏斗。
? 只有奇鳍而无偶鳍。
? 体表粘滑、无鳞。
? 刚刚出现雏形的脊椎骨,终生保留脊索。
? 头骨不完整,尚无顶部,无真正的齿(只有 表皮形成的角质齿)。
? 脑分化程度低,内耳最多只有2个半规管。
?
鱼纲
鱼类是适应水栖生活的低等有颌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超过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种数的总和。大小差异很大,小的体长只12mm,大的可达20m,体重超过5t。
主要特征:
? 有了能活动的上颌和下颌,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 脊柱代替了脊索。
? 身体仅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头骨和躯椎间缺少颈部,故头部不能灵活的转动。
? 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 体多被鳞片,体形多呈梭形。
? 以鳃进行呼吸。
? 脑分为明显的5部分,始具一对鼻孔和3个半规管的内耳。
? 心脏只一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分类概述:
现存鱼类分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两大类群。
软骨鱼类全世界约800种。其重要特征为: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间隔发达,鳃孔5-7对;歪型尾;无鳔。
硬骨鱼类约有3万种,其重要特征为:体被骨鳞或硬鳞(中华鲟);鼻孔位于吻的背面;具鳃盖骨;极大多数为正型尾;通常具鳔。
两栖纲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于陆生的躯体结构,但受精和幼体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并经过变态(metamorphosis)而上陆生活。这是两栖类区别于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的根本特征。
由于两栖类的代谢水平低、保温与调温机制不完善,属于变温动物,因此大多数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区域;由于它们未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只能局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分布或再次入水水栖。因此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少、分布狭窄的一个类群。
主要特征:
? 成体用肺呼吸,皮肤为重要的辅助呼吸器官。
? 成体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
? 具有五指型附肢。
? 表皮出现角质化。
由于两栖类对陆生生活适应的不完善,繁殖和幼体发育仍需在淡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无四肢,用尾鳍游泳,经过变态后才能上陆生活。
分类概述
现存的两栖纲动物分为无足目(蚓螈目)、有尾目(蝾螈目)、无尾目(蛙形目)等3个目,约4200种。我国产两栖纲动物约280余种。
爬行纲
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属于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爬行纲曾在中生代盛极一时,种类和数量极其繁多。爬行类分布范围遍及全球(除南极外),大小差异大。个体最大的网蟒全长可达9.8米,而最小的斑点圆趾虎全长只有36毫米。
主要特征
? 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具有陆上繁殖能力。
羊膜卵为端黄卵,卵外包裹有输卵管分泌的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卵内贮有丰富的卵黄,卵壳为石灰质的硬壳和韧性的纤维质厚膜。
? 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五部分(蛇除外)。
? 皮肤角质化。结束了皮肤呼吸,可以防止水分散失。
? 完全用肺呼吸。
? 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机能增强:两心房、一心室,心室内出现室间隔。
? 有机结构和机能进一步完善。如:骨化程度很高,附肢骨与中轴骨联系更紧密。二枚颈椎:寰椎和枢椎。新脑皮出现等。但仍为变温动物。
分类概述
现存的爬行动物约有6550多种,我国约有380种。分为喙头蜥目 、蜥蜴目、蛇目、龟鳖目和鳄目。
喙头蜥目:爬行动物中最古老的类群之一,双凹型锥体,具有双颞窝,松果眼(顶眼)发达。
龟鳖目:现存爬行动物中最特化的种类。硬壳由背甲和腹甲组成,外覆胶质板和软皮。
蜥蜴目:爬行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现存种类约有3750种,我国已知有150余种。体被角质鳞片。多数四肢发达,指、趾5枚,具爪。
蛇目 :体呈圆筒形,四肢消失,颈部不明显,肩带和胸骨退化,无活动性眼睑、瞬膜和泪腺,鼓膜、耳咽管消失。
鳄目:体被大型坚甲。有发达的次生腭,具槽生齿,具双颞窝,趾间具蹼,雄性具有单个交配器。如扬子鳄。
鸟纲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恒温、卵生和会飞翔的高等脊椎动物。鸟类的新陈代谢旺盛,比两栖类和爬行类更能适应环境,其种类遍布全球,种类数达9千余种,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
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具有类似于爬行动物的特征:
? 具有单个枕髁。
? 产大型羊膜卵。
? 尿液中具有尿酸。
? 羽毛与爬行动物的鳞片同源。
主要特征:
①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37.0~44.6℃)。
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使各种酶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极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较高的代谢水平和快速运动能力,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不仅增加了在夜间、寒冷地区生活能力,而且扩大了生活和分布范围。
鸟类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机制,能够产生恒温所需要的能量,大大增加了其适应能力。
②心脏为4室,具有完全的双循环。
③前肢变为翼,具有飞翔能力,能主动迁徙。
④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各种复杂的行为。
⑤具有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营巢、孵卵、育稚),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分类概述
现已知鸟类9000余种,分为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今鸟亚纲包括企鹅总目、平胸总目和突胸总目。古鸟亚纲为化石种类,如始祖鸟。
企鹅总目 Impennes
潜水鸟类。前肢翼状,羽毛鳞片状,均匀分布,趾间具蹼,后肢和尾短,直立行走,皮下脂肪发达。
平胸总目 Ratitae
走禽,为现存鸟类中体型最大者。胸骨无龙骨突起,前肢退化,羽毛均匀分布,羽枝无羽小钩,雄鸟具有交配器,分布于南半球。
凸胸总目 Carinatae
包括现存的绝大多数鸟类,约35目,8500余种,1200余种。翼发达,善于飞行。胸骨具有龙骨突起。正羽发达,体表具有裸区和羽区之分。
哺乳纲
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脊椎动物。
其进步性特征为:
? 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 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
?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
? 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 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 哺乳动物的躯体结构与四肢的着生适应于在陆上的快速运动,主要表现在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
分类概述
现存哺乳动物4200种,几乎全球分布。共分为3个亚纲,即原兽亚纲、后兽亚纲和真兽亚纲。
原兽亚纲 (Prototheria)
卵生,产具壳的多黄卵,具乳腺,而无乳头,有泄殖腔,雄性不具交配器官,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成体无齿,代以角质鞘。如鸭嘴兽、针鼹,仅分布于澳洲。
后兽亚纲 (Metatheria)
胎生,但不具真正的胎盘,胚胎借卵黄囊(而不是尿囊)与母体的子宫壁接触,雌兽腹部具有育儿袋,乳头位于育儿袋内,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异型齿。如大袋鼠等,主要分布于澳洲及中、南美洲草原地带。
真兽亚纲 (Eutheria)
胎生,具有真正的胎盘,胎儿发育完善后出生,不具泄殖腔,肩带为单一的肩胛骨构成,乳腺充分发育,具乳头,大脑皮层发达。
7、脊柱在哪里
人类脊柱由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柱内部有纵形的椎管容纳脊髓。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概述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脊柱分颈、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长,能活动,好似支架,悬挂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较固定。身体的重量和所受的震荡即由此传达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是一相当柔软又能活动的结构。随着身体的运动载荷,脊柱的形状可有相当大的改变。脊柱的活动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相关脊椎骨关节突间的和谐。
脊柱的长度,3/4是由椎体构成,1/4由椎间盘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