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系统解剖学骨学阶段,有没有好的口诀或方法高效准确的学习?
1.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歌诀
运动系统骨连骨,支持运动加保护;
肌肉动力骨杠杆,关节枢纽连邻骨;
体表标志要记牢,临床应用有帮助;
注:骨连骨指:骨、骨连接,骨骼肌。
全身骨歌诀
全身骨头虽难记,抓住要点就容易;
头颅躯干加四肢,二百零六分开记;
脑面颅骨二十三,躯干总共五十一;
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头基本齐;
还有六块体积小,藏在中耳鼓室里。
各部椎骨特点歌诀
椎骨外形不规范,各有特点记心间;
颈椎体小棘发叉,横突有孔很明显;
胸椎两侧有肋凹,棘突迭瓦下斜尖;
腰椎特点体积大,棘突后伸宽双扁。
胸骨歌诀
胸骨形似一把剑,上柄中体下刀尖;
柄体交界胸骨角,平对二肋是特点。
颅骨歌诀
颅骨二十三块整,脑面颅骨要分清;
脑颅八块围颅腔,腔内藏脑很适应;
额枕筛蝶各一块,成对有二颞和顶;
面颅十五居前下,上颌位居正当中;
上方鼻骨各一对,两侧颧骨连颧弓;
后腭内甲各一块,犁骨膈于鼻腔中;
下颌舌骨各一块,全部颅骨均有名。
鼻旁窦歌诀
鼻旁窦骨内藏,都有开口通鼻腔;
内含空气减额重,发音共鸣如音箱;
上颌窦腔最为大,开口较高引不畅;
各窦名称要熟记,开口位置莫遗忘;
病人有了鼻窦炎,请你诊断心不慌。
脊柱的韧带歌诀
脊柱韧带,三长两短;
腰椎穿刺,棘上棘间;
再透黄韧,进入椎管。
脊柱形态歌诀
前观脊柱有特点,上细下粗尾部尖;
粗粗细细有道理,承受压力密相关;
翻过脊柱后面观,棘突连成一条线;
颈短胸斜腰平伸,大椎棘突有特点;
前后观过侧面观,四个弯曲很明显;
胸骶弯曲凸向后,颈腰二曲凸向前;
身体直立减震荡,线条大方又美观。
胸廓歌诀
胸廓形似小鸟笼,上窄下宽扁锥形;
上口狭小前下斜,下口封隔分腹胸;
容纳保护心肝肺,吸气下降呼气升;
各经随着年龄变,肋间增宽有毛病。
肩关节歌诀
肩关节有特点,肱骨头大盂较浅;
运动灵活欠稳固;脱位最易向下前。
肘关节歌诀
肘关节很特殊,一个囊内包三组;
肱桡肱尺桡尺近,桡环韧带尺桡付;
屈肘三角伸直线,脱位改变能查出。
手腕骨歌诀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钩骨;
摔跤若易折,先查舟月骨;
掌骨底体头,指骨近中远。
膝关节歌诀
膝关节最复杂,全身关节它最大;
内含两块半月板,前后韧带相交叉;
下肢运动很重要,能屈能伸实可夸。
跗骨歌诀
一二三楔骰内舟,上距下跟后出头。
颅底内面歌诀
内观颅底结构多,分为前中后颅窝;
高高低低象阶梯,从前向后依次说;
前窝中部有筛板,鸡冠下对鼻中隔;
筛板有孔眶坂薄,颅部外伤易骨折;
眼窝出现瘀血斑,“血脊”①鼻漏莫堵塞;
中窝中部有蝶鞍,上面有个垂体窝;
窝内容纳脑垂体,颈动脉沟两侧过;
两侧孔裂共六对,位置对称莫记错;
蝶鞍前方有“两个”②,都与眼眶连通着;
卵圆棘孔加破裂,蝶鞍两侧各一个;
中窝易折有特点,血脊耳漏破鼓膜;
岩部后为颅后窝,枕骨大孔很清楚;
大孔外侧有三洞,门孔加管各一个;
枕内隆凸两侧看,横连“乙”③状象条河。
注:①血液和脑脊液。
②指视神经孔眶上裂。
③乙状窦沟。
新生儿颅骨歌诀
新生儿颅骨有特点,头大脸小颊饱满;
额顶骨间有前囟,闭合约在一岁半;
哭闹生病细观察,高低变化很明显。
膈肌歌诀
膈肌圆圆顶臌隆,上下分隔腹和胸;
收缩下降胁吸气,舒张呼气向上升;
腱①肌②三个孔,想想各有谁贯通?
注:①腱:膈肌中心腱。
②肌:膈周围部为肌质。
2、哪位高人能不能给点医学上的巧记口决?
③乙状窦沟。
新生儿颅骨歌诀
新生儿颅骨有特点,头大脸小颊饱满;
额顶骨间有前囟,闭合约在一岁半;
哭闹生病细观察,高低变化很明显。
膈肌歌诀
膈肌圆圆顶臌隆,上下分隔腹和胸;
收缩下降胁吸气,舒张呼气向上升;
腱①肌②三个孔,想想各有谁贯通?
注:①腱:膈肌中心腱。
②肌:膈周围部为肌质。
咽歌诀
咽部分三鼻口喉,前壁开口气食流;
上通鼓室下通喉,吞咽闭气不用愁。
食管与胃歌诀
食管三段颈胸腹,三个狭窄要记住;
胃居剑下左上腹,二门二弯又三部;
贲门幽门大小弯,胃底胃体幽门部;
小弯胃窦易溃疡,及时诊断莫延误。
小肠歌诀
小肠弯又长,盘曲在腹腔;
上段十二指,中下空回肠;
全长约五米,空回二三量。
十二指肠歌诀
四部上降下和升,右包胰头“C”字型;
降部后内有乳头,胆总胰管同开口。
大肠歌诀
大肠四周围成框,空肠回肠框内藏;
结肠袋带肠脂垂,三大特点记心上;
盲肠位居右髂窝,阑尾根部连于盲;
麦兰二氏两个点,升横降乙接直肠。
阑尾歌诀
阑尾末端不固定,回肠前后下也行;
盲肠后下较常见,三带集中阑尾根。
肝歌诀
肝为消化腺,位于膈下面;
其内三管系,胆汁产其间。
若问最高点,五肋锁中线。
肝下面“H”沟歌诀
右后下腔前胆囊,左后静脉前肝园;
横为肝门交通口,动脉神经肝管穿;
下面分为四个叶,左右方叶和尾状。
胰腺歌诀
胰腺头致体尾连,颜色灰红质地软;
正付胰管通胰头,内外分泌功能全。
外鼻歌诀
外鼻尤如锥体形,根背尖下二只孔;
呼吸困难细观察,两侧鼻翼会扇动;
鼻根鼻背居上部,脂肪较少皮薄松;
鼻尖鼻翼多皮脂,酒渣鼻子樱桃红。
鼻腔外侧壁开口歌诀
泪管开口在最下,鼻涕一把泪一把;
中道额窦上颌窦,筛窦前群莫丢下;
筛窦后群上鼻道,蝶窦隐窝只有它。
喉歌诀
甲环软骨杓会厌,喉结向胶标志显;
环甲环杓两关节,两组喉肌功能全;
喉腔分为前中下,粘膜与咽相续连;
中腔最窄下腔松,水肿阻塞很危险;
环甲韧带掌握准,及时切开莫迟延。
会厌软骨歌诀
会厌软骨树叶状,防止食物入喉腔;
进食切莫谈和笑,误入气管可遭殃。
支气管歌诀
主支气管左和右,各有特点要记住;
左支细长右粗短,异物坠落多入右。
肾形态与位置歌诀
形如蚕豆表面平,脊柱旁列八字形;
被膜肾蒂腹内压,相邻器管都固定;
左肾上平胸十一,右低半椎十二中;
肾门约对一腰椎,病变肾区扣压疼。
肾窦歌诀
肾门向内有间房,多种结构里面藏;
动静肾盂大小盏,淋巴神经和脂肪。
肾被膜歌诀
纤维衬衣脂肪袄,筋膜外罩厚又牢。
肾血液循环歌诀
肾血循环特点三,管粗压高快循环;
入球短粗出球细,滤出原尿不困难;
两级毛细血管网,先滤后吸多完善。
输尿管歌诀
输尿管细又长,上起肾盂下连膀;
三外狭窄要记住,起始越髂穿膀胱;
结石下降易滞留,请君快喝排石汤。
膀胱歌诀
外观膀胱锥体形,顶尖底大体臌隆;
内面三角有特点,结核肿瘤好发生。
尿道歌诀
男性尿道长狭弯,女性尿道短直宽。
男性尿道歌诀
男性尿道有特点,耻骨前下二个弯;
耻骨前曲可消失,耻骨下曲不改变;
尿道膜部内外口,三个狭窄有危险;
结石下降易滞留,导尿插管莫戳穿。
睾丸与卵巢歌诀
睾丸外形扁椭圆,两端两面两个缘;
分泌激素维性征,产精产卵子孙延。
附件歌诀
卵巢输卵管,二者称附件;
若有罹患时,两者皆受难。
前列腺歌诀
前列腺居膀胱下,形态重要粟子大;
五个分叶围尿道,前后左右中叶峡;
老年男性排尿难,首先把它来检查;
直肠前壁仔细摸,前列腺沟有变化。
子宫歌诀
前膀胱后直肠,子宫位于正中央;
倒置梨形盆中央,前倾前屈是正常;
上下三部底体颈,梭形颈管三角腔;
上通卵管下阴道,卵管卵巢列两旁
心、位置歌诀
心居胸腔纵隔间,三分之二在左边;
心内注射药物时,胸骨左缘四肋间。
心脏的结构歌诀
一套房子十一个门,迎来送去不停神;
请你猜猜它是啥,每间房子几个门?
颈外动脉歌诀
甲上舌与面,耳后在枕前;
颌颞两终支,七支要记全。
腹主动脉歌诀
膈下腹腔十二胸,肠与肾上腰一生;
肾与精索平腰二,肠系膜下腰三平。
掌动脉弓歌诀
尺桡吻合两个弓,各弓组成要记清;
浅弓尺终桡掌浅,深弓尺深连桡终。
四肢浅静脉歌诀
桡头尺贵肘正中,采血输液经常用;
危急抢救剖大隐,内踝前方要记清;
大隐入股隐裂孔,属支名称有五个;
腹部旋髂和阴部,还有股内股外侧。
门静脉引流器官歌诀
食管腹段大小肠,胃脾胰腺和胆囊。
淋巴干歌诀
淋巴系统九大干,三三见九极好算;
乳糜池处有三条,左右腰干和肠干;
支纵锁下加颈干,静脉角处两侧同。
胸导管歌诀
胸导管是重点,乳糜池起腰一前;
上穿动脉裂孔后,行于胸主奇静间;
最后注入左静角,收集淋巴六大干。
毛细血管歌诀
广泛分布组织间,动脉静脉两端连;
内皮细胞构管壁,薄层基膜包外边;
组织细胞相连接,物质交换很方便。
伴行毛细血管组织学鉴别歌诀
切片之上看血管,动脉特点最明显;
静脉壁薄管腔大,动脉壁厚小而圆。
眼球壁歌诀
球壁三层内中外,角膜透明巩膜白;
中膜棕黑富血管,名称又分虹睫脉;
内膜又叫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多;
锥杆双极节细胞,视锥强光视杆弱。
房水歌诀
房水来自睫状突,后房前房必经路;
前房角入静脉窦,稳压折光养眼球。
屈光系统歌诀
屈光系统有四个,角膜房水晶状玻;
视远晶薄小带紧,看近晶厚睫肌缩。
眼底歌诀
颜色桔红真鲜艳,乳头中凹像圆盘;
血管由此分支走,动静比例二比三;
乳头缺乏视细胞,正常生理是盲点;
乳头颞侧三点五,视觉灵敏在黄斑。
鼓室歌诀
中耳鼓室六个壁,名称结构要牢记;
前后上下外内侧,按照顺序记仔细;
咽管孔窦鼓室盖,骨板鼓膜内侧迷;
中耳炎症互蔓延,即早治疗莫大意。
内耳歌诀
内耳迷路藏颞岩,耳蜗前庭半规管;
听觉耳蜗螺旋器,前庭直线半规旋。
脊髓末端位置歌诀
脊髓何处定末端,男一女二小儿三;
终池底部对骶二,终丝尾骨背侧攀。
脊髓歌诀
柱状两臌大,下部是圆锥;
沟内前后根,向下成马尾。
脊髓横切面歌诀
白质包外灰居中,灰质断面似蝶形;
前角运动后感觉,侧角交感在腰胸;
前侧后索传导束,联络颈节上下行;
后索薄楔内外位,深感精触较固定;
前侧索内上下全,冷热触压和运动。
脊髓节与椎骨对应关系歌诀
颈节一四相齐,颈五胸四节高一;
下胸高三中高二,腰节平胸十十一;
骶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诊断是依据。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四叠体及膝状体歌诀
上视、下听、外视、内听;
视听反射,务必记清。
内囊歌诀
内囊并非一个囊,交通枢纽恰称当;
豆尾与丘之间是,投射纤维聚多方;
水平切面拐角形,前后二脚膝中央。
正中神经歌诀
正中神经属臂丛,掌长肌腱外侧行;
此处浅表损伤,鱼际萎缩“猿爪”样。
手部神经分布歌诀
手掌正中三指半,剩下尺侧一指半;
手背桡尺各一半,正中侵占三指半。
肋间神经分布歌诀
二平胸骨四乳头,六对大约到剑突;
八对斜行肋弓下,十对脐轮水平处;
十二内下走得远,分布两列腹股沟。
前臂肌神经支配歌诀
桡神经不难记,全部伸肌肱桡肌;
尺神经也简单,前壁屈肌一块半;
名为尺侧腕屈肌,屈指深面尺则半;
其余正中神经管。
内质脊髓束歌诀
上下两级神经元,皮质兴奋向下传;
经过内囊后脚处,锥体下部多越边;
下行脊髓侧前索,终止前角神经元;
交叉前伤瘫对侧,交叉后伤瘫同边;
上损硬瘫下损软,定位诊断并不难。
脑神经名称歌诀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十二全。
脑神经性质歌诀
一二八对性质感,运动舌付动滑展;
舌咽迷走三叉面,感觉运动混合全。
脑神经出入颅部位歌诀
视管有视嗅筛板孔,眶上裂内眼滑展动;
静脉孔中咽迷付通,面听内耳舌下管行;
还有上颌圆下颌卵,也要记清。
脑神经连脑歌诀
一嗅额下嗅球中,二视离球间脑通;
脚间窝内三动眼,下丘下方滑车行;
桥腹两侧连三叉,桥延沟内展面听;
橄榄后沟上至下,舌咽迷走副神经;
锥体橄榄之间处,舌下神经看得清。
交感神经功能歌诀
怒发冲冠,瞪大双眼;
心跳加快,呼吸大喘;
胃肠蠕动慢,大便小便免;
骨脏血管收缩,舒骨骼肌血管;
全身出汗唾液粘,力量来自肝糖元;
孕妇过兴奋,宫缩易流产。
舌的味觉及神经分布歌诀
舌根苦、舌尖甜、舌背两侧尝酸咸;
面体尖、根舌咽、三叉神经管一般。
法乐氏四联症歌诀
肺动脉窄,主动脉跨,
膜部缺损,右心室大。
盆底筋膜与肌肉歌诀
盆底筋膜一支歌,两隔两隙一支歌;
尿生殖隔与盆隔,深浅二隙坐直窝。
肌肉一块膜两块,尿隔盆隔前后方。
尿隔上下夹深横,盆隔上下夹提
尿生殖区层次:
外生殖器尿道除,层层结构盖本区.
浅表皮薄多脂肪,三层筋膜深部张:
最下会阴浅筋膜,接续腹壁前外方;
尿生殖膈下筋膜,会阴深横肌下方;
尿生殖膈上筋膜,会阴深横肌之上.
三膜夹有两间隙:浅隙向前通腹壁,
内有三肌阴蒂脚、球腺男女略有异;
深隙内含深横肌,周围完全被封闭。
腋窝淋巴结分群
胸肌肩胛下、外侧中央尖。
乳腺疾患时,胸肌群肿大先。
手掌层次
皮肤皮下掌腱膜,浅表三层一句过;
中间内外筋膜鞘,包含结构何其多;
鱼际掌中二间隙,内含组织似蜂窝。
注释:由浅入深,手掌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掌腱膜(深筋膜浅层)、手掌骨筋膜鞘(又分外侧鞘、中间鞘和内侧鞘)和手掌筋膜间隙(又分鱼际间隙和掌中间隙)。
小儿语言发育过程:
一哭,二笑,三咿呀,
四个月会笑哈哈,
五六月把单音发,
七八月会叫爸妈,
九十月会说再见,
十一十二把物念。(识别物体)
(注:数字代表月份)
“五律”------乳房的淋巴回流
外中入胸肌,上入尖锁上,二者皆属腋。
内侧胸骨旁,吻合入对侧。
内下入膈上,吻合腹前上膈下,联通肝上面。
深入胸肌间或尖,前者又称Rotter结
3、脊柱相关病的脊柱定位歌诀
我这边有一个脊柱相关疾病的对应图,您可以参考一下:
4、十八反十九畏歌诀
十八反十九畏歌诀分别如下:
1、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萎贝蔹芨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解析: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药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解析: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4)脊柱诊断歌诀扩展资料: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
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
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说来,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参考资料:
网络-十八反歌十九畏歌
5、有没有系统解剖学的口诀啊
肌肉动力骨杠杆,关节枢纽连邻骨;
体表标志要记牢,临床应用有帮助;
注:骨连骨指:骨、骨连接,骨骼肌。
全身骨歌诀
全身骨头虽难记,抓住要点就容易;
头颅躯干加四肢,二百零六分开记;
脑面颅骨二十三,躯干总共五十一;
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头基本齐;
还有六块体积小,藏在中耳鼓室里。
各部椎骨特点歌诀
椎骨外形不规范,各有特点记心间;
颈椎体小棘发叉,横突有孔很明显;
胸椎两侧有肋凹,棘突迭瓦下斜尖;
腰椎特点体积大,棘突后伸宽双扁。
胸骨歌诀
胸骨形似一把剑,上柄中体下刀尖;
柄体交界胸骨角,平对二肋是特点。
颅骨歌诀
颅骨二十三块整,脑面颅骨要分清;
脑颅八块围颅腔,腔内藏脑很适应;
额枕筛蝶各一块,成对有二颞和顶;
面颅十五居前下,上颌位居正当中;
上方鼻骨各一对,两侧颧骨连颧弓;
后腭内甲各一块,犁骨膈于鼻腔中;
下颌舌骨各一块,全部颅骨均有名。
鼻旁窦歌诀
鼻旁窦骨内藏,都有开口通鼻腔;
内含空气减额重,发音共鸣如音箱;
上颌窦腔最为大,开口较高引不畅;
各窦名称要熟记,开口位置莫遗忘;
病人有了鼻窦炎,请你诊断心不慌。
脊柱的韧带歌诀
脊柱韧带,三长两短;
腰椎穿刺,棘上棘间;
再透黄韧,进入椎管。
脊柱形态歌诀
前观脊柱有特点,上细下粗尾部尖;
粗粗细细有道理,承受压力密相关;
翻过脊柱后面观,棘突连成一条线;
颈短胸斜腰平伸,大椎棘突有特点;
前后观过侧面观,四个弯曲很明显;
胸骶弯曲凸向后,颈腰二曲凸向前;
身体直立减震荡,线条大方又美观。
胸廓歌诀
胸廓形似小鸟笼,上窄下宽扁锥形;
上口狭小前下斜,下口封隔分腹胸;
容纳保护心肝肺,吸气下降呼气升;
各经随着年龄变,肋间增宽有毛病。
肩关节歌诀
肩关节有特点,肱骨头大盂较浅;
运动灵活欠稳固;脱位最易向下前。
肘关节歌诀
肘关节很特殊,一个囊内包三组;
肱桡肱尺桡尺近,桡环韧带尺桡付;
屈肘三角伸直线,脱位改变能查出。
手腕骨歌诀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钩骨;
摔跤若易折,先查舟月骨;
掌骨底体头,指骨近中远。
膝关节歌诀
膝关节最复杂,全身关节它最大;
内含两块半月板,前后韧带相交叉;
下肢运动很重要,能屈能伸实可夸。
跗骨歌诀
一二三楔骰内舟,上距下跟后出头。
颅底内面歌诀
内观颅底结构多,分为前中后颅窝;
高高低低象阶梯,从前向后依次说;
前窝中部有筛板,鸡冠下对鼻中隔;
筛板有孔眶坂薄,颅部外伤易骨折;
眼窝出现瘀血斑,“血脊”①鼻漏莫堵塞;
中窝中部有蝶鞍,上面有个垂体窝;
窝内容纳脑垂体,颈动脉沟两侧过;
两侧孔裂共六对,位置对称莫记错;
蝶鞍前方有“两个”②,都与眼眶连通着;
卵圆棘孔加破裂,蝶鞍两侧各一个;
中窝易折有特点,血脊耳漏破鼓膜;
岩部后为颅后窝,枕骨大孔很清楚;
大孔外侧有三洞,门孔加管各一个;
枕内隆凸两侧看,横连“乙”③状象条河。
注:①血液和脑脊液。
②指视神经孔眶上裂。
③乙状窦沟。
新生儿颅骨歌诀
新生儿颅骨有特点,头大脸小颊饱满;
额顶骨间有前囟,闭合约在一岁半;
哭闹生病细观察,高低变化很明显。
膈肌歌诀
膈肌圆圆顶臌隆,上下分隔腹和胸;
收缩下降胁吸气,舒张呼气向上升;
腱①肌②三个孔,想想各有谁贯通?
注:①腱:膈肌中心腱。
②肌:膈周围部为肌质。
6、下面这个中医歌诀 有谁知道哪里找得到
增补医方一盘珠
五运六气所属
五运者,金木水火土也;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也。
十二经络所属
手太阴属肺,足太阴属脾,手少阳属心,足少阴属肾,手厥阴属包络,足厥阴属肝,手太阳属小肠,足太阳属膀胱,手少阳属三焦,足少阳属胆,手阳明属大肠,足阳明属胃。
五脏六腑所属
五脏者,肝心脾肺肾也;六腑者,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也。
五脏六腑所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脾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使令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胃者,水谷之海,磨谷消食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莫能出焉。
脉理命名大
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脉,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脉,长,短,虚,细,促,动,结,代,革;又三脉,数,牢,散(以上濒湖二十七脉);七危症脉,弹石,解索,雀啄,屋漏,虾游,鱼翔,釜沸;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
诊脉最要条例
皇极经云:人之四肢各有脉动也,一脉三部,一部三候,以应天败也,一脉三部,寸关尺也,一部三候,浮中沉也,以应九数也,脉之理亦微矣哉,古之先哲讲究已极其精详,予生晚近,以樗栎庸才,不能赞一词,王叔和以七表八里决人之生死,苦其文理浩繁,非上智之资,不能窥其堂奥,古人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其言不诚然乎哉,今摭拾古人之枢要以为备览至于深心岐黄之业者,又当详考难经脉诀,以定人之生死,是则予之厚望也乎,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浮脉属阳主表,举指轻按传之曰浮,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芤,浮而长大为实。
沉脉属阴主里,举指重按得之曰沈,沉而有力为滑,沉而无力为弱,沉而似无为微,沉而至滑为伏。
迟脉属阴在脏,举指半重按之在内,一息三至为迟,迟而有力为涩,迟而无力为濡,迟而似有似无为缓。
数脉属阳在腑,举指轻按而极急,一息六至曰数,数而有力为弦,数而无力为紧。
寸关尺主病大概
寸脉主上焦头面之病,关部主中焦胸腹之病,尺部主下焦腰足之病。
五脏脉病虚实之论
附龚廷贤先生脉理要诀
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在呼,其臭躁,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与胆合为腑,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怒气则头眩耳聋,是肝气实也,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不得术息,爪甲枯而青恐,如人将补之,是肝气之虚也,宜补之,春肝木旺,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脉也,及得微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谓之贼也,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当愈,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乘肝,母之克子,为虚邪,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者,是脾之乘肝,土之凌木为微邪,肝脉实而滑如循长竿曰平脉,肝脉急而劲,如新弓弦曰肝死。
心象,火旺于夏,其脉洪而大,其候舌,其声言,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阴其经也,与小肠为腑,心气盛,则病胸内痛,两臂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宜泻之,心气不足则病胸腹大,腰背相引而痛,惊悸恍惚,舌强善忧悲,是心气之虚也,宜补之,夏心火旺,其脉浮洪而散,曰平脉,反得沉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也,大逆不治,反得弦长,是肝之乘心,母之克子,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虽病当愈,反得微短,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心脉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死。
脾象,土旺于长夏,其脉缓其候口,其声歌,其味甘,其养肉,其色黄,其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为腑,脾气盛,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若饥,足瘘脚下痛,是脾气之实也,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无力,食不化,则宜补之,六月脾土旺,其脉大阿阿而缓,曰平脉,长夏以胃气为本,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也,为大逆不治,反得微涩,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而愈,反得浮洪,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当差不死,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之克脾,水之凌土,为微邪,脾长而弱,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命尽,六至曰死,脾脉来实而数,如鸡举足,曰脾死。
肺象,金旺于秋,其脉如毛,其候鼻,其声哭,其味辛,其液涕,其养皮毛,其色白,其藏气,其神魂,手太阴其经也,与大肠合为腑,脾气盛,则病喘咳,肩背痛,汗出尸冷,足背痛,是肺气之实也,宜泻之,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是肺气之虚也,,则宜补之,秋金肺旺,其脉浮涩,曰平脉,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大逆不治,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缓大而长,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弦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为微邪,虽病当愈,肺脉来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病笃,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肾象,水旺于金,其脉如石,其候耳,其声伸,其液唾,其养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阴其经也,与膀胱合为腑,肾气盛,则病腹胀,飧泄,汗出怕风,面目黑,小便黄,是肾气之实也,宜泻之,肾气不足,则病腰冷,耳鸣若聋,是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冬肾水旺,其脉沉而滑,曰平脉,反得浮大而缓,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大逆不治,反得浮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当愈,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肾,火之凌水,虽病不死,脉来碎碎如弹弹石,曰肾死。
胆象,木旺于春,足少阳其经也,肝之腑也,谋虑出焉,其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不安,身驱习习,是为胆气之实也,宜泻之,胆气不足,气上咽而口苦,心下如人将捕之,是为胆之虚也,宜补之。
小肠象,火旺于夏,手太阳其经也,心之腑也,水液下行为溲便,流于小肠,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便热,小腹胀,是为小肠气之实也,宜泻之,小肠不足,则寒气客之,惊跳不言,乍来乍去,是为小肠之虚也,宜补之。
胃象,土旺于长夏,足阳明其经也,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胃气有余,则病腹胀,是为胃之实也,宜泻之,胃虚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宜补之,胃脉实则胀,虚则泻,关脉滑,胃内有寒气,满而欲食,关脉浮大,积热在胃也。
大肠象,金旺于秋,手阳明其经也,肺之腑也,糟粕出焉,气盛为有余,则病肠内如锥刺痛,腰背惊急,,是为大肠气之实也,宜泻之,大肠气不足,则寒气客之,是为大肠之虚也,宜补之,诊其右手,寸口脉急,则为阳明实者,大肠实也。
膀胱象,水旺于冬,足太阳其经也,肾之腑也,五谷五味之津液,归于膀胱,气化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余,入胞则为小便,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便不通,小腹肿痛,宜泻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宜补之。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气出于胃口,咽以贯膈,布胸内,走腋下上至舌,下至足,阳明与营卫俱行,主约而不出,中焦之气亦出于胃口,受气者糟粕承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化为血,主不上不下也,下焦之气,则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主出而不纳,故水谷弁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也。
定死脉形候歌
指下如汤沸时,旦占夕死定无疑,尾掉摇摇头不动,鱼翔肾绝亦如期,
去疾来迟热劈劈,命绝脉来如弹石,三阳谷气久虚空,胃气分明屋漏滴,
散乱还同解索形,髓竭骨枯见两尺,虾游状如虾暮游,魂定行尸定主忧,
雀啄连连来数急,脾无谷气定难留,欲知心绝并营绝,如刀压刀细推求,
更有肺枯并胃乏,如麻戚促至无休,指下挥然如转豆,三光正气以漂留。
诊五脏六腑气绝死症
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不见人。
病人脾绝十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腹热,泄利不觉,出时无度。
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
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背脊痛,腰重不可反复。
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枯面黑,目黄色,腰折汗流如水。
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
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气出不收。
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何以知之,脉浮无根底。
寻常感冒
寻常感冒病犹轻,微微发散自然瘳,病轻药重还增病,香苏香豉二方灵,
服后有痰寒热并,芎苏散与败毒寻,若兼头痛肢节疼,十二神汤自分明,
藿香平胃因时用,呕吐伤食见奇猷。
香苏散,治四时微冒风寒。香附,紫苏,陈皮,甘草等分姜引。
葱白香豉汤,治同上。葱白五根,香豆豉三钱,姜一片。
芎苏散,治感冒风寒,微寒微热,表里不分,兼有痰咳。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紫苏,干葛,柴胡,川芎,枳壳,桔梗,各等分。四肢麻闭,加桂枝(一钱),防风(八分),生姜引。
人参败毒散,治(春月,冬月)冒感风寒,头痛寒热(此方体虚之人宜用)。人参(体实者不用),茯苓,甘草,前胡,川芎,枳壳,桔梗,柴胡,羌活,独活各等分,生姜引。腹痛加香附,白芍。四肢冷,加桂枝。
十神汤,治同上。麻黄(体虚之人不用),陈皮,甘草,紫苏,干葛,香附,白芍,川芎,白芷,升麻各等分姜引。
藿香正气散,治伤食感冒。紫苏,伏毛,陈皮,桔梗,甘草,茯苓,厚朴,半夏,白芷,生姜引。腹痛加山神曲,寒加桂枝,热加柴胡,渴加黄芩。
平胃散,治伤食,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呕加藿香(炒末),腹痛加白芍,小便少加茯苓,朱苓,泽泻,车前子,灯心引。便秘加枳壳,热加白芷,柴胡。
小柴胡汤,治伤感发表后,热不退兼口渴。半夏,人参(体实者不用),柴胡,甘草各等分,灯心引。小便赤少加车前,呕逆口渴加竹茹,麦冬。
大柴胡汤,治感冒发表后,大热烦燥,大便秘结,大黄,半夏,枳壳,黄芩,赤芍,柴胡各等分,姜枣引。
枳壳二陈汤,治感冒,痰结胸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桔梗各等分。有有热加柴胡,食积合平胃散用之。
中风门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是也。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按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凑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利,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风痱者,身不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言微,知则可治,甚则不言,不可治。
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寒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先入阴,后入阳也,治先补阴,后泻阳,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死。
风痹者,类风状,风胜则周身走注疼痛,寒胜则关节刺痛,湿胜则麻木不仁。
石顽曰:中风四法,方治颇烦,今每例采一专方,为逐症之纲旨,如偏枯用八风续命汤,风痱用竹沥饮子,风懿用独活汤,风痹用附子汤,千金所谓变动枝叶,各依端绪,以取之端绪,愈纷则探求愈惑,圆机之士谅不能固守成法也。
中风不治诸症歌
发直叶沫,摇头上撺,鱼口气粗,眼目直视,喉声如锯,面赤如妆,汗出如珠,循衣摸床,神昏不语,爪甲青黑,大吐大泻,吐血下血,其脉坚急,躁疾短涩,此等诸症,皆为不治。
八风续命汤,治中风偏枯,半身不遂。肉桂,当归,人参,石膏,(煨熟),干姜(炒黑),甘草,杏仁(去皮尖),独活,黄芩(酒炒)各等分。本方去石膏,加白芍,防风,防己,附子,名小续命汤,生姜引,治同上。
竹沥饮子,治风痱,身不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者。川芎,防己,附子,人参,白芍,黄芩,甘草,肉桂,羚羊角(煅),杏仁,麻黄(搥去灰,开水泡过炒),防风各等分,竹沥姜汁引。
独活汤,治风懿,奄忽不知人,咽中闭塞,手足摇曳。肉桂,白芍,甘草,独活,瓜蒌仁(搥去油)各等分,生姜引。
附子汤,治风痹手背不仁,口面涡斜,麻黄(搥去灰,开水泡过炒),附子,细辛,干姜,肉桂,人参,防风,羚羊角(锉为末),川芎,竹沥,姜汁引。
中风诸方备考列表
乌药顺气散,治一切中风初起,四肢顽麻。乌药,川芎,麻黄(搥),枳壳,陈皮,干姜,白芷,甘草,桔梗,姜蚕,姜汁引。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不思饮食。麻黄(搥),黄芩,独活,细辛,黄芪(蜜炒),姜汁引。
排风汤,治中风五脏诸症,口眼歪斜。白术(土炒),当归,肉桂,川芎,白癣皮,杏仁(去皮尖),防风,甘草,独活,白芍,麻黄(搥),茯苓各等分,姜汁引。
三生饮,治中风昏迷痰涎壅盛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生南星(一钱),首乌(五钱),生附子(五钱),木香(钱半),姜(七片),水煎服。如脉沉微,多见脱者,倍加人参,竹沥,姜汁引。
舒筋三圣散,治口眼歪斜,左急右缓,血脉受邪者。当归,肉桂,玄胡各三钱,姜引。
参归三圣散,治中风血脉,左半边发,口目左斜。当归,人参,肉桂,玄胡各三钱,姜引。
正舌散,治中风舌强不正。全蝎尾(水洗滚醋泡,炒干,三钱),茯苓(一钱),姜汁拌晒干,共为末服。
星香散,治中风痰涎潮塞,不省人事,服热药不得者。制南星(三钱),广木香(钱半),共为末,生姜汤下。
省风汤,治同上。制南星,九套牛胆南星(各钱五分),防风(一钱),法制半夏,黄芩(酒炒),甘草(各七分),水煎服,生姜引。
中风外治方,荆芥散煎汤洗。荆芥,羌活,独活,苦参,防风,白芷,紫苏,藿香,大蓼,杉木,川椒,樟叶,石楠滕皮(各等分)。
又丹方,异人传授,丹方,蛇皮烧灰(用二分,研细末),生熟明凡(五分用),为末吹鼻自能言,醒后能言寻药用,中风之症自然痊,上药三味,共研细末,每用二三分,吹鼻得嚏,自醒后又吹,能言即修方调治。
中寒门
冬月正伤寒,仲景诸先生,讲究已详,予惭谫劣,何能复赘,姑就中寒一症,及四时冒感风寒,论列诸方,以备参考。
中寒之病肾为根,肾气虚而寒易侵,气弱体虚调护失,乘凉卧地也伤人, 四肢僵直俱厥冷,昏迷腹痛口失音,治法只宜用温散,五积理中里面寻。
五积散,治中寒头痛,四肢酸痛,肩背拘急,呕吐冷痰,腹中微痛等症。四肢微寒,加桂枝,白芷,陈皮,厚朴,桔梗,枳壳,川芎,白芍,甘草,茯苓,苍术,当归,半夏,肉桂,干姜,麻黄(搥去灰,开水泡,五分,体虚之人麻黄勿用,换熟附子一钱),姜枣引。
理中汤,治脏腑中寒,口禁失音,四肢僵直,口鼻气冷,小腹微痛等症。干姜,白术,人参,炙草,附子,(各三钱),姜枣引。
中寒身冷如外治方,用干柴热一把,烧熟地一片,去柴灰,以醋二瓶,倾地上,乘热气,用旱席一床,以中寒人睡上,用絮被盖定,候热扶起用药,真神方也。
中暑门
暑气内扰,于营则汗,上迫于肺,则烦喘,内热攻烧,则多言,总不离乎热伤心胞,而蒸肺经之症也,金匮云:太阳中竭,发热恶寒,身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发汗则恶寒甚,下之则淋甚,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阳之标症也,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补仲景之未逮也,王节齐曰: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之胞络,其脉多虚,治暑之法,以去湿热清心,利小便为主,气伤宜补真气为要也。
诸症列方于后以备参考
香薷饮,治伏暑口燥咽干,或吐泻等症。香薷,厚朴,扁豆(各等分),姜引。此方乃祛暑和中之要药,体虚人不可服,恐吓发汗不止。体实气盛烦渴饮水者,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
清暑益气汤,治体虚伤暑,发热恶寒,脉微无力。炒黄柏,升麻,苍术,白术,陈皮,青皮,泽泻,人参,甘草,黄芪,干葛,川芎,当归,北五味,麦冬,神曲,姜枣引。
一行人农夫,日中劳役而得暑症,此热伤阳症也,必苦头痛发热,汗泻肌肤,大热而喝,先服香茹饮,次服益元散,或白虎汤。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治暑月小便不利。滑石(六两,水飞过),甘草(一两),共为末,冷水调服二三钱,本方加辰砂,名辰砂六益散。
白虎汤,治伤暑烦热而渴。石膏(八钱),知母(三钱),甘草(一钱)。本方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
一避暑于凉亭水阁而得暑症,此暑伤阴症也,必头痛恶寒,身体拘急,发热无汗,宜先服清暑益气汤,次服消暑十全散。
消暑十全散,香薷,厚朴,扁豆,白术,陈皮,甘草,白苓,木瓜,藿香,紫苏(各等分)。
茹苓汤,治伤暑发热口喝,小便不通。香薷,厚朴,朱苓,泽泻,扁豆,白苓,白术(土炒,各等分),灯心引。
十味香茹饮,治伤暑体倦,神昏头重吐泻。香薷,人参,黄芪,白术,白苓,甘草,陈皮,扁豆,厚朴(各等分)。
六和汤,治伤暑藿乱,呕吐不止。香薷,人参,白苓,甘草,扁豆,厚朴,木瓜,杏仁,半夏,藿香,砂仁(各等分)。
生脉饮,治气虚伤暑多汗,心脉空虚。人参,麦冬(去心),五味子,炒糯米为引。
一夏月无故卒倒,手足抽搦,冷汗如珠,昏不知人,死在须臾,急用研蒜水灌鼻中,取其通窍,即活,如无蒜,又用一方,以热土围脐,开一大孔,以热小便淬之,此以淬导热之义也,二方屡用神效,醒后精神不安,即用生脉散,清暑益气之类,以补之。
医按
一不儿八九岁,夏月酷暑,众小儿在外打瓦子嬉戏,至午刻大渴,唤母要吃茶,母以茶与之入口即死,浑身大汗请予往治,父母掠惶曰:必不治矣。予曰:不妨,此中暑症也,以热茶饮之,随闭其热,速以蒜汁灌鼻中,四五匙,喉中忽响,少倾能言,又以冷水调蒜汁服之,即全愈,皆曰予医神妙,不可测也。予曰:不过以古人成方用之,以见效耳。以治数农夫中暑皆效。
中湿门
风寒暑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滞留关节,非同中风,中寒,中暑之暴也,湿郁久为热,热留不去,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热伤筋不能束骨,故为弱痿,湿热加之,气湿争热,故为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痛,全以风治误矣。
罗必炜治湿歌诀
问君何以知中湿,染于杳冥不自识,非专雨水是湿根,天地汗气亦中人,
中人身体觉沉重,骨肉酸麻行不疾,渐加浮肿及身黄,治法利便除身热,
五苓除湿胜湿先,加减消详用五积,又有风湿腰疼痛,独活寄生汤可食。
五苓散,利水除湿之主方。朱苓,白术,白苓,泽泻,肉桂(各等分),灯心引。本方加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名胃苓汤,治湿常用。
除湿汤,治中湿通用,苍术,白术,白苓,甘草,干姜,橘红,丁香(各等分),生姜引。
五积散,治寒湿克于经络,腰膝酸疼等症。白芷,陈皮,厚朴,桔梗,枳壳,川芎,赤芍,甘草,赤苓,苍术,当归,半夏,桂枝,麻黄(虚人换防风),生姜引。
独活寄生汤,治风湿腰腿酸疼,两足浮肿等症。独活,寄生,当归,防风,白芍,牛夕,地黄,细辛,茯苓,秦艽,肉桂(初起用桂枝),川芎,杜仲,甘草,生姜引。
羌活胜湿汤,治风湿上冲,头重如裹,似有物蒙之也。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苍术,甘草,生姜引。
除风湿独活汤,治同上兼有热。羌活,防风,柴胡,川芎,苍术,升麻,生姜引。
神术汤,治风木之邪,湿土下血之症。川芎,苍术,羌活,白芷,甘草,细辛,生姜引。
升阳除湿汤,治湿泄,肠风下血。防风,苍术,白术,白苓,白芍,生姜引。
茵陈汤,治湿热发黄,小便黄。茵陈,枝子,大黄(俱各等分),灯心引。
7、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四诊 一、诊色歌 伍色辨征,望诊之要。色分常病,浮沉泽夭。微甚清浊,散抟宜晓。一生不变,是为主色。 四季转移,名为客色。病色异常,善恶宜量。含蓄明亮,预后佳良。暗晦暴露,其后不祥。 伍色主病,宜细分认。青主寒瘀,又主痛惊。青黑寒痛,青白虚风。青紫瘀阻,青赤肝火。 赤主热汪,虚实宜分。颧红如妆,证属戴阳。面黄浮肿,脾虚湿阻。面目身黄,病属黄疸。 黄如橘子,湿热阳黄。黄让钐熏,寒湿阴黄。白主寒虚,脱血夺气。淡白气虚,晄白阳虚。 白而无华,脱血夺气。(2 er2 wu2 hua2 _tuo1 xue4 o2 qi4 _)黑主肾虚,寒痛饮瘀。面色黧黑,肾阳虚衰。黑而忓焦,虚火上熏。 眼眶发黑,肾虚水泛。面色紫黑,瘀血内停。 二、察舌辨证歌 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 脏腑虚实,舌质可识。舌质淡白。主寒主虚。淡白胖嫩,阳虚寒汪。淡白瘦薄,气血辆虚。 红舌主热,尚有区别。舌红苔黄,证属实热。绛色深红,亦主热征。舌绛起刺,温热传营。 舌绛无苔,阴虚火旺。紫舌主病,寒热之分。紫绛忓枯,热微伤津。淡紫湿润,血瘀寒凝。 青舌主病,惟一主寒。寒凝阳郁,痴血凝滞。苍老娇嫩,虚实分明。坚敛苍老。皆属实证。 浮胖娇嫩,均属虚证。胖大瘦薄,轻易辨识。胖嫩淡白,脾肾阳虑。胖大色红,脾胃湿热。 拼车是否合法 肿胀色紫,中毒所致。瘦薄色淡,气血辆虚。瘦薄色红,阴虚火旺。舌生芒刺,邪盛热炽。 兼焦黄苔,气分热极。绛舌无苔,热入营血。舌面裂纹,热微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舌边齿痕,脾虚湿盛。光滑无苔,津液枯竭。强硬舌体,活动不灵。热入心包,高热伤津。 肝风夹痰,阻于廉泉。痿软舌体,有力屈伸。痿废不灵,气血俱虚。热灼伤接爆阴亏已极。 颤抖不定,不能自主。蠕蠕微动,气血俱虚。热极生风,习习煽动。歪邪一侧,风中经络。 吐弄舐舌,心脾积热。小儿惊风,临床可见。短缩舌体,不能伸长。宗凝筋脉,疫浊内阻。 热极生风,病属危险。白苔主表,亦主湿寒。薄白而润,外感风寒。苔白舌红,风温初染。 白滑舌淡,里湿里寒。白而积粉,瘟疫内痈。苍白燥裂,津液暴伤。黄苔主病,属里属热。 淡黄热轻,深黄热重。舌苔焦黄,阳明热结。灰苔主里,有寒有热。苔灰而忓,热炽津伤。 苔灰而润,痰饮内停。黑而燥裂,热极津枯。黑而滑润,寒极阳衰。苔质厚薄,主邪浅深。 薄苔主表,邪浅病轻。厚苔入里。湿食痰饮。润燥滑苔,可察津液。润泽正常,津液未伤。 燥舌主病,热微津伤。舌苔水滑,为湿为寒。腐苔松厚,揩之即去。正将化邪,阳气有余。 腻苔黏腻,刮之不去。痰湿踞中,阳被阴遏。舌苔剥落,气阴辆伤。苔薄渐厚,邪盛病进。 拼车是否合法 苔厚渐薄。正复邪退。骤增骤退。病情暴变。有根无根。胃气存亡。 三、病脉顺逆诀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吉汹可推。中风之脉,却喜浮迟;坚大急疾,其汹可知。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汹。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证见阴,命必危殆;阴江见阳,虽困无害。劳倦伤脾,脉当虚弱;自汗脉躁,死不可却。 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代散则难。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数,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沉数蠌瀣,结肠者亡。霍乱之侯,脉代勿讶;舌卷囊缩,厥伏可嗟。 嗽脉多浮(sou4 mai4 o1 fu2),浮濡易治;沉伏而紧,死期将至。喘急抬肩,浮滑是顺;沉涩肢寒,切为逆证。 火热之证,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8、诊断疾病三要素
中医诊断疾病三要素主要是论舌、说脉、谈证三个要素
9、人体八大系统口诀
----运动系统-----
全身骨
全身骨头虽难记,抓住要点就容易;
头颅躯干加四肢,二百零六分开记;
脑面颅骨二十三,躯干总共五十一;
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头基本齐;
还有六块体积小,藏在中耳鼓室里。
各部椎骨特点
椎骨外形不规范,各有特点记心间;
颈椎体小棘发叉,横突有孔很明显;
胸椎两侧有肋凹,棘突迭瓦下斜尖;
腰椎特点体积大,棘突后伸宽双扁。
胸骨歌诀
胸骨形似一把剑,上柄中体下刀尖;
柄体交界胸骨角,平对二肋是特点。
颅骨歌诀
颅骨二十三块整,脑面颅骨要分清;
脑颅八块围颅腔,腔内藏脑很适应;
额枕筛蝶各一块,成对有二颞和顶;
面颅十五居前下,上颌位居正当中;
上方鼻骨各一对,两侧颧骨连颧弓;
后腭内甲各一块,犁骨膈于鼻腔中;
下颌舌骨各一块,全部颅骨均有名。
鼻旁窦歌诀
鼻旁窦骨内藏,都有开口通鼻腔;
内含空气减额重,发音共鸣如音箱;
上颌窦腔最为大,开口较高引不畅;
各窦名称要熟记,开口位置莫遗忘;
病人有了鼻窦炎,请你诊断心不慌。
脊柱的韧带歌诀
脊柱韧带,三长两短;
腰椎穿刺,棘上棘间;
再透黄韧,进入椎管。
脊柱形态歌诀
前观脊柱有特点,上细下粗尾部尖;
粗粗细细有道理,承受压力密相关;
翻过脊柱后面观,棘突连成一条线;
颈短胸斜腰平伸,大椎棘突有特点;
前后观过侧面观,四个弯曲很明显;
胸骶弯曲凸向后,颈腰二曲凸向前;
身体直立减震荡,线条大方又美观。
胸廓歌诀
胸廓形似小鸟笼,上窄下宽扁锥形;
上口狭小前下斜,下口封隔分腹胸;
容纳保护心肝肺,吸气下降呼气升;
各经随着年龄变,肋间增宽有毛病。
肩关节歌诀
肩关节有特点,肱骨头大盂较浅;
运动灵活欠稳固;脱位最易向下前。
肘关节歌诀
肘关节很特殊,一个囊内包三组;
肱桡肱尺桡尺近,桡环韧带尺桡付;
屈肘三角伸直线,脱位改变能查出。
手腕骨歌诀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钩骨;
摔跤若易折,先查舟月骨;
掌骨底体头,指骨近中远。
膝关节歌诀
膝关节最复杂,全身关节它最大;
内含两块半月板,前后韧带相交叉;
下肢运动很重要,能屈能伸实可夸。
跗骨歌诀
一二三楔骰内舟,上距下跟后出头。
颅底内面歌诀
内观颅底结构多,分为前中后颅窝;
高高低低象阶梯,从前向后依次说;
前窝中部有筛板,鸡冠下对鼻中隔;
筛板有孔眶坂薄,颅部外伤易骨折;
眼窝出现瘀血斑,“血脊”①鼻漏莫堵塞;
中窝中部有蝶鞍,上面有个垂体窝;
窝内容纳脑垂体,颈动脉沟两侧过;
两侧孔裂共六对,位置对称莫记错;
蝶鞍前方有“两个”②,都与眼眶连通着;
卵圆棘孔加破裂,蝶鞍两侧各一个;
中窝易折有特点,血脊耳漏破鼓膜;
岩部后为颅后窝,枕骨大孔很清楚;
大孔外侧有三洞,门孔加管各一个;
枕内隆凸两侧看,横连“乙”③状象条河。
注:①血液和脑脊液。
②指视神经孔眶上裂。
③乙状窦沟。
新生儿颅骨歌诀
新生儿颅骨有特点,头大脸小颊饱满;
额顶骨间有前囟,闭合约在一岁半;
哭闹生病细观察,高低变化很明显。
膈肌歌诀
膈肌圆圆顶臌隆,上下分隔腹和胸;
收缩下降胁吸气,舒张呼气向上升;
腱①肌②三个孔,想想各有谁贯通?
注:①腱:膈肌中心腱。
②肌:膈周围部为肌质。
-----消化系统-----
咽歌诀
咽部分三鼻口喉,前壁开口气食流;
上通鼓室下通喉,吞咽闭气不用愁。
食管与胃歌诀
食管三段颈胸腹,三个狭窄要记住;
胃居剑下左上腹,二门二弯又三部;
贲门幽门大小弯,胃底胃体幽门部;
小弯胃窦易溃疡,及时诊断莫延误。
小肠歌诀
小肠弯又长,盘曲在腹腔;
上段十二指,中下空回肠;
全长约五米,空回二三量。
十二指肠歌诀
四部上降下和升,右包胰头“C”字型;
降部后内有乳头,胆总胰管同开口。
大肠歌诀
大肠四周围成框,空肠回肠框内藏;
结肠袋带肠脂垂,三大特点记心上;
盲肠位居右髂窝,阑尾根部连于盲;
麦兰二氏两个点,升横降乙接直肠。
阑尾歌诀
阑尾末端不固定,回肠前后下也行;
盲肠后下较常见,三带集中阑尾根。
肝歌诀
肝为消化腺,位于膈下面;
其内三管系,胆汁产其间。
若问最高点,五肋锁中线。
肝下面“H”沟歌诀
右后下腔前胆囊,左后静脉前肝园;
横为肝门交通口,动脉神经肝管穿;
下面分为四个叶,左右方叶和尾状。
胰腺歌诀
胰腺头致体尾连,颜色灰红质地软;
正付胰管通胰头,内外分泌功能全。
-----呼吸系统-----
外鼻歌诀
外鼻尤如锥体形,根背尖下二只孔;
呼吸困难细观察,两侧鼻翼会扇动;
鼻根鼻背居上部,脂肪较少皮薄松;
鼻尖鼻翼多皮脂,酒渣鼻子樱桃红。
鼻腔外侧壁开口歌诀
泪管开口在最下,鼻涕一把泪一把;
中道额窦上颌窦,筛窦前群莫丢下;
筛窦后群上鼻道,蝶窦隐窝只有它。
喉歌诀
甲环软骨杓会厌,喉结向胶标志显;
环甲环杓两关节,两组喉肌功能全;
喉腔分为前中下,粘膜与咽相续连;
中腔最窄下腔松,水肿阻塞很危险;
环甲韧带掌握准,及时切开莫迟延。
会厌软骨歌诀
会厌软骨树叶状,防止食物入喉腔;
进食切莫谈和笑,误入气管可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