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与脏腑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从中医经络上说:脊柱和五脏六腑,脊柱称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也是支撑着整个身体,脊柱旁挂着人体的五脏六腑,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脊柱旁开0.5寸是内膀胱经,旁开1寸是外膀胱经。从颈椎下来(颈椎有7椎,第一椎在内,不容易摸到,第7椎就和大椎连接,下来就是所说的3肺5心,就是胸椎第3椎是肺第5椎的心。再是肝胆、脾胃、大肠、小肠、左肾、右肾、膀胱了)。中医经络还讲中医五行,木、火、水、金、土。分别对应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脊柱息息相关。
2、经络和神经是一样的吗
经络和神经不一样。
一、性质不同
1、经络: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2、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内,若干条神经纤维构成一神经纤维束,外包数层扁平上皮样细胞组成的神经束膜(即神经外膜)。数个神经纤维束集中形成神经。
二、所属词性不同
1、经络:中医医学名词。
2、神经:生物学、医学名词。
三、存在位置和方式不同
1、经络:“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2、神经:存在于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将神经中枢、感觉器官和效应器联结在一起。
3、脊柱两边是什么穴位/经络?按到那里特别痛
脊柱两边的两条经络叫 膀胱经 关于痛 是要从脊柱的 颈椎 胸椎 腰椎看的 比如说 你腰椎部位一按就痛了 那里的肾枢 表明你肾脏有问题 至于出痧 也许是上火 也许是风寒湿毒 不一定的
4、人身体的十二条经络分别是什么?在哪个部位?
1手少阴心经2手厥阴心包经3手太阴肺经4手太阳小肠经5手阳明大肠经6手少阳三焦经7足少阴肾经8足太阴脾经9足厥阴肝经10足阳明胃经11足少阳胆经12足太阳膀胱经
5、脊柱属于什么经络?
属于督脉。
6、脊椎两侧的经脉叫什么谁知道
对,是足太阳膀胱经,但是楼主只说了一部分.
循行路线:起于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百会穴。经头顶、耳部、枕骨、颅腔、络脑、项部天柱穴、大椎穴、肩胛,然后向下走你说的路线。
功能:膀胱经是运行人体宝贵体液的水宫。
此经出问题的症状:发热,穿貂皮也感觉冷;眼珠痛、头痛、流鼻涕;项背痛、腰痛、膝弯痛、小腿肚痛,癫痫、痔疮;小趾麻僵。
疗法:用擀面杖在背部此经脉滚动刺激,或走罐。
功效:放松背部肌肉,治疗感冒、失眠、头昏脑涨、坐骨神经痛、痛经。
7、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
可以起到加速气血运行、毒素代谢、缓解疲劳、解决气滞血瘀、改善亚知健康等效果。
拓展资料:
中医认为人体的多个穴位系于背部,适度捶打北部可振奋阳、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等,达到消除疲劳、安神等作用,并可强化道内分泌及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
捶背简单易行,不受时间约束,通常有拍法(虚掌拍打)和叩法(虚拳叩击),两种手法均宜轻不宜重,力求动作协调、节奏均匀,着力富有弹性。
捶背时,双手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轻内拍轻叩,捶击力度以能使身体震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可自己捶容打,也可由他人捶打,被捶者可坐可卧。一般捶背频率以每分钟60至100下为宜,
每日可捶背1至2次,每次捶背时间以20分钟为限。
8、“通经络”和“通筋络”有什么区别?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黄道日历的经络:安机器、织布、收蚕、安纺车、机器
。
中医指气血的通路,俗指静脉管
他一用劲,手腕上和小腿上的筋络都鼓出来了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1).中医指气血的通路。
《红楼梦》第八十回:“﹝膏药﹞和血脉,舒筋络,去死生新,去风散毒,其效如神,贴过便知。”《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头面部》:“若伤重已死者,用白布缠头,以木棍轻轻拍击足心,再提发令其直正,安定颈骨,舒其筋络,外敷混元膏,内服紫金丹。”
(2).静脉管。
王西彦
《鱼鬼》:“这石匠却是瘦弱的,脸色苍白,皮包着骨,胳膊上布满筋络,好像缠着青藤的枯疲的松枝。”《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褐黄色的腿肚子倔强地突出来,上面有许多蚯蚓一样卷曲的筋络。”
(3).植物的网络状纤维。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丝瓜》:“﹝丝瓜﹞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惟可藉鞾履,涤釜器。”
清
唐甄
《潜书·性才》:“即一微草,取其一叶审视之,肤理筋络,亦复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