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柱 > 梁益建脊柱侧弯第一人

梁益建脊柱侧弯第一人

发布时间:2020-09-09 20:25:11

1、梁益建为什么感动中国?

梁益建为什么感动中国?一位深入采访过梁益建的记者这样写道:他像一束光,用责任和担当照亮许多曾经伤心绝望的人前行之路;他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宽慰滋润许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灵;他更像一团火,用大爱点燃许多人冬眠的善意和奉献的热情。在央视网上,则如是“点评”梁益建的“感动”事迹: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为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短短一百来个字,浓缩了一位医者几十年的职业人生,是对其持业敬业、医者仁心的道德礼赞。
生活在沪沽湖畔的伍才林,患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弯曲近120°。2005年,梁益建与其偶遇,当即说服其接受救治,并将其接往成都。13个小时的手术后,这个不到1.3米、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小伙子能够平躺了,而且康复后身高达到1.78米。如今的伍才林已改名“伍才立”,微信名叫做“自由自在”。
重庆璧山的肖强,脊柱向右侧弯达190°,世界罕见。从2013年到2015年,梁益建为其施行三次手术。如今的他,已迎来了女儿的诞生。
河北沧州的于建红,患40年脊柱侧弯。2016年,他最终找到梁益建。从短信咨询、手机发送检测数据,到收治入院、手术,如今像正常人一般上下楼梯、聊天。奇迹,就发生在一周之内。
在同行的眼中,梁益建是一位“勇士”。因为脊柱侧弯手术“是骨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而梁益建收治的病人,则大多为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这些手术难到什么程度?用梁益建自己的话来说,“就像在川藏线的悬崖边开车”。用“工匠精神”形容梁益建的职业操守、职业水准再合适不过。看门诊,他有个规矩:一上午只看20个号,平均看一个号大约10分钟。“对病人不能轻易打发”,就是这个规矩的来由。每日在病区查房的随身医疗器械,就是各种规格的扳手、螺母、螺帽。每一次对患者身体的调整、矫正,差不多就要耗时30分钟时间。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面对每一个患者,梁益建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每一个医疗流程的精细把控,对病人永不缺乏的伟大的同情心,成为患者生命曲线、精神曲线努力向上的“矫正天使”。梁益建有一个有300余名成员的“梁益建脊柱侧弯咨询群”,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与群里病友交流常常到凌晨;为了锻炼病人的肺活量,他自己掏腰包请音乐老师来医院教病人唱歌;为了纾解常年卧床患者的孤独,他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更有甚者,他还帮病人筹措手术费。从自己捐钱、找朋友帮助筹款,到与智善公益基金会展开合作,带动了超过2000万元社会投入帮助脊柱畸形患者。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名脊柱侧弯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会的捐助比例达95%以上。
如果说《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学界发出的行业道德倡仪书,那么,在中国晋代《物理论·论医》则用中国人的言说方式、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活画出何谓“医者”:“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在这部中国语境的“医者”字典中,“仁爱”、“达理”是“医者”的必备条件,而“医者”,则必须是医疗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梁益建,就是这一“医者”诠释的活标本。
一个成都医生,一个成都好人。其背后,是他的团队,其脚下,是他生于斯、工作于斯、成就于斯的成都土壤。梁益建是成都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城市精神的最佳诠释。正如叶芝所言:“我们所做所说所歌唱的一切都来自同大地的接触。”以梁益建为标杆的成都人,正写就一个个精彩的成都故事,凝聚其中的理想、信念、道德、立场和境界,源起于成都城市精神的沃土之中。这是成都的“软实力”,是成都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精神打底,必将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今夜,梁益建站上感动中国的宏大舞台接受颁奖,领受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赞美与敬意。他带来的“感动”,则犹如一场持久的春雨,荡涤蒙尘的心灵

2、2016感动中国梁益建医生的读后感怎么写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梁益建观后感:
梁益建,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学成回国,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
2月8日,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来自成都三医院的骨科医生梁益建的事迹感动了在场的听众,现场掌声雷动。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多年来,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让患者得到重生。在患者眼中,他是华佗再世,而在同行眼中,是勇攀医学高峰的勇者。不断探索医学的边界,铸造了同行难以企及的医学高度。
央视颁奖词评价他:自谦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我就是个小医生”
“我就是个小医生,治病救人才是头等大事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梁益建说。这么多优秀的人,这么大的荣誉砸到自己身上,一开始他有点惶恐。
今年1月中旬,梁益建荣获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消息从北京传来。“这个奖该给别人啊。”这是梁益建脑海里浮出来的第一个想法。但后来梁益建也想通了,奖项是一种认可,一种荣誉,但是更是一种责任。“这个奖不仅仅是给自己,更是代表医务工作者去领的一个奖。”
就在昨天,他亲自操刀,为一名患者做了脊柱矫正的手术。手术从早上11点一直到下午4点多,时间达5个小时。这名患者本身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来自河北。正是在网络上得知梁益建的医术精湛,才不远千里来求医。“这是第二次手术,最后再做一次大手术,他的脊柱基本就可以恢复到了理想状态了。”整天围着手术台和患者转,动辄手术要长达10个小时,这个5小时的手术,对于梁益建来说,太正常不过了。 唯一不同的是,做完手术,昨天他提前一个小时下班。家里人正在等着他回家,一起看晚上播出的颁奖典礼。
“我治得好”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外形,与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不断侵蚀着人的生命。面对患者,梁益建的话不多,沙哑的声音说得最多的就是四个字:“我治得好。”这四个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听来,有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据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统计,2013年至2016年间,梁益建在该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更多的人,正在因为遇到了梁益建,获得重生。
尽可能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梁益建博士团队从2014年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唯一的经验就是坚持、不放弃”
目前,国际公认的极度重症脊柱畸形手术有三大禁区,即: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禁区”,意味着很多医生不敢触及。
梁益建对病人有个统计:75%的人是北、上、广等地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他们无一例外是从网络上查询到梁益建及他所做手术的病案后赶来的。
从2008年至今,他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1000例,梁益建成为终结极度重症脊柱畸形手术“禁区说”的那个人。“别人问我为什么可以做到,我唯一可以介绍的经验就是‘坚持、不放弃’,我一步步地走,边走边总结经验,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坚持下来,回头一看:我一不小心竟然到达了别人从未抵达的高度!”
梁益建创造的脊柱畸形手术高度,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在专业领域内是无可争议的。2015年2月,他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上的论文,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3、脊柱侧弯的饮食

脊柱侧弯饮食:
平时饮食要合理,理性地养成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和各种蔬菜类(绿色、黄色和瓜茄类)搭配混食兼用的习惯。其次饮食要有重点,手术前一段时间更注意饮食,适当地补充蛋白质。每日蛋白质的量可达100-150克(2-3两)左右,尽量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要少量多餐,每日6餐。可以在原来饮食的基础上,增加全脂或脱脂奶1份、酸奶1-2份、鸡蛋1个、大豆粉适量或豆腐1份,动物肝或肾适量。术前一天晚上(如果没有糖尿病)可多吃些无脂的糖果。
鸡蛋枣汤:鸡蛋2个,红枣10个,红糖适量。锅内放水煮沸后打入鸡蛋卧煮,水再沸下红枣及红糖,文火煮20分钟即可。具有补中益气和养血作用。
乳鸽枸杞汤:乳鸽1只,枸杞30克,盐少许。将乳鸽去毛及内脏杂物,洗净,放入锅内加水与枸杞共炖,熟时加盐少许。吃肉饮汤,每日2次。具有益气、补血、理虚作用。适用于体虚及病后气虚、体倦乏力、表虚自汗等症。

4、梁益建为什么感动中国

梁益建为什么感动中国?一位深入采访过梁益建的记者这样写道:他像一束光,用责任和担当照亮许多曾经伤心绝望的人前行之路;他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宽慰滋润许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灵;他更像一团火,用大爱点燃许多人冬眠的善意和奉献的热情。在央视网上,则如是“点评”梁益建的“感动”事迹: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为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短短一百来个字,浓缩了一位医者几十年的职业人生,是对其持业敬业、医者仁心的道德礼赞。
生活在沪沽湖畔的伍才林,患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弯曲近120°。2005年,梁益建与其偶遇,当即说服其接受救治,并将其接往成都。13个小时的手术后,这个不到1.3米、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小伙子能够平躺了,而且康复后身高达到1.78米。如今的伍才林已改名“伍才立”,微信名叫做“自由自在”。
重庆璧山的肖强,脊柱向右侧弯达190°,世界罕见。从2013年到2015年,梁益建为其施行三次手术。如今的他,已迎来了女儿的诞生。
河北沧州的于建红,患40年脊柱侧弯。2016年,他最终找到梁益建。从短信咨询、手机发送检测数据,到收治入院、手术,如今像正常人一般上下楼梯、聊天。奇迹,就发生在一周之内。
在同行的眼中,梁益建是一位“勇士”。因为脊柱侧弯手术“是骨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而梁益建收治的病人,则大多为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这些手术难到什么程度?用梁益建自己的话来说,“就像在川藏线的悬崖边开车”。用“工匠精神”形容梁益建的职业操守、职业水准再合适不过。看门诊,他有个规矩:一上午只看20个号,平均看一个号大约10分钟。“对病人不能轻易打发”,就是这个规矩的来由。每日在病区查房的随身医疗器械,就是各种规格的扳手、螺母、螺帽。每一次对患者身体的调整、矫正,差不多就要耗时30分钟时间。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面对每一个患者,梁益建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每一个医疗流程的精细把控,对病人永不缺乏的伟大的同情心,成为患者生命曲线、精神曲线努力向上的“矫正天使”。梁益建有一个有300余名成员的“梁益建脊柱侧弯咨询群”,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与群里病友交流常常到凌晨;为了锻炼病人的肺活量,他自己掏腰包请音乐老师来医院教病人唱歌;为了纾解常年卧床患者的孤独,他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更有甚者,他还帮病人筹措手术费。从自己捐钱、找朋友帮助筹款,到与智善公益基金会展开合作,带动了超过2000万元社会投入帮助脊柱畸形患者。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名脊柱侧弯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会的捐助比例达95%以上。
如果说《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学界发出的行业道德倡仪书,那么,在中国晋代《物理论·论医》则用中国人的言说方式、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活画出何谓“医者”:“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在这部中国语境的“医者”字典中,“仁爱”、“达理”是“医者”的必备条件,而“医者”,则必须是医疗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梁益建,就是这一“医者”诠释的活标本。
一个成都医生,一个成都好人。其背后,是他的团队,其脚下,是他生于斯、工作于斯、成就于斯的成都土壤。梁益建是成都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城市精神的最佳诠释。正如叶芝所言:“我们所做所说所歌唱的一切都来自同大地的接触。”以梁益建为标杆的成都人,正写就一个个精彩的成都故事,凝聚其中的理想、信念、道德、立场和境界,源起于成都城市精神的沃土之中。这是成都的“软实力”,是成都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精神打底,必将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今夜,梁益建站上感动中国的宏大舞台接受颁奖,领受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赞美与敬意。他带来的“感动”,则犹如一场持久的春雨,荡涤蒙尘的心灵

5、38岁的成人脊柱侧弯,从侧面看起来驼背较明显,头部偏向一侧,能否矫正?

你好!首先,一般成年性脊柱侧弯使用牵引的健身用品作用不大。其次,因为我未看过你现在具体的情况,建议你将现在脊柱的情况用相机拍下来发至我的邮箱yijiancq@163.com,我再具体答复你。谢谢你的来信!
成都416医院-骨科-梁益建主任医师

与梁益建脊柱侧弯第一人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