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柱 > 脊柱空洞症症状

脊柱空洞症症状

发布时间:2020-09-07 13:15:10

1、脊髓空洞症是什么病症?

脊髓空洞症主要症状是什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神经外科晏怡主任指出,脊髓空洞症给患者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使患者的承受这沉重的打击。如果了解了脊髓空洞症的症状,就能及时的发现病情,有利于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对帮助大家做好脊髓空洞症的护理也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大家要了解脊髓空洞症的症状

2、脊髓空洞症有哪些表现

脊髓空洞症是指脊髓内空腔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脊髓的退行性疾病.这些空洞可以是脊髓中央管的扩大(有人称之为脊髓积水症),也可以是独立的空腔.该病每年新发病例数大约为8.4人/10万人,常见于颈段,可累及多个脊髓节段,在某些病例可向上延伸至延髓和脑桥,称为延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的症状
1感觉障碍
因空洞最常起自一侧颈膨大后角基底部,故早期突出症状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及深感觉存在.大多数病例以不对称的单侧感觉丧失起

病.感觉缺失可能通过无痛性皮肤溃疡、瘢痕、水肿、Charcot关节、末端指(趾)骨再吸收等临床表现反映出来.患儿多因手指无痛觉,局部皮肤被烫伤而

就诊.当空洞向灰质前联合扩展,则出现双侧"马甲"型分离性感觉障碍.有时患儿自诉在感觉缺失区有自发性难以形容的烧灼样疼痛,呈持续性,称为"中枢性痛".空洞如继续扩大,侵及脊髓丘脑束,则损害平面以下对侧痛、温度觉丧失;脊髓后索常最后受侵,出现损害平面以下深感觉缺失.
2运动障碍
脊髓空洞症多出现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性萎缩和无力.病变常累及上肢末端,以爪形手最多,极少影响前臂及上臂,相应节段的肌肉萎缩及肌束颤动.如空洞在颈
膨大区,则双手小肌肉萎缩最突出,上肢腱反射减低甚至消失.锥体束受侵则损害平面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随病变扩大,由于脊髓侧索内胶
质细胞增生或皮质脊髓束受压,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T1节段受累常导致同侧Horner综合征.有时脊髓空洞中合并出血,则症状可迅速加重.
3营养障碍
最常见关节肿大、关节面磨损、骨皮质萎缩和骨质脱钙,多侵犯上肢关节,不伴疼痛,活动时有响声.神经源性关节病变称为夏科(Charcot)关节.此
外,皮肤营养障碍,包括出汗异常、青紫、过度角化、皮肤增厚.因无痛觉,故手指或足趾常受伤而形成顽固性溃疡,甚至指、趾节末端发生无痛性坏死、脱失,形
成莫旺(Morvan)征.
4延髓症状
延髓空洞症多伴有脊髓空洞症,为脊髓空洞症的延续.症状多不对称,累及一侧延髓,可有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单侧型体征;累及三叉神经脊髓束和脊束核则可以有交叉性感觉障碍,并有累及小脑通路的纤维.
5其他
疾病晚期可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此外,本病常合并多种先天性畸形,如颈肋、高弓状腭、脊椎后凸或侧凸,脊柱裂和Arnold-Chiari畸形,弓形足等.

3、脊髓空洞最主要的症状有哪些?

1、感觉障碍:本病可见两种类型的感觉障碍,即由空洞部位脊髓支配的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和病变以下的束性感觉障碍。
2、运动障碍: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当脊髓颈、胸段空洞波及前角时,出现手部鱼际肌、骨间肌以及前臂诸肌无力、萎缩和肌束震颤。手肌严重萎缩者可呈“鹰爪”手。随病变发展,可逐渐波及上臂、肩带及部分肋间肌,引起瘫痪。腰骶部的空洞则症状为下肢和足部的肌肉萎缩。
3、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较明显,由于病变波及侧角所致,常见上肢营养障碍,皮肤增厚,烧伤疤痕或顽固性溃疡,发绀发凉,多汗或少汗。下颈髓侧角损害可见霍纳征。约20%的病人骨关节损害,常为多发性,上肢多见,关节肿胀,关节部位的骨质萎缩、脱钙、被磨损破坏,但无痛感,这种神经原性关节病称为夏科关节。
4、其它症状:常合并脊柱侧弯、后弯、脊柱裂、弓形足、扁平颅底、脑积水及先天性延髓下疝等畸形。
5、延髓空洞症:其空洞常从脊髓延伸而来,也可为疾病的首发部位。因常侵及延髓疑核、舌下神经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而出现吞咽困难,发音不清,舌肌萎缩及震颤甚至伸舌不能,面部痛温觉减退但触觉存在。如空洞波及前庭小脑通路时可引起眼球震颤、眩晕、步态不稳。当损害桥脑面神经核时可出现周围性面瘫。

4、脊髓空洞症的症状有哪些?

脊髓空洞一般缓慢起病,逐渐加重,症状与病变部位、范围有关,患者就诊往往首先表现为相应支配区域(如颈肩部、上肢)疼痛,逐渐出现痛温觉丧失导致烫伤而不知、肌无力、肌萎缩,尤其在手部,还会出现泌汗异常、下肢痉挛、大小便异常、进行性脊柱侧凸等,少数患者有复视、跌倒发作现象。
如果存在相关的Chiari畸形,患者也可能会抱怨枕部头痛(由咳嗽、喷嚏等引起)、颈部疼痛、小脑共济失调、头晕、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睡眠障碍等。
典型症状
感觉症状
首先比较常见的是感觉异常或感觉过敏,其次是非根性节段性疼痛,即出现上肢、肩部和上胸部麻木、疼痛、寒冷、蚁行等感觉。
常以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触觉及深感觉存在,后期可累及脊髓丘脑束和后索,即出现对侧病变平面以下痛觉和温觉缺失的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及深感觉障碍。患者往往抱怨发现对水温的感觉不一样,甚至会烫伤而不知。
运动症状
当脊髓空洞累及脊髓前角,往往出现单侧上肢肌力下降、肌肉萎缩及腱反射消失。手部小肌肉受累一般最早,骨间肌、鱼际肌及前臂尺侧肌萎缩,出现动作不灵活,逐渐影响上肢、肩胛带及胸部的其他肌肉,严重者可出现爪型手畸形。
当空洞扩大累及侧索,病变平面以下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当出现进行性脊柱侧凸时,一般是由支配椎旁轴向肌肉组织的前角细胞损伤引起。
自主神经损害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肿大,但无痛感,这种称为神经源性骨关节损害,即Charcot关节。肢体与躯干皮肤可出现泌汗异常现象,多局限于身体的一侧。皮肤营养障碍,包括皮肤增厚、指端发紫、肿胀、痛觉缺失区域,甚至可形成顽固性溃疡。
当累及脊髓(颈8颈髓和胸1胸髓)侧角的交感神经脊髓中枢,可出现Horner综合征。晚期患者会出现大小便障碍和反复性泌尿系感染。
延髓症状
往往由脊髓空洞向上延伸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延髓麻痹导致的症状,包括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复视、眼睑下垂、舌肌萎缩、眼球震颤,一侧性面部向心性洋葱皮样痛觉与温觉障碍,而触觉保留。少数会累及呼吸、循环危及生命。

5、脊髓空洞症前期是哪些症状呢?

 脊髓空洞症的症状在临床上有时与颈椎病的症状相似。患者主要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的感觉障碍,常出现一侧或两侧手部、前臂、颈胸部位的痛觉和温度觉丧失。此外,患者可出现上肢和手部鱼际肌、掌间肌的肌肉萎缩,前臂的肌肉萎缩,还可出现肘部、肩部的关节肿胀和夏科氏关节炎症表现。病情发展后还可出现下肢无力、肌肉萎缩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1、感觉症状

根据空洞位于脊髓颈段及胸上段,偏于一侧或居于中央,出现单侧上肢与上胸节之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以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痛、温觉减退或消失,深感觉存在,该症状也可为两侧性。

2、运动症状

颈胸段空洞影响脊髓前角,出现一侧或两侧上肢弛缓性部分瘫痪症状,表现为肌无力及肌张力下降,尤以两手的鱼际肌,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严重者呈现爪形手畸形,三叉神经下行根受影响时,多发生同侧面部感觉呈中枢型痛,温觉障碍,面部分离性感觉缺失形成所谓“洋葱样分布”,伴咀嚼肌力弱,若前庭小脑传导束受累,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及眼球震颤,而一侧或两侧下肢发生上运动元性部分瘫痪,肌张力亢进,腹壁反射消失及Babinski征阳性,晚期病例瘫痪多加重。

3、自主神经损害症状

目前,对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理受到大多数专家认同的观点是:后颅底骨质发育不良,(如扁平颅底、枕骨发育迟滞、寰枕融合等)造成后颅窝容积缩小,导致枕骨大孔区结构拥挤,影响脑脊液正常循环,使得脊髓中央管积水扩大,形成脊髓空洞。

6、脊髓空洞有哪些症状?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行性脊髓退行性病变,是在先天性或后天性致病原因的作用下使脊髓中央管扩大或形成管状空腔,其周围胶质增生,进而引起受累的脊髓节段神经损害症状。患者一般以痛、温觉减退与消失而深感觉保存的分离性感觉障碍及有关肌群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兼有脊髓长束损害的运动障碍及神经营养障碍。脊髓空洞症表现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病程早晚有很大关系,早期病人症状比较局限和轻微,晚期可发展至行动困难。
脊髓空洞症最常见的原因是后脑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充满后颅窝和枕大池,造成颅腔内与脊髓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压力分离,在枕骨大孔水平形成压力梯度,咳嗽时静脉压增加使椎管内蛛网膜下腔压力增高,椎管内静脉充盈和下疝的小脑扁桃体瓣膜样运动迫使椎管内脑脊液被吸引进入脊髓中央管而形成空洞。此外,慢性脊髓蛛网膜炎、脊髓内肿瘤、脊髓梗死、脊髓外伤、椎间盘突出压迫等也可引起脊髓空洞。

7、脊髓空洞症病症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脊髓空洞症一旦出现,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命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专家介绍,要想减轻这种疾病所带来的危害程度,我们首先应该从了解它的症状特点开始。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讲解以下关于此病的症状表现吧。
脊髓空洞症的症状表现:
1、起病特征:
因脊髓空洞症常在一侧的颈膨大的后角基底部,一侧的颈肩部和上肢的麻木、疼痛、肌力减弱及头痛,也有手部肌肉萎缩持续多年的;常有因痛觉、温度觉丧失以致手部烫伤或烧伤而不自知疼痛者。此外,还有下肢僵硬无力、麻木、行走困难,或面部、躯体排汗异常。
2、运动症状:
颈、胸段空洞影响脊髓前角,出现一侧或两侧上肢弛缓性部分瘫痪症状。表现为肌无力及肌张力下降,尤以两手的鱼际肌、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严重者呈现爪形手畸形。三叉神经下行根受影响时,多发生同侧面部感觉呈中枢型痛、温觉障碍,面部分离性感觉缺失形成所谓“洋葱样分布”,伴咀嚼肌力弱。若前庭小脑传导束受累,可出现眩晕(眩晕【译】: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及眼球震颤。而一侧或两侧下肢发生上运动元性部分瘫痪,肌张力亢进,腹壁反射消失及 Babinski征阳性。晚期病例瘫痪多加重。
3、自主神经损害症状:
病变损害相应节段、肢体与躯干皮肤可有分泌异常,多汗或少汗症是分泌异常的惟一体征。少汗症可局限于身体的一侧,称之为“半侧少汗症”,而更多见于一侧的上半身,或一侧上肢或半侧脸面。通常角膜反射亦可减弱或消失,因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可导致双侧角膜穿孔。另一种奇异的泌汗现象是遇冷后排汗增多,伴有温度降低,指端、指甲角化过度,萎缩,失去光泽。由于痛、温觉消失,易发生烫伤与碰、创伤。晚期病人出现大小便障碍和反复性泌尿系感染。
4、感觉症状:
根据空洞位于脊髓颈段及胸上段,偏于一侧或居于中央,出现单侧上肢与上胸节之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以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痛、温觉减退或消失,深感觉存在。该症状也可为两侧性。
5、神经营养障碍:
如早期出现一侧肢体和躯干皮肤干燥少汗,中期出现脊柱、上肢关节变形,晚期可出现大小便失禁。
6、运动异常:
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肢力量下降;手部肌肉萎缩,严重者小指及无名指不能伸直,手呈爪形;颈、肩、臂部肌肉萎缩。部分病人有下肢运动障碍。部分脊髓空洞症的特征持续进展或不治疗的病人晚期可能瘫痪。

8、身体出现哪些症状说明是得了脊髓空洞症呢?

脊髓空洞症的症状有哪些?

  1、感觉异常:脊髓空洞症的症状通常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上肢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或可有麻木感,严重者手被烫伤或刀割伤而不知觉;或伴有颈、肩、背或上肢的疼痛。部分患者下肢亦有感觉异常。

2、起病症状: 因脊髓空洞常在一侧的颈膨大的后角基底部,起病常为一侧的颈肩部和上肢的麻木、疼痛、肌力减弱及头痛;也有手部肌肉萎缩持续多年的;常有因痛觉、温度觉丧失以致手部烫伤或烧伤而不自知疼痛者;此外还有下肢僵硬无力、麻木、行走困难;或面部、躯体排汗异常;少数病例有晕眩、复视或跌倒发作现象。

3、神经营养障碍:如早期:出现一侧肢体和躯干皮肤干燥少汗;中期:出现脊柱、上肢关节变形;晚期:可出现大小便失禁。

4、运动异常: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肢力量下降;手部肌肉萎缩,严重者小指及无名指不能伸直,手呈爪形;颈、肩、臂部肌肉萎缩。部分患者有下肢运动障碍。部分症状持续进展或不治疗的患者晚期可能瘫痪。

5、延髓损害:延髓损害常由颈髓空洞向上扩延所致。如三叉神经脊束核受侵,多表现为单侧面部麻木和节段性向心性痛、温度觉障碍,呈“洋葱皮样”分布形式,并伴有解膜反射减弱或消失,这也是脊髓空洞症的症状其中之一。

9、脊髓空洞症有哪些症状?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进行的慢性疾病,是脊髓内有空洞形成,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退行性病变。高发于30-50岁的青壮年,该病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危害十分严重。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患者将会有生命危险。
一、半侧少汗或多汗症:脊髓空洞症的病变损害身体的肢体与躯干皮肤可能会导致患者分泌异常,很多患者都会出现多汗或少汗症。少汗症可局限于身体的一侧,称之为“半侧少汗症”,而更多见于一侧上肢或半侧脸面,或一侧的上半身。
二、萎缩或者部分瘫痪:患者还会肌张力下降,尤以两手的鱼际肌、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严重者呈现爪形手畸形。空洞影响脊髓前角,出现一侧或两侧上肢弛缓性部分瘫痪症状。

三、部分痛、温觉减退或消失:空洞位于脊髓颈段及胸上段,偏于一侧或居于中央,出现单侧上肢与上胸节之节段感觉障碍,常以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很多患者患病后都不知道冷热,烫伤了自己都不知道,有时做事时,割伤了自己也不知道,知道看到流血才知道。

四、中枢型痛:三叉神经下行根受影响时,多发生同侧面部感觉呈中枢型痛,面伴咀嚼肌力弱、部分离性感觉缺失。

10、脊髓空洞症的症状有哪些,一般得了脊髓空

脊髓空洞症的症状是颅动作神经和颈神经根受压可以引起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头痛,颈项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延髓和脊髓上颈段受压迫也可以出现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和大小便障碍,也有表现感觉分离和双上肢肌肉萎缩等,小脑受累时,也可出现共济失调,走路不稳,眼球震颤。脑脊液循环受阻时,甚至出现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症状。

与脊柱空洞症症状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