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儿推拿清内热视频教程
小儿推拿清内热
出现一些体温升高的现象,并且在每天中午前后,还会伴随着手心和脚心都出汗,这时候可以在小儿胳膊内侧,采取一些轻柔的推拿方法,每次要达到100次到500次之间。
2、推拿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卧室里的温度非常的合适,不能太凉,不然很容易造成小儿身体出现感冒的现象,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2、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的区别?
一、适合年龄不同
1、小儿推拿:12周岁以下儿童;
2、成人推拿:13岁以上青少年及成人;
二、推拿手法不同:
1、成人推拿:需要拥有一定的力度才会有好的效果,其手法大多是以捏,按,压,点,推,拿,搓,揉等为主。
2、小儿推拿:动作要轻柔,并且适当的缓慢,一般以:揉,推,捏,搓为主。关节是不可随便乱拉,抖,摇,扳,身体也尽量不能用点压法。
三、推拿部位侧重不同:
1、小儿推拿:多在肘膝以下,因为这里儿科穴位比较多,而且多数都要配合捏脊和摩腹,因为小儿脾胃多虚弱,手法上要轻柔。
2、成人推拿:成人和小儿的身体素质不同,所用的手法,手法作用的时间、部位都不是相同的,成人主要以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为主,手法上较小儿推拿要重一点,讲求均匀有力,持久渗透。
3、小儿推拿疗法的推拿方法
小儿推拿手法应轻快柔和,有的手法虽与成人推拿相同,但手法动作及操作方法却不一样。治疗穴位有时也和成人不同。 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用双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两端分开推,称分推法(图2)。2.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称揉法(图3)。治疗部位小的用指端揉,大的用掌根揉。
3.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图4)。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4.推脊法:用食、中指(并拢)面自病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图5)。此法适用于高热。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图6及表)。
穴名│位置│主治│操作
脾土穴;拇指罗纹面;腹泻、呕吐;用推法,推200~500次 自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成一直线;食积、腹泻;用推法,推100~300次
大肠穴用推法,分补大肠,清大肠,清补大肠3法;自指尖推向虎口为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来回推为清补大肠,亦称平补平泻。推5~10分钟,1000~2000次。
板门穴;大鱼际隆起处;胸闷、呕吐、食积腹满、食欲不振;用推法或揉法,50~200次
三关穴 ;前臂桡侧边缘,自腕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一直线;外感怕冷无汗、营养不良;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肘部,推200~500次
六腑穴 ;前臂尺侧边缘,自腕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一直线;发热、多汗,虚证忌用;用推法,自肘部向下推至腕部,推100~500次
天河水穴;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直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身热烦躁,外感发热;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肘弯处,推100~500次
七节穴;第四腰椎至尾骶成一直线;腹泻、痢疾、食积腹胀、肠热便秘;用推法,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均可,推200~500次
龟尾穴;尾椎骨处;腹泻、脱肛、便秘;用揉法,揉300~600次
丹田穴;脐下2 寸;少腹痛、遗尿、脱肛、小便赤少;用摩法或揉法,操作3~5分钟
4、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哪些?
小儿推拿手法应轻快柔和,有的手法虽与成人推拿相同,但手法动作及操作方法却不一样,治疗穴位有时也和成人不同。
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如下:
(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示、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用双手拇指面从同一穴位起,向两端分开推,称分推法。
(2)揉法:用指端(示、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称揉法。治疗部位小者用指端揉,大者用掌根揉。
(3)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示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示指前移,提起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
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4)推脊法:用示、中指(并拢)面自患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此法适用于高热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