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包囊虫病的鉴别诊断
应与骨巨细胞瘤、纤维囊性骨炎、骨肉瘤及脊柱结核相鉴别。
2、尤文氏肉瘤是什么病?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尤文氏肉瘤(Ewing’s sarcoma)系Ewing(1921年)首先报道,当时取名为“骨的弥漫性血管内皮瘤”。其后Oberling(1928年)认为起源于骨髓网状细胞,称之为“网状肉瘤”。但长久以来,人们对其组织发生意见不统一,文献中一直以姓氏命名。目前尤文肉瘤已被公认是一种独立的骨肿瘤,但对其来源和性质仍存在有不同的意见,如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占恶性骨肿瘤的10%~14.2%,而我国此病并不多见。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少年,以男性略多见。 [编辑本段][病因]与其他肿瘤一样,无确切的病因。 [病理] ⑴肉眼所见:
肿瘤多发生于骨干部,从骨干中央向干骺端蔓延,自骨肉向外破坏,肿瘤呈结节状,质地柔软,无包膜。切面呈灰白色,部分区域因出血或坏死而呈暗红色或棕色。肿瘤坏死后,可形成假囊肿,内充满液化的坏死物质。肿瘤破坏骨皮质后,可侵入软组织,在骨膜及其周围形成“洋葱皮”样成层的骨膜增生,此为X线典型表现的基础。
(2)镜下变化:
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形态相当一致,胞浆很少,染色浅,胞膜不清楚。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比较一致,颗粒细,分布均匀,核分裂相多见。瘤组织内细胞丰富,细胞排列成巢状,偶见20个左右瘤细胞呈环形排列,形成“假菊形团”结构。瘤组织常有大片坏死。在肿瘤周围可有新骨形成,为反应性新生骨,而不是肿瘤本身成分。 [编辑本段][发病比率及发病部位]文献中关于尤文氏瘤的发病比率,意见不一,有的提出约占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7-15%,仅次于骨肉瘤及软骨肉瘤。在描述骨网织细胞肉瘤时常常描写为少见,仅为尤文氏瘤的一半。也有的文献指出尤文氏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其发病远较骨肉瘤及软骨肉瘤为少。我们认为后一种意见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国内我们查见骨肉瘤273例报告,软骨肉瘤58例,骨网织细胞肉瘤28例,而尤文氏瘤仅有5例报告。这些数字虽不能确切表示其真正发病比率,但总可见一斑。说明尤文氏瘤比较少见,较骨肉瘤及软骨肉瘤为少,较骨网织细胞肉瘤也少。在我们的病例中有4例。
年龄:多局限在5岁以上,30岁以下,以10~25岁最多见。Sherman等收集的111例材料,平均年龄15岁,70%病例发生在10~30岁间。幼儿及年长成人均少见。亦有的文献提出95%发生在4-25岁内。国内报告的病例为10-24岁间。我们的病例中有一例56岁。
性别:男性较女性多见,Sherman的111例为男性77例,女性34例。国内查见的5例加我们的4例共9例,为男7例,女2例。
发病部位:全身骨骼均可发病,但以四肢长骨的骨干为好发部位,以股骨、胫骨及肱骨最多见,少数发生在干骺端及骨骺。一般青少年以长管状骨为最多,20岁以上则以扁骨为多。髂骨亦较多见,Laffe统计髂骨发病占总数的50%,肩胛骨、肋骨、锁骨、跟骨、脊柱及颅骨等均可发病。国内报告的病例加我们的病例共9例,计股骨4例,肩胛骨2例,胫骨、肱骨及下颌骨各一例。 [编辑本段][症状和体征] 1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大约有2/3的患者可有间歇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初发时不严重,但迅速变为持续性疼痛;根据部位的不同,局部疼痛将随肿瘤的扩散蔓延。如发生于骨盆部位,疼痛可沿下肢放射,影响髋关节活动;若发生于长骨临近关节,则出现跛行、关节僵硬,还伴有关节积液。本肿瘤很少合并有病理骨折,位于脊柱。可产生下肢的放射痛、无力和麻木感;
2肿块:
随疼痛的加剧而出现局部肿块,肿块生长迅速,表面可呈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压痛显著,表面可有静脉怒张,有时肿块在软组织内生长极块,2~3个月内即可逐人头大。发生于髂骨的肿瘤,肿块可伸入盆腔内,可在下腹部或肛诊时触及肿块。
3 全身症状:
患者往往伴有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达38~40℃,周身不适,乏力,食欲下降及贫血等。
另外,肿瘤所在部位不同,还可引起其他症状,如位于股骨下端的病变,可影响膝关节功能,并引起关节反复积液;位于肋骨的病变可引起胸腔积液等。 [编辑本段][诊断]1年龄、性别、部位:多发生于10~30岁。男性略多。多发生于股骨、胫骨或腓骨、尺骨等处,亦可发生于髂骨、肩胛骨等。
2主要症状:进行性疼痛并出现肿块。有时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
3 X线检查:尤文氏瘤的X线表现多种多样,依发生部位不同,表现亦不相同。
(1)长骨:
Sherman及Soong二氏根据X线表现,组织学及临床三方面资料为依据,选择了111例进行了研究,重点描述了X线表现。该氏将发生于骨干及干骺端的肿瘤均分为中心型及边缘型两种。
a骨干中心型:最多见,为具有典型X线的部位,病变发生于骨干,常为对称性,早期受累的髓腔中心呈小斑点状或斑片状溶骨性破坏区,呈鼠咬状外观,界限不清,没有骨质硬化,此时病变轻微,亦为早期病变表现。随病程进展,病变区溶骨破坏逐渐增多,破坏区明显扩大,并逐渐出现骨膜反应,呈“洋葱皮”样外观。骨干呈梭形膨胀。约有50%病例于病变中部出现垂直的骨针。少数病人亦可形成骨膜三角。如有条件时,应每隔半月观察一次,由病变早期至出现典型表现仅1-2个月的时间。典型表现出现后,如未能及时治疗,则病变仍迅速扩展,沿骨之长轴广泛蔓延,并由内向外迅速溶骨破坏,可达骨干1/3以上,最后可只剩下一层薄的膨胀了的骨膜新生骨包绕着,有时此层薄壳亦可遭到破坏。肿瘤早期即可侵入软组织,形成不清晰的肿块或弥漫性肿胀。
b骨干皮质型:其特征是骨皮质外层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一般范围较小,有时可呈分叶状,而骨皮质内层常保持完整。软组织肿块常很大,与骨之病变不成比例。亦有成层的骨膜增生或放射状骨针形成。此型较中心型少见。
c干骺端中心型:较少见。大部表现与骨干中心型相似,其不同点是,部位不同,在骨破坏的同时亦有骨质硬化现象。
d干骺边缘型:亦较少见。病变偏于干骺端一侧,呈溶骨性破坏,可表现与溶骨性骨肉瘤相似。我们有一例肱骨近端以内侧为主由外向内侵入骨髓腔造成广泛骨质破坏,骨皮质大部消失,并发生病理骨折。病变上端有少量片絮状瘤骨,肿瘤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酷似骨肉瘤。
Sherman及Soong报告骨骺也可同时受到侵犯,造成骨质破坏,称为干骺骨骺型。抗章禄(1963)曾报告一例原发于股骨骨骺的尤文氏瘤。
(2)其他骨:
a肋骨:肋骨的病变呈局限性溶崩 性破坏,同时有球形肿块突入胸内。少数病人可有层状骨膜增生。
b骨盆、肩胛骨:呈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可表现为斑片状或泡沫状破坏区,或表现为增生硬化。亦可在破坏灶内出现棉絮状瘤骨,部分病例可有少量钙化斑点。有的可出现层状骨膜反应或有放射状骨针形成。常伴有软组织肿块。
c脊柱:位于脊柱的病变,引起椎体广泛的骨质破坏,常很快累及椎体之全部,较脊柱结核的破坏更为显著,但椎体的破坏常不对称,而引起楔形变,导致脊柱的成角畸形。随着病变的进展,附件或邻近的椎体也常受到破坏。常无骨膜反应。椎间隙多保持正常。位于脊椎的肿瘤可出现椎旁软组织阴影,与结核的寒性脓肿相似。肿瘤邻近腰大肌时,亦可向腰大肌内浸润,形成腰大肌肿胀。
(3)放射治疗后的表现:
在两周内给予3000~5000伦后,约一个月,即可见软组织块消退,骨膜新生骨融合,骨内破坏开始修复,通过放射治疗后,骨结构可以恢复正常。
4实验室检查:
可有贫血、白细胞增多及血沉加快。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也可增高白细胞常增高达1~3万。由于大量骨膜新生骨的形成,血清硷性磷酸酶可轻度增高,这对成年人具有很大诊断意义。肿瘤糖元染色阳性,此与骨网织细胞肉瘤的糖元染色阴性不同。亦有的资料提及本一周氏试验阳性对本瘤也有一定诊断价值。
5转移:
肿瘤发展很快,早期即可通过血行发生广泛转移,常转移至肺、肝等脏器,却很少转移至局部淋巴结。本瘤有易转移至其他骨明显地侵犯其他骨的倾向,提示其多中心性的起源。
6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对于诊断很有价值。90%的病灶内可显示血管增多且扩张。
7 CT及MRI:
能较好地判断肿瘤的范围及侵犯软组织的情况。MRI可见瘤体处广泛性骨质破坏,呈软组织肿块影;在T1加权像上呈均匀的长T1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很长T2高信号。在CT上显示为源于骨组织的软组织肿块,骨质广泛破坏。
8核素骨扫描:
不仅可显示原发病灶的范围,而且还可发现全身其他病灶。
9 诊断性治疗:
尤文氏瘤对放射线非常敏感,肿瘤经照射后,症状可显著好转,故临床上常用其放射敏感性来区别于其他疾病。曹来宾报告一例21岁女性,患左肱骨上部尤文氏瘤,给予局部照射,一年后照射区域肿瘤被控制,病变消失,而肱骨下部照射野外肿瘤又明显发展,并出现放射状骨针。因此,曹氏指出,照射范围应大于X线表现区域,应包括全肿瘤区,否则极易复发。由于尤文氏瘤周身症状可有发热、周身不适及乏力,白细胞增多,血沉快;局部有以疼痛为主的红、肿、热、失功能及明显压痛等酷似炎症的症状,每易误诊为骨髓炎,应予特别注意。 [编辑本段][鉴别诊断]主要须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骨原发性网织细胞肉瘤、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以及骨肉瘤相鉴别。
⑴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本病发病急,多伴有高热,疼痛较尤文肉瘤剧烈,化脓时常伴有跳痛,夜间痛并不加重,有些病例伴有胸部其他部位感染。早期的X线片上受累骨改变多不明显,以后于髓腔松质骨中出现斑点状稀疏破坏。在骨破坏的同时很快出现骨质增生,多有死骨出现;穿刺检查,在骨髓炎的早期即可有血性液体或脓性液体吸出,细菌培养阳性,而尤文肉瘤则否。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诊断。骨髓炎对抗炎治疗有明显效果,尤文肉瘤对放疗极敏感。
⑵骨原发性网织细胞肉瘤:
多发生于30~40见闻 ,病程长,全身情况尚好,临床症状不重,X线表现为不规则的溶骨性破坏,有时呈溶冰状,无骨膜反应。病理检查,胞核多不规则,具有多形性,网织纤维比较丰富,包绕着瘤细胞。组织化学检查,包浆内无糖原。
⑶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
多见于5岁以下的幼儿,60%来源于腹膜后,25%来源于纵隔,常无明显原发病症状,转移处有疼痛、肿胀,多合并病理性骨折,尿液检查儿茶酚胺升高。X线片上常很难鉴别;病理上成神经细胞瘤的细胞呈梨形,形成真性菊花样;电镜下瘤细胞内有分泌颗粒。
⑷骨肉瘤:
临床表现发热较轻微,主要为疼痛,夜间重,肿瘤穿破皮质骨进入软组织,形成的肿块多偏于骨的一旁,内有骨化影,骨反应的大小、形态常不一致,常见Codman三角及放射状骨针改变。病理上瘤细胞不呈假菊花样排列。 [编辑本段][治疗]由于尤文肉瘤恶性程度高,病程短,转移快,采用单纯的手术、放疗、单药化疗,效果均不很理想,绝大多数患者在2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不超过10%。近年来采用综合疗法,使局限尤文肉瘤治疗后5年存活率提高到75%以上。
1.手术治疗
以往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措施,随着放疗、化疗疗效的提高和对其所产生副作用的对策逐渐完善,单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日趋减少。但到目前为止,手术截肢或截除仍是本病治疗手段之一。
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完全切除肿瘤,以最大限度的达到有效的局部控制,防治和减少肿瘤的转移。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保留肢体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手术治疗的作用日趋重要。Pritchard等报道一组肢体尤文肉瘤,手术治疗的47例患者中,5年存活率为44.7%;非手术治疗的61例,5年存活率仅为13.1%。Wilkin总结了13年治疗140例尤文肉瘤的经验,发现用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组患者5年存活率为74%,而非手术治疗的患者5年存活率为27%,提示手术比保守疗法好。这些综合性资料证明了根除性肿瘤切除的疗效较不完全性肿瘤切除为优。因此,只要病人的全身情况许可,应积极考虑原发灶的手术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手术种类是截肢术或关节离断术、肿瘤局部切除术、瘤段整块切除重建术。为了正确地选择手术方案,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认真的评价,根据患者的年龄、肿瘤的部位、肿瘤的大小和肿瘤毗邻的重要解剖组织,决定采用何种手术方式。由于术前大多使用疗程不等的化疗,因此还需估价肿瘤对化疗的临床反应程度,这往往需要比较化疗前后原发病灶的X线片,CT扫描或MRI,以确保手术成功。
2.放疗
尤文肉瘤对放疗极为敏感,是治疗尤文肉瘤的主要措施。一般给小剂量(3000~4000rad)照射,能使肿瘤迅速缩小,局部疼痛减轻或消失。但单纯放疗远期疗效很差。Larsson(1973)报道64例,其中大部分单用放疗,个别合并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只有17%。Dahlin(1981)报道133例,Philip(1967)报道39例单纯放疗者,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15%和24%;Dant(1982)报道13例单纯以60Co照射,照射野包括整个骨和软组织,照射剂量每周10Gy,总剂量40~50Gy,结果13例中有9例(69.2%)无病生存期3~30个月,中数生存期10.4个月,Fernadez报道40例单纯放疗局部复发率达47.5%。鉴于此,多数学者主张对于尤文肉瘤放射治疗应该采用早、范围广,有时尚需做肺、脑预防性照射,因为尤文肉瘤在髓腔的扩散范围远比X线片所显示的广泛得多。由于近代影像技术的发展,CT、MRI及同位素骨扫描、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广泛应用临床,能清楚地显示肿瘤在髓腔内范围以及软组织内扩散程度。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照射范围可包括肿瘤实际应用在内的上下5cm正常组织,以减少射线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尤其是儿童骨干部肿瘤可免除照射引起的骨骺生长抑制。照射剂量大小因肿瘤部位而异原发躯干部肿瘤如骨盆、脊柱照射剂量为50~60Gy。肢体部肿瘤45~60Gy,其中全骨照射30~40Gy和原发肿瘤部位外加照射10~15Gy。每日照射2Gy,每周5次,放疗在5~6周内完成。为减少局部复发,有些学者用60Gy以上高剂量照射。资料显示,高剂量照射并不能减低肿瘤局部复发,相反副作用明显增加,尤其是放疗部位发生第二肉瘤的危险增加。据报道,第二肉瘤以骨肉瘤常见,其次为纤维肉瘤,发生率为1.2%~2.7%。因此要减低肿瘤的局部复发不能单纯增加照射剂量。
3.化疗
目前认为对尤文肉瘤有效的药物有环磷酰胺、阿霉素、更生霉素、长春新碱、卡氮芥等。组成的联合方案也很多,效果较好的为CVD方案(CTX+VCR+DACT+VCDA)、CVDA方案(在CVD方案的基础上加ADM)等。
目前常用的抗尤文肉瘤的药物剂量为:长春新碱1.5mg/m2,环磷酰胺500~1200mg/m2,阿霉素20~30mg/m2和放线菌素D450μg/m2。现Rosen等报道的四药化疗方案的具体用法;放线菌素D450μg/m2静脉注射,1次/日×5,第15和29天各开始阿霉素20 mg/m2静脉注射,1次/日×3,第43天开始长春新碱1.5 mg/m2静脉注射,1次/周×4和环磷酰胺1200 mg/m2静脉注射,1次/2周×2,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8个疗程。本方案取得了5年存活率75%的较好结果。
因本病大多在2年内发生转移,故一般主张化疗需持续2年。 [编辑本段]综合治疗:综合治疗系指放疗加化疗加手术或不加手术的综合治疗方法。其方法选择有:
⑴放疗加化疗:
主要适用于不能施行手术的患者,包括晚期患者,采用中等量或较大剂量的放疗加药物联合化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放疗和化疗可同时开始或先后应用。
⑵手术切除加中等量放疗加化疗:
只要能够将肿瘤切除,则应切除加中等量的放疗加多药联合化疗。目前也有学者主张先进行联合化疗,待肿瘤明显缩小,再施行大块切除,远端再植或用骨移植,以及人工骨、关节修复缺损。术后原肿瘤所在骨放疗3500rad,再加联合化疗。
⑶手术加放疗或化疗:
目前此方法应用比较少,只是对放疗或化疗不能耐受时才采用,且疗效不优于放疗加化疗。
⑷对已播散的尤文肉瘤治疗:
只要全身情况允许,在给予支持疗法的同时,对骨原发灶及转移灶给予放疗加联合化疗。
4.中医中药
在放疗、化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全身情况应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扶正祛邪。制定治疗方案。也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编辑本段][预后]女性无转移患者较男性无转移患者预后稍好,发病年龄越年轻预后越差。多数学者认为,尤文肉瘤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密切关系,肿瘤部位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原发位于肢体者较位于骨盆、骶骨等躯干位预后好。就肢体肿瘤而言,位于肢体远侧者较肢体近侧好。据统计,原发躯干部肿瘤患者3年无瘤存活率为53%,原发肢体者3年无存活率为75%。肿瘤位于骨盆者预后最差,5年存活率为21%,而位于其他部位者为46%。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凡肿瘤容积小于100ml,3年无瘤存活率为80%,大于100ml者仅为32%;凡化疗能使肿瘤缩小或消失,在组织学上显示好反应者,预后远较反应差者好,3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79%和31%。据统计,多药联合化疗方案较单药化疗预后好;尤文肉瘤患者在治疗时,有发热、失重、贫血、血清乳酸脱氢酶高于170U,血沉超过33mm/h,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者,提示预后不良。
3、如何鉴别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
我们体会应从如下方面进行鉴别:1、是否有结核病史。2、疼痛的性质。3、病史的长短。4、影像学表现。5、细菌培养。6、病理组织学检查。前三项往往是两病共有的表现,鉴别方面仅供参考,后三项往往具有特异性,特别是后两项具有诊断价值。另外还应结合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病人拿着X光片、CT、MRI片子找大夫给看一下,希望能给定一下诊断,通常情况下有50%-80%的病人可通过影像学初步确定是否为结核的诊断,下肿瘤的诊断一般临床医生比较慎重,往往要等到拿到病理结果后才确诊。即使是影像学很倾向肿瘤的诊断临床上也往往是先下疑似诊断。脊柱结核好发部位为胸腰椎、腰骶段、颈椎,病变常发生在椎间隙,少数病变发生在椎体中央,影像学表现特点为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骨质破坏,周围出现脓肿、死骨、部分病人出现窦道,骨质破坏特点为虫蚀样、骨质破坏的同时周边骨质有硬化。病变多发生在椎体,少数累积附件。临床上常见的椎体肿瘤多为转移癌,原发椎体肿瘤有椎体淋巴瘤、骨巨细胞瘤、神经纤维瘤、嗜酸性肉芽肿、多发性骨髓瘤、朗格罕斯细胞瘤等。最终的诊断往往靠病理学报告。但临床上如有下列影像学表现应考虑到椎体肿瘤的可能:1、椎体溶骨性破坏。2、溶骨性破坏累积附件。3、扁平椎。4、多节段椎体破坏。
4、强直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的区别?
强直性脊柱炎有哪些主要症状?
强直性脊柱炎发症缓慢隐袭,常不为患者所注意。疾病主要部位在脊柱,即自骶髂关节由下而上地出现腰椎、胸椎和颈椎症状。病初患者偶有腰背部、骶部或臀部疼痛或僵硬感。大约10%的病人疼痛可沿臀部往大腿和小腿屈侧向下放射(沿坐骨神经分布范围)但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经数月或数年患者临床症状逐渐加重,出现持续性腰部、胸椎或颈部疼痛、僵硬,常在半夜痛醒并有翻身困难,需起床活动后方能减轻痛苦。早晨起床或久坐、久蹲后起立时腰背部僵硬感尤为剧烈,轻微活动方可缓解症状。随着病性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可导致腰、胸及颈椎各个方向的动动受到限制。胸椎和脊肋关节受累可使胸廓扩展范围缩小,脊柱呈现畸形。微动关节如骶髂关节、耻骨联合及胸骨柄关节亦可受累,局部出现疼痛或肿胀。
.............
脊柱结核症状:
脊柱结核临床上最为多见,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的第一位。99%为椎体结核,1%为附件结核,附件结核多继发于椎体结核或与椎体结核同时存在。椎体结核中的腰椎最多见,胸椎次之,其次为胸腰段脊椎、腰骶段脊椎、颈椎,骶尾骨最少见。这与椎体负重大,易于劳损,肌肉附着少和血液供应差有关。
症状表现
(一)全身症状 早期无明显症状,活动期则出现食欲不振、消瘦、午后潮热、盗汗等中毒症状。
(二)局部症状和体征
1.疼痛局部痛为主,于劳动、咳嗽时加重。患处可有压痛、叩击痛及放射痛。
2.脊柱畸形由于椎体破坏塌陷后,形成角状后突畸形。为脊柱结核所特有。
3.肌肉痉挛、姿势异常和运动受限颈椎结核病人可有斜颈畸形,或头前屈,活动时明显受限。胸、腰椎结核病人不能弯腰,故拾物姿势很特殊,不是弯腰去拾,而是屈髋、屈膝、挺腰下蹲,一手撑大腿,另一手去拾地上的东西。
4.寒性脓肿应仔细检查,如怀疑可作穿刺。
椎体结核按原发病灶部位可分为三型:
(一)中心型 病灶位于椎体中心部,见于儿童。特征为以骨质破坏为主,椎体被压成楔形,成人可长期局限在椎体中心,出现死骨,死骨吸收后,可出现空洞。
(二)边缘型 多见于成人,进一步累及相邻椎体。以溶骨性破坏为主,很少出现死骨,易侵犯椎间盘,引起椎间隙狭窄。
(三)骨膜下型 由于脓液沿着前纵韧带上下蔓延,相邻椎体前侧部长期被骨膜下脓肿腐蚀的结果,多为继发性,可同时累及数个椎体前缘。
椎体结核常形成寒性脓肿,蔓延方式为,沿椎体骨膜下蔓延,形成广泛的椎旁脓肿,再则是远离病侧形成流注脓肿。
不同的椎体结核有不同的蔓延途径。
颈椎:常位于颈长肌后方。上部颈椎形成咽后壁脓肿,下部颈椎形成食管后脓肿。
胸椎:常形成椎旁脓肿,正位X线片见呈球形,张力较大,或呈筒形、梭形。椎旁脓肿可经肋横突间隙向背部流注,或沿肋间血管向肋骨远端流注。
腰椎:常形成流注脓肿,多沿腰大肌筋膜形成腰大肌脓肿。腰大肌脓肿可因重力关系蔓延至髂窝、股三角或股骨小转子附近,还可绕过股骨上端后侧至大腿外侧,再沿阔筋膜向下流注到膝关节附近。腰大肌深层的脓液可穿过腰筋膜,出现在腰三角部位。
寒性脓肿转归:病灶处于静止时,寒性脓肿可自行吸收或钙化,但常破溃,形成窦道,也有的脓液因脓肿壁与胸、腹腔脏器如肺、肠道、膀胱发生粘连,最后穿破,形成内瘘。
[实验室检查]极为重要,不仅要看有无椎体破坏,还要注意脊椎的曲度以及有无附件改变。
椎体破坏情况随病理类型不同而异。中心型可有死骨、空洞形成,周围骨质疏松,但有的骨质反显致密,呈磨砂玻璃样。边缘型多表现溶骨破坏,应仔细观察每个部位,勿使遗漏。椎体破坏严重者可发生楔形压缩,甚至消失。椎间隙可模糊、变窄或消失。
对椎旁软组织阴影,应注意有无加宽或局限性膨隆。颈胸段脊椎结核脓肿引起的上纵隔扩大阴影,不要误认为纵隔肿瘤。胸椎结核椎旁脓肿的边缘需与心脏右缘及胸主动脉阴影相鉴别。也有时椎旁软组织阴影虽有明显增宽,但实际上并非脓肿,而是增厚的软组织,脓肿已被吸收,病变已纤维化。这种椎旁阴影的密度常较低,边缘一般比较平直,缺乏局限性膨隆。3个月后拍片复查时,该阴影并无明显增宽或变窄。此外,因病变处于静止阶段,故病人血沉、体温都比较正常,局部疼痛也明显减轻。
诊断
[鉴别诊断]
(一)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患者常出现脊柱运动受限,血沉增快,累及多数椎体,同时伴有骶髂关节病变。X线片可见韧带骨化,呈竹节样改变,椎体无破坏,无软组织增宽影。
(二)脊柱肿瘤 一般只累及一个椎体,相邻椎间隙宽度保持正常,破坏常在椎弓根。
(三)椎间盘中央型突出 X线片有时可见椎体上下缘有小圆形缺损,但周围骨质致密,系由于髓核向椎体内突出,形成许莫尔结节。有时椎体前上缘可见一小三角形游离骨块,系由于环形骨骺未愈合。
治疗方法
治疗应包括三方面:①结核本身的治疗;②解除脊髓的压迫;③预防及治疗各种并发症。
手术治疗主要是对脊髓进行减压。术前应作好充分准备,结合病人体征及X线片表现,选择好恰当的手术方法,才能起到减轻症状、治愈疾病的目的。在各种手术方法中以后路或侧前方减压术最常用。侧后减压术通过切除一侧椎板、椎弓根及关节突,可同时显露脊髓及椎体病灶,减压及病灶清除也较彻底,但手术复杂,出血又多,并有可能影响脊柱稳定性,一般很少采用。
长期高位截瘫者,常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手术时易因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而突然发生休克,甚至死亡,术前应先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5、T11-12 脊柱附件结核怎么办??????????????/
X线照片在脊柱结核诊断方面有其重要意义,它能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以及椎旁脓肿的情况。但其分辩率、对病变范围的揭示以及椎管内是否受累都有较大的局限性。CT扫描分辩率高,能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及普通X线片难以发现的一些问题,其优点为〔3〕(1)易于发现松质骨死骨片和椎旁组织及腰大肌影内的细小钙化。(2)显示脊柱结核病变突入椎管的范围和其狭窄的程度。(3)明确椎间盘和椎体附件结构受累情况(椎间盘破坏X线片上难以显示)。(4)明确椎体前部轻微的破坏和椎体前缘浅在的凹陷性缺损。(5)对脊柱结核分型有一定帮助(椎体型、前缘型、附件型)。(6)CT导向可精确地提供穿刺活检的部位、深度、安全可靠。缺点:有时与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等鉴别比较困难。
磁共振检查(MRI)其信号具有多种成象参数,检查时能随意切取受检部位的横断、冠状与矢状面断层图象,图象十分清晰,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极大价值。吴振华等〔4〕曾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并和脊柱转移瘤鉴别,选择20例经手术证实的脊柱结核和10例临床证实的脊柱转移瘤分别观察椎体、椎间盘、附件破坏的情况,脓肿的有无,MR信号的变化,硬膜囊和脊髓受压的位置和原因。结果脊柱结核椎间盘均破坏变窄,椎体破坏位置多靠近椎间盘,只有3例附件破坏,20例均有脓肿为从前方压迫硬膜囊和脊髓的主要原因,少数为楔状变形的椎体。10例脊柱转移瘤椎间盘均未受累,MR信号正常,9例附件破坏,压迫硬膜囊和脊髓的原因为变形的椎体和硬膜囊后方的硬膜外转移。由于脊柱结核和转移瘤均有自己的特征性MRI表现,故对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极大的价值。但因检查价格较贵,设备未普及,故尚难以广泛应用。
B超检查脊柱结核的椎旁或腰大肌脓肿对确定手术指征、选择切口和术式都有参考价值。马化峰等〔5〕报告114例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椎旁或腰大肌脓肿应用B超诊断的结果,并与X线片对照。B超诊断符合率86.84%,X线片为68.42%。B超声象图能确定脓肿的有无、大小、位置、数目和脓肿的性质。它能弥补X线片诊断的不足,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对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尤其是X线照片做出综合判断,才能提高准确率。
6、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从哪几方面看?有了解的吗?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青少年多发的疾病,它往往会改变一个青少年的一生。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影响多器官、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故对病人应做全面系统检查。脊柱病变是本病主要部位,明显的体征如驼背畸形常是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因此对疑有本病的病人尤应注意脊柱方面的检查:有无脊柱驼背畸形,有无骶髂关节和椎旁肌肉压痛、各个方向运动时脊柱县否受限等等。
一、诊断典型者或虽不典型但考虑到本病者,一般诊断多无困难。由于X线表现出现较晚,早期确诊往往较难。临床诊断主要依据:
①X线表现最短需10天,一般多在2~3周开始显示,3周以上则可见本病典型影像,易于确诊。
②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伴有不明高热者,应想到组织深部感染,其中包括化脓性脊柱炎。
③在前者基础上,伴有腰部疼痛、叩痛及活动受限等,则应拟诊化脓性脊柱炎,边治疗边观察。
④此外还可参考血培养、椎旁抽出物检查(非必要时一般不做)及化验室检查等。
二、鉴别诊断典型者,尤其病变后期一般勿需与其他疾患鉴别。但不典型者,则应与以下病变鉴别。
(1)风湿症:十分多见,且易伴有腰背部症状及发热。但本病有以下特点:游走性关节痛;侵犯多关节,且较表浅;对阿司匹林类药物反应敏感;全身中毒症状较 轻;血培养阴性,抗“O”试验多阳性。
(2)脊柱结核:亦易混淆,但本病特点为发病及病程十分缓慢;多有结核病史及慢性消耗体质;以胸腰段多见,实物试验多阳性;x线片以破坏为主,尤以椎间隙多明显受累,甚至消失;椎旁脓疡发生率高于化脓性者,尤其是腰大肌或椎旁阴影明 显增宽。
(3)类风湿性关节炎:根据本病特点与化脓性脊柱炎鉴别,即主要累及四肢手足的小关节;双侧对称性发病,后期手足变形;腰部偶可伴发.但症状轻微;类风湿因子多为阳性;全身无明显炎性反应。
(4)其他:此病尚应与伤寒性脊柱炎(可根据肥达反应等)、强直性脊柱炎(起病 于双侧骶髂关节并向上发展等)及波浪热(流行病史等)等疾患鉴别。
7、脊椎结核如何诊断?谢谢
X线照片在脊柱结核诊断方面有其重要意义,它能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以及椎旁脓肿的情况。但其分辩率、对病变范围的揭示以及椎管内是否受累都有较大的局限性。CT扫描分辩率高,能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及普通X线片难以发现的一些问题,其优点为〔3〕(1)易于发现松质骨死骨片和椎旁组织及腰大肌影内的细小钙化。(2)显示脊柱结核病变突入椎管的范围和其狭窄的程度。(3)明确椎间盘和椎体附件结构受累情况(椎间盘破坏X线片上难以显示)。(4)明确椎体前部轻微的破坏和椎体前缘浅在的凹陷性缺损。(5)对脊柱结核分型有一定帮助(椎体型、前缘型、附件型)。(6)CT导向可精确地提供穿刺活检的部位、深度、安全可靠。缺点:有时与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等鉴别比较困难。
磁共振检查(MRI)其信号具有多种成象参数,检查时能随意切取受检部位的横断、冠状与矢状面断层图象,图象十分清晰,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极大价值。吴振华等〔4〕曾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并和脊柱转移瘤鉴别,选择20例经手术证实的脊柱结核和10例临床证实的脊柱转移瘤分别观察椎体、椎间盘、附件破坏的情况,脓肿的有无,MR信号的变化,硬膜囊和脊髓受压的位置和原因。结果脊柱结核椎间盘均破坏变窄,椎体破坏位置多靠近椎间盘,只有3例附件破坏,20例均有脓肿为从前方压迫硬膜囊和脊髓的主要原因,少数为楔状变形的椎体。10例脊柱转移瘤椎间盘均未受累,MR信号正常,9例附件破坏,压迫硬膜囊和脊髓的原因为变形的椎体和硬膜囊后方的硬膜外转移。由于脊柱结核和转移瘤均有自己的特征性MRI表现,故对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极大的价值。但因检查价格较贵,设备未普及,故尚难以广泛应用。
B超检查脊柱结核的椎旁或腰大肌脓肿对确定手术指征、选择切口和术式都有参考价值。马化峰等〔5〕报告114例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椎旁或腰大肌脓肿应用B超诊断的结果,并与X线片对照。B超诊断符合率86.84%,X线片为68.42%。B超声象图能确定脓肿的有无、大小、位置、数目和脓肿的性质。它能弥补X线片诊断的不足,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对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尤其是X线照片做出综合判断,才能提高准确率。
(摘自南京--李承球)
8、胸壁结核的鉴别诊断
1.化脓性胸壁脓肿
局部表现为急性炎症,常有全身感染症状,病程较短且于脓腋中多可查到化脓菌。
2.脊柱结核及脊柱旁脓肿
脊柱X线检查即可确诊。
3.外穿性结核性脓胸
包块经穿刺后,明显缩小,然后又可迅速隆起。胸部X线检查即可确诊。
4.乳房结核
位于女性胸大肌浅部,前胸壁乳房处。临床上少见。
5.胸壁肿瘤
常见的胸壁肿瘤有:软骨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瘤及海绵状血管瘤。有些软组织肿瘤,可类似胸壁寒性脓肿,诊断时应加以区别。
6.肋软骨病
多见于青年女性,病变常累及一侧或双侧的第2~4肋软骨,受累肋软骨明显隆起,压痛轻,可局部注射考地松,保守治疗无效可行手术切除。
9、化脓性脊柱炎如何诊断?麻烦告诉我
化脓性脊柱炎起病后不久即在椎旁、腰大肌或咽后壁形成较大脓肿,在上胸椎为纵脆后间隙脓肿,下胸椎为腹膜后间隙脓肿,第十一胸椎和第一腰椎为脆下脓肿或肾周脓肿。若脓肿向椎管内扩散,即迅速产生截瘫。椎管内脓肿可扩散到硬膜下间隙,引起脑膜炎,或横断型脊髓炎,甚至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死亡率很高。另外,硬膜外脓肿可由椎间孔穿出椎管外。(一)化脓性脊柱炎的诊断1.化脓性脊柱炎初期可有高热、寒战、头痛溶妄,甚至神志昏迷。2.腰部剧烈疼痛,患者往往不能准确定位,有时可有僵硬和紧因感。3.体检时腰背肌紧张,脊栓僵宣呈板状,压痛范围广泛,但以病惟为重,甚至腰及下肢有神经根放射痛。4.结合实验室检查和x线诊断确诊。(二)化脓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1.单纯性脊柱结核发病缓慢,全身症状可见低热盗汗、乏因无力。x线表现脊柱结核早期没有明显的骨质硬化,晚期虽有骨质增生、骨刺形成,但无骨桥形成。脊椎结核合并窦道而有继发感染时,可与慢性化脓性脊柱炎相似,需做活检方能鉴别。2.强直性脊椎炎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患者腰脊柱板宜,或成后凸。后期的典型x线片表现为广泛而对称的韧带钙化,关节窦关节强直,脊柱呈作节样改变。临床表现无脓肿或窦道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