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旋转功法能治疗高血压病吗
这个方法是不能治疗高血压病的,如果是发生了高血压,需尽早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如硝苯地平缓释片或依那普利片治疗。
2、一种功法,是面壁做上下蹲,是什么功?具体是怎样的?
蹲墙功。此功是北京气功大师庞明老师在1985年亲自向本站编辑净耀居士传授的本功的功法原理即通过任督二脉的修炼达到丹田气足圆活,尤其是对颈、胸、腰、骶、脊椎的伸拉、压缩,可牵扯到常常运动不到的肌肉、韧带、神经,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日久自然感应异常灵敏,而使肌肉、骨骼达到坚韧有弹性。就传统而言,腰在人体中非常重要,腰部放松、灵活、气血流通,一方面可增强肾的功能,使人元气充足,故古人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另一方面,可保证腰主宰一身活动的职能,故古人又有“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说法。相反,若腰部不能放松,弊病甚多。其一,影响丹田蓄气,阻滞背部气机上升,轻则背部酸痛、板直、头晕,眉间闷胀、腹满、腹胀等;重则气机走窜,甚至不能自控。其二,影响命门之火对水液的蒸腾,男性可出现遗精、白浊,甚至癃淋;女性则白带增多,月经不调,小便频数等。其三,练动动者(尤其往复转身频繁者),易使阴阳升降失衡,浮阳上腾于面,多呈满面红光而欠涵蓄,甚至于中风(即半身不遂)。那么怎么来松腰呢?而蹲墙功是全身的运动,能调理周身气机,所以对治疗全身各处的疾病都有神奇的效果。练此功,还能尽快排除各种练功反应、纠治因练功不得法而造成的种种不适。譬如,改变自己意识里的好多不良东西。一个人意识乱了之后,外面的东西很容易影响自己,本来很简单的东西现在也变的很难了,不是以前那种自由自在的了,自己总想改变可总做不到,所以非要通过这种艰苦的锻炼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是外人能理解的。
蹲墙功的动作要领。基本要领是:面壁而立,两脚并拢,重心落在前脚掌上,两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内,周身中正,脚尖顶着墙根,会阴上提,两肩前扣,含胸收腹;全身放松,安静片刻,让思绪平和。然后腰向后放松,身体缓缓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要放松地下蹲,腰后突下蹲。可守下丹田,肩部放松前扣(向墙的方向前扣);尾闾前扣,命门后突。注意后背脊柱要一节节卷着柱逐节放松往下蹲,象猫儿一样,弓着后背下蹲,膝盖尽量不要超出脚尖等要求,同时注意全身放松,把注意力放在腰背部及尾闾部;彻底蹲下后尾闾可用力前扣一下,然后再缓缓上起;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百会处好像有一根细线向上轻轻拽着脊柱逐节升起、抻动、拉直,如此为一次。练功时只要使精神专一于形体动作,使之合度即可,无其他特殊意念活动。初学者可以先在脚后跟垫本厚书,这样可降低蹲墙的难度。可以每天把书撕掉几页,渐至撕完,蹲墙就慢慢合度了。
蹲墙的三个阶段。将蹲墙功作为一个独立的小功法来锻炼,根据其功夫层次由易到难,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完全合度,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两脚的姿势和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方便的同志,可以两脚尖高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抱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年轻的身体健康的同志,则应尽量按标准的姿势蹲。刚开始时可能比较困难,没等蹲下去,就会往后倒,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精神高度集中专一,并加意念“一定成功”。每次下蹲30个为一组,每天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现在有的同志一次或一天能蹲数百,甚至上千、上万个,收益颇大)。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周身各部气的充足,尤其是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应转入第二阶段的练习。
二、熟练阶段。此阶段在两脚并拢,脚尖抵墙能完成蹲墙动作的基础上,应注意“形松意充”,体会周身气机的升降开合,同时增加蹲墙的次数和时间。
三、提高阶段。按标准姿势能轻松自如地完成整个动作后,就不应再盲目追求数量(即蹲墙的次数),而应加大难度,提高质量。加大难度的方法如下:
(一)赤脚蹲墙。赤脚,脚尖抵墙下蹲,同穿鞋蹲墙的感觉大不一样。大大加强了对脊柱的抻拉作用。
(二)撑臂蹲墙。这在难度、力度上又加了码。蹲墙时,两臂保持左右手举成一字形,立丁字掌。进一步还可以配合手指的分合。上起时,大、小指分,二、四指分;下蹲时,二、四指合,大、小指合。注意不要使手碰墙壁。练此式更有利于通透上肢。
(三)背手蹲墙。①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外,置于腰部命门。经过撑臂蹲墙,起落时身体平稳,不会后仰,就可以采取这种办法。②两臂置于背后时,两小臂重叠,两手互握对侧肘关节。这样做在蹲墙时还能起到很好的松肩作用。
(四)拳抵鼻尖蹲墙。蹲墙时,可用一手握拳,横置于鼻前,用拳眼对准鼻尖。熟练后,可加至两拳相接,置鼻尖与墙壁之间,下蹲上起。此动作难度较大,但只要持之以恒,刻苦练习,久之自然合度。
(五)蹲墙耗功。当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时,定住姿势不动,当作站庄来练,坚持的时间越长越好。若此时能在鼻尖前放置两拳,刚效果会更好。
(以上内容编自《面壁蹲墙功》一文,原文刊登在1998年的《智能气功科学》杂志,该文是根据庞明老师讲课内容整理而成)
第二部分:注意事项
注意:①自始至终,动作与呼吸必须协调一致,即气吸至尽时下蹲到底,起立站直时气呼完,意念守在下丹田处。②自始至终鼻、膝、脚尖不能离开墙壁,尤其是头部绝对不能向左右偏斜(即眼不能左右看),否则使脊柱偏斜,影响功效。③呼吸在胸部不憋闷的前提下,越慢越好。
蹲墙首先从身形入手,对照书本细扣全身各部。然后在身形正确的基础上,逐渐加大练功强度,蹲墙前要组场,带着混元气蹲,意念导引形体放松。当然,蹲墙使形体很紧张,站庄是要放松的,从表面上看,二者之间有矛盾,怎么协调还要靠自己。其实,站庄与蹲墙并不矛盾,目的都在于松腰,腰一松形气就整了,神统帅形气的功能也就强了。这两种功都是智能气功的基础功。智能气功特别强调意识的作用,主动运用意识,强化形气功能。这两种功作为初练者来讲,可先练站庄,把内气练足了,再练蹲墙就不累了。蹲墙重点在于周身中正,含胸收腹,上起时不要单纯的腿部用力,否则容易引起两腿肌肉紧张。站庄时两腿松不下来就会累。蹲墙之重点是以百会带动,上起意注天上之虚空,下蹲意想地下之虚空,同时要善于运用“化”的意识,把全身的僵劲化开,尤其是脊柱、脊柱两侧的神经、血管。平时我们不注意放松,多年来造成僵劲充斥,要松腰就要把这些僵劲去掉。有些1,2岁的小孩子作蹲墙就很容易,大人就不行,关键就在僵劲去没去掉,去不掉僵劲就达不到柔若无骨。所以在蹲墙的时候,可以想自己的骨头没有了,全身柔软放松、气充斥在全身各处,这样蹲墙才轻松一点,不然蹲墙的时候脸红脖子粗,就没有练功的味道了,如此让气似乎慢慢的渗透到紧张的组织里,逐渐的紧张和疼痛消失了,将拙力、别扭、紧张、疼痛等转变为气腾、自然、轻闲、舒适,这样才能继续安静的蹲下去。以次通过蹲墙引动气机升降,用心体悟,微妙自在其中,总之要在松静上下功夫,主动将意念锁定在运动过程中,将意念和意念的作用统一起来。通过运动,使体内气机自然旺盛起来,并按照气的自然轨道运行,使身体各部分的通透程度逐渐提高而不容易出现偏差。
应该说,人的身体总要有通透不彻底的现象,在体内气机旺盛到一定程度,就容易体察到这种不通畅的部分,特别是意念分布的不均匀更加剧了这种气机冲击的强度而感觉疼痛,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蹲墙的动作和打气有点象,气太足了,身体还消化不了时,就先慢一点打气,等气均匀了,再打一下,逐步通过运动主动打气,用运动产生的高压通畅身体(本质上还是通过运动调动了意识力)。不过,身体的素质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不能过激。
如果想一下子蹲很多也不是什么难事,比数量没有意义,想体会出松的感觉也比较容易。关键是要坚持,不要一暴十寒。一次蹲1000个容易,每天蹲1000个,就需要很大的韧力了。
这里给各位一个诀窍,可以帮助大家在数量上和感觉上有个突飞猛进,但对于工夫有什么好处。窍门很简单:先实验一下你一刻不停地蹲(闭眼、姿势正确、呼吸匀细长、速率约为1个/3秒),看你最多能蹲几个,一般约为30个;正式开始,每蹲30个,停下来,双手敷于肚脐,静养30秒(2-3个呼吸长),再开始蹲30个,再静养,不断循环;静养时注意意守丹田,每次静养后再蹲时,体会腰部都比前一次要有所松动。每停一次,都会愈加松动(腰部),感觉是愈加轻松,很多人就会兴趣昂然,愈蹲愈高兴,一致可以达到数百个。警告:不可一下就达到很大的数字,最好以比较小的数字为基数,逐渐增加。一般日常生活比较繁杂,在时间很少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可以见缝插针,随处练习,每次花个3-5分钟,蹲几十个,效果也不错,最重要的就是蹲完后静养收气。
第三部分:心得体会
一、蹲墙的关键环节
组场蹲墙--事半功倍的练法
首先应明了蹲墙的主要功用是:松腰、松胯、垂尾间,调整气机使之平衡,练周身的整体性。组场时先要调整身形:脚尖抵墙,全身放松,肌肉和肌健松驰不绷劲,重点体会脊柱和腰部的放松;用百会把身体领起来,似乎整个人晃晃悠悠吊在半空中,腿和脚好像感觉不到身体的重量。然后意想身体周围及体内都是蓝蓝的虚空,体内外是一个整体。调整身形要和调神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精神处于集中、安详、端庄、稳重的状态。调神时意念一定要放到天地之间。要进入悠悠自在、恍恍惚惚的意境,这样身体容易放松、内外气能很好地融通。蹲墙之前认真组场,这样练起来就比较轻松,不累,很容易进入气功态。
正确的身形引导气机正常运行
蹲墙头要正,要有百会悬领的意念,下颏回收。两耳根、大椎也要有向上领的意念;这样做既可减轻腿部的力量,又可避免鼻子与墙的摩擦。尾闾要下垂,像有个东西坠着。上起,意念多在上面,但还要照顾到尾闾,稍加前扣的意念,同时还要提会阴,这样命门就自然地向后放松了;下落,意念多放在尾间,要注意由尾闾拉着整个脊柱下蹲,不要用腰压下去,腰部尽量向后放松。但头部、耳根、大推还要有上领的意念。这样上拉下坠,姿势就基本正确了,不会有身体向左或向右偏的错误动作了。开始练蹲墙,感觉气在背部升不上去,有疼胀感。只要把下颏收住了,注意下颏回收,经过几天的练习,气就通了过去,不适感就会消失。蹲墙初期,有的人未注意大椎上拔,气没能很好地上升滋养大脑,故神较疲乏,上课爱打瞌睡。后期,调整了姿势与意念,头部气明显充足,上课就不会打瞌睡了。蹲墙,切忌只求数量忽视质量,下蹲时如果尾闾扣得不够,重心掌握不稳,至使脊柱左右摆动,时间长了会造成体内气机不平衡。此外,两腿必须均匀用力,这样才能使体内气机平衡。要使两腿均匀用力,首先两脚内侧并拢所成的直线必须与墙垂直;然后,在蹲墙过程中,注意用百会领着,始终保持身体的中正,既不往左偏,也不往右偏。如果感觉到身体偏向某一边了,可以用领百会来调整。两脚掌要平铺于地,使整个脚掌能均匀受力。刚开始蹲墙时,也许重心会落在脚后跟,且偏于脚外侧或脚内侧;这样蹲的时间长了,往往感到受力的部位发麻、发木。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受力轻的部位加重意念。这样,不受力的部位就逐渐受力了,原来受力过重的部位也不发麻发木了。姿势的正确与否,哪怕只有细微的不同对功效的影响也会相当大。每次蹲墙,只要认真地做到了尾间下垂,百会上领,大椎上拔,马上就能明显感到整个脊柱的牵拉。尾闾下垂主要牵动腰椎,大椎上拔则是牵动胸推,只有按要求做,才能对整个脊柱起作用,进而影响全身气机的变化。还有些人未注意两膝并拢,从而下蹲相对轻松;但是加以重视后,难度虽然较以前加大了一些,但一定会感觉骶髂关节被牵动了。练功时,手的位置对强度与功效也有很大影响。当手与墙或腿接触时,难度顿减,脱离接触后,腰肌所受的力随即增强。至于手臂背后或撑臂,腰、腿所需的力气则更大。
运用意识是关键
要练好蹲墙功,首先要从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刚开始,大多是被动地蹲墙,只想如何把腰松开,意念过多集中在腰部,忽略了全身的整体协调性,意念贯注不进形体里面,蹲得满身是汗,两腿酸疼,但收效不大。这样练,蹲至大腿平时易后坐(后倒坐到地上);若蹲下不倒,起时也易后仰坐倒。当注意了百会、尾闾和腰部三个部位的配合后,这种情形得到了改变。腰部不但得到了相应的放松,同时气在身中也能上下贯通。渐渐地,就能够开始调整练功意识了,开始注重“神形并重”第一步“神念形”的锻炼。首先就用意念使自己和气场紧密合在一起,脑子里一发“蹲”的命令,就往下蹲,一发“起”的命令就往上起,指令非常明确。然后意念集中到整个脊柱上,随着蹲墙动作的一起一落,每个脊柱也随之一开一合,再后来,把意念集中到腰椎那儿,内视着腰椎的一开一合,以加强松腰的效果。这样主动运用意识后,蹲墙不再觉得累了,一起一落轻飘飘的,每天都有新进步。在蹲墙有一定基础后,可以意念集中在体内,下蹲时用神光看着脊柱往下落,耳朵听着里面的动静,用形象思维想着腰椎被拉松开;起时看着听着全身的气机变化。随着体察的深入,杂念也很少了,气向体内渗透得也深了。这样做,神和形就结合得紧密了,杂念不容易出来。“神念形”还有利于动作的准确、合度。在蹲墙时,如果跑神,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合度;反之,意念如果能始终注意着自己的身体,就会控制身体不致变形。蹲墙的关键是使平时不易运动的腰部的肌肉、韧带得到抻拉,使之气血充足,从而达到松腰的目的。如果姿势不正确,势必延误或阻碍松腰目的的实现。所以“神念形”在蹲墙中的运用,不但强化了神意的锻炼,而且促进了形体和气机的变化,加速了松腰过程。另外,在蹲墙过程中,应适当注意运用形象思维。下蹲时,要保持周身气机的整体性,配合意念调整虚实,把意念放在大脚趾,这样上起下蹲时易保持周身气机的整体,意想身体内不利于气机生发的东西都通过脚心散到地下虚空;上起时想像虚空的灵阳之气呼地一下贯通全身,渗透到每个细胞中,并加“把脊柱抻拉直”的意念。意念要照顾到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也可以贯注到背部整个脊柱、韧带、肌肉,这样可使腰部及背部放松得更好,取得最佳效果。按照上述要求蹲墙,体会着背部一点点地抻拉开,就感觉到气在向里渗透,气感越来越明显,周身内外都被气包裹着,越蹲越轻松,头脑也越来越清明。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蹲墙时,意识里不能有墙。要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进入面前无墙、四周都是空荡荡的状态,这时,你也许会突兀地停一下,此时,很容易体会到一种虚无的境像--整个的身形和周围的空间融为一体了……
二、蹲墙的三个阶段
快蹲阶段-----并非追求速度
在刚开始练快蹲时,脊柱部位放松不下来,很紧张。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态,宜从两方面加强:1、加大强度,数量增到400~500个/小时,锻炼下肢的承受力;2、着重调整脊柱的放松,注意了百会上领、尾闾下垂,一起一蹲,调整脊柱的竖直,尽量改变用腰拱的毛病。约20天后,不适状态就会消失;上起时,百会能够主动上领。这之后,可以加快速度,加大难度,数量上升到700~800个/小时。练时,一开始快速,中间慢一些,调整一下,后面再快,这样一个小时坚持下来,全身湿透。开始时大腿、小腿酸疼发木,结束后两腿灌铅一样沉重。为了尽快过这一阶段,蹲墙收功后要加强养气。一般通过这一阶段的强化练习,会使人的身心素质提高许多,丹田内气明显增强,腰椎部位灵活、放松了,腰部时常是温热的,整天精力充沛。
或者以30个为一组,每蹲完一组养10秒钟的气,然后继续蹲。随着身体素质和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蹲墙的速度由500个/小时到7O0个/小时,再升到950个/小时。
快速蹲墙能磨炼意志力。当连续快蹲400个左右时,就会感到两大腿根部又酸又胀,腰部有疼痛感,小腿发抖,有点站不稳的感觉。这时就不想再蹲了,但是要马上意识到,磨炼自己意志力的时候到了。于是,就把速度放慢一点,用增加养气的次数来咬牙坚持。酸痛的感觉是很难忍受的,当蹲到八九百个时感到体力不支,全身大汗淋漓,又不想蹲了,就采取“再蹲一个”的办法往下拼,坚持完一个,再坚持一个,就是不停下来。不停顿地蹲下去使整个身体都在跟着呼吸,内气也就随之充足起来了;继续蹲下去,感觉脊柱里的气也充斥起来了,全身非常地轻松、舒适,体会到了蹲墙的奥妙。蹲着蹲着,感到胸腔里的气打开了,腰腹部的气也打开了,两肋里的气在自然做开合,呼吸非常通畅,随着呼吸感到脚心、手心、百会也在呼吸。总之通过这种蹲法会让一个人意志力大大增强,并增强体质,感觉全身变得更加强健有力了,全身气机整合度提高了。每次蹲完后,会觉得全身通透,身体轻飘飘的,好像没有了,又好像是在水中游泳一样,特舒服。
运用快速的练法,头脑里面来不及考虑其它的信息,能量充分地应用内化到自身形、气里面,同时能体会到时间、空间、大气场及自我的混元整体性。
快蹲不要忘了加意念。刚开始只追求数量和速度,倒是一点杂念也没有,精神特别集中。有时候,蹲着蹲着突然产生一个念头:加上意念试试。于是就在上起时想百会,下蹲时想下丹田,没想到,这小小的一个闪念,使人上起时“唿”一股气冲到头顶,下蹲时又“唿”一股热气沉到丹田,舒服极了。此外,快速蹲墙结束时要注意多往体内收收气,养气的时间长一点为好。
快蹲时,精神活动能自然地注入形体,使周身的气机成为一个整体。蹲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肚脐和命门的部位仿佛是个能够收缩的气团。下蹲时,它连着周身内外的气向里收缩,这时好像整个形体都不存在了;上起时,气团由里向外膨胀,整个身体轻飘飘、空荡荡的。这时,蹲墙的过程就是大开大合的过程。快速蹲墙不仅调整了整个身体的气机,使气血流畅;而且强身壮体效果特别明显。
重在体察-----慢蹲阶段
慢蹲阶段要求蹲墙速度慢下来,细心体察体内气机,特别是体会脊柱的逐节放松下落或伸直,继而体会全身那种周身融融的气机整合状态。这一阶力求做到把动作轻松自如地完成。
慢蹲的阶段,感觉体内外的混元气随着身体的上起下蹲而上升下降。这时如果感觉身体通透得不好,可用意念调上方虚空之气下降至脚,调下方虚空之气上升到头顶,前后左右的气横穿身体,使体之气与虚空之气相混化,形成一种恍恍惚惚的状态,使自己的精神逐步内收,这样就会觉得蹲墙是一种内在的享受。
慢速蹲墙,要注重体察体内的气机变化。蹲的时候要意想周身都是浓浓的混元气,自身在混元气海中上下穿梭,接受混元气的洗礼,同时给自己加全身通畅、生命力旺盛的良好信息。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全身的通透性加强了。
功夫者克攻也-----增加难度阶段
增加蹲墙难度阶段是在动作标准以后,为了提高质量而安排的。由于快、慢蹲阶段基础比较好,腰松得也不错,所以赤脚蹲和拳抵界尖蹲就有了可能。
两手背到身后,十指交叉,掌心向后往下蹲难度较大。开始时蹲不到一半就向后仰、栽跟头;但是不能灰心,也不用着急,而是保持内心愉悦。 ①要想顺利蹲下去,必须先得领百会、垂尾闾,使腰很好地放松。②循序渐进。一开始不要把十指交叉得很紧,把十指尖轻轻接上就行,随着功夫上长,再一点一点叉紧。脚尖也可以先离开墙一点,能够轻松蹲下去后,再逐渐向墙根靠拢。③心中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想着一定能够顺利蹲下去,不要有“太难了,要倒了”的念头。当蹲到半截,大腿用上了劲,鼻尖贴在了墙上,非常别扭时,似乎找不着重心要倒了时,要加顺利蹲下去,一定成功的意念。
撑臂蹲墙,不仅可增强腿部力量,松腰以调节气机,为练其它功法打基础;还可以通透上肢,提高整体性。
蹲到大腿水平,与小腿成90度,停留定势几分钟。这时形体要放松,不能紧张,不能使浊力;但也不能松松垮垮的,否则身体重心就会不稳定,气机也不整,腿容易打哆嗦。这时应该加强百会悬领的意念,身体松而不懈,做到这点,就必须用意念充斥,这也正是练自己意识灵明度的时候。
平耗前,往往先匀速蹲上一百个把全身活动开了。然后再蹲成大、小腿成90度,一会儿就感到腿酸痛难忍,这时咬牙坚持,用意念体察酸痛的地方,酸痛感就会减轻,坚持的时间就会相应地延长。当实在坚持不住而蹲下去的一刹那,意念一下子随着进入酸痛部位,身体突然感到“呼”地动了一下,这时脑子里一点杂念都没有了。再蹲墙感到非常轻松。
蹲一半耗着,注意随呼吸体会丹田、脊柱、头内的变化,杂念少了,精神能专一于形体中了。这时千万要注意放松脊柱的各椎骨,使气向脊椎里渗。
在加大强度蹲墙时,也会出现过腿酸不想再蹲的情况。在延长时间蹲墙的过程中,可能蹲得腿特别酸,腰部两胯也发木了,蹲下去后,就不想再起了,如果一咬牙,百会一领,会阴一提的瞬间,身体当中也许有一股螺旋的力将自己带了起来。长功的喜悦会使你忘记劳累。
三、蹲墙的长功途径
蹲墙要练养结合、循序渐进
蹲墙要注意练养结合。许多人刚开始蹲墙时,一心追求脚尖抵墙根,也不管别的,每次蹲完总是颈疼,胸憋,全身绷得很紧,进步不大。可以每隔一会儿就捧气贯顶,这就是练养结合。光练不养容易导致蹲久了就累,且精神不易集中,杂念纷纭。边蹲边养--下蹲,两臂放松,伸到地下虚空;上起,两手捧气上升两臂微曲,意念送入下丹田。这样蹲即快又不累,时间久了,丹田里边热乎乎的,非常舒服。
开始脚尖抵墙蹲不下去,若单是按较低的标准(脚尖离开墙)去练,以求自然过渡,需时较长。可行的作法是:可先蹲几十个,然后逐步加难度,把脚往墙根靠。蹲不下去时,停一会儿,然后扣尾闾,往后放松腰,就能往下蹲一点了。在这样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逐渐增加难度,否则难以达到应有的进步速度。②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难度加大的过程,也是自己身体变化的过程,这个逐渐加大的难度是最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心情急,则不易安心,不利持之以恒地锻炼。
蹲墙功与智能切其他功法相互促进
蹲墙、三心并站庄、捧气贯项法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蹲墙能增强练捧气贯顶法的整体性,捧气贯项法的整体性又能使三心并站庄更好地进入整体状态。而蹲墙和三心并站庄,其主要目的都是松腰,两者更是密不可分。蹲墙取得好的效果后,再站在就会明显感到腰向后放松了(跟自己以前相比),大腿根部也空松了许多。
在蹲墙之前,先做几个俯身拱腰,活动一下筋骨,蹲墙时腰就不会紧;收功时,再做几个俯身拱腰,一天都会觉得轻松灵活,精神舒畅。
蹲完墙以后,周身通畅,再做转腰涮胯时,觉得尾闾内有一根气棒,带动腰胯完成动作,意念一动,气与形体自动。
蹲墙贵有恒
每天坚持蹲墙500个,身体里的气机因此而有序化。蹲墙最大的收获是:平凡的蹲墙磨炼了一个人的意志力。在蹲墙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心烦不想蹲的现象,很想收功;这时,一定要坚持蹲,蹲到最心烦、最不想蹲的时候,会突然一下感到心烦、不想蹲的念头消失了,在这一刹那全身由上到下、由里到外舒服极了。
功法,在古代武术界曾是密传功法。
3、求修真功法!!~
别问了,你是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的,修真即修心,体悟人生真谛,人类真理,宇宙真义,还是先修心吧,机会总是给那些始终在修心的人的。例如,我问你一个问题,何为善,何为恶?如果说物物皆有两面性,那如果一面是力量,另一面呢?还有,修真与年龄关系不大,所以不要只图尽早,你修心如何往往决定了你修真之路能走多远,明白吗?
4、求修真功法
和我一样咧,不同的是我从中学生已经变成高中生了。给你一本我以前修炼的功法吧,不过如果你期待飞天遁地那就无视吧
道家修炼,从静功起步。其实修炼功夫的一切层次,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人手、了手以及中间过程,其中每一阶段的各个层次以及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都是静功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炼总 炼之中的重要性。静功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是最 基础的起手功法。而在社会上流行的气功之中,却属于 最高级的功法。修炼与气功在层次上的差别,于此可见。
5、求一护体功法《 寒暑铁布衫 》带图示的哪位前辈有给发个!!
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QyMjA4
寒暑铁布衣,奇功世间稀。 三丰祖师传,后学应谨记。 阴阳合于心,寒暑两无碍。
男女有别法,修炼要注意。 一气先和合,九九须抟聚。 再以息贯之,鼓荡不可泄。
息行百十二,哼受丹元力。 更将金刚杵.毛穴可封闭, 自可辟五谷,又可却宿疾。
手足力无穷,身披铁布衣。 言行依道理,动静可如意。 四海任我行,吟啸杳云际。
一太乙混元桩法
太乙混元桩法全称为“武当太乙隐仙派混元阴阳五行桩“。该桩为武当太乙五行拳法、道法的
根本,凡修炼武当道家嫡传内家拳功者,无不以此桩为基础,其中的”七返九还大法“为隐仙
派采气得气之源,而”混元一气旋转乾坤“之法更为求得拳术中”旋转力、混元力“之基础,
因此凡入我门中学习武当派拳功者必以此桩为重中之重,每天操练一至十遍,一年后即可身具
奇功,下面具体详细解说练法。
该功共分三步,第一步为”太乙七返桩“,内容如下:
1预备势:练此桩前最好空腹,除净大小便,裤带不可太紧,以自然不松垂为度。自然松净站
立,双手分置大腿外侧,且平视前方,如图1所示。意念:我站在武当山之巅,天风温和的吹
拂我周身,我要与山川大地融合为一。
2太乙七返桩:
(1)由“预备势“双脚以脚跟为轴,双脚尖极力向外分开,成一条直线为度,如图2
(2)上身保持不动,接图2双脚 再以脚尖为轴脚跟向外(两侧)横 撇,变成两脚脚尖朝前直
放,如图3
(3)凝神定气,两手同时由下向前向上缓缓抬起,掌心向下,高与肩平,如图4
(4)座腕亮掌,变成两掌心向前 手腕下折,掌心向前有凸意,但不可 用力,全身仍保持放
松状态,尤其肩 部松垂,如图5
(5)身缓缓下坐,同时双掌缓缓 随身体下按至小腹前,双掌仍掌心 向下,虎口相对,五指
自然分开。如图6。 此势即为"大乙七返桩"定势,注意下蹲不可太低,不可太高,膝盖弯处约
成120度角即可,身体保持中正,脊柱竖直不可尾闾骨前顶。两胯根处微有向两侧的横撑之意
,使阴部两睾丸及阴茎都保持自然松垂。女性也需要横撑胯根,并意念阴部阴道口子宫口微微
开张。 两手不可有丝毫用力,意念双脚与大地粘在一起,并越粘越紧,牢不可拔。
(6)现在开始调呼吸。其实所有的内功都是由呼吸炼成的,此处也不例 外。 注意,缓缓地
吸气,意念大地阴冷冰凉,而地心处却涌动着炽热的地火,我的吸气便是把地心处的地火热气
吸上来,沿着我的两足心"涌泉穴" 吸入骨髓中,再沿着骨髓向上升,在"会阴穴"(在前后阴
之间,阴囊与肛门 之间)处融而为一,再沿身体之中线向上升,直升到脑部中的"泥九宫"。
"泥丸宫"在眉心与后脑之间,意为一空窍为神灵所在之地。路线由"会阴穴 "向上经“丹田“
(肚脐后,命门前空穴)再经过膻中窍(两乳头连线中间点向后,体腔中间之空窍)向上经脖
颈中管过"鹊桥"(舌头轻抵上腭即上牙膛,称为搭鹊桥)再向上可入"泥丸宫"。此时眼可微闭
,中间留一微缝恰巧照住双掌中的空间,耳不外听,上下牙齿轻合,小腹内收,此为一吸气。
吸气过程中,随小腹内收可用意念向阴部向上向体内抽吸。但不可太勉 强用力。只要有微动
感觉即可;女性则意念向阴道内缩紧子宫口封闭。一 吸气完成后,即转为呼气,呼时全身放
松,气由"泥丸宫"经"膻中 窍"、"丹田"向下到"会阴穴"仍分为两股入两腿骨内,再向下经脚
心"涌泉穴"深入地底回归地火之中,此为一呼气。注意:呼吸用鼻,口唇闭紧。 呼时全身自
然松垂,小腹复原,阴部松沉胯根仍撑开。一吸一呼为"一息",心中默数,共七吸七呼为第一
遍。呼吸之间用意不用力, 力求自然,一定要缓慢悠长。心中慢慢的数一、二、三、四、五
、六、七;吸时数,呼时松气即可,再数二、二、三、四、五、六、七,一至数到七、二、三
、四、五、六、七为第一轮 。
如果为业余练功者,练完第一轮即可停止,然去接练"大乙九还桩",如此日日习练日久自成。
如果有时间的专业习武者,欲求长功快可再加练 第二轮、第三轮,但最多不可超过第七轮。
而且练几轮"七返桩",就必须接练几轮"九还桩"。所以必须自己掌握好时间,以循序渐进为好
。
3.太乙九还桩:
接"七返桩"之架,身体不动, 只是缓缓地将两手由内向外翻转成 手心向上,仍置于小腹前,
五指分开 略撑,双掌如抱一大气球,如图7。 略定神,停止逆呼吸,恢复自然 呼吸,意念头
部之上顶中开一洞,洞 口约拇指粗细,此洞深入向下经脑 中、鹊桥、口腔、喉咙、膻中窍、
丹田 到会阴,为一直线。天空中阳光灿 烂光明温暖,但天空极深极高远处 则有阴凉之精气
,此精气随我吸气 时由我头顶洞口进入我身体内,由 泥丸宫直下会阴内并充溢于阴部之 中
,我呼气时此清凉精气则归入我 的腹腔命门等处。(命门在脊椎正 对肚脐之骨节处); 吸
气时小腹略鼓,意念清凉精气由天至顶至会阴穴,为一吸 气,呼气时意念精气归入腹腔命门
。此为一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息,共九息。呼吸时身体各部要求与"七返桩"相同,闭口,微合
目留一缝照于双掌中间空处,耳不外听,舌抵上腭,鼻吸鼻呼,双手虚托不可着力,肩松垂,
忘掉两腿。 就这样教吸不数呼,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到二、二、三、四
、五、六、七、八、九直到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为第一轮。
一般练几轮"七返"就练几遍"九还",其实也不拘于此.但"七返"通常 最多不过七轮,"九还"
最多不过九轮,"七返"为通地火,以地火之阳练我身中之阴,“九还“为通天水,以天水之阴
济我身中之阳。那么为什么又称之为"七返九还"而不叫"五返六还"呢? 这是依据最古老的"河
图洛书"而来。在远古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宇宙天地万物时,是由最简单的”一“开始的,道家
之祖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此意。 "河图"的理论即为"地四生
水,天九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因此,七为火数,九为金数,通过水火锻炼以成"金
丹"。道家的“金液还丹”理论,便是由这些理论而产生的。这里以“七返、九还”为名,主
要是锻炼体内的真气凝聚与通畅。“七返”由下通上,“九还”由上至下,使身内排浊留清,
进而周流全身。
4、太乙混元抟气桩:
(1) 由“九还桩”势,身体不动,自然呼吸。两手由手心向上虚托,缓缓向上抬起,同时双
掌略向内翻,成双掌合抱式,高与胸齐,十指自然分开相对,相距约五寸,如图8。
(2) 全身松沉,胯根横撑,阴部松垂,意念两睾丸松松下垂而对称,如天平之两端的称盘平
正一线,女性意念两乳房自然松沉,也如天平之两端称盘平衡一线。
(3) 此时不计呼吸,身体向左缓 缓旋转90度两脚不动,同时身体前送,右脚蹬直,左腿成
弓步,如图9。
(4)接上式,身体不动,左脚蹬 直,身体后坐,重心落于右腿上,上 身保持原态,如图10
。
(5)接上式,身体右转180度.如起势时面向北,则图9为面朝西,此时转为面朝东方,身体
缓缓随转动之势向前移动,左脚蹬直,右脚成弓 步;如图11
(6)接上式,身体缓缓后坐,右 脚蹬直,身体重心坐于左腿上,如图12。
(7)接上式再身体左转 180度成图9式,,以后左旋右转,边转边数。
(8) 此时不计呼吸,由图9时数一(默数),图10数二,再数三、四、五、 六、七、八为第
一轮。再数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为第二轮,数到八、 二、三、四、五、六、七
、八为第八轮,此时为第一遍,可根据练功时问练一至 八遍不等。
(9) 此式名为"混元一气旋转乾坤",关键在于旋转抟气,通过"七返九还"的采收天地二气,
此式便将身中之阴阳二气抟和为一,使之成为真正 的精气内力,旋转时,意想带脉,带脉如
腰带围腰一圈,前后与肚脐命门相齐。意念真气在带脉中流动,(带脉粗如拇指)在身内画一
8字圈,同时可观注"六球一柱",何为"六球一柱"呢? "六球"即为上中下三盘各二球。上盘为
两眼球,中盘为两肾球(命门 两侧各有一腰子如球),下盘为两睾丸球。女性中盘为两乳房
球,下盘为两 肾球、一柱则为脊柱。三盘两球连线则为"三"字,内隐仙理,故称为"隐仙派"
。 旋转时以脊柱为立轴,三盘六球随之左旋右转,内中真气自然也随之 左旋右转,久则抟聚
为一团精气,即成内力。再通过长期的左右旋转,身体如沉入大地,双脚如入地三丈,两腿如
桩如山,身体双臂松沉旋转而具有一种螺旋力,此为可化解任何外力,而由于内气渐旺,双掌
合抱中又产生一种如气团的膨胀力,也可称为弹力,所以此桩为武当拳功道法之本,精气内力
之源。丹道家称此阶段为"筑基"。 旋转时,眼微开目光注于身体面对的前方,虽开而似闭,
耳则似听非听 不着意于任何事物。身体切忌上下浮沉,始终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5.收势:
接"混元桩"势,练完一整遍后,即可停止旋转之势,身体转向 正北方,身体缓缓直立,双手
放下恢复预备势之位置,再以双脚尖为轴,双 脚跟内合;再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内合并齐,两
脚跟再内合并齐即可。
以上即为"太乙混元桩"的全套修炼方法,这是基础中的基由,每日至 少练一遍沏切!切切!
6、求个功法```只要能强身健体
是有的,现在发出一套送给你,较简单,暂无图,中国青年应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寒暑铁布衣功
严冬将至特发此功供功友们学习!!!!!!
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寒暑铁布衣功, 这门功夫无论对于练武和普通人来说,都是极为神
奇的功夫。功法极为简单实用,即使寻常未 练过武功的普通人,每天只要按法修炼十五分钟
,一个月后便可达到"寒暑不侵"之境,可单衣在零 下10度至零上40度之间的环境内活动自如
,并且全身可不畏拳打足踢、两个月后,周身可任棍棒击 打不伤,并可数日不食,真气溢满
力大无穷。 其实,这门功夫是修道之人所应必修的基础功夫。在古史记载中,武当派祖师张
三丰经常不饮 不食达数月之久,寒暑唯一蓑一衲,大概就是得益于这门功夫的奥妙神奇。修
道之人没有固定的生 活来源,尤其为了锻炼心性和身体,经常游方行脚遍天下,以化缘乞食
为生,因此有一个好身体以应 付气候的恶劣变化及人情的冷暖,如恶奴野犬的袭击实属必要
。如果能练成这门功夫,则足以应付 这些来自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无常变化和意外袭击。 因
此,这套功夫实为入道修行的必修课。当世武当山紫霄宫道人朱诚德便精通此功,可达不畏
寒暑,长力致远及辟谷不食之境界。其功法也十分简便易行。无论有无文化根基,只要师傅点
破迷 津,均可修炼成功。古人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诚哉斯言! 对于普通人来
说,不畏寒暑及铁布衫抗击打是无限神秘的,可是这门功夫的道理却几句话就可 点透。有多
少练武者,为了追求这一成就,勤苦追求,每天披星戴月的苦练也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本 人
也曾是其中之一。自从追随两位裴锡荣、金子弢恩师习艺后,得受此千古奇艺,始知平淡之中
蕴 天真之理。从此以后,再不知感冒风寒为何物,寒暑均可一件布衣,数日下饮不食也属寻
常事。 这套功夫的根本就在于一个"气'字。这个"气"也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个神秘奇特的”
炁“,更 不是所谓内功中的真气,而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普通呼吸之气,其关键就在于如何
操作这口"气"、锤炼这口"气"而已!所以,修炼这套功夫不需要任何武功根基,从12岁少年到
80岁老人无分男女, 只要精神与身体都正常,都可以按功法修炼成功。
功法歌赞如下:
寒暑铁布衣,奇功世间稀。 三丰祖师传,后学应谨记。 阴阳合于心,寒暑两无碍。
男女有别法,修炼要注意。 一气先和合,九九须抟聚。 再以息贯之,鼓荡不可泄。
息行百十二,哼受丹元力。 更将金刚杵.毛穴可封闭, 自可辟五谷,又可却宿疾。
手足力无穷,身披铁布衣。 言行依道理,动静可如意。 四海任我行,吟啸杳云际。
一太乙混元桩法
太乙混元桩法全称为“武当太乙隐仙派混元阴阳五行桩“。该桩为武当太乙五行拳法、道法的
根本,凡修炼武当道家嫡传内家拳功者,无不以此桩为基础,其中的”七返九还大法“为隐仙
派采气得气之源,而”混元一气旋转乾坤“之法更为求得拳术中”旋转力、混元力“之基础,
因此凡入我门中学习武当派拳功者必以此桩为重中之重,每天操练一至十遍,一年后即可身具
奇功,下面具体详细解说练法。
该功共分三步,第一步为”太乙七返桩“,内容如下:
1预备势:练此桩前最好空腹,除净大小便,裤带不可太紧,以自然不松垂为度。自然松净站
立,双手分置大腿外侧,且平视前方,如图1所示。意念:我站在武当山之巅,天风温和的吹
拂我周身,我要与山川大地融合为一。
2太乙七返桩:
(1)由“预备势“双脚以脚跟为轴,双脚尖极力向外分开,成一条直线为度,如图2
(2)上身保持不动,接图2双脚 再以脚尖为轴脚跟向外(两侧)横 撇,变成两脚脚尖朝前直
放,如图3
(3)凝神定气,两手同时由下向前向上缓缓抬起,掌心向下,高与肩平,如图4
(4)座腕亮掌,变成两掌心向前 手腕下折,掌心向前有凸意,但不可 用力,全身仍保持放
松状态,尤其肩 部松垂,如图5
(5)身缓缓下坐,同时双掌缓缓 随身体下按至小腹前,双掌仍掌心 向下,虎口相对,五指
自然分开。如图6。 此势即为"大乙七返桩"定势,注意下蹲不可太低,不可太高,膝盖弯处约
成120度角即可,身体保持中正,脊柱竖直不可尾闾骨前顶。两胯根处微有向两侧的横撑之意
,使阴部两睾丸及阴茎都保持自然松垂。女性也需要横撑胯根,并意念阴部阴道口子宫口微微
开张。 两手不可有丝毫用力,意念双脚与大地粘在一起,并越粘越紧,牢不可拔。
(6)现在开始调呼吸。其实所有的内功都是由呼吸炼成的,此处也不例 外。 注意,缓缓地
吸气,意念大地阴冷冰凉,而地心处却涌动着炽热的地火,我的吸气便是把地心处的地火热气
吸上来,沿着我的两足心"涌泉穴" 吸入骨髓中,再沿着骨髓向上升,在"会阴穴"(在前后阴
之间,阴囊与肛门 之间)处融而为一,再沿身体之中线向上升,直升到脑部中的"泥九宫"。
"泥丸宫"在眉心与后脑之间,意为一空窍为神灵所在之地。路线由"会阴穴 "向上经“丹田“
(肚脐后,命门前空穴)再经过膻中窍(两乳头连线中间点向后,体腔中间之空窍)向上经脖
颈中管过"鹊桥"(舌头轻抵上腭即上牙膛,称为搭鹊桥)再向上可入"泥丸宫"。此时眼可微闭
,中间留一微缝恰巧照住双掌中的空间,耳不外听,上下牙齿轻合,小腹内收,此为一吸气。
吸气过程中,随小腹内收可用意念向阴部向上向体内抽吸。但不可太勉 强用力。只要有微动
感觉即可;女性则意念向阴道内缩紧子宫口封闭。一 吸气完成后,即转为呼气,呼时全身放
松,气由"泥丸宫"经"膻中 窍"、"丹田"向下到"会阴穴"仍分为两股入两腿骨内,再向下经脚
心"涌泉穴"深入地底回归地火之中,此为一呼气。注意:呼吸用鼻,口唇闭紧。 呼时全身自
然松垂,小腹复原,阴部松沉胯根仍撑开。一吸一呼为"一息",心中默数,共七吸七呼为第一
遍。呼吸之间用意不用力, 力求自然,一定要缓慢悠长。心中慢慢的数一、二、三、四、五
、六、七;吸时数,呼时松气即可,再数二、二、三、四、五、六、七,一至数到七、二、三
、四、五、六、七为第一轮 。
如果为业余练功者,练完第一轮即可停止,然去接练"大乙九还桩",如此日日习练日久自成。
如果有时间的专业习武者,欲求长功快可再加练 第二轮、第三轮,但最多不可超过第七轮。
而且练几轮"七返桩",就必须接练几轮"九还桩"。所以必须自己掌握好时间,以循序渐进为好
。
3.太乙九还桩:
接"七返桩"之架,身体不动, 只是缓缓地将两手由内向外翻转成 手心向上,仍置于小腹前,
五指分开 略撑,双掌如抱一大气球,如图7。 略定神,停止逆呼吸,恢复自然 呼吸,意念头
部之上顶中开一洞,洞 口约拇指粗细,此洞深入向下经脑 中、鹊桥、口腔、喉咙、膻中窍、
丹田 到会阴,为一直线。天空中阳光灿 烂光明温暖,但天空极深极高远处 则有阴凉之精气
,此精气随我吸气 时由我头顶洞口进入我身体内,由 泥丸宫直下会阴内并充溢于阴部之 中
,我呼气时此清凉精气则归入我 的腹腔命门等处。(命门在脊椎正 对肚脐之骨节处); 吸
气时小腹略鼓,意念清凉精气由天至顶至会阴穴,为一吸 气,呼气时意念精气归入腹腔命门
。此为一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息,共九息。呼吸时身体各部要求与"七返桩"相同,闭口,微合
目留一缝照于双掌中间空处,耳不外听,舌抵上腭,鼻吸鼻呼,双手虚托不可着力,肩松垂,
忘掉两腿。 就这样教吸不数呼,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到二、二、三、四
、五、六、七、八、九直到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为第一轮。
一般练几轮"七返"就练几遍"九还",其实也不拘于此.但"七返"通常 最多不过七轮,"九还"
最多不过九轮,"七返"为通地火,以地火之阳练我身中之阴,“九还“为通天水,以天水之阴
济我身中之阳。那么为什么又称之为"七返九还"而不叫"五返六还"呢? 这是依据最古老的"河
图洛书"而来。在远古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宇宙天地万物时,是由最简单的”一“开始的,道家
之祖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此意。 "河图"的理论即为"地四生
水,天九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因此,七为火数,九为金数,通过水火锻炼以成"金
丹"。道家的“金液还丹”理论,便是由这些理论而产生的。这里以“七返、九还”为名,主
要是锻炼体内的真气凝聚与通畅。“七返”由下通上,“九还”由上至下,使身内排浊留清,
进而周流全身。
4、太乙混元抟气桩:
(1) 由“九还桩”势,身体不动,自然呼吸。两手由手心向上虚托,缓缓向上抬起,同时双
掌略向内翻,成双掌合抱式,高与胸齐,十指自然分开相对,相距约五寸,如图8。
(2) 全身松沉,胯根横撑,阴部松垂,意念两睾丸松松下垂而对称,如天平之两端的称盘平
正一线,女性意念两乳房自然松沉,也如天平之两端称盘平衡一线。
(3) 此时不计呼吸,身体向左缓 缓旋转90度两脚不动,同时身体前送,右脚蹬直,左腿成
弓步,如图9。
(4)接上式,身体不动,左脚蹬 直,身体后坐,重心落于右腿上,上 身保持原态,如图10
。
(5)接上式,身体右转180度.如起势时面向北,则图9为面朝西,此时转为面朝东方,身体
缓缓随转动之势向前移动,左脚蹬直,右脚成弓 步;如图11
(6)接上式,身体缓缓后坐,右 脚蹬直,身体重心坐于左腿上,如图12。
(7)接上式再身体左转 180度成图9式,,以后左旋右转,边转边数。
(8) 此时不计呼吸,由图9时数一(默数),图10数二,再数三、四、五、 六、七、八为第
一轮。再数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为第二轮,数到八、 二、三、四、五、六、七
、八为第八轮,此时为第一遍,可根据练功时问练一至 八遍不等。
(9) 此式名为"混元一气旋转乾坤",关键在于旋转抟气,通过"七返九还"的采收天地二气,
此式便将身中之阴阳二气抟和为一,使之成为真正 的精气内力,旋转时,意想带脉,带脉如
腰带围腰一圈,前后与肚脐命门相齐。意念真气在带脉中流动,(带脉粗如拇指)在身内画一
8字圈,同时可观注"六球一柱",何为"六球一柱"呢? "六球"即为上中下三盘各二球。上盘为
两眼球,中盘为两肾球(命门 两侧各有一腰子如球),下盘为两睾丸球。女性中盘为两乳房
球,下盘为两 肾球、一柱则为脊柱。三盘两球连线则为"三"字,内隐仙理,故称为"隐仙派"
。 旋转时以脊柱为立轴,三盘六球随之左旋右转,内中真气自然也随之 左旋右转,久则抟聚
为一团精气,即成内力。再通过长期的左右旋转,身体如沉入大地,双脚如入地三丈,两腿如
桩如山,身体双臂松沉旋转而具有一种螺旋力,此为可化解任何外力,而由于内气渐旺,双掌
合抱中又产生一种如气团的膨胀力,也可称为弹力,所以此桩为武当拳功道法之本,精气内力
之源。丹道家称此阶段为"筑基"。 旋转时,眼微开目光注于身体面对的前方,虽开而似闭,
耳则似听非听 不着意于任何事物。身体切忌上下浮沉,始终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5.收势:
接"混元桩"势,练完一整遍后,即可停止旋转之势,身体转向 正北方,身体缓缓直立,双手
放下恢复预备势之位置,再以双脚尖为轴,双 脚跟内合;再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内合并齐,两
脚跟再内合并齐即可。
以上即为"太乙混元桩"的全套修炼方法,这是基础中的基由,每日至 少练一遍沏切!切切!
关于"太乙混元桩"的练气还丹共分为三层功夫,这里只介绍了"筑基" 的基本要求,其目标基
本为聚敛真气,持聚成气团,然后能用此气团开通八 脉,通过打八脉锤使身体的真气更加鼓
荡,同身产生抗击打能力;然后运用 真气可负重致远强健体力;用此真气可御寒辟暑,可辟
谷不食,可颐养回春还颜不老,可精力健旺身轻力大,神彩照人。 第二层功夫为"运化"。即
在旋转的过程中注意将意念之于"六球一柱“ 的旋转摆动上,双脚交替为根与脊柱相连,再深
入地底与地心相连.六球如飞砣因离心力而张开,身中精力充沛弥漫,身如擎天之柱,周围气
流气均为我 的旋转所带动,围绕我的身体成一气旋,又如龙卷风之势。此时真气已充入身体
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脏器,武功正与真气相合,形成真正的内功,此阶段为真正的伐毛洗髓超
凡脱俗的阶段,丹道家称之为"武火炼丹"。 第三层为"入神"。 如果如前两层还有内气与内功
的运化,那么这一层已不再关注真气的变化,而全部转为神意的运行。即周身真气盈满后,意
念身体膨胀放大,而周身外围有一层气流如绳索缠绕着我,我不断的旋转用意念将周围的气圈
撑大,渐渐我周身放出明净之光包围身边,此光气之圈再将缠绕我之气绳胀 大并使之逐渐融
化与我的气充分融合,气光愈散愈大愈广愈远,渐于虚空相合。此时我顶天立地旋转于虚空之
中,周围除了虚空已一无所有,我的身体已渐渐融化于虚空中成为一个透明的气旋,此时身心
俱入虚静之中,我只是一团神意不断地不由自主地自动地左转右旋,愈转愈慢.渐渐不动,而
连神意也不存在了,只留一片虚空。此时的功夫,道家称为"化光坐忘",佛家称为"深入大定
",丹道炼气士又称为"沐浴养胎"。 "化光生忘"是隐仙派武功的最高层次,此时神意与身体高
度统一,周身松净之极已达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不以意觉纯以神行的境界,应事体物待
敌全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南派道家祖师张紫阳称之为"见之不可 用,用之不可见。恍惚里相逢
,杳冥中有变。一霎火焰飞,真人自出现。"功到"神行",已可由武入道,终身受益。
二太乙八脉锤导引四式
在打锤之前,应先进行脊椎导引。这是因为"太乙混元桩"只是进行了 意与气的导引及锻炼,
而没有对脊椎进行导引锻炼。这四种姿势是打锤前 的准备。
一、扭项望月式
(1) 由预备势图1起,双脚以脚跟为轴向两分开半步,再以脚尖为 轴脚跟外移双脚与肩同宽
,双手不 动,眼看前方,如图2所示。然后两 手向身体前方抬起平伸与肩平齐, 手心向下。
如图13
(2) 由此姿势身体以右脚为轴,向后转180度,双手随转动之势向后转,右手外旋变成手心
向上,向后伸直,左手曲肘护于脖子前面,左脚尖点地,如图14
(3) 接上势,身左转恢复图13姿 势然后继续左转 180度,左手外旋 变掌心向上,右手屈肘
护于脖前,左 脚直立,右脚尖点地。如图15。
(4) 接上势右转恢复图13姿势, 再向右转到图14姿势,如此共左右 各转四次,即回到预备
势即可。
此势目的主要是活动脊椎,脊 椎是人周身神经的总枢,必须天 活动以保证所有神经丛的正常
运转 机能。转身时,一定要配合扭项观 望伸直的掌心,速度不要太快太猛, 适中即可。转
动时可以听见脊椎骨 发出的"咯吧"的响声。这表明脊椎 骨节位置不正的地方已恢复正常。
二、侧身探月势
(1) 由图1预备势起,仍双脚分 与肩同宽如图2所示,双手侧平举掌心向前,高与肩平。
(2) 由上势,两脚不动身向右尽 量侧弯,左手置于头上,手心向头, 右手置于背腰间手背
腰,手心向后;如图16
(3) 接上势,身再向左侧弯,右手置于头上手心向头,左手置于身后 腰间手背贴腰,手心
向外,如图17。
(4) 如此左右各弯曲四次,即回到预备势即可。
三、海底观月势
(1) 预备势起分脚至图2姿势。
(2) 由图2,双手在背后腰间,十指交叉,手背贴于后腰间,如图18。
(3) 上身向前弯,躬身尽量将头向双腿中间伸,目光由双腿间向后看,如图19。
(4) 起身恢复到图18,如此向前 弯腰四次,再回到预备势即可。
四、仰天叹月势
(1) 由预备势分脚至图2所示。
(2) 双手扶于腰间日视前方如图 20。
(3) 接着将上身尽量向后弯, 头尽量向后仰眼看后方,如图21。
(4) 如此回到图 20,然后再后共仰身四次。注意,做此势时不可屈膝,要使腰部后弯,以
锻炼腰部 力量和柔韧性。
以上四个姿势都是锻炼脊柱的动能,通过立旋、侧弯、前躬、后 仰使脊柱得到全面立体的锻
炼, 这样在打八脉锤时既可使真气畅 通,又增强脊柱强度和抗击打能 力,避免受伤。
三 太乙八脉锤法须知
大乙八脉锤法,就是用特制的木棒、铁棒捶打全身的奇经八脉,使入 脉全部贯通,真气畅通
无阻,以达到抵御寒暑和周身抗外力击打的能力 操作太乙八脉锤法,有几个注意事项,习者
一能要遵守。
第一. 练习之前一定要将前面的导引四势做一遍,以热身和防止受伤。
第二. 打锤前一定要先贯气,贯气内容见后面。
第三,打锤前禁止喝酒,任何酒都不能喝,这是因为酒伤卫气,使周身汗毛孔张开,容易受伤
。
第四,打锤时必须是饭后两小时以后,一般每天只打一遍锤即可。建议早晨大小便后进行,炼
功结束半小时以后才可进早餐。
第五,开始习炼"大乙八脉锤法"后的一个月内禁止任何性生活,否则极易受伤,切记,切记!
一个月后可以有性生活,但必须节制,而且在当天早上不可打锤,只做导引四式,第二天再打
锤。建议凡修炼此功法的已婚 者,继续学习我所传的"太乙阴阳术",即隐仙派的双修功法。
一方面有此基 础后再学"阴阳术"要容易的多,另一方面修成"阴阳术"后,除具有"绵掌"、 "
雷掌"的功夫外,还可以成就内功丹法,在性生活中可以阴阳互补,尽情娱 乐又不伤身体,不
妨碍打锤炼功,又可增长功力。
"太乙阴阳术"我也将举办函授班,学者可注意《武魂》的招生广告。
第六,"太乙八脉锤"的棒锤有两种,初学第一年只可打木棒,第二年后 可打铁棒、铁棒为特
制的空心铁棒、每年春秋冬三季打锤时可将铁棒用开 水预热,然后在周身滚动热烙,以温烙
奇经八脉,对增长功力极有益处。铁 棒我将在集中面授时带给大家,有需要者须提前预订。
每对仅收一百元工 本费,我同时传授"太乙降魔棒法八式"的武功套路。这样这对铁棒既可健
身长功又可防身自卫。此项只为自愿,学者也可以一直打木锤,日久功深, 仍能收奇效。
四贯气式:
贯气式是"寒暑铁布衣"的关键,从八脉锤到御寒暑都需要操作好贯气 式,只有气贯得好打锤
才不会受伤,御寒才会有效。
(1) 由图1预备势不动,深呼吸三次,即吸气时尽力鼓小腹,呼气时小腹 凹进去,尽量把腹
中气呼出。
(2) 三次深呼吸后,第四次不吸不呼时,将小腹先尽力鼓起,然后闭住 气,再深吸一口气
,入腹,然后喉中吞咽一次。注意,吸气不可太急,要慢慢 吸入充入小腹中,另外吞咽时只
是干咽,口中没有口水也没有气,只是好象 咽食物一样的于咽。
(3) 吞咽后向下压住腹中气,小腹一直鼓着不放,口鼻恢复自然呼吸。然 后双脚分开如图
2所示,身地微微下坐,膝微屈,似自然站立。
(4) 尽量鼓腹,待实在忍不住时,可放开小腹,长呼气,张嘴念"哈"字,将 小腹中气用口
呼出,连呼三次,念"哈"字三次,呼吸恢复自然。
从(1)至(4)算一次,每天早晨空腹练六次,连练三天,再接练下一步。
注意:一定要先鼓腹,然后再吸气入腹,然后咽气阔气再自然呼吸,腹 中一直充盈气团,次
序决不可错,否则无益而有损。
(5) 上接(3),鼓腹站桩,将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前向上托,托至胸前,掌 心向上曲肘相对
,如图22。
随双手上托同时,将小腹中之气团上升至胸膈处,使胸腔隆起,口鼻仍 自然呼吸,凝住不动
,尽力忍耐憋气不泄'。
(6) 至忍无可忍时再呼出胸中气,同时张嘴念"哈",连续三次,呼尽胸中余气。呼气时不可
太快速,也要缓缓呼出。 以上再连续练三天,便可打锤了;
注意:贯气法是关键中的关键,必须要操作熟练才可打锤,而且在以后 应敌之时,需要随时
贯气,既可抗击又可充盈拳脚之内力,练其他拳掌功夫 及腿脚功夫时自可事半功倍。
辟谷法:辟谷不食法虽然古已有之,但不可轻试,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尤其练武之人,每日
消耗体力过大,必须保持正常的营养和补给 如果遇特 殊情况,需断食时,则每日只练"太乙
混元桩"和此"贯气势",一般一感到饥饿,即贯气三口。然后休息片刻喝几口水即可。 通常断
食时,第一天只吃一顿饭(早饭),晚上喝点水,加练桩功和贯气。第二天只吃一点新鲜蔬菜
和水果,可以饮水练功。 第三天则只饮水练功。如果想恢复吃饭,则第一天只喝一顿稀粥,
第二天 可以吃较稠的粥或面条,水果蔬菜,第三天可以恢复正常的饮食。
四太乙八脉锤
一、 任督锤
1、 预备式:姿势同于图1之预备势,不过手持太乙盘龙双棒,如图23所示。
2、 击腹势:由图23起先鼓腹贯气,将气充于腹中, 然后先左后右以双棒击打小腹,所击处
在脐下一寸处,口中默数一、二、 三、四、五、六、七、八、九;二、二、三、四、五、六
、七、八、九;一直数到四、二、三、四、五、六、七、 八、九,共四九三十六棒。其间口
鼻自然呼吸,但腹中一直充气不泄,如图 24所示。
3、 击尾势(1): 接上势击腹完成后, 右脚右摆身右转90 度弓身,把左手反转 以棒头击
打尾闾骨处八次,右手持棒横 置于头前,口中默数 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即可
结束, 如图25所示。
4、 击尾势(2):身再左转90度, 右脚里扣,左脚外摆,左手持棒横置于头前,右手持棒以
棒头击打尾闾骨处,口中默数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然后将身转正站直,如图
26所示。
5、身向前微躬,双手反转以 棒头轮流击打脊椎骨,由尾闾骨 向上,先左后右口中默数一、
二、 三、四、五、六、七、八,数到八时, 正好右手击到脖子后大椎骨处, 如图27、28及
总示意图脊椎骨击 打处所示。
6、 击颈势:由上势,左手把棒 头朝上贴于脊椎上,棒头贴在大椎 骨上,右手持棒以棒头击
打大椎骨, 口中默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八即可,如图表29所示。
7、 击颈上头:接上势,将左手 棒放下,用右手棒由大椎处起向 上轻击,边击边上移,经"
风府", "玉枕"至"百会"而止,同时口中 默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共击八次
,如图30、31所示。
8、 躬身击顶(1):接上势,上身向前弯 ,低头由腿中间向后看,以双 棒轮流击打"百会穴
"八次,先右后 左,如图32、33 所示。
9、 躬身击顶(2):定击"百会穴" 后,再由该穴向前到发际(头发边 际,前额上)双棒轮
击八次边打边 走,同时缓缓起身站直,如图34,35所示。
此时放松小腹出气念"哈"字,呵气三口,然后在贯气入小腹。
10、 抹鼻下喉:把右手棒由发际向下过额头沿鼻根眼内角再顺鼻右侧拖下,再向下过喉结右
侧到“天突穴”处停止,两棒汇齐,如图36、37、38所示。
11、 定击天突:将左棒开向左 平伸,高与肩齐,同时仰头望天,以 右手棒头击打"天突穴"
三次,如图39所示。
12、 顺下到中:由"天突穴"向 下双棒轮击,边击边走到"膻中穴" 中止,其间共击四次,如
图40所示。
13、 将小腹中气团提到胸膈处,双棒轮流击打"膻中"八次。
14、 顺下到腹:由"膻中穴"向下,便打边走,双棒轮击八次到小腹处为止, 同时将胸膈处气
团下降到小腹中,如图41、42所示。 注意:此时胸腹中气团虽然下 移在移动过程中还要承受棒击,必 然鼓而不泄。 出气松开小
腹,口中念"哈"三次。此为"任督锤",专为震开督任二脉, 初学者学完以上锤法后,可暂停
,打此"任督锤"七天,七天后再接打后面的 全锤。
二、 带脉锤
1、 由图23所示 预备势起,鼓腹贯气,然后右脚向右横开一步,前脚掌 点地,上身向左转,
左手棒向上扬起,横棒于头前上方,右手棒横置于左肋 部的带脉上,如图43所示。然后开始
击打八次,八次完毕再上移一寸,再击 打八次,再上移一寸,击打八次,再上移一寸,击打
八次停上。共打四处三十 二次,如图44所示。
2、 将双棒放下,右脚放平,身向右转左前脚掌着地,身体重心落到右脚上,右棒 上扬以左
棒击打右肋四处共计四八三十二次,如图45、46所示。
3、 将身转正放松,放下双棒, 松腹出气念"哈"三次停止,如图47所示。
三、 头臂锤
1. 上接图47,此后不再贯气, 只须精神集中于棒所击打处即可, 凝神于头部右侧之"太阳
穴",用右 手棒轻击八次,左棒不动,如图48所示。
2. 由"太阳穴"向后经耳朵上 方,后上方,后方,用棒轻击共八次, 边击边走,如图49所示
。
3. 放下右棒,以左棒轻击左 "太阳穴"八次,如图50所示。
4. 再以左棒边打边走经左耳 上方,后上方,后方,共击八次停 止如图51所示。
以上击打"太阳穴"时,击打 一定要轻,稍有重量即可,即使熟 练以后也要轻打,因为此处为
头 部血管所汇集处,轻打可以通血 脉,以预防中风脑血栓等病,重打 则有血管破裂之患,
非常危险,慎 之!慎之!
5. 将右手伸直向右,以左手 棒击打右肩部八次,击打时可用意 将右肩部肌肉隆起,初时要
轻,以 后逐渐加重,如图52所示。
6、左手棒顺右臂向下便打边走到右肘外侧停止,共打八次,如图53所示。然后击打 右小臂外
侧八次,击打部位在距右肘尖两寸以下处。
7、 右肘部向下到右腕外侧 处,左棒边打边走共计八次,到"神 门穴"处停止,如图54所示。
此时 右臂已经内旋,右手棒头朝
7、擒拿术的辅助功法
提辅助擒拿术的独特功法,
技击性极强。练法自成一家,此功是用绳结来增强指力。功法共分两式:一练气式:清晨起床,活动筋骨后盘膝面南端坐。脊柱伸直,头颈平正,口眼轻闭,舌抵上腭。两臂向前平行举至肩平,臂直,立腕,双手成虎抓状--全身放松。按顺呼吸法,吸气,意想天地精华之气由劳宫穴吸入,集于丹田。同时屈肘,双手回收置胸前。呼气时双臂推出伸直。如此反复练习15分钟后方可进行下式练习。要领:呼吸要深长、缓慢,力求自然。 二练指式:分三段,习者可循序渐进,依次练习。功前先准备一根直径一厘米左右、长一米的麻绳或棉绳(绳必须结实)。在绳上排列整齐的打上八个死结(初习者可稍松),横置于一张与肚子平高的凳上。第一段,下肢成四平马步,两手伸直抓住绳结。吸气,以意领气进入丹田;呼气,将丹田气贯注十指。而后可自然呼吸(不可引气回归丹田),用力解开绳结。崐意想绳是人体,绳结是穴位、关节。解开后以意领气回归丹田。然后如上式呼吸运气解完剩下的绳结。功毕后反复运气冲洗十指,再用活血药水擦拭十指。至可一气解开八个绳结后可进下一步锻炼。第二段,运气同上,只是将绳结用水打湿增加难度。第三段,运气亦如上,此时必须将绳用植物油浸透。至此步功夫已不浅,为增强功力,应坚持不懈。
注意:一、此功练气时对呼吸法宜多练。二、此功必须每日练习,否则功效不大。三、练功场地必须空气清新。四、练此功应适当增加营养。五、练此功两月后便有功夫上手,此后切不可随便以功伤人。
分筋错骨专制敌的周身筋骨。所谓“分筋”,是指抓拿肌键、肌束和韧带,使之连接分离,失去加固关节、牵拉骨骼运动的能力;所谓“错骨”是指反背关节运动规律,使之超出关节活动限度。在“分筋”和“错骨”中,主要以错骨之法较为普遍。关节既易于锁扣和扳拧,且又目标明显,而骨、筋、穴又是紧密连带、不可分割的。
8、脊椎病要练什么瑜伽
一、扭腰、伸手、踢腿的“办公室体操”并不能代替瑜伽
纠正长年累月不当姿势造成的身体伤害,瑜伽是一项很好的选择。瑜伽的动作缓慢、舒展,每个动作做到个人的极限而停止,能令骨与骨之间的关节松开,让血液更顺畅地流到椎间盘,防止它们的僵化和粘连。
瑜伽的这种特效不是一般的活动身体、扭腰、伸手、踢腿能代替的。后者多属于“体操”性质,剧烈而快速,使肌肉组织的新陈代谢加快。在工作环境中练习瑜伽,可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10分钟。每个动作练习一两遍,保持姿势静止的时间为两三次深呼吸即可。
二、缓慢而极限处静止的姿势,深长的呼吸和集中于一点的静思,这就是瑜伽
瑜伽是很养生的运动,最重要的是身心合一,所以练习瑜伽的时候,需要更加多的耐心,均匀的呼吸,这样就能够有很好的效果哦。
首先,需要配合深呼吸。姿势伸展时吸气,收拢时呼气。吸气时腹部鼓胀,肚脐突出,呼气时腹部往里缩,好像腹肌要与腰椎合二为一。同时,瑜伽姿势还需配合“静思”,思想需集中于一点。比如做提腰时,就把注意力集中于腰部;伸手时,注意力集中在肩部。总之,哪里觉得酸楚,就集中到哪里,这样富氧的血液就可以充分地送到身体所需的部位。
9、八段锦功法的详细要领
八段锦功法的详细要领:
1、松静自然
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基本要领,也是最根本的法则。松,是指精神与形体两方面的放松。这里的“自然”决不能理解为“听其自然”“任其自然”,而是指“道法自然”。
2、准确灵活
准确,主要是指练功时的姿势与方法要正确,合乎规格。。灵活,是指习练时对动作幅度的大小、姿势的高低、用力的大小、习练的数量、意念的运用、呼吸的调整等,都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
3、练养相兼
练,是指形体运动、呼吸调整与心理调节有机结合的锻炼过程。养,是通过上述练习,身体出现的轻松舒适、呼吸柔和、意守绵绵的静养状态。
4、循序渐进
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和数量的习练,才会做到姿势逐渐工整,方法逐步准确,动作的连贯性与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对动作要领的体会不断加深。
(9)脊柱功法扩展资料
八段锦功法特点:
1、柔和缓慢,圆活连贯
柔和,是指习练时动作不僵不拘,轻松自如,舒展大方。缓慢,是指习练时身体重心平稳,虚实分明,轻飘徐缓。圆活,是指动作路线带有弧形,不起棱角,不直来直往,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它是以腰脊为轴带动四肢运动,上下相随,节节贯穿。
连贯,是要求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转换衔接,无停顿断续之处。
2、松紧结合,动静相兼
松,是指习练时肌肉、关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的放松。在意识的主动支配下,逐步达到呼吸柔和、心静体松,同时松而不懈,保持正确的姿态,并将这种放松程度不断加深。
紧,是指习练中适当用力,且缓慢进行,主要体现在前一动作的结束与下一动作的开始之前。动,就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动作轻灵活泼、节节贯穿、舒适自然。静,是指在动作的节分处做到沉稳
3、神与形合,气寓其中
神,是指人体的精神状态和正常的意识活动,以及在意识支配下的形体表现。“神为形之主,形乃神之宅”。
八段锦功法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起源于北宋,至今共八百多年的历史。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五颜六色,美而华贵!体现其动作舒展优美,视其为“祛病健身,效果极好;编排精致;动作完美。”
现代的八段锦在内容与名称上均有所改变,此功法分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练习无需器械,不受场地局限,简单易学,节省时间,作用极其显著;效果适合于男女老少,可使瘦者健壮,肥者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