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成长期该怎么保护脊椎?
人体脊柱是由一节节椎骨组成的,可伸可屈,随着婴儿学会抬头、坐、直立、行走,垂直的脊柱便出现了四个生理性弧度:颈段前凸、胸段后凸、腰段前凸、骶椎后凸。这些弯曲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稳固定型。儿童年龄越小,脊柱发育越不成熟,可塑性越大。因此,儿童不宜睡过硬或者过软的床垫。
在白天的学习、劳动、锻炼等活动中,儿童一般都是处于直立状态,此时,由于头部、身体的重力作用,以及背部肌肉、韧带的牵拉,脊柱保持着生理性的弯曲状态。要矫正由于一天的社会生活所引起的平衡失常,最好的机会是晚上的睡眠时间--他是脊椎骨休养及矫正的最佳时间。睡觉时,儿童躺在软硬合适的床垫上,人的脊柱从侧面看是弯曲的,医学上称之为“生理弧度”或“生理弯曲”。人在仰卧于水平面时,背部和腰部的脊柱正好有力地支撑起身体,而长期平卧在过于柔软的床铺上时,身体的自重会使脊柱的“生理弧度”改变或者消失。也就是脊柱变直了(从侧面来看),从而出现不适或疼痛。由于孩子的脊柱十分柔韧,且很容易定型。因此,儿童,尤其是发育期、青春期、体重过重的孩子,为了较好保持脊柱的生理弧度应选择选择一张能有效支撑他S型脊椎发育的益卡思儿童床垫。
过软的床无法固定睡眠时的重心,而且因不断的翻身,使重心改变而更感疲劳。再者,卧具过软,全身重量压在床上,身体下沉较严重,脊柱过分弯曲。这样,侧睡时,脊柱向一侧弯曲,日久会形成脊柱侧弯;平卧时,背部脊柱弯曲未消失,肌肉疲劳得不到消除,反而牵拉的更紧张、更不均匀,脊柱本身也恢复不到原状。
所以,为了防止儿童脊柱变形和消除白天活动造成的肌肉、韧带的疲劳,不宜让儿童睡过硬或者过软的床垫。
2、人体脊椎发育的四个阶段代表婴儿的哪些动作完成
----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和有程序的连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发育阶段,各阶段都有其一定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再加上生活环境的不同,就把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胚发育期:一般从妊娠期8周起为胚发育期。从受精卵开始分化,直至大体成形,形成内胚层、外胚层、中胚层三层组织。 ----(2) 胎儿期:从妊娠8周至胎儿出生为止。此期以组织及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渐趋成熟为特点。在胎儿时期可以测定胎盘功能和检查羊水内的细胞染色体、酶量及生化内容,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防治。必要时可行人工流产,以免出生后贻害家庭与社会。 ----(3) 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开始至生后28天。新生儿适应子宫外的新环境,经历了解剖生理学的巨大变化。全身各系统的功能从不成熟转到初建和巩固是此期特点。 ----(4) 婴儿期:指生后至1周岁。婴儿期的特点是生长特别快。1年内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身长可达到出生时的2倍。此期必须加强营养要素,才能预防营养不良及消化不良。否则易发生佝偻病等。 ----(5) 幼儿前期:1-3岁。此期体格生长速度比婴儿期渐变缓慢,但语言、行动与表达能力明显发育。前囟闭合、乳牙出齐,能控制大小便。在断奶后如对营养供应不加重视,往往可引起身高不增或少增。 ----(6) 幼儿期:3-6、7岁。相当于目前"幼儿园"阶段。此期的特点是生长发育变慢,动作及语言能力逐步提高,能跳跃、登楼梯、唱歌、画图,开始识字认字。往往好奇、多问。不小心也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7) 童年期:6、7-11、12岁。亦称小学年龄期。此期特点是脑的形态结构基本完成,智能发育进展较快,能较好地综合分析、认识自己。此期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加强体育锻炼。 ----(8) 青春发育期(简称青春期):约10-18岁(女性较早,男性较晚,约相差2年).这是童年过渡到成年的发育阶段.此时的特征为:体格发育首先加速,继而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女性的青春期普遍为11-12岁到17-18岁,男性则为13-15岁到19-21岁。这里存在着个体差异,且与地区、气候、环境及种族有关。 ----(9) 青年期:约16-20岁。此期的特征为思维活跃,智能发展,开始锻炼独立生活,参与比较复杂的社会活动,但情绪易多变,可发生异常心理,应当适当的诱导和教育. ----以上的各年龄期按顺序衔接,不能跳越。前一年龄期的发育为后一年龄期的发育奠定必要的基础。任何一个阶段的发育受到障碍,都会对后一个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3、儿童的脊椎存在什么问题?
小宝宝因为不会说话也不会表达,所有的情绪都是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有时候家长早照顾小宝宝的过程中,有一些动作会对小宝宝的脊椎造成一些影响,这样时候小宝宝会表现出哭闹的样子,家长一定要及时的发现引起小宝宝哭闹的原因,如果小宝宝的脊椎受到了伤害对小宝宝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
宝宝脊椎受伤,多会出现过度哭泣现象,同时可能伴随拒奶,呕吐等不适症状,需要注意观察,如果孩子有类似症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治疗。
婴幼儿时期是脊柱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人体脊柱的三个生理弯曲都在婴幼儿时期形成。
第一个生理弯曲发生在宝宝三个月左右。
新生儿宝宝的脊柱很柔软,几乎没有弯曲,处于完全直的状态。当宝宝到了三个月左右时,开始出现抬头、扭头等动作,从而强化了背部的肌肉,脊柱也开始形成第一个弯曲——颈椎前凸。
第二个生理弯曲发生在宝宝六个月左右。
绝大多数宝宝在六个月左右,就可以不需要支撑,自然的坐着。于是在这时,宝宝的脊柱就会形成第二个弯曲——胸椎后凸。
第三个生理弯曲发生在宝宝一岁左右。
宝宝到了一岁,就开始学习走路,脊柱就开始形成第三个弯曲——腰椎前凸。
会伤害宝宝的脊柱的动作:
1、过早的竖抱宝宝
过早的竖抱宝宝,会增加宝宝脊柱的压力。新生儿的脊柱非常柔软,若是长期承受过重的压力,就会导致脊柱出现不正常的弯曲,最终导致脊柱发育畸形。
2、一直抱着宝宝
有的家长为了减少宝宝哭闹,或是让宝宝睡的更好,就会一直把宝宝抱在怀里。时间长了,就会让宝宝产生依赖心理,非要家长抱着才能睡。这种习惯不仅影响宝宝呼吸换气,也会使脊柱长期处于弯曲的状态,因此就会增加宝宝驼背的可能。
3、过早的让宝宝坐立
宝宝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规律,家长应该让宝宝自然的发展。因为坐姿对脊柱的要求较高,宝宝在6个月以前,脊柱都尚未发育成熟,不能很好的承受身体的重量。若是过早的让宝宝学习坐立,会影响脊柱的发育,甚至会导致宝宝脊柱弯曲变形。
4、什么运动对孩子的脊柱发育有作用
buy their own ship in the Planky
5、人体脊骨在幼儿期就完全成长定型了吗?
脊柱最早的发育在胚胎时期,在母亲肚子里时,脊柱发育出完整的雏形。
出生时,新生儿脊柱无弯曲且柔软,呈现轻微后凸,出生后3个月,婴儿抬头动作的发育出现,形成了颈椎生理性前凸,以保持头在躯干上的平衡。
6个月时,幼儿能直立靠坐,出现胸椎生理性后凸。
在9个月到1岁时,幼儿学习行走时,开始出现腰椎生理性前凸。
直到6-7岁学龄时期,人体脊柱弯曲才会彻底固定下来,形成骶椎生理性后凸。
所以,ICA(国际脊骨神经科学会)认为,在婴幼儿到学龄时期,家长应密切注意孩子的脊骨生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