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微创手术是不是必须使用水木天蓬超声骨刀?
脊柱微创手术使用水木天蓬超声骨刀可以更简便地完成,如果没有水木天蓬镜下超声骨刀,部分颈胸椎的高危手术仅使用磨钻等传统内镜工具确实是无法进行的。内镜手术的难点之一在于脊柱手术区域内分布着密集的神经、血管网络,容易发生误伤。使用超声骨刀后,可以降低损伤概率。目前全球颈椎、腰椎疾病患者日益增加,骨科大夫用上水木天蓬超声骨刀可以在提升手术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也把原来无法开展的疑难手术变得得心应手。
2、北京301解放军总医院的张西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效果怎么样
301医院骨科之张西峰
本人椎间盘突出五六年,目前出现了左脚麻木的情况。在微信中国建行的挂号得知7月4号北京301医院骨科张西峰在五层坐诊,我是提前80元挂的号。然后买火车票历经好几个小时千里迢迢过来北京,出五棵松地铁口就到了 中国解放军总医院的门诊楼。然后到自助机器那里拿挂的号……等待的时间就不说了,咱说看病
到了张西峰所在的楼层,已经有病人在沙发上等着了、等了一会儿,随后张西峰带着他的小弟(几位徒弟吧)到了。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小弟把病人挂的号,就是在一层那个取得纸条收了上去
等待的时间不表。不一会儿叫了我后面一位的号??我说 该我了,这才进去。进去之后这位张西峰大夫情绪有些大,我还得跟着他屁股后头主动搭话
我说“张医生 该给我看了吧”
他“等会儿 现在病人有点多,到旁边找穿白大褂的先给你看看”(他指的是他徒弟?)
然后我就提着从老家带来的CT片子找了一个穿白大褂的、咱就叫他A吧
他问我病了多长时间了,现在感觉怎样,让我惦着脚尖走路给他看,由于我腰部不适,根本无法惦脚 做了加个尝试,可能样子很糗,A见了就在一旁笑
我说:“医生是这样的,腰不舒服无法惦脚”。A说 :“这样吧 我让张医生(张西峰)给你看看”。
然后A就拿着我的CT片子找到张,张拿着片子看了看说:“他这个椎间盘突出不厉害,暂时不需要手术”。我说:“那不手术,比如我这种情况怎么办 ?”
张说:“等需要手术的时候再过来吧 回家吧 现在不需求手术,休息就好”
全程看病不过几分钟而已。以上是这次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的看病流程。然后我也没得到什么大的帮助,现在回家了。走个来回一场空。表达能力有限,写的有些流水线了,希望给前去看病的病人一点儿帮助
3、病人第一次做脊柱微创手术,术后出院有发烧回医院检查是手术感染有做了二次手术并诱发了糖尿病,请问这是
早期微创手术,是指通过腹腔镜、胸腔镜等内窥镜在人体内施行手术的一种新技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优越性。
微创手术的优点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是每个需要手术的病人的梦想,微创外科使这个梦想成为了现实。
微创外科的出现及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是最近十几年的事。1987年法国医生Mouret偶然完成第一例LC并没有想到它标志着新的医学里程碑的诞生。微创概念的形成是因为整个医学模式的进步,是在“整体”治疗观带动下产生的。微创手术更注重病人的心理、社会、生理(疼痛)、精神风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康复,最大程度体贴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
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优越性。拿最成熟已经成为“金标准”的LC来举例:LC手术切口约1cm,不切断肌肉,腹式呼吸恢复早,美观,术后腹部运动与感觉几乎无影响,肺部并发症远低于经腹胆囊切除术。同时手术时间短,平均约30-60分钟,肠蠕动恢复快,早进食,基本不用止痛药。平均住院1—3天,有的甚至术后当晚便可回家欢聚(据统计,已行LC最高年龄者为107岁)。病人早恢复工作及社会活动,对整个社会与家庭大有益处
4、请问什么是微创医疗技术?能治疗骨折吗?
这个最好电话咨询权威医院的骨科医生,以下仅供参考:
脊柱微创手术技术的范畴
(1)脊柱显微外科技术。运用手术显微镜或高倍放大镜,放大手术视野进行手术操作,通过尽可能小的皮肤切口施行“钥匙孔手术”,使脊柱外科手术以最小的医源性损伤实施最有效的治疗。包括颈前路手术显微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后路腰椎间盘显微外科摘除手术(正中入路、外侧入路、孔外入路)等。
(2)内窥镜辅助下脊柱外科技术。通过若干个皮肤通道或微小切口到达脊柱,利用光导纤维成像技术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内窥镜辅助脊柱外科技术可分为胸、腹腔镜辅助下和显微内窥镜辅助下脊柱外科手术。
(3)经皮穿刺脊柱外科技术。经皮穿刺或微小切口,运用特殊器械和装置,施行脊柱微创手术。 (4)导航系统辅助下脊柱外科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的新技术,在导航系统辅助下,明显提高了手术准确率和安全性,减少了并发症。
5、微创手术的脊柱微创手术
<
6、椎间盘内窥镜微创手术有什么后遗症
熟练的手术者施行的手术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机会并不多
文献上能够看到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有以下这些:
手术中发生的,大出血
手术后出现的,椎间盘感染,椎间盘炎
脊神经损伤
术后慢性腰痛
椎间不稳定等
7、目前最先进的脊柱微创技术是什么?
首先这个提问是不科学的。因为作为一种技术,在脊柱微创这个领域还没有最先进这种说法。
比较而言,脊柱微创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领域发展较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后诞生了经皮椎间盘切吸术(PLD)、侧路椎间盘镜、椎间孔镜(PELD)、后路椎间盘镜(MED)、激光(PLDD)、针镜及后来的椎板间镜、二代椎间孔镜、射频纤维针镜、纤维椎间孔镜等。2010年颈椎间盘镜也问世了,虽然时间有先后,这不能说明什么技术是先进的、什么技术不先进这个问题,只是人们在实际中对技术的理解和总结不同而已,不能说颈椎间盘镜就是最先进的技术。
PLD技术是盲切,不能针对突出物实行摘除,只能经盘内进行所谓减压。即使如此,其疗效还是不错的,目前使用这种技术的还大有人在。特别是在颈椎间盘镜没有问世的时候,PLD是颈椎间盘突出的唯一微创治疗技术。
和PLD相似的技术还有侧路椎间盘镜、激光、射频等。激光、射频和所谓臭氧、溶盘等也许算不得微创技术,但为了比较,还是一并列上。早年的杨式镜也是从PLD转化而来,虽然加了支同轴内窥镜,其操作原理也没有什么两样。
德国胡兰德在杨氏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增大了手术器械通道,操作上采用椎间孔入路的方式,这就是后来的椎间孔镜。以提斯技术为代表的椎间孔镜能够摘除突出的髓核,应该说在杨氏镜技术的基础上的一大进步。但过于粗大的内窥镜直径限制了其技术的发展,进入椎间孔必须先进行椎间关节的打磨,多数人认为这是危险和不必的。其处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黄韧带肥厚的能力也较弱,鲜见成功的报导。
MED即后路椎间盘镜克服了椎间孔镜的弱点,从椎板间入路进行操作能成功的处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黄韧带肥厚等,处理脱垂游离的髓核也较为简单。由于其较大的手术切口(大约20mm)和术中出血难以有效解决等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
二代椎间孔镜在提斯椎间孔镜的基础上有效的降低了内窥镜直径,进入椎间孔不必打磨椎间关节的特征使得这款内窥镜更受欢迎。其配套电动手术工具也较原始的提斯椎间孔镜有了很大进步,对钙化的髓核、狭窄的椎间孔的处理也相当容易了许多。由此衍生的颈椎间盘镜为脊柱微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MED伤害较大的特点不为非专业的脊柱科医生喜爱,专业的脊柱科大夫更钟爱可以灵活掌握的传统小切口技术。这项技术特点启发了开发人员,新型椎板间镜应运而生了。灵活的椎板间镜在手术切口上可以运用自如。改进后的后路技术即椎板间镜技术既可以采用经皮穿刺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小切口并支持脊柱其他微创技术和镜下内固定等,操作简单安全。这种灵活的技术应该是目前脊柱微创发展的方向,即所谓最先进的技术吧。
值得一替的是,针镜技术目前发展迅速。这种模块化设计的产品使用方便灵活,具有上述技术的所有有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中国特色的技术必将大放异彩。
至于射频、激光、臭氧、溶盘等,前文有所提及,这项技术还算不得真正的微创技术。其不能准确针对病灶治疗或者不能成功处理病灶的特点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溶盘甚至是一种即将淘汰的技术。但这项技术操作简单、损伤较小,在非专业的脊柱医生和基层医生中仍然享有市场。但过份商业化的神化这项技术是有害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