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D扫描和3D打印一样吗
3D打印在脊柱侧凸矫形器领域也有应用,但因材料有局限性:1、价格昂贵;2、性能没有传统材料好。所以,目前并没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当然,有人说,3D打印透气性更好,其实他并不知道,传统材料上一样可以设置很多透气孔。
那3D打印不适合脊柱侧弯矫形器吗?显然,并不能这么说。3D打印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是当前还没有发展到这一阶段。先通过下图了解下脊柱侧凸矫形器制作工艺的发展阶段:
工艺发展阶段
1是传统石膏工艺,2是计算机设计制作技术,3是3D打印技术。我们目前处于2的位置,整个过程呈现曲折螺旋式上升。5年前,3D扫描和计算机技术(CAD)开始在脊柱侧弯矫形器中尝试和应用,目前已经相当成熟并逐渐开始取代传统石膏工艺。
什么是CAD-CAM? CAD-CAM指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步骤如下:1、3D扫描;2、计算机设计;3、机器加工模型;4、传统材料制作矫形器。
CAD-CAM工艺过程
优点:现代技术与传统材料完美结合。 缺点:后续工序仍然复杂。
何为3D打印?3D打印以CAD技术为基础,数据可以直接导入打印机,直接打印出成品。步骤如下:1、3D扫描;2、计算机设计;3、3D打印。
3D打印过程
优点:去掉了模型制作等环节,节省人工。 缺点:材料性能不达标。
CAD-CAM和3D打印过程对比:相同点:前两步完全相同,3D扫描和计算机设计。 不同点:前者输出到模型加工设备,后续用传统工艺制作矫形器;后者输出到打印设备,直接打印成品。
3D扫描是3D打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虽然3D打印还在探索阶段,但3D扫描已经非常成熟。采用3D扫描和计算机设计的CAD-CAM工艺是目前制作脊柱侧弯矫形器的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
2、去哪儿做脊柱侧弯支具比较好?
这种情况建议找专业支具师做。现在支具种类也比较多了,有传统的石膏取模支具,还有3D打印支具,智慧3D矫正系统支具。
不知道你们当地有没有这些,来北京脊峰做这类支具的较多。
3、3D打印技术是什么东西?
4、题目是腰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进展过程?使用 A4纸 小4号 宋体 打印。
自从1934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Mixer和Barr首次应用腰椎间盘切除术治愈腰间盘突出症以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手术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现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手术适应证和禁忌症
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经非手术治疗而愈,约10%~18%的病人需要经手术治疗口3。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手术适应证,胡有谷认为是口]:①病史超过半年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有效但仍常复发且症状较重者。②首次发病,症状严重尤以下肢症状为著,病人因疼痛难以行动和入眠,被迫处于屈髋、屈膝侧卧位或跪位。③中年病人病史较长,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④马尾神经综合征或单根神经麻痹病人。⑤病史、体征不典型,经CT、MRI椎管造影或其他检查所致证实巨大椎间盘突出。⑥腰椎间盘突出并其他原因所致的椎管狭窄。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在各种术式的适应证有所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据是临床症状与体征,只有症状与体征均较严重,又与影像表现一致时,手术才是最佳选择乜]。
2手术方式与疗效
2.1全椎板切除术全椎板切除术是传统的经典手术,国内1952年方先之等01首先在国内发表了腰椎间盘纤维破裂症47例报告,并对手术体位、手术器械、手术步骤、术中所见及术后处理等做了详尽的介绍。经半个世纪的I临床实践,证明其近期效果明显,能消除腰痛,恢复工作,但远期疗效如何,尚缺乏客观的评价。为此,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候树勋等“3对23例全椎板切除术进行长期和超长期(8~20年,平均12.7年)的随访,优良率为43.5%,术后平均恢复工作时间为4.4个月,恢复原工作率为77.8%。靳安民等B3对30例患者进行了5~11年的随访,术后症状优良率56.7%。长期随访资料表明全椎板切除术的远期疗效不尽人意。候树勋等n1的随访发现,术后56.5%的患者出现腰腿痛、下肢及会阴麻木,生活和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靳安民等∞的随访发现,术后43.3%的患者脊柱运动功能不及正常值的一半,36.7%的患者手术节段异常活动(超出正常值10。以上)。候树勋等“3对全椎板切除的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发现腰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术后9年平均丢失36%(平均降低6.5 mm)。正常情况下,相邻椎弓根间 万方数据512的高度平均为(18.59士2.92)mm,而神经根直径为(4.37土1.08)ram,即使在病理状态下,以椎间盘高度丢失幅度最大的7 mm为例,其椎间孔高度仍接近12 mm,理论上不会对椎间孔内的神经造成压迫引起腰痛。靳安民等口1对全椎间盘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脊髓造影、CT扫描随访,发现43.0%的患者神经根有瘢痕形成。认为术后远期部
分患者顽固性腰痛、鞍区不适、下肢乏力,似与腰椎不稳、瘢痕粘连、腰背肌肉萎缩等因素有关。目前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椎间盘结构的广泛破坏,特别是纤维环完整性的破坏,会导致术后腰椎不稳的发生,并有可能加速椎间盘退变,使术后疗效不佳。印1因此,全椎板切除仅适宜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及根管狭窄者,但小关节突给予保留以避免过多的稳定性丧失啪。
2.2半椎板切除术半椎板切除是经典手术手术之一,
经半个世纪的临床实践,证明其近期及远期疗效较好。候
树勋等n1对44例进行8~20年(平均12.7年)的随访,临
床疗效优良率为77.3%,术后平均恢复工作时间为4.6
个月,恢复原工作率为86.4%。靳安民等口1对40例患者
进行了5~11年的随访,术后症状优良率为85.0%,疗效
优于全椎间盘切除组(P<0.01)。
半椎板切除远期疗效肯定,但仍有1/3左右的患者
手术后遗有腰痛。据Loupasis等口3对109例手术后随访7
~20年,约1/3的患者效果不满意,约]/4的患者遗留严
重腰痛。刘学勇等D,对行首次后路腰间盘摘除术后3~11
年的118例患者进行随访,依Roland及Greenough问卷
标准评定,尽管手术成功率为86.44%及91.53%,但术后
仅有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肌力脊柱叩压痛有显著性
恢复,而神经反射、脊柱活动度及痛觉障碍则无明显改
善。可见减压术后会导致椎问关节结构、形态、功能异常
和不稳定。候树勋等n3随访的44例发现,术后有22.7%
的患者出现腰腿痛、下肢及会阴麻木,生活和工作受到一
定的影响。靳安民等口3的随访的40例发现,12.5%的患者
术后脊柱运动功能不及正常值的一半,并有手术节段异
常活动(超出正常值10。以上)和感觉、反射、肌力异常,脊
髓造影、CT扫描提示瘢痕压迫硬脊膜神经根,但患者的
临床症状与异常影像征象并无对应关系。
半椎板切除术疗效优于全椎板切除术,术后腰痛发
生率低,似与其手术基本保留了后柱的结构,生物学上保
持了脊柱的稳定性等有关。
2.3 开窗法 开窗法的特点是切除黄带,经椎板间隙显
露和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国外
学者Davis口3对984例髓核摘除术随访8年,优良率为
80.0%。候树勋等n1对37例患者进行8~20年(平均12.7
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3.8%,术后平均恢复工作时间
和恢复原工作率分别为4.3个月和84.6%,术后腰腿痛
丝苎!垒!!!曼!型:曼丝垡丝!丝!!丝些曼:墨Q旦!!!!!:墨兰:盟!:!
发生率为16.0 oA。靳安民等“1对300例患者进行了5~11
年的随访,术后症状优良率为97.3%;术后感觉、反射、肌
力异常率,脊柱运动功能不及正常的一半者发生率,脊髓
造影、CT扫描有瘢痕压迫硬膜神经发生率均为0.7%。经
Kruskal—wallis检验,疗效优于全椎板切除组及半椎板切
除组(P d0.01)。刘学勇等D3认为年轻的患者多为单纯
的间盘突出,宜行开窗手术以减少对腰椎稳定性的破坏。
2.4 经椎板间隙腰椎问盘髓核摘除术 这种术式主要
是针对椎间隙较大的病人,一般认为椎板间隙L。为9.25
mm×8.7 mm,L。、S,为9.6 mm×9.3 mm,单纯突出者适
宜用这种手术。蒙树岳等口1用此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65例,摘除髓核4~10克,平均4.8克。随访3~24个月,
优良率98.5%。经椎板间隙摘除问盘髓核能最大限度地
保留椎管后部结构,椎板和关节未遗留创面,术后椎管后
方的孔隙小,能起到预防疤痕粘连和阻挡来自后方的疤
痕压迫的作用。
2.5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术是依靠椎间融合器自身
的强度和直径有效地撑开和保持受累椎间隙的高度,恢
复椎间孔的大小,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并提供术后即刻稳
定性,固定移植骨,有利予融合。Ray等口们报告的一项前
瞻性研究结果中有208例患者经2年随访,骨融合率达
96%,临床优良率65%。但是,融合术消除了椎间运动,牺
牲了脊柱功能,使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因此,椎间
融合术只是对那些椎间盘退变严重,椎间隙严重狭窄单
纯髓核摘除无法缓解症状的少部分患者采取的一种补救
方法‘1“。
2.6人工腰椎间盘 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人工椎间盘
(artificial lumbar disc replacement)是SB Charite’椎间
盘。据Lemaire等口妇报告105例SB Charite’Ⅲ型椎间盘
平均植入51个月的随访报告,优良率为79%,无置入物
失败者。Hochschulern妇复习了1992~1995年文献报告的
病例,优良率达85%,14例随访9年,无假体松动发生。认
为人工椎间盘技术是有前途的:选择合适的患者、适当大
小的假体和假体安全放在合适位置是人工椎间盘手术取
得成功的关键。
国内1998年开展SB 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置换
术,其中刘尚礼等口们置换31例37个椎间盘,王庆一等‘”3
置换30例33个椎间盘,术后JOA评分平均为26分,比
术前平均11分明显提高(£=2.852,P d0.01);术后X
线片显示人工椎间盘位置正确,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患
者腰腿痛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无椎间盘假体脱
落、失效、远期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17~41个
月,症状改善率89%,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84%,恢复工
作率90%。尽管人工椎间盘的理论是正确的,近期疗效优
良,但要经过长期的I临床随访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7 人工髓核假体 人工髓核假体(degenerative disc
万方数据医学文选 2004年8月 第23卷 第4期
disease,PDN)是近几年研制出的髓核的人工替代物,其
系在一网状结构内有高分子聚乙烯及水凝胶,被置入髓
核部位后,可吸收组织液而膨大起来,起到髓核的作用。
与人工全椎间盘置换不同,PDN置换不必切除纤维环、终
板和周围韧带,通常是在纤维环上切一小口,使用配套器
械置入DPN,使之代替髓核,缓解腰椎间盘疾患引起的腰
痛。Klara等n钉等对行PDN置换术的5l例患者进行4年
随访,病变间盘高度、活动度增加,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国
内学者徐印坎等口门1990年自行设计硅橡胶PDN对20例
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进行置换,经2~7年的随访,除1例
假体移位外,其余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椎间高度保持。金
大地等口钉用Raymedica公司开发的PDN(高分子聚乙烯
外套和处于其内的半流动性水凝胶组成)对腰间盘突出
症20例进行置换,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运动
功能明显改善;随访1~3个月,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
增加15.8%。认为PDN置换术能有效恢复退行性椎间盘
病变患者的椎间盘高度,近期效果肯定,多数国人适合置
入单枚PR725型PDN假体。
2.8 显微椎间盘镜 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吸取了传统黄韧带
开窗技术与内窥镜下微创技术之优点,不但能摘除神经
根的致压物,且能满意地进行根管扩大术,对脊柱的生物
力学结构干扰较少,基本上不破坏脊柱原有的生物力学
特性,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腰椎术后的下腰椎不稳。张朝跃
等口钉在C型臂X光机下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48例,平均随访18个月,优良率为91.3%。这些结果与
Brayda等。们报道的优良率96.2%近似。与胶原酶化学溶
解术比较,椎间盘镜适应证较广,禁忌症少,但费用为胶
原酶化学溶解术的3倍多。
2.9 经皮椎间盘镜腰椎间盘摘除术 国内学者田世
杰口¨经皮椎间盘镜腰椎间盘摘除术(Arthoscpic
Micrdiscectomy,AMD)治疗腰间盘突出症268例,手术
成功率为94.1%。19l例平均随访2.5年,优良率为
82.2%,略高于Schreiber等乜钉报告的72.5.%。刘德隆
等[2钉对比了在C形臂X光机透视下与CT引导下用腰椎
间盘镜手术的疗效,前者优良率82.2%,后者优良率
90.6%。切除椎间盘组织量:L。间隙前者平均为2.3克,
后者为4.1克;L。S。间隙平均为2.15克,后者为3.25克。
认为CT引导能提供三维图像,并在三维控制下选择最佳
穿刺平面和最佳穿刺途径,提高了手术准确性,利于最大
限度的切除椎间盘组织,降低椎间盘内压力,使突出的椎
间盘还纳。
2.10 经皮椎间盘切割术 经皮椎椎间盘切割术
(Perctaneous lumbar diskectomy PLD)是界于保守治疗
与手术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周义成等D们1993年采用自
行设计制造的髓核切割器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穿刺成功
513
率达100%,经6个月的随访,治愈率为84.6%,有效率为
89.6%,疗效与Onik九报告的近似,但穿刺成功率提高,
这种切割器改进了穿刺距离和进针角度,使切割器能安
全顺利地进入L。~S,间盘,从而解决了L。~S。行经皮穿
刺切割髓核的难题。
2.11 经皮穿腰椎间盘切吸术经皮穿腰椎间盘切吸术
(An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er disctomy,APLD)通过
腰间盘突出的侧后小切口吸出部分髓核组织(占髓核总
量的30%~50%)明显降低了椎间盘内压,从而使突出部
分压力减低并相对还纳,缓解了突出物对神经根和痛觉
感受器的压力和刺激,使症状和体征消失。李行浩等D阳用
APLD治疗腰间盘突出症86例,优良率为97.0%。高予
Onik等口51报告的77.8%。
2.12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经皮激光椎问盘减压术
(percutaneous laser disk decompression,PLDD)用激光
脉冲的能量将腰椎间盘退化的髓核组织部分气化并吸
除,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解除或减轻突出的椎间盘对神
经的压迫。黄祥龙等乜73在X线定位下用半导体二极管激
光仪治疗顾椎间盘i00例,刺激成功率为100%,有效率
72%。Kutschera等瞳83对PLDD术后的椎间盘的生物力学
变化进行了研究,显示椎问盘突出程度的减轻或髓核完
全回纳约需1~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使用PLDD
必须经6个月的临床观察,如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才能
确认治疗无效。
2.13等离子刀技术等离子刀技术是应用等离子融切
技术进行椎间盘成形术(Nucleoplasty),2000年首先在美
国应用于临床。杨渊等乜妇用该技术治疗23例,术后随访2
~11个月,优良率为95.7%。此术式的适应证要求较严
格,只有在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无破裂,即“包容型”椎间盘
’突出症时才有效,而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侧隐窝狭窄、
椎间隙狭窄、椎体明显唇样增生或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症
等应为禁忌症。
2.14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将编码的基因的核酸序
列(RNA或者DNA)导入某群细胞,改变细胞的基因成
分,使细胞成为特定蛋白的“生产工厂”,从而改变该细胞
本身的代谢并影响邻近的未经基因改造的细胞。随着基
因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不仅用来治疗遗传性疾病,而且
可以治疗包括肌肉骨骼病变的后天疾病。基因治疗和预
防椎闻盘变性的策略是对椎间盘组织进行基因改造从而
提高或者保持髓核内的葡聚糖含量。目前Boden等。叼已
报道了rhBMP促进病人脊柱融合的临床实验。据顾树明
等D妇的研究,腰椎间盘蛋白多糖核心蛋白的基因仅在胎
儿椎间盘髓核中呈高度表达,在纤维环和髓核交界处表
达减弱,而在成人标本的髓核和纤维环均未见明显的阳
性表达,提示随年龄增长,椎间盘类软骨细胞核心蛋白的
基因达出现降低的趋势。尽管在基因疗法成功地用于治
万方数据514
疗腰间盘突出症尚存在很多障碍,但可以预见基因疗法
可能成为21世纪治疗脊柱疾病的有效手段。
3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腰椎间盘手术方式较多,故很多因素可影响手术效
果。据靳安民等口胡对7 235例手术患者的统计,因并发症
再手术率为4.3%。影响手术疗效的近期因素为髓核切除
不彻底、椎问盘炎、血肿形成、多间隙突出术中遗漏、病变
椎间隙定位错误、马尾或神经根损伤、椎管内异物存留、
下肢静脉血栓、感染性蛛网膜炎等;远期因素有神经根粘
连、腰椎不稳、椎问盘再突出、医源性椎管狭窄等。金大地
等口朝对2 560例进行随访,并发症发生率为3.8%,术中
并发症主要是器械使用不当及因腰椎发育异常导致的定
位错误,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椎间盘炎、切口血肿、椎间盘
突出复发、继发性腰椎滑脱、脑脊膜囊肿等。因此,术前充
分准备,术中操作仔细、规范,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
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的有效途径。
4 展 望
尽管腰椎问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已有70年的历史,
手术方式经历了经典腰椎间盘摘除术、有限腰椎问盘摘
除术、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人工椎间盘置换、人工假体
植入及基因治疗等阶段,但由于脊柱的特殊功能,至今仍
未有一种公认的手术方式。经典术式虽然经过长期和超
长期的随访,但疗效仍不尽人意,减压与融合术后导致椎
间关节结构、形态、功能异常和不稳定,成为治疗效果不
满意和腰腿痛复发的主要原因。微创手术、人工椎间盘置
换及人工假体植入取得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但开展时
间毕竟较短,还未经受长时间的考验。另外,手术治疗后
仍有少部分病例产生腰痛,但发生的几率有多少?什么条
件使减压与融合术后产生椎间关节不稳?什么条件下即
使不稳定也不会出现腰腿痛?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
讨。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较多,临床上应强调
个体化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每个患者获得最适合的手
术方式以期获得最好的手术疗效。
5、脊椎血管瘤手术,用3d打印钛合金的椎体需要多少费用?
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将脊椎节段前后结构一并完整切除的手术,主要用于脊柱肿瘤等手术的治疗,具有肿瘤切除彻底的优点,但对手术野显露、肿瘤切除方式及脊柱稳定性的重建等要求高,手术难度大,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家大医院能完成此类手术。3D打印技术是一种快速成型的增材制造技术,可以根据移植部位进行个体化定制,而且钛合金人工椎体为网状多孔结构,力学性能与骨骼接近,避免了使用传统钛网会下沉和取髂骨植骨所带来的感染、出血等副损伤,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手术时间,且与组织相容性好,周围骨组织可以长入人工椎体内部,从而起到支撑融合作用,完好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并避免椎体终板塌陷。3D打印技术应用于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重建在本市属首次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填补了我市的技术空白。
6、关于注册助理医师所需要的体检表
体检医院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半年内的体检表有效。
表中内容要如实工整填写,不得涂改,不得弄虚作假。
X线、心电图、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报告单请粘贴在A4纸上。
用人单位签署意见后,此表随注册申请材料交注册机关。
检查项目:
外科:甲状腺脊柱 、淋巴、四肢、肛门、关节、泌尿生殖器、其 它 。
内科 :血压、神经及精神、肺及呼吸道、心脏及血管、腹部器官、肝、脾、其它、
胸部X线透视、心电图、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
五官科:视力、 听力 、鼻及鼻窦疾病、 咽喉 、其 它 。
7、什么是3D打印,它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3D打印(3DP)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
该技术在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支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
2019年1月14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首次利用快速3D打印技术,制造出模仿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脊髓支架,成功帮助大鼠恢复了运动功能。
3D打印技术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7)脊柱打印扩展资料
3D打印技术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际上是利用光固化和纸层叠等技术的最新快速成型装置。它与普通打印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打印机内装有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这打印技术称为3D立体打印技术。
1986年,美国科学家Charles Hull开发了第一台商业3D印刷机。
1993年,麻省理工学院获3D印刷技术专利。
1995年,美国ZCorp公司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唯一授权并开始开发3D打印机。
2005年,市场上首个高清晰彩色3D打印机Spectrum Z510由ZCorp公司研制成功。
2010年11月,美国Jim Kor团队打造出世界上第一辆由3D打印机打印而成的汽车Urbee问世。
2011年6月6日,发布了全球第一款3D打印的比基尼。
2011年7月,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3D巧克力打印机。
2011年8月,南安普敦大学的工程师们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架3D打印的飞机。
2012年11月,苏格兰科学家利用人体细胞首次用3D打印机打印出人造肝脏组织。
2013年10月,全球首次成功拍卖一款名为“ONO之神”的3D打印艺术品。
2013年11月,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3D打印公司“固体概念”(SolidConcepts)设计制造出3D打印金属手枪。
2018年8月1日起,3D打印枪支将在美国合法,3D打印手枪的设计图也将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下载。
2018年12月10日,俄罗斯宇航员利用国际空间站上的3D生物打印机,设法在零重力下打印出了实验鼠的甲状腺。
2019年1月14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论文,首次利用快速3D打印技术,制造出模仿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脊髓支架,在装载神经干细胞后被植入脊髓严重受损的大鼠脊柱内,成功帮助大鼠恢复了运动功能。
该支架模仿中枢神经系统结构设计,呈圆形,厚度仅有两毫米,支架中间为H型结构,周围则是数十个直径200微米左右的微小通道,用于引导植入的神经干细胞和轴突沿着脊髓损伤部位生长。
8、3D打印脊椎能成功治愈患者吗?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8岁男童韦尔斯患有“弗里曼谢尔顿氏综合症”,这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会导致患者的口腔、手足、脊椎和面部的骨骼畸形,儿童患者通常还伴有智力低和听力迟钝的症状。
而随著病情加重,他的手脚骨骼也开始变形,面部歪斜,全身肌肉萎缩无力。不久后,韦尔斯只能卧病在床,连起身坐着都变得极为困难。更糟的是,这种病的治疗过程复杂棘手,如不及时治疗,畸形的脊椎最终会压伤他的胸腔,甚至压碎其内脏。为缓解脊椎的压迫感,韦尔斯必须佩戴特制头盔,将他的头部固定在病床上。
由于韦尔斯还年幼,身体还会继续发育,因此这根人造脊椎只能暂时性地让他的背部直立起来,未来可能会让长高的他动弹不得,甚至造成致命危险。正当韦尔斯的父母感到绝望之际,事情突然有了转机,儿科矫形外科医生德罗森决定把他研究了一年多的项目在澳大利亚进行首次试验,以3D打印技术为韦尔斯打造一根能“长高”的人造脊椎。
9、生物椎间盘3D打印会实现吗,那位网友能告知点这方面的具体消息
应该是可以实现的,目前在国内有湖南省湘雅三医院骨科团队曾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为一名患者实施了脊柱百截骨手术;国外澳大利亚医生为一名癌症患者进行了椎骨移植手术,为他移除了被癌细胞严重破坏的椎骨,并植入了3D打印的新椎骨等等。度像椎间盘产生问题的患者,通常会以微创形式结合回钛制螺钉使用脊椎笼这种植入物。目前使用的脊椎笼都是采用高性能塑料 PEEK(聚醚醚酮)材料制成的,这种材料具有优秀的生物兼容性,其在过敏性方面的特性同样优异。答知道的不多,但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