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颈椎 > 颈椎解剖特点

颈椎解剖特点

发布时间:2020-04-25 07:25:52

1、解剖学的历史意义

解剖学知识总结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部分进行。系统解剖学是按照人体各器官、系统来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局部解剖学则是按照身体局部来研究各器宫的形态结构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要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形态与构造。学习时要重视标本、模型的观察和活体触摸要学会用工具书,如图谱。
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对人体结构描述,均以此姿势为标准。
人体的轴——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即:
(1)矢状轴:由前→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2)冠状轴:由左→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轴,又称额状轴。
(3)垂直轴:由上→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人体的切面——亦分三种:
(1)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左右两半,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常用方位术语:
腹侧——近腹面 背侧——近背面
上(颅侧)——近头 下(尾侧)——近足
内侧——近正中面 外侧——距正中面较远
内——近内腔 外——距内腔较远
浅——近体表 深——距体表较远
近侧——近肢根 远侧——距肢根较远
第一篇 运动系统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运动系统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和基本形态,起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第一章 骨 学
第一节 总 论
正常成人共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三部分。
由骨组织等构成的骨,坚硬而有弹性,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活体骨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的器官,具有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并有修复和改建的能力。正常的体力劳动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促进骨骼的良好发育。
掌握骨的分类:
分 类 形 态 功 能 分 布
长 骨
短 骨
扁 骨
不规则骨 长管状
立方形
板 状
不规则形 在肌肉牵引下,起杠杆作用
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围成骨腔,保护器官
某些头骨内部形成充满空气的
腔,起共鸣作用(含气骨) 四肢,如肱骨、股骨。
腕、踝部,如腕骨、跗骨等。
头、胸部,如顶骨、肋骨。
脊柱、颅底如椎骨、颞骨、上颌骨
掌握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和神经、血管等构成。
骨质----是骨的主要成份,分二部:
1、密质 由紧密排列的骨板层构成,抗压、抗扭曲能力强,分布于骨的表层。长骨的骨干(中间较细的部分)由密质构成。在颅盖骨,密质构成内板与外板。
2、松质 由交织成网的骨小梁构成,位于骨的内部,如长骨两端(称骺)及其它类型骨的内部,颅盖骨的松质称为板障。骨小梁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
骨膜——是纤维组织构成的膜,新鲜骨的表面(除关节面的部分外)都覆有骨膜。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对骨的营养、新生、修复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骨髓——分红、黄二种:
1.红骨髓 具有造血作用,胎儿及幼儿的骨内全是红骨髓,成人仅含于松质腔隙内。
2.黄骨髓 为脂肪组织,无造血作用,存在于长骨骨髓腔内。
血管、神经
长骨的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为干骺端,幼年时,骨干与骺之间有骺软骨,通过软骨细 胞的分裂、繁殖、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停止生长,并被骨化,在干骺结合处形 成骺线。
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
有机物占骨重量的1/3,它作成骨的支架,赋予骨的弹性及韧性;无机物占2/3,使骨挺硬坚实,注意幼儿和老年人骨的特点。
骨的X线象的基本特征:
骨密质,骨松质、骨髓腔、骺软骨和骺线。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骺软骨 2,骺线 3.骨膜
4.含气骨 5.红骨髓
二、问答题
1.骨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一根长骨从幼年到成年是怎样增长和增粗的?
2.老年人在外力作用下,为什么容易发生骨折?
3.骨膜的主要功能和临床意义是什么?

第二节 中 轴 骨
一、躯干骨
掌握躯干骨的组成:
躯干骨包括七个颈椎、十二个胸椎、五个腰椎、一块骶骨、一块尾骨、十二对肋及一块胸 骨。
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体 内为松质,表面为密质。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份。
椎弓根 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参与构成椎间孔。
椎弓
椎弓板 由此发出七个突起:横突、上、下关节突各一对和一个棘突。
椎孔 由椎体和椎弓围成。各椎骨的椎孔连成椎管,内容脊髓及其被膜。
掌握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取典型的颈、胸、腰椎各一,进行比较,然后完成下列表格。
名 称 椎 体 椎 孔 横 突 棘 突 肋凹
颈 椎
胸 椎
腰 椎
特殊颈椎的特征:
第1颈椎:又名寰椎,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第2颈椎:又名枢椎,自椎体向上有一突起,称齿突。
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别长,末端不分叉。
骶骨的形态特点:
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背面隆凸。骶骨岬、骶前孔、骶正中嵴、骶后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上份有耳状面(与髋骨相关节)、骶粗隆。
尾骨的形态特点:
仅第一尾椎还有横突和上关节突的痕迹。
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
形态:长形扁骨,上宽下窄。
分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胸骨剑突。
重要标志: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柄的上缘)、胸骨角(在胸骨柄和胸骨体相接处,其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
掌握肋的一般形态:
分类 真肋(1—7)、假肋(8—10)、浮肋(11—12)。
肋 骨
结构 肋头、肋颈、肋结节、肋角、肋体、肋沟。
肋 第1肋软骨与胸骨之间为软骨结合。
肋软骨 第2—7肋软骨与胸骨构成胸肋关节。
第8—10肋软骨各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肋弓。

第一肋的特点
宽、短,没有肋沟和肋角,分上、下二面及内、外二缘。内缘前份有前斜角肌结节,上面,在前斜角肌结节的前、后方,各有一浅沟,前方为锁骨下静脉沟,后方为锁骨下动脉沟。
掌握躯干部的骨性标志:
颈静脉切迹:胸前上部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向前微凸的胸骨角,第2肋软骨连于此角的两侧,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剑突:在胸骨下端,两侧肋弓构成的胸骨下角内。
肋弓:为胸廓前壁的下缘,由内上斜向外下,其下方为腹壁。
第七颈椎棘突:低头时平肩处最显著的突起。
第四腰椎棘突:与髂嵴最高点相平,(共他腰椎棘突可依此计数)
骶角:是第五骶椎的下关节突,临床上以此来确定骶管裂孔位置。
二、颅骨
颅由23块形状、大小不一的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除下颌骨和舌骨以外,彼此以缝或软骨牢固连结成一体。
掌握颅的组成和功能:
脑颅——位于后上部,组成颅腔,容纳脑,对脑有保护、支持作用。

面颅——位于前下部,组成面部支架,保护、支持感觉器官及消化、呼吸系统的起始部。
(一)脑颅骨:
在整颅上辨认构成脑颅的八块颅骨:
成对的——顶骨和颞骨。
不成对的一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
颞骨、筛骨、蝶骨的分部及各部可见的主要结构:
颞 骨
鳞 部——位于外耳门的前上方。
乳突部——位于外耳门的后方,内含乳突小房。
鼓 部——位于外耳门下方。
岩 部——内含内耳及属于中耳的鼓室。
筛 骨
筛 板——呈水平位,构成鼻腔的顶,板上有许多小孔,称筛孔。
垂直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一部分。
筛骨迷路——内含筛窦,迷路内侧壁上有二个向下卷曲的小骨片,即上鼻甲的中鼻甲。
蝶 骨
蝶骨体——位居中央,内含蝶窦,上面中央的凹陷为垂体窝。
蝶骨小翼——自蝶骨体向两侧伸展,构成颅前窝的后缘。
蝶骨大翼——位于小翼后方,在大翼的根部有三个孔,自前向后为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翼 突——向下的一对突起,根部有一矢状方向的翼管。
颅盖骨的特点:
密质构成颅盖骨的外板和内板(较外板薄,弧度又显著,当颅顶受暴力时,内板易发生骨折)。两板之间的松质、称为板障,内有静脉通过。

2、颈椎病懂的来

你好:
颈椎病不会引起持续低烧,可能是颈椎劳损,建议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适当做颈部体操:(l)仰头:立姿,两手拇指顶住下颚,慢慢往后始,使头部保持仰伸状态,坚持6~10秒钟。重复6次。 (2)抱项:立姿,双手十指交叉抱头后部,使劲将颈部往前拔,坚持6~10秒钟。重复6次。 (3)抖肩:立姿,两手自然下垂,慢慢自然地抖动肩颈部15~20次。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头颈正确的姿势,睡眠时要选择合适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枕头以10厘米的高度为宜。注意避免颈部的剧烈转动。 (2)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要注意每工作一小时左右就要适当地活动颈部,以消除颈部肌肉、韧带的疲劳,防止劳损。 (3)平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寒凉。

3、颈椎胸椎腰椎的所有人体解剖学上的区别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 颈椎 椎体较小,第3~7颈椎体上面的两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若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边缘相接,则形成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若椎体钩增生肥大,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颈椎病的症状。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孔,称横突孔,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第6颈椎横突末端前方的结节较大,称为颈动脉结节,颈总动脉行经其前方。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第1颈椎又名寰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及侧块组成。前弓较短,后面正中有一小关节面称齿突凹。侧块位于两侧,连接两弓,上下面各有一椭圆形和圆形关节面。后弓较长,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沟,有同名动脉通过。
第2颈椎又名枢椎 ,其特点是椎体向上伸出指状突起,称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节。
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皮下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2. 胸椎 12个椎体从上向下逐渐增大。椎体后外侧和横突前面都有肋凹。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冠状位。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
3. 腰椎 椎体粗壮,椎孔大,呈三角形。上、下关节突粗大,关节面几乎呈矢状位。棘突宽而短,呈板状,几乎水平地伸向后方。因而,各棘突之间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常于此作硬膜外隙或蛛网膜下隙穿刺术。

4、颈部解剖层次

一、观察颈部浅层结构

1、沿下颌骨下缘剥去浅筋膜并翻向下方,暴露其深面的颈阔肌。观察颈阔肌,注意其薄且覆盖广泛的特点,即横跨下颌骨和锁骨两骨全长的表面,注意其浅面无较大皮神经及皮静脉。将颈阔肌沿锁骨切断并翻向面部,观察其深面有丰富的皮静脉、淋巴结、皮神经(或不剥离颈阔肌直接寻找皮静脉和皮神经)。根据上述观察,理解该肌是颈部浅层结构的重要标志。

2、寻找皮静脉与淋巴结:在下颌角下方向下查找颈外静脉,在颈部中线两侧查找颈前浅静脉。在静脉的周围查找淋巴管。

3、修洁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向四周分离查找颈丛皮神经主干。向上沿胸锁乳突肌后缘查找枕小神经,提起枕小神经即可钩出副神经。沿颈外静脉后方寻找枕大神经。在胸锁乳突肌表面查找与该面垂直并向前走行的颈横神经。在副神经下方查找锁骨上神经后支。

提拉枕小神经牵动副神经,观察副神经定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处与斜方肌前缘下、中1/3交点处。沿副神经分离,观察其行经封套筋膜的深面或由该筋膜形成的鞘内。在副神经周围可查找到淋巴结。

二、解剖颈深筋膜

结合颈部横断面,观察颈深筋膜,由前向后分别为颈深筋膜浅层、颈深筋膜中层和颈深筋膜深层。

1、观察颈深筋膜浅层:确认该筋膜围绕整个颈部形成一个总鞘。观察该筋膜包绕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两个肌鞘,包绕腮腺和颌下腺,形成两个腺体筋膜鞘。在胸骨和锁骨上方切开颈深筋膜浅层观察其一分为二层,形成两个间隙的范围。

2、观察颈深筋膜中层(颈内脏筋膜):在颈部横断面上查找颈部大血管及神经,在其周围观察由颈内脏筋膜形成的颈鞘;在气管、食管和甲状腺周围,分离观察颈内脏筋膜形成的气管鞘、食管鞘和甲状腺鞘。

3、观察颈深筋膜深层:在颈椎前方分离确认颈深筋膜深层即椎前筋膜,沿该筋膜向上、下可追踪至颅底和第三胸椎。

三、颈外侧区解剖

清除胸锁乳突肌表面的筋膜,暴露胸锁乳突肌及颈后三角内的颈深筋膜中层。清除颈深筋膜中层,暴露颈后三角内的肩胛舌骨肌下腹,由此肌将颈后三角分为上方的枕三角和下方的锁骨上三角。

在起点处切断胸锁乳突肌并向上翻,暴露肩胛舌骨肌下腹深面的颈深筋膜深层,剥离并清除颈深筋膜深层,观察其深面的颈丛和臂丛根部。

1、观察颈丛根部及膈神经的位置,在已解剖出来的副神经下方查找与其平行的臂丛的分支,即胸长神经、肩胛提肌支和菱形肌支。

2、观察在副神经以上区域,无任何血管和神经,是较安全的局部。

3、观察前斜角肌及其周围诸结构,在前斜角肌前方查找锁骨下静脉及其属支,在静脉角处有淋巴导管注入,左侧为胸导管,右侧为右淋巴导管;在其表面查找膈神经,在其后方查找上方的臂丛和下方的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

5、解剖总结3000字

解剖学知识总结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部分进行。系统解剖学是按照人体各器官、系统来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局部解剖学则是按照身体局部来研究各器宫的形态结构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要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形态与构造。学习时要重视标本、模型的观察和活体触摸要学会用工具书,如图谱。
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对人体结构描述,均以此姿势为标准。
人体的轴——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即:
(1)矢状轴:由前→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2)冠状轴:由左→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轴,又称额状轴。
(3)垂直轴:由上→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人体的切面——亦分三种:
(1)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左右两半,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常用方位术语:
腹侧——近腹面 背侧——近背面
上(颅侧)——近头 下(尾侧)——近足
内侧——近正中面 外侧——距正中面较远
内——近内腔 外——距内腔较远
浅——近体表 深——距体表较远
近侧——近肢根 远侧——距肢根较远
第一篇 运动系统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运动系统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和基本形态,起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第一章 骨 学
第一节 总 论
正常成人共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三部分。
由骨组织等构成的骨,坚硬而有弹性,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活体骨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的器官,具有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并有修复和改建的能力。正常的体力劳动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促进骨骼的良好发育。
掌握骨的分类:
分 类 形 态 功 能 分 布
长 骨
短 骨
扁 骨
不规则骨 长管状
立方形
板 状
不规则形 在肌肉牵引下,起杠杆作用
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围成骨腔,保护器官
某些头骨内部形成充满空气的
腔,起共鸣作用(含气骨) 四肢,如肱骨、股骨。
腕、踝部,如腕骨、跗骨等。
头、胸部,如顶骨、肋骨。
脊柱、颅底如椎骨、颞骨、上颌骨
掌握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和神经、血管等构成。
骨质----是骨的主要成份,分二部:
1、密质 由紧密排列的骨板层构成,抗压、抗扭曲能力强,分布于骨的表层。长骨的骨干(中间较细的部分)由密质构成。在颅盖骨,密质构成内板与外板。
2、松质 由交织成网的骨小梁构成,位于骨的内部,如长骨两端(称骺)及其它类型骨的内部,颅盖骨的松质称为板障。骨小梁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
骨膜——是纤维组织构成的膜,新鲜骨的表面(除关节面的部分外)都覆有骨膜。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对骨的营养、新生、修复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骨髓——分红、黄二种:
1.红骨髓 具有造血作用,胎儿及幼儿的骨内全是红骨髓,成人仅含于松质腔隙内。
2.黄骨髓 为脂肪组织,无造血作用,存在于长骨骨髓腔内。
血管、神经
长骨的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为干骺端,幼年时,骨干与骺之间有骺软骨,通过软骨细 胞的分裂、繁殖、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停止生长,并被骨化,在干骺结合处形 成骺线。
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
有机物占骨重量的1/3,它作成骨的支架,赋予骨的弹性及韧性;无机物占2/3,使骨挺硬坚实,注意幼儿和老年人骨的特点。
骨的X线象的基本特征:
骨密质,骨松质、骨髓腔、骺软骨和骺线。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骺软骨 2,骺线 3.骨膜
4.含气骨 5.红骨髓
二、问答题
1.骨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一根长骨从幼年到成年是怎样增长和增粗的?
2.老年人在外力作用下,为什么容易发生骨折?
3.骨膜的主要功能和临床意义是什么?

第二节 中 轴 骨
一、躯干骨
掌握躯干骨的组成:
躯干骨包括七个颈椎、十二个胸椎、五个腰椎、一块骶骨、一块尾骨、十二对肋及一块胸 骨。
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体 内为松质,表面为密质。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份。
椎弓根 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参与构成椎间孔。
椎弓
椎弓板 由此发出七个突起:横突、上、下关节突各一对和一个棘突。
椎孔 由椎体和椎弓围成。各椎骨的椎孔连成椎管,内容脊髓及其被膜。
掌握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取典型的颈、胸、腰椎各一,进行比较,然后完成下列表格。
名 称 椎 体 椎 孔 横 突 棘 突 肋凹
颈 椎
胸 椎
腰 椎
特殊颈椎的特征:
第1颈椎:又名寰椎,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第2颈椎:又名枢椎,自椎体向上有一突起,称齿突。
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别长,末端不分叉。
骶骨的形态特点:
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背面隆凸。骶骨岬、骶前孔、骶正中嵴、骶后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上份有耳状面(与髋骨相关节)、骶粗隆。
尾骨的形态特点:
仅第一尾椎还有横突和上关节突的痕迹。
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
形态:长形扁骨,上宽下窄。
分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胸骨剑突。
重要标志: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柄的上缘)、胸骨角(在胸骨柄和胸骨体相接处,其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
掌握肋的一般形态:
分类 真肋(1—7)、假肋(8—10)、浮肋(11—12)。
肋 骨
结构 肋头、肋颈、肋结节、肋角、肋体、肋沟。
肋 第1肋软骨与胸骨之间为软骨结合。
肋软骨 第2—7肋软骨与胸骨构成胸肋关节。
第8—10肋软骨各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肋弓。

第一肋的特点
宽、短,没有肋沟和肋角,分上、下二面及内、外二缘。内缘前份有前斜角肌结节,上面,在前斜角肌结节的前、后方,各有一浅沟,前方为锁骨下静脉沟,后方为锁骨下动脉沟。
掌握躯干部的骨性标志:
颈静脉切迹:胸前上部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向前微凸的胸骨角,第2肋软骨连于此角的两侧,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剑突:在胸骨下端,两侧肋弓构成的胸骨下角内。
肋弓:为胸廓前壁的下缘,由内上斜向外下,其下方为腹壁。
第七颈椎棘突:低头时平肩处最显著的突起。
第四腰椎棘突:与髂嵴最高点相平,(共他腰椎棘突可依此计数)
骶角:是第五骶椎的下关节突,临床上以此来确定骶管裂孔位置。
二、颅骨
颅由23块形状、大小不一的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除下颌骨和舌骨以外,彼此以缝或软骨牢固连结成一体。
掌握颅的组成和功能:
脑颅——位于后上部,组成颅腔,容纳脑,对脑有保护、支持作用。

面颅——位于前下部,组成面部支架,保护、支持感觉器官及消化、呼吸系统的起始部。
(一)脑颅骨:
在整颅上辨认构成脑颅的八块颅骨:
成对的——顶骨和颞骨。
不成对的一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
颞骨、筛骨、蝶骨的分部及各部可见的主要结构:
颞 骨
鳞 部——位于外耳门的前上方。
乳突部——位于外耳门的后方,内含乳突小房。
鼓 部——位于外耳门下方。
岩 部——内含内耳及属于中耳的鼓室。
筛 骨
筛 板——呈水平位,构成鼻腔的顶,板上有许多小孔,称筛孔。
垂直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一部分。
筛骨迷路——内含筛窦,迷路内侧壁上有二个向下卷曲的小骨片,即上鼻甲的中鼻甲。
蝶 骨
蝶骨体——位居中央,内含蝶窦,上面中央的凹陷为垂体窝。
蝶骨小翼——自蝶骨体向两侧伸展,构成颅前窝的后缘。
蝶骨大翼——位于小翼后方,在大翼的根部有三个孔,自前向后为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翼 突——向下的一对突起,根部有一矢状方向的翼管。
颅盖骨的特点:
密质构成颅盖骨的外板和内板(较外板薄,弧度又显著,当颅顶受暴力时,内板易发生骨折)。两板之间的松质、称为板障,内有静脉通过。

6、枢椎的解剖学特点

第二颈椎又名枢椎百。枢椎的特点是椎体有一个向上的齿突,齿突在发生上原是寰度椎椎体的一部分。以后脱离寰椎而同枢椎椎体知融合而成。齿突与寰椎前弓后面形成道关节,椎体上方在齿突两侧各有一向上关节内面与寰椎连接。 棘突宽大且分叉,横突较小且朝下。第二颈神经从关节后方通过。容

7、人体解剖学 ;知识

这个为什么不直接翻书?还有第七个问题是什么意思?麻烦补充一下

8、人体颈椎的解剖结构 急

颈段脊柱由7个颈椎、6个椎间盘(第1、第2颈椎间无椎间盘)和所属韧带构成。上连颅骨,下接第1胸椎,周围为颈部肌肉、血管、神经和皮肤等组织包绕。

除第1、第2颈椎结构有所特殊外,其余颈椎均由椎体、椎弓、突起(包括横突、上下关节突和棘突)等基本结构组成。椎体在前,椎弓在后,两者环绕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连构成椎管,其中容纳脊髓。椎体上面周缘的两侧偏向后方,有脊状突起,称为钩突。钩突与相邻的上一椎体下缘侧方的斜坡对合,构成钩椎关节(亦称椎体半关节——Iuschka关节)。此关节能防止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缘的上、下切迹相对形成椎间孔,有颈脊神经根和伴行血管通过。通常颈脊神经仅占推间孔的一半,在骨质增生或韧带肥厚时,孔隙变小、变形,神经根就会受到刺激和压迫.产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状。颈椎的横突较短,其中间部有横突孔,除第7颈椎横突孔较小外,其余均有椎动脉通过。当颈椎发生骨质增生等病变时,可导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方面的改变,影响大脑血液供应,产生眩晕、恶心等症状。

颈段各椎骨间以韧带、椎间盘和关节等互相连结。椎体自第2颈椎下面起,两个相邻椎体之间,由具有弹性的椎间盘连接;椎体与椎间盘的前后有前、后纵韧带及钩椎韧带等连结;椎弓间则通过关节突关节、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项韧带、横突间韧带相连结。颈椎的韧带多数由胶原纤维组成,承担颈椎的大部分张力负荷。除黄韧带外,其余大部分韧带延展性低,是颈椎内在稳定的重要因素。韧带的弹性,一方面保持颈椎生理范围内的活动;一方面又有效地维持各节段的平衡。黄韧带在颈椎后伸运动时缩短、变厚,屈曲时延伸、变薄。年轻人的黄韧带在压应力作用下缩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随年龄增长,黄韧带弹性降低,则易折曲而不缩短,突入椎管产生脊髓压迫。椎间盘的生理功能除了连接相邻颈椎外,更重要的是减轻和缓冲外力对脊柱、头颅的震荡,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参与颈椎的活动,并可增加运动幅度。

在颈椎中,我们将第1、第2颈椎,即寰、枢椎称为特殊颈椎。寰椎呈不规则环形,由一对侧块、—对横突和前、后两弓组成,上与枕骨相连,下与枢椎构成关节。其解剖特点有:位于侧块两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横突上,有肌肉与韧带附着,对头颈部的旋转起平衡作用;横突孔位于其基底部偏外,较大,有椎动脉和椎静脉从中穿行;后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沟通向横突孔,椎动脉出第1颈椎横突孔后沿此沟走行;前、后弓均较细,特别是与侧块相连处,易受暴力而导致该处骨折与脱位。枢椎是因椎体上方有一称之为“齿突”的柱状突起,且齿突具有“枢’’的作用而获名。其解剖特点有:齿突原为寰椎椎体的一部分,发育中发生分离且与枢椎融合,所以较易出现齿突缺如、中央不发育、寰椎与枕骨融合、寰枢融合等畸形和变异,并由此引起该区域不稳定而压迫脊髓;齿突根部较细,在外伤时易骨折而导致高位截瘫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颈椎之外,第7颈椎的棘突也与其它颈椎有所不同。该棘突长而粗大,无分叉而有小结节,明显隆起于颈椎皮下,成为临床上辨认椎管的骨性标志,因此,人们也称其为隆椎。第7颈椎横突若过长,或有肋骨出现(称为颈肋)时,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狭窄综合征。

与颈椎解剖特点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