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颈椎病都需要检查什么
在医院会接受哪些检查?
4.1 颈椎的试验检查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即物理检查,不需借助仪器,它包括:
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
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向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
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
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外呈伸展状,以增加对颈神经根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
4.2 颈椎病的X线检查
X线平片旧称X光片,是最基本的骨科影像学检查手段,价格便宜,简单易行,能够清楚地显示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其缺点是难以显现软组织的病变,因此,对于颈椎病人脊髓神经根的变化无法显现。
怀疑有颈椎病的病人应拍摄颈椎正、侧位片,有时需要加拍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有时还需包括左右斜位片,如怀疑有寰枢椎病变者还要加拍张口时的正位相。以下是各种拍摄角度所能表现的病变内容:
正位:
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颈椎横突有无过长,有无颈肋。钩锥关节及椎间隙有无增宽或变窄。
侧位:
曲度的改变:颈椎发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弯曲。
异常活动度:在颈椎过伸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中,可以见到椎间盘的弹性有改变。
骨赘: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均可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
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可以因为髓核突出,椎间盘含水量减少发生纤维变性而变薄,表现在X线片上为椎间隙变窄。
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变性以后,椎体间的稳定性低下,椎体往往发生半脱位,或者称之为滑椎。
项韧带钙化:项韧带钙化是颈椎病的典型病变之一。
斜位
摄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来观察椎间孔的大小以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
4.3 造影检查
造影是一种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X线拍片和透视只能分辨密度相差较大的组织器官,如骨、心、肺等,而对于人体大量密度相差较小的器官和组织,便显得无能为力。于是人们想到了造影检查,即先用高于或低于人体软组织密度的造影剂灌注需要检查部位,然后进行X线检查。由于已灌注造影剂的组织器官与周围部位密度差异变大,在X线下形成鲜明对比,便可以发现形态或功能是否异常。
目前在脊柱外科领域中常用的造影方法是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等。
4.4 颈椎病的CT检查
CT是从X线机发展而来的,它显著地改善了X线检查的分辨能力,其分辨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大大高于一般X线机,从而开阔了X线检查的适应范围,大幅度地提高了x线诊断的准确率。
CT适用于检查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如椎管内肿瘤;适用于检查脊柱外伤后有无脊柱的骨折、骨折的程度,有无椎管完整性的破坏,并推测脊柱骨折后脊柱的稳定性;适用于检查脊柱的韧带钙化、骨化、脊柱的增生、退变等表现;还适用于检查椎骨的肿瘤、结核、炎症等病变,检查脊柱的先天性异常等。
随着核磁共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CT检查在脊柱外科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小,特别是在颈椎病的诊断方面已不是常规的检查手段,其诊断价值远远低于“X线平片+核磁共振”的组合,但是由于CT对骨刺、韧带钙化、椎管狭窄等骨性病变显示要比核磁共振清楚得多,因此在“X线平片+核磁共振”对上述情况仍然难以明确的情况下,申请CT检查,可以更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5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不仅能分辨人体中脂肪、肌肉、肌腱、血管、神经及骨骼等组织,还能分辨脑脊髓的灰质和白质、肾皮质和肾髓质以及肾周围脂肪等。因此,核磁共振应用的范围很广。 目前,在临床上已用于脑、脊髓、心脏、肌肉、肺、肝、肾、胰、盆腔、骨、骨髓、血管和肿瘤等器官和组织病变的诊断,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使脊柱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有了新的发展。对于颅脑、脊髓等疾病来说,核磁共振是当今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与X线平片及CT相比,它能够准确地揭示出脊柱脊髓的解剖结构及各种病理改变,其密度分辨力强,不仅能区分脊髓与脑脊液,并且能直接显示出脊髓内的病变。在显示脊髓先天异常、脊髓缺血变性、脊髓空洞症以及手术后椎管内的瘢痕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在颈椎病的诊断方面,核磁共振成像在显示椎间盘脱出、退行性病变等非常清晰,椎间盘脱出压迫神经根也可显示得一清二楚。核磁共振确能清晰地显示每一个椎间盘病变的类型,有无椎间盘突出以及突出的程度;能显示有无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否对脊髓及神经根造成压迫、压迫的程度;可以显示脊髓的形态,脊髓有无受压变形、脊髓内部结构有无变化,包括脊髓有无缺血、水肿,有无脊髓肿瘤及脊髓空洞形成等;还可以显示颈椎手术后脊髓神经根减压的情况,手术后是否有瘢痕、血肿等新的压迫因素存在的情况。核磁共振为颈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对于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来说,核磁共振是手术前病情的估计、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方案和步骤的拟定、手术中困难的预先判断、预后的判断估计以及手术后脊髓神经根减压情况观察等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在颈椎核磁共振检查时,使用特殊的成像技术,还可以清楚地显示双侧椎动脉的走行、形态、有无受压、扭曲、痉挛以及阻塞等情况,称为核磁共振动脉显影术(MRA)。其成像清晰,目前已基本代替选择性椎动脉造影技术。而且因为检查时无需向病人体内注入造影剂,没有椎动脉造影术可能给病人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如刺激而使椎动脉痉挛从而加重病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造影剂过敏、过敏性休克、感染、血管损伤等。核磁共振椎动脉显影术对病人无损害,是属于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因此,核磁共振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骨科医生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而且由于它是无创性的检查,更显现出其优越性。
但是核磁共振对骨的细微结构的显示远远不如X线平片及CT清晰,所以,对于颈椎骨质增生、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钙化的形态显示方面远远逊色于X线平片及CT。而且因核磁共振价格昂贵,尚未成为常规检查项目,特别是在广大基层地区目前还未普及。
一般说来,在骨科特别是脊柱外科领域的影像学检查中,由于核磁共振在显示骨组织方面不如X线平片清楚,所以,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之前应当先拍X线平片,应当综合分析核磁共振和X线平片的图像,以互相对照、印证和补充,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性。
4.6 肌电图检查
肌肉运动时可以产生生物电活动,将此生物电用针状电极和表面电极作为引导,通过一定仪器的放大、显示、监听、摄影等步骤,从而显示出一定的波形,称之为肌电图。
当神经、肌肉发生病变时,肌肉的生物电位活动、神经传导过程、神经和肌肉对电刺激的反应都可以发生变化。结合临床分析,肌电图不但能够精确地区分神经肌肉疾病的病损部位和损伤程度,同时对肌肉的无力、瘫痪、萎缩、异常收缩及感觉障碍、疼痛等症状,也可以提供客观的资料,以判明病变的程度,估计预后,判断恢复的情况。其主要缺点是不能提供病因的诊断,如果出现检查结果异常则意义较大,而检查结果正常则意义较小。
在临床上,肌电图是鉴别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脊髓性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与颈椎病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有时甚至是运动神经元疾病与颈椎病相鉴别惟一的辅助检查手段。
在进行肌电图检查时,需要将针状电极插入病人体内的肌肉中,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
2、颈椎病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哪些
颈椎病由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引起,检查时一般要观察颈部肌肉、神经及椎骨的变化,故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X线、CT等。1.颈椎的试验检查(1)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部出现疼痛,则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2)椎间孔挤压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颈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若出现肢体放射痛或麻木,则说明颈椎根由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向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称之为Jackson加压试验阳性。(3)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检测肩部起固定左右,另一只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呈伸展状,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损伤的情况。2.X线检查拍摄正位X线片,可见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7颈椎横突过长、钩椎关节及椎间隙变窄。3.肌电图检查颈椎病患者的肌纤维可产生自发性性收缩,故在一侧或两侧上肢肌肉中科出现纤维电位,偶尔出现少数束颤位。CT检查可测量骨质密度,以估计骨质疏松的程度,对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3、颈椎病体格检查要点?
1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又称
Eaten
试验。此试验之机制是使神经根受到牵拉,观察是
否发生患侧上肢反射性痛。检查时,
让患者颈部前屈,检查者一
手放于头部病侧
,
另一手握
住患肢的腕部,
沿反方向牵拉,
如
患肢感觉疼痛、
麻木则为阳性
。
若在牵拉的同时迫使患肢
做内旋动作,称为
Eaten
加强试验。
2
.头部叩击试验:又称“铁砧”试验。病人坐位,医生以一手平置于患者头部,掌心
接触头项,另一手握拳叩击放置于头顶部的手背。若
病人感到颈部不适、疼痛或上肢
(
一侧
或两侧
)
痛或有酸麻感,则该试验为阳性。
3
.椎问孔挤压试验:又称
Spurling
试验。让患者取坐位,
头部微向病侧侧弯
,检查者
立于患者后方,
用手按住患者顶部向下施加压力,
如患肢发生放射性疼痛即为阳性。
原因在
于侧弯使椎间孔变小,
挤压头部使椎间孔更窄,
椎间盘突出暂时加大,
故神经根挤压症状更
加明显。
4
.杰克逊
(Jackson)
压头试验: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和后伸位时,检查者于头顶部依
轴方向施加压力,若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症状加重,称为
Jackson
压头试验阳性。
5
.肩部下压试验:患者端坐,让其头部偏向健侧,当有神经根粘连时,为了减轻疼痛,
患侧肩部会相应抬高。
此时,
检查者握住患肢腕部做纵轴牵引,
若患肢有放射痛和麻木加重,
称为肩部下压试验阳性。
6
.直臂抬高试验:患声取坐位或站立位,手臂伸直,检查者站在患者背后,一手扶其
患侧肩,
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并向外后上方抬起,
以使臂丛神经受到牵拉,
若患肢出现放射
性疼痛,
即为阳性。
可根据出现放射痛时的抬高程度来判断颈神经根或臂丛神经受损的轻重。
此试验类似于下肢的直腿抬高试验。
7
.颈部拔伸试验:检查者将双手分别置于患者左、右耳部并夹头部,轻轻向上提起,
如
患者感觉颈及上肢疼痛减轻,即为阳性
。本试验可作为颈部牵引治疗的指征之一。
8
.转身看物试验:让患者观看自己肩部或身旁某物,若患者不能或不敢贸然转头或转
动全身观看,说明颈椎或颈肌有疾患,如颈椎结核、颈椎强直、
“落枕”等。
9
.头前屈旋转试验:也称
Fenz
试验。先将患者头部前屈,继而向左右旋转,如颈椎出
现疼痛,即为阳性,多提示有颈椎骨关节病。
4、得了颈椎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一、颈椎的试验检查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即物理检查,不需借助仪器,它包括: 1.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 2.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间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 3.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 4.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外呈伸展状,以增加对颈神经根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 二、颈椎病的X线检查 正常40岁以上的男性,45岁以上的女性约有90%存在颈椎椎体的骨刺。故有X线平片之改变,不一定有临床症状。现将与颈椎病有关的X线所见分述如后: 正位: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颈椎横突有无过长,有无颈肋。钩锥关节及椎间隙有无增宽或变窄。 三、侧位 1.曲度的改变:颈椎发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弯曲。 2.异常活动度:在颈椎过伸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中,可以见到椎间盘的弹性有改变。 3.骨赘: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均可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 4.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可以因为髓核突出,椎间盘含水量减少发生纤维变性而变薄,表现在X线片上为椎间隙变窄。 5.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变性以后,椎体间的稳定性低下,椎体往往发生半脱位,或者称之为滑椎。 6.项韧带钙化:项韧带钙化是颈椎病的典型病变之一。 四、斜位 摄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来观察椎间孔的大小以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 五、颈椎病的肌电图检查 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肌电图是由于不论是颈椎病还是颈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使神经根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从而失去对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这样,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由于体内少量乙酰胆碱的刺激,可产生自发性收缩。因此,在一侧或两侧上肢肌肉中出现纤维电位,偶而出现少数束颤位。小用力收缩时,多相电位正常,不出现巨大电位。大用力收缩时,呈完全于扰相。运动单位电位的平均时限和平均电位正常。振幅为1~2毫伏。颈椎病因椎间盘广泛变性,引起骨质增生。损害神经根的范围较广,出现失神经支配的肌肉也多些。在病变的晚期和病程较长的患者,在主动自力收缩时,可以出现波数减少和波幅降低。而颈椎间盘突出症往往为单个椎间盘突出,其改变多为一侧上肢,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范围呈明显的节段分布。 六、颈椎病的CT检查 CT业已用于诊断椎弓闭合不全、骨质增生、椎体暴破性骨折、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脊髓肿瘤所致的椎管扩大或骨质破坏,测量骨质密度以估计骨质疏松的程度。此外,由于横断层图象可以清晰地见到硬膜鞘内外的软组织和蛛网膜下腔。故能正确地诊断推间盘突出症、神经纤维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临床检查】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压痛点椎旁或棘突压痛,压痛位置一般与受累节段相一致。 (2)颈椎活动范围即进行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活动的检查。神经根型颈椎病者颈部活动受限比较明显,而椎动脉型颈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动时可出现眩晕。 (3)椎间扎挤压试验让患.者头向患侧倾斜,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掌轻叩击左手臂背侧,如出现根性痛或麻木则为阳性。在神经根症状较重者则双手轻压头部即可出现疼痛、麻木表现或加剧。 (4)椎间扎分离试验对疑有根性症状者,患者坐位,双手托住头部并向上牵引,如出现上肢疼痛麻木减轻者则为阳性。 (5)神经根牵拉试验.又称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转向健侧,检查者一手抵住耳后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牵拉,如出现肢体麻木或放射痛即为阳性 (6)霍夫曼民征检查右手轻托患者之前臂,一手中食指夹住其中指,用拇指叩击中指指甲部,若出现阳性即四指屈曲反射,则说明预部脊髓、神经损伤。 (7)旋颈试验又称椎动脉扭曲试验,病人坐位,做主动旋转颈部活动,反复几次。若出现呕吐或突然跌倒,即为试验阳性,提示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8)感觉障碍检查对颈椎病人做皮肤感觉检查有助于了解病变的程度。不同部位出现的感觉障碍可确定病变颈椎的节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现,出现麻木时已进入中期,感觉完全消失已处在病变的后期。 (9)肌力的检查颈椎病损伤神经根或脊髓者,肌力均下降,若失去神经支配则肌力可为零。根据各肌肉支配的神经不同可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及节段。
5、4 颈椎病要做哪些检查?(颈椎病的体检和影像学检查)
颈椎病的体检 看病是要看病人,不只看片子。当面询问病情和体检非常重要,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颈椎病的主要物理检查如下: (1)压痛点 (2)颈椎活动范围检查 一般神经根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屈伸和旋转活动易受限。 (3)颈椎的特殊试验检查。①前屈旋颈试验:先让患者头颈部前屈,然后向左、右方向旋转活动,如果颈椎出现疼痛即属阳性。阳性结果一般提示颈椎小关节有退变。②椎间孔挤压试验:又称压头试验。让患者将头向患侧倾斜,检查者叩击或者按压患者头顶部。如有神经根性损伤,则会因间孔的狭小而出现肢体放射疼痛或麻木等感觉。③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稍前屈并转向健侧(颈部无症状侧),检查者立于患侧,一手抵于颈侧顶部,并将其推向健侧,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腕将其牵向相反方向,如患者出现麻木或放射痛时,则为阳性,表明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能。④旋颈试验:又称椎动脉扭曲试验,主要用于判定椎动脉状态。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头部略向后仰,作向左、向右旋颈动作,如出现眩晕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时,即为阳性。(4)肌张力和肌力检查。①肌张力:即为肌肉松弛时在被动运动中所遇到的阻力。②肌力:颈椎病患者由于神经根或脊髓不同程度受损,可造成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手部小肌肉等肌肉力量减弱或萎缩、无力。此外,颈椎病患者若长期颈部肌肉痉孪、活动受限,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颈部肌肉,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的力量。(5)反射和病理反射检查。 反射—般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肱桡肌反射等。常用的病理反射检查有霍夫曼征、掌颏反射、巴彬斯基征等。这些病理反射,均为上位神经元受损后使节段性反射亢进,甚至原来已被抑制的反射再现而产生。在进行病理反射检查时,要注意观察深、浅反射是否同时有异常,对于霍夫曼征,要注意少数正常人也可出现阳性,只有明显的阳性或两侧不对称时,才具有临床意义。 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通过症状和体检怀疑颈椎病后,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证实。1 X线片 普通检查,优点是快速,可以提供基本信息,如有无颈椎曲度变化、椎间隙狭窄、骨赘、稳定性等。2 核磁共振(MRI) 优点是可以直接看到脊髓、神经根、血管受压的情况,以及脊髓有没有变性。2 CT 优点是可以提供颈椎所有骨质形态结构的细节信息,作为核磁共振(MRI)的补充。以上三者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