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脉如何走罐视频
如何走罐
1.术前准备
(1)定位。对患者进行辨证诊断后,按走罐时的体位要求,安排病人合适坐位或卧位,暴露局部皮肤,取穴定位,常规消毒后涂少许液状石蜡油润滑皮肤。
(2)拔罐。按走罐需要,选择大小合适、罐口光滑的罐具(以透明玻璃罐为佳)消毒后拔罐。
2.辨证施术
(1)掌握拔罐吸力。轻吸:拔罐后,罐内皮肤被负压吸收突起约3毫米左右,或采用“中、小号(面积)”火罐吸拔;重吸:罐内皮肤约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采用“大号(面积)”火罐吸拔。
(2)启动走罐术。术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肤,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远端推移,并折返重复移动数次。
(3)控制走罐频率。缓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1次;快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2次。
(4)吸力与频度组合。按临床需要,选择轻吸缓走、轻吸快走、重吸缓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5)掌握走罐时间。每一组穴位一般按需分别走罐约5~10秒钟。
(6)密切观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红色、深红、微紫。
(7)治则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较长时间、肤色出现深红或微紫程度为强刺激,适用于实证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轻吸、缓走、较短时间、肤色出现淡红或红色为轻刺激,可用于虚证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8)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后,视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况,必要时,可隔12~24小时,或异位另选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复病例,一般须间隔3天左右施走罐术一次,3~5天为一疗程,休息两周后可继续施行走罐术。
(9)注意事项。走罐术一般以背部肌肉丰厚部位为宜。胸部(仅限任脉经)走罐时,以“轻吸缓走”法度为主,火罐应稍微上提,不宜用力往下揿按,以免损伤胸胁软骨。腹部(任脉经及两侧)走罐时,同样以平推略带上提为法,防止损伤内脏。腰背部走罐,亦应避免暴力和不必要的大面积、长时间的“拔走”,或“罐痕”未吸收而反复“拔罐与走罐”,引起不必要的损伤和意外发生。对凝血机制较差的病人,或局部皮肤有溃疡、炎症等病灶者,孕妇等,均禁忌走罐。
中医走罐的临床应用
走罐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效果明显。
1.躯体病症:如脊柱骨关节、软组织劳损、腰腿痛。走罐部位,“以痛为腧”根据局部病损部位,结合临近取穴后,施行走罐术。如腰腿痛,取局部:①腰←→骶段夹脊穴;②足太阳经:志室←→秩边;③环跳←→承扶←→殷门←→委中(分段)走罐。
2.外感表证:如感冒初起,背凛畏寒,头项强痛。背部取足太阳经:①大杼←→膈俞←→三焦俞;②肩外俞←→膈关←→育门(分段)走罐。
3.脏腑疾病:(1)肺系病。如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气喘,哮喘的康复。取任脉、足太阳经:①璇玑←→膻中;②肺俞←→膈俞;③肝俞←→气海俞,走罐。
(2)脾胃肠病。如胃脘痛、消化不良。取任脉经、足阳明经、足太阳经,①巨阙穴←→下脘;②梁门←→天枢;③膈俞←→三焦俞;④相应节段夹脊穴(交替使用)走罐。
中医走罐的临床疗效
以走罐术防治躯体疼痛症状疾病、急性腰扭伤12例,慢性腰肌劳损26例,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9例,均能缓解疼痛,改善体征。外感表证,感冒9例,均解除症状获效。脏腑病证、胃脘痛6例,消化不良8例,慢性肺阻塞性肺疾患10例、哮喘缓解期康复治疗各8例,肠道易激综合征康复10例,均能取得不同程度的症状减轻,日渐康复。
2、刮痧拔罐如何治疗颈椎病?
在我们看来颈椎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实颈椎病只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注意才会形成的一种病症,但是并发症就非常多了,如果一个人的颈椎不好,那么可能会造成脑部供血、供养不足,那后果有多严重不用我说你也应该知道,
刮痧拔罐治百病,这个是老百姓经常会说的一句话,一般有个头疼脑热的,习惯性的就把额头刮红或是掐红,尤其是伴有咳嗽的人,脖子身上都会刮红,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刮痧拔罐不止是能治这些病,对颈椎病的治疗也是非常有效的。
第一步:热敷按摩
在进行刮痧拔罐之前,我们要先做一下热敷和中医按摩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肌肉放松,同时有利于血液循环,这样对接下来的刮痧起一定的铺垫作用。
第二步:刮痧
第三步:走罐
走罐就很简单了,就是沿着刮痧的位置,不同位置选择不同的大小的火罐,因为刮痧的原因,身上已经有足够的油分,因此走罐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了,走罐到时候要注意不要走过多的次,大概2个来回就够了。
第四步:拔罐
拔罐是在走罐的基础上,但是要注意穴位,拔罐要拔大椎穴,然后是颈椎两侧的大筋,一直沿着拔下来就好了,直到腰眼的位置,在腰眼的位置用的火罐是比较大的,这样有利于把寒气拔出来。肩颈穴是必须要拔的,对放松我们的肌肉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五步:放松按揉
在拔完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些突出来的肉上毛孔会比较大,并且有些可能会出现黑紫色,这个时候不要着急穿衣服,要适当的按揉一下,然后用温热的毛巾进行一下热敷,主要的目的是让这些罐印下去的快点,还有就是让毛孔缩小,以免着凉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