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拔罐穴位图
中医拔罐【人体背部穴位图】人体穴位图
【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 】
症状 穴位
感冒、头痛、发烧 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
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
慢性胃肠炎 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
慢性胃炎 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
消化不良 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呕吐、胃下垂 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
腹泻、腹痛 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
慢性结肠炎(五更泻) 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
慢性肝炎 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
高血压 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
低血压 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 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
冠心病(心绞痛) 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
风湿性心脏病 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
肺心病 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
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
糖尿病 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
神经衰弱(失眼、多梦) 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
中风后遗症 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
落枕 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
颈椎病 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
肩周炎 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
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 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 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
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 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
坐骨神经痛 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
类风湿性关节炎 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
膝关节痛 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
强直性脊椎炎 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
静脉曲张 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
股骨头坏死 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
痛经、月经不调 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
更年期综合症 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
目赤肿痛眩晕 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
慢性鼻炎 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
扁桃体炎 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
慢性咽炎 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
湿疹 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荨麻疹 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
慢性肾炎 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
2、拔罐哪些穴位可以缓解颈部疾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是由于颈椎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征。患者早期常感到颈部难受、僵硬、酸胀、疼痛,有时伴有头痛、头晕、肩背酸痛。以后出现头部不能向某个方向转动,当颈部后仰时可有窜电样的感觉放射至手臂上,手指麻木,视力模糊等症状。重者可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
【拔罐部位】
1头颈部:风池、哑门、颈百劳(为经外奇穴,位于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大椎。
2背部:肩井、天宗、肺俞、心俞。
3上肢部: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
4下肢部:足三里、丰隆、条口、阳陵泉。
落枕
落枕又称“失枕”,临床以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以致转动失灵为主要症状,轻者4~5天自愈,重者疼痛严重并可向头部及上肢放射,可延至数周不愈。落枕为单纯的肌肉痉挛,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成年人,多由于体质虚弱、劳累过度、睡眠时枕头高低不适、躺卧姿势不良等因素,使一侧肌群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过度伸展状态,以致发生痉挛所造成。
【拔罐部位】
1颈部:风池、风府。
2肩背部:肩井、天宗。
3上肢部:外关、合谷、液门。
4下肢部:光明、悬钟。
3、求治疗颈椎病的拔罐穴位图
你有孝心很好!但是我要告诉你,火罐不讲究穴位的,哪痛往哪吸,我再告诉你,颈部一般不拔罐的,你也吸不上去
颈椎病,就吃点活血药缓解一下,千万别按摩!
4、拔罐器在背上什么位置最佳图片
拔罐并没有拔罐器在指定位置的标准,只要来避开大血管所处的位置和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就可以,选择适当的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还有就是要注意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者,或自者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
拔罐的种类和方法有很多,例如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等百;除了最常用的火罐法(投火法、闪火法、滴酒法、贴棉法),还有水罐法和度抽气法,应用拔罐法时,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
(4)颈椎病拔罐位置示意图扩展资料
拔火罐是以罐为器,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之吸着知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淤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拔火罐时切忌火烧罐口,否则会烫伤皮肤;留罐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否则会损伤皮肤,还有使用时应道注意选用罐口光滑、大小适宜。
5、肩周炎拔罐穴位图是什么
现如今,各式各样的时尚挎包深受年轻女孩喜爱。她们将化妆品、钱包、文件甚至小型笔记本电脑统统装进包里。由于肩背部肌肉长期处于收缩状态,极易引起肩背酸痛。专家提醒说,长期使用这类过重过大的挎包,很可能诱发肩周炎和颈椎病。挎包太重得了肩周炎
26岁的金小姐担任市场部经理。由于工作性质,她长期奔波,笔记本电脑几乎从不离身,扮靓的她为此在选购挎包时除考虑包的美观性,还得考虑包能否装得下手提电脑。近来,气温有所回升,她在换衣时无意中发现左肩有点红,也没在意。前两天,晚间睡觉时肩背酸痛无法入眠,局部热敷、按摩等治疗效果都不明显,无奈之下只好抽空到骨科就诊,结果被诊断为肩周炎医生说最重要的还是平时工作时要多注意不要老是弄的腰酸背痛才好,注意多锻炼然后又开了一瓶颈肩松按摩膏来辅助。
肩周炎患者多是白领
专家介绍,患肩周炎的病人多是肩臂活动多但却并不耗力的非体力劳动者,女性也越来越多。女性长时间背短带挎包极易引起颈部肌肉痉挛,造成两肩高低不对称。尤其是挎包较沉重时,长年累月地背单肩挎包,会引起脊柱的力学改变,严重的很可能形成驼背。
五个小动作防治肩周炎
正身双手爬墙:患者面向墙壁站立,双手或患肢上抬,扶于墙上,使双侧或患侧上肢尽量高举,达到最大限度时,在墙上作一记号,然后再徐徐向下返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长期坚持,对肩周炎的防治大有益处。
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展臂站立: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旋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6、颈椎拔罐拔哪里
颈椎拔罐,一般选择痛处拔罐,但要尽量避开大血管,以及骨突处。
7、后背拔罐的位置图片
后背拔罐的位置图片如下图所示:
切记拔完后不要洗澡,不要皮肤暴露。以免再次受风,等印记消差不多时在洗澡。
(7)颈椎病拔罐位置示意图扩展资料: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颈肩综合征拔罐疗法
患者取俯卧位,医生在酸胀、麻木及疼痛的颈肩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外上缘处皮肤上涂抹适量跌打万花油,将火罐吸附于皮肤上,并于病变部位来回推动火罐,以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或紫黑色痧点为宜。走罐后采用三棱针在痧点局部点刺,选口径适中的火罐用闪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留罐约10分钟,每处出血约2~3毫升,隔日一次,5次为1个疗程。
参考资料:
网络-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