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颈椎 > 颈椎刮痧部位

颈椎刮痧部位

发布时间:2020-09-22 14:21:26

1、颈椎病刮痧什么穴位

大椎、天宗

2、颈椎病肩周炎刮痧治疗哪些部位

颈椎刮痧主要是刮三条线:风府----大椎;两侧的风池---肩井;以及阿是穴

肩周炎刮痧主要是1、刮肩周骨缝(从前腋纹头------后腋纹头
2、肩胛骨缝
3、 手臂上的经络(尤其是手臂麻木的、酸痛的)
4、以及阿是穴
刮痧的作用:1、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
2、清热解毒、促进新陈代谢。
3、刺激穴位、经络达到调节脏腑的作用。

3、颈椎如何刮痧

用刮莎板从上而上慢慢刮,把力度渗透到皮下层,不要简单的刮你的皮,只能从上向下慢慢的刮,要适当的涂点精油,先中间后刮颈椎的两边.慢慢的刮,刮到莎出现为止.

4、刮痧在哪些部位比较好?

首先准备一枚光滑的物品,如汤匙或骨梳,再拿一个小碗放些麻油(沙拉油或茶油、清水亦可),这样就可以开始进行刮痧了。

刮痧方法:

用汤匙在病儿身体一定的部位上反覆地刮,直至被刮痧的皮肤出?深?色的红斑为止。刮砂时的顺序一般由上而下,由中间刮向两侧,刮时应取单一方向,不宜来回刮,每次大约刮二十下左右。

刮痧的部位:

1.通常在颈部及背部的脊椎两旁,沿着肋骨向外刮,刮成弧形。
2.在结喉的两侧和胸部进行。
3.也有沿着脊椎两侧,由上向下刮。
4.在胸前刮痧,也可沿着肋骨向外刮成弧形。
5.若病儿情绪不佳,可刮臂弯内侧和腿弯内侧。

一、头部的刮法
头部有头发覆盖,须在头发上面用刮板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为增强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发皮发热为宜。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医者一手扶患者头部,以保持头部稳定。
循行路线:
(1)刮拭头部两侧,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至风池穴,经过穴位为头维穴、颔厌穴等。
(2)刮拭前头部,从百会穴经囟会穴、前顶穴、通天穴、上星穴至头临泣穴。
(3)刮拭后头部,从百会穴经后顶穴、脑户穴、风府穴至哑门穴。
(4)刮拭全头部,以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全头发际处刮拭。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语言区、感觉区等。
适应症: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作用。可预防和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头痛、脱发、失眠、感冒等病证。
二、面部
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一次。
循行路线:
(1)刮拭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分开,经鱼腰穴,丝竹空穴朝两侧刮拭。
(2)刮拭两颧部,由内侧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耳门穴等。
(3)刮拭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经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等。
适应症:有养颜祛斑美容的功效。主治颜面五官的病证。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雀斑、痤疮等。
三、颈部刮法
颈后高骨为大椎穴,用力要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些,从风池穴一直到肩髃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一般用平补平泻手法。
循行路线:
(1)刮督脉颈项部分,从哑门穴刮到大椎穴。
(2)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经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
适应症:人体颈部有六条阳经通过,其中精髓直接通过督脉灌输于脑,颈部是必经之路,所以经常刮拭颈部,具有育阴潜阳,补益人体正气,防治疾病的作用,可主治颈、项病变,如颈椎病、感冒、头痛、近视、咽炎等证。
四、背部刮法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背部正中线刮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背部两侧可视病人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中间不要停顿。
循行路线:
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夹脊穴,从大椎刮至长强。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处。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
适应症:刮拭背部可以治疗全身五脏六腑的病证。如刮拭胆俞可治疗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急慢性肝炎等,刮拭大肠俞可治疗肠鸣、泄泻、便秘、脱肛、痢疾、肠痈等。背部刮痧还有助于诊断疾病。如刮拭心俞部位出现压痛或明显出痧斑时,即表示心脏有病变或预示心脏即将出现问题,其他穴位类推。
五、胸部的刮拭
刮拭胸部正中线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大。宜用平补平泻法。用刮板棱角沿胁间隙刮拭。乳头处禁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胸部正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鸠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
(2)刮拭胸部两侧,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胁骨走向刮拭。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
适应症:胸部主要有心肺二脏。故刮拭胸部,主治心、肺疾患。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另外可预防和治疗妇女乳腺炎、乳腺癌等。
六、腹部刮痧
空腹或饱餐后禁刮,急腹症忌刮,神阙穴禁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腹部正中线,从鸠尾穴经中脘穴、关元穴刮至曲骨穴。
(2)刮拭腹部两侧,从幽门穴刮至日月穴。
适应症:腹部有肝胆、脾胃、膀胱、肾、大肠、小肠等脏腑。故刮拭腹部可治疗以上脏腑病变。如胆囊炎、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呕吐、胃痛、慢性肾炎、前列腺炎、便秘、泄泻、月经不调、不孕证等。
七、四肢的刮法
刮拭四肢时,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对下肢静脉曲张、水肿应从下向上刮拭。皮肤如有感染、破溃、痣瘤等,刮拭时应避开。如急性骨关节创伤、挫伤之处不宜刮痧,但在康复阶段做保健刮痧可提前康复。
循行路线:
(1)刮拭上肢内侧部,由上向下刮,尺泽穴可重刮。
(2)刮拭上肢外侧部,由上向下刮,在肘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外关穴。
(3)刮拭下肢内侧,从上向下刮,经承扶穴至委中穴,由委中穴至跗阳穴,委中穴可重刮。
(4)刮拭下肢外侧部,从上向下刮,从环跳穴至膝阳关穴,由阳陵泉穴至悬钟穴。
适应症:四肢刮痧可主治全身病症。如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脏疾病。足阳明胃经主治消化系统症症。四肢肘膝以下五输穴可主治全身疾病。
八、膝关节的刮法
膝关节结构复杂,刮痧时宜用刮板棱角刮拭,以便掌握刮痧正确的部位、方向,而不致损伤关节。刮拭关节动作应轻柔。膝关节内积水者,局部不宜刮,可取远端穴位刮拭。膝关节后方及下端刮痧时易起痧疱,疱起时宜轻刮或遇曲张静脉可改变方向,由下向上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膝眼,刮拭前先用刮板的棱角点按膝眼。
(2)刮拭膝关节前部,膝关节以上部分从伏兔穴刮至梁丘穴,膝关节以下部分从犊鼻穴刮至足三里穴。
(3)刮拭膝关节内侧部,从血海穴刮至阴陵泉穴。
(4)刮拭膝关节外侧部,从膝阳关穴刮至阳陵泉穴。
(5)刮拭膝关节后部,委中穴可重刮。
适应症:主治膝关节的病变,如风湿关节炎,膝关节韧带损伤、肌腱劳损等。另外对腰背部疾病、胃肠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挑痧法的常用部位
1、头颈项部:从印堂穴起,沿太阳穴、颈部两侧和项部两侧各有1个痧痕点。
2、胸腹部:从华盖穴开始沿肋间左右各有2个痧痕点;中脘穴、肚脐两侧,关元穴左右各有1个痧痕点。
三、放痧法的常用部位
(1)上肢:曲池穴、十宣穴、少商穴、尺泽穴。
(2)头面颈项:大椎穴、百会穴、太阳穴、人中穴、金津穴、玉液穴。
(3)下肢:委中穴。
四、刮痧的整体顺序
整体刮拭的顺序是自上而下,先头部、颈、背、腰部或腹部,后四肢、背腰部及胸腹部可根据病情决定刮拭的先后顺序。每个部位一般先刮阳经,再刮阴经,先刮拭身体左侧,再刮拭身体右侧。

5、刮痧刮哪里治疗颈椎病?

砭石调理颈椎病的手法:令病人端坐椅子上,裸露刮痧部位。除头部外,先将刮痧油涂于所刮拭穴位和经络上,先刮头部到颈部,两肩髃,然后顺膀胱经向下刮,再顺肩刮至合谷穴,通常每天一次,选择
3-5个部位,用泻法或平补平泻进行刮痧,每个部位一般刮拭时间为3-5分钟,用补法刮痧,次数为15-30次。

6、刮痧哪些穴位可以缓解颈部疾病?

落枕又称“失枕”,以急性颈部的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乃至转动失灵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可自行痊愈,重者可延至数周。其发生原因,多由于体质虚弱,劳累过度,在晚上睡眠时,头颈部位放置又不当,枕头高低不适或太硬,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地维持在过度伸展或紧张状态,引起颈部肌肉静力性损伤或痉挛所致。

【刮痧部位】

刮风池、大椎、肩井及颈肩部;刮外关、悬钟。

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多由颈椎退行性改变、增生、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等出现的一组复杂的症候群。多因风寒、外伤、劳损(反复落枕、姿势不良)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刮风池、天柱、肩井、大杼、天宗及肩背部、膈俞、肾俞、曲池、列缺、合谷。

7、颈椎病刮痧法的刮痧疗法

风寒阻络
(一)症状
以颈项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畏寒无汗,舌淡苔白为典型症状。
(二)治法
(1)选穴:风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仑
(2)定位: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昆仑: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3)刮拭顺序:先刮肩颈部的风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足部昆仑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由于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从风池穴一直到肩井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然后刮颈后天柱穴至大椎穴,分别由两侧向大椎穴刮拭,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最后刮足部外侧昆仑穴,重刮,30次,出痧为度。
气血瘀滞
(一)症状
以颈项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胸闷心悸,舌质黯为典型症状。
(二)治法
(1)选穴风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仑、血海、膈俞、三阴交。
(2)定位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昆仑: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膈俞:在背部,当笫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3)刮拭顺序  先刮肩颈部的风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背部膈俞,最后刮下肢的血海、昆仑、三阴交。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由于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从风池穴一直到肩井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然后刮颈后天柱穴至大椎穴,分别由两侧向大椎穴刮拭,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背部膈俞穴,宜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重刮,30次,出痧。最后刮足部外侧昆仑穴和下肢内侧三阴交穴,重刮,各30次,出痧为度。

8、刮痧为什么要先刮颈椎?

文/梁迎春 刮痧疗法如今已经很普及,深入到了百姓生活当中。治疗的范围也很广泛,可以治疗内外科多种疾病。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无论刮何处,要先刮颈椎!但是我看到,无论医者刮痧,还是自己在家中刮痧,从来没有人提出这个建议,在这方面也没有相关报道,希望能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刮痧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原理,就是扩张了毛细血管,促进了血液循环,以达到疏经通络,调整阴阳的目的。很多人刮痧忽视了颈椎部位的刮痧,在治疗相关病症的时候,只是针对局部刮痧,或者选取几个相关的穴位刮,并没有先刮颈椎。往往造成局部的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便认为已经成功了。其实,这是走入了误区,并没有达到整体调整阴阳,经络也没有完全疏通。《灵枢·根结》说:“知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阐明了治疗疾病具有阴阳的作用,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盛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正所谓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灵枢·刺节》论道:“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将结解开了,经络自然畅通了。刮痧也确实有祛瘀生新的作用,但是很多人没有将结真正的解开,比如最常见的背部刮痧。椎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椎间动脉,而颈部的椎间动脉发自椎动脉。椎间动脉在椎间孔内分为三个主要分支,椎静脉丛分椎内静脉丛和椎外静脉丛两部分,颈椎的动脉供应了中间支,以及背部腹部的血液。颈部神经丛,由颈神经前支分出皮支和肌支,所支配的部位是颈前部皮肤,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膈神经、颈神经降支和颈袢。这些神经再继续分支,支配全身。这样明确了颈椎的血液供应和神经的分支,就会明白刮痧为什么要先刮颈椎。仅在病灶部位刮痧,无异于断章取义,求近功,而不治本!有的人刮痧过后,当时感觉很舒畅,可总感觉有依赖性。实质上就是没有刮颈椎造成的,只是去掉了表面的毒邪,造成郁积的厉害,没有真正的将经络疏通,阴与阳也没有达到有效的调整。身体好的恐怕感觉不出来,体质差的,会出现瞬间眩晕、恶心等症状。由此可见,刮痧先刮颈椎,是多么重要啊!治病求本,要认清局部和整体的重要性,刮痧先刮颈椎,才能尽显保健与治疗的双重功效! 梁迎春

与颈椎刮痧部位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