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颈椎 > 无颈椎动物

无颈椎动物

发布时间:2020-09-15 21:47:48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一、有无脊椎区别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脊椎动物有脊椎或脊柱,而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椎动物的例子有人类、狗、猫和鸟。无脊椎动物的例子有扁虫、软体动物、海胆和昆虫。

二、组成的区别

脊椎动物有发达的内部骨骼、保护性细胞皮肤的外层、先进的神经系统和高度发达的大脑。无脊椎动物是异养和多细胞的,没有细胞壁,也没有骨架。脊椎动物区别于同类的特征是脊椎动物的脊椎骨和脊索。

三、体形的区别

脊椎动物通常体型较大,因为它们有多种多样的支持系统,能够更快地发育。无脊椎动物大多很小,运动缓慢。他们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支撑一个庞大的身体或者支撑一个庞大身体所需的肌肉。脊椎动物分为五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鱼类、鸟类和爬行动物。无脊椎动物被分为30门。

四、神经系统的区别

两者都生活在大量的栖息地,但是脊椎动物更有能力适应所有的栖息地,包括陆地、空中和海洋。脊椎动物有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够对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但无脊椎动物有简单的神经系统,能够凭直觉行事。

2、什么动物是无颈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是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它们是动物的原始形式。其种类数占动物总种类数的95%。分布于世界各地,现存约100余万种。包括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海绵动物、线形动物等。

3、无颈椎动物的分类

包括 原生动物门 多孔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线形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

4、有哪些无脊椎动物?

5、世界上最大的无颈椎动物

巨型鱿鱼是地球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体长可达20米,同时是深海中体格最为庞大的捕食者.地球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是乌贼,乌贼的种类有很多最大是生活在深海的霸王乌贼其体长是鲸体长的三分之二,同时是深海中体格最为庞大的捕食者鲸的主食.

6、无脊椎动物指的是哪些动物?

一切无脊柱的动物,占现存动物的90%以上。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体形上,小至原生动物,大至庞然巨物的鱿鱼。一般身体柔软,无坚硬的能附着肌肉的内骨骼,但常有坚硬的外骨骼(如大部分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及昆虫),用以附着肌肉及保护身体。 如果按形态学分类的话,无脊椎动物首先按照组成的细胞数,分为单细胞动物(Protozoa)和多细胞动物(即后生动物 Metazoa)两种。前者所属的动物有争议,例如眼虫,会因为其体内的叶绿体被归入为植物。
多细胞动物再被分为侧生动物(Parazoa)和真后生动物(Eumetazoa)。前者包括海绵动物,扁盘动物和中生动物。这三种动物和真后生动物缺乏联系。组织分化程度低。
接下来,真后生动物按照其身体对称方式被分为辐射对称动物和两侧对称动物。前者包括刺胞动物门和栉水母动物门。
然后将两侧对称的动物按其体腔的有无,有的话是真是假,分为三类,即无体腔动物(Acoelomata),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和真体腔动物(Eucoelomata)。但是纽形动物门介乎于假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之间,分类位置有疑问。无体腔动物的代表是扁形动物。假体腔动物的体腔并不是由中胚层包绕的,是原肠未完全退化的产物,代表动物是线虫动物和轮形动物。真体腔动物的体腔是有中胚层包裹的。
真体腔动物接着按原肠孔(Blastoporus)的发展分为原口动物(Protostomia),后口动物(Deuterostomia)和过渡类型触手动物(Tentaculata)。后口动物的代表是棘皮动物(和非“无脊椎动物”的脊索动物)。过渡类型包括帚虫动物,腕足动物和苔藓动物三种。其他的真体腔动物都是原口动物,包括节肢动物,缓步动物,有爪动物,软体动物,星虫动物,螠虫动物门和环节动物等。
这种分类有很大问题,比如纽形动物的“无家可归”,而扁形动物,线虫动物是原口动物,却因为体腔不是“真体腔”而没有“资格”去被归类。触手动物有很多后口动物的特征,比如辐射卵裂,体腔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的中胚层包裹的。但是来自分子生物学的证据却表明它们是原口动物。
现在一般把动物界分为十门
包括 原生动物门 多孔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线形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有: 尾索,头索,半索,脊椎动物四个亚门.除脊椎动物亚门外其它的便都是无脊椎动物

7、什么是无脊椎动物?

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是脊柱动物的二十多倍。无脊椎动物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化的动物种系,它们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仅仅存在一点相互有别的亲缘关系而已。有许多种类的动物,人们只能在海洋里才能发现它们,但某些种类如昆虫,却生活在陆地上,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

8、无脊椎动物

中生代无脊椎动物十分繁盛,门类众多。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有软体动物中的菊石类、双壳类和箭石类,其次是六射珊瑚、腕足类、棘皮类、有孔虫、牙形石等,淡水无脊椎动物则以双壳类、介形虫为主,其次是叶肢介、腹足类和昆虫等(图9-3)。

菊石类在中生代分布广、演化快,成为重要的标准化石,往往可以进行国际性的对比。三叠纪的菊石以缝合线多样化为特征,齿菊石式缝合线为主,菊石式的也大量发展,如Ophiceras(蛇菊石)等。侏罗纪的菊石大多数壳饰复杂,以菊石式缝合线为主,如Hongkongites(香港菊石)等。白垩纪菊石群的特征是出现一些特化形态,如形状不规则的Nilblbanites(日本菊石)等。

双壳类在中生代占有重要地位。海生双壳类三叠纪有Claraia(克氏蛤)、Eumorphotis(正海扇)、Myophoria(褶翅蛤)、Burmesia(缅甸蛤)等,侏罗纪有 Ostrea(牡蛎)、Trigonia(三角蛤)等,白垩纪有Inoceramus(叠瓦蛤)等。淡水双壳类我国常见者如早侏罗世的Tutuella(图土蚌),中侏罗世的Lampvotula(丽蚌)、Cuneopsis(楔蚌)、Pseudocardinia(假铰蚌);晚侏罗世的Ferganoconcha(费尔干蚌),早白垩世的Plicatunio(褶珠蚌)、Nippononaia(富饰蚌);晚白垩世的Pseudohyria(假嬉神蚌)等。

图9-2 中生代爬行动物概貌

(据傅英祺等,1987)

介形虫在中生代的湖沼中十分繁盛。我国侏罗纪陆相地层中发现较多,中侏罗世常见者有Darminula(达尔文介)等,晚侏罗世常见者有Lycopterocypris(狼星介)等。白垩纪常见的有Cypridea(女星介)、Candona(玻璃介)以及Harbinia(哈尔滨介)等。

牙形石在中生代三叠纪地层中仍显得重要,但它较古生代的形态而言,一般都非常小,并以短高而具有细长伸展的锯齿的个体占优势,侏罗纪牙形石出现一个大空白。白垩纪目前仅在非洲喀麦隆的上白垩统中有所发现(很可能不是“原生”的牙形石,而是次生再沉积的产物)。

图9-3 中生代无脊椎动物化石

1—Ophiceras(蛇菊石,T1);2—Hongkongites(香港菊石,J1);3—Nipponites(日本菊石,K2);4—Pseudoclaraia(假克氏蛤,T1);5—Myophoria(褶脊蛤T3);6—Burmesia(缅甸蛤,T3);7—Trigonia(三角蛤,J);8—Inoceramus(叠瓦蛤,K2);9—Ephemeropsis(类蜉蝣,J3);10—Eosestheria(东方叶肢介,J3);11—Lycoptera(狼鳍鱼,J3);12—Trigonioides(类三角蚌,K1);13—Plicatounio(褶珠蚌,K1);14—Nippononaiua(富饰蚌,

);15—Pseudohyria(假嬉蚌,K2);16—Hakeiecllia(贝荚蛤,P—K)

此外,海生无脊椎动物中,腕足动物中的石燕类、穿孔贝类和小嘴贝类仍有不少代表,四射珊瑚绝灭,六射珊瑚代之兴起,并可形成珊瑚礁。陆生无脊椎动物中重要的还有叶肢介和昆虫等,如侏罗纪的Bairdestheria(柏氏叶肢介)和晚侏罗世的Ephemeropsis(类蜉蝣)等。

与无颈椎动物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