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颈椎牵引有危害吗?经常做牵引的危害?
你好,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中医认为本病乃本虚而标实,主要是由于肾气亏损、筋脉不通、经络瘀阻所致,由于本病往往虚实夹杂,症候复杂,一般药物很难根治。中医中药长期临床实践有许多非常有效的独到治疗方法,建议你采用传统中药穿山龙、血丹花、血竭、乳香、没药、生地、川西归尾、川西红花、川芎、赤芍、白芍、三七、桃仁、川地龙干、穿山甲、威灵仙、鹤虱、利筋藤、桑寄生、刘寄奴、伸筋草、千年健、一口钟、乌药、青风藤、鸡血藤、木瓜、杜仲、补骨脂、菟丝子、杞子、熟地、怀牛膝、狗脊、锁阳、和尚头、羊藿叶、骨碎补、制川乌、制附子、香附、郁金、正晋芪、鹿含草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这些药物配合使用能够滋补肝肾、填精补髓、强筋壮骨、补气养血、清利湿热、通经活络、行血散瘀、消肿定痛,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这些药物配合使用对颈椎病效果非常好,可以彻底康复。采用以上传统中药配方治疗,完全无副作用,治愈后不复发,只需单服中药即可,不需要其它治疗方法,而且服药期间可正常工作和生活,奇效实用,省钱方便。另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少用西药(包括封闭针),多是含有激素的止痛药,副作用较大,用多了,会得骨质疏松症;二是不要把治疗的希望寄托在理疗(按摩、针灸、拔火罐等)上,这些方法是暂时的缓解疼痛,当受凉,劳累,姿势不正确时就易复发或加重;三是无论采取哪种手术方式,都是在患者颈部的神经密集区进行,手术过程中极易损伤周围神经而导致其它症状。希望正确治疗,早日康复! 查看原帖>>
2、颈椎病的最好治疗方法是什么?
(一)颈椎病牵引治疗
1. 适应证 颈椎牵引常作为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首选疗法。但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较明显者和有明显颈椎节段性不稳者不宜采用。
2. 颈椎牵引的方法 一般用颈枕牵引带作颈椎牵引。
(1)姿位:体位可采取坐位或卧位,为了方便,多取稳当的靠坐位,使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O°,避免过伸。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颈部、肩部及整个躯体肌肉。牵引姿位应使患者感觉舒适,如有不适即应酌情调整。在椎动脉型患者前倾角宜较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宜取几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牵引。
(2)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常用的牵引重量差异很大,可自患者自身体重的1/10至1/5,多数用6-7kg,开始时用较小重量以利患者适应。每次牵引近结束时患者应有明显的颈部受牵伸感觉,但无特殊不适,如这种感觉不明显,重量应酌情增加。每次牵引持续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可作不同的组合,一般牵引重量较大时持续时间较短,牵引重量较小时持续时间较长。
(3)牵引频度与疗程:一般每日牵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为一疗程,可持续数个疗程直至症状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牵引疗效不著,或患者症状较重或体弱不耐久坐时,可采用仰卧位牵引。用枕垫保持适当姿位,牵引重量一般为2-3kg。持续牵引2小时后休息15分钟,然后再作牵引,每天牵引总时间可达1O-14小时。
(5)利用电动牵引器械可进行间歇牵引,被认为有利于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一般是牵引2分钟,放松或减小牵引重量1分钟,反复进行半小时左右。
(二)颈椎病推拿
1.作用与适应证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系因颈项长期劳累,气血失和,加上外感风寒、阻滞经络所致,推拿治疗可以调和气血,桂风散寒,疏筋通络,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推拿适用于除了严重颈脊髓受压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颈椎病。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传统不主张进行推拿治疗,认为有可能加重脊髓损害,但国内已有安全有效的牵引和推拿治疗的报道,因此,轻型脊髓型颈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疗,只是手法宜温和,免除旋扳手法。
2. 颈椎病推拿治疗的基本手法有:揉捻法、散法、滚法、捏拿法、叩击法、旋转扳法、弹拨法。
(1)揉捻法:分为:①指揉法:以手指腹侧面按于某一部位或穴位上,作小幅度的环旋揉动。作用面小,力量较深在稳重。②掌揉法:以掌根部或大鱼际为着力点,腕部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回旋活动。揉捻法着力面大,刺激和缓舒适。
(2)散法:以掌根部着力于体表,腕部作快速的左右摆动推进动作,称为散法。常用于腰背下肢的风湿痹痛、肌肉拘紧疼痛及强手法的善后治疗。
(3)捏拿法:操作时腕部要放松,以指腹面着力,提拿方向应与肌腹垂直,在拿起肌肉组织后应稍待片刻再松手复原,力量要轻重适宜,以局部酸胀、微痛或放松后感觉舒适为度。
(4)弹拨法:弹,是用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对提捏肌肉或肌胜再迅速放开使其弹回的一种手法;拨,是以指端置于肌肉、肌键等组织一例,作与其走行垂直方向的滑动。二者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应用。
(5)滚法:可分为:①直滚法:手握空拳,以2—5指的近端指间关节为支点放于患处,以腕关节带动,作均匀的来回摆动。②侧滚法: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面为支点放于患处,腕关节做屈伸外旋的连续来回活动。
(6)叩击法:叩击法可分为:①空拳击法,医者手握空拳击打患处。②拍打法,医者五指并拢,掌心成空心状击打患处。③劈法,医者双手五指并拢,用小指尺侧着力,交替击打患处。
(7)旋转扳法:患者坐位,医者站在患者身后,以左肘置于患者领下,右手托扶枕部。在牵引力下轻轻摇晃数次,使颈部肌肉放松。保持牵引力,使患者头部转向左侧,当达到有固定感时,在牵引下向左侧用力,此时可听到一声或多声弹响。本法可旋完一侧再旋另一侧
(三)颈椎病理疗
理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缓解症状。方法可选用高频(微波、超短波)、低中频电疗(如TENS,间动电疗,电脑中频)、超声波、磁疗、远红外线等。家庭常用理疗是用镇痛安眠垫,兼具磁疗和远红外线作用,每天睡觉时垫枕8小时即可,对颈椎病疼痛及颈椎病神经压迫导致的头痛、头晕、失眠皆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四)颈椎病运动疗法
1. 运动疗法的作用 颈椎病的运动疗法主要是做医疗体操练习,颈椎病医疗体操的目的与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消除淤血水肿,同时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从而减轻症状;(2)增强颈部肌肉,增强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反复发作。
2. 适应证和禁忌证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
(五)神经阻滞疗法治疗颈椎病
椎间孔阻滞(硬膜外腔阻滞)和椎旁交感神经阻滞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反复单次阻滞或置管连续注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单次阻滞每周两次,5次为一疗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药一次,每5次为一疗程。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间孔、颈部痛点阻滞)。常于第一次阻滞治疗后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维持长久的疗效,故须反复施术以巩固效果,至少须连续治疗2~4个疗程。
五、颈椎病日常生活活动指导
1. 枕头与睡眠:枕头中央应略凹进,高度为12~16cm,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保持略后仰。习惯侧卧位者,应将使枕头与肩同高。睡觉时,不要躺着看书,也不要长时间将双手放在头上方。
2. 避免做颈部过伸过屈活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洗脸、刷牙、饮水、写字时,要避免颈部过伸过屈活动。
3. 某些日常活动应该停止:在患病期间,应停止做某些过度活动颈椎的活动,如擦高处的玻璃
3、颈椎轻微疼痛?
颈椎疼痛必须根据情况治疗。如果是外伤引起的颈椎疼痛,应该给予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治疗,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颈部的疼痛。如果是慢性劳损引发的颈椎疼痛,应该改正不良的坐姿习惯,保持正确的姿势,可以进行自我按摩,理疗,缓解疼痛。希望解决了你的问题,望采纳。
4、落枕斜扳法应该先朝哪个方向扳
颈项部斜扳法 :患者头部略向前屈。医生一手抵住患者头侧后部,另一手抵住对侧下 颏部,使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扳动。
一般头侧向那个方向(也就是健侧)就顺势向那方向扳,多半两边都扳下
以放松肌肉。
请在正规医生指导下操作,以免发生意外!!!
非正规医学生谨慎操作,要严格遵守禁忌证!!!
禁忌证:
(1)诊断不明、难以除外椎管内肿瘤的患者; (2)椎管发育性狭窄者; (3)以脊髓受压症状为主者; (4)颈椎椎管有破坏性病变者; (5)后纵韧带钙化或颈椎畸形者; (6)伴有颈椎骨折、脱位或其他损伤者; (7)全身或咽、喉、颈、枕部有急慢性炎症者。(8)其他
5、颈椎病各型的手法治疗怎样进行?
对于颈椎病的按摩手法,有一些通用的手法,如揉按颈肌,提拿斜方肌,沿棘突和椎板方向的分筋和理筋手法,点按风池和肩井等穴位。但由于颈椎的分型不同,各型颈椎病的手法亦有不同。
(1)神经根型。应主要以上肢手法为主,根据神经孔狭窄的位置,沿上肢的三阳经或三阴经循经推按;牵抖上肢;点按臂月需,手三里,小海,外关,阳溪等穴位;弹拔、牵抖指间关节;弹响各指末端。
(2)椎动脉型。应主要在椎板和横突孔周围施以手法,沿椎板与关节突之间的间隙行拔筋、分筋手法;从颈6 横突开始深按,沿椎动脉走行方向向头部方向推分,刺激椎动脉起始部位,增加椎动脉血流量。上述手法效果不佳时,可以施以扳法治疗。
(3)交感型。主要手法在头部和颈前部。伴有头晕、耳鸣、失眠、烦躁等症状者,主要在头部施以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印堂,分推高骨,点按风池、头维、安眠、神门、内关等穴位;同时沿胸锁乳突肌前缘按揉,通过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节和小关节囊的深部感受器,达到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
(4)脊髓型。主要以下肢手法为主,以强筋健骨,滋肝益肾为法,主要点按和推擦昆仑、绝骨、承山、阳陵泉、肾俞、膈俞,至这些穴位感到发热为度。
6、颈椎扳法有什么作用哪些人群适合扳法,,哪些人群不适合用扳法
病情分析:扳法主要用于颈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这种手法如运用得当,常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此类手法动作要求严格,使用时必须谨慎,一定要在生理活动的范围之内进行。
意见建议:1.颈椎定位旋转复位法:患者正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拇指顶住患病棘突或偏歪棘突,另一手托住患者面颊,令患者低头45°,再向患侧旋转45°,同时令一助手用双手缓缓用力压住患者头顶,保持45°低头位,医者扶面颊之手用力向患侧旋转30°左右。顶棘突之手拇指用力向对侧推按,如听到“喀”的一声,或有拇指下的棘突跳动感,说明复位成功。
②颈椎快速旋转复位法:患者正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扶握后枕部,一手扶握下颌部,两手在轻提下,环转摇晃颈部6—7次。待感到患者颈部肌肉已完全放松后,两手突然交错用力,快速旋转颈部,同时两手马上放松,让其颈部的活动自动停止。这种扳法要待患者颈部完全放松后方可用力,初学者应谨慎使用。
③颈椎拔伸旋转复位法:患者正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扶握枕后,另一手以肘部托起患者下颌,然后用力轻轻拔伸颈部,并环转摇晃颈椎5~7次,再在拔伸的基础上旋转颈椎,当感到有阻力时,在有控制的情况下突然加大旋转幅度,此时常可听到多个椎体的“喀喀”声,左右各旋转一次。此手法比较稳妥,因为拔伸时颈椎处于一种失稳状态,这时不易损伤脊髓。
④寰枢椎旋转复位法:患者仰卧位,头部伸出床边,助手用双手扶按患者双肩,医生坐在患者头前,一手托扶患者枕后,一手扶握下颌部,在拔伸下环转摇晃颈椎6~7次。然后做前屈后伸活动各一次,先向健侧旋转颈椎,再向患侧旋转颈椎。这一扳法主要用于寰枢椎半脱位,操作手法要轻巧,不可超过颈椎的生理活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