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因人而异,不是任何一种方法都适用于所有颈椎病患者。通常初期症状的颈椎不适人群,只要通过定期的活动和护理就会痊愈不在疼痛。而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颈椎病患者还需要通过使用安颈贴等正规药物进行治疗,以及长时间的运动、按摩才可稳定病情。俗话说“病去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
及时再发达和快速的节奏生活中,人们的身体调理和恢复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太急于求成。
2、怎样用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主要病机是肝肾亏虚,精髓不足,气血衰少,盘骨失于濡养,风寒湿邪易于骤袭,痹着经络,气滞血瘀。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用药多选择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益气养血之品。
(1)芍葛汤
组成: 白芍30g, 葛根、灵仙各20g, 白芷、秦艽、当归各12g,川芎9g,细辛3g。
功用:散寒除湿,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服1 剂。
(2)桃红二参汤
组成:黄芪、党参、丹参、川芎、白芍、生地、桃仁、红花、香附、地龙、葛根、穿山甲、土鳖虫、威灵仙(随症状轻重酌用药量)。
功用:益气养血,活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服1 剂。
(3)补肾祛瘀通络汤
组成:当归、骨碎补、杜仲、淫羊藿、龟板、鹿角霜、防风各10g,川芎、土鳖虫、桂枝各7g,鸡血藤、熟地、煅龙骨、煅牡蛎、葛根、黄芪、威灵仙各15g,细辛3g。
功用:补肾、养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服1 剂。
3、中药是真的能治颈椎病吗?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脊椎骨质增生中药制剂,它包含的中药材重量比组分为:鸡血藤5~25g,丹参5~20g,当归5~20g,川芎6~24g,炒白药5~25g,生熟地各5~25g,炒杜仲4~24g,桑奇生5~25g,炒川断4~24g,制狗脊5~25g,炒补骨脂5~25g,制骨碎补5~25g,盛灵仙5~20g,川怀牛膝各5~25g,羌独活各5~20g,秦艽5~25g,木瓜2~20g,防风2~20g,防己2~20g,寻骨风5~20g,苏木2~20g,接骨木5~20g,葛根5~20g,乌药5~20g,泽兰2~18g,川木通5~20g,制乳没各5~20g,制元胡3~12g,红花3~12g,菟丝子3~12g,梅杞子2~20g,桂枝5~20g,制附子1~8g,土元5~20g。一种治疗脊椎骨质增生中药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腰腿疼痛,脊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等症状,具有益精血,壮筋骨,活血化瘀,填骨髓,通络止痛的功效。
4、中医如何治疗颈椎病
5、喝中药能治愈颈椎病吗
其实是可以的,患有颈椎病要经常做颈部锻炼,多做一些颈部运动,时常将头部转向不同的方向转动,可使关节活动,肌肉松弛,缓解肌肉紧张与痉挛,并可加强颈部肌肉的抵抗力,锻炼最好在晨起和长期时间的低头工作后进行。如果有头晕的情况,是由于颈椎病压迫神经,所以才会出现头晕的情况的,其实根源还是在颈椎的,我妈妈颈椎病的时候,也是有些头晕,他涌(苗。♫。。♫。父),颈椎部位使用的(养。。。生。贴),我从涛。,宝上脉的,一段时间后,妈妈颈椎病浩的,可以是下,出现颈椎问题,平时也注意多运动下:
1、颈部运动:头向前倾十次,向后仰十次,向左倾十次,向右倾十次。然后缓慢摇头,左转十次,右转十次。
2、摇动上肢:左臂摇动二十次,再右臂摇动二十次。
3、抓空练指;两臂平伸,双手五指作屈伸运动,可作五十次。
4、局部按摩:可于颈部、大椎穴、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揉按、推掐。
6、颈椎病可以吃中药治疗么
可以的,我也是有颈椎病的毛病,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上班看电脑、玩手机,下班在家还是要抱着电脑、看着手机,眼睛不停歇外,颈椎已经被压成了歪脖树。有时候躺在床上,自己都觉得脖子疼、犯轻微恶心,偶尔转动脖子还能听到咯嘣咯嘣响。早已后悔的我知道这是颈椎带来的症状。为此,这几年,我减少了工作量,将时间用于休闲疗养。于是颈椎已经成为我着力要治疗和缓解的身体部位。后来用“苗、冖、父冖、冖、冖养生”外敷颈椎中药,局部外贴的,颈椎的问题就没了,还有平时一、仰天长啸两腿分开站立,十指交叉置颈后,两肘自然下坠,两手给一定力量向前、下拉,头后仰,后仰时要慢慢深吸气,注意用力不要过大,身体后仰时应该是身体最放松的时候,此时慢慢呼气。
二、甩手:站立位,两脚同肩宽,两臂轻轻前后摇动,并逐渐增加摆动幅度,每组15次,每次5组。
7、颈椎病的中药治疗方法是什么?
(一)风寒湿痹
[辨证要点]由于病人长期伏案低头工作或感受风寒湿邪而致,发病较急,颈部酸痛沉重,肩臂疼痛、麻木、酸胀,畏风怕寒,得温则舒,舌质淡,苔白,脉象浮紧。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加葛根汤加减:防风10g,麻黄3g,川芎10g,当归10g,秦艽10g,肉桂3g,片姜黄10g,羌活10g,威灵仙10g,白芷10g,葛根10g,茯苓10g,生薏苡仁12g,芍药10g,甘草6g,生姜6g,大枣6g。
方中以防风、麻黄祛风散寒;川芎、当归、秦艽、肉桂、片姜黄活血通络;羌活、威灵仙、白芷、葛根散风解肌止痛;茯苓、生薏苡仁健脾渗湿;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生姜、大枣和中调营。
(二)气虚血瘀
[辨证要点]头晕,头胀痛或跳痛,转动头部即发生眩晕,甚至发生晕厥、跌倒,以中老年为多发,舌质暗淡,苔白,脉细弱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人参6g,白术12g,黄芪12g,当归12g,川芎9g,赤芍9g,红花9g,桃仁9g,麝香100mg,生葱10g,柴胡6g,升麻3g,蔓荆子9g,甘草9g,生姜9g,大枣9g。
方中以人参、白术、黄芪益气;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桃仁活血通络;麝香、生葱通窍;柴胡、升麻、蔓荆子具升提之力;甘草、生姜、大枣和中。
(三)肾精不足
[辨证要点]头晕,耳鸣,疲倦乏力,健忘,头空痛,视物模糊,听力下降,转头时加重。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偏阴虚者治以补肾滋阴,偏阳虚者治以温肾助阳。
[方药]补肾滋阴宜左归丸为主方:熟地15g,山药10g,构杞子15g,山萸肉15g,菟丝子15g,鹿角胶10g,龟板胶10g。
方中熟地、山萸肉、菟丝子、龟板胶补益肾阴;鹿角胶可填精补髓。五心烦热可加知母、黄柏、丹皮、菊花、地骨皮滋阴清热。
温肾助阳宜右归丸:熟地15g,山药10g,构杞子15g,山萸肉15g,丝子15g,鹿角胶10g,杜仲15g,肉桂10g,当归15g,炮附子8g。
方中熟地、山萸肉、杜仲、构杞子、山药、菟丝子补肾,附子、肉桂、鹿角胶益火助阳,当归补血。形寒肢冷用附子、肉桂,辛温刚燥,不宜久服,可改用仙灵脾、巴戟天等温润之品。两方用于治疗颈性眩晕多配合活血化瘀药物,如当归、川芎、丹参、葛根等。
(四)痰浊中阻
[辨证要点]眩晕,头痛,困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身体肥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陈皮12g,法半夏12g,茯苓12g,炙甘草9g,白术9g,天麻9g,葱白9g,郁金9g,石菖蒲9g。
本方用二陈汤燥湿祛痰,白术健脾,天麻熄风而治眩晕,加葱白、郁金、菖蒲以通阳开窍。
(五)肝肾亏损
[辨证要点]发病缓慢,肢体沉重,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持物及走路不稳,甚至瘫痪,二便失禁,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虎潜丸加减:狗骨10g,牛膝10g,锁阳10g,陈皮10g,白芍12g,黄柏20g,知母10g,熟地12g,龟板20g。
方中狗骨与牛膝合用可壮筋骨;锁阳温肾益精;白芍养血柔肝;黄柏、知母、熟地、龟板滋阴清热;陈皮理气。可酌加鹿角胶10g温肾补阳,炙黄芪20g、党参12g、当归12g、鸡血藤30g补气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