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骨折的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功能复位的标准如下。
①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 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③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④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 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 左右。
2、骨折的复位方法有哪些?
(1)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矫正其移位。
进行手法复位时,其手法必须轻柔,并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手法复位的步骤如下。
①解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者多用于儿童。
②肌松弛位。麻醉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位,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
③对准方向。骨折复位时,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④拔伸牵引。在对抗牵引下,于患肢远端,沿其纵轴牵引,矫正骨折移位。
术者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位,根据X 线片所显示的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分别采用反折、回旋,端提、捺正和分骨、扳正等手法予以复位。
(2)切开复位。切开复位的指征主要有:骨折端之间有肌和肌腱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将影响关节功能者;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宜行骨折切开复位;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的部位行切开复位。
切开复位的优缺点。切开复位的最大优点是可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的内固定,可使患者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或关节僵硬。还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缺点主要有:可能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易于发生感染;所用的内固定器材不当,术中可能发生困难或影响固定效果,可发生无菌性炎症,内固定器材的拔除,大多需再一次手术。
3、骨折后复位好吗
骨折复位的最佳时间理论上来说是骨折以后越早复位越好,复位的成功概率也是很高。但是有很多特殊情况比如骨折错位比较明显、手法复位比较困难,很有可能就需要切开复位手术。最佳时间一般需要在伤后1周左右,骨折部位肿胀明显消退后再进行。特别在消肿过程中过早地切开复位,局部肿胀太明显会影响伤口的愈合。太晚切开复位,会影响骨折的愈合。骨折后不管是否手术,都需要给病人进行及时的制动。有利于减轻病人的痛苦,还可以利于消肿,减少副损伤。
4、陈旧性颅骨凹陷骨折有没有复位的办
小儿颅骨较成人薄、软而富有弹性和可塑性,常因产伤或外伤产生乒乓球样凹陷性骨折,仅见于婴幼儿的颅骨骨折。
5、颌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方法有哪些?
进行颌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一定要有正常的和固定的骨作为牵引、固定体,如此方可使移动的骨折片向正常位置移位和固定。一般情况下,下颌骨骨折应利用上颌骨来复位、固定,即颌间(牵引)固定;上颌骨骨折则利用颅面骨来复位、固定,即颅颌(牵引)固定。
6、哪些骨折要求解剖复位?
1、涉及关节面的骨折,解剖复位才能恢复关节面的平整;
2、儿童伴有骨骺损伤的骨折,解剖复位才能减少以后发育畸形的可能性。
7、骨折怎么办?
骨折的处理方式包括:
1、制动:骨折发生后,应就地取材,使用夹板和绷带固定患处,避免患处活动,加重病情;
2、送医检查:局部固定后应及时送医,行X线检查,明确骨折部位和骨折严重程度;
3、复位:包括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
4、固定:骨折复位后应采用内固定或外固定的方法固定患处,避免移位,以免发生二次损伤。
8、骨折复位
如果是才骨折,当然最好是不让成角度。如果已经长好,负重稍有影响,坚持补钙和21金维他,完全恢复好后,打球也要很小心。
9、骨折复位有哪些方式
1、手法复位:治疗骨折方法中,手法复位应用最广泛,也较安全。复位后,必须认真地检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长短,是否已恢复正常。在给予适当有效的外固定后,进行x线透视或摄片,以确证复位结果。如复位不良,根据需要,再予以矫正。 2、牵引复位:牵引既可用为复位的方法,又是维持复位的措施。主要用于手法牵引不能复位、或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 3、切开复位:是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原因,应慎重选择,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滥用。 如下几种情况可做为切开复位的参考指征: ①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关节面良好对位者。 ②骨折后,因附着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缩,使骨片移位,不易对合者。 ③骨折端剪式伤力大,血液供应差,骨断端需要严格固定才能愈合者,如股骨颈囊内骨折。 ④骨折断端间有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经等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⑤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复位困难者。 ⑥长骨骨干不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又不宜应用牵引方法治疗者,而用内固定又有较好的疗效。 ⑦骨折伴有肢体主要血管断裂,治疗中应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体断离。 ⑧骨折不连接或发生畸形愈合,功能恢复不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