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的愈合分为几个阶段?
即骨折断端间的组织修复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为准备阶段,包括局部出血炎性反应和坏死修复组织及生骨细胞的增殖以及断端间纤维组织软骨和新骨的形成;后期包括骨痂的成熟及重建骨折修复开始时,其表现为一般软组织损伤,但随后则是由软骨痂演变为硬骨痂
从组织学及生理学变化上,骨折愈合可分为六个阶段:①撞击期②诱导期③炎症期④软骨痂期⑤硬骨痂期⑥重建与改建期
骨折愈合需要牢靠的固定充足的血液供应和有利的力学环境临床骨折处理应在尽可能保持充足的血供条件下从最初的坚强固定逐步过渡到弹性固定,使骨折断端承受较多的生理应力,以避免应力遮挡早期介入康复治疗,逐渐加大功能锻炼,以促进局部血液供应,防止骨质疏松和肌萎缩,有助于早期功能的恢复骨折治疗应注意协调固定与运动之间的矛盾,使其有利于向骨折愈合发展骨折愈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除周身因素外,还取决于骨折部位血运的状况骨折类型原始的治疗,特别是骨折固定的可靠程度和有否感染等因素
2、骨折的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过程分三个阶段,1 血肿机化期,这一阶段纤维连接生长需约2周。2 骨痂形成期,即骨折已达临床愈合阶段,此期约需2个月。3 骨痂塑形期,骨髓腔再通,恢复原形过程需约2年。 伤筋动骨一百天。听医生的话,多养。
中文名
骨折恢复
阶段
三个
对象
骨头
效果
愈合
3、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骨折愈合的过程十分复杂,不同骨折部位或不同治疗条件下骨折愈合的过程也不完全是一样的。
一般说来,骨折愈合的全过程从生物学上大致分为冲击、诱导、炎症、软骨痂、硬骨痂、再造6个阶段。
其组织学过程表现为血肿、炎症、骨膜反应、软骨形成、软骨内成骨及骨塑造。
骨折愈合大致可分为以下基本过程:
1、血肿形成。
2、纤维性骨痂形成: 肉芽组织机化血肿,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又称暂时性骨痂。
3、骨性骨痂形成。
4、骨痂改建或再塑:改建是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及骨母细胞新骨质形成的协调作用下完成的。
4、骨折,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区别在那里,那一种比较愈合的快,那一种比较长的结实
一期愈合;是一种特殊的愈合方式,指骨折端通过直接成骨和骨单位重建从而达到骨性连接。这种骨折愈合只有在切开复位使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并采用坚固的加压固定使骨折端紧密对合后才会发生。
二期愈合: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骨折愈合方式。当骨折端接触得不够紧密且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活动时,骨折愈合将经过软骨成骨的过程,骨折端在应力刺激下,通过炎症反应、骨痂形成和改建而获得连接,这种方式即二期愈合。二期愈合的骨折端在X线片上可以见到较明显的外骨痂形成,并有骨吸收的过程。
对于临床来说没有实际意义,没有比较意义,都是微观的结果,在对位对线良好的情况下,采取坚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才是主要关注的
5、骨痂的骨折的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的过程就是“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是一面清除坏死组织,一面新生修复的过程 ( 由膜内化骨与软骨内化骨共同完成 ) ,整个过程是持续的和渐进的。骨折愈合的过程也是暂时性紧急连接到永久性坚固连接的过程。一般将骨折愈合分为 3个阶段,即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也有根据骨折愈合过程的组织学和生理学特征分为撞击期、诱导期、炎症期、软骨痂期、硬骨痂期和改建期 6 个不同的阶段。
1 .血肿机化期
骨折后,因骨折本身及邻近软组织的血管断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肿,血肿于伤后 6 ~ 8 小时即开始凝结成血块,与局部坏死组织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骨折断端因血循环中断,逐渐发生坏死,约有数毫米长。随着纤维蛋白的渗出,毛细血管的增生,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的侵入,血肿逐渐机化,形成肉芽组织,并进而演变成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断端初步连接在一起,称为纤维连接,约在骨折后 2 ~ 3 周内完成。同时,骨折端附近骨外膜的成骨细胞伤后不久即活跃增生,一周后即开始形成与骨干平行的骨样组织,并逐渐向骨折处延伸增厚。骨内膜在稍晚是亦发生同样改变。
2 .原始骨痂形成期
原始骨痂形成或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在骨折端内、外形成的骨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称为膜内化骨。随新骨的不断增多,紧贴骨皮质内在治疗骨折时,对这些并发症应以预防为主,如果已经出现则应及时诊断和妥善治疗,这样,大多数并发症都是可以避免或治愈的。外面逐渐向骨折端生长,彼此会合形成梭形,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骨折断端及髓腔内的纤维组织亦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并随软骨细胞的增生、钙化而骨化,称为软骨内化骨,而在骨折处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两部分骨痂会合后,这些原始骨痂不断钙化而逐渐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收缩及成角、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在成人一般约需12~24周(人卫版外科学教材第8版最新修改)。此时 x 线片上可见骨折处四周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对骨外膜的损伤均对骨折愈合不利。
3 .骨痂改造塑形期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且排列逐渐规则和致密,骨折断端经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代替而复活,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这一过程一般约需 1~2年。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应力轴线上的骨痂不断得到加强,应力轴线以外的骨痂逐渐被清除,并且骨髓腔重新沟通,恢复骨的正常结构 ( 图 9 — 12) ,最终骨折的痕迹从组织学和放射学上完全消失。
近年来研究表明,多种骨生长因子与骨折愈合有关,它们共同作用可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调节局部成骨。如胰岛素生长因子 I 、Ⅱ (IGF — I 、 IGF 一Ⅱ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bFGF) 、 B 转化生长因子 (TGF — B) 等在炎性阶段可进一步刺激间充质细胞聚集、增殖及血管形成。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 有较强的跨种诱导成骨活性( 即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软骨或骨 ) 和骨损伤修复作用,其作用无种属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