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仲提取物中的绿原酸对猪的生长有哪些作用呢?
杜仲提取物中绿原酸含量相当高,绿原酸具有抗菌、抗病毒、增高白血球等作用,是理想的天然添加剂,正在受到畜牧行业的重视。绿原酸对多种致病菌,如金黄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球菌、伤寒杆菌、肺炎球菌等有显著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绿原酸可通过抗病毒作用,有效抑制由念珠菌引起的化脓性关节炎。在猪上应用杜仲提取物绿原酸可起到很好的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提高免疫力以及保肝护胆的作用。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2、猪高烧不退,皮肤发紫红色,吃食是什么病。
你所说的情况可能性很多。引起皮肤有紫斑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建议您详细观察病猪后再进行用药。
1.仔猪副伤寒:呈散发,主要发生仔猪,架子猪。病猪体温41℃以下,腹泻,排灰黑色稀粪,耳根、腹下等皮肤有紫斑。剖检皮下,肌肉广泛性出血,慢性病例大肠表面有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及散在的弥漫性假膜。治疗时首选氟苯尼考,全群预防时可投服治疗。
2.非典型猪瘟:散发,病猪体温41℃左右,可视粘膜有针尖状出血,病程较长的贫血,可视粘膜苍白,皮肤苍白,针尖状出血点,剖检淋巴结肿大,有大理石样出血,咽喉等粘膜及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防制时,全群紧急注射高热血清免疫球蛋白。
3.猪丹毒:呈散发,体温41℃以上,皮肤有不规则的指压退色的红斑或菱形红斑,后期腹泻。剖检脾肿大,肾肿大出血,表面呈暗红色,淋巴结肿大出血。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菌素治疗有效。
4.猪链球菌病:呈散发,体温41℃以上,腹下、四肢、耳朵等皮肤有紫红色斑,病猪尖叫、抽搐、转圈等神经症状,慢性病猪有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及化脓性淋巴结炎,急性病例病程2天。剖检血液凝固不良,淋巴结肿大出血,心肌出血。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菌素治疗或预防有效。
5.猪肺疫:呈散发,多发生于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等应激之后,病猪体温41~42℃,皮肤有紫斑,尤其是咽喉部、颈部红肿、坚硬,呼吸困难,慢性病猪咳嗽、流脓性鼻涕。剖检喉头部及其周围,组织水肿,早期有出血点,后期有大叶性肺炎。治疗时用磺胺类药物有效,全群药物预防时,用喹乙醇原粉拌料有效。
6.传染性胸膜肺炎:呈散发,常与猪流感并发或继发。病猪体温40℃以上,咳嗽,皮肤发红,后期呼吸困难,鼻、耳、后躯皮肤发紫、发红。剖检两侧肺,呈紫红色,间质充满血样液体,表面有纤维素覆盖,病程较长的,浆膜呈红色,胸壁粘连,胸腔积液。治疗和药物预防时,用磺胺类抗生素有效。
7.猪附红细胞体病:呈地区性流行。病猪体温42℃以上,病初皮肤发红,中期耳朵、四肢、尾部皮肤有紫斑,后期耳朵坏死。尿呈苍色,血红蛋白尿。镜检红细胞变形、破裂。临床上用土霉素、强力霉素等针剂注射,预防时全群投服土霉素或强力霉素有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建议尽快联系当地兽医站确诊。
3、老母猪晒太阳变紫色什么原因
你所说的情况可能性很多。引起皮肤有紫斑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建议您详细观察病猪后再进行用药。
1.仔猪副伤寒:呈散发,主要发生仔猪,架子猪。病猪体温41℃以下,腹泻,排灰黑色稀粪,耳根、腹下等皮肤有紫斑。剖检皮下,肌肉广泛性出血,慢性病例大肠表面有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及散在的弥漫性假膜。治疗时首选氟苯尼考,全群预防时可投服治疗。
2.非典型猪瘟:散发,病猪体温41℃左右,可视粘膜有针尖状出血,病程较长的贫血,可视粘膜苍白,皮肤苍白,针尖状出血点,剖检淋巴结肿大,有大理石样出血,咽喉等粘膜及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防制时,全群紧急注射猪瘟单联苗。
3.猪丹毒:呈散发,体温41℃以上,皮肤有不规则的指压退色的红斑或菱形红斑,后期腹泻。剖检脾肿大,肾肿大出血,表面呈暗红色,淋巴结肿大出血。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菌素治疗有效。
4.猪链球菌病:呈散发,体温41℃以上,腹下、四肢、耳朵等皮肤有紫红色斑,病猪尖叫、抽搐、转圈等神经症状,慢性病猪有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及化脓性淋巴结炎,急性病例病程2天。剖检血液凝固不良,淋巴结肿大出血,心肌出血。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菌素治疗或预防有效。
5.猪肺疫:呈散发,多发生于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等应激之后,病猪体温41~42℃,皮肤有紫斑,尤其是咽喉部、颈部红肿、坚硬,呼吸困难,慢性病猪咳嗽、流脓性鼻涕。剖检喉头部及其周围,组织水肿,早期有出血点,后期有大叶性肺炎。治疗时用磺胺类药物有效,全群药物预防时,用喹乙醇原粉拌料有效。
6.传染性胸膜肺炎:呈散发,常与猪流感并发或继发。病猪体温40℃以上,咳嗽,皮肤发红,后期呼吸困难,鼻、耳、后躯皮肤发紫、发红。剖检两侧肺,呈紫红色,间质充满血样液体,表面有纤维素覆盖,病程较长的,浆膜呈红色,胸壁粘连,胸腔积液。治疗和药物预防时,用磺胺类抗生素有效。
7.猪附红细胞体病:呈地区性流行。病猪体温42℃以上,病初皮肤发红,中期耳朵、四肢、尾部皮肤有紫斑,后期耳朵坏死。尿呈苍色,血红蛋白尿。镜检红细胞变形、破裂。临床上用土霉素、强力霉素等针剂注射,预防时全群投服土霉素或强力霉素有效。
4、怎样防控猪丹毒?
本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皮肤疹块、慢性心内膜炎和化脓性关节炎。不同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但3个月以上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炎热多雨季多发,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潜伏期长短与病菌毒力强弱和猪的抵抗力有关,一般为3~5天,最长7天,最短只有24小时。
【临床症状】通常分为最急性型、急性败血性、亚急性型(疹块型)、慢性型四型。
(1)最急性型流行初期第一批发病死亡的猪,病前无任何症状,晚上吃食良好,而第二天早晨发现猪只死亡,全身皮肤发绀,如果是群养猪,其他猪相继发病死亡。(2)急性败血性病程4~9天,自暴发之日起第3~4天即可出现此型,病猪精神高度沉郁,不食不饮,体温升至42~43℃,高热不退,可稽留3~5天。病猪虚弱,不愿走动,躺卧地上,有时恶心呕吐。结膜充血,眼睛清亮,粪便干硬附有黏液,以后病猪出现腹泻,稀粪便带有血液,尤以小猪更为明显。病猪严重的表现跛行,或后肢麻痹,眼结膜发绀和水肿。(3)亚急性型(疹块型)
病程1~2周,病初体温可达41℃以上,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口渴,便秘,有时呕吐,2~3天后在颈部、背部、腹侧、四肢等处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方形、菱形或圆形疹块,稍凸起于皮肤表面,初期疹块局部温度升高,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呈紫黑色,黑皮肤猪生前疹块不易观察,只有用力触皮肤才可感觉到有疹块存在,一些病例疹块不隆起于皮肤表面,只有急宰后刮毛才被发现。疹块出现1~2天后,体温下降,病情好转,经1~2周自行康复,若护理不当,有些病例病情恶化,转为败血型而死亡;严重的病例许多小疹块融合成较大的皮肤坏死块,久之变成革样痂皮,呈盔甲样。(4)慢性型常由急性或亚急性型转变来,但也有原发性。常有慢性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慢性疣状内膜炎和皮肤坏死,前两者往往在同一病猪身上同时存在,皮肤坏死多单独发生。病猪食欲无明显改变,体温正常,但病猪日渐消瘦,机体衰弱。慢性关节炎型,初期表现四肢关节的炎性肿胀,患肢僵硬,疼痛,急性炎症消失后,出现关节变形,表现为一肢或两肢的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程数周至数月。
慢性疣状内膜炎,其症状为消瘦,贫血,病猪常俯卧,呼吸困难,听诊有心杂音,节律不齐,心动加速,若强行激烈走动,可突然因心衰致死。皮肤坏死常发生在肩、背、尾和蹄部,坏死部皮肤变黑、干硬如皮革样,久之坏死皮肤逐渐与外围组织分离、脱落,残留一片无毛而色淡的疤痕而愈;若继发感染,病情恶化而病程延长。
【病理变化】根据病型的不同病理变化有所不同。急性型以败血症为特征,全身皮肤出现红斑,指压褪色,微隆起于周围正常皮肤的表面,病程稍长者,红斑上出现小水疱,水疱破裂干涸后,形成黑褐色痂皮。肾脏肿大,被膜易剥离,有少量出血点,在暗红色的背景上有灰白色、黄白色大小不一的斑点。胃、小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全身淋巴结充血、肿胀、出血。脾脏高度肿大,樱桃红色,心内膜有小出血点。亚急性主要病变为皮肤有坏死性疹块,疹块皮下组织充血,也有关节发炎、肿胀的。慢性病例病变主要特征为心脏二尖瓣处有溃疡性心内膜炎,形成疣状团块,如菜花状;腕关节和跗关节呈现慢性关节炎,关节囊肿大,有浆液性渗出物;皮肤坏死。
诊断时应注意与猪链球菌病、猪肺疫、猪瘟、猪副伤寒、弓浆虫鉴别。【防控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增强机体抵抗力。定期用猪丹毒弱毒菌苗或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疫苗免疫接种,仔猪在60~75日龄时皮下或肌肉注射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疫苗5毫升,3周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半年。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用猪丹毒弱毒菌苗,每头猪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9个月。也可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疫苗,大小猪一律1毫升,免疫期为9个月。
(2)治疗时,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对败血症猪最好首先用青霉素注射剂,按每千克体重2万~3万单位静脉注射,每天2次。如青霉素无效时,可改用四环素或金霉素,按每千克体重0.5万~1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用3天。
5、为什么猪出现全身发紫的情况?
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仔猪副伤寒。呈散发,主要发生仔猪,架子猪。病猪体温41℃以下,腹泻,排灰黑色稀粪,耳根、腹下等皮肤有紫斑。剖检皮下,肌肉广泛性出血,慢性病例大肠表面有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及散在的弥漫性假膜。治疗时首选氟苯尼考,全群防控时可投服。
2、非典型猪瘟。散发,病猪体温41℃左右,可视粘膜有针尖状出血,病程较长的贫血,可视粘膜苍白,皮肤苍白,针尖状出血点,剖检淋巴结肿大,有大理石样出血,咽喉等粘膜及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防制时,全群紧急注射猪瘟单联苗。
3、猪丹毒。呈散发,体温41℃以上,皮肤有不规则的指压退色的红斑或菱形红斑,后期腹泻。剖检脾肿大,肾肿大出血,表面呈暗红色,淋巴结肿大出血。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菌素治疗有效。
4、猪链球菌病。呈散发,体温41℃以上,腹下、四肢、耳朵等皮肤有紫红色斑,病猪尖叫、抽搐、转圈等神经症状,慢性病猪有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及化脓性淋巴结炎,急性病例病程2天。剖检血液凝固不良,淋巴结肿大出血,心肌出血。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菌素治疗有效,全群防控时可用阿莫西林拌料。
5、猪肺疫。呈散发,多发生于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等应激之后,病猪体温41~42℃,皮肤有紫斑,尤其是咽喉部、颈部红肿、坚硬,呼吸困难,慢性病猪咳嗽、流脓性鼻涕。剖检喉头部及其周围,组织水肿,早期有出血点,后期有大叶性肺炎。治疗时用磺胺类药物有效,全群药物防控时,用氟苯尼考配合强力霉素拌料有效。
6、传染性胸膜肺炎。呈散发,常与猪流感并发或继发。病猪体温40℃以上,咳嗽,皮肤发红,后期呼吸困难,鼻、耳、后躯皮肤发紫、发红。剖检两侧肺,呈紫红色,间质充满血样液体,表面有纤维素覆盖,病程较长的,浆膜呈红色,胸壁粘连,胸腔积液。治疗和全群防控时,用磺胺类抗生素有效。
7、猪附红细胞体病。呈地区性流行。病猪体温42℃以上,病初皮肤发红,中期耳朵、四肢、尾部皮肤有紫斑,后期耳朵坏死。尿呈苍色,血红蛋白尿。镜检红细胞变形、破裂。临床上用土霉素、强力霉素等针剂注射,全群防控时投服土霉素或强力霉素有效。
6、怎样防控猪布鲁氏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属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的特征: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临床症状】母猪感染后多发生流产,一般发生在妊娠后第4~12周。有的在妊娠第2~3周即流产,也有的在接近妊娠期满,即早产。早期流产常不易发现,因母猪常将胎儿连同胎衣吃掉。流产前常表现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有时阴道流出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流产后很少发生胎衣滞留,阴道流出黏性红色分泌物,一般产后8~10天可以自愈。少数情况因胎衣滞留,引起子宫炎和不育。还见有皮下脓肿、关节炎或腱鞘炎等,如椎骨中有病变时,还可能发生后肢麻痹。公猪感染后多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病理变化】不管妊娠与否,子宫常有明显的病变,可见黏膜上散在分布着很多呈淡黄色的小结节,其直径多半在2~3毫米左右,大的可达5毫米。结节质地硬实,切开后可挤出少量干酪样物质。小结节多时可相互融合形成不规则的斑块,从而使子宫壁增厚和内腔狭窄,通常称其为粟粒性子宫布氏杆菌病。
输卵管也有与子宫类似的结节性病变,有的可引起输卵管阻塞。在子宫阔韧带上有时见散在一些扁平、红色、不规则形的小肉芽肿。
由猪布氏杆菌引起的关节病变是常见的,主要侵害四肢大的复合关节。病变开始呈滑膜炎,进而发展为化脓性或纤维素性化脓性关节炎。【防控措施】(1)预防原则①定期检疫。猪在5月龄以上检疫为宜,疫区内接种过菌苗的应在免疫后12~36个月时检疫。疫区检疫每年至少进行2次。检出的病猪,应一律屠宰作无害化处理。
②培育健康畜群。仔猪在断乳后即隔离饲养,2月龄及4月龄各检疫一次,如全为阴性即可作为健康仔猪。
③动物布氏杆菌病尚无特效疗法,一般采用淘汰病畜来防止本病的流行和扩散。
④流产胎儿、胎衣、粪便等深埋,或生物热发酵处理。病畜的肉应按肉品卫生检验法处理。应彻底消毒污染场地、畜舍、用具等,防止布鲁氏菌病传播。
⑤对疫区进行隔离,尽量减少病畜数量,限制流动。如检出病畜过多,可以隔离饲养,专人管理,并有兽医监督。防止人和其他动物感染。(2)免疫防治有计划地进行疫苗接种。菌苗接种只能保护健畜不受感染,并不能制止病畜排菌。最好的办法是采用淘汰病畜和菌苗接种相结合。不受布鲁氏菌病威胁和已控制的地区,主张不接种菌苗或不继续接种菌苗。猪主要应用猪二号弱毒菌苗(S2菌苗),断奶后任何年龄的动物,怀孕与非怀孕动物均可应用(怀孕动物不能用注射法)。可用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及气雾等多种方法接种。有效期暂定1年。
7、怎样防治猪丹毒?
本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表现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皮肤疹块、慢性心内膜炎和化脓性关节炎。不同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但3个月以上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炎热多雨季多发,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潜伏期长短与病菌毒力强弱和猪的抵抗力有关,一般为3~5天,最长7天,最短只有24小时。
猪丹毒在临床上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常见的是急性与亚急性,慢性的少见。最典型的症状是体温升高达41~42℃,猪喜卧,寒战,绝食,腹泻,呕吐,继而在胸、腹、四肢内侧和耳部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或黑紫色疹块,指压可暂时退色,疹块部位稍凸起,发红,界限明显很像烙印,俗称“打火印”。有的病例,疹块中央发生坏死,久而变成皮革样痂皮。
根据病型不同病理变化有所不同,急性型以败血症为特征,胃、小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全身淋巴结充血、肿胀、出血。脾、肾脏肿大,心内膜有小出血点。亚急性主要病变为皮肤有死性疹块,疹块皮下组织充血,也有关节发炎、肿胀的。慢性病例主要是心脏二尖瓣处有溃疡性心膜炎,形成疣状团块,状如菜花。腕关节和跗关节呈现慢性关节炎,关节囊肿大,有浆液性渗出物。
诊断时应注意与猪链球菌病、猪肺疫、猪瘟、猪副伤寒、弓浆虫病鉴别。
[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增强机体抵抗力。定期用猪丹毒弱毒菌苗或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疫苗免疫接种,仔猪在60~75日龄时皮下或肌肉注射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疫苗5毫升,3周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半年。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用猪丹毒弱毒菌苗,每头猪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9个月。也可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疫苗,大小猪一律1毫升,免疫期9个月。
(2)治疗时,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对败血型病猪最好首先用水剂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万~1.5万单位静脉注射,每天2次。如青霉素无效时,可改用四环素或金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万~2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用3天。
8、猪链球菌可以打八免抗吗?
1、猪链球菌病灭活疫苗(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猪链球菌2型)
【主要成分与含量】疫苗中含有灭活的马链球菌兽疫亚种ATCC35246株和猪链球菌2型HA9801株培养物,每头份各菌株至少含1×109个CFU。
【物理性状】疫苗静置后,底部有微黄色或灰白色沉淀,上层为透明液体,摇匀后无结块,呈均匀混悬液。
【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和R群猪链球菌2型感染引起的猪链球菌病,适用于断奶仔猪和母猪。二次免疫后免疫期为6个月。
【用法与用量】肌肉注射,仔猪每次接种2mL,母猪每次接种3mL。仔猪在21-28日龄首免,免疫后20-30日后按同剂量进行第2次免疫。母猪在产前45日首免,产前30日按同剂量进行第2次免疫。
【不良反应】一般无可见的不良反应。
2、猪链球菌病多价蜂胶灭活疫苗
【主要成分与含量】含有引起该病的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及心内膜炎等型猪链球菌抗原。
【佐剂】纯天然生物活性物质蜂胶作为佐剂。
【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猪链球菌病。
【用法与用量】肌肉或皮下注射。哺乳仔猪于15~30日龄注射2ml/头份;无临床症状的种猪(空怀母猪、种公猪、后备猪)每年注射疫苗2次,建立免疫程序的健康种猪,不论个体大小每次注射3ml/头份。
【不良反应】接种后可能出现厌食、精神不振等症状,接种后3~5天不良反应逐渐消除。
3、猪链球菌病活疫苗
本品系用猪源链球菌弱毒株的培养菌液,加适当保护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
性状:本品为淡褐色或淡棕色海绵状疏松团块,加入稀释液后迅速溶解。
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猪败血性链球菌病,无治疗作用,免疫保护期为6个月。
用法:1、注射法。按瓶签注明的头剂量,每头份加1ml铝胶盐水稀释,每头猪皮下注射1ml。
2、口服法。用生理盐水稀释,每头猪口服4头剂量(即注射剂量的4倍)。
保存期:在2-8℃保存,有效期为1年。
注意事项:1、疫苗应在8℃以上的冷藏条件下运输。
2、疫苗稀释后应保存在阴暗处,严禁阳光直接照射,并在4小时内用完。
3、口服疫苗前应停食4小时,将稀释好的疫苗拌入少量新鲜凉饲料中,让猪自由采食。
4、为保证免疫效果,注苗前后10天不使用抗菌素药物;口服给苗时,也不宜同时使用含抗菌药物的饲料,确因需要使用了药物,在停药10天后,再用疫苗免疫一次。

猪链球菌病疫苗什么时
9、未断奶母猪头、四肢僵硬怎么治疗?
这个要找兽医,兽医会根据猪的状态帮你正确判断病情,给你最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