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关节炎 > 八卦掌走圈能治关节炎吗

八卦掌走圈能治关节炎吗

发布时间:2020-10-25 09:11:35

1、大家好,小弟刚练八卦掌趟泥步,请问八卦掌走圈趟泥步需要天天练吗,如果下雨天被迫停练,影响效果吗。

没事的差个一天二天没事的…咱也是八卦掌…程式…没事到…

http://tieba.baidu.com/f?kw=%B0%CB%D8%D4%D5%C6

2、八卦掌走圈怎么走

这可不好用语言来描述,如果现场走一下你可能一眼就会了,先从阴鱼走在把阳走完就好了。

3、大家好,练八卦掌基本功八卦趟泥步,请问八卦趟泥步练好后就能练走圈了吗,走圈要领和八卦趟泥步一样吗。

1、概念上练好直行式的八卦趟泥步就可以进入后一步练习更复杂一点的走圈了。但需要正确理解八卦趟泥步:八卦趟泥步练法包括了直行式、弧线(走圈)、双环“8字”、反S形等,在尹派掌法还练"△"型步,不同练法走法练的都是八卦趟泥步,只是不同阶段侧重不同。
2、基本方法:两掌下垂于体侧胯处,右腿支撑,左腿提起,脚水平微离地,大腿直膝,小腿伸直,右膝前跪,五趾抓地,左脚平行向前进步,脚水平落地(趟泥步要脚面绷平向前搓步)。左腿前顶膝,脚心上提,五趾扣地带力。右腿提起,脚水平微离地,大腿直膝,小腿向体前伸直,左腿前跪,五趾扣地带力,右脚经左脚里侧平行向前进步,水平落地(趟泥步脚面绷平向前搓步),两脚交替向前运动为线形走步;利用扣步、碾掰步法,折回可连续运动。
3、八卦趟泥步练习效果最关键的是必须注意动作要领。初练不必急于走圈。直行练有利于掌握基本要领,体会正确的细节动作规范,注意到对搓步、送胯等的身体内在感觉,练习到熟悉形成比较自然的习惯,接着更注意结合呼吸协调好,体会鼓荡循环感。到练走圈阶段还需要更进一步注意浑身各部位细节,尤其腰椎等重要关节每个骨节随练习次第转承,体悟意识心意对身体的精细指挥。

4、八卦掌走圈转掌能出怎样的功夫?

八卦掌以走为妙。那么,它首先离不开走,而转掌功就是练它特有的步法—圆形步:左掰右扣、旋转应敌。走圈时所常练的几种掌式,也是八卦掌最基本的掌式之一。长期练转掌式,就能练出全身的整劲儿,练出双手在行走中的发力,走中有打。单纯练套路虽然也能练功夫,但绝不能代替走圈之功。因为,走圈功才是八卦掌所具有的特点。即使仅从增加功力的角度说,走圈功以若干单一的式子进行强化训练,能使功夫上得更快。不管八卦掌有多少功法特点,通过练走圈转掌之功都可以达到。
八卦掌不是单纯练手法,练得是身法,手的变化也是身法的变化,手的劲力也是来自全身的整力。手与脚的劲力从哪儿出来?就是以腰为轴,腰练活了,力就出来了。要想把腰练活,就得先松腰胯。若想松腰胯,就得先松臂膀,沉肩坠肘,顺项溜臀。只有把肩膀及腰胯彻底松开,气血贯通了,力才能贯通四肢。前贤指出:转掌的功夫练到最后,应该练出“整圈”的功夫(胯面向前方,在圈线上不动,腰带双手转向圆心为走“半圈”; 胯如前不动,腰带双手继续向圈内、身后旋转,能够转到胸部中线面向身后圈线时为“整圈”)。练出了“整圈”,说明腰胯已经基本松开,运动自如。到那时,肢体的劲力一定非常饱满。
八卦掌练的是全身骨节松开,节节贯通,四肢在全身整体协调之下发挥着各自独立作用的一种整体力。练功的目的是要将身体四肢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组成一个听从指挥的“交响乐团”。它练的不是肢体各个部分的独奏,奏响的是全身和谐的共鸣。这些道理,形意、八卦、太极都一样,但八卦掌的特点是走中打,斜行转,因此必须练走圈。在长期的走圈转掌训练中,按上述要求所应达到的功力都能够练出来。比如你想出“滚钻争裹”之力,如果你的肩松不开,手臂就送不出去,“夺力”(臂膀送出而不往回缩的力)就练不出来,这样臂膀不活如何出“滚钻”之力?即使想在平时的套路演练中去培养,也不如走圈转掌的专门功夫来得更快。如臂膀未松到家,其“滚钻”之力毕竟有限,两臂不活,缺少变化,速度也慢。只有多练走圈功才能早日做到松肩坠肘,松腰松胯,气沉丹田。而仅仅去习练套路,效果没有这么明显。“争裹”之力也如此。争与裹不仅指双手之争裹,身体也要有争裹之力,练走圈就是为了练出“合抱力”、“整体力”,这其中就包含着身体的“争裹”。顶头悬与五趾抓地就是“争”,合肘掩心出抱力就是“裹”,“争”与“裹”出来了,“旋”也就在其中。此即为八卦掌“争、裹、旋”之特点。走圈转掌如果能练出较高的功夫,运动中可达到:腰无时不旋,手与脚无时不合,双臂在自然松长状态中出螺旋之力,双腿无时不与身、手和谐,头无时不与天“说着话”,两脚之掌心左右交替与地摩擦........这样,头悬于天而脚扎于地,身体之八卦处处归位,全身运动起来就成为一个整劲。
再拿“顺、逆、和、化”来说,顺者,手足要顺其自然往前伸,伸至何处?意境上要无限远,手扣至“天门”,形体上要肩、肘、腕、指,节节抻开,意念送出时让两臂之“夺力”出来。此时两臂的“筋脉”必有一个往回拽的劲儿,不让膀子出去,这是人们后天长期生活造成的,要想返回先天之和谐,就得通过练功把筋脉一点一点地全松开,这需要的是功夫。逆者,气力往回缩,此乃相对于顺而言,为一收一送。若两膀与腰胯松不开,气血脉络如何通畅?气力又如何往回缩?和者,气力中正。化者,力归丹田,返于真阳。此两者更要求功夫到家。如此说,不转圈如何出这些功夫?光练套路、式子就没有练走圈出的功夫快。
下面转抄一下关于转掌的“歌诀”(摘自笔者的两位师爷王文魁、刘兴汉所传的拳法资料):
八卦转掌妙无边,行如推磨走当先(注:推磨有两种涵义:一是自己在推磨;二是自己的身体也是个磨盘);步法要稳圈要圆,上下与中分三盘;三盘旋转气为宗,全身环节要放松;心情意境内子精,内外轴承法自灵;先由有象求无象,大小小大是真空;转掌就是八卦阵,阴阳变化在其中;软硬兼施明暗劲,刚柔相济是真空;手脚相随腰之功,全身一致整体形;怀抱琵琶合前胸,前手外摆似拧绳;后手相随眼平看,上下两手合力撑;紧背空胸头艮正,溜臀腰直胯要松;缩肾提肛丹田气,掩裆曲膝鸡步行;起平落扣足含空,曲腿淌泥在水中;进退抽撤连环步,摆扣旋转似旋风。
(请大家再参考“八卦掌三十六歌诀”。)
走圈时,行步如淌泥,全身不滞不散,不迟不断,腰似车轴,气如行云。换式如高山流水,连绵不断;两脚要虚实分明,左右互移。抽身换形,翻若惊鸿;随机应变,奥妙无穷。初练时先走大圈,上身拧转不要过大,否则腰不活,硬往里拧,走转不稳,心火上升,内气不调,五脏受损。初练时走转要慢,由慢到快(可以早练慢,晚练快—顺其自然),不可操之过急。呼吸任其自然,气自然往下沉,意念上有松沉的意境就行了,日久气沉“涌泉”,乃至地心。走圈转掌之法,实际上是一种行动中的“桩法”—走桩功。
初练时走的圈要大一些,会走大圈的人也会走小圈,一般以寻常人走路的步距12步一圈为宜。有了一定功夫之后,可以走大圈也可以走小圈。随着功夫日益渐长,步子越长身架就越低。八卦掌所需要的整劲,所需要的独特功夫,通过走圈都可以练出来。八卦掌练的是协调,走圈就能使全身协调一致;八卦掌左旋右转,以斜打正,处处走圆,走圈功就能练出圆形步法,步随身换。

5、为什么说八卦掌一定要多练走圈

八卦掌的劲力是靠在走圈中身体拧转出来, 在走圈中身体的拧转中背圆腹空, 有利气沉丹田, 丹田气的增长。再者, 因为身体,手臂是拧转的, 所以移动路线是圆形, 有空可到 "武术万维网"有很多相关资料

与八卦掌走圈能治关节炎吗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