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染性关节炎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因学
1、急性感染性关节炎(占95%)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1)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是奈瑟淋球菌作为病源体。它从感染粘膜表面(子宫颈,直肠,咽)扩展到一些手小关节,腕,肘,膝关节和踝关节。中轴骨骼关节较少累及。
(2)非淋球菌性关节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5%),链球菌(占9%),及革兰氏阴性菌如肠杆菌,绿脓杆菌(占40%),沙雷杆菌(占5%)引起。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多见于青年人和老年人,尤其是有严重创伤或严重内科疾病(如肾功能衰竭或肾移植,关节修复,SLE,RA,糖尿病,恶性疾病)和吸毒者。感染多原发于尿道或皮肤。80%的患者中,非淋球菌性关节炎见于单侧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腕关节,踝关节,肘关节)。多关节细菌感染性关节炎患者常伴有慢性关节炎(RA,骨关节炎)或有一个经置换的关节。芽胞罗旋杆菌是引起Lyme病的病原体(参见第157节),会引起急性游走性关节痛并伴有发热,头痛,疲乏和皮肤损伤或间歇性单关节炎。
(3)金黄色葡萄球菌和B组链球菌感染多见于新生儿和2周岁以上的儿童。2周岁以下的儿童中多见的是金格杆菌(KingellaKingae)。虽然B型流感嗜血杆菌是6个月到2周岁儿童中导致细菌性关节炎的重要致病因子,由于免疫接种已使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下降了95%。在儿童中,奈瑟淋球菌引起的细菌性关节炎<10%,但它仍是导致多关节感染的主要因素。
(4)关节感染厌氧菌常伴有兼性或需氧菌感染(5%~10%),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占优势的厌氧菌如痤疮丙酸杆菌,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和类杆菌会在关节修复,创伤或早先的手术中感染关节。造成厌氧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有:穿透性损伤,关节穿刺术,近期手术史,关节修复,邻近感染,糖尿病及恶性肿瘤。
(5)被人咬伤后引起的关节感染多由革兰氏阴性菌如B型链球菌,口腔厌氧菌(如梭状芽胞杆菌,链球菌,类杆菌)引起。动物咬伤后引起的关节感染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口腔菌丛。在狗和猫咬后巴斯德菌感染占1/2。狗和猫咬后还可引起假单胞菌属,摩拉克菌属及噬血杆菌属感染。鼠咬后可引起拟放线链杆菌或小螺菌感染。
(6)HIV患者中关节感染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菌引起。HIV患者可有赖特尔综合征,复发性关节炎,HIV相关性关节炎和关节痛。HIV患者存活越久,分枝杆菌,真菌及少见的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越多。
(7)引起急性关节炎的病毒包括细小病毒B19,HBV,HCV,风疹病毒(急性感染和免疫接种之后)和外衣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病毒(成人),腺病毒,柯萨奇病毒(A9,B2,B3,B4,B6);EB病毒也与关节痛,关节炎有关,并且与细菌相比更易引发多关节炎。
2、慢性感染性关节炎
慢性关节炎(占5%)可由分枝杆菌,真菌和其他一些致病性较弱的细菌引起。如结核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念珠菌属,厌酷球孢子菌属,荚膜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皮炎牙生菌,申克孢子丝菌属,曲霉菌,衣氏放线菌和布鲁菌属。
有2/3的患者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在1年以内,这可能是由于手术操作引入细菌或是术后细菌感染如皮肤感染,肺炎,牙科感染或UTI。早期关节置换感染是单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占50%,混合感染占35%,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占10%,厌氧菌感染占5%。
二、发病机制
关节感染会促发炎症反应(关节炎),以杀死微生物,但同时也损伤了关节组织。
感染源由下列途径到达关节:(1)直接播散(损伤,手术,注射,咬伤);(2)邻近感染进入关节(如骨髓炎,软组织脓肿,感染的伤口);(3)血液传播,皮肤,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感染病灶经血液循环到达关节滑膜。
感染的微生物多集中在滑液和滑膜组织。毒力因素如粘附因子可以使细菌定植在关节组织上,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粘附因子。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脂多糖),细胞壁骨架成分,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外毒素,细菌抗原与抗体结合产生的免疫复合物,都会促发炎症反应。多核中性粒细胞(PMN)移行进入关节,吞噬病原体。在吞噬病菌的同时PMN释放的溶酶体酶也造成滑膜,韧带及软骨的损伤。因此,PMN是宿主重要的防线也是引起急性细菌性关节炎的主要因素。其次,慢性感染(如RA),滑膜可再生修复(形成血管翳)并造成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损伤,即使应用抗生素控制了感染,滑膜炎症仍继续存在。有理论认为感染使软骨变成抗原辅以细菌成分参与免疫调节,造成反应性滑膜炎。
2、hiv是不是直接让艾滋病患者死亡的原因
艾滋病患者多出现明显的消瘦和严重的营养不良贫血白细胞血小板或全血细胞减少
版长期腹泻引起水权电解质紊乱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智力下降反应迟钝抑郁忧虑类妄想狂精神病或痴呆
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引起心动过速心脏增大充血性心力衰竭
肾功能的损伤可引起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坏死出现蛋白尿少尿高度水肿氮质血症及肾功能衰竭
肌肉骨骼系统的损伤可引起游走性关节炎关节疼痛和关节腔积液酷似风湿性关节炎抗风湿治疗效果不佳亦可表现有多发性肌炎肌肉明显压痛及活动障碍肌肉活检呈坏死性肌炎
内分泌系统的损伤可出现肾上腺功能不全和低肾素血症低血压持续性低血钠和高血钾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和肾上腺危象等艾滋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3、爱滋病前兆关节是怎么痛的
艾滋病症状 关节:HIV/AIDS患者肌损伤可无临床表现,或近端肌无力及肌痛。肌病时血清肌酐酶可升高。造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肌损伤的原因有:
1)HIV病毒直接损伤。如流感病毒等其他病毒一样,HIV急性感染可导致全身肌肉酸痛;HIV-RNA能使患者是肌肉氨基酸代谢调节异常;抗HIV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沉积于肌血管壁,也可能会由于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而受到损伤;
2)抗艾滋病毒药物引起的损伤。如HIV蛋白酶抑制剂如茚地那韦和利托那韦等,可降低肌细胞的钙蛋白酶活性,从而抑制肌管的生成。类核苷酸类抗艾滋病毒药物如齐多夫定有线粒体毒性,也可造成肌肉损伤。
3)艾滋病晚期全身消消耗,严重营养不良所致。
4)艾滋病期继发性的机会感染所致。
HIV/AIDS患者可有赖特尔综合征,复发性关节炎,HIV相关性关节炎和关节痛。HIV/AIDS患者关节损伤多属:
1)反应性关节炎,如Reiter综合征和牛皮癣性关节炎。
2)痛性关节综合征,主要影响膝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疼痛持续2-24h,有时须使用麻醉剂方可缓解。
3)艾滋病相关关节病,以大关节如膝、踝关节常见。X线片无异常发现,关节腔内注射激素可迅速改善症状。
4)艾滋病机会感染。HIV/AIDS患者中关节感染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菌引起..艾滋病患者存活越久,分枝杆菌,真菌及少见的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越多。
艾滋病症状 关节: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艾滋病症状。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艾滋病引起的盗汗,虚汗等艾滋病症状,都是由免疫下降,病毒性感染所致。此时应该增强体质,日光浴、冷水浴都可以缓解艾滋病症状。增强适应能力!
4、艾滋病准确性临床经验
你好,高危行为满三个月后到当地疾控中心CDC进行血液检测,结果说明一切!
5、关节疼痛是艾滋病初期症状吗
艾滋病患者可有赖特尔综合征,复发性关节炎,艾滋病相关性关节炎和关节痛。艾滋病患者关节损伤多属:1、反应性关节炎,如Reiter综合征和牛皮癣性关节炎。2、痛性关节综合征,主要影响膝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疼痛持续2-24h,有时须使用麻醉剂方可缓解。3、艾滋病相关关节病,以大关节如膝、踝关节常见。X线片无异常发现,关节腔内注射激素可迅速改善症状。4、艾滋病机会感染。HIV/AIDS患者中关节感染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菌引起。。艾滋病患者存活越久,分枝杆菌,真菌及少见的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越多。
6、艾滋病肌肉关节痛
1、你如果确诊了艾滋病,那么肌肉骨骼系统综合征是正常的,是艾滋病的一种常见症状。
2、如果你还没确诊,那你就耐心等结果吧,祝你好运了。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0 年14卷11期 以关节炎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一例。
现已证实HIV感染可分为4个阶段,但不是所有感染HIV的患者都一定经历这4个阶段。这4个阶段是:①HIV感染的急性初期;②HIV感染的慢性无症状期;③HIV感染的症状期;④晚期,出现与HIV有关的条件性疾病,或称为AIDS。HIV感染急性初期的临床表现很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于病毒进入体内后的2-6个周。临床表现包括咽炎、吞咽困难、淋巴结病、皮疹、发热、疲劳、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这一阶段是自限性的,大多数患者都不会就诊。在病毒感染后3个月,大多数患者的血清学试验为阳性。尽管有报道有感染1年后才出现血清阳性化,但实际上,所有患者都是在6个月内出现血清的阳性转化。性必感染后,有5年甚至超过15年的时间里患者可无症状,这就是慢性感染阶段。在第3阶段(即出现与AIDS有关的症候群)中,感染HIV的患者开始出现症状,但尚未出现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定义的AIDS相关的条件性感染或绝对CD4细胞计数还未低于200/mm3。在最后,由于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严重缺陷,出现了可能危及生命的条件性疾病
7、关于艾滋病的相关内容有哪些?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用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艾滋病患者是指病人具有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即HIV抗体阳性),临床出现机会性感染、各种肿瘤等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即携带者)是指病人具有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而尚无症状出现,外表与正常人一样,只有通过体检才能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
据我国有关传染病研究所的一项基因研究表明,我国普通人群对艾滋病病毒的易感性较大,对艾滋病的抵抗力明显低于美国白人。专家分析,倘若控制得好,2010年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约为150万,如果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其病毒携带者将达到1000万,成为世界上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可达人民币4600~7700亿元。
艾滋病被医学界称做“超级癌症”、“世界新瘟疫”,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入肌体,人体免疫功能即被破坏,许多正常人不会得的病和不会被感染上的病毒,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则对之毫无招架之力,很容易得病,称机会性感染。
艾滋病病毒具有的生物特性,使其具有特别严重的危害:一是人体一旦被病毒感染即具有持续性,不但本人终生携带,而且还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别人;二是病毒在每一个复制周期后都会产生不同的病毒,具有多变性,给治疗带来麻烦,因为它会很快产生耐药性,对其用疫苗预防也很困难;三是病毒主要攻击免疫系统中最主要的辅助性T细胞,一旦该细胞被杀灭,整个免疫系统就会坍塌,并激发各种各样的感染以及肿瘤。
艾滋病患者多出现明显的消瘦和严重的营养不良,贫血、白细胞、血小板或全血细胞减少。长期腹泻引起水电解质紊乱,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智力下降、反应迟钝、抑郁、忧虑、类妄想狂精神病或痴呆。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引起心动过速、心脏增大、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的损伤可引起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坏死,出现蛋白尿、少尿、高度水肿、氮质血症及肾功能衰竭。肌肉骨骼系统的损伤可引起游走性关节炎、关节疼痛和关节腔积液,酷似风湿性关节炎,抗风湿治疗效果不佳,亦可表现有多发性肌炎,肌肉明显压痛及活动障碍,肌肉活检呈坏死性肌炎。内分泌系统的损伤可出现肾上腺功能不全和低肾素血症、低血压、持续性低血钠和高血钾、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和肾上腺危象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治愈艾滋病的特效药物。最常用的药物是叠氮胸苷、双脱氧肌苷和双脱氧胞苷等,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感染早期如联合使用上述药物则效果更好。但是以上药物均系国外生产,且价格很贵,国内很少使用。
其他免疫调节药物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Ⅱ和丙种球蛋白等,都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感染和增强免疫调节的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Ⅱ还可使患者淋巴细胞数增加,改善人体免疫功能。
中国的一些中药,如香菇多糖、丹参、黄芪和甘草甜素等亦有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目前在有些研究中已发现,某些中药或其成分在体外实验过程中能抑制HIV,且价格便宜,预计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我国目前艾滋病的诊断标准是:血液检查艾滋病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症状中任何一项者,可确诊为艾滋病人。
(1)近期(3~6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
(2)近期(3~6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
(4)卡波氏肉瘤。
(5)明显的真菌或其他机会性感染。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其传染源是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被污染的血液、乳液、用具等。目前已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眼泪、乳汁及尿液等体液中分离出艾滋病病毒。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现已确定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有很强的传播作用。它之所以能广泛传播,完全是借助人与人之间体液的直接接触,只要没有造成体液直接接触的条件,就不会传染艾滋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
(1)性传播:包括阴道性交、与同性或异性之间的肛交和口交,病毒经性交引起的粘膜微小破口而进入人体。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全球报告的艾滋病病毒传染者的75%是通过性途径感染。
(2)血液传播:指输入或注射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彻底消毒的非一次性注射用品及其他侵入人体的器械或共用注射器吸毒。
(3)母婴传播:指患有艾滋病或已感染HIV的妇女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她的婴幼儿,传染几率在30%左右。
据专家说,一般生活中的接触,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吃饭(分餐制)、游泳、咳嗽、蚊虫叮咬、使用公用电话和公共厕所、乘坐公共汽车等都不会被传染。因为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弱,如果没有体液直接接触,艾滋病病毒一经离开人体,较高的温度、日光照射等都可以使其迅速死亡而失去传染力。但是,近年来,医学专家们经过大量研究后发现,吸咽者在相同的生活行为方式下比非吸烟者更易受艾滋病病毒感染。吸烟者易患艾滋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吸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吸烟要使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并可使机体免疫系统的自然杀伤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下降,抗体生成减少。对女性来说,烟中的尼古丁及其代谢物可在吸烟女性子宫颈分泌物中蓄积,并可引起局部免疫功能的变化,使生殖系统对病毒感染的敏感性增高。另外,吸烟对肺的巨噬细胞也有影响,并可使抗病毒淋巴细胞减少,使呼吸系统病毒感染率增加。
当艾滋病病毒进入了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时,一般不会使人有患病的感觉,感染者或许不知道自己已携带有病毒。从外观来看跟平常人一样。不过,据研究和临床观察,艾滋病患者在不同阶段可能会出现以下各种征兆:
(1)接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最早症状是体内会出现有关的抗体。美国一项研究证明,具有这种抗体的人均有下述一些数种皮肤病变:
在直肠和肛门周围出现单纯疱疹的水疱,在手、足和长胡须的部位发现新生的疣;
足部出现严重的霉菌感染现象;
皮肤有炎症、红肿,出现水疱,并伴有脓孢病和皮肤的细菌性感染,典型的表现是在嘴和鼻周围出现严重的油性鳞屑;
在腋窝等部位出现毛囊炎;
严重的脂溢性皮炎,在面部、头皮和躯体皮肤出现严重的油性鳞屑;
严重的干皮病或者年轻人突然出现了类似于老年人的皮肤。
(2)发病前1~4年内,大多数患者都会单独出现口腔症状,如上腭、舌背发生白色念珠菌病,舌两侧边缘产生毛状白斑(白色或灰色病变),牙根发炎、溃疡、坏死,牙齿松动,并可出现牙根出血、疼痛和恶臭以及在上腭和牙根出现卡波济肉瘤等。
(3)可能会有感冒现象或淋巴结大、嗓子痛等感觉。
(4)无症状期。
(5)综合症状:肺部、皮肤、肠道等各种感染、持续发热并伴有腹泻、体重下降等。
艾滋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数月,长者可达5年,一般为数月至2年,这与感染的病毒数量多少有关,例如输血中血液感染病毒的数量大,受血者发病的潜伏期则相对较短。经性接触感染病毒的数量较少时,则发病的潜伏期较长。现在已发现有“慢性进展型”的患者,能十几年都不会发病。
目前艾滋病还没有特效药物,也没有疫苗预防接种。临床上可分为针对艾滋病病毒的治疗,和针对条件致病菌的治疗。
(1)一般疗法。
对HIV感染者可不予治疗,应列入疾病控制网,严密监视,以防传染他人或转变为艾滋病患者。对艾滋病的相关综合征患者及艾滋病患者,要给予道义上的关心和帮助,让患者注意饮食和休息,创造较好的生存环境;对于长期发热的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对于烦躁、恐惧的患者适当给予镇静剂。
(2)免疫增强疗法。
如白介素-2,γ-干扰素等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不大。近年来艾滋病患者有进行骨髓移植者,但只能达到免疫状况暂时性改善。
(3)治疗条件。
致病菌感染根据不同的病原选择相应的药物:如治疗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可选用复方新诺明(SMZCO)每日20~100毫克/千克,分4次服用;也可用羟乙基磺酸戊双脒每日4毫克/千克,肌注或静脉点滴。此二药亦可合并应用,疗程为2~3周。
(4)抗HIV的药物治疗。
叠氮胸苷(AZT)及叠氮去氧胸苷(ZDU)为胸苷核苷的变型,经临床试用似能延长艾滋病病人的生命,实验研究能抑制逆转录酶,阻断HIV的复制,但不能根除病毒,且价格昂贵,药品供应有限,副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现在有不少国家已在进行体外筛选和临床试验,有一定疗效但至今尚未发现有哪一类药物真正有效地抑制艾滋病病毒。中医药抗艾滋病病毒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根据西药筛选研究方法,随机筛选中草药或植物成份,如甘草甜素、金丝桃素、天花粉蛋白、苦瓜蛋白等均对抑制艾滋病有一定疗效,再有成方小柴胡汤可抑制HIV-1逆转录酶。针灸也可以缓解艾滋病病人的某些症状。
艾滋病虽然目前尚不能治愈,但却完全可以预防。个人预防的有效措施,首要是接受健康教育,提高知晓度,同时切断传播途径。以下行为被认为是有效的:
(1)洁身自爱,避免婚前、婚外的性行为及张口深度接吻。
(2)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避免使用不洁理发刀、修脚刀。
(3)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穿耳、纹眉、纹身。
(4)怀疑自己或对方受艾滋病病毒感染时,性生活坚持使用避孕套。但要明白,使用避孕套也只能降低85%的艾滋病感染风险。这是就男用避孕套而言,而现在大力提倡的女用避孕套则提高了防艾的几率。与传统的避孕套相类似,女用避孕套是一软且坚韧的聚氨酯纤维套,与男用避孕套长度相当但宽度要大。封闭端的环塑料用于在性交时把避孕套固定在阴道内,开口端较大一些的环在外阴之外展开。由于女用避孕套同时覆盖女性阴道入口和男性阴茎基部,这些地方是性病溃疡的发生部位,易受HIV病毒侵入,因此女用避孕套可以为男女双方提供更多的保护。
(5)不吸毒,在毒瘾暂未戒除前切勿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6)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必须注射或医疗及医疗检查(如治牙病)时,使用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治疗器械。
(7)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必须输血时,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验合格的血液。
如若不幸有过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伤口感染或不洁性行为),应尽快到大医院或卫生防疫站抽血测试艾滋病病毒抗体,以便采取应对办法。
有助抗艾滋病病毒的食物有:黄豆、黄瓜、苦瓜、海带、鹅血、大蒜。
可采用下列方法对艾滋病病毒污染物或怀疑被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
(1)药剂消毒:含氯消毒剂中常用的为次氯酸钠。其他含氯消毒剂亦可使用。消毒剂中含有效氯500~5000毫克/千克,处理10~30分钟即可达到一般的消毒目的。遇有病人血液和其他体液时,可使用含有效氯10000毫克/千克的溶液消毒。
碘伏消毒剂可用于物品表面的消毒。含有效碘50~150毫克/千克的溶液作用10~30分钟即可。
75%的乙醇(酒精)可用于手的消毒,作用10分钟即可。戊二醛多用于医疗器械的消毒。
(2)热消毒:艾滋病病毒对干燥和热敏感。在56℃条件下作用30分钟或100℃作用(如煮沸)20分钟可以消灭艾滋病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