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外结核会转为肺结核吗?
医生一定是在你的关节积液中查到了结核杆菌,否则他不能下这个诊断。至于结核的部位可能也确实不好说,反正是侵及了关节的滑膜了,都需要治疗,所以算不上不负责任。肺外结核如果血行播散的话也可以到肺内的,但是是在抵抗力极差,结核杆菌繁殖很快的条件下,所以不必特别的担心。马上开始治疗还是应该的,不要延误,服药要坚持,否则出现抗药更难治了。
2、CRO PPD怎么样
有些风湿性疾病与结核感染密切相关,例如结节性红斑、结核感染引起的反应性关节炎等,有时需要在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同时进行抗结核治疗。判断是否存在结核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是PPD试验。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TB—PPD)试验,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常用参考指标,与旧结核菌素相比,TB—PPD具有纯度高、灵敏度高、全身反应较少等优点。所以,在临床上诊断结核性疾病时,它是除结核菌检查、影像学检查外最常用的检查手段。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增高,TB—PPD试验近几年来越来越普遍应用于结核性疾病的诊断,但在判断PPD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时,由于医务人员的知识欠缺及患者不正确的理解,患者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和指导,甚至影响疾病诊断转归的现象也很常见。现将TB—PPD试验的判断标准及临床意义简述如下。
实验方法: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采用Mantoux法。选用1ml容量的兰芯注射器,4-5号针头,不宜太长,前臂掌侧中下1/3处为最佳(此处皮肤薄嫩,反应敏感易观察)。避开疤痕,血管和皱褶。用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以皮内注射法将PPD 0.1ml(含5个结素单位)缓慢注入,注射深度要合适,剂量准确时局部可出现7-8mm大小的圆形橘皮样皮丘(有毛孔出现),不要在注射部位按压揉搓和肥皂刺激,72小时内禁止洗澡,洗脸时尽量避开注射部位,尽可能避免用激素类的药物,如果有其它反应请到有关医院检查处理。
注射后48与72小时观察结果,用卡尺测量硬结纵横直径,硬结平均直径=(纵径+横径)/2。
判断标准:硬结平均直径如小于5mm为阴性,大于等于5mm小于20mm为阳性反应[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以上(+++)或局部有水疱、坏死、淋巴管炎均为强阳性。与旧结核菌素一样,TB—PPD试验除引起局部反应外,偶可引起全身反应,但较前者少见。
TB—PPD试验的临床意义:
(1)婴幼儿:常用于卡介苗接种的选择和监测。阳性时常表示已感染结核菌并产生抗体而不需要接种卡介苗;阴性时则应该及时接种卡介苗。未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如果皮试呈强阳性时常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灶,应及时进行结核菌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沉等检查以确定诊断和治疗。
(2)成年人:因我国城镇中人口密集区成年居民的结核感染率很高,所以,如果PPD5单位试验阳性,仅表示有结核感染,并不一定患病;但呈强阳性时,常提示有活动性结核灶。因此,TB—PPD试验在诊断成人结核性疾病时诊断价值受限。
另外,在临床上有感染结核的确切依据而患者PPD试验却阴性,这种情况常见于以下疾病:初次感染结核菌4~8周以内、重度营养不良、恶性肿瘤、机体免疫缺陷性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症、艾滋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个别老年人因机体变态反应功能低下也常呈阴性反应。
72小时后阴性反应及一般阳性反应(皮丘>5mm不超过10mm)者可恢复正常生活。强阳性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给预防性治疗。如局部有水泡要注意保护创面,必要时用纱布覆盖。
3、肺炎和肺结核如何区别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引起肺炎的病原体较多,有版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权、军团菌等)、支原体、衣原体、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真菌等。美国约半数以上的临床肺炎病例不能查明病原体。 希望对你有帮助楼主
4、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有传染吗
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体变迁和抗生素耐药率上升,肺炎仍然是威胁当今社会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引起肺炎的病原体较多,有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军团菌等)、支原体、衣原体、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真菌等。美国约半数以上的临床肺炎病例不能查明病原体。这里收集有关肺部感染疾病的基本情况,供参考。流感病毒性肺炎致病原流感病毒。因流感后病毒自上呼吸道继续向下呼吸道蔓延引起。临床表现轻症者发病类似单纯流感,但发热持续时间长,咳嗽、胸痛较剧,咯片块状淡色粘痰。肺部体征较少。重症者有高热、剧咳、血痰、气急、发绀,可并发心衰,无实变体征。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加X线胸片炎性阴影,两肺散在絮状或点片状阴影,由肺门向四周扩展。预后病程可迁延3~4周。患慢性心肺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死率高。流行病学婴幼儿、老年人发生流感肺炎的比例较高。潜伏期1~3d,最短者仅数小时。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手-鼻)传播,通过病毒污染饮食、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的可能性也存在。特异预防针对性的疫苗。抗流感病毒药物。腺病毒呼吸道感染致病原3、4、7型腺病毒与肺炎关系密切。临床表现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热、咽炎、无痰性咳嗽、不适、寒战、肌痛和头痛。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发热、咽炎、扁桃体炎,鼻炎、发热、咳嗽、咽壁渗出物等。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起病缓慢,首先表现为发热、咳嗽等,高热(39~41℃)持续8~14天,起病后3~4天出现呼吸困难,肺部体征出现较晚。精神萎靡、嗜睡等症状。可见肺外病症如肾病、肝肿大等。血常规白细胞数正常。X线胸片广泛的支气管或肺实质受累,呈大片状阴影,伴肺气肿。预后好流行病学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冬末、春初;在婴幼儿、家庭、医院及新兵等群体中常可引起流行。潜伏期2~14d,腺病毒呼吸道感染潜伏期一般为5~6天。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手-鼻)传播,也是重要途径。特异预防无人类副流感病毒临床表现人类副流感病毒(HPIVs)常常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毒,其致病性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与RSV一样,人类副流感病毒可以造成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和喉咙痛)。它也能造成严重的反复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和有免疫缺陷人群中。人类副流感病毒的四种亚型各有不同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I型和II型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造成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I型是这种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而II型次之。I型和II型均能造成其它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疾病。III型经常导致肺炎和细支气管炎。IV型很难检出,可能是因为它很少导致严重的疾病。人类副流感病毒的潜伏期一般在1~7天左右。病毒构造人类副流感病毒是单链的RNA病毒。病毒表面含有溶合酶和红血球凝聚素—神经氨酸苷酶的醣蛋白刺。从血清学上人类副流感病毒可分为4型(I型到IV型),其中IV型又分a和b两个亚型。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径大小在150纳米~300纳米之间),形态各异。在外环境下不稳定,在物体表面存活几个小时,肥皂水就很容易使其失去活性。流行病学特征与感染者近距离密切接触或接触了污染物而传播的。但具有传染性的物质接触了人的眼睛、口腔或鼻子里的粘膜后就会发生感染,或通过吸入由于喷嚏和咳〉嗽产生的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而感染。人类副流感病毒可以在这种悬浮状态下存活一个小时以上。人类副流感病毒无处不在,绝大部分人在儿童时代已受感染。血清学监测表示,5岁及以上儿童有90%~100%有抗人类副流感病毒III型的抗体,有大约75%有抗人类副流感病毒I型和II型的抗体。诊断有两种方法可以诊断人类副流感病毒的感染:1)通过组织培养:分离鉴定在细胞中的病毒或直接检测存在于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使用免疫荧光试验、PCR、酶联免疫反应测定等方法。2)适当时间收集的两份血清标本中IgG特异抗体的显著升高或检测单一血清标本中特异抗体IgM,而得出结论。预防措施没有有效的疫苗来预防人类副流感病毒的感染;然而,科研工作者们正在研制人类副流感病毒I型和III型的疫苗。婴儿从母体那里被动获得的人类副流感病毒I型和II型的抗体在婴儿生命最初的几个月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强调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必须严密注意减少和阻止疾病传播的各种控制措施。经常洗手以及不与感染者共用器具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隔离那些得了感冒和呼吸道感染,虽然还能力参加托幼机构学校活动的孩子,对减少人类副流感病毒的传播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病毒的传播通常都在疾病的早期。在医院里,应该采取严格的措施来防止人类副流感病毒的传播,如经常性的洗手,穿戴有防护性的工作衣和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触的方法。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支气管炎并伴有发热和无痰性咳嗽。有10%的病例可以通过放射影像学方法确诊;除肺部症状外,很少见其它诸如心脏的、神经的和皮肤方面的症状。病原肺炎支原体,一种小型细菌。发病率在美国每年发生大约200万支原体肺炎病例,且每年有10万因患肺炎而住院的病人。后遗症身体复原的过程中常伴有长期咳嗽;其它的后遗症少见,偶尔有该病死亡病例报告,主要是发生在老年人和镰状红细胞性贫血的病人。传播途径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接触传播;潜伏期是1~4周。高危人群不同年龄的人群普遍易感,但5岁以下的儿童少见。该病的爆发经常见于青年人群中,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军队和社会机构,在这些组织机构里的该病爆发可以持续几个月。监测系统现还没有针对该疾病的国家监测系统。流行趋势无法预见。但随着检测和诊断技术的提高,的病例将会被发现。问题和挑战由于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很困难,早期发现暴发仍成问题。及早的采取控制措施阻止疾病爆发中的续发病例的发生。,成为控制该病的最大挑战。机遇新的诊断方法(血清学方法和PCR检测方法)的问世是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支原体肺炎的所起的作用及其在严重肺炎疾病中的潜在的辅助作用方面需作进一步探索。肺炎衣原体临床特点肺炎或支气管炎,逐渐发生的咳嗽并伴有轻微的发热或者没有发热,很少有咽炎、喉炎和鼻炎的表现。病原学肺炎衣原体,是1983年从一位患咽炎的大学生身上分离出来,并被确认是肺炎致病微生物。发病率在美国,每年被证实有50000个成年人因为肺炎而住院。总的发病率还不清楚。后遗症衣原体肺炎感染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Alzheimer病、哮喘、反应性关节炎有关。传播人传人,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危险人群:不同年龄人群均易感,但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20岁前,50%的人群被证实曾经感染过肺炎衣原体。人一生中常见有重复感染肺炎衣原体。监测没有国家和地区监测系统,正在开展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的多方面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流行趋势还不明确,诊断水平的提〉
5、结核变态反应性关节炎
这在旧社会就没什么办法了
但现在能治愈,赶紧去医院啊!~
这病不能拖,在这有什么用啊???这不耽误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