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茯苓怎么煲汤好喝
土茯苓煲汤的功效有哪些?怎么用土茯苓煲汤?要说土茯苓的好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解毒散结,祛风通络,利湿泄浊”,具有了解很多关节炎的人都是使用土茯苓煲汤治疗好的。 三米土茯苓汤 材料:柴鱼、白茅根、茶树菇、洋薏米、生薏米、熟薏米、芡实、蜜枣、桂圆肉、土茯苓、知母肉,加入瘦肉、排骨或鸡。 做法:将材料放入12碗滚水中,煲约1个半小时便可饮用。 功效:薏米、土茯苓等材料,有助舒通血脉、降胆固醇、解毒消肿、祛湿通络。适合家中老人家饮用一款温和汤水。 土茯苓粥 原料:土茯苓10-30克,生米仁50克,米50克。 做法:先用粳米、生米仁煮粥,再加入土茯苓(碾粉)混煮沸食用。 功效:土茯苓性味甘淡,平,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提示: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适用于痛风的防治。 小编提醒:肝肾阴虚者慎服。 绿豆土茯苓糖水 材料:绿豆50克,红糖适量。药物:土茯苓50克。 功效:祛湿热,解毒凉血。 做法:绿豆洗净,土茯苓洗净,加水6碗煲至豆稔,加红糖,再煮片刻汤成,可饮食。 说明:绿豆有解毒清热作用,加土茯苓祛湿利水,使疖疮加速愈复。
2、如何区分土茯苓和茯苓
平常比较少有研究医学的人们,会以为土茯苓跟茯苓是同一种药材。其实,土茯苓和茯苓是两种不一样的药材,其药性和治疗方法也不同。我们来看看土茯苓和茯苓的不同点吧。 一、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 肝肾阴亏者慎服 《本草纲目》认为土茯苓能祛风湿,利关节,治拘挛骨痛。中医认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等功效。西医认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是治疗免疫病口腔和阴部溃疡之最佳中药。土茯苓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白塞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与金雀根、山稔根、徐长卿、红藤等同用。土茯苓对免疫病之过敏性皮炎、天疱疮、湿疹等也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从新》指出,“肝肾阴亏者勿服。” 二、猪肉滋阴润燥 可搭配土茯苓 土茯苓一般的做法是熬药或煎汤,在春季可与有滋阴润燥的猪肉搭配熬汤。猪肉富含维生素A,具有滋阴润燥、丰肌泽肤的作用,适合干燥多风的天气食用,在北方生活的朋友也可服。吃猪肉后不宜大量饮茶,以防茶叶中的鞣酸与蛋白质结合生成具有收敛性的鞣酸蛋白,使肠蠕动减慢而造成便秘,增加有毒物质的吸收。 三、土茯苓不是茯苓 有些人会有疑问,土茯苓和茯苓是不是同一种?其实不然,这不是同一种药物。茯苓是利水渗湿药,还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茯苓是清热解毒药,可除湿利关节,性味甘淡平,归肝胃经。在功效上,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痒,对于湿热所致的皮肤病如梅毒、湿疹有很好的疗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湿的要,常常配伍在益气健脾的药方中,增强健脾利湿的作用。在口感上,土茯苓偏于味苦,茯苓味淡,因此在选择上不用混淆。
3、土茯苓有什么样的功效?要详细的回答.
土茯苓1 【土茯苓1的功效介绍】: 土茯苓 (《滇南本草》) 【别名】禹余粮,白余粮(陶弘景),革禹余粮(《本草拾遗》),刺猪苓(《本草图经》),过山龙、硬饭(《朱氏集验医方》),仙遗粮(《滇南本草》),土萆薢(《本草会编》),冷饭团(《卫生杂兴》),山猪粪、山地栗、过冈龙(《纲目,),山牛(《本经逢原》),冷饭头(《生草药性备要》),山归来(《有用植物图说》),久老薯(《广西中兽医药植》),毛尾薯(《中药材手册》),地胡苓、狗老薯、饭闭根,硬饭头薯(《广西中药志》),土苓(《四川中药志》),山遗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狗朗头、尖光头(《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山硬硬、奇良、白葜、连饭(《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茎。 【植物形态】土茯苓攀援状灌木。 根茎块根状,有明显结节,着生多数须根。 茎无刺。 单叶互生;革质,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6~20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下面常被白粉,基出脉3~5条;叶柄长1~2厘米,略呈翅状,近基部具开展的叶鞘,叶鞘先端常变成2条卷须。 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花序梗极短;小花梗纤细,基部有多数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小,白色,直径约4毫米;花被裂片6,2轮;雄花的雄蕊6,花丝较花药短,退化雌蕊缺;雌花的退化雄蕊线形,子房上位,3室,柱头3歧,稍反曲。 浆果球形,直径6~8毫米,红色。 花期7~8月。 果期9~10月。 生长于山坡、荒山及林边的半阴地。 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采集】秋末冬初采挖,除去芦头及须根,洗净泥沙,晒干,或切片晒干。 【药材】土茯苓,又名:红土苓。 干燥根茎为不规则块状,略呈扁圆柱形而弯曲不直,多分歧,有结节状隆起,长约5~15厘米,直径约2~5厘米。 表面土棕色或棕色,粗糙,常有刀伤切口及侧根残余部分,上端具茎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粗糙,有粉性,淡棕色。 气微,味甘淡。 土茯苓片为长形薄片,大小不等,厚约1~3毫米。 边缘不整齐,淡棕色或淡黄色;表面光滑(薄片)或稍粗糙(厚片)。 中间略具维管束点,仔细观察时可见砂砾样的光亮。 纵切片常见花纹。 导管不规则,富粉质,微有弹性,用水润湿后,手摸之有光滑感。 以淡棕色、粉性足、纤维少者为佳。 主产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此外福建、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亦产。 下列几种同属植物的根茎在少数地区亦作土茯苓使用: ①暗色菝葜,产四川,又称白土苓。 ②无刺菝葜,其根茎在西藏作土茯苓用,在云南则为红萆薢,参见红萆薢条。 ③防已叶菝葜,产西藏。 【炮制】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换水1次,春、秋每2日换水1次,冬季可3日换水1次,防止发臭,以泡透为度,捞出切片,及时干燥。 【性味】甘淡,平。 ①《本草图经》:味甘,性凉,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平,味苦微涩。 ③《纲目》:甘淡,平,无毒。 【归经】入肝、胃经。 ①《纲目》:为阳明本药。 ②《本草通玄》:入胃、肝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用主治-土茯苓1的功效】解毒,除湿,利关节。 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疮,痈肿,瘰疬。 ①《本草拾遗》:调中止泄。 ②《本草图经》:敷疮毒。 ③《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 ④《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 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 解汞粉、银朱毒。 ⑤《本草正》:疗痈肿、喉痹,除厨身寒湿、恶疮。 ⑥《生草药性备要》:消毒疮、疔疮,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⑦《本草再新》:祛湿热,利筋骨。 ⑧《陆川本草》:治脚气。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胃气痛,肾炎。 ⑩《江西草药》;杀虫解毒。 治瘰疬,小儿疳积。 ⑾《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风湿性关节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O.5~1两。 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肝肾阴亏者慎服。 ①《万氏家抄方》:不犯铁器。 ②《纲目》:服时忌茶。 ③《本草从新》:肝肾阴亏者勿服。 【选方】①治杨梅疮毒: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 (《滇南本草》) ②治杨梅风十年二十年,筋骨风泡肿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钱,甘草三钱,黑铅一斤,青藤三钱。 将药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 (《赤水玄珠》) ③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钱。 水煎服,白糖为引。 (《江西草药》) ④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风气痛及风毒疮癣:土茯苓(不犯铁器)八两。 石臼内捣为细末,糯米一斗,蒸熟,白酒药造成醇酒用,酒与糟俱可食。 (《万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⑥治大毒疮红肿,未成即滥:土茯苓,为细末,好醋调敷。 (《滇南本草》) ⑦治瘰疬溃烂:冷饭团,切片或为末,水煎服。 或入粥内食之,须多食为妙。 忌铁器、发物。 (《积德堂经验方》) ⑧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两。 水煎,当茶饮。 (《江西草药》) ⑨治妇人红崩、白带:土茯苓,水煨,引用红沙糖治红崩,白沙糖治白带。 (《滇南本草》) ⑩治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肚子大,烦躁爱哭,啼哭无声,不想吃东西,大便失调,皮肤粗糙:土茯苓三钱,野棉花根三钱。 研细末,加猪肝二两与水炖服,或米汤冲服。 (《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⑾治瘿瘤:土茯苓五钱,金锁银开、黄药子各三钱,白毛藤五钱,乌蔹莓根、蒲公英各四钱,甘草、金银花各二钱,煎服。 (《浙江民间中药》) 【临床应用】①防治钩端螺旋体病㈠预防:每日1两,1次或2次煎服,每周连服3日,共服5周。 2000余人服药结果表明,服药组与未服药组发病率之比为1:5.58。 ㈡治疗:土茯苓2两(病情重而体质较好者可用至5两),甘草3钱,水煎每日2次分服。 同时可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对高热、重症者给葡萄糖液及维生素丙,个别有出血倾向者加用激素。 治疗18例均愈,16例于服药2~3剂、3例于服药4~5剂后症状消失。 平均住院时间3.6天。 或用土茯苓4两,地榆、青蒿、白茅根各1两煎服。 每日1~3剂,热退后每日1剂,4次分服。 同时配合对症处理,如镇静、止血、补液等。 治疗14例,失败4例。 其中血培养阳性者9例,5例治愈,4例失败。 治愈病例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在1~7日内,主要症状随体温下降而逐渐减轻或消失,大部分病人头痛、身痛、球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血痰等均于1~2天内消失。 治疗中少数病例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 ②治疗梅毒据早年临床观察报告,以土茯苓为主,配合银花、甘草,或配合苍耳子、白藓皮、甘草,或配合忍冬藤、蒲公英、马齿苋、甘草。 煎服.治疗现症梅毒及隐性梅毒,其血清阴转率在90%上下。 其中晚期现症梅毒的治愈率为50%左右。 对晚期麻痹性痴呆,不仅脑脊液康、华氏反应转阴,而且精神症状亦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对于小儿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 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芩1.5~2两,水煎,2~3次分服,以10~20天为一疗程。 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两的,疗程有长达2个月的。 ③其它㈠防治麻疹:预防用100%煎液内服,3岁以下每日30~50毫升,3~6岁50~60毫升,分3次服,连服3日。 或制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 以上剂量亦可作为治疗之用。 ㈡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每日用4~8两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肠,7天为一疗程。 ㈢治疗急慢性肾炎:每日3两,水煎,分3次服。 退肿作用较好,肚后,小便增加。 亦有用于治疗肾盂肾炎、肾结核的报道。 ㈣治疗须淋巴结核:每日用鲜品1斤,水煎分2次服。
4、由于尿酸高引发痛风,请问喝土茯苓熬水能降尿酸吗
病情分析:患者朋友,你好,痛风属于关节炎一种,主要是由于人体内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嘌呤的物质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造成的。意见建议:你的情况我建议,控制痛风发作的关键,是降低血尿酸水平.对于血尿酸水平轻微偏高的,可以服用碳酸氢钠片,偏高较多的,用苯溴马隆.,要考虑使用别嘌醇。痛风急性发作时,只能用秋水仙碱镇痛,。饮食控制和多饮水对控制痛风的发作有重要意义.注意避免食用嘌呤含量高的食物.
5、萆薢和土伏岑有什么区别?
土伏苓属于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目百合科,
别称:禹余粮、白余粮、草禹余粮、刺猪苓、过山龙、硬饭、仙遗粮等
归经:肝经;胃经;脾经。性味甘淡、平
功能:解毒,除湿,利关节。 主治: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疗疔疮,痈肿,瘰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下痢、皮肤湿疹、虚汗、急性肾炎、膀胱炎等。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及暗色菝葜的根茎。
品质特征:粉质均足,颜色自然,药性稳定、性平;气味芳香、味甘浓,清热解毒、渗湿。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和荫蔽。砂质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季播种。生长期应经常松土除草,苗高30cm左右,应搭架以利藤蔓攀援。
萆薢属于单子叶植物纲薯蓣科薯蓣目,别称粉萆薢、绵萆薢、黄姜。
生理特性
1、绵萆薢:为不规则的斜切片,边缘不整齐,大小不一,厚2~5mm。外皮黄棕色至黄褐色,有稀疏的须根残基,呈圆锥状突起。质疏松,略呈海绵状,切面灰白色至浅灰棕色,黄棕色点状维管束散在。气微,味微苦。
2、粉萆薢:为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大小不一。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黄白色或淡灰棕色,维管束呈小点状散在。质松,略有弹性,易折断,新断面近外皮处显淡黄色。气微,味辛、微苦。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茎。
炮制方法: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苦,平。归肾、胃经。
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主治: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6、土茯苓 这个中药,有毒性大吗?是否有肾毒性?谢谢。
没有毒性。
性味: 甘淡;平
归经: 肝;胃;脾经
功效: 清热除湿;泄浊解毒;通利关节
主治: 梅毒;淋浊;泄泻;筋骨挛痛;脚气;痈肿;疮癣;瘰疬;瘿瘤及汞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6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用药禁忌: 肝肾阴虚者慎服。
功效分类: 利水药;解毒药
临床运用: 1.治疗梅毒及隐性梅毒,其血清阴转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现症梅毒的治愈率为50%左右。对晚期麻痹性痴呆,不仅脑脊液康、华氏反应转阴,而且精神症状亦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小儿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苓1.5-2两,水煎,2-3次分服,以10-20日为1疗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两的,疗程有长达2个月的。
2.防治麻疹:预防用100%煎液内服,3岁以下每日30-50ml,3-5岁50-60ml,分3次服,连服3日。或制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以上剂量亦可作为治疗之用。
3.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每日用4-8两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肠,7日为1疗程。
4.治疗急慢性肾炎:每日3两,水煎,分3次服。退肿作用较好,服后小便增加。亦有用于治疗肾盂肾炎、肾结核的报道。
5.治疗颈淋巴结核:每日用鲜品1斤,水煎分2次服。
各家论述: 1.《本草汇编》:病杨梅毒疮,药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延绵岁月,竟致废笃。惟锉土萆薢三两,或加皂甙、牵牛各一钱,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数剂多瘥。盖此疾始由毒气干于阳明而发,加以轻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挟相火,来凌脾土,土属湿,主肌肉,湿热郁蓄于肌腠,故发为痈肿,甚则拘挛,《内经》所谓湿气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湿,湿去则营卫从而筋脉柔,肌肉实而拘挛痈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湿未郁也。此药长于去湿,不能去热,病久则热衰气耗而湿郁为多故也。
2.《纲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按《中山经》云,鼓镫之山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
3.《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4.《本草拾遗》:草禹余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调中止泄。
5.《本草图经》:敷疮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
7.《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8.《本草正》:疔痈肿、喉痹,除周身寒湿、恶疮。
9.《生草药性备要》:消毒疮、疔疮,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10.《本草再新》:祛湿热,利筋骨。
11.《陆川本草》:治脚气。
1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胃气痛,肾炎。
13.《江西草药》:杀虫解毒。治瘰疬,小儿疳积。
14.《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风湿性关节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7、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功效应用
1.
甘淡,解毒利湿,通利关节,又兼解汞毒,故对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疗效尤佳,为治梅毒的要药。
2.
甘淡渗利,解毒利湿,故可用于湿热引起的热淋、带下、湿疹湿疮等证。常与木通、扁蓄、蒲公英、车前子同用,治疗热淋;
3.
清热解毒,兼可消肿散结,如《滇南本草》以本品研为细末,好醋调敷,治疗痈疮红肿溃烂;
8、土茯苓煲汤怎么煮不熟,咬不动?
食材用料:
土茯苓(干)30克
猪脊骨500克
茨实50克
薏米30克
菜谱做法:
1.将猪骨头冲洗干净备用
2.茨实、薏米、土茯苓洗净备用
3.瓦煲内放适量水,将猪骨头倒入
4.倒入茨实、薏米、土茯苓
5.开大火烧开
6.用汤勺将浮沫撇去,再开小火慢慢煲1.5个小左右,关火前5分钟加盐即可
9、土伏岑与伏岑的区别:我浅表性胃炎
土茯苓与茯苓的区别
土茯苓和茯苓听起来差不多,甚至看起来也是很相似,但是千万不要将它们两者搞混淆!因为土茯苓和茯苓的功效、作用、食用方法是不一样。土茯苓和茯苓的区别其实非常大。
土茯苓和茯苓的区别
土茯苓与茯苓虽然名字差不多,但是它们完全是不同的,其功能与作用也各不相同,那土茯苓与茯苓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茯苓是利水渗湿药,可健脾安神。茯苓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茯苓也是清热解毒药,可除湿利关节。此外,茯苓是健脾利湿药,其常常配伍在益气健脾的药方中。而土茯苓就不一样啦,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痒,对于湿热所致的皮肤病如梅毒、湿疹有很好的疗效,土茯苓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是治疗免疫病口腔和阴部溃疡之最佳中药,同时土茯苓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白塞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症有相当好的疗效。在口感上,土茯苓偏于味苦,茯苓味淡,因此在选择上就不会混淆了。 ...
查看详情>>
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性甘平,利湿热解毒,健脾胃,因富含淀粉,所以也可用来制糕点或酿酒。
传统中医认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等功效。西医认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是治疗免疫病口腔和阴部溃疡之最佳中药。土茯苓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白塞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与金雀根、山稔根、徐长卿、红藤等同用。土茯苓对免疫病之过敏性皮炎、天疱疮、湿疹等也有效。
除此之外,土茯苓还有解毒、抗肿瘤的功效。 ...
查看详情>>
土茯苓的食用方法
土茯苓常常被用来熬粥或者煲汤,经过土茯苓熬煮过的食物,功效价值变得更高了。妈网百科介绍3种土茯苓的吃法给大家参考。
1、绿豆土茯苓糖水
绿豆土茯苓糖水的材料:绿豆50克,红糖适量。药物:土茯苓50克。
绿豆土茯苓糖水的功效:祛湿热,解毒凉血。
绿豆土茯苓糖水的做法:绿豆洗净,土茯苓洗净,加水6碗煲至豆稔,加红糖,再煮片刻汤成,可饮食。
绿豆土茯苓糖水的食用说明:绿豆有解毒清热作用,加土茯苓祛湿利水,使疖疮加速愈复。 ...
查看详情>>
茯苓的功效
茯苓味淡,常被切成白色的正方形小方块售卖。茯苓主要有利水渗湿、补中健脾、宁心安神三大功效。
1、茯苓可以利水渗湿。用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经常和猪苓、泽泻、白术一起食用。
2、茯苓可以补中健脾。用治脾虚湿盛之食少便溏,经常和党参、白术一起食用。
3、茯苓可以宁心安神。用冶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经常和龙眼肉、酸枣仁一起食用。
查看详情>>
茯苓的食用方法
茯苓的食用方法有很多,但由于茯苓的味道淡,所以茯苓基本上扮演一种功效补品的角色。在市场上面,茯苓常常被切成小方块,人们常常拿它泡水喝,其实茯苓也可以熬汤煮粥等等其它的食用方法。
1、茯苓栗子粥煮法的简单介绍:茯苓15g,栗子25g,大枣10个,粳米100g。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最后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茯苓栗子粥补脾利湿,补脾止泻,益脾胃。茯苓栗子粥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 ...
10、我有痛风性关节炎,请问能用土茯苓泡茶喝吗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