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关节炎 > 关节炎跪拜

关节炎跪拜

发布时间:2020-09-12 09:50:41

1、佛教正规的跪拜过程

1拜佛礼仪
每当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详,生起了一份庄严与宁静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进入大殿,礼佛三拜,表达

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

、温和、谦冲。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
所以,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
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
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吧!

2动作解说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
大德拜佛示范
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3拜佛姿势
1、佛者“觉”也,拜佛[2] 是觉性之开发,非盲目崇拜,亦非惯性动作。不知不觉被原来习惯性动作拖着走。始终收摄眼神,观照自己—观自在,视力集中于中线。须知道自己正在作什么,犹如顶上有佛在观自己.
2、立如松,正而松,两脚以前八后二站立,顶天立地—立如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气,全身放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气,全身放松,检查足趾要完全放松。头如悬钟,空灵端正,耳对肩中。后颈贴衣领,收下巴、颈椎—胸椎对直,由足跟中点—脊柱—顶门上,彷佛一线拉直。下颌关节放松,勿咬牙切齿,舌、软腭、咽喉,都要放松柔软。舌尖顶于上腭。舌根上空,如含一团空气。如此,唾液腺之开口通畅,鼻中—咽喉气道亦通畅,松则气脉通,顶上清凉,易保持正念,不昏不散。
3、合掌摄心,双手合掌当胸肩臂放松,拇指根在二乳尖中点。手勿压迫胸,约离一公分,自己观照检查,五指并拢端正向上。小指很不易合好,须用心观照,心散,则小指开。手虽端正,而很松柔勿紧张,有如左手贴右手休息,右手贴左手休息。深吸气,肩放松,腋下留些空间腋勿夹紧。保持端正放松,吸气充满状态。收摄眼神,观两手合缝中线,进观后鼻孔中道之气息。
4、俯首反观,柔软垂头敬礼,头如成熟稻穗低垂,至下巴贴胸,颈放松完全不用力。开始若不能做到,即是颈肌长期僵紧缩短,只要放松,多练几次,有如瞌睡般,头自然松落,完全不着力的动作,就可放松拉长颈肌,仍收摄眼神,反观自己,拜佛是修习,动中定在动作中,眼前“境”虽变动始终都摄眼神于中。
5、躬身脊椎向后拱〔谦退〕注意:并非向前弯腰,重心偏于趾,而是向心躬身,重心保在跟,立定脚跟,趾松灵,不载力,垂头,观照中心线,观照自己如何动作。有如要看自己足跟般之动作。如仰卧起坐之用力方式,令心口、腹、腿、膝一起退后,使脊椎向后拱起。腹、脐可退一尺,而手臂松不动。
6、松肩放下,保持垂头,躬身。合掌之手,对准跟中下垂,掌仍合好,沿中线用些向下伸之拉力可把双肩拉下,拉开,消除平日肩背紧张之障碍。手下垂对准足跟中点,尚可作为指标来检查,身是否已充分后退。以下7.8.之连续动作是手触地跪前,瞬间之过渡动作。虽很快就过约三秒,但对保持重心不动,及开发足跟—丹田之力很重要,故不可草率忽过,须明白观照。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而柔软,持续以上俯首—躬身—垂手。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直到手触地,彷佛后有椅子,而小腿贴靠椅脚,向后坐下般。眼神专注中线二跟中点,脐沿此中线,直下趋向跟中直到手能触地,柔软分手在小腿旁,手心转向后方便按地。初学者难免蹲时小腿向前斜,请参考后面之练习法。
注:因前躬身动作时,腿和膝已曾向后退,故接着屈膝时,小腿尚能垂直,而不致斜向前。若小腿直:重心在跟—自然物理重心屈膝时,不耗力于平衡,腿不酸,可松。屈膝时若小腿斜:重心偏前,则非自然物理重心,须耗力于平衡,紧张,腿酸。
8、按地跪下〔谦恭到底〕至双手指尖触地,可以手作支点时,足跟才离地,以膝着地,跪下,跪之瞬间—脚底和脚趾间的关节会充分拉开,每只脚趾之筋都拉到,运动到了。手按地之恰当位置,是让膝跪下时,正好指尖齐膝,两膝分开些约开5公分,不必太开,以免趴下时脊椎塌下,膝一到地,手即放松柔软,不白费力僵持,始终保持单一重心。
9、跪坐放松〔狂心歇息〕坐下—足底向上呈“V”字,二大指轻轻相接触,而不相压,坐在二足跟之内侧,跪着坐定,以体重压开二足跟,可拉开踝关节,刺激淋巴反射点,此时重心仍在跟中点。
10、伸手迎佛〔背尘合觉〕坐定、重心在后跟中,身放松,保持垂首勿抬头。双手柔软,向前方中央伸直如“八”字,双手指尖贴地滑行。手虽伸直而松柔,不僵硬,但有拉开二肩之拉力。此时是小腹向地面贴近,上身松柔,力在丹田。
大德拜佛示范
11、五体投地(深投觉地〕坐定“跪姿”保持重心在后脚跟中,以中指尖为支点,按地。两肘向外前方撑开,顺便贴地,肘对齐耳孔。二肩拉开肩背平勿耸肩局促,腋下拉开放大心量,加大肺活量,指、掌、完全平贴于地“平等心”。撑开肘之同时,上身也趴下,“印堂”向下方贴地。不必太向前趴,向下即可,使脊椎向上拱起。如此方可作彻底深呼吸,太向前趴,腰背肌肉会紧张,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造成呼吸、及血流神经之压迫和障碍,此姿势顶门、脐、跟中约呈一直线。
12、翻掌接佛〔转凡成圣〕先轻轻半握拳由小指带动,在将手掌翻转向上,如莲花开,如掏心供佛。此表决志转变自己,向佛学。翻掌时,尽量翻平,使掌心平面向上,勿倾斜,但勿僵持使力,须立刻放松,使手指如莲花瓣轻柔,以此“莲手”承接佛足。双手约于头前拳处,双手中指约距4寸,手指虽松,而须整齐柔软。
13、与佛会心(生佛交彻)翻掌接佛时,观想佛立于我莲手上接受礼拜,此时与佛会心一笑。佛放光照我,佛光由顶门直入,充满全身心,此时全身放松,微笑自然彻底深呼吸,由外可见,全身如充气般鼓起,甚至两腰胁部亦鼓起,此是肺充分膨胀之吸气。
14、恢复跪坐〔欢喜信受〕接佛后亦先半握拳以小指带动领受佛力,再翻掌向下平贴地面“平等布施”,趁吸气之势,自然吸,非刻意吸。由顶上拉起,恢复跪坐,手亦收于膝旁指尖齐膝。由顶上拉起,如木偶之吊绳被拉起“被佛拉起”,全身松,不用力,并非靠腰背使力坐起来。
15、跪翻脚掌〔欢喜起行〕以膝作支点,双手于膝旁稍扶而已,由顶上中线拉起,自然臀离坐,使脚能灵活翻转“V”变“八”,身放松才能灵活,肩、手勿沉重载力下按。
翻法:二大趾向外点地“距8寸”,二足跟向内靠拢“距2寸”。
目的是使站起时,脚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前八后二”,如此才能立于原位。
16、恢复立姿〔坚固不退〕趁着吸气之势,非刻意吸,是自然吸时,如木偶被拉一般,由顶上“中心线”拉起来,很松灵,瞬间就恢复立姿。起立完全不费腰肌之力,亦不是靠双手往下按地之力,而是顶上拉力,头始终在最高点,须用心体会此起身之要领—是如由顶上拉起般,心勿罣碍身体其它各部位。
注意:不宜先抬臀部,后抬头,如此则腰很吃力,腰酸背痛。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

4拜佛顺序
在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靠边行走。
进庙前沿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男左女右,女人进去时尽量跨右脚,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一般寺院门槛做得很高)。进庙门的时候,千万不要踩门槛.(据说门槛是神的肩膀还是啥了,踩了就是不敬)
先,心要虔诚,要茹素,手要干净,不要在庙堂里大声喧哗以及说无关的“唠叨话”,不要用手指点佛像,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吹幕坝铩;不要跨过蒲团,因为也会给人一种不庄严的感觉,而你后拜,却站在正在上香的香客前面,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可能会让别人起嗔念,贪、嗔、痴就是修行路上的三毒。三毒不灭难见真如本性。
去道观许愿是要还愿的。一年愿望实现后回来,方法进去问人就可以了。如果没许愿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还愿的,但是你最好许个做多少善事的愿。就发愿来促使你本身的许愿。
不要不经寺院同意采摘寺院管理范围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这也是不对的行为,叫“偷盗四方常住”也要获果报的。
寺院通常有经书赠送的,不要忘了请几本,世间之物还有什么比经书更珍贵的
请来的经书护身符不可随意放置,应该取干净的书柜放好。同房时房间切不可有佛经护身符等法物,因为护身符等是护法护身的,沾上邪气将会起不到作用,这才是切记的。
如果是因为被邪魅债主缠身,拜完时做回向时念将拜佛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他们也会高兴的。

2、道教和佛教拜跪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

道教的拜跪手大体成抱拳状,先一鞠再下跪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后脑与臀部成一直线,俯下后点三下头再站起来抱拳一鞠,是为一跪三叩首,碰到初一,十五及各圣诞之时行三跪九叩礼。佛教只要双手合十手指朝上就可以了。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佛教:佛家不用抱拳,双手合十,跪于地上,右手掌心向上,随后左掌心也向上,压于右手上 额头轻叩于手心即可。

(2)关节炎跪拜扩展资料:

如同佛教当中的跪拜一样,道教当中也讲究三叩首的礼节然而,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跪拜三下,而是有着一套很深的学问。

整洁、庄重,收脚于拜凳前一步,凝神静气之后上前一步,稽揖,双手抱拳抬起齐眉后,下沉至胸,行鞠躬礼;然后,两腿同时下弯,左收于前胸。

抽出右手掌心向下,轻压在拜凳前部分中间位置,再抽出左手,轻压在右手的上面,头即同时下叩,此为一叩首;抬直头再叩为二叩首,连续一次为三叩首;三次叩首之后,收左手至胸前。

然后起身,收回右手,与左手相合成稽首作揖状,抬至齐眉后,行鞠躬礼,退一步回原地并脚站立,再行鞠躬礼,即可抽身。这就是道教当中的“一拜三叩首”之礼。

3、腿关节坏了不能跪下拜佛是什么业障?

阿弥陀佛

不要每天想业障,胡思乱想就是业障。

生理身体有问题就去看医生。不能拜佛,但是你可以念佛啊,比如净土法门就是念佛,而不是拜佛。并且,你不能跪拜,但可以站着弯腰拜啊,真想拜佛,尽自己的诚敬心,最大的努力就好了。快死的人下不了床,尽最大力对弯腰佛点头,叫不叫拜佛呢?

不要老是想着这不行,那不行,给自己找借口。

4、微信中下跪的乡村医生呼吁不要打抗生素的视频是真的吗?

这么明显是个软广告没看出来么?抗生素的乱用的现象到不假,但中间那段就是那家某某医院的广告啊!台词都那么生硬,太假了。

5、上香跪拜、君臣跪拜等的礼仪与姿势?

如何上香

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
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因为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怀诚敬,无需执著拜佛方所。
拜佛时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敬、外现恭谨。不可看似恭敬,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之名,诈现威仪。***掌手势为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并向上.以能见无名指尖为度,掌心要空,不可贴紧。
拜佛时要五体投地,不可翘臀。双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观想接佛足,双脚、额头都要着地。拜佛时心中念偈颂赞叹佛的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偈颂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着念咒语“缚日腊,斛”三遍。礼拜后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赞佛偈:“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若不会念偈颂和咒语,那么礼佛时心里观想:“我现在礼拜十方三世无量诸佛”,这样也是可以的。
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时,***掌问讯后随众站立即可,不必礼拜。
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问讯不是点一下头,一定要弯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过低。
鲜花、水果、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进寺院就烧一大把香到处去插,好象有任何一个香炉没插到就不安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点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在香炉中间,默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默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点香时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应用手掌煽熄。将香插好后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不可评论佛像是否庄严,看见佛像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礼,原泛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事神致福"之意。古人以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有了礼,才使人异於禽兽,形成人际关系的规范,一定程度上维护国家和法制的威严。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心理与礼俗,研究它们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於礼俗,儒家有三部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古代有五礼之说,古礼为祭祀之礼;凶礼指对丧葬、天灾人祸的哀悼;宾礼指天子与诸侯之礼;军礼指战事等规定;嘉礼则包括饮食、婚嫁、庆贺等礼俗。

见面礼俗

跪拜礼 古代见面时的礼仪。古人席地而坐,臀部靠脚后跟。伸腰并使臀部离开脚后跟,用脚著地则为跪。跪著行礼则为跪拜,根据《周礼的记载,古人的跪拜礼大致可分九种: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稽 首 拜时,头俯伏至地,抱拳相握,左手按住右手。拜的时候,头先俯伏至手,然后拱手下至於地,头也随著俯伏於地。拱手至地时,手仍不松开;手的位置在膝盖前,头的位置又在手前。稽首是臣对君的拜礼。稽首,拜手共成一拜之礼,以表示极大的敬意。

顿 首 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跑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於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稽首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后来,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如《左传》记楚人申包胥因为国家危亡,在秦适九顿首於赵宣子,以求秦国援兵。

空 首 拜时,头至於手,所以也叫"拜手"。行空首礼时,跪而拱手,头俯伏至於手,与心平,也就是说,拜时,头不至於地,所以称"空首",空首是男子常用的拜礼,上下尊卑均可使用。

吉 拜 施用於宾、祭、嘉好之事的礼节。拜时拱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凶 拜 与吉拜相对,拜时拱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振动之拜 关於此礼,有两种猜测:①用於凶事,振就是"踊",也就是跳脚哭;动就是恸。②在行拜礼时,应和著音乐的节奏。

奇 拜 即一拜,"奇"读为奇偶之奇。

褒 拜 指的是再拜"两次拜"以上。如《左传》僖公十五年所说的"三拜稽首",定公四年所说的"九顿首",都是"褒拜"。古人行礼,多用一拜。有的再湃以加敬,三拜以示周遍,都是褒大之拜。

肃 拜 妇人之拜,跪而俯首下手。比空首拜手的礼节都轻,肃拜是跪而 微俯其首,手垂下,这样,头虽然俯伏下来,但未至於手,手虽然垂了下来,但没有著地。

凡是吉拜,拜时拱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刚好妇与男子相反,这也就遵从了"男左如右"的习俗。妇人吉事,即使国群有赏赐,也只是肃拜就可以了。归人之拜,在上古时都是的,如苏秦将游说楚王,路过洛阳时,全家人在郊外三十裏外迎接他,"妻侧目而视,侧目而听;嫂蛇行铺伏,四拜,自跪而谢"。《隋志》记皇帝册封皇后,皇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到了唐朝武则天时,为了尊崇妇人,妇人始拜而不跪。

肃拜是九拜中最轻的一种,军队中也用肃拜,因为将士披甲,不便於拜。
再 拜 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再拜之礼,用於平辈之间。如果是臣对君,再拜之外,还要行稽首礼。北宋初书信结尾处常用"某再拜",本为对尊长的敬词,后来也常用於平辈之间。

百 拜 多拜的意思。

拱 和合抱以表示敬意。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遇凶丧,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

揖 拱手为礼。现称"作揖",是宾主相见时的礼节。拱、揖一般用於非正式场合,平素十分熟悉的人也往往用此礼节。

长 揖 比拜较轻的一种敬礼。不分长幼尊卑皆可使用。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这是站立时最表示敬意的一种姿势。

鞠 躬 两脚并拢,两手下垂於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表敬意。现仍用於某些集会及祭扫亡灵的场合。

唱 诺 旧时男子给人作揖的同时出声致敬的一种礼节。宋代已很流行。

道万福 旧时女子礼节。唐宋时妇女与人见面行礼的同时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右腰侧,弯腰屈身以示敬意。

坐 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著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挺直,臀部须离开脚踵。

踞 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势是脚板著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

箕 踞 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但有时又可为不拘小节的表现。

长 跪 耸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著地,臀部紧靠脚后跟。伸腰及股而两膝柱地为跪。挺直腰板以示敬意和庄重则为长跪。最初称"跽",因为跪时挺身直腰,身体似乎加长了,所以又称"长跪"。

席 次 席位的次序。古代室内席次以东向(坐西面东)的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堂上席次与此不同,以朝南为尊。

寒 暄 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多在拱手的同时说"久仰久仰"或"幸会幸会",然后询问对方家人是否安好等。请教尊姓台甫 旧时与人初次见面的礼节。请问对方姓氏、名字。古人除姓名外多有字、号,与人结交如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所以初次见面时多问字号而不问名。

投 刺 投名片(帖)求见或代为拜贺。古人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官爵和要说的事。顼刺在削好的竹片上或写在纸上,叫"谒"或"名帖"。唐宋以后,"名帖"的使用相当盛行。学生、下属拜谒老师和上级,都得先投递"名帖",然后方能谒见。但到了明清之际,又盛行只投刺、不见面的陋习。拜客者并不是真的想拜客,只望门口投刺,表明"来过了",於礼不失。所拜之人,有的根本就不认识;甚至连马都不下,准备去下一家的只让仆人带著自己的名片到处"投刺"。古书中曾描述这种虚应故事的投刺拜客者心情,坐在马背上在人家家门投刺,又惟恐主人出来,主人也担心客人进去。

见面执挚 周代见面礼仪,挚通贽,即礼品。周代人拜谒尊长及走亲访友必须携带见面礼物,天子以黑黍酿成的酒为礼,诸侯以玉为挚,卿以小羊为挚。一般老百姓多以家鸭为挚,但也因男女长幼之别而有多种,如学生以一束干肉为挚,妇女以水果为挚等。

古人的"执挚"不同於今天走亲访友时的馈赠。一是不能无挚;二是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随意选择以何为挚,什麼样的人以什麼样的物品为挚是确实的;三是挚并非馈赠之物,除表示礼貌外,主要作用是表明身份,在一般情况下,都应在第二天回拜时原物送还。

回 拜 也称"回访"。客人来访后,主人也应前往复见客人,俗称"回拜"。若有来而无往,则为失礼。古时回拜以异日为敬,后世则以同日为肃,至近代可根据情况随意确定回拜日期。

古时,客人来访必须带见面礼,回拜时应送还客人带来的礼物。但后世回拜时忌原物送还,只有在拒绝对方时才用这种不受礼的方式表明态度。

以趋示敬 趋即小步疾走。卑幼拜见尊长;或经过尊长面前,都不得大摇大摆或慢腾腾地踱步,而应低头弯腰,小步疾走,以示敬意。后世相沿成俗,现在与久别的亲友和尊长见面,仍要快步走向对方,然后握手问候,否则为失礼。

前行示敬 卑幼与尊长同行,不可率先走在前头,应请尊长前行,以示尊敬。陪同客人也是如此。主人需引路时,应说"那我就先走了"诸如此类的话,以示歉意。

握 手 初民以石块、棍棒等为武器,若遇陌生人,彼此无恶意,即放下手中的东西,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武器,这种摸手习惯沿袭下来,成为今天表示友好的礼节。

通常是双方伸出右手相握。紧紧相握,屡握不止者表示双方情谊深厚。峨手套时需衔取下手套再握手。男人在平辈间握手不论谁先伸手皆可。男女之间握手,一般应由女方先伸手,轻握片刻即可,否则为失礼。多人相握,不能交叉。

敬鼻烟壶 蒙古族牧民相见礼俗。客人至家中,主人将一袋装有烟粉或药粉的小壶敬献於客人面前,让其嗅一嗅。客嗅后以礼相答。

献哈达 藏族相见礼俗。哈达为白或浅蓝色丝织品,亦有棉或麻织品。哈达愈长,意愈隆盛。献时躬身以双手捧献给对方,受者若与献者地位相当,要双手捧接,且要以自己的哈达回赠,否则为失礼。一般人向大活佛等尊者献哈达,
则将其置桌上,或受礼者脚下。生人相见必献哈达,遇喜庆节日也以此为礼。

请 安 即问好。旧时卑幼对尊长的问候礼。平辈之间有时也以此为礼。始於辽代,盛於北方。一足跪,另一足立地,垂手近踝关节。后来又演变为垂右手屈左膝。妇女则"请双安",即以手抚双膝,且同时屈之。

碰 头 旧时藏族贵族相见礼俗。地位相当的贵族相见,以额头轻轻相触为礼。

藏族磕头礼 藏族朝观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匐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伸手弯腰 藏族相见礼俗。藏民平常相见,习惯伸出双手,掌心朝上,同时弯腰以示恭敬。流行於青海、甘肃一带藏民之中。

拥 抱 维吾尔、俄罗斯、哈萨克、满族等少数民族久别相见时以拥抱为礼。平时相见多以稍稍弯曲身体为礼。

先问牲畜 哈萨克族相见礼俗。哈萨克牧民宾主相见时,通常先问候"麻勒加浓曼姆",意为"牲畜平安",然后问"维玉兴阿母",意为"全家平安"。

接 吻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妇女相遇以接吻为礼。

吻 手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丈夫远行归来,妻子奔出,接捧丈夫伸过来的手掌,多次亲吻;老者远行归来,青年一面向老人问安,一面躬身捧起老人引手,吻其手背。老人则亲吻青年面颊,抚摸其头顶,以示爱抚;青年男子相遇,则热烈拥抱,然后俯身互吻紧握的双手,并不停地互道吉祥。

抱膝而吻与捧足而吻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塔吉克族人久别相见多以吻手为礼。若遇尊贵长者则抱膝而吻或捧足而吻,以示敬意隆重。此属大礼,只在个别特别隆重的场合才行此礼。

互道支持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塔吉克人途中两人相遇无论是否相识都要互相问候。若数人相遇,则将自己的双手拇指并拢,并互道"要等力头克提",意为互相支持。

随儿孙称呼 长者随自己的儿孙辈称呼对方,以示爱重或敬意。如称呼子侄为"他叔",称呼亲家母为"他姥姥"。汉族和侗族、布依族等许多少数族均流行。

待客礼俗

送请柬 请柬是请客的通知书。内容简短扼要,装帧美观精致。现喜庆宴会,或举行重大活动时,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及邀请者对此事的郑重态度,多向贵客嘉宾发送请柬。

敲门而后入 往友人家拜访,经先敲门为礼,通常轻轻敲三下。若主人家门大开,须先呼喊,待主人应答后进人,否则被视为失礼。

拥 慧 古代迎宾礼仪。慧即扫帚。宾客至,家中仆人双手拿著扫帚躬身门前迎接,意思是说家中已打扫干净,欢迎客人光临。

燃鞭迎送 迎送贵宾的礼俗。贵客新至,主人必早候於门外,引颈而望。待客人将人大门时,即燃放鞭炮,以示敬意。客人告辞,主人亦燃鞭送行。

客来敬茶 待客传统礼节。客来捧茶以示礼貌、热情,其方式又因地而异。或以"元宝茶"敬之,或送"七家茶"之礼。敬客斟茶通常以斟半杯为礼貌,俗称"茶七酒八";有的地方则流行三道茶仪式。

敬生姜豆子芝麻茶 湖南待客礼俗。客人新至,必献茶於前。茶中除茶叶外,尚泡有炒熟了的黄豆、芝麻和生姜片。喝干茶水亦必嚼食其中豆子、芝麻和茶叶。吃这些东西忌用筷子等食具,多以手拍杯口,利用气流将其吸出食之。

敬元宝茶 流行於江南一带。过年时,家中来客,主人在茶杯中放两颗青果"或"金桔",俗称"元宝茶",意为祝新春吉祥如意。

客来敬烟 待客除捧茶外还需递烟,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均行此俗。旧时吸叶子烟者多擦净烟杆吸口并装上烟丝再递给客人。有的还替客人点烟。递香烟时忌单递一支而要递给烟盒。点烟时不能以一根火柴点三支烟。吸烟借火忌拿对方已经点燃的香烟。

6、磕头腿痛?

既然发心了,就要磕完。疼也要磕。这才是发心。磕完就会有感应。按佛教讲是消业障,俗家讲是肌肉损伤。当肌肉有了承受能力,你的腿就不会那么疼了。

7、我妈病了,骨关节炎,骨间隙磨损,关节肿胀发热现在疼了不得了,怎么办啊?

你在问题当中没有说明,所以我想问你,你说的是你母亲的膝关节吗,还是其他关节?
一般关节间隙磨损都是由于退变导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关节正常会在关节面中有软骨相隔,但是但发生退变后,软骨磨损、销蚀掉过后,使这层保护的隔膜消失,因此就产生了关节间隙的狭窄。而在失去了软骨的保护作用,产生了骨骼与骨骼之间的直接摩擦,疼痛是肯定的。
对于这种情况,吃任何药物都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为人的软骨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你说吃药效果不好,这是理所当然的。唯一需要吃的要就是诸如盐酸氨基葡萄糖或西乐葆之类的止痛药物,但这只能是起到一时的缓解作用。
平时在临床上我们对于这种病号采取的保守治疗方法主要就是往患者的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以润滑关节腔,从而起到一定的保护关节面的作用。但是这个治疗方法虽然效果要比口服药物明显很多,而且效果持续的时间也要长一些,但同样无法解决根本,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对于保守治疗实在无效,患者痛苦明显,且患者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最后都要考虑给患者手术。
一般手术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个是关节融合,一个就是人工关节置换。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可以酌情考虑关节融合手术,融合手术就是讲磨损的两个关节给固定到一起,让他们逐渐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但是这个是有严格的适应征的,就是要看是什么关节。对于一些小的不重要的关节我们可以考虑这种手术方式,但是对于膝关节等这种对人体有很大作用的关节我们尽量不予考虑这种手术方法,因为关节融合是可以解决疼痛的问题,但是融合过后,原有的关节就失去了活动的功能。而对于经济条件好的患者,我们一般都主张关节置换手术,这种手术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假体使用年限可以达到10年到15左右。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手术费用比较昂贵,一般一个进口的全套手术费用都要四到五万元钱。高昂的手术费用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承受的。但是没有办法,这些假体的技术都是被国外的母公司给垄断了,他们定价高,我们也只能买价高。
看到了以上的文字,你可能会有种失望的感觉,但是没有办法,严重的关节退变,我们能采取的治疗措施只能是如此。至于一些小广告里说的那些灵丹妙药,说不好听点,那都是扯淡骗钱的。
好了,要建议的就这么多,希望你的孝心能够保佑你的母亲早日恢复健康。

8、古代跪拜礼仪

应当是稽首礼,主要在汉代及之前使用。
跪拜礼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跪拜礼,是以周代贵族的正坐为基础而形成的礼仪姿势。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 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王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如今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东汉末年胡床传人,坐具发生了极大变化。胡床是胡人的坐具,类 似现在的马扎,可以收拢折起,携带方便。胡床传人中原后马上受到士大夫的欢迎,很快普及起来。后来胡床加高,后面安上靠背就成为椅子。这种可以垂足而坐、并有依靠的高位置坐具显然比席地而坐舒服多了,很快就被中原人接受。 可是跪拜与接受跪拜人的距离却因此拉大了。跪拜者一下跪就是拜在受礼者的脚下,行礼者看受礼者是仰视,受礼者看行礼者是俯视,这就形成一种心理威压。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古人的跪拜礼节早就被《周礼》所记载 并规定下来。仅从这点来看,它的成型或完备最迟也是西周时期的事。《周礼·春官·大祝》说:“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九拜”里面,以稽首、顿首、空首为正拜,是跪拜礼节内的最基本类型。《周礼》要求人们辨识“九拜”,最要紧的就是掌握这三拜;而后六拜则是由前三拜衍化出来的。
跪拜礼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稽首为谨严舒缓之仪节。“稽”有两重意思,一是至;一是稽留多时。至,必乃至地之意,是相对于空首之至地而言。 东汉郑玄《周礼注》说:“稽首,拜头至地也。”林尹《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进一步解释说,稽首就是“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亦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唐人贾公彦《周礼正义》认为,“ 稽首”之“稽”,为“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也。6868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可见,稽首是臣子对君王表示最虔诚最恭顺的大礼,因此要求跪拜于此时,头触地的时间要长久。
稽首拜主要是用于礼敬之事,臣拜君属礼敬,而君拜天地也属于礼敬,所以当从稽首拜。《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说:“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鲁哀公只弯腰作揖(即拜)而不稽首,理由是对方(齐侯)非(周)天子,而只有天子才能享受臣子的稽首之礼。至于齐侯要对鲁哀公行稽首礼,是他自家一厢情愿的事;当然,哀公不还以稽首之礼,则显得齐侯在礼节上吃了大亏,难怪齐侯要勃然大怒了。这段记载, 同时也反映出春秋之际,诸侯争雄,尊卑不分,无视周天子威仪,使整个社会礼数乱了套。而大约也就是从这时起,稽首便已不再限于在君臣之礼上使用了。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顿首”,郑玄注为“拜头叩地也”。林尹注释说:“与稽首略同,惟头急遽叩于地而触其额。”这就是讲,头触地后很快抬起,即今所谓叩响头。贾公彦《周礼正义》还说:“顿首,平敌自相拜之拜”;就是说,顿首在周代属平辈之间的礼节。以后下对上的敬礼也用顿首。其使用场合包括官僚之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候、拜望、拜别、拜谒等。 比如我们在收到微信红包时,常用的表情,与顿首的姿势差不多~稽首与顿首连用的情况在秦汉以后渐多,主要还是源于顿首的惊恐不安之意。汉代大臣呈现给皇帝的疏表,既言稽首,又言顿首。 此外,旧时书信中也引进“顿首"作为起头或结尾,以示敬意。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空首”与“稽首”、“顿首”的最大不同就是头不挨地。而相对于大礼的“稽首”来说只可谓半礼。因此,它成为古代男子表示相互尊重的常礼之一。 具体做法是:先跪而拱手,再低头到手上,与心平。因为头低到手上,所以叫“拜手”,因为头不到地,所以叫“空首”。空首,由于着重以手行礼,又叫“拜手”,或简称为“拜”。 所以空首拜之手与头都不至地,而仅与心口齐平。
在古代,妇人也行“空首”即拜手礼,亦称“手拜”。但与男子稍有不同。在男子,如前所述,其拜手是跪姿,两手拱合,俯头至手心平而不至地;在女子虽也是取跪姿,却是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由此可见,跪拜礼既是正式而严谨的祭祀空间所用之礼仪,同时亦从祭祀空间逐步渗透入贵族阶层的人际关系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人际关系信息,它几乎成为表达各种不同人际关系的重要符号。从等级关系上来看,稽首礼为最重,主要用于臣下对君,空首礼为最轻,用于敌体者,即地位相当的人际当中。顿首,因其仓促陡急,原本并不符合“礼”之初意,故属非常礼。后来用于表达惊恐、慌乱之意,用于请罪当中。而越是到君臣尊卑上下关系严苛之时,顿首之恐惧意越是明显,其用于臣对君之礼中也就越多见,以至于出现稽顿并行之礼。
先秦之间的君臣关系虽然也是尊卑有等,但差距不甚悬绝,所以孔孟谈到君臣关系都是从相对角度来说的。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之类。到了东汉时期,在君对臣子的礼数已经衰减许多,作为三公之一御史大夫退朝,皇帝不起身相送了。
随着皇帝专制体系的建立及皇帝权力的日益强化, 秦汉以后臣子对皇帝的行礼即表现为日益隆重的跪拜礼仪,只是为了表示对皇帝的拥戴与绝对忠诚。 跪拜礼仪的皇权政治意义被无限扩大,几乎成为是否忠于皇帝的标志性身体仪式。
唐代皇帝的宝座已经是高脚椅了。《旧唐书》明确记载唐穆宗曾 在“紫宸殿御大绳床见百官”。绳床也叫禅床,是从印度传来,因此也可叫胡床。它与交椅式胡床都是高脚的,都是供人垂足而坐的。再加上大明宫地势很高、宫殿基址更高。每当朝会自然会产生皇帝如在云端之感,诗人把它形象化为“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因此,自隋唐以来君臣之间差距拉大,《隋书》中载宣帝时元岩为乌丸轨求情对皇帝“脱巾顿颡,三拜三进”。另如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 侯景作乱,京城守将萧正德“乃北向望阙三拜跪辞” 后,引贼入宣阳门。([唐]李延寿《南史》)到后周天元帝则有“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清]赵翼《陔余丛考》)之诏,三拜之礼才渐普及。
宋代虽然优容文人士大夫,但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削弱,宰相在皇帝前的座位便没了。讨论国事,皇帝坐着,宰相、大臣们站着,好像衙门里两行差役,去古之道日远。宋初,张昭官至吏部尚书,为官清正耿直,同僚陶谷向皇帝奏书时拉其作伪证,张昭“免冠抗论。太祖不悦,遂三拜章告老6868”([元]脱脱《宋史》)
明朝时,皇帝的专制达到了鼎峰,对于君臣之间的跪拜礼数要求得更严格。 如《明会典》卷四十三载:“凡早朝谢恩见辞人员6868俱行五拜三叩头礼。”万历四十二年叶向高在向皇帝乞休时亦行五拜三叩头礼。即使在为皇帝讲学的经筵、日讲仪式上,讲官及侍班等官在皇帝升座后亦要行五拜三叩头礼。及至清朝,则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三跪九叩”大礼。
大致而言,自汉至清,臣下向皇帝行跪拜礼经历了由再拜到三拜再到五拜三叩、三跪九叩的演变。
晚清,随着西方文化对古老中国的冲击,关于下跪是否留存,也曾经引发过巨大争议。
康有为 主张跪拜,以为“否则要此膝何用”。走时的腿的动作,固然不易于看得分明,但忘记了坐在椅上时候的膝的曲直,则不可谓非圣人之疏于格物也。
然而,两广总督岑春煊示谕其属下称:清廷各级官员皆为皇上的臣子,对于其上级官员“在尽心而不在屈膝… …况屈膝请安之礼, 实钦定礼部则例百官接见礼仪条内所不载” 。各省的司、道、府、厅、州、县官员, 进见总督、巡抚等大员, 只有三揖之礼而无屈膝之仪。下级官员进见督抚屈膝跪拜, 不但“婢膝奴颜, 有伤气节” , 而且有“违犯王章, 习非胜是” 。示谕明确规定:“自明年正月为始, 文武大小官员,入见概用长揖,普免屈膝请安俗仪,以符定制而挽颓风。”(《粤督文明之示谕》)
但是, 岑春煊 主张废除的仅是下属官员对上级大吏的跪拜, 而不是对皇帝的跪拜, 更不是从根本上废除跪拜礼节, 无疑带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
1912 年2 月12 日, 清隆裕太后带同宣统皇帝在清宫养心殿举行了清王朝、同时也是中国数千年来 封建专制制度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袁世凯内阁的外务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邮传大臣梁士诒等人,第一次摒弃跪拜礼, 以三鞠躬礼朝见了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
1912 年3 月, 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教育部通知已宣布独立的各省军政府, 可照旧致祭文庙, “惟除 去拜跪之礼, 改行三鞠躬, 祭服则用便服” 。(《申报》) 其后, 又明令废除社会交往中的叩拜、相揖、请安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8 月17 日, 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礼制》规定:男子平常相见, 施脱帽礼;公务活动中施脱帽一鞠躬礼;庆典、祀典、婚礼、聘问等隆重场合, 施脱帽三鞠躬礼。女子礼与男子礼相类, 惟不脱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最终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在中国实行了数千年之久的跪拜礼。
虽然废除了跪拜的礼仪,但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还不习惯。《阿Q正传》中就有这么一段描述。当阿Q被当做抢匪被抓,在他过堂的时候,看到大堂上的官吏和两旁的衙役“都是一脸横肉,怒目而视地看他”,于是阿Q“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地宽松,便跪了下去”。“‘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然而,阿Q虽然听懂了这话, “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地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可见,跪拜一事,由于在中国历经千年,彻底废除确实需要时间。而及至今日,含义却不尽相同了。

9、跪拜!那位高医能治治我妈妈的病

本草无炎说,只有对症方。看到炎之说,纲目未见方。孝慈心感动,生姜或能帮。仍需大黄粉,调缚痛卸方。或可试试看,化瘀当发扬。

与关节炎跪拜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