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关节炎 > 两栖关节炎

两栖关节炎

发布时间:2020-09-09 20:51:41

1、两栖动物能感知疼痛吗

能,两栖动物已经进化出了完善的神经系统,能够准确感知来自周围环境的刺激。

2、两栖动物 免疫

什么叫免疫

所谓“免疫”,顾名思义即免除瘟疫。用现代的观点来讲,人体具有一种“生理防御、自身稳定与免疫监视”的功能叫“免疫”。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人体共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的。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免疫具有很多重要的作用
一、生理防御,就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侵犯,使人免患感染性疾病.

二、自身稳定,人体组织细胞时刻不停地新陈代谢,随时有大量新生细胞代替衰老和受损伤的细胞。免疫系统能及时地把衰老和死亡的细胞识别出来,并把它从体内清除出去,从而保持人体的稳定。

三、免疫监视,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称为免疫监视。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四、免疫耐受,正常状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表达的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不导致自身免疫病,反之,对外来的病原体及有害生物分子表达的抗原,则产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从这层功能上来说,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我和非我”功能。

预防接种就用抗原体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提高机体抗御能力。
人们经常听到"免疫"一词,一般会简单地认为免疫就是指人体的抵抗力,但对免疫的真正含义并不十分了解。从本质上讲,免疫是指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功能。它包括机体对异物( 病原生物性或非病原生物性的)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一系列过程。这种过程可能引起自身组织损伤,也可能没有组织损伤。概括起来说,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即防御功能、稳定功能及免疫监视作用,这些功能一旦失调,即产生免疫病理反应。当自我稳定功能过高时,会患类风湿关节炎;当防御保护功能过高时,会出现过敏反应,过低则会得免疫缺陷综合症;免疫监视功能过低时,会形成肿瘤

机体的免疫能力可大致分为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两种,两者是密切联系的。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在种系发展过程中不断与病原微生物斗争中形成的,并可遗传给后代的一种免疫功能。它是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密切相关的。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后天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刺激而获得的免疫功能,它能识别再次接触的相同抗原,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它需要在高度分化的组织和细胞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免疫通常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对机体造成损害(例如:过敏是由免疫力过强引起。)

3、:动物一类疫病有什么病

一类动物疫病包括: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肺疫)、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禽流行性感冒(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

4、两栖类的活动规律是什么?

我国的两栖类动物约有200种,大多分布于淡水水域及其沿岸一带,少数分布于农田和森林地区,草原地区的两栖类种类很少。

两栖类的活动规律主要表现在季节性活动、昼夜活动两个方面。

(1)季节性活动

我国北方地区的两栖类,一般约在3~5月份结束冬眠,开始苏醒;南方则提早1~2个月左右,如蟾蜍在2月份、黑斑蛙和泽蛙在4月份苏醒。有些种类苏醒后立即进入繁殖期,如大蟾蜍;但有些种类则在以后才进入繁殖期,如泽蛙。春、夏两季是两栖类繁殖、生长发育和觅食主要时期。

秋末天气渐冷便陆续进入冬眠。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冬眠时间和冬眠地点常不相同,如大鲵多在深洞或深水中冬眠,黑龙江林蛙在河水深处的沙砾或石块下冬眠,大蟾蜍则多潜伏在水底或烂草中冬眠,等等。

(2)昼夜活动

无尾两栖类大多夜间活动,它们白天匿居于隐蔽处,以躲避炎热天气,如大蟾蜍常匿居于杂草丛生的凹穴内,黑斑蛙多匿居于草丛中,等等,黎明前或黄昏时活动较强,雨后更加活跃。但少数种类如泽蛙则在白昼活动。有尾两栖类一般也多在夜间活动,如大鲵白天潜居在有回流水的细沙的洞穴内,傍晚或夜间出洞活动,只在气温较高的天气,才在白天离水上陆在岸边活动。

5、两栖动物怎样分类

两栖动物种类如何分有三种基本的两栖动物。有腿有尾的,有腿没尾的和有尾没腿的。有腿有尾的两栖动物是蝾螈和水螈,它们多数约12厘米长,最大的长达170厘米。蝾螈通常长着4条腿,短小的身体和一条尾巴,大多数颜色鲜艳。有些蝾螈一生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只是生命初始阶段在水中。还有生活在树上的蝾螈和生活在地洞里的蝾螈。无尾两栖动物是青蛙和蟾蜍。最小的青蛙长大后只有12毫米长,最大的可达1米多长。它们通常有用于跳跃的长长的后腿、短小的身体和大大的头。蟾蜍多数时间在陆地生活。几乎在任何有淡水的地方就能找到青蛙和蟾蜍,它们种类繁多,许多颜色非常鲜艳。那些没腿的两栖动物叫蚓螈。它们身体长尾巴短,皮肤分成节,看上去有点像蚯蚓。它们通常在湿土中挖洞,厚厚的头骨有助于在地下穿行。蚓螈的大小从15厘米长到130多厘米长不等,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中。

6、两栖动物怎样分类?

两栖动物种类如何分有三种基本的两栖动物。有腿有尾的,有腿没尾的和有尾没腿的。有腿有尾的两栖动物是蝾螈和水螈,它们多数约12厘米长,最大的长达170厘米。蝾螈通常长着4条腿,短小的身体和一条尾巴,大多数颜色鲜艳。有些蝾螈一生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只是生命初始阶段在水中。还有生活在树上的蝾螈和生活在地洞里的蝾螈。无尾两栖动物是青蛙和蟾蜍。最小的青蛙长大后只有12毫米长,最大的可达1米多长。它们通常有用于跳跃的长长的后腿、短小的身体和大大的头。蟾蜍多数时间在陆地生活。几乎在任何有淡水的地方就能找到青蛙和蟾蜍,它们种类繁多,许多颜色非常鲜艳。那些没腿的两栖动物叫蚓螈。它们身体长尾巴短,皮肤分成节,看上去有点像蚯蚓。它们通常在湿土中挖洞,厚厚的头骨有助于在地下穿行。蚓螈的大小从15厘米长到130多厘米长不等,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中。

7、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

爬行动物的卵像羊皮纸一样外壳坚硬、厚重,可以保护发育中的胚胎,即使在干旱土地上也不会失水。而两栖动物的卵通常产在水中或潮湿的地方,因为其没有这种保护性外壳。

8、蛇为什么是爬行动物而不是两栖动物

.原因:虽然蛇没有脚,但是它的脚是退化掉的,它有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所以它属于爬行动物.
PS:两栖动物有以下特征:
体温不恒定;卵生,幼体在水中生活,经变态后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而湿 润,无鳞片,毛发等皮肤衍生物,粘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表面覆有鳞片或角质板;
2.运动时采用典型的爬行方式即:四肢向外侧延伸,腹部着地,匍匐前进
3.都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在严寒的冬季要冬眠,在炎热的夏季要夏眠。
4.爬行动物为有脊椎的冷血动物,它们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
5.爬行动物的心脏只有三个心室,不象其他动物有四个。
6.绝大多数爬行动物为卵生,但也有的种类卵在母体中先孵化再出生。
所以蛇是爬行动物不是两栖动物

与两栖关节炎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