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关节炎 > 关节炎脉案

关节炎脉案

发布时间:2020-09-09 14:30:54

1、光绪是怎么死的

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幽禁于瀛台之后,生了重病而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载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溥仪是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的乳母王焦氏抱着溥仪一起进宫。

十一月十四日酉正二刻三分,载湉身故,终年38岁,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庙号德宗,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简称景皇帝。民国二年(1913年)葬入河北易县清西陵中的崇陵。


(1)关节炎脉案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子时,载湉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他是清宣宗道光帝之孙,其父为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

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两宫皇太后懿旨载湉在太和殿举行即位大礼,并告祭天、地、庙、社。载湉继位后,到乾清宫向同治帝御容(画像)行礼,又到钟粹宫向慈安太后行礼。

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命曾纪泽为出使俄国的大臣,改议条约。三月,左宗棠屯守哈密,准备进军收复伊犁。七月,下诏召回左宗棠。

光绪十二年(1886年),载湉虚龄16岁时,即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已为成人之际,据称就已具备了“披阅章奏,论断古今,剖决是非”的能力。

2、光绪是怎么死的?

清朝入关以后,随着各项制度的日益完备,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宫廷医案。一方面这是一份宝贵的医学遗产,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医案的研究也可澄清一些历史疑案。民间对清末光绪皇帝之死就有种种传闻,究竟如何,莫衷一是。医案中记载的光绪治病的过程,说明了他死亡的原因。

光绪作为慈禧弄权的工具,心情压抑,精神不快,缺乏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的条件。他自小身体积弱,据医案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光绪在亲自写的病历中说:“遗精之病将20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冬天较甚。”光绪回忆自己20多岁的时候经常“梦闻金声,偶或滑精,坐立稍久则腰膝酸痛,劳累稍多则心神迷惑。心中无因自觉发笑,有时言语自不知觉”。在人生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光绪的身体已坐下了严重的病根。光绪二十四年(1898),医案有如下记载,说光绪:“面色青黄而滞……进膳不香,消化不快,精神欠佳,肢体倦怠……下部潮湿寒凉,大便燥结,小水数频,时或艰涩不利。本由禀赋虚弱,心脾欠虚,肝阴不足,虚火上浮,炎及肺金,木燥风生而动胃火使然。”简直是心、肝、脾、肺,肾五脏俱伤。此前后光绪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八国联军的入侵、珍妃的被杀、慈禧立大阿哥溥等种种变故和更加沉重的压力,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熬到最后一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离他去世还有半年的时候,医案中记载这时对光绪的治疗已是寒凉药、温燥药全不能用,太医们已然束手无策。五月医案上说“调理多时全无寸效”。七月,光绪病到洗脸时手都举不起来,腰也弯不下去的程度。八月,光绪已经耳聋,腰胯疼痛日甚一日,不可忍耐。九月,光绪腑脏功能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时间问题了。至此,太医们已回天乏术,只能虚应故事。此时光绪对自己的病十分着急,骂御医无能。“不过敷衍了事而已,素号名医,何得如此草率!”太医们诊治时“或有所问辄大怒,或指为虚损则尤怒”。光绪三十四年七月,被召入京的江苏名医杜钟骏第一次入诊后就对吏部尚书陆润庠说:“我辈此来,满拟治好皇上之病,以博微名,及今看来徒劳无益,不求有功,先求无过……”第一次给光绪看过病,杜钟骏就看出光绪没救了。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光绪的病情已到了危急阶段。据杜钟骏记载:“皇上气促口臭,带哭声而言曰:‘你有何法救我?’余曰:‘皇上大便如何?’‘九日不解,痰多气急心空’……复退至军机处拟方,余案中有‘虚虚实实,恐有猝脱’语。继大臣曰:‘你此案如何这样写法,不怕皇上害怕吗?’余曰:‘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险……此后变出非常概不负责,不能不预言。’”至十月十九日,光绪已是:“中气虚损,不能承领上下,以至上而逆满喘咳,下而大便不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通体为之困矣。”十月二十日,光绪“目微睑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已是弥留状态,危在旦夕了。十月二十一日子时(夜半),光绪“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志已迷,牙齿紧闭,势已将脱”。午时,光绪“脉息若有若无,目直视,唇反鼻搧,阳散阴固之象”出现。酉时(下午5点~6点),光绪终于“龙驭上宾”,与世长辞于瀛台。从医案记载的情况看,光绪应属“正常”得病死亡,并无中毒或其他异状。但如果说光绪是因为长期受到慈禧迫害,最终病入膏肓而亡,慈禧用另外的方式害死了光绪则是符合实际的。

3、(详细)光绪是怎么死的?

光绪是怎么死的 1908年11月14日黄昏,光绪帝赶在慈禧毙命的前一天突然云世,这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 有人认为,光绪死于慈禧之手。光绪帝在当政的30多年中,一直被慈禧所控制,二人的矛盾斗争也一直在进行着。慈禧病危时,深怕自己死后,光绪东山再起,重新实行维新变法,所以派人把光绪毒死,以绝后患。 也有人认为,光绪被袁世凯害死。原因是戊戌变法时,由于袁的负义告密,才使维新派被镇压,光绪被囚禁。袁世凯怕光绪重新当政后,找他算帐,于是勾结奕?,打算废光绪立奕?之子,事不成,便借进药的机会毒死了光绪。 还有人认为,光绪被李莲英害死。太监李莲英,依仗慈禧,对虎作怅,经常捉弄陷害光绪。他害怕慈禧死后,光绪掌权对他不利,所以先下毒手,在慈禧死前将光绪毒死。 认为光绪非正常死亡的还大有人在。《逸经》第二十九期上曾发表一名叫屈桂庭的医生写的文章。他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八日最后一次进宫为光绪诊病时,发现光绪本已好转的病情却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痛,三天之后就去世了。”从这点看,可以肯定地认为,光绪帝确实是被人害死的。 当然,认为光绪是因疾病致死的也有人在。这些人认为,光绪与慈禧死的时间是偶然的巧合。朱金甫在《紫金城》第十九期上撰文认为: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大量光绪帝的“脉案”、“病原”研究,发现光绪自幼多病,体质很差,用药十分频繁。且入深宫后,生活抑郁沉闷,精神不振而致身体孱弱,遗下了日后的病根。光绪成年后,其病情和体质并未根本好转。根据清宫医疗档案记载,光绪一生患有多种疾病。据光绪二十四年的“脉案”记载,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或骨结核及血液系统的疾病。在光绪死前半年内,他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御医已束手无策。可见光绪是由于长期患多系统的慢性消耗疾病,最后体力衰竭而死的。 无疑,光绪的死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光绪在慈禧的控制下,身心遭受极度摧残;变法失败后,又被慈禧的控制下,身心遭受极底摧残;变法失败后,又被慈禧囚禁,时刻处在惊恐忧虑之中。光绪曾因而哀吧“朕并不如汉献帝也!”所有这些对加重他的病情、促使其中年天亡,也起了很大作用。 总之,光绪猝死仍是个悬案。

4、清光绪帝的真实死因

清朝皇帝的死因
——据清宫档案透露
…………
载湉帝(光绪)
载湉亲政典礼于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举行,光绪十五年正月举行了大婚典礼。这时慈禧才“交权”并移居到颐和园,但是斗争仍在激烈的进行,最后终于导致了戊戌宫廷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载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打击和精神上的苦闷,使本来就患有多种疾病的载湉身体越发不支,成为一个被慈禧抛弃的傀儡,加上久病缠身,使他再也无力奋起抗争。
载湉于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宣武门内迤西太平湖醇亲王府的槐荫斋,四岁入宫,在慈禧太后苛刻管制下成人,与慈禧斗争了十几年,最后落了个傀儡皇帝,这一切都是造成从小多病而且越来越重的真正原因。他从小体弱,感冒发烧,胃病时作,大婚前经常遗精而使“肾经亏损太甚”,接着脑鸣、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戊戌变法失败后,政治上的打击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后更为严重,宫中御医已束手无策,不得已召江苏名医陈秉钧和曹元恒入京诊视,到了四月份仍无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过军机处向各地发出电文:“入春以来皇上圣躬时有欠安。在京名医,诊治无效。希尊处精选名医,资送迅速来京,恭候传诊”。这次保送来京的名医有:吕用宾、周景涛、杜仲骏、施焕、张鹏年等人。其中江苏名医(浙江候补知县)杜仲骏对吏部尚书陆润痒说:“……我辈此来,满拟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来,徒劳无益,希望全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此证明光绪病情之严重使诸臣失掉了信心。进入十月,光绪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岁生日,皇上勉强来到殿上哭着对大臣说:太后“万寿在即,不能行礼,奈何?”大臣们也陪着落泪。慈禧见他非常可怜,马上命太监扶轿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动,胃中隆起”“上疾剧增”,再次向全国发布上谕,急调名医来京,可是在这道上谕没有完全发出去之前,于酉正二刻三分,就崩于瀛台涵元殿,享年38岁,死于肺病。

5、这则医案的中医病名是什么

热厥

6、请问谁知道光绪帝是怎么死的

光绪帝死因何在

1908年11月14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38岁的

光绪皇帝载恬在历尽人生种种磨难之后,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内满含

悲愤地离开了人世。就在他死去的第二天下午,享尽人世间荣华富贵,

操纵清末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亦病死于中南海的仪鸾殿。

皇帝与太后在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后相继谢世,鉴于二人生前的特殊关

系及政治上的对立,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引起人们的各种猜测。也许

是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世人对光绪帝的坎坷一生寄予无限地同情,

于是光绪帝被谋害致死的传闻一时不胫而走。

有人认为,慈禧太后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为避免光绪帝他日再掌

朝政,于是命人将光绪帝先行谋毙。此种说法在《崇陵传信录》及

《清稗类钞》中均有记载。另有人认为,光绪帝是被李莲英等害死的。

因为李为太后的亲信,平时狗仗主势,经常中伤光绪帝,怕太后死后

对自己不利,于是将光绪帝害死。持该种说法的以英国人濮兰德的

《慈禧外传》最为代表。再有一种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

中认为,光绪帝之死与袁世凯有关。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背信弃义,

导致光绪帝被囚,恐慈禧太后一死,光绪帝将其重办,于是,借进药

之机,将光绪帝毒死。

由于上述种种传闻,使光绪帝之死成为晚清历史上的一大疑案。

《清室外纪》曾有记载:“皇帝宾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无由

详知……关于太后、皇帝同时而崩,北京城中,言人人殊,然欲查其

原因,则实毫无线索。”

光绪帝到底是怎么死的,九十年后的今天,透过一份份档案和大

量文献记载,终于向世人揭示了这一真相:光绪帝确实是因病不治而

亡。

1874年19岁的同治帝驾崩,慈禧太后为再度垂帘听政,把持朝政,

立年仅4岁的醇亲王之子载恬为帝。幼小的光绪帝自进宫之日起就失去

了童年的欢乐。醉心于弄权施政的慈禧根本无心顾及年幼的光绪。长

期饮食失调,缺乏悉心照料,造成光绪帝从小心情抑郁,精神不快,

身体积弱,难以抵御疾病的侵袭。《满清野史》中曾有记述:“载恬

自十余龄,虽为天子,曾不及一孤儿,后之患痼疾,即由少时衣食不

节使然。”

成年后,光绪帝的体质仍未见好转,同时又患上了严重的遗精病

及腰背酸沉。37岁时光绪帝亲书“病原”说:“遗精之病将二十年,

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冬天较甚,腿膝足踝永远发凉……稍感风凉

则必头疼体酸,腰腿肩背酸沉。”据光绪十年、十二年脉案记载,光

绪帝经常患感冒及脾胃病,用药十分频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体质孱弱的皇帝,在亲政后的十年间,身体却

有了明显的缓和。1898年,光绪大婚,迫于“祖制”,慈禧撤帘还政。

年轻的光绪帝面对内忧外患,满腔热忱地接受改良思想,力求富国强

兵,振兴朝政,大力推行变法。然而这一切,无不受到以慈禧为首的

顽固派的阻扰。帝党与后党的矛盾日趋激化,1898年推行百日的戊戌

变法最终在顽固派的疯狂镇压下宣告失败,“帝党”朝臣纷纷被逐杀。

光绪帝被囚禁瀛台,失去了人身自由。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孤寂

无助,使光绪帝在急怒惊心的处境下,终于精神崩溃,旧病复发,就

此再也未能康复。

光绪三十四年春,光绪帝已病入膏肓,御医曹元恒在医案中写道:

“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治疗上已寒凉及温燥药均不能用。”

此时的光绪帝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骨结核,血液也出

现了毛病。为此,光绪本人也甚为焦躁绝望,多次申斥御医无能,处

方草率。进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光绪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

先后出现肺炎与心肺衰竭等症状。十月二十一日子刻,光绪帝已进入

弥留状态,肢冷气陷,双目上翻,牙齿紧闭;午刻十分,脉息若有若

无;酉刻,终于“龙驭上宾”与世长辞。

生活上孤寂凄凉,政治上忧愤失望,身体上饱受病痛折磨,带着

对世间的爱与怨,光绪帝走完了他悲凉的一生。

7、同治咸丰光绪皇帝分别是什么年龄死的,因为什么!

同治19岁 天花。
光绪皇帝之死传闻扑朔迷离

在晚清文人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和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中摘抄的清代笔记里认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唯恐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推翻她一手制造的种种冤案,于是令人下毒手将光绪害死。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莲英等人平日里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生怕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过,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一本民国时期的杂志《逸经》第29期上发表一篇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由于这些种种传闻,光绪之死成为清末历史上的一大疑案。那么,光绪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对光绪病案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太监作祟欺主天子忍气吞声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宫医案(也称“脉案”)中,有大量光绪帝的病案。其中既有当年宫内御医们为光绪帝诊病用药的档案,也有光绪帝本人为使御医们知其确切病史病状而口述或亲书的“病原”,尤其是光绪帝临死前半年的“脉案”,保存得相当完整。这些珍贵的原始诊病记录,为我们揭开光绪帝的死因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依据。

从这些“脉案”中我们发现,光绪帝从小就体质羸弱,失于调理。他自幼多病,长期遗精,关节炎严重,身体素质很差。如光绪帝在37岁时自己写道:“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自遗泄之时,冬天较甚。”“腿膝足踝永远发凉”“稍感风凉则必头疼体热”“耳鸣脑响亦将近十年”。光绪帝常患感冒及脾胃病,用药十分频繁。体弱多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年营养不良,据光绪帝身边的太监寇连材的《宫中日记》记载,宫廷中皇帝的膳食很丰富,常常有上百道菜,但因为光绪帝没有权势,太监和厨师们就糊弄他,常常把上顿的剩菜下顿再摆出来,长年累月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致到后来大多数菜都是发馊发臭的道具,根本不能吃,光绪帝往往就吃摆在面前的一两个新鲜菜,因此营养严重不良。有时光绪帝让亲近宫女为他开小灶,慈禧太后知道后还要申斥,说皇帝不应该这么娇气,满桌子菜不吃还开小灶。醇亲王府有时想给光绪帝送菜进去,还要偷偷摸摸,怕慈禧太后和大太监知道。

慈禧压制光绪皇帝精神郁闷

除了身体羸弱,光绪帝的心理健康也从小就受到戕害。他4岁进宫,远离亲生父母,慈禧太后虽是他的亲姨妈(光绪帝母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但对他的管束却非常严厉,不仅要他严格遵守各项宫廷礼节,还动辄严词训斥,使他从小就倍感孤独,对慈禧太后异常恐惧,见了面如同老鼠见了猫,惶惶不可终日,精神上压抑苦闷,非常人可比。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成年并举行大婚典礼后,慈禧太后迫于“祖制”,只好宣布“归政”于皇帝,自己退居颐和园去“颐养天年”。没有了慈禧太后每天在宫中的恐怖阴影,光绪帝的身体状况开始好转。从病案记录来看,在光绪十五年至二十四年之间,其诊病吃药的次数相对有所减少。

然而,到光绪二十四年末及二十五年以后,他的病情却突然加重,体质直线下降。如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日的“脉案”写道:“皇上脉息左寸关沉弦稍数,右寸关沉滑而数,两尺细弱,沉取尤甚。面色青黄而滞,左鼻孔内肿痛渐消,干燥稍减,时或涕见黑丝。”“进膳不香,消化不快,精神欠佳,肢体倦怠。”“下部潮湿寒凉,大便燥结,小水频数。”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分析,光绪帝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或骨结核以及血液系统的疾病,到光绪二十六年以后,他的病状已深入五脏,气血双亏,病势开始严重。

政治斗争失败光绪一蹶难复

身体状况的突然恶化,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春夏之际,光绪帝发动了戊戌变法,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百日维新”,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既得利益,在朝廷中形成了“帝党”与“后党”的对立。九月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并杀害了“戊戌六君子”,重新垂帘听政。政治上的失败使光绪帝进入了一生中最苦闷最痛苦的时期,从幼年就种下的病根也开始发作了。

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不仅失去了自由,还受到慈禧太后的多方凌辱折磨,一度甚至想将他废掉。光绪帝终日惊恐,又无可奈何,曾哀叹道:“朕并不如汉献帝也!”在这种长期的急怒惊心的处境下,终于精神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未能康复。

光绪死亡档案揭开早逝之谜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的精神折磨其实是光绪帝的主要病因,即便如此,我们却不能说慈禧太后是直接谋害光绪帝的凶手,光绪帝也不是被人谋害而暴死的。因为从光绪二十五年前后,光绪帝的疾病突然恶化,日趋沉重,从未好转。到光绪三十四年春季以后,已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不必他人谋害,也是必死无疑。这有光绪帝临死前的“脉案”和他自书的“病原”等大量医案可以作证。

如从御医曹元恒在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九日所写的医案内可知,光绪帝在临死前半年内,病势已十分严重,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在治疗上已是寒凉药及温燥药均不能用,医生们已束手无策。到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御医陈秉钧更在“脉案”上写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之语,说明御医们对光绪帝的沉疴已无能为力。延及当年九月,光绪帝的病情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经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光绪帝本人对自己病情日益加重也十分着急,在他亲书的“病原”中,一再指责御医们无能。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他因自己的病虽“屡易方药仍属加重”而斥责御医们“总系药不对症”和“草率立方”。七月初八日,他诉说自己:“病势迁延,服何药总皆无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责备御医“服药非但无功,而且转增,实系药与病两不相合,所以误事!”八月初七日,他更申斥御医是:“每次看脉,忽忽顷刻之间,岂能将病详细推敲?不过敷衍了事而已。素号名医,何得如此草率!”等等。这些斥责言词反映出他当时焦躁绝望的心情。

当时的江苏名医杜锺骏,在他所写的《德宗请脉记》一书中,也对光绪帝的病情有详细记载。杜锺骏是在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以后,被征召到京专为光绪帝治病的。他在七月十六日第一次入诊后,立即对吏部尚书陆润庠说:“我辈此来,本来是满以为可以治好皇上的病,来博取微名,今天看来多半是徒劳无益,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可见早在此时,杜锺骏就认为光绪帝的病已救治无望了。

光绪帝临终时的病情,对于他的死因更能说明问题。从“脉案”来看,大约是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前后,光绪帝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十六日这天,他出现了肺部炎症及心肺衰竭的临床症候,危急万分。第二天有三名御医入诊,其中就有杜锺骏,他们一致认为光绪帝已是上盛下虚,元气大亏,已经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据杜锺骏事后的描述,当时光绪帝气促口臭,带着哭声问他:“你有何法救我?”杜问:“皇上大便如何?”光绪帝说:“九日不解,痰多气急心空。”杜诊断出来,回到军机处开药方,药案中有“实实虚虚,恐有猝脱”语。大臣们说:“你这样写病案,不怕皇上害怕吗?”杜答:“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险。现在不写,将来一旦变出非常,我难负其责,所以不得不写。”

到十月十九日,光绪出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的症状。(医案:“中气虚损,不能承领上下,以致上而逆满喘咳,下而大便不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通体为之困乏矣!”)此时,御医们一致“甚感棘手”。到二十日,光绪已经是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轻轻颤抖。(医案:“目睑微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这是现代所谓的中枢神经症状,说明已危在旦夕。当天夜里,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神志昏迷。(医案:“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齿紧闭,势已将脱。”)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绪的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捯气儿。(医案:脉息“若有若无,目直视,唇反鼻扇,阳散阴涸”。)夜半,光绪帝进入弥留状态,延至酉刻,终于“龙驭上宾”,与世长辞了。

从现代医学上来分析,光绪帝主要是肺结核、肝脏、心脏及风湿等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了抵抗力的下降,出现了多系统的疾病。其直接的死亡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并急性感染所造成。从光绪亲书“病原”及其“脉案”所载的病因病状及死状来分析,他自病重至临终之时,其症状演变属于进行性加剧,并无特殊异常症状出现,既无中毒或其他伤害性的征象,也没有突然性暴亡的迹象,应该是属于正常的病亡,并非慈禧太后加害。但巧合有时恰恰反映了历史的宿命,光绪皇帝就是命中注定一辈子也走不出慈禧太后的阴影。

同治19岁同治19岁

8、光绪皇帝被毒死时是否病的很重?如果病重情况怎样?光绪脉案记录的是真实的吗? 急 谢谢

死因之谜
光绪被囚于中*南*海瀛台,由慈禧的四名亲信太监监视着。他或者坐在露台,双手抱膝,愁思哀伤,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监的监视比较松懈时,就偷偷地记日记。这样差不多被关押了整整两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奥匈等八国联军入侵。在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被慈禧带着逃亡西安。临时前,慈禧命总管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东华门内的一口井内。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运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岁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绪又被慈禧带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光绪的病情突然转危,不久死去。据说是慈禧令太监将他毒死的。有的学者认为,由于袁世凯的叛卖告密,使慈禧镇压了维新运动。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执政,将会问罪于他,于是就与庆亲王勾结,打算废黜光绪,立庆亲王之子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杀了光绪。又有学者认为光绪是病死的。光绪自幼身体孱弱,一直有脾胃虚弱的毛病。成年后又有滑精症状,而且一天比一天厉害。他又长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结核。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一年已病入膏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
验证死因
2008年11月2日,在用法医学的手法历时5年研究之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会,正式宣布其死于急性砒霜中毒。光绪被人用砒霜毒死,一段纠缠了100年的光绪死因之谜,就此破解。2008年11月14日是光绪帝去世一百周年,“光绪死因”在此时得以确证,别具历史意义。[6]
2008年,在光绪帝去世一百年之际,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央电视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确定光绪是因为“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而亡。研究人员通过现代法医学手段,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分析。专家发现,光绪的衣领部位及头发上均沾染有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其袍服胃区的三氧化二砷源于尸体腐败时的体液浸蚀所致,而头发及衣领的三氧化二砷也是尸液浸蚀的遗留。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而仅在光绪帝部分衣物和头发上检出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11月14日傍晚被囚禁在瀛台的38岁的光绪帝驾崩;第二天下午,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74岁的慈禧太后也断了气。因仅隔一天,其死因引起许多猜测。
“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上,颇多争议的光绪死因疑案,在百年后通过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得以确证:光绪帝突然“升天”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
“光绪之死”是上世纪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于光绪的死因却众说纷纭,成为近代史上一桩谜案。有人认为,慈禧不愿意光绪在自己死后重新掌权,派人毒死了光绪。有人说,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出卖光绪,怕慈禧死后遭光绪报复,于是贿赂太监下毒。还有说是太监李莲英下的毒,因为他得悉光绪日记中说慈禧死后将诛袁世凯和他。但也有人认为光绪是身体虚弱病死。
推测元凶
①慈禧说
《崇陵传信录》和《清稗类钞》两书指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
清室后裔、书法家启功指出,其曾祖父、时任礼部尚书的溥良曾亲眼看到太监从病重的慈禧宫中传出一个盖碗,称“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优酪乳之意。此前从未听说过光绪帝有任何急症大病。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随后乐寿宫才哭声四起,宣布太后已死。慈禧与光绪素有嫌隙,况且当时慈禧已处于弥留之际,此时派人给软禁中的皇帝赠食,极不寻常。启功认为,慈禧可能先于光绪帝已经病死,但秘不发丧,直到确认光绪帝死亡后才对外公布死讯。
央视主任编辑钟里满依检验结果及史料记载认为,慈禧自戊戌政变以后就阴谋废黜及弑害光绪,更担心光绪会在自己死后复位翻案,所以才会在病危之时下毒手。
②袁世凯说
称光绪帝为袁世凯所弑者认为,袁负恩反戈,陷光绪帝于万劫不复,光绪帝在瀛台,“日书项城(指袁)名以志其愤”。袁既知光绪帝对其深恶痛绝,则不能不惧太后死而帝独生,故加以谋害(见于光绪侄、末帝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及其他)。但当时袁世凯已被开缺回籍,远在河南安阳。且按照清宫内廷制度,任何从宫外送入御用的食物必须先经人试毒。因此即使袁有动机,也不大可能有机会对光绪帝下毒手。袁更不可能在有机会篡改清实录和脉档,制造光绪帝病死的假象。
钟里满也认为,当时除了慈禧太后外,并无其他人具备指使对皇帝下毒的能力。
③李莲英说
曾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的裕德龄在其英文版自述《瀛台泣血记》中提出,下手者应系李莲英。但此说颇不合李莲英素常“侍上以敬,待下以宽”的行迹。也无任何其他史料支持。
考古佐证
头发遗骨衣服保存妥善
据介绍,光绪帝坟墓(清西陵的崇陵)曾被打开,后来清理封闭,留下若干头发、遗骨和衣服等由该处妥善保存。为解开“光绪之死”这一历史谜案,从200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组成了“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同时,这一研究也被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纳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
体内砒霜量大于致死量
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等13位专家联合撰写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称,根据相关研究,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则由其腐败尸体溢流侵蚀所致。
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钟里满以光绪帝临终前参与诊治的医生亲笔回忆录及搜集到的军机大臣的日记等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光绪帝属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而亡这一结论。
2008年11月14日是光绪帝去世一百周年,“光绪死因”在此时得以确证,别具历史意义。但关于毒死光绪的凶手,还尚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与关节炎脉案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