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从步态辨别疾病?
(1)走路时,患侧足刚一点地则健侧足就赶快起步前移;健足触地时间长,患足点地时间短;患肢迈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这种步态多见于下肢受伤者。
(2)走路时,健腿在前而患腿拖后,患肢前足着地,足跟提起,表现为拖腿蹭地跛行。可见于儿童急性髋关节扭伤,早期髋关节结核或髋关节骨膜炎等。
(3)开始走路时步态正常,但走不了多远,患者就因小腿后外侧及足底胀麻疼痛而被迫停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状缓解后再重新起步,走走歇歇,这种步态常见于腰椎管狭窄症、坐骨神经受累以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供血不足患者。
(4)走路时患者靠躯干两侧摇摆,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所以每前进一步,躯干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行走,所以戏称“鸭行步”。常见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O”型腿以及臀上神经损害患者。
(5)走路时,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行,如跨越门槛之状,所以称“跨越步态”。主要是由于小腿伸肌群瘫痪,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状态,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面有意识将腿抬高。常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
(6)走路时以足跟着地,步态不稳,表现躯体轻轻左右晃动,足背伸,足弓高。可见于股神经麻痹、跟键断裂、遗传性共济失调等患者。
(7)走路时表现为患腿膝僵直,足轻度内旋及下垂,足趾下勾。起步时,先向健侧转身,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侧髋关节为轴心,直腿蹭地并向外侧划一半圆前走一步。由于这种步态多见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所以称“偏瘫步态”。
此外,还有慌乱步态,多见于脑动脉硬化、脑肿瘤、头部陈旧性外伤等;醉汉步态主要见于小脑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态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髓型颈椎病以及脊髓痨等患者;交叉步态多见于大脑瘫、截瘫等患者。
2、哪里能找的人体行走步态的具体数据,尤其是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角度变化曲线?
你可以给我一个地址发给你
3、常见的异常步态有哪些?
临床常见异常步态如下:
(1)臀大肌(髋伸肌)步态(gluteus maximus gait):臀大肌无力者,而关节后伸无力,足跟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维持够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膝关节绷直,形成仰胸挺腰腹的臀大肌步态。
(2)臀中肌步态(gluteus medius gait):臀中肌麻痹多由脊髓灰质炎引起,一侧臀中肌麻痹时,不能固定骨盆,也无力提起、外展和旋转大腿,髋关节侧方稳定受到影响,表现为行走中患腿站立相时,躯干向患侧侧弯,以避免健侧骨盆下降过多,从而维持平衡。两侧臀中肌受损时,其步态特殊,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步。
(3)股四头肌步态(quadriceps gait):股四头肌麻痹者,行走中患侧腿站立相伸膝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表现为足跟着地后,臀大肌为代偿股四头肌的功能而使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被动伸直,造成膝反张。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4)跨阈或垂足步态(steppage or footdrop gait):胫前肌麻痹者,因足下垂,摆动期髋及膝屈曲度代偿性增大,形成跨越步。
(5)减痛步态(antalgic gait):一侧下肢出现疼痛时,常呈现出减痛步态,其特点为患侧站立相时间缩短,以尽量减少患肢负重,步幅变短。此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上肢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现可有些差异。髋关节疼痛者,患肢负重时同侧肩下降,躯干稍倾斜,患侧下肢外旋、屈曲位,尽量避免足跟击地。膝关节疼痛患者膝稍屈,以足趾着地行走。
(6)帕金森步态(Parkinson gait):是一种极为刻板的步态,表现为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上肢僵硬而缺乏伴随的运动,躯干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于迈步相时无跖屈,拖步,步幅缩短。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常表现为屈曲姿势,致使重心前移。为了保持平衡,患者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呈现出前冲或慌张步态。
(7)偏瘫步态(hemiplegic galt):指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所形成的步态。其典型特征为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迈步相时活动范围减小,患侧足下垂内翻,为了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步,迈步相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故又称为划圈步态。
(8)剪刀步态(scissors’gait):是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典型步态。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痉挛,行走时迈步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双膝内侧常相互摩擦碰撞,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
(9)痉挛性截瘫步态 (spastic paraplegic gait):脊髓损伤所致截瘫患者,如脊髓损伤部位稍高且损害程度较重但能拄双拐行走时,双下肢可因肌张力高而始终保持伸直,行走时出现剪刀步,在足底着地时伴有踝阵挛,呈痉挛性截瘫步态,使行走更加困难。如脊髓损伤部位较低且能用或不用双拐行走时,步态可呈现为臀大肌步态、垂足步态或仅有轻微异常。
(10)小脑共济失调步态(cerebellar ataxic gait):为小脑功能障碍所致。患者行走时不能走直线,呈曲线或“Z” 形前进,两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因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又称酩酊或醉汉步态。
(11)短腿步态(short leg gait):患肢缩短达2.5cm以上者,该侧着地时同侧骨盆下降导致同侧肩下降,对侧迈步腿髋膝关节过度屈曲、踝关节过度背屈。如果缩短超过4cm,则缩短侧下肢以足尖着地行走,其步态统称短腿步态。
4、髋关节炎主要哪几种类型?
1.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由于髋关节面长期负重不均衡所致的关节软骨变性或者骨质结构改变的一类骨性关节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臀外侧、腹股沟等部位的疼痛(可放射至膝)、肿胀、关节积液、软骨磨损、骨刺增生、关节变形,髋关节内旋和伸直活动受限,不能行走甚至卧床不起等。
2.类风湿性髋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滑膜炎性为主的系统性疾病。特征是: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性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发病可能与遗传、感染、性激素等有关。病理主要有滑膜内细胞增生、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软骨和骨组织的破坏等。
3.痛风性髋关节炎
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痛风依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指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由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引起;继发性痛风指继发于肾脏疾病或某些药物所致尿酸排泄减少、骨髓增生性疾病及肿瘤化疗所致尿酸生成增多等。
5、步态的从人步态看得了什么病
1.保护性跛行:走路时,患侧足刚一点地则健侧足就赶快起步前移;健足触地时间长,患足点地时间短;患腿迈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这种保护性患足点地跛行,多见下肢受伤者。
2.拖腿性跛行:走路时,健腿在前面患腿拖后,患肢前足着地,足跟提起表现为拖腿蹭地跛行。可见于儿童急性髋关节扭伤、早期髋关节结核或髋关节骨膜炎等。
3.间歇性跛行:开始走路时步态正常,但走不了多远(严重者不到百米)患者就因小腿后外侧及足底胀麻疼痛而被近停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状缓解后再重新起步。走走歇歇,因此称为间歇性跛行。常见于腰椎管狭窄症、坐骨神经受累以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供血不足患者。
4.摇摆步态:走路时患者靠躯干两侧摇摆。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所以每前走一步,躯干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行走,所以又称鸭行步。常见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O型腿,以及臀上神经损害患者。
5.高抬腿步态:走路时,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跨越门槛之状,所以又称跨越步态。主要是由于小腿伸肌瘫痪,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状态。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而有意识将腿抬高,常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
6.足跟步态:走路时以足跟着地,步态不稳,表现躯体轻轻左右晃动,足背伸、足弓高。可见于胫神经麻痹、跟腱断裂、遗传性共济失调等患者。
7.划圈步态:走路时表现为患腿膝僵直,足轻度内旋及下垂,足趾下勾。起步时,先向健侧转身,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侧髋关节为轴心,直腿蹭地并向外侧划一半圆前走一步。由于多见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所以又称偏瘫步态。
此外,还有慌乱步态:多见于脑动脉硬化、脑肿瘤、头部陈旧性外伤等;醉汉步态:主要见于小脑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态: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髓型颈椎病以及脊髓痨等患者;交叉步态:多见于大脑瘫、截瘫等患者。
6、左髋关节疼痛,做什么运动锻炼好
由于髋关节过度内收,外展,前屈,后伸等原因造成周围肌肉和韧带发生撕裂伤或断裂称为髋关节扭伤.多是因为猛跑时摔倒,从高处跳下时单足着地,劈叉等造成.损伤后髋部软组织充血,水肿,病人常诉髋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患肢不能着地负重行走,轻者可出现跛行,拖拉步态,关节内侧内收肌处及腹股沟处有压痛,髋膝微屈,患侧肢体取外展外旋半屈曲位,如“稍息”姿势,骨盆向病侧倾斜,病肢呈假性变长.
指导意见:可行局部封闭,以强的松龙0.5ml加1%利多卡因5~10ml局部注射,可缓解疼痛.适当制动,需卧床休息,不必固定..手法治疗此病有较好效果.患者仰卧,医生将骨盆固定,摇转并牵引下肢,然后屈膝屈髋向下压,再按揉大粗隆后上方及髋内侧,然后伸直下肢.也可让患者坐椅上,屈髋屈膝,脚下踩一粗圆柱,来回滚动,以活动下肢.
7、可以通过步态辨别病症吗?
(1)走路时,患侧足刚一点地则健侧足就赶快起步前移;健足触地时间长,患足点地时间短;患肢迈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这种步态多见于下肢受伤者。
(2)走路时,健腿在前而患腿拖后,患肢前足着地,足跟提起,表现为拖腿蹭地跛行。可见于儿童急性髋关节扭伤,早期髋关节结核或髋关节骨膜炎等。
(3)开始走路时步态正常,但走不了多远,患者就因小腿后外侧及足底胀麻疼痛而被迫停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状缓解后再重新起步,走走歇歇,这种步态常见于腰椎管狭窄症、坐骨神经受累以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供血不足患者。
(4)走路时患者靠躯干两侧摇摆,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所以每前进一步,躯干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行走,所以戏称“鸭行步”。常见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O”型腿以及臀上神经损害患者。
(5)走路时,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行,如跨越门槛之状,所以称“跨越步态”。主要是由于小腿伸肌群瘫痪,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状态,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面有意识将腿抬高。常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
(6)走路时以足跟着地,步态不稳,表现躯体轻轻左右晃动,足背伸,足弓高。可见于股神经麻痹、跟键断裂、遗传性共济失调等患者。
(7)走路时表现为患腿膝僵直,足轻度内旋及下垂,足趾下勾。起步时,先向健侧转身,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侧髋关节为轴心,直腿蹭地并向外侧划一半圆前走一步。由于这种步态多见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所以称“偏瘫步态”。
此外,还有慌乱步态,多见于脑动脉硬化、脑肿瘤、头部陈旧性外伤等;醉汉步态主要见于小脑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态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髓型颈椎病以及脊髓痨等患者;交叉步态多见于大脑瘫、截瘫等患者。
8、髋关节滑膜炎反复发作愈后步态不正常【髋关节及双膝滑膜炎】
如果经保守治疗后仍反复发作,不能排除膝关节内结构紊乱或滑膜皱襞综合症可能,建议做膝关节镜检
(广州儿童医院李旭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