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沙门菌是什么症状
沙门菌感染是由各种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沙门菌属感染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其他沙门菌感染,本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是通过本菌污染的肉类食物等引起发病,由于致病菌及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其临床表现较复杂,可分为胃肠炎型,伤寒型,败血症型及局部化脓感染型,此外还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
2、常见的沙门菌有哪些?致病因素如何?可致哪些疾病
常见的沙门菌有:伤寒沙门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
本病主要通过污染的肉类食品、蛋类、乳品等引起发病。由于致病菌及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其临床表现较复杂,可分为胃肠炎型、伤寒型、败血症型和局部化脓感染型。此外还可表现为泌尿系感染和无症状感染等。
3、沙门氏病菌是什么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
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已发现的近一千种(或菌株)。按其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组。
其中与人体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杆菌和肠炎杆菌等。
除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和副伤寒乙杆菌引起人类的疾病外,大多数仅能目引起家畜、鼠类和禽类等动物的疾病,但有时也可污染人类的食物而引起食物中毒。
(3)沙门菌关节炎扩展资料:
沙门氏菌病
1,肠热症:是伤寒病和副伤寒病的总称,主要由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
典型伤寒病的病程较长。细菌到达小肠后,穿过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经淋巴管至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并在其中繁殖,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此时相当病程的第1周,称前驱期。病人有发热、全身不适、乏力等。
细菌随血流至骨髓、肝、脾、肾、胆囊、皮肤等并在其中繁殖,被脏器中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此期症状明显,相当于病程的第2~3周,病人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及全身中毒症状,部分病例皮肤出现玫瑰疹。
存于胆囊中的细菌随胆汁排至肠道,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部分菌可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出现超敏反应,引起局部坏死和溃疡,严重者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肾脏中的细菌可随尿排出。第4周进入恢复期,患者逐渐康复。
典型伤寒的病程约3~4周。病愈后部分患者可自粪便或尿液继续排菌3周至3个月,称恢复期带菌者。约有3%的伤寒患者成为慢性带菌者。副伤寒病与伤寒病症状相似,但较轻,病程较短,约1~3周即愈。
2,急性肠炎(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沙门氏杆菌感染。多由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等引起。系因食入未煮熟的病畜病禽的肉类、蛋类而发病。潜伏期短,4~24小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细菌通常不侵入血流,病程较短,2~4天内可完全恢复。
3,败血症:常由猪霍乱杆菌、丙型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等引起。病菌进入肠道后,迅速侵入血流,导致组织器官感染,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肾盂肾炎、心内膜炎等。出现高热、寒战、厌食、贫血等。在发热期,血培养阳性率高。
4、沙门氏杆菌症Salmonellosis的症状是什么?怎样预防?拜托了各位 谢谢
沙门氏杆菌症系人畜共同感染症之一,所以饲料及公共卫生极为重要。沙门氏杆菌症有雏白痢菌,及其他血清型引起的鸡副伤寒。通常对鸽子最容易感染的是鼠伤寒杆菌及肠炎菌,因为上述两种细菌易由卵巢或输卵管感染而侵入卵内,直接引起种蛋孵化前就被感染,可称之为先天性感染。 这种感染对孵出的幼鸽发育及其成长的健康状况造成严重阻碍,使将来参赛的鸽子表现无法如预期般发挥。后天性感染系参赛鸽与其他赛鸽混合参与私训、公训及致比赛时,在集鸽笼内共同生活,而摄食沾到带菌鸽所排粪便的饲料而经口感染了沙门氏杆菌。一旦被感染,沙门氏杆菌就在肠内增殖,日龄小者常因败血症而死亡,日龄较大者虽具有抵抗性,不至于发病,但会变成保菌者。有时候,在6周龄(约40日龄--45日龄)左右会发病而造成严重之发育及健康不良的后果。导致感染沙门氏杆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球虫病或其他疾病的感染,甚至于环境变化而产生紧迫,以及管理疏忽导致营养不良,以致降低鸽子的抵抗力,将明显影响竞翔的成绩。症状 初生幼鸽最容易感染沙门氏杆菌,只要一个细菌在巢器内感染或感染哺育初期的幼鸽,就会对将来的发育有明显阻碍,同时疾病发生率也会因污染状况有所差异。一般被感染的病鸽多呈虚弱、精神不佳、羽毛竖立、垂翼、嗜眠、并排出白色下痢便且沾污肛门周围,腹部胀满,呈败血症而死亡。部分能挺过来的鸽子亦呈腿软(关节炎)、眼球炎或神经症状(脑炎)。诊断于解剖时要注意:1、 心囊炎、肝包膜炎、腹膜及气囊炎。2、 肝小坏死灶(结节)、脾脏肿大。3、 关节炎、眼球炎。4、 种鸽产出异常卵胞。本病的诊断仍以细菌的分离较佳,采取患鸽的盲肠、盲肠便、饲料、饮水等,以选择增菌培养基增菌(37摄氏度,24小时)之后,再以选择、分离、鉴别培养基,对分离细菌再以生化与血清签定。预防与控制 因为本症是人畜传染病,所以养鸽人员及进出鸽舍者都要养成消毒的习惯。须注意,本病可经由介卵传染方式传播,所以种鸽在配对前要做好保健工作(以兽医指示投与有效药剂),器皿、鸽用品和鸽舍也要做好消毒工作,并多加注意饲料的新鲜度,这些都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课题。
5、沙门菌感染治愈好后多久才能服用其他药
用碱性溶液如2~4%碳酸氢钠或肥皂水冲洗外阴及阴道,改变阴道酸碱度,使不利于霉菌生长.冲洗后,再用制霉菌素片剂或栓剂塞入阴道内,每次10万~20 万单位,每晚一次,10~14天为一疗程,外阴再涂以3%的克霉唑软膏,效果可更好.顽固病例可口服酮康唑或克霉灵,以消灭肠道念珠菌,或外用咪康唑.治疗中禁性交,内裤每日更换洗净煮沸消毒 .治疗一疗程后,霉菌检查为阴性,之后每次月经周期后复查霉菌为阴性,连续巩固治疗三个疗程才算治愈。最好男方也应该同时治疗。鞋袜与内裤分开洗。同房最好戴避孕套。
6、沙门菌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198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人类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加五倍以上。在我国内陆地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屡居首位。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而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90%以上是肉类等动物性产品。动物性产品中含有多种丰富的营养成分,非常适宜于沙门氏菌的生长繁殖,人们一旦摄入了含有大量沙门氏菌(10E5~10E6个/g)的动物性产品,就会引起细菌性感染,进而在毒素的作用下发生食物中毒。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伤寒和副伤寒,另一类是急性肠胃炎。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是污染动物性产品,进而引起人类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沙门氏菌污染主要来源于患病的人和动物及其带菌者,主要由其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的病菌污染水源、土壤和饲料等,其中饲料和水源的污染是导致沙门氏菌传染的主要原因。各种饲料中均可发现沙门氏菌,尤其是动物性饲料(如鱼粉)常见。
禽畜感染沙门氏菌可引起相应的传染病,如猪霍乱、鸡白痢等。一般情况下畜禽肠道带菌率比较高,当动物因患病、衰弱、营养不良、疲劳以致抵抗力降低时,肠道中的沙门氏菌即可经肠系膜淋巴结和组织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甚至死亡。例如,猪霍乱沙门氏菌可引起仔猪副伤寒,急性病例出现败血症变化,死亡率相当高。慢性病例产生坏死性肠炎,影响猪的生长发育。鸡白痢沙门氏菌,主要侵害雏鸡,引起败血症,可造成大批死亡。在成年母鸡则主要引起孵巢炎,可在卵黄内带菌而传给幼雏。
7、沙门菌病是一种什么病?
沙门菌病,主要是幼龄猫的一种传染病。
〔病原和传播〕
本病病原是肠炎沙门杆菌、鼠伤寒沙门菌及猫霍乱沙门杆菌,猫吃了被这些杆菌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被污染的笼具、器皿而易发病。
〔病候特征〕
本病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浅表,呕吐和腹泻,粪便恶臭,虚弱无力等。
〔预防和治疗〕
治疗本病可选用氯霉素,每千克体重口服55~165毫克,每天4次分服,连用2~4天;土霉素每千克体重7~22毫克肌肉注射,每天1次;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1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1次;口服磺胺二甲嘧啶也有较好的效果。
8、沙门氏菌能引起什么病?
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的致病菌,能引起多种沙门氏菌感染疾病,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发热等临床征候群。
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
1、胃肠炎型,即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2、伤寒型,出现类似伤寒的表现,但病情较轻,病程较短,虽腹泻明显,但很少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3、败血症型,表现为高热、寒战、出汗、头痛、恶心、厌食、体重下降,乏力等。
4、肠道外局灶性感染,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本型无胃肠炎或全身症状,仅有脓肿形成。
9、沙门氏杆菌病有何特点?怎样防治?
本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又叫兔副伤寒,以败血症、顽固性下痢和流产为特征。发病率比较高,各年龄、性别、品种的兔均易感,但以幼兔、孕兔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断脐时感染。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笼具等都可传播,营养不良、饲料霉变、管理不当、卫生条件差、断乳、天气骤变以及各种引起家兔抵抗力下降等因素,都会诱发本病发生。
(1)临床症状 本病一般潜伏期3~5天,除个别病兔为最急性,不表现明显症状突然死亡外,一般常见精神沉郁,伏卧不起,食欲减退或不食,体温高达41℃以上,腹泻,呈顽固性下痢,并常有胶冻样黏液。严重患病幼兔死亡很快,成年兔长时间下痢而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腹部臌气。妊娠母兔可发生流产、死胎、阴道黏膜充血、肿胀,从阴道流出脓性分泌物,康复后也不易受孕。
(2)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时,内脏器官充血、出血,胸腔、腹腔有大量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肠黏膜充血、出血、水肿,盲肠和结肠出现粟粒样坏死结节或溃疡,肝脏弥散有灰白色坏死灶,脾肿大,流产母兔子宫壁增厚、肿大,有的出现化脓,子宫黏膜覆盖一层淡黄色纤维素膜或充血、出血、溃疡,子宫内有时有死胎或干胎。
(3)防治措施。本病的预防主要防止怀孕母兔与传染源的接触,对阳性兔进行隔离治疗,兔舍、兔笼和用具彻底消毒。兔群一旦发病,对怀孕母兔立即进行治疗,可用氯霉素1~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4万单位,每天2次;也可用氯霉素粉、磺胺类药物等喂服;对怀孕初期的母兔可紧急接种鼠伤寒沙门氏菌灭活疫苗,每兔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疫区应每年接种2次,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