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类风湿中产生的抗体

类风湿中产生的抗体

发布时间:2020-04-24 13:28:36

1、类风湿是什么?

类风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般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是具有遗传倾向的个体通过接触到特定的环境危险因素后产生,类风湿因子的危险因素50%归于遗传因素,这些遗传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内在的免疫系统的紊乱。
从而在大部份的病例中产生的自身抗体,例如,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体,抗角蛋白抗体,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进而产生了前炎症因子,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炎症性关节炎的改变。

2、引起类风湿的几个原因,我想您有必要知道的

?对于类风湿这种疾病来说,大家对它都不陌生,也经常听周围人说起有患上类风湿的。那么,类风湿因子大家它对都比较陌生,呢?一起来看看专家怎么说的。 ? 由于类风湿是一种会致残的疾病,因而患者在确诊疾病后一定要尽早选择积极正规的疗法进行治疗,以便赢得一个良好的预后。在类风湿治疗方法多样化的今天,治类风湿就选中西医结合康复综合疗法六步一结合免疫平衡疗法,该疗法治类风湿疗效明显,依据类风湿的免疫发病机理和中西医扶正祛邪的理论,以细心研制的系列中药冲剂操控病情,遏止类风湿免疫病理损害,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以操控、减轻、消除关节病变,恢复关节功能。 1、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类风湿因子高是由于EB感染所致。在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现持续高度的抗EB胞膜抗原抗体。 2、细菌因素: 研究证实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发生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细菌可能与类风湿因子高的起病有关。 3、遗传因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在人群调查中,具有该点的易感基因,因此遗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此问题的详细介绍,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若还有哪些关于此问题的疑问,随时可以咨询我院在线专家,专家会为您详细解答。(编辑名称: 李志刚 )类风湿因子偏高的原因有哪些类风湿因子高该注意什么

3、什么是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抗人或动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是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IgD类和IgE类。

4、类风湿化验血一定能查出来吗 为什么

风湿病化验

1.抗核小体抗体(AnuA)

核小体是细胞染色质中的一种成分,它是由DNA和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相连而组成的。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诱导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临床意义:抗核小体抗体比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更早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并且特异性较高。阳性率为50-90%,特异性>98%。

2.RA33抗体
抗RA33抗体与其他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等抗体均无交叉反应,为多克隆抗体,以IgG型为主。

临床意义:RA33抗体在不典型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中可以出现,阳性率为27-45%,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银屑病性关节炎均不出现此抗体。因而认为抗RA33抗体是鉴别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关节炎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3.抗双链DNA抗体

脱氧核糖核酸分为双链DNA(dsDNA)和单链DNA(ssDNA)两种,抗双链DNA抗体是针对其中双链DNA的一种自身抗体。

临床意义:抗双链DNA抗体可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抗单链DNA抗体后者则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

4.抗着丝点抗体(ACA)

临床意义:可见于50-96%的局限性硬皮病的患者。在CREST综合症可达98%,而且,一般认为该抗体是CREST综合症的标记抗体。在弥漫性硬皮病患者中,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仅为10%。该抗体可较早出现于患者血清中,仅有雷诺氏现象者也可阳性。临床研究发现,抗着丝点抗体与血管炎、肺受累有关,不随病情变化而波动,而且多提示预后相对较好。

5.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种蛋白,具有遇冷沉淀、遇热又溶解的特性。分为三型。

临床意义:主要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有关。

6.抗角蛋白抗体(AKA)

临床意义:抗角蛋白抗体(AKA)角质层型抗体与RF、抗RA33/RA36抗体无关。因此,该抗体的检测可对RF阴性或抗RA33/RA36抗体阴性的RA患者提供诊断指标。抗角蛋白抗体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相关,在RA早期甚至临床表现出现前即可出现。因此,AKA对RA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很有意义。

7.抗组蛋白抗体(AHA)

组蛋白是细胞核内的一种碱性核蛋白,抗组蛋白抗体即是以组蛋白为靶抗原的一种自身,是抗核抗体的一种。

临床意义:主要与药物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有关。

8.抗磷脂抗体(ACL)

抗磷脂抗体包括狼疮抗凝物质和抗心磷脂抗体。它可作为抗磷脂综合症中的重要自身抗体,其中抗心磷脂抗体(ACA)最为常见。可分为IgG、IgA、IgM三类。

临床意义:

1.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提示动、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意外发生率高达56%。

2.抗心磷脂抗体与SLE密切相关。双型或三型阳性SLE病人均会出现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贫血等症状。

3.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女性患者易发生习惯性流产。

9.a-胞衬蛋白抗体

a-胞衬蛋白是从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唇腺中提取的一种唾液腺特异性自身抗原。该抗原是泡衬蛋白的裂解产物。

临床意义:a-胞衬蛋白抗体可能在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有意义,并且可能与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

10.环状胍氨酸多肽抗体(CCP)

CCP抗体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以IgG型为主的抗体。

临床意义:CCP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高度特异性的抗体,阳性率为51%,特异性>96%,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在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患者中可出现。

11.抗核周因子(APF)

抗核周因子的靶抗原存在于颊粘膜上皮细胞核周胞浆内,是上皮细胞的中等纤维结合蛋白或其前体,它是一种不溶性蛋白质。抗核周因子主要为IgG,也含有IgM及IgA成分。

临床意义:抗核周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的相关性,不仅阳性率高,特异性也好。抗核周因子可出现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甚至在发病之前。在早期RF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可有53.3% 的病人抗核周因子呈阳性。抗核周因子阳性、RF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往往预后较差,这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也有助于判断预后。同时抗核周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指标也呈正相关。

12.HLA-DR抗原

HLA-DR抗原: HLA-DR抗原主要存在于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HLA-DR分子为二聚体结构,由非多态性的DRα链和多态性的DRβ链组成。DRα和DRβ链的可变区可识别并结合抗原或自身抗原,刺激T细胞活化,进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HLA-DR4/DR1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演变有关。

临床意义:研究发现,有48-90%的RA患者携带DR4或DR1基因单倍型。病情轻、关节外病变少的RA患者一般为表达单倍型者,而DR4/DR1纯合子,尤其是DRB10401纯合子患者多并发关节外病变,病情进展快。

13.抗增殖性细胞核抗原抗体

抗增殖性细胞核抗原抗体(抗PCNA抗体)其抗原成分是DNA聚合酶的辅助蛋白,它可能在控制细胞周期中起关键作用。

临床意义:抗PCNA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抗体。另据报道,该抗体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相关。

14.抗DNP抗体

抗DNP抗体系针对脱氧核糖核蛋白的自身抗体,即狼疮因子。是经典的狼疮细胞形成试验必不可少的四因素之一。

临床意义: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阳性率可达80%—90%、非活动期阳性率为20%左右。其他结缔组织阳性率低,且部分出现该抗体阳性的病人可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非结缔组织病(如肝炎等)偶见阳性。

15.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ANCA的相应抗原为丝氨酸蛋白E3、MPO和一些少见的抗原如弹性蛋白酶等。是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标记物。

临床意义:

1.ANCA可出现两种核型:①胞浆型(c-ANCA):主要与韦格氏肉芽肿血管炎有关;②核周型(P-ANCA)可在Churg-Strass综合症及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中产生。

2.ANCA对于血管炎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估计均有价值,而且是疾病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病人发病(复发)时,ANCA滴度均升高。有研究表明,c-ANCA在血管炎复发前2-5周可升高4倍。所以,c-ANCA可作为预测病情复发的指标。c-ANCA滴度可鉴别复发与其它原因(如感染)造成的病情恶化。

16.抗核抗体(ANA)

抗核抗体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抗多种细胞核成份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临床意义:ANA可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17.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RF可分为IgM、IgG、IgA、IgE四型。

临床意义:

1.RF对RA的诊断很意义,阳性率为60-80%。从早期RA患者的X线片分析,IgM RF持续阳性的病人更易发生骨侵蚀。

2.高水平IgM RF阳性的病人预后差。IgM RF滴度与RA疾病活动性的体征,如关节疼痛数和关节肿胀数相关。IgM RF滴度高低是评价RA疾病活动性可靠、敏感的指标。

5、类风湿是如何产生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以全身关节炎症改变为主的疼痛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时间可以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并带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性,往往累及终生,形成长期病痛,也有仅因关节组织的肿胀和扩展,只有关节运动时才发生局部疼痛。感染因子或结缔组织内在代谢异常,在关节滑膜中产生抗原性变。这些抗原刺激关节滑膜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抗体性质转变为异体,刺激关节滑膜中浆细胞产生类风湿因子。抗原抗体复合物能促进吞噬和引起溶酶中酶的释放,滑膜细胞的溶酶体膜很易脆裂,其释放的酶导致关节组织损作和发炎,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产生。

6、类风湿抗体化验结果

中医怎样诊断风湿类风湿病?
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患者,他们认为检查结果阳性就是类风湿病,结果阴性就否认类风湿病其实这样的认为是大错特错。

类风湿的化验指标只是作为诊断类风湿病的一个参考值,在类风湿病的早期、活动期阳性率较高,最高有的指标达80%,也就是说有20%的指标可呈阴性。再者受服药影响和在类风湿病的静止期,其检查结果可以是阴性。所以在类风湿病的诊断上,我认为辅助检查结果只是一个辅助参考值,不能只凭检查结果阳性或阴性来确诊类风湿病与否?

诊断类风湿病在中医学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结合脉象,最后参考辅助检查来确诊疾病;有的患者手关节对称性肿痛、变形、晨僵等类风湿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它的检查结果却是阴性,难道说它就不是类风湿疾病?所以诊断类风湿病,辅助检查结果阳性更能支持诊断,如遇到检查结果阴性类风湿疾病的诊断也不能排除。

综上所述类风湿病的诊断是根据症状和体征来确诊,不能只凭检查结果来判断。希望类风湿患者读到这篇文章,应该根据自己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病情。

7、验血结果,类风湿因子高就一定是类风湿关节炎吗?

类风湿因子正常值在0-20之间范围,超过此范围显示类风湿因子正常值偏高。
类风湿因子只能作为衡量类风湿疾病的标准之一,但并不是绝对条件,类风湿因子阳性或类风湿因子高了,有可能患上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患者中大多数有类风湿因子高的情况。
类风湿因子偏高应该尽快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排除类风湿的可能性,如果不是类风湿,那么也要开始保养身体,使其恢复成正常值,以免发展为类风湿。贵阳中医风湿病医院医生介绍说,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可分为IgM、IgA、IgG、IgD、IgE五型(注:在临床内科学中描述为四型,没有IgD型;但在实验室诊断学中描述为5型),是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针对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较多伴有关节外表现,如皮下结节及血管炎等。IgM型RF阳性率为60%-78%。约90%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RF呈阳性。IgA-RF与骨质破坏有关,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IgE-RF升高时,已属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较高的阳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现RF。类风湿因子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故又称抗抗体。常见的类风湿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

8、类风湿因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类风湿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 临床内科学:类风湿因子可分为IgM、IgA、IgG、IgD、IgE五型(注:在临床内科学中描述为四型,没有IgD型;但在实验室诊断学中描述为5型),是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针对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较多伴有关节外表现,如皮下结节及血管炎等。IgM型RF阳性率为60%-78%。 实验室诊断学:约90%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RF呈阳性。IgA-RF与骨质破坏有关,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IgE-RF升高时,已属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较高的阳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现RF。 类风湿因子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故又称抗抗体。常见的类风湿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体内普遍存在着类风湿因子,并起着一定的生理作用。近年来对IgM型类风湿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这些生物作用包括:1 、调节体内免疫反应;2、激活补体,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复合物使机体免受循环复合物的损伤。只有类风湿因子的量超过一定的滴度时称类风湿因子阳性。由于I gM型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点,易于沉淀,故临床上主要测定IgM型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为乳胶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与类风湿中产生的抗体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