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风湿病的典型病变

风湿病的典型病变

发布时间:2020-04-17 00:28:21

1、哪些是慢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病变()A.粘膜腺

【多选题】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变是()。

A . 黏膜上皮损伤
B . 黏液腺增生、肥大
C . 杯状细胞增多
D . 软骨、平滑肌束被破坏
E . 鳞状上皮化生
答案是A,B,C,D,E

2、牛肺疫的病理变化

主要特征性病变在呼吸系统,尤其是肺脏和胸腔。肺的损害常限于一侧知,初期以小叶性肺炎为特征。中期为该病典型病变,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肺呈紫红、红、灰红、黄或庆色等不同时期的肝变而变硬,切面呈大理道石状外观,间质增宽。病肺与胸膜粘连,胸膜显著增厚并有纤维素附着。胸专腔有淡黄色并夹杂有纤维素之渗出物。支气管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液混浊且增多。末期肺部病灶坏死并有结缔组织包囊包裹,严重者结缔组织增生使整个坏死灶属瘢痕化。

3、动脉硬化典型病变的发展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1、无症状期或隐匿期 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百变化开始,直到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度临床表现。 
 2、缺血期 症状由于血管狭窄、器官专缺血而产生。 
 3、坏死期 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症状。 
 4、硬化期 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硬化(纤维化)和萎缩而引起症状。 不少病人不经过坏死期属而进入硬化期,而在硬化期的病人也可重新发生缺血期的表现。

4、国家规定十种轻症包含什么

十种轻症
极早期恶性肿瘤或者恶性病变: 早期恶性肿瘤一般指侵犯程度不深、体积不大并且没有转移的恶性肿瘤。

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不典型的心肌梗塞,由于表现多样,常会造成误诊和漏诊,应引起人们的警惕。无痛性心肌梗塞多见于老年病患者,发病后常无明确的胸痛表现,而仅表现为面色苍白、神志淡漠、食欲减退或者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
轻微脑中风:轻微脑中风的症状是多样的。1、能说出它的用途,但却叫不出名称。 2、能听懂别人的话语,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 3、表现为答非所问,自说自话。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非开胸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
心脏瓣膜介入手术(非开胸手术):瓣膜成形术,即对损害的瓣膜进行修理。瓣膜成形术通常用于病变轻微的二尖瓣或三尖瓣,而对于于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变,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多选择瓣膜置换术。瓣膜成形术的主要方法如Key氏成形、DeVega成形以及利用C型环成形等方式。
视力严重受损(三周岁开始理赔):指被保险人年满3周岁后因疾病或意外伤害导致双目视力永久不可逆(注2)性丧失,虽然未达到本合同所指重大疾病“特定年龄双目失明”的给付标准。
主动脉内手术(非开胸手术):主动脉手术一般指针对主动脉疾病进行的手术,比如主动脉置换手术
脑垂体瘤、脑囊肿、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瘤:脑垂体瘤也叫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
较小面积Ⅲ度烧伤:你好,三度烧伤是烧到真皮层了,所以局部会有腐肉,深处结痂不要随便去除。
轻度颅脑手术:轻微脑损伤致经常出现自语和不自主的小动作是脑植物神经(自主神经)经麻或脑细胞损失后的功能不全,如此神经功能不能兴奋,再多的治疗也难以使此病得以恢复。

5、关于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

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人体上某些器官的一些良性病变容易出现细胞异常增生,具有恶性变化倾向,这些异常增生具有癌变倾向的病变称为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并非所有癌前病变都会变成恶性肿瘤。
癌前病变常常继发于某些慢性疾病。患这些疾病的人比其他人得癌症的机会要大大增加,因而这些疾病就被称为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癌前疾病是一个临床学概念,是一类疾病,包括病因病理、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的异常改变。实际上,细胞癌变过程是分阶段发展和逐渐演变的。从致癌因子攻击正常组织细胞到产生癌症,一般需要10年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当然也有进展迅速、病程较短者。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癌前疾病是通过癌前病变发展成癌症的。而癌前病变也分为轻、中、重等不同阶段。
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疾病)有:
一、上皮组织来源的癌前病变是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特别是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癌变风险极大。
(1)呼吸系统:1.鼻咽黏膜上皮重度增生、2.鼻腔乳头状瘤、3.喉部乳头状瘤。4.声带粘膜过度增生、白斑,5.支气管粘膜上皮的不典型增生。6.支气管腺瘤。
(2)消化系统:1.食管上皮重度增生(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或Barrett食管改变)、 2.萎缩性胃炎伴胃粘膜不典型增生、3.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伴结肠黏膜不典型增生、4.肠道绒毛状腺瘤、5.胃肠道单发或多发的息肉样腺瘤、6.胆囊息肉样腺瘤、7.乙型肝炎及肝硬化。
(3)泌尿生殖系统:1.膀胱粘膜上皮的移行细胞不典型增生。2.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 3.重度前列腺上皮内瘤。4.乳腺囊性增生病、5.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纤维腺瘤。
6.子宫颈重度糜烂伴不典型增生。7.子宫内膜增生症伴不典型增生。
(4)皮肤黏膜:1.皮肤着色性干皮病、2.皮肤角化症(特别是大小鱼际处的手掌角化症)。3.粘膜白斑伴不典型增生,多发生于口腔、食管、外阴、阴道、宫颈、阴茎。4.增殖性疤痕(特别是化学药品烧伤引起的疤痕)。5. 口腔红斑、6.口腔粘膜下纤维化、7.盘状红斑狼疮、8.扁平苔癣等。
(5)内分泌系统:1.甲状腺非典型腺瘤、2.甲状腺乳头状腺瘤。
二、间叶组织来源的病变 :1.浸袭性纤维瘤病、2.成脂肪细胞瘤、3.平滑肌母细胞瘤(不典型或奇型的平滑肌细胞瘤称奇异性平滑肌瘤)。
三、淋巴组织来源的病变 :1.血管成免疫细胞性淋巴结病、2.假性淋巴瘤、3.单核细胞增多症。
四、骨组织来源的病变:1.骨母细胞瘤、2.良性成软骨细胞瘤、3.骨软骨瘤、4.软骨瘤、5.骨成纤维性纤维瘤、6.骨组织细胞增生症X。7.畸形性骨炎、8.变形性骨炎(骨Paget病)。
五、神经外胚叶来源的病变 :1.连接痣、2.APUD瘤等。

6、肝癌前病变

肝脏的癌前病变包括:

①肝炎和肝硬化:大多数肝细胞癌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百生,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步发展模式仍是肝癌发生的基本途径。

②肝细胞度不典型增生:图象分析和原位杂交技术研究表明肝细胞不典型增生已经脱离了正常肝细胞群体,具备了癌前病变的一般病理生理学特征,是回处于癌前不同演变阶段的具有高度增殖活性的异常细胞群体。

③肝腺瘤样增生:是具有高度恶变倾向的在肝硬化基础上形成的结节性增生性病变。答

④肝细胞腺瘤:约10%发生恶变,血清AFP升高有助于诊断。

⑤其他:如糖原蓄积症、少数代谢性疾病可发生恶变。

7、求病理实验图片(显微镜下观),要典型病变

要哪方面的,我认识病理医师的。

8、甲状腺结节穿刺结果是非典型性病变是什么意思

良性到恶性的中间过渡期,很幸运发现的早,赶紧切了

9、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开始往往是关节局部比较轻微的酸痛和僵硬,病情交替地缓解与复发,逐渐加重,常伴有倦怠乏力、食欲减退、发热、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1)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①晨僵现象与关节僵硬。所有类风湿患者都有这种表现,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其特点是于早晨或睡醒后出现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活,严重时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后经活动或温暖后,即觉缓解或消失。晨僵现象表明类风湿病变在活动,晨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变严重程度是一致的。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发冷和麻木感。晨僵可分为三度:轻度晨僵,起床活动1 小时内晨僵缓解或消失;中度晨僵,起床后活动1 ~ 6 小时内晨僵缓解或消失;重度晨僵,起床后6 小时以上,晨僵缓解或消失,或终日晨僵。

②关节肿胀或疼痛。这也是几乎所有类风湿患者的必备症状。

绝大多数患者是以关节肿胀开始发病的。肿胀是由关节腔内渗出液增多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改变而致,表现为关节周围均匀性肿大,手指近端指关节的梭形肿胀是类风湿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关节疼痛的轻重通常与其肿胀的程度相平行,关节肿胀愈明显,疼痛愈重,甚至剧烈疼痛。由于剧疼,当别人伸手去触摸他的关节时,患者就用手挡起来保护或回缩。若让其主动活动关节,有时还可勉强地伸屈。

临床上要注意有无自发痛与活动痛。自发痛即关节不活动时或在安静自然位置状态下也痛,有时甚至从睡眠中疼醒,这表明病变发展较快或急,且较严重;活动痛即当活动关节时才觉疼痛,这表明关节炎症比较轻或趋于缓解。

类风湿关节痛的特点是活动后减轻,休息后刚开始活动时又加重,如久坐后站立起步和行走则困难,患者常“坐下起不来,起来坐不下;手指与肘屈曲过久以后,刚伸直时疼痛加重。”但这些现象经活动片刻后即减轻,逐渐活动自如,走路的步伐也可加快。关节晨僵和肿痛严重时,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自理生活的能力。关节痛在早晨、夜里和阴天下雨、寒冷、受冻尤其是感冒时加重。

检查时可见关节肿胀,局部多半不红,呈皮肤本色;也有发红或微紫的,这多见于小儿的足拇或手指关节肿胀时。关节触之发热,触疼或明显压疼。关节积液时有明显的波动感,尤以膝关节明显。

关节肿胀在四肢小关节最易检查出来,而肩髋关节肿胀却不易查出。

③受累关节。类风湿病可累及人体全身187 个滑液关节的任何一个,包括构成关节的滑膜、软骨、骨及肌腱韧带、滑囊、肌膜都可受到侵犯。常见受累发病的关节是指趾、拇、踝、腕、肘、膝、髋、颞颌、胸肋、颈和肩。有人统计,约有30% 的患者首起发病的是指关节;26% 的患者首起发病的是膝关节;10% 的患者首起发病的是腕关节。类风湿起病时多为1 ~ 3 个关节,以后受累关节的数目绝大多数患者为4 ~ 10 个以上关节。据记载,类风湿极少侵犯远端指、趾关节。

④关节炎转移。即关节炎从一个关节发展到另一个关节,有以下三个特点。

游走性:早期关节疼痛(无肿胀)的游走性比较明显,游走间隔期比较短,多半在1 ~ 3 天,很少超过1 周。一旦关节出现肿胀后,则肿胀在这个关节上持续的时间较长,首先发病后的第一个关节肿胀多半持续3 个月至一年以上,这一点是区别其他关节炎的重要特征。第一个关节肿胀发病后,多半经1 ~ 3 个月才能转移到另一个或另一对关节,即关节肿胀的游走间隔期在1 个月以上,这是区别于其他关节炎的另一重要特点。此后,关节肿痛像“接力赛”一样,这个肿痛还未消失,另一个或几个关节又开始发生肿痛。

对称性:关节炎的游走(转移)经常是对称性的,除早期游走性疼痛之外,关节痛很少是非对称的。单关节炎少见。

相互制约现象:第一个关节肿胀转移到另一个关节之后,该(第一个)关节的肿痛较快(1 ~ 3 天)减轻,数周至数月后可全消退,而新发病的关节肿痛渐趋严重。

⑤关节摩擦音。类风湿的关节炎症期,运动关节时检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细小的捻发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关节为典型,此表明关节存在炎症。有的关节炎症消退后,活动关节可以听到或触到嘎嗒声响,这在指和膝关节、髋关节最明显,可能是类风湿伴有骨质增生所致。

⑥关节功能与活动受限。在早期,关节发生肿胀时,多数患者因剧痛不敢活动,关节功能受到限制,一般来说关节活动受限的程度与炎症程度相一致。晚期关节活动受限,主要由于关节强直和各种畸形所致。关节强直和畸形的程度与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医疗指导、是否注意功能锻炼、病情进展的快慢等因素有关。关节功能严重障碍时,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或卧床不起,患者翻身、起床、穿衣、结解纽扣、梳头、刷牙、拿碗拿筷、吃饭、洗衣、弯腰、行走都发生困难。

常见的畸形有“类风湿手”“类风湿足”等。类风湿手的畸形特征如下。

鹅颈畸形:掌指关节屈曲,近端指关节过伸和远端指关节屈曲,从侧面看手指的形状很像鹅的颈部。

扣眼畸形:近端指关节屈曲,远端指关节过伸,手呈扣眼状。

鳍形手:初起仅见掌指关节与近端指关节梭形肿胀,以后逐渐向尺侧偏斜,形如鱼鳍,严重者可向腕关节发展。类风湿足的畸形特征为跖趾关节半脱位及拇趾关节外翻,以及向腓侧偏移和跖趾关节偏向跖侧,可引起严重的疼痛及步行困难。

(2)关节周围病变

①类风湿皮下结节。多见于类风湿高度活动,血沉持续增快和类风湿因子阳性时,是确定类风湿与判断病变活动的标准之一。类风湿皮下结节的发病率为5% ~ 25%,其大小约为0.2cm ~ 3cm,犹如扁豆、花生米、胡桃,呈圆形或卵圆形,通常如骨样坚硬,无痛,可活动。其数目一至数十个不等,多见于关节周围,尤其是肘关节鹰嘴处、腕关节、指关节伸侧。另外,全身的结缔组织均可出现。

②关节附近肌肉萎缩及肌无力。关节附近的肌肉萎缩和肌无力出现的速度较快,有的于10 ~ 12 天即可发生,数周后多半是明显的,并以伸肌萎缩为著。肌萎缩常伴有疼痛、灼热感、僵硬、无力、知觉过敏或减退、肌肉紧张或压痛。肌无力常表现为握力减退,两下肢行走不能持久、发软或膝有突然跪倒现象。因此,临床上将双手握力和步行时间作为治疗效果的指标。在肌萎缩的基础上,会发生肌硬化和挛缩。由于肌萎缩、挛缩和关节脱位,致使指、趾或四肢关节向外侧偏位。

③骨受累。类风湿患者可发生股骨头和其他部位的骨无菌(缺血)性坏死,严重时可导致残废。类风湿严重的骨质疏松,常引起骨痛、关节活动受限、自发性骨折

10、不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类型和表现有哪些?

(1)发热型类风湿

①长期高热为主要表现的类风湿。本症的临床特点是长期发热,皮疹,关节炎,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血沉增快,白细胞增多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不消失,血中无细菌生长,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激素治疗有效。

发热前可有感冒、咽炎、扁桃体炎、肺炎、外伤、寒冷等诱发因素。

发热多半在38℃~ 40℃以上,常为不规则持续性间歇热。一般于每日午后开始发热,至傍晚或半夜热退。有的患者从午夜或早晨开始发热,黎明或早饭后降至正常。发热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十多年,有的从儿童期开始发热,至成人时仍发热。当发热患者发展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肿痛出现之后,体温转为持续性低热,发热间期延长或迅速降至正常,即所谓“关节一肿,发热到头”。

②长期低热为主要表现的类风湿。这种患者的症状极不典型,往往被误诊为结核或风湿热,但经过密切观察,还是能够确诊的。

患者体温长期在37.2℃~ 38℃之间,很少超过38℃。低热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低热期间全身症状虽不重但较多,且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前驱期表现,如明显乏力、易累、倦怠、多汗(尤其是额部、口鼻周围、鼻尖和手足掌部),全身肌肉和多关节游走性疼痛或不定位的肢体酸痛不适,肢体发凉、麻木及蚁走感等等。这些表现当天气变化、阴雨天、寒冷尤其感冒时加重。于低热和以上全身症状出现数周或数月之后,出现关节(双手多见)或全身僵硬现象,以晨起或睡醒后显著,活动后消失。通常经数月至1 ~ 2 年低热与上述前驱期表现之后,出现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之后,低热消失或因关节肿痛突出而退居次位。

(2)单关节炎

单关节型类风湿常从髋、膝、踝单关节开始发病,以后病变始终在某一个关节上,反复肿痛,缓解与加重缓慢交替进行,且常伴有其他关节疼痛(但不肿),病程可持续一年至数年,最终伴发骨关节病,可留有轻度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如能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多半能够治愈,预后良好。只有少数发展为多关节炎,而病程经过转为慢性。此型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3)少关节炎

此型类风湿的关节炎症多半固定在2 ~ 3 个关节上,常见的发病关节为腕、踝、膝、跖、髋。关节症状较轻,发展较缓慢,有较长时间的缓解期,有半数伴有虹膜睫状体炎。经积极治疗后可完全控制或治愈,可留有关节粗大、微痛或僵硬、强直。部分患者经数周数月后复发,转为亚急性和慢性。但一年内发病关节不超过四个且未伴有虹膜睫状体炎者,预后良好。此型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4)“干性”关节炎

所谓“干性”关节炎,即临床上以关节僵硬、挛缩为主要表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胀不明显或无肿胀,剧烈疼痛或反而无痛,但关节破坏及增生发展得很快,数月至1 ~ 2 年内即可使关节毁损变形,发展成残废。此型的类风湿病变可能是首先在骨组织内发生肉芽肿而后波及关节,才致关节的病变,而关节腔内的渗出液很少。

(5)内脏型类风湿

内脏型类风湿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炎症活动度高,多数伴发类风湿皮下结节、白细胞增多、血沉持续增快、严重贫血、类风湿因子阳性且滴度很高,以及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一个或几个内脏受累的表现。其特点是当内脏症状突出时,关节肿痛的表现一般是中等的,有时较轻微或退居次要地位。

①心脏病。有人统计类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发病率为14.5%。

有些患者的心脏病极轻,临床无症状,故尸检结果发病率更高,约38.8%。由此看来类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比人们的印象要高得多。

类风湿性心脏病表现为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内膜炎。值得庆幸的是病变很轻,一般无临床症状,只有当类风湿病变高度活动时,才出现一些心脏症状,且不发生心力衰竭,心脏病经治疗后很快消失。

②血管炎。是类风湿内脏型中最严重的一种,被称为坏死性动脉炎、恶性类风湿。血管的炎症和血管的闭塞性病变是本病的重要病理性改变。临床上分为两型:一型是四肢末端的血管炎,表现为指、趾的坏死,甲床瘀斑;另一型为累及内脏多器官的全身性血管炎,临床病情急,表现为不对称性多神经炎、发热、白细胞增多、肢体坏死、各种内脏损害等,预后不良。

③肺损害。可发生慢性间质性肺炎,表现为长期不明原因的咳嗽、咯痰、发热、呼吸困难、胸痛、肺部、罗音、发展为肺气肿,形成肺纤维化。在类风湿活动期,胸膜发生渗出性炎症,可出现胸水,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激素治疗显著,多在一周内消退。

与风湿病的典型病变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