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常见风湿性疾病

常见风湿性疾病

发布时间:2020-04-16 00:24:14

1、常见的风湿性免疫疾病有哪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呢,对于风湿疾病,相信大家都是十分的熟悉的,而且身边也是有不少的风湿疾病患者的。但是,你可知道,风湿疾病的类型是众多的。其实的,风湿性免疫疾病,又被分为了众多的次类型。而具体的,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风湿性免疫疾病。风湿免疫病学是一门年轻的临床医学学科,由于起步较晚,人们对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认识尚浅,易引起漏诊、误诊。 风湿免疫性疾病常见的有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血管炎、骨与关节的病变。是个可能会累及多系统,导致多系统损害的疾病。 一般来说临床上,呢?专家表示,常见的风湿性免疫疾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皮肌炎,红斑狼疮等等,是一个无法根治,危害性大的疾病。 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是取得理想治疗效果,长远预后的保障。 呢?具体的常见的风湿性免疫疾病类型,就是以上我们专家的介绍了。如果还有什么不明了的话,就请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吧。最后,祝您健康!

2、关节镜检查的膝关节镜检查对常见风湿性疾病的诊治

在诊断膝关节滑膜病变中,一般以髌上囊滑膜为对象,正常髌上囊滑膜光滑、平整,可清楚地看到平行走向的小动、静脉。滑膜色泽淡红,有少数滑膜绒毛,为薄膜状、细长、半透明。不同风湿性疾病早期,滑膜改变均为充血、水肿、绒毛增生,甚至渗血,在关节镜检查时不易鉴别,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还是各具特征的。 早期类风湿滑膜炎依靠关节镜检查诊断比较困难。和一般滑膜炎一样,仅显现滑膜的非特导性病变,而其他关节内组织,如关节软骨面、半月板等无明显改变。进入渗出期时,可见有混浊细长绒毛增生,发红,水肿,有丝状、膜状或不规则块状渗出的,称之为纤维素,如冲出关节外肉眼观察则呈灰黄色。病程进展时,绒毛呈膜样息肉状或块状增生,关节腔内可见纤维素坏死物的沉积,进入慢性期时,则滑膜有纤维组织修复性绒毛,新旧交杂。较为特征性的表现是:内、外髁近滑膜缘软骨,甚至内、外侧半月板正常软骨部位,特别在前角及后角有明显血管翳伸入,形成不均匀的软骨糜烂面。继续发展,关节软骨面和半月板逐渐纤维化,胫股关节和髌股关节纤维组织增生并粘连后,关节腔被封闭,则关节镜无法进入。滑膜的典型病理改变:①淋巴滤泡形成;②类纤维蛋白变性;③炎性肉芽肿形成。这三型可重叠存在并交叉进行。滑膜中还可有IgG、lgM、补体及类风湿因子(RF)的沉积。
对RA膝关节损伤程度的判断,以往主要是依靠X线关节相,这对关节腔内软骨的变化只能是间接的估计,而对滑膜的病理变化则很难作出判断。日本富士川等施行了膝关节造影,从而使对滑膜增生及关节软骨、半月板的观察成为可能,但该检查仍有很大局限性。关节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滑膜的病理改变,但病变分级上也还有困难。Salisbury等施行了51例次RA膝关节镜检查,以滑膜增生、血管翼形成及半月板退化来判断大体关节软骨的破坏程度,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坪口纯合等对关节镜下肉眼所见的滑膜形态分级也进行了尝试。我们参考他们的标准将RA关节镜下形态学分级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滑膜的增生 0级:无滑膜增生;I级:轻度增生,可观察到滑膜的增厚和充血或轻度绒毛增生;II级:中度增生,可观察到较粗大之绒毛增生,易出血;III级:高度增生,绒毛增生到关节镜下视野不清,沿软骨边缘或软骨表面有血管翳形成。
2.纤维素坏死物的沉积 0级:无纤维素坏死物沉积; I级:轻度即关节腔内少量纤维素坏死物沉积;II级:中度即关节腔内中等量或散在性纤维素坏死物沉积;III级:重度即关节腔内大量或弥漫性纤维素坏死物沉积。
3.软骨的破坏 0级:无软骨破坏;I级:可观察到软骨表面轻度纤维化和粗糙;II级:可观察到软骨表面明显纤维化、粗糙、龟裂及变黄或有糜烂、溃疡及断裂;III级:骨裸露并被肉芽组织所替代。 (痛风、假性痛风等) 年长患者迟发的单关节炎应考虑晶体性关节炎的可能性,关节镜下可见白色发亮的尿酸盐或焦磷盐结晶,位于滑膜、软骨及关节腔壁上。在关节液中及滑膜病理切片均可发现相应晶体的存在。急性期时,绒毛亦可呈现充血、肿胀状态。
1.痛风 关节镜下可见白色发亮的点状尿酸盐沉积于滑膜及软骨上,滑膜病理切片可看到单钠尿酸盐结晶(MSU),呈针状。
2.假痛风 为焦磷酸钙沉积在滑膜及软骨上,病理切片可找到双水焦磷酸钙结晶(CPPD),呈纺锤状、长方形或菱形。
3.羟磷灰石关节炎 肉眼可见钙质沉积,滑膜切片电镜检查可见羟磷灰石结晶。 镜视下手术种类很多,现只介绍类风湿关节炎的镜视下手术--滑膜切除术。
类风湿滑膜炎首先应用内科药物治疗,如果效果不佳,膝关节内仍肿胀、积液、疼痛并反复发作,且经过半年治疗无效者,为本手术的适应证。但也有少数病例经内科治疗根本无效,甚至症状、体征明显加重者,虽病程不足半年,也可考虑采用本手术治疗。尤其是经药物治疗后,多数关节症状改善,而单个膝关节肿痛仍不缓解,则更是施行滑膜手术的明确指征。滑膜切除术后,一般还应继续行药物治疗。
手术操作方法为首先在髌上内侧用硬膜外针头作穿刺,经输液器输入生理盐水,使关节腔充盈、膨胀。在滚下前外侧作穿刺口,插入关节镜进行膝关节内全面检查。随后于髌下前内侧作穿刺口,插入活体组织钳(或用髓核钳),切取多处明显增生绒毛、充血及水肿之滑膜组织送病理检查。然后于髌下前内侧插入切削器,首先盲目切除髌上囊及股骨髁髌面近。端滑膜,而后需用关节镜观察滑膜是否切除彻底,并加以补充切削。然后在髌上外侧作穿刺口,插入关节镜,于髌下前外侧及前内侧交替插入切削器,对内、外侧壁滑膜及髌下脂肪垫滑膜进行顺序切削,并再次检查髌上囊部位滑膜切削是否完全。最后于髌下前外侧及髌下前内侧交替进镜及切削器,对下关节腔,即内、外侧胫股关节及髁间窝滑膜进行切削,若胫股关节无纤维粘连或强直,则将关节镜伸入胫股关节内,对后关节腔滑膜尽可能进行切削。最后检查内、外侧隐窝,包括内、外侧半月板边缘滑膜是否切削完全,至此手术完毕。切削的滑膜碎片,均已经吸引器通过切削器的吸引管吸入体外瓶内。然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关节腔,直到排出液清晰为止。排尽液体后缝合穿刺口皮肤一针,以大棉垫包扎伤口和整个膝关节部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紧,不宜过松或过紧,过松则关节腔内术后可有积血,过紧则影响下肢血液循环。

3、治疗风湿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风湿、类风湿治疗

痹症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是以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组全身性病变症候群。其临床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风寒湿侵及人体,留注关节,阻遏经脉,致使气血瘀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急,侵及大关节,反复发作。多与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有关,发病年龄多为青少年,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质酸酶均阳性。以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红肿热痛为特征,活动期过后,受累关节不遗留病理性损害,如治疗失宜,可累及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起病慢,首侵小关节或脊柱,可造成关节变形,骨质损害,类风湿因子阳性。病情缠绵,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伴有消瘦、贫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状。后期因关节变形僵硬,身体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张仲景金贵要略教学视频指出:

中医的历节病,起因都是肝肾两虚,病在筋骨之间游荡,类似于西医的痛风、风湿病。临床上,按照症状分为三种:

(1)风痹,症状是又麻又痛:风湿相抟,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2)血痹,症状是麻而不痛: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症,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历节,症状是但痛不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针对膝盖痛。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毒性大,严格按照要求制作使用,心脏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询中医师。

4、最常见的心脏病种类是哪些

5、风湿病怎么治疗好

风湿病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入到骨骼以及血管,或者是一些软组织引起的。这种疾病也是因为自身免疫力较低导致的,而且一旦在得了风湿病以后,这种病是很难根治的。因为在用药物治疗风湿病时,一般只能够起到缓解的作用。

6、为什么在原始社会人们最常见的疾病是风湿性疾病、关节之风寒湿痹?

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低下,条件极差。为了生存,人与野兽的搏斗,氏族部落之间的争夺搏斗,是经常要发生的。由于格斗,外伤之类的疾患比较多见。由于生活于潮湿环境,甚至无衣服和房舍,所以风湿性疾病、关节之风寒湿痹等,是原始社会人们的常见病。对于如此环境的如此生活给人们造成的病害,先民既有一定的认识,也有抵御和预防的思想和措施。

7、风湿热患者常见哪些体征

1.[b]感染[/b]因素:很多风湿病与感染有关。如风湿病的发病与A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有关,强直性脊柱炎与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有关,类风湿关节炎与微生物感染有关。 遗传因素: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风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均有遗传倾向,痛风、风湿热与遗传因素也有密切关系。 2.[b]免疫[/b]因素:免疫异常在风湿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风湿病至少有部分原因是由免疫异常引起的。如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3.[b]内分泌[/b]因素:可刺激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 4.其他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环境因素、机体素质等也均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b]疼痛与风湿病 [/b] 疼痛是风湿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风湿病临床中,起源于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的疼痛最为常见,然而肢体和躯干部位的疼痛也可见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病变 什么是[b]类风湿关节炎[/b]?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常以手足小关节对称性起病,可累及多个关节,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侵润,滑膜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关节畸形,功能丧失。 类风湿关节炎好发于哪些关节? 类风湿关节炎可累及全身能活动的关节,以四肢关节,尤其是双手和双足小关节为主,最常受累的是近端指间或趾间关节和掌指或庶跖趾关节,其次腕、肘、膝、肩、踝、胸锁、髋、寰枢椎关节也可被累及。 [b]晨僵[/b]是怎么回事? [b]晨僵[/b]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有的体征,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其临床表现为:病人早晨起床或睡醒之后,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同时可伴有 肢端发凉、麻木等现象,严重时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后经活动或温暖后,症状会缓解或消除。[/

8、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哪些西药?

(1)非激素性抗炎药物

这类药物通常称一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消炎、止痛作用。另外,这类药物尚可抑制磷酸二酯酶使细胞内的cAMP 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增加,减少酶的释放。但这类药物虽然能减轻症状,却对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反应不发生根本影响,因此不能控制病情发展,只能改善症状。

①吲哚美辛。开始剂量为每日75mg,分3 次饭后口服,其后逐渐增至每日100 ~ 150mg。孕妇、溃疡病、精神患者禁用。

②阿司匹林。每日3mg ~ 4g 口服,4 至6 小时1 次。

③吡罗喜康。每次20mg 口服,每日1 次,饭后服。

④布洛芬。每日1 ~ 18g,分3 ~ 4 次口服。副作用较少。

⑤萘普生。每次250mg 口服,日2 次。副作用较少。

⑥氟芬那酸。每次0.2 ~ 0.4mg 口服。每日3 次。

一线药物不主张联合使用,应用某一种药物3 周仍无效者,可更换另一种药。经半年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应用二线药物。

(2)缓解性药物

这类药物又称二线药物。其共同特点是作用慢,可影响疾病的免疫反应病理过程。

①金盐。可改善体液和细胞免疫,减少骨质的侵蚀、破坏,抑制滑膜炎症。每周25mg 的金盐制剂,静脉注射疗效较好。包括硫代苹果酸金钠和金诺芬。口服金诺芬6mg,每日1 次。持续15 年,类风湿因子可有37% 转阴。

②青霉胺。可使巨球蛋白的二硫键断裂,而发生解聚,降低RF水平。剂量为每日250 ~ 1800mg,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250mg 维持。

服药后1.5 ~ 2 个月起效。副作用有皮疹、肝损害、骨髓抑制等。

③氯喹及其衍生物。氯喹开始剂量为每日250 ~ 500mg,平均每日6mg/kg。有心肌病,角膜病变,视网膜病变者慎用。为减少副作用,每年只用10 个月。

④左旋咪唑。作用类似青霉胺。可中度改善类风湿症状,能增强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与一线药物联合应用,疗效较好。

用法:25 ~ 50mg,口服,每日3 次,每周单日用,双日停,12 周为1 疗程。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一般不首选此类药。其应用指征如下。

①常规治疗无效时,可与一、二线药物合用。

②严重关节外并发症,如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及虹膜睫状体炎等。

使用原则:最小剂量(如泼尼松每日小于10mg)。最短期限(因长期使用易发生无菌性骨坏死)。尽早减量以至停用。

(4)免疫抑制剂

此类药物又称三线药物。凡对一、二线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反应者可应用。

①环孢素。可抑制T 辅助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激活,或延迟引起过敏反应有关的细胞因子的产生。用量为每日10mg/kg,静脉注射。

疗程60 日,总有效率为54%。

②柳氮磺胺吡啶。可抑制免疫病理过程,并防治有关感染诱因,口服每日2g,症状严重时每日可用3g,疗程为两个月。对晨僵、握力、血沉、C- 反应蛋白均可明显改善。

③环磷酰胺。对顽固性类风湿有效。但副作用较多,不宜首选。

每次100 ~ 200mg,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每周1 ~ 2 次,疗程总量为3g。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等。

④硫唑嘌呤。最大用量为每日2.5 ~ 3mg/kg。如合用别嘌呤醇,该药减量25%。

⑤甲氨蝶呤。可阻断细胞的二氢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因而抑制类风湿,达到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每周用量25 ~ 50mg。每12小时口服1 次,连服3 次为宜。疗程不超过6 个月。对一、二线药物无效者作用显著。孕妇禁用,以免引起胎儿畸形。

(5)分子免疫

①γ - 干扰素。应用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生产的γ - 干扰素具有抑制DNA 和核糖核酸的复制,抑制T 细胞增殖,降低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作用。每次1000 万单位,肌内注射。7 次为1 疗程。

②特异性抗体(McAb)。是通过人肿瘤细胞致敏的某个淋巴细胞单克隆所产生的抗体。它具有高纯度,特异性强的特点。用鼠的McAb 与蓖麻毒素蛋白A 链免疫偶联的IT(免疫毒素)特异地结合T 细胞亚群上,通过酶样作用方式重复灭活核糖核酸,破坏和杀伤这些细胞,IT 治疗量每日为0.05 ~ 0.33mg/kg,5 ~ 10 天为1 疗程。

结果有效率为50%。

(6)其他药物

①卡托普利。本品结构与青霉胺分子相似,能阻滞缓激肽的释放,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用法:12.5 ~ 25mg,口服,每日3 次。最大量每日200mg。一般2 ~ 3 个月症状明显改善,类风湿因子转阴率67%。

②锌制剂:硫酸锌每日10mg/kg。成人每天不宜超过700mg,儿童不宜超过每日150mg。一般认为对改善免疫指标优于症状的改善。

9、风湿病常用检查方法有哪些?

风湿病常见的有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皮肌炎/多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白塞病等)、系统性血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炎、韦格氏肉芽肿、显微镜下血管炎、巨细胞动脉炎/风湿性多肌痛、过敏性紫癜、川崎病等)、骨与关节(强直性脊柱炎、Reiter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的病变,病因往往与自身免疫及遗传有关,临床表现常有发热、关节疼痛及肿胀、皮疹、肌肉疼痛、雷诺氏现象等,病情往往比较复杂。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除了详细了解病史,做些常规的检查外,需要通过一些风湿病的专科检查,如临床免疫学检查、骨与关节的影像学检查、遗传基因、病理活检、关节镜等,才可明确诊断。常用的专科检查方法:1.临床免疫学检查包括抗核抗体谱、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血小板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补体、T淋巴细胞亚群等;2.骨与关节的音像学检查包括关节MRI、血管MRI、关节CT检查、血管造影、骨扫描等;3.遗传方面:主要组织相容抗原MCH(HLA)如HLA-B27、HAL-DR4等;4.病理检查:肾活检(免疫组织化学)、皮肤狼疮带、唇腺活检、血管活检、淋巴结活检等;5.关节镜检查;6.

与常见风湿性疾病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