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

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

发布时间:2020-04-15 03:41:09

1、临床常见外用镇痛抗炎药物

最佳答案检举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NSAIDs自阿司匹林于1898年首次合成后,100多年来已有百余种上千个品牌来上市,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自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目前NSAIDs是全球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之一。全世界大约每天知有3000万人在使用。随着NSAIDs使用的增多,这类药物的安全使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药师、患者、社会和政府的关注。特别是默沙东公司于2004年10月宣布主动从全球市场撤回万道络(罗非昔布);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为NSAIDs存在潜在的心血管和消化道出血风险,要求这些药品生产厂家在其说明书中提出警示,这使NSAIDs的安全用药成为目前全球医药界的热点问题。

2、阿司屁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机制为抑制什么酶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一、分类
1.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

2.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

3.吲哚基和茚基乙酸类:吲哚美辛。

4.芳基丙酸类:布洛芬。

5.芳基乙酸类:双氯芬酸。

6.烯醇类:吡罗昔康。

7,吡唑酮类:保泰松。

8.烷酮类:如萘丁美酮。

9.异丁芬酸:舒林酸

二、共同作用机制
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活性,从而减少局部组织前列腺素(PGs)的生物合成

三、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特 点:
1)仅使高热体温降至正常,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2)仅影响散热过程,不影响产热过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解热机制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环氧酶(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PG)的合成。

2.镇痛作用
特点:
1).为非麻醉性(非成瘾性)镇痛药,无欣快感、耐受性、呼吸抑制。
2).镇痛强度弱于哌替啶,对慢性钝痛有效,对创伤性剧痛、内脏绞痛无效。可用于关节炎、粘液囊炎、肌肉血管起源疼痛、牙痛、痛经、癌症骨转移痛
3).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4).镇痛机制是抑制局部PG合成,减轻PG致痛作用,且降低痛觉感觉器对缓激肽致痛作用的敏感性。

3.抗炎作用
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即药物能使炎症的红、肿、热、痛反应减轻或消退,其抗炎作用亦是与抑制外周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苯胺类几乎无抗炎作用

NSAIDs可抑制PG合成酶,减少血栓烷 A2(TXA2)形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可能均有抑制作用。抗肿瘤作用除与抑制PGs的产生有关外,还与其激活caspase-3和caspase-9,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以及抗新生血管形成等有关。

尚有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延缓角膜老化等作用。

四.不良反应
PGs在体内同时具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调节肾血流、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不良反应就是由于抑制了PGs的这些反应而发挥作用
1.消化道反应:最常见,包括恶心、呕吐、出血和溃疡等,口服前列腺类似物如枸橼酸铋可减轻
原因:COX-1 被抑制
2.皮肤反应:
第二大常见,以舒林酸、萘普生、甲氯酚酸和吡罗昔康多见,皮疹、荨麻疹、剥脱性皮炎等
3.肾损害:水肿、慢性肾炎、肾衰等
4.肝损伤
5.心血管不良反应:高血压、心悸、心律不齐等
6.血液系统--粒细胞缺乏、再障
7.中枢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耳鸣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主要在小肠吸收
分布于全身组织包括关节腔、脑脊液和胎盘
肝脏代谢:<1g: 一级动力学消除
>1g: 零级动力学消除
碱化尿液,加速其排泄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
常用剂量(0.5g):解热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配成复方
(1)慢性疼痛:头痛、肌肉痛、神经痛、牙痛、关节痛、痛经等
(2)感冒发热
大剂量(3~5g):抗炎、抗风湿作用 临床应用: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控制急性风湿热症状及鉴别诊断首选药之一
2.影响血小板功能:
小剂量(50~100mg):预防血栓形成
大剂量:促进血栓形成
机制:小剂量:抑制血小板环氧酶,使血小板中
TXA2 (抗凝)
大剂量:抑制血管壁PG合成酶,PGI2合成
减少(促聚集)
临床应用:小剂量
⑴ 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梗)
⑵ 一过性脑缺血,防止脑血栓形成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溃疡病禁用
合用米索前列醇可减少溃疡发生率
凝血障碍:
小剂量:抑制血小板环氧酶,抑制TXA2生成
大剂量:抑制凝血酶原形成--VitK可预防
严重肝损害、有出血倾向患者及VitK缺乏者禁用
手术前一周停用
水杨酸反应:剂量≥5g/d
水杨酸反应: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
急救:停药,碳酸氢钠静脉滴注
2.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阿司匹林哮喘:抑制了环氧酶途径,使脂氧酶途径加强,白三烯生成过多所致
肾上腺素治疗无效
可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
3.瑞夷(Reye)综合征:
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或青少年服
用阿司匹林可发生此征
表现: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
少见,但预后差,不宜用(<10y)
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4.水杨酸反应 大剂量服用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处理:停药, 并静滴碳酸氢钠, 以促进药物排泄。
复方阿司匹林(APC):
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咖啡因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解热镇痛作用强,无明显抗炎作用
抑制中枢PG合成酶,对外周环氧酶没有明显作用
对胃肠刺激较小,不引起胃肠出血
临床应用:各种慢性疼痛:
感冒发热:小儿退热首选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肝坏死,肾损害,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性贫血

吡唑酮类
保泰松
药理作用及机制:
抗炎抗风湿作用强
解热镇痛作用弱抑制PG生物合成

临床应用: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
急性痛风:促进尿酸排泄

不良反应
胃肠反应: 溃疡病患者禁用
钠水潴留: 高血压、心衰患者禁用
过敏反应: 皮疹、剥脱性皮炎、粒细胞减少、再障等
肝肾损害: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甲状腺肿大及粘液性水肿:抑制甲状腺摄取碘

芳基乙酸类
吲哚美辛(消炎痛)
药理作用:
最强的PG合成酶抑制药之一
解热、抗炎作用强

临床应用:
仅用于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者
急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
癌性发热及其他不易控制的发热

不良反应
胃肠反应:食欲减退、恶心、腹痛、上消化道溃疡等
中枢神经系统:前额头疼、眩晕、精神失常
造血系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障
过敏反应:皮疹、哮喘

禁忌症
妊娠、哺乳期妇女、儿童
精神失常
溃疡病
癫痫、帕金森病
肾病
“阿司匹林哮喘”者禁用

芳基丙酸类
口服吸收迅速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缓慢进入滑膜腔,并在此保持高浓度
有效的PG合成酶抑制药: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解热镇痛
优点:胃肠反应较轻,易耐

3、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

(1)由结构简式可知分子式为C9H8O4,含氧官能团为-COOH、-COOC-,名称分别为羧酸、酯基,故答案为:C9H8O4;羧基;酯基;
(2)-COOH、-COOC-及水解生成苯酚结构均与NaOH反应,该反应为+3NaOH→+CH3COONa+2H2O,
故答案为:+3NaOH→+CH3COONa+2H2O;
(3)水杨酸的分子式是C7H6O3,跟乙酸酐()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阿司匹林,水杨酸为邻羟基苯甲酸,其结构简式为,该反应中-OH上的H被取代,为取代反应,故答案为:;取代反应;
(4)水杨酸的同分异构体符合:①分子中有苯环;②能跟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③苯环上的一硝基取代物有2种,则含-CHO和-OH,且结构对称,苯环上有2种位置的H,则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为,共3种,
故答案为:3;
(5)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阿司匹林、乙二醇和一种聚合物,聚合物为聚2-甲基丙烯酸,则单体为2-甲基丙烯酸,其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4、下面哪个药物仅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不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

你好,正确答案:B

5、消炎药有什么品种?

消炎药是治疗、控制炎症的药物统称,消炎药分抗炎药和抗生素类药。抗炎药又分非甾体抗炎药和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类药种类很多,用于杀灭各种不同种类的细菌。

6、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有哪些?

解热镇痛抗炎药品种繁多,由于它们的治疗指数高,安全范围大,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常用的品种有:

(1)水杨酸类如水杨酸钠、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等。

(2)乙酰苯胺类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

(3)吡唑酮类如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等。

(4)邻氨苯甲酸类如甲灭酸(扑湿痛)、甲氯灭酸(抗炎酸)等。

(5)芳基烷酸类如布洛芬、萘普生等。

(6)其他药物如柴胡、酮洛芬、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等。

7、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品种

对乙氨基酚(醋氨酚、扑热息痛Paracetamol, Acetaminophen)
【作用特点】
1.解热镇痛强度相当于阿斯匹林,但缓慢而持久临床上主要用于阿斯匹林不能耐受者的解热、镇痛。
2.抗炎作用很弱,无实际疗效。
【不良反应】
1.治疗量不良反应很少,对胃刺激性较小,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热,粒细胞减少等过敏反应。
2.过量(成人1次10~15g)记性中毒可导致严重肝功能损害,长期治疗也有可能导致慢性肝损害。大量可致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因此扑热息痛不宜大剂量或长期服用,此外肝肾疾病患者慎用。
消炎痛(引哚美辛)
是引哚类衍生物,其解热、抗炎、抗风湿作用较阿斯匹林强。但不良反应多,故仅用于对其他药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
布洛芬(芬必得)
布洛芬又名异丁苯丙酸,具有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低于阿斯匹林但胃肠道反应较轻。偶见头痛,眩晕和视物模糊,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哮喘患者慎用。
保泰松及羟基保泰松
解热、镇痛作用较弱,一般不用。抗风湿作用很强,常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强直性脊椎炎等。不良反应较多,毒性较大,可出现胃肠道损害、水钠潴留、过敏反应和肝、肾损害等。
双氯芬酸
本品为强效抗炎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效应强于吲哚美辛、萘普生等。临床适用于各种中等度疼痛、类风湿关节炎、粘连性脊椎炎、非炎性关节痛、椎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各种神经痛、手术及创伤后疼痛,以及各种疼痛所致发热等。不良反应轻,与阿司匹林相同外,偶见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

8、什么是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

9、消炎药是不是都是抗生素

消炎药只是人们的一种“俗称”,消炎药一般医学上所指的是解热镇痛抗炎药,它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布洛芬等。除扑热息痛这一类,其他类大都具有抗炎的作用。可以说,它们是直接针对炎症的,是对症治疗;抗菌药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它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老百姓所说的消炎药,大多指的是抗菌药,但事实上,消炎药和抗菌药是不同的两类药物。人们通常所用的抗菌药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各类细菌,有的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有的则能杀灭病原菌。

我们常见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是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菌药。但感冒发烧要区分情况、区别对待,如果是细菌性感染,就需要使用抗菌药;如果是病毒性感染,就可能仅需要对症处理或吃抗病毒药。如果经病原学检查,结果依然尚不明确,这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联合用药。特别是在发热原因不明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以免临床症状不典型和病原菌不易被检出,延误正确诊断与治疗。

治疗细菌感染就必须用抗生素。正确使用抗生素是无害的:1。要有证据证明细菌感染才使用抗生素,感冒90%是病毒感染,不需要用抗生素。需要的依据有血常规,痰培养等2。使用抗生素尽可能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药,尽量选窄谱而不是广谱抗生素。3。一旦用了抗生素一定要用够疗程,不要见好就收。青霉素类和先锋类的抗生素有时间依赖性,一定要按时(6-8小时)服用。能用口服就尽量不要用针剂。

一般中药的抗菌消炎药就不属抗生素。比如说黄芩、双花、连翘组成的双黄连。

10、怎样选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大多数兼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虽然它们在化学结构上各异,但都有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这类药具有如下的3项共同作用:

(1)解热作用。本类药物能降低发热动物的体温,而对正常者几乎无影响。这和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不同,氯丙嗪能使正常动物的体温降低。

(2)镇痛作用。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神经痛、肌肉痛和关节痛等)有效,对创伤性疼痛、肠变位等剧烈疼痛几乎无效。因其毒性较低,无耐药性及成瘾性,故广泛应用于临床。

(3)消炎、抗风湿作用。本类药物中除了苯胺类(扑热息痛)外,都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苯胺类(如对乙酰氨基酚)、吡唑酮类(如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等)、水杨酸类(如水杨酸钠、乙酰水杨酸)和其他消炎镇痛药(如吲哚美辛、炎痛静、甲灭酸等)4类。

临床上多用的解热镇痛消炎药有:

(1)氨基比林。本品有明显的解热、镇痛和消炎作用。退热效果好,镇痛作用较强而持久,抗风湿消炎作用不亚于水杨酸类药物。长期应用可引起粒性白细胞缺乏症。单一药物片剂及注射液已淘汰。复方制剂有安痛定注射液等。用法与用量:皮下或肌注0.3~2毫升/次。

(2)安乃近。本品为氨基比林与亚硫酸钠的加成物。解热作用为氨基比林的3倍,镇痛、抗风湿消炎作用与氨基比林相同。长期使用可产生粒性白细胞缺乏症。用法与用量:皮下或肌注,300~600毫克/次。

(3)水杨酸钠。水杨酸钠有镇痛、解热、消炎、抗风湿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病。用法与用量:静注,100~500毫克/次。

与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