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湿是怎么引起的啊?
风湿在医学上是指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风湿性疾病则指一大类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点为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包括肌、韧带、滑囊、筋膜的疾病。关节病变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
2、古代人称“狼疮”为什么病?
中医红斑狼疮,红斑狼疮在中国古代医籍中没有相对应的病名,但就红斑狼疮各种症状在历代医学典籍中都有不少记载,如中医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绵纹……;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等症状的描述。就本病病名而言有的按照本病斑疹红赤如丹涂之状,形如蝴蝶,名之为"红蝴蝶疮"、"马缨丹"、"茱萸丹"等。又因红斑狼疮常因日光暴晒而诱发或日晒后病情加深,名之为"日晒疮"。
而盘状红斑狼疮常在面部形成周边盘状隆起的红斑性损害,有人称其为 “鬼脸疮” 、 “流皮漏”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表现发热、发斑者,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治疗,称其为 “温毒发斑” 、 “热毒发斑”、 “阴虚发斑”、 “血热发斑”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心脏、肝脏、肾脏等,出现胸水、腹水、水肿等症状者,中医称为 “悬饮” 、 “水臌” 、 “水肿” 等,如病程较久,人体比较虚弱者,可以归属于 “虚劳” 范畴。总之由于病情的发展阶段不同,外在的表现不一,累及脏腑各异,中医有不同的相对应的名称。
中医对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认识不一,大致认为本病有先天不足,身体亏虚,加上七情内伤,劳累过度,房事不节,外受 “六淫”之邪侵袭,引起五脏亏虚,三焦阻滞,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临床以虚象为主要特点,兼有湿阻、血瘀等标实之症。
治疗上普遍认为红斑狼疮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近年来中医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常用的治疗方剂有数十种,所选药物达到了上百种。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治疗的同时不断的总结,逐步提高,经过锤炼筛选产生了雷公藤多甙片、昆明山海棠、狼疮饮系列方剂等不同的治疗药物,使红斑狼疮的中医疗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狼疮(Lupus)一词来自拉丁语,在19世纪前后就已出现在西方医学中。但直到19世纪中叶,有一位叫卡森拉夫的医生才正式使用“红斑狼疮”这一医学术语。不过他所说的红斑狼疮仅指以皮肤损害为主的盘状红斑狼疮而言。人们看到得这种病的人,在颜面部或其他相关部位反复出现顽固性难治的皮肤损害,有的还在红斑基础上出现萎缩,瘢痕,素色改变等,使面部变形,严重毁容,看上去就象被狼咬过的一样,故有其名。
中医在诊断治疗疾病时,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即将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简单的局部对症治疗,又有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不分性质、一方一药治一病的辨病治疗方法。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
红斑狼疮主要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其间还有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深部红斑狼疮等亚型。1851年 Cazenave 首次提出红斑狼疮这一医学术语时,是指盘状红斑狼疮而言。我国古代医籍中并无与此雷同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症状仍有类似的记载。由于当时诊疗技术的客观条件限制,而且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未能将其确切命名和归属,以致今人在论及红斑狼疮的理、法、方、药时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现代中医一般将DLE归于“皮肤病”范畴,而将SLE归纳到“风湿病”范畴中,或笼统地称为“痹病”、“痹证”。多种疾病,一种命名,难免概念模糊,于临证带来诸多不便。今不揣浅陋,对红斑狼疮古名略作追溯。
根据病因命名
日晒疮 明代申斗垣在《外科启玄》中最早提到,其病因乃由“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工作,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而成。红斑狼疮患者有不少是因受酷日曝晒而起,约60%的患者有光过敏现象,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是防止光过敏的有效方法。然而,据此就将“日晒疮”与“红斑狼疮”对应起来难免有些牵强。光过敏无特征性,并非所有光过敏患者均患有红斑狼疮,而且也并非所有的红斑狼疮患者有光过敏。“日晒疮”病机“非血气所生也”,另从申氏所列的方药“内宜服香茹饮加芩连之类,外搽金黄散制柏散青黛等药”看,“日晒疮”似乎与现代医学的日光性皮炎更为吻合。
肾脏风毒 肾脏风毒乃风邪客于肾经,久而不去,遂酿成风毒之邪,风毒上攻下注,而引起寒热、疼痛、浮肿或生疮疡等症。SLE表现主要有不规则发热、游走性关节疼痛、肿胀、多形性皮损、斑疹散发、时隐时现。而中医所言风毒特点是易袭阳位,伤人体上部及体表,病位游走,游走性关节痛,肌肉痹痛,风疹、疮疡、瘙痒,时隐时现。另外,风毒之邪也常可致眩晕、振颤抽搐、颈项强直等症。风毒之邪又常兼夹其他病邪伤及他脏。《普济方·肾脏门》曰:“夫肾脏风毒流注腰脚者,其状腰脚沉重,筋脉拘急,或作寒热、或为疼痛、或发疮疡是也。”并引用《和剂方》“磁石丸”治“肾脏风毒上攻头面浮肿……瘾疹生疮,百节疼痛,皮肤麻痹”。虽然“肾脏风毒”之称更加侧重于病因病机一面,但其临床表现与SLE损及肾脏的症状相近。
根据病机命名
阴阳毒 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就描述过“阴阳毒”,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隋代《诸病源候论·时气阴阳毒候》载:“此谓阴阳二气偏虚,则受于毒。若病身重腰脊痛,烦闷,面赤斑出,咽喉痛,或下利狂走,此为阳毒。若身重背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为阴毒。或得病数日,变成毒者;或初得病,便有毒者,皆宜依证急治。失候则杀人。”从张仲景和巢元方所论“阴阳毒”的症状及预后来看,颇似系统性红斑狼疮之活动期。唐代孙思邈进一步详述了四时五脏阴阳毒证治,皆以发热为主,伴见发斑、舌破、关节疼痛等症。其后,宋代名医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卷三中专列“阴毒证”、“阳毒证”两篇,并分别以升麻汤、甘草汤主之。后世医家对该病还有不少阐述,是SLE中医病名中资料最为详实的名称之一。
发斑 从引起红斑狼疮出现各种皮疹的病因出发,SLE又有“温(瘟)毒发斑”、“热毒发斑”、“血热发斑”等名称。近代朱仁康认为“温毒发斑”类似SLE,其病因为心经有火,脾经积热或肾阴不足,水亏火旺,热盛成毒,毒热走于营血而致。《诸病源候论·温病发斑候》指出:“夫人冬月触冒寒毒者,至春始发病。病初在表,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气不散,故发斑疹。”“又冬月天时温暖,人感乖戾之气,……至夏遇热,温毒始发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文也。”并由此开创了“发斑”论之先河。
在治疗上,晋代葛洪《肘后方》载治疗“温毒发斑”的黑膏方,有凉血(营)解毒,透斑外出的作用。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对斑疹倍加重视,其认识也渐趋深化。叶天士认为“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吴又可在《温疫论·发斑》中说:“邪留血分,里气壅闭,则伏邪不得外透而为斑,若下之,内壅一通,则卫气亦从而疏畅,或出表为斑,则毒邪亦从而外解矣。”叶霖认为:“伏气温毒发斑,热毒甚而内结,……若仅以犀、地、膏、连,扬汤止沸,不能去其病,设欲釜底抽薪,非加大黄不可。盖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化炎为清凉矣。”叶氏所述对后世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伏气温病 SLE患者约有92%以上出现发热,其中约70%的患者以发热为初发症状而就诊,并可出现斑疹、关节痛、疲乏等症,与中医伏气温病起病时见里热炽盛、发热、斑疹显露等特征相吻合。清代吴鞠通认为:“温病最善伤阴”,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几乎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伤阴现象,而阴精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又云:“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并将顾护阴精贯穿于治疗温病的始终。在论述斑疹的用药禁忌时指出:“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温病条辨》卷三所列青蒿鳖甲汤乃治疗温热余邪深伏阴分的著名效方,至今为临床所习用。
根据症状命名
皮疹是红斑狼疮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约8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皮肤损害。因此,以皮疹特征来命名红斑狼疮是造成其病名繁多的关键因素之一。
鸦疮 在明代《疮疡经验全书·鸦疮》中说:“鸦者,久中邪热,脏腑虚寒,血气衰少,腠理不密,发于皮肤之上,相生如钱窍,后烂似鸦,日久损伤难治。”朱仁康认为盘状红斑狼疮类似“鸦疮”,由于肝郁气滞,血瘀凝聚成斑。
红蝴蝶疮 为近代医家根据SLE面部特有的蝴蝶形红斑而提出的新病名,另外也有称为“红蝴蝶丹”、“蝴蝶斑”或“红蝴蝶斑”者,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命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6月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红蝴蝶疮病”作为SLE的中医病名。
赤丹 《诸病源候论·赤丹候》:“赤丹者,初发疹起,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粟如鸡冠肌理。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据此候之描述,与狼疮的红色丘疹、斑丘疹和红斑而不痒很相似。《外台秘要》卷三十:“《肘后》疗面目身体卒得赤斑或黑斑。如疮状;或痒瘙之,随手肿起,不急疗之,日甚杀人,方用羚羊角煎。”
马缨丹、流皮漏 两者均为近代所创之新病名,前者类似SLE,而后者类似DLE,现已很少应用于临床。
鬼脸疮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通常毁坏面容,根据这一特征,北京赵炳南教授最早提出盘状红斑狼疮为“鬼脸疮”,指出其病因病机为标实本虚,阴阳不调,上火下寒,上实下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并以秦艽丸为主方,根据病人不同证型辨证施治。另外,由于红斑狼疮皮疹好发于面部,有人认为“颧疡”、“颧疽”亦属于红斑狼疮。参考《疡医准绳》和《疡科选粹》中的文献记载,两证均由风热而生,发于颧骨类处,不论左右,由小而渐大如榴,初起红,浮肿疼痛,七日即溃,用仙方活命饮治疗。显然此二证为发于颧部的痈疽,与红斑狼疮的面部皮疹并不完全相符。“血风疮”、“面游风”则系某些瘙痒性皮肤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复杂,不仅损伤皮肤出现各种皮疹,还可累及多个脏腑。故在其对应的中医病名上千差万别,以致难以以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名来概括。如多关节疼痛是“痹病”、“周痹”,有肾炎、肾功能损害属“水肿”,有肝脏损害属“黄疸”、“胁痛”,有急性心内膜炎、心肌损伤者属“心悸”,有胸水者属“悬饮”,表现神志异常者,可称为“癫狂”、“痫证”等。总之,由于病情的发展阶段不同,累及的脏腑各异,可有不同的名称。但对于SLE的中医命名,尚缺乏能反映本病内涵的统一的认识,因此沈丕安教授结合临床经验体会,提出了“斑痹”的新病名,值得借鉴。
小 结
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从而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这是红斑狼疮的“本质”所在。反映在“标”上则为结缔组织病变,包括皮肤、粘膜、肌肉、血管、浆膜的炎症;有各系统和器官的表现,也可出现全身症状。一般DLE、SCLE以皮损表现为主,而SLE则常伴随全身各系统器官的症状。纵观以往的中医命名可以发现,古代医家尤其重视红斑狼疮的皮肤表现,如“温毒发斑”、“红蝴蝶”、“鸦疮”、“赤丹”等病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斑狼疮的特征性表现,但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所反映的病情往往很局限,有时一种命名包含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而且在不分型的情况下很难把握病情和预后。因此,将中医病名进行规范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①便于学术交流,在彼此借鉴的基础上促进中医治疗红斑狼疮的发展;②规范临床,以利于临床医生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和预后;③使中医能与西医同步发展。虽然祖国医学并未确切论述红斑狼疮的理法方药,但临证时我们不妨借鉴古人治疗上述各病的宝贵经验,取各家之长,并结合现代科技,以期开辟一条治疗红斑狼疮的新途经。
3、古代的这种病叫什么
古时候阑尾炎属于绞肠痧的一种,是不治之症,中医不是万能的。绞肠痧是霍乱,阑尾炎叫肠痈,而古代早就有办法治疗了。还不用开刀伤元气。况且说道西医的开刀。华佗早就会了。可惜后代没有传承。文革又搞死中医精髓的一半。不过中医治根西医治本。肠痈之发生,系因外邪侵袭,壅热肠腑;饮食不节,损及脾胃;饱食后暴急奔走或忧思恼怒,气机受阻版等,导致肠腑传导失职,气血瘀滞,败血浊气壅遏,湿热积滞肠间,发而为肠痈。如热毒过盛,则败肉腐败,化而为脓。
关于本证的针灸治疗,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已提到灸治肠痈之法:“权屈两肘,正灸肘头头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
现代西医学中的急性阑尾炎可归属于本病证范畴。
风湿古时候貌似就叫风湿
4、古代人称狼疮为什么病
中医红斑狼疮,红斑狼疮在中国古代医籍中没有相对应的病名,但就红斑狼疮各种症状在历代医学典籍中都有不少记载,如中医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绵纹……;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等症状的描述。就本病病名而言有的按照本病斑疹红赤如丹涂之状,形如蝴蝶,名之为"红蝴蝶疮"、"马缨丹"、"茱萸丹"等。又因红斑狼疮常因日光暴晒而诱发或日晒后病情加深,名之为"日晒疮"。
而盘状红斑狼疮常在面部形成周边盘状隆起的红斑性损害,有人称其为 “鬼脸疮” 、 “流皮漏”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表现发热、发斑者,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治疗,称其为 “温毒发斑” 、 “热毒发斑”、 “阴虚发斑”、 “血热发斑”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心脏、肝脏、肾脏等,出现胸水、腹水、水肿等症状者,中医称为 “悬饮” 、 “水臌” 、 “水肿” 等,如病程较久,人体比较虚弱者,可以归属于 “虚劳” 范畴。总之由于病情的发展阶段不同,外在的表现不一,累及脏腑各异,中医有不同的相对应的名称。
中医对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认识不一,大致认为本病有先天不足,身体亏虚,加上七情内伤,劳累过度,房事不节,外受 “六淫”之邪侵袭,引起五脏亏虚,三焦阻滞,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临床以虚象为主要特点,兼有湿阻、血瘀等标实之症。
治疗上普遍认为红斑狼疮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近年来中医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常用的治疗方剂有数十种,所选药物达到了上百种。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治疗的同时不断的总结,逐步提高,经过锤炼筛选产生了雷公藤多甙片、昆明山海棠、狼疮饮系列方剂等不同的治疗药物,使红斑狼疮的中医疗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狼疮(Lupus)一词来自拉丁语,在19世纪前后就已出现在西方医学中。但直到19世纪中叶,有一位叫卡森拉夫的医生才正式使用“红斑狼疮”这一医学术语。不过他所说的红斑狼疮仅指以皮肤损害为主的盘状红斑狼疮而言。人们看到得这种病的人,在颜面部或其他相关部位反复出现顽固性难治的皮肤损害,有的还在红斑基础上出现萎缩,瘢痕,素色改变等,使面部变形,严重毁容,看上去就象被狼咬过的一样,故有其名。
中医在诊断治疗疾病时,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即将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简单的局部对症治疗,又有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不分性质、一方一药治一病的辨病治疗方法。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
红斑狼疮主要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其间还有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深部红斑狼疮等亚型。1851年 Cazenave 首次提出红斑狼疮这一医学术语时,是指盘状红斑狼疮而言。我国古代医籍中并无与此雷同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症状仍有类似的记载。由于当时诊疗技术的客观条件限制,而且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未能将其确切命名和归属,以致今人在论及红斑狼疮的理、法、方、药时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现代中医一般将DLE归于“皮肤病”范畴,而将SLE归纳到“风湿病”范畴中,或笼统地称为“痹病”、“痹证”。多种疾病,一种命名,难免概念模糊,于临证带来诸多不便。今不揣浅陋,对红斑狼疮古名略作追溯。
根据病因命名
日晒疮 明代申斗垣在《外科启玄》中最早提到,其病因乃由“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工作,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而成。红斑狼疮患者有不少是因受酷日曝晒而起,约60%的患者有光过敏现象,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是防止光过敏的有效方法。然而,据此就将“日晒疮”与“红斑狼疮”对应起来难免有些牵强。光过敏无特征性,并非所有光过敏患者均患有红斑狼疮,而且也并非所有的红斑狼疮患者有光过敏。“日晒疮”病机“非血气所生也”,另从申氏所列的方药“内宜服香茹饮加芩连之类,外搽金黄散制柏散青黛等药”看,“日晒疮”似乎与现代医学的日光性皮炎更为吻合。
肾脏风毒 肾脏风毒乃风邪客于肾经,久而不去,遂酿成风毒之邪,风毒上攻下注,而引起寒热、疼痛、浮肿或生疮疡等症。SLE表现主要有不规则发热、游走性关节疼痛、肿胀、多形性皮损、斑疹散发、时隐时现。而中医所言风毒特点是易袭阳位,伤人体上部及体表,病位游走,游走性关节痛,肌肉痹痛,风疹、疮疡、瘙痒,时隐时现。另外,风毒之邪也常可致眩晕、振颤抽搐、颈项强直等症。风毒之邪又常兼夹其他病邪伤及他脏。《普济方·肾脏门》曰:“夫肾脏风毒流注腰脚者,其状腰脚沉重,筋脉拘急,或作寒热、或为疼痛、或发疮疡是也。”并引用《和剂方》“磁石丸”治“肾脏风毒上攻头面浮肿……瘾疹生疮,百节疼痛,皮肤麻痹”。虽然“肾脏风毒”之称更加侧重于病因病机一面,但其临床表现与SLE损及肾脏的症状相近。
根据病机命名
阴阳毒 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就描述过“阴阳毒”,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隋代《诸病源候论·时气阴阳毒候》载:“此谓阴阳二气偏虚,则受于毒。若病身重腰脊痛,烦闷,面赤斑出,咽喉痛,或下利狂走,此为阳毒。若身重背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为阴毒。或得病数日,变成毒者;或初得病,便有毒者,皆宜依证急治。失候则杀人。”从张仲景和巢元方所论“阴阳毒”的症状及预后来看,颇似系统性红斑狼疮之活动期。唐代孙思邈进一步详述了四时五脏阴阳毒证治,皆以发热为主,伴见发斑、舌破、关节疼痛等症。其后,宋代名医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卷三中专列“阴毒证”、“阳毒证”两篇,并分别以升麻汤、甘草汤主之。后世医家对该病还有不少阐述,是SLE中医病名中资料最为详实的名称之一。
发斑 从引起红斑狼疮出现各种皮疹的病因出发,SLE又有“温(瘟)毒发斑”、“热毒发斑”、“血热发斑”等名称。近代朱仁康认为“温毒发斑”类似SLE,其病因为心经有火,脾经积热或肾阴不足,水亏火旺,热盛成毒,毒热走于营血而致。《诸病源候论·温病发斑候》指出:“夫人冬月触冒寒毒者,至春始发病。病初在表,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气不散,故发斑疹。”“又冬月天时温暖,人感乖戾之气,……至夏遇热,温毒始发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文也。”并由此开创了“发斑”论之先河。
在治疗上,晋代葛洪《肘后方》载治疗“温毒发斑”的黑膏方,有凉血(营)解毒,透斑外出的作用。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对斑疹倍加重视,其认识也渐趋深化。叶天士认为“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吴又可在《温疫论·发斑》中说:“邪留血分,里气壅闭,则伏邪不得外透而为斑,若下之,内壅一通,则卫气亦从而疏畅,或出表为斑,则毒邪亦从而外解矣。”叶霖认为:“伏气温毒发斑,热毒甚而内结,……若仅以犀、地、膏、连,扬汤止沸,不能去其病,设欲釜底抽薪,非加大黄不可。盖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化炎为清凉矣。”叶氏所述对后世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伏气温病 SLE患者约有92%以上出现发热,其中约70%的患者以发热为初发症状而就诊,并可出现斑疹、关节痛、疲乏等症,与中医伏气温病起病时见里热炽盛、发热、斑疹显露等特征相吻合。清代吴鞠通认为:“温病最善伤阴”,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几乎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伤阴现象,而阴精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又云:“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并将顾护阴精贯穿于治疗温病的始终。在论述斑疹的用药禁忌时指出:“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温病条辨》卷三所列青蒿鳖甲汤乃治疗温热余邪深伏阴分的著名效方,至今为临床所习用。
根据症状命名
皮疹是红斑狼疮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约8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皮肤损害。因此,以皮疹特征来命名红斑狼疮是造成其病名繁多的关键因素之一。
鸦疮 在明代《疮疡经验全书·鸦疮》中说:“鸦者,久中邪热,脏腑虚寒,血气衰少,腠理不密,发于皮肤之上,相生如钱窍,后烂似鸦,日久损伤难治。”朱仁康认为盘状红斑狼疮类似“鸦疮”,由于肝郁气滞,血瘀凝聚成斑。
红蝴蝶疮 为近代医家根据SLE面部特有的蝴蝶形红斑而提出的新病名,另外也有称为“红蝴蝶丹”、“蝴蝶斑”或“红蝴蝶斑”者,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命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6月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红蝴蝶疮病”作为SLE的中医病名。
赤丹 《诸病源候论·赤丹候》:“赤丹者,初发疹起,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粟如鸡冠肌理。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据此候之描述,与狼疮的红色丘疹、斑丘疹和红斑而不痒很相似。《外台秘要》卷三十:“《肘后》疗面目身体卒得赤斑或黑斑。如疮状;或痒瘙之,随手肿起,不急疗之,日甚杀人,方用羚羊角煎。”
马缨丹、流皮漏 两者均为近代所创之新病名,前者类似SLE,而后者类似DLE,现已很少应用于临床。
鬼脸疮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通常毁坏面容,根据这一特征,北京赵炳南教授最早提出盘状红斑狼疮为“鬼脸疮”,指出其病因病机为标实本虚,阴阳不调,上火下寒,上实下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并以秦艽丸为主方,根据病人不同证型辨证施治。另外,由于红斑狼疮皮疹好发于面部,有人认为“颧疡”、“颧疽”亦属于红斑狼疮。参考《疡医准绳》和《疡科选粹》中的文献记载,两证均由风热而生,发于颧骨类处,不论左右,由小而渐大如榴,初起红,浮肿疼痛,七日即溃,用仙方活命饮治疗。显然此二证为发于颧部的痈疽,与红斑狼疮的面部皮疹并不完全相符。“血风疮”、“面游风”则系某些瘙痒性皮肤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复杂,不仅损伤皮肤出现各种皮疹,还可累及多个脏腑。故在其对应的中医病名上千差万别,以致难以以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名来概括。如多关节疼痛是“痹病”、“周痹”,有肾炎、肾功能损害属“水肿”,有肝脏损害属“黄疸”、“胁痛”,有急性心内膜炎、心肌损伤者属“心悸”,有胸水者属“悬饮”,表现神志异常者,可称为“癫狂”、“痫证”等。总之,由于病情的发展阶段不同,累及的脏腑各异,可有不同的名称。但对于SLE的中医命名,尚缺乏能反映本病内涵的统一的认识,因此沈丕安教授结合临床经验体会,提出了“斑痹”的新病名,值得借鉴。
小 结
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从而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这是红斑狼疮的“本质”所在。反映在“标”上则为结缔组织病变,包括皮肤、粘膜、肌肉、血管、浆膜的炎症;有各系统和器官的表现,也可出现全身症状。一般DLE、SCLE以皮损表现为主,而SLE则常伴随全身各系统器官的症状。纵观以往的中医命名可以发现,古代医家尤其重视红斑狼疮的皮肤表现,如“温毒发斑”、“红蝴蝶”、“鸦疮”、“赤丹”等病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斑狼疮的特征性表现,但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所反映的病情往往很局限,有时一种命名包含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而且在不分型的情况下很难把握病情和预后。因此,将中医病名进行规范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①便于学术交流,在彼此借鉴的基础上促进中医治疗红斑狼疮的发展;②规范临床,以利于临床医生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和预后;③使中医能与西医同步发展。虽然祖国医学并未确切论述红斑狼疮的理法方药,但临证时我们不妨借鉴古人治疗上述各病的宝贵经验,取各家之长,并结合现代科技,以期开辟一条治疗红斑狼疮的新途经。
5、请教这不是风湿病是什么病啊?
参考资料:
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病,男女老少都可能得,但以青少年为多。一般风湿病发生的冬春寒冷季节,且北方发病率比南方高。
风湿病的主要特征是低烧,关节疼痛并又肿又红。其特点:大关节上通常出现交替发病,膝关节疼肿好了肘关节或肩关节又犯病了。风湿病发作时身上会出现不疼不痒的小红疹,过两天就消失;有时四肢或头皮也会出现不引人注意的小硬结。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症状来断定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慢性病,易反复出现急性发作。但在急性期后,即使红肿消退,关节不变形,功能似乎完全恢复,仍不等于已经完全恢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经过反复发作后引起的病变,心脏受到损坏,病从出现心慌、气短、消瘦、多汗等病变为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病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过敏性反应。多在患过中耳炎、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病1-4周年发生的。青少年因抵抗力较弱,易得这类病。体质差的人也容易发生变态反应,得病机会也多。防止风湿病关键是要防止链球菌的感染。平时,我们不仅要排好学习、工作、劳动、休息和饮食,还要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对容易引起风湿病的病症应治疗彻底。如患了风湿病,应及时治疗,并注意休息,避免经常发作和病情的加重。
生姜皮可治疗风湿症
生姜皮晒干研末,装瓶内储存,备用。风湿病患者,每次取姜皮末半茶匙冲酒饮服,可以缓解症状。
古代对风湿病是怎样认识的?
人类认识风湿病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认识规律。几千年来,风湿病一直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人们在征服这类疾病的漫长实践活动中,对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并不断地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新的理论。纵观风湿病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8世纪):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就已出现风湿(rheuma)一词。rheuma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流动,反映了最初人们对此类疾病发病机制的推想,即病因学中著名的体液论。体液论认为人体中有4种基本体液,包括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其中任何一种失调或异常流动都会导致疾病,如引起疼痛则称之为风湿病。在近2000年里,体液论在风湿病的病因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对体液通过何种途径和方式引起关节炎症未曾描述。
长期以来,风湿病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主要用来说明周身的酸痛和疼痛,人们对其具体定义和临床范围并不清楚。然而由于当时许多重要的临床特点尚未被认识,亦缺少先进技术的帮助,对于临床学家来说,风湿病仍不失为一个比较合适的名称。Baillou(1538~1616)最早将风湿病与关节疾病联系在一起,他用风湿病(rheumatism)来表示一类与痛风不同的急性关节炎,从而首次将风湿病看作一个独立的疾病。1676年,Sydenham最先将急性风湿病的临床表现清楚地描述为“主要侵犯青少年的剧烈的游走性关节疼痛并伴有红肿”,使之与痛风区别开来。其描述即为后人所称的风湿热。
第二阶段(公元18世纪至现在):17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理论知识逐步加深和各种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使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776年Scheele对于尿酸的发现标志着现代风湿病学的开始。
现代对风湿病是怎样认识的?
19世纪初,有些学者认识到风湿病分类学进展的缓慢。Heberden曾写道:“风湿病是各种酸痛和疼痛的统称,虽然这些酸痛和疼痛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但却没有各自特定的名称,而且往往与已有的特定名称的其他疾病难以区别。”因此,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各类风湿病的特征,目的是彼此加以区分。他们通过对大量风湿病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各自临床特点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而提出许多新的疾病名称。但限于认识尚不够深入,最初报道的病例常不能反映出疾病的独特性。例如早在1831年和1856年,就已有人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了描述,但直到19世纪末才与其他脊柱炎区别开来。
随着病理学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风湿病为一全身性疾病,可累及身体各个部位。1927年至1934年期间,Klinge在研究风湿热的发病机制时发现有全身结缔组织的病变。病理学家Kl emperer总结了自己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硬皮病的经验以及Klinge的研究成果,认为这些疾病是全身胶原系统遭受损害的结果。他于1941年提出了“胶原病”的概念。由于风湿病的病变并不局限于胶原组织,1952年Ehrich建议将“胶原病”改名为“结缔组织病”,这一病名曾被临床学家和基础学家广为应用。然而结缔组织病并不能包含风湿病的全部,所以当今的临床学家多主张仍使用风湿病这一名称。
近30年来,由于生物化学、免疫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快速进展,风湿病的研究领域也大为扩大和深入。1950年左右,类风湿因子(1948)、狼疮细胞(1948)、抗核抗体(1950)陆续被发现以及泼尼松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治疗(1950),一系列重大进展使风湿病学有了一个飞跃发展,使风湿病的研究进入到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崭新阶段。
风湿病会引起哪些病理改变?
风湿病的共同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全身的胶原纤维、小血管(动静脉)、各关节滑膜、软骨、骨、皮肤、肌肉、各内脏等部位的损伤,其变化特点有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纤维蛋白渗出,各种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坏死,肉芽肿形成。病变晚期可有纤维化及玻璃样变性。
不同类型的疾病,其病理变化也有所不同,有的以血管炎变化为主,有的以滑膜的渗出增生为主,有的则以各种肌纤维的变性、炎症改变为主,也有的以小血管的进行性硬化从而进展到内脏硬化为主。因此不同类型的疾病,有其病理变化特点和发展规律。
(1)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
它是指组织间质内出现类粘液的积聚,镜下见病变处的间质变为疏松,充以染成淡蓝色的胶状液体,其中可有一些多角形、星芒状细胞散在,并且突起互相联缀。病变常见于结缔组织的粘液样变性,如急性风湿病时的心血管壁。
(2)纤维素样变性(fibrinoid degeneration)
又称纤维蛋白样变性,为间质胶原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变性,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变为境界不清晰的颗粒状或块状无结构强嗜酸性红染物质,状似纤维素,故称之为纤维素样变性,由于其实为一种组织坏死,故而又可称为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 necrosis),如类风湿皮下结节的坏死就是纤维素样坏死。
(3)淀粉样变性(amyloid degeneration)
组织内有淀粉样物质沉积称为淀粉样变性,多见于细胞间或血管内膜下沉着,HE染色为淡红均质状,刚果红染色为阳性反应,偏振光显微镜观察有特异的绿色双折射。
(4)玻璃样变性
又称为透明样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主要见于结缔组织、血管壁及细胞内。镜下为嗜伊红染色同质状半透明的蛋白样物质,虽然在不同原因所致的不同病变细胞组织中可有透明样变性,但其发生机制和化学成分均不相同。如瘢痕组织、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及肾小动脉壁的玻璃样变性。
(5)炎性细胞浸润
大多数病变的炎性浸润以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为主,有的病变可有较多的浆细胞浸润(如类风湿滑膜炎),有的可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如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有的血管炎早期可以嗜中性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晚期则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或浆细胞浸润为主。
(6)增生性变化
主要表现为纤维母细胞、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内皮、外皮细胞增生、肉芽肿形成。晚期纤维母细胞可由静止状态的纤维细胞转变而来,也可由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分化而来。幼稚的纤维母细胞胞体大,两端常有突起,突起也可呈星状,胞浆略显嗜碱性。电镜下,胞浆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及核蛋白体,说明其合成蛋白的功能很活跃。纤维母细胞停止分裂后,可开始合成并分泌原胶原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细胞逐渐成熟,变成长梭形,胞浆越来越少,核越来越深染、成为纤维细胞。全身小血管(动静脉)可有内皮或外皮细胞增生,管壁坏死,血栓形成,最后纤维化等。如果炎症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则该病灶称为肉芽肿。不同病因可以引起形态不同的肉芽肿,因此病理医师可根据典型的肉芽肿形态特点作出病理诊断。炎症吸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最后病灶可纤维化、玻璃样变及硬化。
风湿病的关系如何?
疼痛是风湿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风湿病临床中,起源于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的疼痛最为常见,然而肢体和躯干部位的疼痛也可见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病变。肢体远端关节的疼痛能够得到准确的定位,但起源于内脏及躯干和肢体深层结构的疼痛则不尽然如此,所有深在性疼痛都具有某些共性,即患者不能确切定位此类疼痛的起源,诸如关节、骨骼、肌肉、神经根或干、内脏等结构病变所引起的疼痛。
风湿病临床医生,首先应确立疼痛的解剖起源,即疼痛定位;其次是明确引起疼痛的病理过程的特性,即病变性质;最后是众多影响疼痛耐受,甚至导致疼痛发生的心理—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风湿病临床实践中,疼痛的成功治疗显然取决于对这些因素与疼痛间内在关系的了解,必然建立在坚实的解剖、生理、病理和心理学基础之上。
痛体验与心理状态有关吗?
疼痛体验具有一定的情感成分,所以心理因素在所有的疼痛持续状态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力,忍受疼痛不向外界表达等,受种族、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例如某些个体受到训练,具有特殊习惯或为粘液质,可以忍受疼痛不以为然;而另一些个体则恰恰相反。疼痛可以为抑郁的表现或突出症状。反之,抑郁也可以成为持续性疼痛的并发症。甚至形成药物依赖。另有些个体,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感受疼痛,所有这些因素,临床医生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在风湿病临床中,决不应忽视慢性疼痛对病人的影响。持续性疼痛会增加烦躁、疲劳、睡眠障碍和食欲下降。也有一些疼痛病人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们的疾患,向医生、家庭、乃至社会提出不尽合理的要求。因此,如同心理—社会因素对疼痛病人的影响一样,疼痛的心理—社会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医生如何接诊疼痛患者?
一般情况下,未经医生的提示只有少数内省力极强的病人能够主动提供较为完整的病史资料,多数病人则只关注其体验最深刻的部分,即疼痛的部位和强度,所提供的病史常为:“我右腿疼”、“腰疼”、“疼痛得不能入睡”等等。准确无误地判断疼痛起源和性质,有赖于原始病史资料的准确性、深入性和系统性。一般的疼痛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均需要对下述因素进行了解:1.疼痛的病程;2.疼痛的部位和范围;3.疼痛的性质和特点;4.疼痛的程度;5.疼痛发生的频度和规律性;6.每次发作持续时间;7.伴随症状,如肌肉痉挛、强直、无力、萎缩,其他感觉症状,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8.诱发因素,如呼吸,用力,颈、四肢、躯干的位置和姿势,情绪障碍等;9.缓解因素,如身体姿势、药物、休息、饮食等;10.疼痛发生前的预兆;11.既往疾病及伴随疾病;
6、风湿的形成
风湿病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体质下降,抗风湿功能力差所至,一般表现在几个方面。1、疲劳和热身运动后,受凉寒气侵入,形成各种疼痛症候,2、夏热天卫表大开受凉,凉气入内导致各种疼痛,酸,困症候,3、汗后表皮开受凉,使凉气入内,阻碍气血运行,导致疼痛症候。4、情绪不好着凉会引起寒气入经,可入脏腑,白话说“气着凉”发展下去是严重的。
7、我这是风湿病吗?,
参考资料:
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病,男女老少都可能得,但以青少年为多。一般风湿病发生的冬春寒冷季节,且北方发病率比南方高。
风湿病的主要特征是低烧,关节疼痛并又肿又红。其特点:大关节上通常出现交替发病,膝关节疼肿好了肘关节或肩关节又犯病了。风湿病发作时身上会出现不疼不痒的小红疹,过两天就消失;有时四肢或头皮也会出现不引人注意的小硬结。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症状来断定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慢性病,易反复出现急性发作。但在急性期后,即使红肿消退,关节不变形,功能似乎完全恢复,仍不等于已经完全恢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经过反复发作后引起的病变,心脏受到损坏,病从出现心慌、气短、消瘦、多汗等病变为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病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过敏性反应。多在患过中耳炎、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病1-4周年发生的。青少年因抵抗力较弱,易得这类病。体质差的人也容易发生变态反应,得病机会也多。防止风湿病关键是要防止链球菌的感染。平时,我们不仅要排好学习、工作、劳动、休息和饮食,还要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对容易引起风湿病的病症应治疗彻底。如患了风湿病,应及时治疗,并注意休息,避免经常发作和病情的加重。
生姜皮可治疗风湿症
生姜皮晒干研末,装瓶内储存,备用。风湿病患者,每次取姜皮末半茶匙冲酒饮服,可以缓解症状。
古代对风湿病是怎样认识的?
人类认识风湿病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认识规律。几千年来,风湿病一直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人们在征服这类疾病的漫长实践活动中,对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并不断地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新的理论。纵观风湿病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8世纪):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就已出现风湿(rheuma)一词。rheuma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流动,反映了最初人们对此类疾病发病机制的推想,即病因学中著名的体液论。体液论认为人体中有4种基本体液,包括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其中任何一种失调或异常流动都会导致疾病,如引起疼痛则称之为风湿病。在近2000年里,体液论在风湿病的病因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对体液通过何种途径和方式引起关节炎症未曾描述。
长期以来,风湿病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主要用来说明周身的酸痛和疼痛,人们对其具体定义和临床范围并不清楚。然而由于当时许多重要的临床特点尚未被认识,亦缺少先进技术的帮助,对于临床学家来说,风湿病仍不失为一个比较合适的名称。Baillou(1538~1616)最早将风湿病与关节疾病联系在一起,他用风湿病(rheumatism)来表示一类与痛风不同的急性关节炎,从而首次将风湿病看作一个独立的疾病。1676年,Sydenham最先将急性风湿病的临床表现清楚地描述为“主要侵犯青少年的剧烈的游走性关节疼痛并伴有红肿”,使之与痛风区别开来。其描述即为后人所称的风湿热。
第二阶段(公元18世纪至现在):17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理论知识逐步加深和各种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使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776年Scheele对于尿酸的发现标志着现代风湿病学的开始。
现代对风湿病是怎样认识的?
19世纪初,有些学者认识到风湿病分类学进展的缓慢。Heberden曾写道:“风湿病是各种酸痛和疼痛的统称,虽然这些酸痛和疼痛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但却没有各自特定的名称,而且往往与已有的特定名称的其他疾病难以区别。”因此,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各类风湿病的特征,目的是彼此加以区分。他们通过对大量风湿病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各自临床特点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而提出许多新的疾病名称。但限于认识尚不够深入,最初报道的病例常不能反映出疾病的独特性。例如早在1831年和1856年,就已有人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了描述,但直到19世纪末才与其他脊柱炎区别开来。
随着病理学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风湿病为一全身性疾病,可累及身体各个部位。1927年至1934年期间,Klinge在研究风湿热的发病机制时发现有全身结缔组织的病变。病理学家Kl emperer总结了自己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硬皮病的经验以及Klinge的研究成果,认为这些疾病是全身胶原系统遭受损害的结果。他于1941年提出了“胶原病”的概念。由于风湿病的病变并不局限于胶原组织,1952年Ehrich建议将“胶原病”改名为“结缔组织病”,这一病名曾被临床学家和基础学家广为应用。然而结缔组织病并不能包含风湿病的全部,所以当今的临床学家多主张仍使用风湿病这一名称。
近30年来,由于生物化学、免疫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快速进展,风湿病的研究领域也大为扩大和深入。1950年左右,类风湿因子(1948)、狼疮细胞(1948)、抗核抗体(1950)陆续被发现以及泼尼松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治疗(1950),一系列重大进展使风湿病学有了一个飞跃发展,使风湿病的研究进入到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崭新阶段。
风湿病会引起哪些病理改变?
风湿病的共同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全身的胶原纤维、小血管(动静脉)、各关节滑膜、软骨、骨、皮肤、肌肉、各内脏等部位的损伤,其变化特点有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纤维蛋白渗出,各种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坏死,肉芽肿形成。病变晚期可有纤维化及玻璃样变性。
不同类型的疾病,其病理变化也有所不同,有的以血管炎变化为主,有的以滑膜的渗出增生为主,有的则以各种肌纤维的变性、炎症改变为主,也有的以小血管的进行性硬化从而进展到内脏硬化为主。因此不同类型的疾病,有其病理变化特点和发展规律。
(1)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
它是指组织间质内出现类粘液的积聚,镜下见病变处的间质变为疏松,充以染成淡蓝色的胶状液体,其中可有一些多角形、星芒状细胞散在,并且突起互相联缀。病变常见于结缔组织的粘液样变性,如急性风湿病时的心血管壁。
(2)纤维素样变性(fibrinoid degeneration)
又称纤维蛋白样变性,为间质胶原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变性,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变为境界不清晰的颗粒状或块状无结构强嗜酸性红染物质,状似纤维素,故称之为纤维素样变性,由于其实为一种组织坏死,故而又可称为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 necrosis),如类风湿皮下结节的坏死就是纤维素样坏死。
(3)淀粉样变性(amyloid degeneration)
组织内有淀粉样物质沉积称为淀粉样变性,多见于细胞间或血管内膜下沉着,HE染色为淡红均质状,刚果红染色为阳性反应,偏振光显微镜观察有特异的绿色双折射。
(4)玻璃样变性
又称为透明样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主要见于结缔组织、血管壁及细胞内。镜下为嗜伊红染色同质状半透明的蛋白样物质,虽然在不同原因所致的不同病变细胞组织中可有透明样变性,但其发生机制和化学成分均不相同。如瘢痕组织、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及肾小动脉壁的玻璃样变性。
(5)炎性细胞浸润
大多数病变的炎性浸润以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为主,有的病变可有较多的浆细胞浸润(如类风湿滑膜炎),有的可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如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有的血管炎早期可以嗜中性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晚期则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或浆细胞浸润为主。
(6)增生性变化
主要表现为纤维母细胞、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内皮、外皮细胞增生、肉芽肿形成。晚期纤维母细胞可由静止状态的纤维细胞转变而来,也可由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分化而来。幼稚的纤维母细胞胞体大,两端常有突起,突起也可呈星状,胞浆略显嗜碱性。电镜下,胞浆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及核蛋白体,说明其合成蛋白的功能很活跃。纤维母细胞停止分裂后,可开始合成并分泌原胶原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细胞逐渐成熟,变成长梭形,胞浆越来越少,核越来越深染、成为纤维细胞。全身小血管(动静脉)可有内皮或外皮细胞增生,管壁坏死,血栓形成,最后纤维化等。如果炎症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则该病灶称为肉芽肿。不同病因可以引起形态不同的肉芽肿,因此病理医师可根据典型的肉芽肿形态特点作出病理诊断。炎症吸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最后病灶可纤维化、玻璃样变及硬化。
风湿病的关系如何?
疼痛是风湿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风湿病临床中,起源于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的疼痛最为常见,然而肢体和躯干部位的疼痛也可见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病变。肢体远端关节的疼痛能够得到准确的定位,但起源于内脏及躯干和肢体深层结构的疼痛则不尽然如此,所有深在性疼痛都具有某些共性,即患者不能确切定位此类疼痛的起源,诸如关节、骨骼、肌肉、神经根或干、内脏等结构病变所引起的疼痛。
风湿病临床医生,首先应确立疼痛的解剖起源,即疼痛定位;其次是明确引起疼痛的病理过程的特性,即病变性质;最后是众多影响疼痛耐受,甚至导致疼痛发生的心理—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风湿病临床实践中,疼痛的成功治疗显然取决于对这些因素与疼痛间内在关系的了解,必然建立在坚实的解剖、生理、病理和心理学基础之上。
痛体验与心理状态有关吗?
疼痛体验具有一定的情感成分,所以心理因素在所有的疼痛持续状态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力,忍受疼痛不向外界表达等,受种族、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例如某些个体受到训练,具有特殊习惯或为粘液质,可以忍受疼痛不以为然;而另一些个体则恰恰相反。疼痛可以为抑郁的表现或突出症状。反之,抑郁也可以成为持续性疼痛的并发症。甚至形成药物依赖。另有些个体,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感受疼痛,所有这些因素,临床医生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在风湿病临床中,决不应忽视慢性疼痛对病人的影响。持续性疼痛会增加烦躁、疲劳、睡眠障碍和食欲下降。也有一些疼痛病人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们的疾患,向医生、家庭、乃至社会提出不尽合理的要求。因此,如同心理—社会因素对疼痛病人的影响一样,疼痛的心理—社会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医生如何接诊疼痛患者?
一般情况下,未经医生的提示只有少数内省力极强的病人能够主动提供较为完整的病史资料,多数病人则只关注其体验最深刻的部分,即疼痛的部位和强度,所提供的病史常为:“我右腿疼”、“腰疼”、“疼痛得不能入睡”等等。准确无误地判断疼痛起源和性质,有赖于原始病史资料的准确性、深入性和系统性。一般的疼痛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均需要对下述因素进行了解:1.疼痛的病程;2.疼痛的部位和范围;3.疼痛的性质和特点;4.疼痛的程度;5.疼痛发生的频度和规律性;6.每次发作持续时间;7.伴随症状,如肌肉痉挛、强直、无力、萎缩,其他感觉症状,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8.诱发因素,如呼吸,用力,颈、四肢、躯干的位置和姿势,情绪障碍等;9.缓解因素,如身体姿势、药物、休息、饮食等;10.疼痛发生前的预兆;11.既往疾病及伴随疾病;
8、古代人怎么治疗风湿的
贴古代的膏药啊 哈哈 要是到过去 我就给推荐正午阳光的 热磁寒痛贴 效果可以的。
9、古代那个医生是看风湿骨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