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南山风湿野草

南山风湿野草

发布时间:2020-04-09 18:31:41

1、这是什么野草药,茎叶背面有细毛刺,治风湿的。

茜草

可查证

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是指终南山吗

先说这“南山”,是哪里的南山?可以肯定,不是唐朝人最热衷的长安附近终南山。陶渊明所处的东晋王朝,长安和终南山不归他们管。他所歌唱的《南山南》,在今天的江西庐山。因为他隐居的柴桑县,就在今天的庐山脚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出处:归园田居 其三
归园田居 其三
东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荒秽(huì):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
荷(hè)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大诗兄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短短十个字,你可能觉得平淡无奇,但是大诗兄告诉你,这里包含了相当丰富的信息量:
先说这“南山”,是哪里的南山?可以肯定,不是唐朝人最热衷的长安附近终南山。陶渊明所处的东晋王朝,长安和终南山不归他们管。他所歌唱的《南山南》,在今天的江西庐山。因为他隐居的柴桑县,就在今天的庐山脚下。
我们再说这个“豆”。豆,是中国古代五谷稻、黍、稷、麦、菽中的“菽”,也就是大豆。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先秦史书《左传》中就有“菽麦不分”的说法,可见种植时间之早。在陶渊明的年代,中国人很可能已经吃上了豆腐、喝上了豆浆。咸菜毛豆?甚好,每日喝粥必备。
陶渊明不是当官的料,其实也不是当农民的料。所以,虽然他披星戴月地耕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实际效果是“草盛豆苗稀”,草长得比豆苗还高!但是,人家在乎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好不好?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多美的意境。白露节气过后,秋天的黎明或者傍晚,你行走在乡野田间,踏着枯黄的野草,裤脚管掠过两旁的蒿草。你听着秋虫的鸣叫,小蚱蜢四处逃散,鹧鸪倏忽从草丛中飞出。你不经意低头一看,鞋子、袜子、裤脚,全部湿透了。秋露早已沾染了你,你并没有察觉。衣服被露水沾湿没关系,我只要过我想过的生活。

3、请问这种野草叫什么名字,路边上到处都是,我爸说土话叫野红萝卜

川芎,原名芎藭。一种中药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百痛,主要栽培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等地。 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度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回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 本品辛温升散,凡阴虚阳亢及肝答阳上亢者不宜应用;月经过多、孕妇亦忌用。
伞形科芹亚科藁本属

4、这是什么野草有什么功效

薄荷

薄荷,又叫番薄荷、苏薄荷,为唇形科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喜好温暖湿润环境。薄荷是世界三大香料之一,号称“亚洲之香”,广泛应用于医药百、化工、食品等领域,世界年消费量在万吨以上,且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我国主要产地有江苏、江西、河北、四川等省。

药用价值
薄荷以全草入药度,亦可食用,主要用来提炼薄荷油和薄荷脑,二者是薄荷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也是区分不同薄荷品种的依据。薄荷可用于牙膏与口腔卫生用品、食品、卷烟、酒、清凉饮料、化妆品与香皂的加香。在医药上,它广泛应用于祛风专、防腐、消炎、镇痛止痒等药品中,如清凉油、风湿油等。
《本草纲目》认为:薄荷味辛、性凉,无毒。长期做菜生吃或熟食,能祛邪毒,属除劳气,解困乏,使人口气香洁。还可治痰多及各种伤风。此外,煎汤洗可治膝疮,榨汁服可去风热及口齿诸病,捣成汁含服去舌苔苦涩;用叶塞鼻,止出血;还可治蜂蛰蛇伤。

5、写出两种野草的名称和特点.

1、马唐

马唐在低于20℃时,发芽慢,25-40℃发芽最快,种子萌发最适相对湿度63%-92%;最适深度1-5厘米。喜湿喜光,潮湿多肥的地块生长茂盛,4月下旬至6月下旬发生量大,8-10月结籽,种子边成熟边脱落,生活力强。成熟种子有休眠习性。

一年生。秆直立或下部倾斜,膝曲上升,高10-80厘米,直径2-3毫米,无毛或节生柔毛。叶鞘短于节间,无毛或散生疣基柔毛;叶舌长1-3毫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4-12毫米,基部圆形,边缘较厚,微粗糙,具柔毛或无毛。

2、牛筋草

牛筋草根系发达,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很强,对土壤要求不高;它的生长时需要的光照比较强,适宜温带和热带地区。

大多数杂草种子为抵抗不良环境条件均存在一定的休眠,当种子由休眠状态转变为萌动状态时,需要有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水分、氧气、土壤类型及土层深度。当进入生长季节时,种子也开始萌发生长,在环境条件不适宜萌发时,种子休眠,在土壤中多年,仍有生活力。

牛筋草杂草可通过有性和无性方法繁殖和增加。有性繁殖通过种子繁殖,无性繁殖通过根、茎、叶或根茎、匍匐茎、块茎、球茎和鳞茎等器官繁殖。杂草可以通过营养繁殖器官散布传播,但主要是通过种子到处散布传播。

杂草种子主要是借助自然力如风吹、流水及动物取食排泄传播,或附着在机械、动物皮毛或人的衣服、鞋子上,通过机械、动物或人的移动而到处散布传播。

3、马齿苋

马齿苋性喜高湿,耐旱、耐涝,具向阳性,适宜在各种田地和坡地栽培,以中性和弱酸性土壤较好。其发芽温度为18℃,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当温度超过20℃时,可分期播种,陆续上市。保护地栽培可进行周年生产。 

马齿苋进行种子繁殖所用种子都是头年从野外采集或栽培时留的种。其种子籽粒极小,整地一定要精细,播后保持土壤湿润,7-10天即可出苗。

扦插枝条从当年播种苗或野生苗上采集,从发枝多、长势旺的强壮植株上采集为好,每段要留有3-5个节。扦插前精细整土;结合整地施足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扦插密度(株行距)3厘米×5厘米,插穗入士深度3厘米左右,插后保持一定的湿度和适当的荫蔽,一周后即可成活。

4、反枝苋

生在田园内、农地旁、人家附近的草地上,有时生在瓦房上。反枝苋适应性极强,到处都能生长,不耐荫,在密植田或高秆作物中生长发育不好。反枝苋适宜的萌发温度为5℃以上,35-40℃时发芽率最高,适合生长的pH为4.2-9.1的湿润土壤中。 

反枝苋种子数量多,以种子进行繁殖。反枝苋每株可结种子1万-3万粒,并可随风传播,反枝苋受风作用后,种子可被风吹移动至少0.5米之外,而且在距离反枝苋发生区10米以外的空白土壤中仍发现了反枝苋种子的踪迹。

5、铁苋菜

生于海拔20-1 200 (-1 900)米平原或山坡较湿润耕地和空旷草地,有时石灰岩山疏林下。 

可采用催芽繁殖方法,苋菜种子在凉水中浸种24小时,浸种过程中需搓洗几遍,以利吸水。在冬季、早春将浸泡过的种子捞出,用清水搓洗干净,捞出沥净水分,用透气性良好的纱布包好,再用湿毛巾覆盖,放在15~20℃条件下催芽,当有30%~50%的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6、厥菜有什么药用价值?

蕨菜又名龙头菜,自古以来百就被当作可食野菜,深得人们喜爱。

每100克鲜蕨菜含胡萝卜素1.04毫克,维生素B20.13毫克,维生素C27毫克,还含有18种氨基酸、蕨素度、蕨甙、乙酰蕨素、胆碱、甾醇等。

中医认为,蕨菜性寒,味甘,有清热化痰、降气、滑肠、健胃、活血、止痛等作用。可镇静安神,知活血消肿,强健脾胃,祛风。

蕨菜素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道用于发热不退,肠风热毒,湿疹等病。

蕨菜的某些有效成分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其粗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具有下气通便的作用。

民间常用蕨菜治疗痢回疾及小便淋漓不通,有一定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常吃蕨菜能防治高血压,有数据显示,常吃蕨菜的地区,癌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其它地区,所以认为蕨菜还有答一定的抗癌作用

7、野草原文

第一章 家乡的野菜 第二章 采蕨菜 第三章 菜豆花 第四章 锅锅宴
第五章 看电影 第六章 春妮子 第七章 眼镜纪事 第八章 魔芋
第九章 魇 第十章 山地颠轿 第十一章 水搭伴 第十二章 咂酒
第十三章 火工和尚 第十四章 端午节 第十五章 看川戏 第十六章 糍粑
第十七章 校歌 第十八章 鬼工 第十九章 黄齐老爷 第二十章 小甲
第二十一章 保保 第二十二章 记忆松溉 第二十三章 包谷面 第二十四章 草蛐蛐儿和灶居子
正文 第一章 家乡的野菜
春天,蔬菜的种子才下地,挣出几片怯怯的下芽。这时,野菜却遍山遍野地长起来了。
“三月三,茼蒿下米汤。”茼蒿最先出来。茼蒿有一股很烈的中药味,街邻据此称可治昏病。祖母常采来炒着吃,我却不大喜欢。周作人引用顾禄的《清嘉录》云:“因谚有三月三的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这是吴地的习俗,我们松溉却用茼蒿。摘几片茎叶,放在灶头碗柜,能拒虫蚁,特别是偷油婆(蟑螂)。
茼蒿不多,生存期也短,二十来天就过去了,常有乡下小孩子用篮子盛了来叫卖。不论斤两,一束一束地栓了,几分钱一束。“茼——蒿——菜哎——”尖嗓子,声调极高,脆,长声悠悠。最后一个“哎”字拔上去,颤一颤,滑下来,极有音韵。我不爱吃茼蒿菜,却爱听这叫卖声。现在这种菜很少见了,长在地里,多半被人锄去;长在野地,谁也懒得去采。今年春天见学校门口有人卖茼蒿,洗净了散放在篮子里,几乎无人问津。许多人不认识这是什么菜,卖菜的青年解释说:“茼蒿菜,治昏病呢。”想来,他小时侯也沿街叫卖过茼蒿吧?
湿踏菌是小孩子吃的玩意儿,似乎并不属于菌类的一种,而属苔藓类了。春天雨水多,潮湿,湿踏菌是水气的产物,在背阴的地方贴青石长了,象苔藓,却呈半透明。湿踏菌本身没什么味道,但极润极柔,入口即化。采来,洗净,在开水里滤一滤(不能过久,久了,就会化成水),拌上酱醋辣椒,不能下饭,也不能填饱肚子,但可以吃着玩儿。
这是小孩子的宠物,大人极少属意于此。但因为废佐料,轻易不得食。街坊上倒有一个大人爱吃,陈三伯。他是大地主的后人,本来在外地教大学,文革时被发配回乡。他一边吃湿踏菌,一边捧着《毛选》细看。看到兴致处,猛夹几箸;愤怒时,弃箸叹息。这在我们看来,非常有趣。这样一个认真学习《毛选》的人,怎么可能是“现行反革命”呢?陈三伯后来又回去教书了。不知他现在还吃不吃湿踏菌。他要是吃湿踏菌,一定会想起那段生活的。
窄耳根又叫猪鼻孔,可是形状既不象耳朵,也不象鼻孔。每年开春耙田,田边地角极多。我原以为这是故乡的特产,后来到过很多地方,才知道到处都有,但我仍愿意相信它是家乡的野菜。摘耳根应该凉拌了吃,有股闷鼻子的怪味,很多人吃不惯;但也可以晒干了泡茶喝,据说可以消食,饭后饮之最宜。我们那时是常常在田边采来,就便在水田里胡乱洗了,入口生吃,味略酸,生津,可以当得零食了。
有儿歌云:“摘、摘、摘窄耳根,一摘摘到大河礅,捡到一根花头巾。花头巾,想我还,要请姑娘坐花船(即花轿)。”我们那时常唱,却不大理会歌中的意思。
春天将尽,天气热起来。满天星在路旁地边“滋滋滋”地冒出来,一夜之间就铺满空地,浓密的小圆绿叶儿,不留一点空隙,一大片一大片,看着让人心里凉丝丝的。满天星是开花的,开小白花,但极少,只有米粒儿大,藏在叶子底下,不易发现。祖母说,天上的流星掉下来,就变成满天星的一粒小花(所以叫满天星),这找着了,就会娶个漂亮勤快的媳妇。于是,我常到地头去找,一找找老半天,有时找着一粒,就满心欢喜地交给祖母看。祖母郑重其事地收起来。谁知,到了夏天,她却用这些小花泡茶给我喝,说是清热降火呢。我也并不计较,来年还去找。
满天星茎叶太娇嫩,经不得炒、炖,不能单独作菜,只能用来炒鸡蛋、包饺子,添一味清香,并不作裹腹之用。
正文 第二章 采蕨菜
小时候,我寄住在外婆家,外婆家靠着一座大山,叫黄瓜山。有山就能长蕨菜,每年三、四月,遍坡都是。
外婆那儿,古风里有一种习俗:采蕨定亲。所以本地人也把“采蕨”叫做“采亲”。每年蕨菜长满山坡的时候,满娘(姑娘)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扎着鲜艳的红头绳,挽了精致的竹篮,上山采亲。
采着采着,就会采到缠有红布带的蕨菜,红布带是大仔(小伙子)栓上的。这时,那大仔往往就在近旁,吼歌子呢,吹笛呢,喊山呢。满娘乐意,就红了脸把红布带蕨菜采在篮子里,红头绳扯下来往地上一扔,扭身就走。大仔就乐颠颠地把红头绳揣进怀里,对着满娘的后影儿高声唱:
红布带,红头绳,满娘羞得不见人。今天躲,明天哥,后晌咱俩一个窝……
刈麦的时候,大仔就帮女家刈麦。麦刈完了,如果女家中意,插秧时还留下,就算是这家的女婿,可以迎娶新娘子了。成亲那天,红布带蕨菜高高悬在门楣,远远近近的人就都来喝喜酒。
可惜,这种习俗到了我外婆这一代,早已不盛行了。只有关于这事的歌谣留下来,供村里的细仔(小孩)撅着光在尘土里尖声尖气地唱:
蕨菜蕨菜象根筷,两根合起好拈菜;蕨菜蕨菜系根绸,满娘嫁在东湾头……
后来,读了书,识了字,偶尔翻开《诗经》,见到采蕨的句子: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见,我心则说!
想来,这借采蕨会情郎的诗句,就是描述这种习俗的吧!
蕨菜本来是很平常的野菜,采回来用碱水泡,去其苦涩,然后晾干,可炒,可炖,可煎麦粑,也可用盐腌制起来,装进坛子,能吃到第二年。因为多,贱,日子艰难的时候,蕨菜大多与其它杂粮作山民度饥荒用。后来日子红火了,蕨菜却再也离不得,家家厨下仍装了几大坛子。
像其他地方的针线活一样,这里的满娘的本事全在蕨菜里头。同样的蕨菜,不同的做法,加不同的佐料,能干的满娘能制出二三十种花样来,使一家人整年吃蕨菜都不会厌口。
虽然平常,但蕨菜却是农家走亲串户必备之物:麻糖、糍粑、蕨菜、双黄鸭蛋。四色礼品,缺一不可。既朴素,又体面。
后来,蕨菜又进了城,一束一束的用细绳栓了,摆在店里显眼的地方。店门外还要挂一块大招牌,白底黑字:蕨菜。
近年,家乡又办起了蕨菜加工厂,加工成盐蕨菜、酸蕨菜、酱蕨菜、蕨菜辣丝、蕨菜豆豉……蕨菜竟伴随家乡人民走向了全国,走向了港澳东南亚,被称着山珍。
虽然是山珍,因为并没有人特意去种,所以还是野菜。
正文 第三章 菜豆花
现在的孩子,还有谁会唱这首童谣呢——
“推磨儿,拉磨儿,磨豆花儿,请大娘,大娘不吃菜豆花,打烂沙锅‘嘣、嘣、嘣’!”
在我小的时候,菜豆花可是稀罕的物什呢。记得在那时,家里来人来客,爸妈经过艰难的合计,总是说:“磨菜豆花吧。”我们姐弟几个就很勇武地争着去推磨。
菜豆花是很经济的。豆子磨成浆,入锅煮,同胆巴点了,沉淀,滗去清水。然后和了蔬菜和少量的肉末,加上佐料红烧,味道鲜美得很。在那时的我看来,便是天下第一菜了。菜豆花既节约开支,又顾全了主人的脸面,所以那会儿待客,它总是主菜。
我们家是不常吃菜豆花的。一家九口人,老老小小。爸妈在镇修缮社做工,每月拢共七十多块钱。大姐可以挣工资了,但弟妹都还年幼,只好留在家里做家务。我们总盼着能吃上一顿菜豆花,年节是一定的,心急也不能早到,便盼来客。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到门边去看,看门框上吊下蛛网没有:“想不忙,早起床;蜘蛛门前吊,晚上有客到。”
有时,果真就有客到了。我们家几经搬迁,亲戚渐渐疏远,常来的是舅舅。舅舅的衣着,即使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小镇,也显破旧。但他总是笑着,从口袋里掏出新鲜的山货,教我一些有趣的东西。有一次,他教了我这首童谣。我问他:“为啥‘大娘’不吃菜豆花呢?”
舅舅笑了:“这是反话呀。说她抢得凶,把沙锅碰翻了。”真的呢,这么美味的菜肴,不抢翻沙锅才怪!
说来不相信,菜豆花还能治病!那时,我拉肚子,痛得厉害,一天拉五次,人都脱形了。找医生看。打针,吃药,全没用。什么也不能进口,却想吃菜豆花。父亲说:“拉肚子呢,咋吃得?”母亲却心疼了:“看孩子怪可怜,煮一顿吧。”终于破例煮了一顿菜豆花。我一口气吃了三大碗,小小的肚子撑得滚圆。第二天,病竟不治而愈!
跑去告诉医生,医生不信。我记得那是个老人。他抚着自己的秃顶,连连摇头:“怪事,怪事。”
就这样,菜豆花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后来,日子好过起来,不经意中,菜豆花慢慢地从饭桌上消失。要推磨,要煮,要用胆巴点,还要加蔬菜红烧,谁也懒得去费这一番工夫了。再后来,我们搬离了小镇,住进了城里。菜豆花连同那个磨豆子的笨拙的石磨,永远只是记忆了。只是偶尔举箸,还会想起那首童谣,若有所失。
这年春节,搭车从某县城过,看到路边一副大招牌,右下角一行小字:“菜豆花。”那么小的字,又在毫不起眼的位置,我却一眼就看到了。赶紧下车,要了一碗。菜里加了火腿,腊肉,香菇,黄花,油汪汪地诱人。夹了一口,味道竟大不如前。几箸下来,终于败了兴,怅然而去。
已非斯时斯地,没有了当初吃菜豆花的心境,就算是原来的味道,也不再是原来的菜豆花了吧?又怎能品尝出其中的美味呢?
正文 第四章 锅锅宴
我现在对于小时候冬天的记忆,仿佛就只有“锅锅宴”了。
那时,冬天常常下雪的,家里总生了一个用破瓷盆糊的小火炉。
炭,是炉渣堆里捡来的。傍晚,一家人围了火炉,通红的炉火映了各人的脸,都暖暖的。炉火上炖一只乌黑的缺耳朵的小铝锅,翻滚的水,一小撮盐,几滴油,少许干辣子——这就是锅锅宴了。
说是“宴”,实际寒碜得很。那时并没有什么吃的,就萝卜还贱,零卖两分钱一斤,整挑买只算一分五。我们家总是成挑买的。大部分切了,挂在屋檐下,制成风萝卜干,使得一年四季都有菜吃。小部分堆在屋角,供冬天的食用了。傍黑,洗净,一片一片切了,莹白地在烧箕里盛着,上面滚着些火的红光,在人的心里映出些暖暖的渴望。
待到身子烤暖和了,水也便烧开了。把那一块块白玉投进去,不一会儿香气就钻了出来,满屋子的空气也都有了生气,活起来。若是爸爸先前还讲着故事,这会儿也停了下来。大家都静静地聆听铝锅里“啪啪啪”的歌子,心里有种痒酥酥的快活。
有时,能有一小撮葱花,最好的时候,汤里甚至能有几根肉摊上卖剩的骨头,洒上些姜末,那香味就愈飘得悠远。仿佛整个冬天都在这股暖融融的香味里愉悦的呼吸。
煮熟了,揭开盖子,一股白气冲上来,对面的人影便如在水面一般晃荡,仿佛醉汉立不住脚。白气散开,是一片一片的白玉,在清幽幽的汤里半沉半浮着。大家看着,就都举箸。
这时,我记得,有一次爸爸还吟了几句:
“清水浮白荷,
玉泉涌珍珠。
而今夹一块,
三月不食肉。”
边吟,还边摇筷子晃脑袋。
其时,正是“文革”后期,爸爸“走资派”的帽子还戴着(他戏称节约了买帽子的钱),上班之余,居委会安排他扫大街。妈妈从火柴厂要了些材料回家,让我们几姐弟糊火柴盒,以补贴家用。糊一百个火柴盒,才两角钱。爸爸小诗的最后一句,倒是实情。
可是,每晚围着炉火,这一切就都抛在了脑后。
我人小,够不着,面前放一只碗,都给我夹。爸爸每夹一块,就说:“来,吃块鸡腿。”“给你个燕窝。”一会儿就堆了一大碗,往往倒比父母哥姐吃得多些。有一次,邻居杨二娘疑惑地问三姐:“昨晚你们煮什么吃呢?又是鸡又是鱼的。”我在一旁不禁大笑。
但这并不是吃着玩儿,而是代替晚餐的。
我就吃着萝卜长大了。邻居都说我们家的孩子长得水灵,想来就是吃萝卜的缘故罢?
整个冬天,我们家的炉火都是暖暖的。
正文 第五章 看电影
七十年代初,文化正被革着命。那时,乡下是难得看场电影的。
偶尔放一场,四乡八井的人都来看。
看电影的场景很热闹。男女老幼,密密麻麻挤满坝子。电筒是奢侈品,火把便成了主要的照明用具。砍一截青竹,塞块破布,桐油是自家榨的。天黑时,四面八方都有灯火往这里来。乡下没有专门的放映场,常常是借了队上晒谷子的坝子。坝子很大,能容纳八、九百人,这是那时集体经济的特点。近点的,带张竹凳;远点的,席地而坐。
片子不会有什么新鲜的内容。“中国的新闻简报,越南的飞机大炮,朝鲜的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的看了莫名其妙。”赶了十几里地,往往还是八百年前看过的老片子。一群人却张大了嘴,瞪着眼,看得有滋有味。看到兴起时,便把巴掌拍得“啪啪”响。
然而,对于青年男女,看电影的乐趣却不在看电影,而在电影之外。在乡下,难得有集会,青年男女交往颇不便。除了赶场,便是看电影了。赶场在白日,且人多眼杂,不敢动手动脚。看电影却在夜晚,且是露天,四周就是野地,没有限制。大队一通知看电影,青年男女便早早收了工,回家冲个澡,穿戴整齐,兴冲冲地出门邀朋唤友。
到了放映场,这边那边打招呼递烟,往人群里瞄自己期待的身影,说话大声武气,乱得一塌糊涂。电影开映好一会儿才静得下来,已是一对一对地坐了。这时且不忙离开,先说说情话,于暗处掐掐对方的丰臀。因为还有晚到者往这儿赶,不敢去野地里亲热,怕人撞见。
电影映了一半,人群开始悄悄浮动。有人佯称:“二娃子,走,屙尿。”便有青年男女溜下坝子,借着夜幕的掩护,相偎着亲热起来。这时,往往有细崽恶作剧,偷偷捡了土块,投向那一对黑影,然后跑开,捂嘴窃笑。那一对便悠然分开,慌忙回顾,却不敢声张,赶忙换个地方。
这种约会不能成为秘密。父母知晓,每次放电影,少不了一阵争吵。“去嘛!回来不打断你的狗腿!”子女却硬起,宁愿一顿打,也要偷跑了去。
后来,队上就组织了“精神文明清查小组”,专门在放电影时值勤了。抓到过几队,罚款,且在下一次放电影时,在喇叭里通报出来,以示警告。看电影的人便奇怪地少起来。
幸喜不久,“文革”即告结束,又包产到户,办起了乡镇企业。
有了钱,青年们一致要求修个电影院。电影院修起,青年男女就公然在电影院出双入对了。
正文 第六章 春妮子
故乡小镇松溉,镶在川江边的一个山垭口里。石板街行至江边陡然一跌,石阶一级一级地矮下去,是一个小小的码头。码头上整日里栓着几只破旧的木船,只一艘短途载客的机帆船来来往往。
我们家就在码头上,是座小木楼。一半骑在坎上,一半却探出来,由几根木柱撑着。夏天,江水常常涨到木楼下。我每天就靠在木楼窗前往江上望。水鸟,白帆,纤夫,上下客船的鼎沸人声。这天,就看到码头上多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木船——它是带乌蓬的!乌蓬船旁还依着一只小小的渔船,怕连一个人也载不动呢。
我就注意起这条乌蓬船来。
早上,小渔船由一个中年汉子撑了,往下游河湾里荡去,撒下钓钩。乌蓬船尾一个小灶便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个瘦小的女孩拖着大辫子,猫着腰在那里弄早饭。淘米水在船舷边“哗哗哗”地激起小水花。她一会儿弯进蓬里,一会儿又出来,大辫子在脑后悠悠地起伏。有时,湿柴冒出的浓烟熏得她大声咳嗽。等中年汉子撒完钩回来,靠好渔船,早饭也做好了。中年汉子就端了一个大海碗蹲在船头呼呼地吃。女孩却进到了舱里。吃过饭,中年汉子照例又上街卖前一天收获的鱼儿。并不多,只几斤吧,但可以换回一天的伙食了。汉子回来时,照例还拎一包中药。船上什么人病了?我没见着。中午,黄昏,这父女俩就上渔船,到河湾收钩。回来,船尾又升起了炊烟。
这天,舅舅从乡下来了。奶奶说,买条鱼吧。我抢着说:“我去!码头上有条小渔船呢,那里有鲜鱼卖的。”
我揣了钱,跳下台阶,向乌蓬船跑去。到了。那女孩在船尾熬着药,我踌躇地站住了,在河滩上探望。蓬子里半躺着一个中年妇女,腆着肚子,额上包着一张很大的蓝格帕子。这是她母亲吧?怀着孩子,可是又病了。
那女孩终于注意了我,放下手中的蒲扇,说:“小孩,干什么呢?”小孩!你大我多少呢!我心里说,可是还是告诉她:“买条鱼。”谁知她挥挥手,说:“没有了!”我颓丧地转身要走,蓬子里的母亲却说:“春妮子,后舱那条卖给他吧。”原来她叫春妮子!
我站住了,听到春妮子说:“妈,这条是留给你补身子的呢。”母女俩在那里嘀嘀咕咕一阵,春妮子从船尾走过来,气冲冲地说:
“卖给你!”
她瞪着我,脸涨得通红,穿一件蓝布碎花小褂。额前一绺刘海。
耳垂下的颈项上点着一颗小小的黑痣。我无端地觉得这颗黑痣分外地美丽。
中午,奶奶做了一碗豆瓣鱼,香喷喷地端上桌。可是我连碰都不碰。奶奶觉得奇怪,要摸我的额头:“病了?”我躲开了。想起春妮子涨红的脸,想起船舱里那位母亲,她中午没有鱼吃了。奶奶真是的,为什么要买鱼吃呢!
我又来到窗前。
乌蓬船又升起了袅袅的炊烟。那一家子还是那么平静地生活着,并没有因为一条鱼的被卖掉而有所改变。
有时,父亲上街了,春妮子就在船尾洗着衣裳。一边洗,一边在“哗哗”的水声中锐声唱起歌来。那歌声象小船一样起伏着,宛若水面闪闪的银光,荡满码头。有时,她拎着一个长颈玻璃瓶到街上来买酱油,塑料凉鞋(在船上她总是光着脚的)在石板街上踏出清脆的乐音。我就站在街沿上看她。有一次,我见她在吴二伯的杂货摊前站了很久,拿起一根鲜亮的红绸绳,翻来覆去地看着,却终于轻轻地放下了。这红绸绳扎在她的大辫子上,一定很漂亮的。可惜,后来却被前街的杜二姐买走了。
我想,我有钱了,一定给春妮子买根比这好看十倍的红绸绳。
我这样憧憬着。
可是,有一天,乌蓬船不见了。原来泊船的地方飘着几片烂黄的菜叶。
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后来听说他们是叫“革委会”的人赶走了。说是不能卖鱼呢。
怪不得前几天见几个“红袖笼”上了他们的船。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后来我再也没见着他们。只是在忙忙碌碌的空隙,还会想起那条乌蓬船,想起那个叫春妮子的女孩。
故乡我倒是回过一次,修了很多楼房,码头也大变样了,新添了两艘大客轮。那么,春妮子怕是早已不以打渔为生,而住上了楼房了吧。
说当她也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街坊有位吴三伯在外地贩卖私盐,给人家诬着盗贼,抓进了监狱,被判斩首。狱卒知道他是冤枉的,同情他,于是给了他一个逃生的办法。说侩子手是他的哥们,斩首那天,他请侩子手下刀之前先在吴三伯的脸上拍一下,然后举刀,吴三伯就乘侩子手举刀而未落的时机,拔腿就跑。自己和其他狱卒只假装追一下,让他逃脱。吴三伯眼看伸冤无望,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只好答应照办。谁知,到了行刑那天,这一招竟然奏效,吴三伯居然逃脱了!
吴三伯既然是死囚,当然不敢回家,于是逃到很远的外地,依然做他的贩盐生意,还在外地又娶了老婆,生了孩子。
幸喜几年后革命党推翻了满清王朝。于是吴三伯就想回小镇来看他原来的妻子吴三婶。
吴三伯回到家,原以为吴三婶会万分欢喜。谁知,吴三婶看到他,却惊恐无比,道:“你,不是被斩首了吗?”
吴三伯于是把他如何逃脱,并在外地躲了几年的事情讲给了吴三婶听。吴三婶无论如何不相信,还说她早已把吴三伯的尸首埋葬在了后山。这下可把吴三伯搞糊涂了,他坚信一定是吴三婶弄错了,因为自己这几年的生活是真实而实在的啊!
吴三婶进内拿出一件血衣,告诉吴三伯:“埋葬你以后,我特意留下你斩首那天穿的衣服做为纪念。”
吴三伯一看血衣,立即想起,原来,那天侩子手的钢刀在自己的脸上一拍,自己一激灵,想跑,腿却早已跪酸麻了,未及起身,早已身手异处——自己是早已死了!
心念一动,吴三伯立即化为一摊浓血。
奶奶说,一个人死了,还以为自己活着,就会变成魇,在人群中象普通人那样过活。只有知道真相的人,拿着确凿的证据,告诉他,他早已死了,他才会真正地死去!(至于侩子手用钢刀拍吴三伯脸这一节,奶奶解释说,侩子手杀人之前都要用钢刀突然拍一下犯人的脸,犯人不备,一激灵,就会不觉伸长脖子——正好伸出来让侩子手砍!)
听了奶奶这个关于魇的故事,我竟然觉出前所未有的恐怖,对于白天也害怕起来。开始注意观察我身边的人是否有异相——有时觉得某人的一手一足都象魇呢!
当然,我最害怕的是某天突然有一个人走过来,拿出某个我目前尚未知的证据,对我说:
“喂,你早已死了!”
乖乖的东!
正文 第十章 山地颠轿
八里一音,十里一俗。
真是这样的。外婆家离松溉不过二、三十里地吧,那里的习俗却是别样的。
外婆家背靠黄瓜山,地处山地。山地人家迎亲,还依旧俗:抬花轿。抬轿必颠轿,因是山地,便别有情趣。
新娘子早在头一天就已经断食。一是无法方便——中途不能下轿,二是免得颠轿时呕吐。一大早,梳洗整齐,罩了红盖头,静待迎亲队伍。
花轿来了。由一个漂亮机灵的白胖童子作押轿郎——童子坐过的花轿,新娘再坐,婚后必得贵子。花轿,一例的轻巧、结实。轻巧,利于爬山;结实,不怕颠。红杠红罩子,轿顶热热闹闹地扎了龙凤呈祥。轿夫全是健壮漂亮的人物,束着红布腰带,斜批红垫肩,一脸抑制不住的快活。
起轿,上山。山路九道十八拐,曲曲幽幽。轿夫们不慌不忙,迈着四平八稳的步子,沿山道一路悠悠摇来。腿上悠哉游哉,嘴上可不闲着,七嘴八舌,逗新娘说话。
“新娘子,坐稳喽,丢了进不得洞房哟。”
“新娘子,把手伸出来给我抠下痒啥。”
有狡黠一点的,从地上捡起一块干牛屎,塞进轿缝,却又惊叫:
“啊呀,不得了,新娘子屙牛屎!”
一路玩笑。却也不寂寞。
新娘子出门前照例受过母亲的教导,不能开口说话,不然,一过门,两口子有吵不完的架。
轿夫门见这招不灵,也不懈气。有口音亮点的,就唱起了小曲:
小郎今年刚满十,
娶进一个大阿姊。
(哎哟!)
阿姊长得乖又乖,
可惜小郎不晓爱。
(哎哟!)
阿姊要他摸奶子,
他说他不吃奶水。
(哎哟!)
阿姊要他解裤带,
他说屋里没尿罐。
(哎哟!)
……
轿夫们大声吼着“哎哟”,合着节奏,轿子上下起伏。新娘子听得又羞又有趣,想看看唱歌的人,却不敢掀开轿帘,只轻轻揭起盖头,从轿缝里偷眼看那一个个青乎乎的光头。
突然,轿子猛一颠,新娘子差点跌出轿去——原来下山了。轿夫们一手扶轿杠,一手叉腰,喊着号子,快步跑起来。那号子也喊得有名堂:
“杭育!杭育!
(前面喊)天上明晃晃。
(后面应)地下水凼凼。
杭育!杭育!
(前面喊)天上有老鸹。
(后面应)地上有道拐。
杭育!杭育!”
原来,后面看不清道,得前面不断提醒。
山路窄,且曲,不平,七扭八拐。偏偏轿夫故意抬高脚步,纵情疾跑。轿子便像浪里的小船,七上八下,摇摇摆摆。新娘子歪过来歪过去,五脏六腑都翻江倒海起来,又不敢开口,只死命地抓住轿杠。
正跑间,前头轿夫锐声喊:“天上亮光光。”后头急应:“地上树桩桩!”喊罢,轿杠一下子顶在树上,轿夫猛收住脚,轿子便突地顿住。轿子里一声尖叫,人不曾跌出来,倒滚出一只千层底绣花布鞋。
轿夫们便哄然爆出一阵大笑,拾起新鞋,揣进怀里。
一路跑跑停停,停停跑跑,轿夫们越颠越高兴。脚步忽快忽慢,忽左忽右。轿杠也一会儿换到左肩,一会儿换到右肩。远远地看,花轿便像一只翻飞的花蝴蝶,一路翩翩。
新娘子一上午的精心打扮全部报废。待到拢得婆家,已是乌云散乱,胭脂不匀。掉了一只鞋,当然下不得轿。没奈何,新郎掏出红封,向轿夫们“买”下新鞋,由伴娘给新娘穿上,才扶出花轿。还未过门,已吃了一回做媳妇的苦头。

8、寻找一种野草

艾草,拼音:ài cǎo
【物种名称】 艾草
【别 名】 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艾叶、青
【拉丁学名】 Artemisia princeps
【英文名称】 Asiatic wormwood
【科属分类】 菊科, 艾属
【出处】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 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分枝多。株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有棱,外被灰白色软毛,茎从中部以上有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不规则的互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托叶,裂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正面深绿色,稀疏白色软毛,背面灰绿色,有灰色绒毛;上部叶无柄,顶端叶全缘,披针形或条状披针花,头状花序,无梗,多数密集成总状,总苞密被白色绵毛;边花为雌花,7~12朵,常不发育,花冠细弱;中央为两性花,10~12朵。花色因品种不同,有红色、淡黄色或淡裼色。瘦果长圆形,有毛或无毛。
【药用特性】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全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长期使用艾草叶的副作用:如果挥发油(香味成分)使用过多,对神经会有抑制。
【其他使用方法】
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份。"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做为"灸"使用。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江浙一带还将艾草制作成青团子,一般在清明节食用,可祭祖(制作方式为:将嫩艾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团子内还可加芝麻等辅料)。
【染料作用】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还具有功能性作用。
【分布】
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如朝鲜半岛、日本、蒙古。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西南以及陕西及甘肃等均有分布。其适应性强,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阳而排水顺畅的地方都生长,但以湿润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
【栽培要点】
目前郎溪县生产的艾草都是通过加工后出口日本,该国用作食用。生长主要以采收鲜嫩株头及嫩叶为目的。生产中主要以根茎分株进行无性繁殖,但也可用种子繁殖。一般进行种子繁殖在3月份播种,根茎繁殖在11月份进行。畦宽1.5米左右,畦面中间高两边低似“鱼背”型,以免积水,造成病害。播种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米2施腐熟的农家肥4000千克,深耕与土壤充分拦匀,排后即浇一次充足的底水。
每年3月初在地越冬的根茎开始萌发,4月下旬采收第一茬,每公顷每茬采收鲜产品11250~15000千克,每年收获4~5茬。每采收一茬后都要施一定的追肥,追肥以腐熟的稀人畜粪为主,适当配以磷钾肥。生产中要保持土壤湿润。企业收购合同价为每千克0.65元,一般农户每公顷纯收入达22500 元左右。郎溪县生产的艾草经加工的成商品艾及艾草茶出口日本。该县有较多的岗地,因其生产水稻取水困难,所以在岗地生产艾草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植被,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郎溪县艾草生产已有十年历史,现有品种6个,生产面积100公顷。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现拟再建200公顷的艾草生产基地,扩大加工流水线,以达到扩大日本市场和国内部分市场的需要。
首先准备好糯米干粉,磨得越细越好,艾草准备多些,芝麻、花生适量,猪油适量,黄片糖和白糖适量,柚子树叶或者芭蕉叶若干。
艾草用清水洗净后,入大锅里煮开,其间加一点点苏打粉一起同煮,这样可以使艾草容易煮烂,煮好艾草后,捞出再用清水洗净,然后挤干水分备用。
把花生和芝麻洗净后,分别入锅里炒香,然后放入搅拌机搅碎备用,黄片糖切碎加入花生芝麻馅里,再加入适当的猪油和白糖,搅拌均匀后,制成艾糍粑的馅备用。
用适量的黄片糖放入锅中煮成水状,然后把糯米粉置入大盆,加入黄糖水及处理过的艾草,一起搓揉,尽量揉久些,以便艾草能充分的和糯米粉搅拌均匀,水不可一次加太多,慢慢加入,因为艾草也带有水分,揉好的面应该不干不湿,就象做包子似的面那么样便可。
抓一团面,揉圆后,在中间挖开个洞,装入芝麻花生馅,然后轻轻包好,再揉搓一下成圆形状,蒸笼里垫上柚子叶,把做好的艾糍粑外表抹上一层花生油,然后轻轻置于柚子叶上,置炉上旺火蒸20分钟即可。
艾绒
灸法所用的主要材料。由菊科植物艾蒿的干叶制成。其色泽灰白,柔软如绒,易燃而不起火焰,气味芳香,适合灸用。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有粗细之分,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用于制作艾炷。质地以陈年者为佳。
冰台
艾的别名。见《尔雅·释草》。《本草纲目》:“陆佃《埤雅》云:《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其以此乎?”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名。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含挥发油,对皮肤有刺激,可使局部发热、潮红,皮肤吸收后则使肢体末稍神经麻痹;口服对咽喉及肠胃道有刺激,产生咽喉部干燥、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等反应,并有头晕、耳鸣、四肢震颤、痉挛、谵妄、惊厥、甚至瘫痪。艾中毒能引起肝脏细胞的代谢障碍,出现黄疸型肝炎。艾油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大剂量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小鼠灌胃LD50为2.47ml/kg,腹腔注射LD50为1.12m1/kg[17]。艾叶药用不得超过10g,对人致死量为100g
艾叶可以用来医治妇科病霉菌性阴道炎:用水慢慢的熬煮,沸汤和渣盛在小桶里,再小桶上放点坐的东西直接在上面蒸半小时。要尽量把水煮沸,窗户关牢,人一定要出大汗才行。

9、这是什么植物?山东山上的野草,有图片。

石松,,,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 ),别名伸筋草,隶于石松科石松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其茎直立,为二歧式分枝,叶为小型叶,多为针状,叶的基部膨大,在茎、枝的表面留下的印痕叫叶座。石松植物化石最主要保存类型是茎、枝表面叶座的印痕。其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主治:祛风除湿、通内经活络、消肿止痛、风湿腰腿痛、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刀伤、烫火伤。它生长于海拔3000m左右的高山草甸容,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10、这种常见的野草的学名到底叫什么? 这种草有什么功效?

看起来像是野塘蒿或者是小飞蓬,可以百度对比zd一下

为菊科植物香丝草的全草。

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痛,止血之功效。用于感冒,疟疾,风湿专性关节炎,疮疡脓肿,外伤出血。

小飞蓬,别名小蓬草、加拿大蓬、小白酒草、祁州一枝蒿。

为菊科植物小白酒草的全草或鲜叶,为属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热利湿,散瘀消肿功效。

与南山风湿野草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