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确诊风湿的免疫学指标有那些

确诊风湿的免疫学指标有那些

发布时间:2020-04-09 14:40:03

1、中医确诊风湿的保证是什么

中医上根据痹症的不同特点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和虚痹。
1.行痹(风邪偏胜):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游走无定,屈伸不利,或有恶寒发热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
2. 痛痹(寒邪偏胜):肢体关节疼痛较为剧烈,遇寒则加重,得热而痛减,昼轻夜重,关节无法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苔白滑,脉玄紧。
3. 着痹(湿邪偏胜):肢体关节重于酸痛,痛处固定,下肢特甚,或有肿胀,肌肤麻木,如天气阴雨症状加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4. 热痹(热邪偏胜):起病急,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则舒。多发热恶风,汗多,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5. 虚痹(气血两虚):病程日久,反复不愈,关节疼痛,时轻时重。面黄无华,心悸自汗,头晕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

2、红斑狼疮非抗体免疫指标中的类风湿因子表现在哪些方面?

类风湿因子(RF)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因为这种炕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目前已知又四种类风湿因子,即IgM型、IgA型、IgG型、IgE型。其中的IgM和IgA类风湿因子易于检测,而IgG类风湿因子难于测出,约有50%的IgG类风湿因子被漏检,是“隐匿性类风湿因子”的原因之一。IgA类风湿因子及IgM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破坏程度和关节外表现有关。
西药治疗有很大的副作用,谢东泽专家是提出中药西用理论疗法第一人,全新的疗法必定会给您带去难以预料的治疗效果。

3、类风湿三项正常指标是哪些呢

风湿三项(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
抗o的临床意义:
增高:风湿热病、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等疾病。用于检测风湿病是否在活动期的试验,期间60%~80%可增高;抗“O”增高只能说患者近期曾感染溶血性链球菌,但不一定会患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心脏病,需要同时检测抗链球菌的菌体抗原并结合临床表现等;
类风湿因子(RF)的临床意义: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RA患者RF阳性率为52%~92%,一般RF阳性者疗效差,并伴有其他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炎及动脉炎等;RF阴性者病情较轻,并发症较少,疗效较好。RF阴转或含量降低,可作为评价药物疗效及病情缓解的一个指标;
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意义:
CRP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疾病发作后数小时迅速升高,并有成倍增长之势,其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

4、免疫球蛋白IgM值

光看一项指标还不能说明问题,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您最好到风湿免疫科检查一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详细的临床症状;2、抽血做一些化验,主要是一些免疫学指标;3、有时可能需要照一些X线片,甚至做CT、核磁等。主要检查有没有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或者强直性脊柱炎,或者是风湿免疫其它疾病,总之,先诊断清楚后,再对症治疗,才会事半功倍。
回复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孙尔维主任医师

5、血沉、类风湿因子、抗链“O”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意义?

我们体内有一种蛋白质,被叫做球蛋白。我们已经知道的抗体,就是球蛋白,被称为免疫球蛋白(Ig)。人体内的抗体,分为五种:IgG、IgM、IgA、IgD、IgE。现在我们知道,类风湿因子是以变性的IgG为抗原而产生的自身抗体,也就是说,对应类风湿因子的自身抗原是变性的IgG分子。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患者体内所特有的,但是此问题最早是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中发现的,因此被叫做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可以分为自然发生的和RA特异性的两种。自然发生的类风湿因子,只有IgM一个类型,而且血清滴度比较低,常常可以出现在健康的老年人体内。而RA特异性类风湿因子,血清滴度高,除了主要的IgM型外,还有IgG、IgA型。因为IgM型被认为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在类风湿因子阳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约占80%。同时,由于IgM型类风湿因子具有高凝集的特点,易于沉淀,故临床上主要测定IgM型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有乳胶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我们在临床中,可以遇到检查类风湿因子的同时,还检查具体的免疫球蛋白项目,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患者体内的类风湿因子分子类型。也有资料方面,用IgM-RF、IgG-RF、IgA-RF这样的说法,就是具体到了类风湿因子的分子类型,经过大量研究,普遍认为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参与致病过程:①IgM型类风湿因子,可在类风湿关节炎有临床表现前几年就存在于病人血清中;而且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类风湿因子的非类风湿关节炎的“正常人”,具有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高度危险性;②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的病人,较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病人预后差;③IgG型和IgM型类风湿因子的存在与关节外的损害,如类风湿血管炎和类风湿结节相关。因此,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的诊断、预后评估、治疗评测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尽管类风湿因子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血清学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5%的正常老年人RF可阳性,随年龄的增高,阳性率可增高,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人,RF假阳性率为2-25%不等。而且在许多其他疾病中出现,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SLE、 PSS、PM/DM等;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麻风、传染性肝炎、血吸虫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肝硬化、慢活肝、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都可以检测到类风湿因子。 持续高滴度的RF,常提示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活动,且骨破坏发生率高。有学者指出,健康成年人高滴度IgM-RF 是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危险因子。类风湿因子的表示,定性检查用阴性、阳性区别,阳性是异常情况。更多的是定量检查,使用滴度表示,滴度越高、抗体水平越高。在类风湿的治疗中,患者可以达到类风湿因子滴度降低、甚至转阴的结果,但是如果类风湿出现反复,类风湿因子仍然可以重新出现。在类风湿患者中间,也存在不少病例,怎么治疗类风湿因子都存在,但是身体症状、其它检查项目都比较正常,有的情况还是高滴度的情况。我认为应该这样看:这样的患者,至少应该是“高危正常人”中的“高危”,在平常需要注意自我保护,远离会引起复发的因素,预防类风湿的复发。类风湿因子是一个免疫学指标,虽然可以作为一个疗效评价指标,评价治疗的效果,但是不会像血沉、C反应蛋白那样,随着炎症情况而变化明显,因此不作为监控疾病活动的指标,也不需要经常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我们简称抗O或ASO。正常参考值:成人

6、关节疼痛麻木,确诊风湿病,这是初期的现象吗

风湿性疾病是一类侵犯多种组织多系统和内脏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程度不同的免疫性炎症反应,可致成各种组织和器官损伤,严重影响其正常功能。甚至造成致命性损害。此外,大多数风湿性疾病都有关节症状;每个病人,同一种疾病,不同病程都有其特殊性。应该仔细评价,以制订出其个人的治疗计划。治疗目标应包括缓解症状,改善病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延续患者的生命。由于大部分风湿性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因此要争取病人的合作,长期坚持治疗。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理疗,休息及锻练,矫形及手术。要教育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配合治疗。
以下仅就治疗风湿性疾病的药物进行讨论。
药物治疗
治疗风湿性疾病的药物可分为如下几类:
1. 非甾类抗炎药(NSAIDs):此类药物的作用,主要为解热,消炎和镇痛,而达到减轻炎症反应和目的。最早为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至今仍为治疗急性风湿热及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药物。后来生产出各种水杨酸类药物,常用的有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吡罗昔康,萘普生等,但各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不良反应各不相同,主要对胃肠,肾,肝和血液系统,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剂量,用法,副作用等。
2. 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是指糖皮质激素,因为这类药物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有较强和快速的消除炎症及炎症反应带来的各种症状,如发热,关节肿胀和疼痛。所以对各种风湿性疾病,常被用为第一线药物。临床上应用的有短效,中效和长效等制剂。用法有口服,肌肉或关节腔内注射,静脉注射,可根据病种,病情作不同的选择。但由于其并非根治药物,长期大量使用可诱发感染,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糖尿病,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精神异常等;且如停药过快易产生病情反跳现象,故应注意根据病种和病情,调节使用药物的种类和剂量。除重症患者外,原则上以小剂量,短疗程为宜。
3.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又称为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此类药物包括许多种类结构不同,作用各异的药物。它们的共性是起效比较慢,有一定蓄积作用,故停药后,作用消失也较慢,仍可维持一段时间。它们并无直接消炎止痛作用,但通过不同的机制可以起到抗炎及免疫或免疫抑制作用。因而,也可以改善关节肿胀,疼痛,僵直和减轻系统性症状,降低急性期反应蛋白,血沉。如使用时间较长,也可改善其他免疫指标,如RF,ANA等。有的尚可使放射影像得到改善。DMARDs类的药物包括有抗疟药-氯喹、羟氯喹,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磷酰氨,青霉胺,金制剂,环孢素A及来氟米特。
以上各种药物对人体重要的脏器(肝,肾,膀胱,肺,胃肠,生殖腺)和组织(骨髓)各有不同的毒性作用,应注意适应症的选择。
4. 其它:其它治疗包括雷公藤多甙、帕夫林、云克等。
(1) 云克: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胶原酶的活性,防止软骨分解和破坏,抑制破骨细胞。可消炎,镇痛。
(2) 雷公藤总甙:抑制T、B细胞增殖,抑制T-细胞产生IL-2及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抑制前列腺素产生。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其他措施
风湿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对血中有很多循环免疫复合物,有高免疫球蛋白,可选用免疫吸附及血浆清除疗法;去除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和过高的免疫球蛋白,RF,等。如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过多,还可采用单个核细胞清除疗法。从而改善T,B细胞及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降低血液粘滞度,疏通微循环,可以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7、想得到确诊【还不知道】

出现关节肿痛,中年女性,首先要排除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而很早期的百疾病早期,免疫学检查不一定会是阳性,所以这时,不是以免疫学指标为早期诊断依据。我建议你可以拍一下手部的MRI排外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如果这个度检查有问题,就可以早期积极用药干预,如果没问题,就不需要慢作用药干预治疗。而MRI这项检查,是目前最敏感的诊断指标回了,对你而言,比风湿指标更有价值。

(苏励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答导下进行!)

8、检查免疫力指标,没有免疫科,只有风湿免疫科,那要挂风湿免疫科吗?

项目不同天数也不同一般第二天就可取如: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等

9、哪些检查可确诊类风湿

科学、有效的检查,不仅有利于类风湿疾病的确诊,也有利于主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检查采取合理化、科学化的有效治疗方式。1、血液化验检查血小板升高、贫血、血沉增快和C反应蛋白升高都可能是RA病情活动导致,不过尚有一部分RA患者临床上腰背痛等症状较明显但上述个别指标正常。类风湿因子是广泛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一种抗体,是被多数人熟知的、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是否存在的标准之一。需要注意的是,类风湿因子一般在0-20的范围内,一旦出现偏高,引发疾病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如检查出类风湿因子高,务必做进一步检查,确诊是否患了类风湿,从而采取科学治疗。2、X线检查是主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查方法,通常按X线片关节部位的病变程度分为5级:0级为正常;Ⅰ级可疑;Ⅱ级有轻度关节炎;Ⅲ级有中度关节炎;Ⅳ级为关节融合强直。X线检查还有助于关节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类风湿因子检查RA病人类风湿因子高的机率高达90%~96%,而出现偏高,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率就高,所以类风湿因子检测,对确定类风湿性关节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注:类风湿因子是出现在人体内的一种抗体,是类风湿发病的主要表现细胞抗原之一。4、骶髂CT、MRI检查对于用X线等方式不能确诊的、并且对病情有所怀疑的患者可进行CT检查,这种检查可清晰的看到各关节间隙及关节密度、关节间隙模糊情况、骨质糜烂及明显破坏情况。同时可测定关节间的缝隙是否有变窄、变宽、强直或者部分强直等现象。5、关节液检查关节液又称滑液,是由关节滑膜细胞分泌而成,在无菌条件下,行关节腔穿刺,抽出关节液,进行显微镜观察。一般会出现以下五种情况:正常关节液、非炎症性关节液、炎症性关节液、化脓性关节液、血性关节液。这些对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诊断关节病变如:畸形、软组织肿胀、关节渗液、骨性肿胀上也有很好的效果。6、免疫学检查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与免疫系统发生病变有关。1)免疫球蛋白:血清IgA可轻至中度升高,IgA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有关,伴外周关节受累者可有IgA、IgM升高;2)血清补体:C3碎片和C4升高多见于外周关节受累者;3)抗肽聚糖抗体:有类风湿患者出现血清抗肽聚糖抗体升高的案例;4)抗93KD抗体:有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发现抗果蝇染色体93KD区的抗体,用免疫印迹法还发现80%患者存在抗36KD、45KD、52KD和74KD核蛋白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5)循环免疫复合物:有类风湿患者出现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的案例。7、微生物学检查利用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或分子、细胞研究各类微笑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使脊柱内部有机物溶解,达到检查的目的。8、超声影像检查适于肌腱受累、肌腱端炎、滑膜炎、滑囊炎、囊肿及关节面软骨和软骨下骨的糜烂、侵蚀等病变的诊断。经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及药物注射等治疗性检查,尤其适用于处于深部的髋关节,或者是结构复杂及局部血流丰富的关节。由于类风湿的病因复杂,病因种类较多,所以除了以上的检测方法之外,本着对病人负责人的原则,有时医生还会采取一些其他检查方式,如:微生物学检查、超声影像检查(上文已介绍)等,有利于真正判断是否患有类风湿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疗。

10、风湿四项和风湿三项定量指的是

建议检查血沉、抗链O、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前三项用于确诊风湿,如类风湿因子高,可继续检查。

与确诊风湿的免疫学指标有那些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