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与变性IgG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等组织,导致炎症反应,造成关节滑膜充血、水肿,最终破坏关节软滑。那么类风湿因子值在什么范围是正常值,专家为大家对此进行详细详解。 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的一种诊断标准,对病情的确诊有一定的作用。在体检时一旦出现类风湿因子升高,很多人就会十分担心,害怕患上某种疾病。类风湿因子的正常值是0-20,不超过20即便为临床上所说的正常值。 化验检查病人血中能检测出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阳性提示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但并无绝对诊断意义。很多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肝炎等类风湿因子也可阳性。约有1%~5%的正常人可检测出类风湿因子。但多数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类风湿因子阳性。并且,类风湿因子滴度越高,病情越严重。病变活动期类风湿因子阳性,静止期可转为阴性。类风湿因子检查可判断病情程度、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结果。 在疾病的诊断时,除依据症状表现外,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血沉有辅助检查的作用。通过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更快消除。类风湿因子恢复到正常值。 另外,类风湿因子阴性并不能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因为检查技术的原因,阳性率一般在70%~100%之间。病人在疾病早期、静止期及后期类风湿因子可阴性。 从以上的介绍中,相信大家对类风湿因子正常值都了解了,那么,超出类风湿类风湿因子正常值该如何护理呢?下面一起来看看类风湿因子的护理。 1、注意保暖:其发病是因风、寒、湿邪的侵袭,以致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湿、瘀、痰痹阻关节。所以应时时刻刻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再受风寒而使病情加重。 2、注意生活规律性,保证睡眠时间,以使机体得到才充分的修养。 3、防止精神刺激和精神过度紧张保持愉快的心情、乐观的心情。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2、什么是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抗人或动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是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IgD类和IgE类。
3、什么是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自身抗体,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血清学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因5%的正常老年人RF可阳性,随年龄的增高,阳性率可增高,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人,RF假阳性率为2-25%不等。而且在许多其他疾病中出现,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SLE、PSS、PM/DM等;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麻风、传染性肝炎、血吸虫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肝硬化、慢活肝、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都可以检测到类风湿因子。持续高滴度的RF,常提示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活动,且骨破坏发生率高。有学者指出,健康成年人高滴度IgM-RF是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危险因子。 点击这里详细了解石家庄平安医院风湿免疫科特色疗法。
4、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确诊依据与治疗方案(中西)?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近年来新确定的疾病之一,该病在欧美国家有
较高的发病率,如美国该病占慢性肝病的10%~15%,我国目前对于
该病的报道也日渐增多,有必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自身免疫所引起的一组慢性肝炎综合征,
由于其表现与病毒性肝炎极为相似,常与病毒性肝炎混淆,但两者的
治疗迥然不同。
自身免疫性肝炎最早于1950年提出,由于本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存在某些相似的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最初被称为“狼疮样肝炎”。
以后发现本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在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上有明显
差别。最近,国际会议将“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慢性活
动性肝炎”统称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并取消了病程6个月以上的
限制,确定本病为非病毒感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为遗传倾向疾病,具备易患基因的人群可在环境、药物、感
染等因素激发下起病。病人由于免疫调控功能缺陷,导致机体对自身
肝细胞抗原产生反应,表现为以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和肝细胞表
面特异性抗原与自身抗体结合而产生的免疫反应,并以后者为主。
本病临床特征为女性多见,呈慢性活动性肝炎表现。检查可见高
球蛋白血症和肝脏相关自身抗体出现,病理切片改变则表现为肝细胞
呈片状坏死和桥状坏死,多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本
病的诊断需排除其他类似表现的肝病,尤应排除病毒感染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多呈缓慢发病,约占70%,少数可呈急性发病,
约占30%。病人常表现为乏力、黄疸、肝脾肿大、皮肤瘙痒和体重下
降不明显等症状。病情发展至肝硬化后,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食
管静脉曲张出血。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人还常伴有肝外系统免疫性疾病,
最常见为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实验室检查以γ球蛋白升高最
为显著,以igg为主,一般为正常值的2倍以上。肝功能检测血清胆红
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均可升高,血清白蛋白、
胆固醇酯降低,反映了自身免疫性肝炎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特征。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治
疗指征主要根据炎症活动程度,而非肝功能受损程度。如若病人出现
症状明显,病情进展快或γ球蛋白≥正常值的2倍,以及谷草转氨酶
≥正常值5倍、谷丙转氨酶≥正常值10倍等情况时,可考虑使用皮质
类固醇治疗。经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65%的病人可获得临床、生
化和组织学缓解。有肝硬化和无肝硬化病人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和
90%,因此,有必要严格规范用药。
5、类风湿因子高就是类风湿病吗?
在评价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典型和肯定的类风湿病人的RF阳性率仅在80%左右,不典型和初患病例的阳性率较低;②RF阳性也可出现于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其他慢性炎症及恶性肿瘤,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牛皮癣、结节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梅毒、麻风、矽肺、膀胱肿瘤、白血病等;③正常人群的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在5%左右,老年人的阳性率可达20%左右;④类风湿因子多见于具有关节外病变的类风湿病人,如皮下结节、血管炎、心肺损害等;⑤类风湿因子的滴度越高,出现越早,则病变越可能向严重方向发展,故RF也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由此看来,把RF阳性作为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绝对证据是不对的,而有些人看到RF阳性的结果时忧心忡忡,以为自己患了类风湿,这显然也是不正确的。这一切都是“类风湿因子”这一名称造成的误会。我们知道,类风湿因子是一种抗IgG免疫球蛋白,任何能引起抗IgG的免疫球蛋白增高的疾病,都可以造成类风湿因子阳性,并非只见于类风湿病人。 所以根据这些无法判断您是否是风湿,建议到医院详细咨询下医生。祝您早日康复。
6、类风湿因子高怎么造成的
一些慢性疾病或恶性的肿瘤都是可能导致类风湿因子高,风湿热、慢性肝炎、肝硬化、支气管炎、麻风、膀胱肿瘤等都有可能会导致类风湿因子高,平时注意保暖,不要贪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