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风湿痹痈

风湿痹痈

发布时间:2020-04-08 15:09:20

1、秀丽槭的主要价值

【来源】:为槭树科植物色木槭的根。
【功效】:祛风止痛。
【主治】: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痈。
【性味归经】:苦、辛,温,入肝经。
【用法用量】:内服:9一15克,水煎服。 整地方式
一般采用水平阶、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豫北太行山地区比较干旱,主要采用鱼鳞坑法。将设置的造林地内鱼鳞坑附近灌木杂草除净。鱼鳞坑穴的规格为40 40 30(厘米)。宜在入冬土壤封冻前进行。
造林密度
纯林栽植时,株行距可采用1.5 (米)或2.0(米);混交林的混交树种可以是油松、栎类、刺槐等,栽植密度为2.0 (米)或 2.5(米)。
造林时间
春季栽植时一般应在早春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进行,宜早不宜晚。苗木多采用二年生大苗,栽植时应采取截冠措施。
雨季栽植适应干旱又缺乏灌溉条件地区。7至9月雨水充沛,为最佳栽植时间,成活率较高。应栽植容器苗或一年生苗。栽植后要压石保墒,有条件的地方铺塑料薄膜,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
秋冬季节栽植的技术措施简单,且成本较低、成活率较高。栽植应在秋季落叶后至冬季土壤封冻前栽植,宜晚不宜早。苗木多采用二年生大苗。
栽植措施
裸根苗木栽植用三埋两踩一提苗方法。放苗时苗木要竖直,根系要舒展,位置要合适。填土一半时要先提苗,使苗木根颈处土印与地面相平或略高于地面两三厘米,然后踩实。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虚土,做好树盘,并浇透定根水,浇水后封土。
带土球苗木栽植用分层夯实方法。即放苗前先量土球高度与种植穴深度,使两者一致。放苗时保持土球上表面与地面相平略高,位置要合适,苗木竖直。边填土边踏踩结实,最后做好树盘,浇透水,两三天再一次浇水后封土。 【栽植密度】:用作行道树时,栽植株距为4米至5米。用作风景林时,其栽植密度与荒山造林相同。
【挖种植穴】:按设计位置放线、设点、挖穴。树穴规格以穴径和深度不少于80厘米为宜。挖穴时将表土和心土分别放置。土层较薄、重粘土、砂砾土及垃圾填充的地段,挖穴时应培土或换土。
【截冠】: 栽植前要根据一定的干高要求(3米至3.5米)对苗木进行截冠处理,剪口要平滑,伤口涂刷石蜡等保护剂。 主要病害是立枯病、漆叶斑病,主要虫害是光肩星天牛、星天牛。 对立枯病的防治,苗木出齐后,用立枯净800至1000倍液灌根或喷洒树体3次。
对漆叶斑病的防治,于发病初期喷波尔多液1至2次,或向树冠喷65%代森锌0.2%至0.25%溶液,秋季将病果病叶收集后加以处理(埋于土内或烧掉)
对光肩星天牛、星天牛的防治,幼虫活动期往虫道注药,用药棉或毒签堵塞有新鲜虫粪的排粪孔,从该孔上方的排粪孔注入威雷150倍液。于七八月间天牛成虫活动期,树上喷洒5%溴氰酯微胶囊剂2000倍液或人工捕杀天牛成虫。

2、马蜂有什么作用

黄蜂成虫、幼虫和蜂巢可入中药。或内服,或外敷,可治毒虫螫咬、毒□疔疮等症。

 
黄蜂能捕食蜜蜂、柞蚕等,在果园地区,常咬食果实造成减产。蜂毒毒性很大,受伤者非常疼痛,严重时可造成伤残或死亡。但是,胡蜂一般不主动攻击人畜。除在养蜂、养蚕地区和果园附近外,胡蜂实为一类消灭害虫的天敌昆虫,应受到人们的保护。
胡蜂味甘辛,性温,主治风湿痹痛。蜂房可作中药材,有定痛、驱虫、消肿解毒功效,主治惊痫、风痹、乳痈、牙痛、顽癣、癌症等。胡蜂酒有祛风除湿,治急、慢风湿痛,风湿性关节炎。胡蜂蜂毒可治疗关节炎,药用价值极高,对医疗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有着重大意义。国际市场上有20多种胡蜂蜂毒出售,其价格相当昂贵。蜂疗也很有效。

3、请问哪些中药成分对风湿很有效

基本上全在这了:
1.独活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痹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关节炎、镇痛。
2.威灵仙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3.桑寄生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
4.五加皮
功能与主治: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弱乏力,水肿,脚气。
5.白花蛇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6.海风藤
功能与主治:祛风温,通经络,止痹痛。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7.络石藤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喉痹,痈肿
8.老鹤草
祛除风湿、舒筋活络,适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关节不利等症
9.虎杖
祛除风湿,且能活血通络止痛,也可用于风湿痹痛
10.臭梧桐
有祛除风湿、止痛之功,用治风湿痹痛之症
11.防己
祛除风湿,利水消肿
12.秦艽
祛风湿、舒筋络,常用于风湿痹痛、关节拘挛、手足不遂等症
13.透骨草(附:急性子)
有祛除风湿作用,并能活血止痛,用治风湿痹痛
14.豨签草
豨签草为祛除风湿常用要药,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等症
15.鹿啼草
本品有祛风湿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
16.千年健
本品既能祛风湿,又能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腰酸脚软、手足拘挛麻痹等症
17.虎骨
祛风通络,强健筋骨,适用于风湿痹痛、风邪偏胜关节疼痛击肝肾亏损,腰膝痿软之症
18.徐长卿
本品善于祛风,功能通络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疼痛
19.寻骨风(附:丝瓜络)
祛风通络,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20.接骨木
祛风湿、通经络,对风湿痹痛、关节不利之症
21.蜇砂
本品善于化湿,功能通络利痹,可用于风湿痹痛之症
22.松节(附:松香、松花粉)
本品苦燥温通,具有燥湿通络利痹之功,善去筋骨间风湿,对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等症
23.海桐皮品功能祛风湿,通经络,主要适用于下肢关节痹痛以及腰膝疼痛等症

4、风湿方子,请高人看下,这个方子我是从百科上看到的,请大家指教!

独活:【正名释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伞形科植物7a6431333264623163重齿毛为归、毛当归、兴安白芷、紫茎独活、牛尾独活、软毛独活,及五加科植物食用楤木等的根及根状茎。因本品一茎直上,不为风摇,故名。
功效主治
1·辛温解表, 《神农本草经》曰:“主风寒所击”独活辛苦,其性微温,辛温发散,苦能去湿,有发汗解表之功。
2·祛风胜湿, 《汤液本草》曰:“独活,治足少阴头风头疼,而足湿痹,不能动止者。”《本草利害》又曰: ‘本入手足太阳表里引经,又入足厥阴气分,小,无不入,大无不通,故即散肌表八面之风,兼理周身百节之疼”久劳伤骨,气血皆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腰部疼痛,沉酸困重,转侧不便,腰背拘急,难以屈伸,牵连下肢,阴雨加重,或兼恶风发热,自汗身童,呑苔薄白,脉弦或缓。独活辛散,苦燥温通,既散风寒,又除湿阻,更利关节,且入少阴肾经,善搜少阴伏风,驱:外出,故为首选。

3·散寒止痛,《本草经疏》曰:‘‘独活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疼者,金疮为风寒之所袭击,则自气血壅面不行,故其痛愈甚,独活之苦甘辛温,能辟风寒,邪散则肌肤安腰膝寒凉,骨节酸楚。

4.配防风 防风辛散微温,升发解散,为治风通用之品。独活散湿以化风,,防风去风以行湿。二药合用,治疗风湿痹证,相须为用。

5.配蒲公英,蒲公英苦甘寒,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本品苦辛微温,辛散温通。二药相伍,疏风温通,清热解毒,共消痈肿。

6.配地肤子,治疗风湿郁表,湿热为患,皮肤湿疹,搔痒。

5、痈偏方能不能治疗?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中医文献中,“痈”是气血为毒邪壅滞不通的意思,分“内痈”和“外痈”。内痈生于脏腑,如肠痈、肺痈等,有专篇论述,此篇所论概属“外痈”范畴。
痈临床表现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以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其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除有局部剧痛外,病人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白细胞计数增加等。痈不仅局部病变比疖重,且易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唇痈容易引起颅内的海绵静脉窦炎,危险性更大。
【方一】消痈汤【来源】《亲献中药外治偏单秘方》【组成】金银花15~30克,连翘9~15克,公英15~30克,赤芍9~15克,花粉9~15克,白芷6~9克,川贝母9~15克,陈皮9~15克,蚤休9~15克,龙葵9~15克,鲜生地15~30克【加减】伴有高烧毒热炽盛者,可加局方至宝丹、紫雪散或加生玳瑁9克;合并消渴症者,加生白芍、生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活血止痛。
【主治】适用于蜂窝组织炎,痈疽初起,深部脓肿化脓感染等一切属于毒热壅阻经络、气血阻隔诸症。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方中大剂金银花、连翘、公英、龙葵、蚤休清热解毒;花粉、赤芍、鲜生地凉血活血护阴;川贝、白芷、陈皮理气活血透脓。诸药协同,脓未成则促其内消,脓已成则促其溃破。
【方二】硫连粉【来源】民间。
【组成】硫磺30克,黄连20克【功用】清热解毒,燥湿杀虫。
【主治】痈疽。
【用法】共研为细末,用香油调涂患处,每日1~2次。
【按】硫磺性味酸温,具有解毒杀虫之功效。外用有软化表皮、杀死疥虫和霉菌的作用。黄连性味苦寒,含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于湿热痞满、痈肿疔疮等。
【方三】菊豆泥【来源】民间。
【组成】野菊花30克,巴豆仁12个【功用】清热解毒,泻火散结。
【主治】痈疽。
【用法】共捣烂,敷患处、每日1~2次。
【按】巴豆味辛,性热,有大毒。有外用蚀疮的功能。外用治疗恶疮疥癣。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野菊花含有野菊花内脂、苦味素、挥发油、维生素A及维生素B1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及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治疗痈疽疔肿、丹毒等证。
【方四】双白散【来源】民间。
【组成】白矾30克,马勃20克,白芷10克【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痈疽。
【用法】共研为细末,每用适量,醋调,涂患处,每日1~2次。
【按】马勃具有消肿、解毒和止血的功用,体外试验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抑制作用。白芷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解热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白芷对多种细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方五】三枝煎【来源】民间。
【组成】柳枝20克,桑枝30克,黄柏15克【功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主治】痈疽。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按】桑枝性味苦平,功能祛风活络,通利关节,燥湿利水。柳枝性味苦寒,功能祛风止痛消肿,善治风湿痹痛,疔疮,丹毒等。黄柏苦寒,既可清热燥湿,又可泻火解毒。
【方六】斑蝥散【来源】民间。
【组成】斑蝥适量【功用】消痈散结,攻毒蚀疮。
【主治】痈疽。
【用法】研为细末,以少许放膏药上,贴患处,不久发痒起疱,将疱刺穿,流出毒水。
【按】斑蝥具有攻毒蚀疮,破血散结等功能。实验证明,斑蝥主要有效成分斑蝥素在医药上有消肿破瘀、解毒消炎、通经杀虫等功效,主治症瘕、恶疮、疥癣、消化道肿瘤等症。
【方七】仙掌石膏糊【来源】民间。
【组成】仙人掌50克,生石膏粉30克【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消痈。
【主治】痈疽。
【用法】将仙人掌去刺洗净,切碎捣烂,和生石膏粉调成糊状,每隔8~12小时换药1次。
【按】药理实验证实仙人掌有抑菌作用,对急、慢性炎症都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且是免疫增强剂,外用治疗疖肿、腮腺炎、乳腺炎等症。石膏辛、甘、大寒,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方八】雄栀粉【来源】民间。
【组成】雄黄30克,栀子20克【功用】泻火解毒,清热消痈。
【主治】痈疽。
【用法】共研为细末,用香油调涂患处,每日1~2次。
【按】栀子有清热解毒、泻火、降血压、利胆等功用,含多种苦味素甙,其水浸液在体外能抑制各种皮肤真菌。
【方九】鱼腥草煎剂【来源】民间。
【组成】鱼腥草40克,菊花叶30克,绿豆30克【功用】利湿消肿,泻火散结。
【主治】痈疽。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按】鱼腥草性辛,味微寒,无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作用。药理研究证实,鱼腥草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绿豆所含的单宁能凝固微生物原生质,可产生抗菌活性。绿豆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植物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质可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抗病毒作用。其所含有的香豆素、生物碱、植物甾醇、皂甙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细胞的数量或吞噬功能。
【方十】蜗牛粉【来源】民间。
【组成】活蜗牛12个,白糖50克【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主治】痈疽。
【用法】共研为细末,每用适量,凉开水调匀,涂患处,每日2~3次。
【按】蜗牛肉还有医疗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理疖等功能,可治疗红白痢疾、夜尿、哮喘、疮疖脓肿等多种疾患。白糖性甘平,外用能收敛生肌,促进皮肤的修复。

6、节菖蒲的服用

【炮制】:拣去杂质,筛去灰屑或用水洗净,晒干。
【性味】:辛;温
【归经来】:心;肝;脾经
【功能主治】:化痰开窍;安神;宣湿醒脾;解毒。主热病神昏;癫痫;气闭耳源聋;多梦健忘;胸闷腹胀;食欲不振;风湿痹痛;痈疽;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知、散;或鲜品捣汁服。外用:道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阴虚阳亢、烦躁汗多、精滑者慎服。

7、木茹的功效及归经。

用于血虚眩晕,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面色萎黄,虚寒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

8、这种别人说是药材。叫什么?

刺黄柏(刺黄柏)

常绿灌木,高1-2m。茎直立,断面呈百黄色。

主要价值

【性味】苦;性寒。

【归经】肝;肾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湿热痢疾;腹泻;目赤肿痛;除;劳热骨度蒸;咯血;头晕;风湿痹痛;痈肿疮疡。

刺黄柏(6张)

【各家论述】

1.《草木便方》:通利二便,清利头目,除风热。治疯狗咬伤,杀虫。

2.《天宝问本草》:清火退热。治目内翳症,颠狂。

3.《福建民间草药》:解热,除骨蒸。治耳鸣答,头晕。

4.《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治湿热痢疾,目赤肿痛,痈肿疮毒及风湿红肿。

【用法用量】内服版: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性状鉴别】干燥根呈圆柱形,直径约1.5cm,表面棕黄色,有纵纹。断面鲜黄色,木质部权黄白色。质坚硬。气微香,味苦。

与风湿痹痈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