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中草药祛风湿药

中草药祛风湿药

发布时间:2020-04-06 05:10:02

1、走马胎的中药材

【别名】:血枫、山鼠、山猪药、走马风
【来源】: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大叶紫金牛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以根叶或全株入药。秋季采挖根、全株,洗净切片晒干。夏季采叶,晒干。
【性味归经】:苦、微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呼吸,消肿止痛。根:用于风湿关节炎,腰腿痛,跌打肿痛;叶:外用治扭伤,痈疖肿毒,慢性溃疡。
【用法用量】:根0.3~1两;根、叶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用干叶研粉撒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Zǒu Mǎ Tāi
【别名】:大发药、走马风、山鼠、血枫、九丝马、马路、山猪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走马胎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A.Pseu-doverticillata Merr.」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大灌木,高约1-3m。具粗厚的匍匐根茎;茎粗壮,通常无分枝,幼嫩部分被微柔毛。叶通常簇生于茎顶端;叶柄长2-4cm,具波状狭翅;叶片膜质,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25-48cm,宽9-17cm,先端钝急尖或近渐监,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边缘具密啮蚀状细齿,齿具小尖头,背面叶脉上被细微柔毛,具疏眼点,以近边缘较多,不成边缘脉。由多个亚伞形花序组成的大型金字塔状或总状圆锥花序,长20-35cm,宽约10cm或更宽,每亚伞形花序有花9-15朵;花梗长1-1.5cm;萼片狭三角状卵形或披外形,长1.5-2mm,被疏微柔毛,具腺点,缘毛不明显;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卵形,长4-5mm,具疏腺点;雄蕊为花瓣长的2/3,花药卵形;雌蕊与花瓣几等长,子房被微柔毛。果球形,直径约6mm,红色,具纵胁,多少具腺点。花期4-6月,有时2-3月,果期11-12月,有时2-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根呈不规则圆柱形,略呈串珠状膨大,长短不一,直径1.5-4cm。表面灰褐色或带暗紫色,具纵沟纹,习称蛤蟆皮皱纹,皮部易剥落,厚约2mm。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淡红色,有紫红色小点,木部黄白色,可见细密放射状菊花纹。商品常切成斜片,厚约2mm。气微,味淡,略辛。
相以质干硬、色红者为佳。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木栓层由数列栓细胞组成。皮层宽广,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内皮层细胞凯氏带明显。韧皮部狭窄,初生木质部6原型。
【性味】:苦;微辛;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活血止痛;化毒生肌。主风湿痹痛;产后血瘀;痈疽溃疡;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祛风痰,除酒病。治走马风。
2.《本草纲目拾遗》:研粉敷痈疽,长肌化毒,收口。
3.《本草求原》:壮筋骨,已劳倦。
4.《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止痛,治四肢疼痛,俱水煎服。
5.《陆川本草》:祛风湿。治风湿骨痛,风瘫鹤膝。
6.《广西中药志》:活血行血。治产后血瘀。
【摘录】:《中华本草》 【药 材 名】:走马胎
【英 文 名】:Giantleaf Ardisia Rhizome
【拉 丁 名】:Rhizoma Ardisiae Gigantifoliae
【别名】:大发药,走马风,山鼠,血枫,山猪药
【名称考证】:走马胎 (《生草药性备要》),大发药(《陆川本草》)、走马风(《广西中药志》)、山鼠、血枫(《广西中草药》)、山猪药(海南岛)。
【科目来源】:紫金牛科植物
【药用部位】:走马胎的根茎。
【性味归经】:辛,温。①《生草药性备要》:“味劫辛,性温。”②《岭南采药录》:“味辛,性温。” ③《陆川本草》:“甘,平。”入肝、脾、肾经。
【功效分类】:祛风湿药,祛风湿强筋骨药
【功效主治】:祛风湿,壮筋骨,活血祛瘀。治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产后血瘀,痈疽溃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资源分布】:分布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
【药材鉴定】:干燥根茎呈圆柱形,常膨大呈念珠状,径1.5~4厘米,表面灰褐色至暗紫色,有纵向沟纹,皮部易剥离,厚约2毫米。质坚硬,断面皮部淡紫红色,有紫色小窝点,木部白色。加工的切片,斜切呈长椭圆形,厚约2毫米,皮部与木部分离,木射线清晰。有时掺入茎基部的切片,中央有淡红紫色的髓部。以干燥、念珠状、皮色紫褐多皱缩、断面有菊花纹者为佳。
【古籍考证】:出自《生草药性备要》。《纲目拾遗》:“走马胎,出粤东龙门县南周山中,山大数百里,多低槽、深峻岩穴,皆藏虎豹,药产虎穴,形如柴根,干者内白,嗅之清香,研之腻细如粉,喷座幽香,颇甜静袭人。”
【原生形态】:走马胎,又名:走马藤、大叶紫金牛。常绿小灌木。根茎呈念珠状,膨大,粗壮。叶通常集于枝端,纸质;叶片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达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而成一短柄。边缘有细锯齿,下面红色。圆锥花序顶生;花淡紫色;萼片5裂,裂片近三角形;花冠5深裂,裂片卵形至广卵圆形,长约3毫米;雄蕊着生于花冠管的基部;子房上位,花柱线形,浆果圆形,熟时红色,具细长的果柄。花期4~7月。果期10~12月。生于林下、山谷或溪旁等潮湿处。
【参考出处】:《生草药性备要》,《纲目拾遗》
【功效分类】:祛风湿药,祛风湿强筋骨药
【相关药材】:走马胎叶,红毛走马胎
【关 键 词】:祛风湿壮筋骨活血祛瘀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产后血瘀痈疽溃疡

2、中药材的分类

中药分类方法

中草药的种类很多,根据近年的初步统计,总数约在八千种左右,常用中草药亦有700种左右。如此繁多的种类必须按照一定的系统,分门别类,才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药物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人们对于药物认识的逐渐深化而不断发展的。例如中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把当时常用的365种药物按照毒性强弱和用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寿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是防病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方法简单而粗糙,其中有些药物的分类也不一定恰当。但当时,可能在避免因用错药物而中毒的问题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时,增药365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类,每类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根据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开端,但仍较粗糙。直到明代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书,分类方法始有重大的发展。他采用了根据以前本草的分类方法略加修改,把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药物按照其生态及性质分为六十类。例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而且他还往往把亲缘相近或相同科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类中的53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菊科,而且其中10种是连排在一起的。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药材原植物(或动物)的辨认与采收,对于澄清当时许多药材的混乱情况起了很大作用。现代记载中草药的教科书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

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

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上述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究竟以采用哪一种分类方法比较适宜,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按药物功能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作用和用途,按药用部分分类便于学习和比较各类药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因而有利于药材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按有效成分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学鉴定。采用按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的方法,这是由于同科属的中草药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化学成分和医疗应用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不但便于学习和研究这些共同点,也便于比较它们的特异点,以揭示其规律性,这样,既有利于中草药的鉴定也有利于从同科属动植物中寻找含有相同或类似成分的动植物,以扩大药物资源。

3、请问有谁知道中药九龙筋是什么药材?哪些药书中有过记载

九龙根

功用主治:
祛风湿,行血气。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心胃气痛。
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湿,壮筋骨,理跌打伤。又能行气,治痰火。"
②《本草求原》:"解郁积,除疳疔、内外痔。"
③《陆川本草》:"行气止痛,治心胃气痛,风湿骨痛,腰痛。"
④《广西中草药》:"补脾理气。治病后虚弱,小儿疳积。"
选方服用:
①治关节风痛:龙须藤鲜根一至二两。水煎服。
②治偏瘫:龙须藤根一两。黄酒、猪肉共煮熟,吃猪肉和汤。
③治小儿疳积:一龙须藤根三至五钱。水煎服。(①方以下山《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二干九龙藤根三钱,人字草二钱。水煎当茶饮,或研末同猪肝、鸡肝蒸吃。(《广西中草药》)
④治心胃气痛:干九龙蘑根五钱。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

4、风诗用什么草药好得快?

祛风湿药主要以祛除风湿之邪,治疗风湿痹症的药物。草药治疗一般分为祛风寒湿药,针对关节疼痛有定处,遇寒加重,主要有独活,川乌,徐长卿,威灵仙。祛风湿热药,针对关节红肿热痛,主要有秦艽,防己,雷公藤。祛风湿强筋骨药,针对肾虚腰疼,主要有五加皮,桑寄生,狗脊。

5、腹泻时忌用的常见中草药有哪些?

腹泻时忌用的常见中草药有以下几种:

(1)辛凉解表药:牛蒡子性寒,润肠通便,故气虚便溏者忌用。

(2)清热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忌用。

①清热泻火药:栀子苦寒伤胃,知母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决明子性味甘苦咸微寒,可润肠通便,气虚便溏者不宜应用。

②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二者性寒而滞,脾虚食少、腹满便溏者忌用;紫草性寒而滑,有轻泻作用,脾虚便溏者忌服。

③清热解毒药:败酱草,性味苦微寒,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马齿苋,性味酸寒,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忌服;白头翁,性味苦寒,虚寒泄痢者忌服;绿豆,性味甘寒,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忌服。

④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等药,对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均不宜服用。

(3)祛风湿药:秦艽,性寒,凡虚寒腹痛、尿清便溏者忌用;络石藤,性味苦微寒,脾胃虚寒、肠滑易泄者忌用。

(4)消食药:山楂消食化滞,有耗气之弊,症见气虚便溏、脾虚不食者忌用。

(5)驱虫药:槟榔,有行气消积导滞之功效,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

(6)凉血止血药:羊蹄,俗名土大黄、牛西西,性味苦寒,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用。

(7)化痰止咳平喘药

①清热化痰药:瓜蒌、竹沥均甘寒性滑,脾虚便溏者忌用;胖大海,甘寒,具有清肠通便之功,脾虚便溏者忌用。

②止咳平喘药:杏仁、苏子均具有通便润肠之功;马兜铃,性味苦寒,具有清肠消痔之功,脾虚便溏者忌服。

(8)安神药:柏子仁具有润肠通便之功,便溏者忌用。

(9)补虚药

①补气药:蜂蜜,味甘,质润滑利,润肠通便,且能助湿,令人中满,故胸闷不宽及便溏或泄泻者忌用。

②补阳药:肉苁蓉、蛤蟆油及胡桃仁均有润肠通便之功,故便溏泄泻者忌用。

③补血药:如熟地黄、阿胶、何首乌及当归滋腻碍脾,影响消化,凡湿浊中阻、脘腹胀满及食少便溏者,不宜应用。脾胃虚弱者,可配健脾开胃消食药同用。

④补阴药:如黄精、麦门冬、天门冬、百合、枸杞子、桑葚、黑芝麻及女贞子等多甘寒滋腻,如遇脾胃虚弱、痰湿内阻,症见脘闷食少、腹胀便溏者不宜使用。

6、铁马根中草药的药性,作用

治体虚久热不退,痧症腹部胀痛,水肿,痈疽,指疔

7、上火可以吃哪些中草药?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复健康!我来给你谈谈关于“上火”的问题。
“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
“火”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一是机体内存在的能推动生命机能而看不见的“火”,
由于阴阳失调,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状。
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1)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统分“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为有关治疗提供了依据。
2)治疗“上火”要注意两点:
1. 选用中药,而不盲目投用西药。因前者是调理全身以治本,后者却只能针对症状治其标。
2. 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见“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
3)治疗“上火”的食疗膳方:
人们容易出现眼睛红肿涩痛,或喉咙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疼痛及舌尖糜烂等“上火”症状。“上火”可通过饮食调节,且“食疗”有独特的效果。
1. 喝莲子汤去心火
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取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2. 吃猪肝可去肺火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
用菊花30克(用纱布包好),猪肝1付。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
3. 喝绿豆粥去胃火
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取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4. 喝梨水去肝火
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
用川贝母10克,梨2个。川贝母捣碎成末,梨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5. 吃猪腰去肾火
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脊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躁。
取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猪腰2只。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注: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中医讲究“热则寒之”的食疗方法。因此,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凉性蔬菜一般有冬瓜、丝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针菇、蘑菇、莲藕、茭白、笋、菜心等;而红薯、土豆、香菇等是甘平性的蔬菜。吃羊肉时最好搭配豆腐,它不仅能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的石膏还能起到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作用。而羊肉和萝卜做成一道菜,则能充分发挥萝卜性凉,可消积滞、化痰热的作用。
做羊肉的时候,调料的搭配作用也不可忽视。最好放点不去皮的生姜,因为姜皮辛凉,有散火除热、止痛祛风湿的作用,与羊肉同食还能去掉膻味。烹调羊肉时应少用辣椒、胡椒、生姜、丁香、小茴香等温辛燥热的调味品;可以放点莲子心,它有清心泻火的作用。
很多人不喜欢闻羊肉中的膻气。其实,这是羊尾脂肪、皮下脂肪、羊皮脂腺分泌物和肌肉间隙的脂肪中所含的一种挥发性脂肪酸。要想掩盖这种膻味,不妨放点孜然。它又叫“安息茴香”,原产于古安息国,即现在的伊朗一带。它的气味芳香而浓烈,适宜羊肉烹制,能起到理气开胃、祛风止痛的作用。
4)从食疗保健角度来看,总的原则是,平时多饮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少吸烟,少饮酒,甚至戒烟酒;少食过于油腻性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不干燥,小便不混浊。
如有轻微上火现象,平时可以吃些梨、藕、柿饼霜类的食品。
肠胃系统有火者,可以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增加肠蠕动。如果大便干燥时,可以每日饮蜂蜜5O--1OO克。身体比较健壮的人,可以吃槟榔片,以助消化。
症状明显者,可区分情况服用下列药物:中焦有火,可以服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各炒焦)、焦四仙(焦三仙再加焦槟榔),也可以服鸡内金、五香槟榔糖(槟榔为主要成分加上砂仁、豆蔻等消食行气的药制成),下焦有火,可以服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当归龙。
爱心提示:以上介绍用方,请务必咨询当地正规中医医院,结合自身生理特点和不同的病理变化,辨证选择使用。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8、这是什么草药?

这是鱼子兰。鱼子兰是直立或披散亚灌木,别名叶枝兰(保山)、小疙瘩(普洱)、野珠兰(屏边)、靛叶黑节草、石风节(元江)、节节茶(通海)、九节风(玉溪)等,常作为绿化美化香化植物,亦是名贵的中药材。鱼子兰叶形开张、叶色靓丽、花香芬芳,常作为盆栽植物或庭院栽培,亦作为园林绿化植物。

 同时,鱼子兰是宝贵的中药材,鱼子兰性味辛、微甘,湿;常用于祛风湿,接筋骨。民间中医常流传“会用鱼子兰,不怕骨头碎成瓤”的妙语;中医主治应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癫痫,每用全株一直二两,水煎或泡酒服;子宫脱出、感冒、腹胀,每用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治疗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癫痫,常用鱼子兰配伍服用;鱼子兰药用全株,夏秋季采集洗净晒干备用,亦可鲜用。请看图。

提醒网友,详细介绍请参考百度。如你认为此回答答案正确,你也满意,请按下采纳,谢谢!

9、回来根,是什么中药材?

中药材名。本品为葡萄科植物蘡薁的根,全年可采。功能主治为:清湿热,消肿毒。治黄疸,湿痹,热淋,痢疾,肿毒,瘰疬,跌打损伤。①《纲目》:治下焦热痛淋闷,消肿毒。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痛,疗痔疮,通经利尿。

与中草药祛风湿药相关的内容